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之父

成果之父

發布時間:2021-03-24 03:37:23

創造學之父是誰,他的成就。

1941年,奧斯本完成並出版了《思維的方法》一書,第一次面對世界闡述了創造發明的思路與方法,從此誕生了新的學科——創造學。

② ()之父-()

中國原子彈之父----------錢三強 中國紹興人,原名錢秉穹,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浙江大學校長。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婦的學生,又與妻子何澤慧一同被西方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他是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組織協調者和總設計師,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人稱他領導的研究所「滿門忠烈」。 中國「兩彈」元勛-------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安徽省懷寧縣人,中國傑出的科學家、中國「兩彈」元勛,先後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和美國普渡大學,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50年回到祖國;他參加組織和領導我國核武器的研究、設計工作,是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從原子彈、氫彈原理的突破和試驗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製試驗,均做出了重大貢獻;作為主要參加者,其成果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鄧稼先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此外有同名影視作品、散文、游戲等。

③ 錢三強被稱為什麼之父

錢三強被稱為:中國原子彈之父、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錢三強(1913年10月16日—1992年6月28日),核物理學家。原籍浙江湖州,生於浙江紹興,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

錢三強出生在浙江湖州的一個書香世家,不滿4歲就開始天天站在祖父的書桌前認字背書。他的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青年時代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師范學習。

回國後,先在一些著名的中學任國文教員,後到北京擔任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和北京大學教授,是我國近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

他由於接受了章太炎、秋瑾等革命黨人的思想影響,竭力主張推翻清朝統治。隨後他又與陳獨秀、李大釗、嚴復、胡適等一批有進步思想的教授一起,投入了新文化運動,是進步刊物《新青年》的積極支持者和輪流編輯。

1940年,錢三強取得了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又繼續跟隨第二代居里夫婦當助手、1946年,他與同一學科的才女何澤慧結婚。

夫妻二人在研究鈾核三裂變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被導師約里奧向世界科學界推薦。不少西方國家的報紙刊物刊登了此事,並稱贊「他們發現了原子核新分裂法」。同年,法國科學院還向錢三強頒發了物理學獎。

新中國建立後,錢三強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業的開創。他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名原子能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並於1954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3)成果之父擴展閱讀:

錢三強30多歲時已經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實驗物理學家,如果繼續從事科學研究,公認其在該領域會更有建樹。然而,回國後,他無條件地服從黨和國家的需要,放棄自己心愛的科研工作,以主要精力從事科學組織工作,為別人創造了施展才華的條件,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在科研工作中,錢三強注意發揮青年的主動性,放手讓他們大膽探索,在一些關鍵之處給以指點;他注意引導和鼓勵青年獨立思考,發表見解,即使是不成熟的或萌芽狀態的,他總是給以熱情支持,並一起討論,逐步完善;他以平等態度與青年交往,經常以自己的經驗教訓和親身體會,幫助青年少走彎路。

正是由於錢三強等老一輩科學家堅持不懈地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鼓勵、信任、教誨和示範作用,在我國核科學技術領域中,有一大批年輕人自覺自願地把自己的青春才華和畢生精力,默默無聞地奉獻給國家和人民期盼的事業。

④ 失敗是成功之母,那成功之父是誰

這里母的意義不是母親而是基礎。

基本解釋:

詞語

失敗乃成功之母專。

釋義

《漢語屬成語大詞典》中對「失敗乃成功之母」是這樣解釋的:母,先導。它指人唯有善於從失敗中吸取經驗教訓,才能獲得成功。失敗是成功的先導,失敗是成功的基礎。(母的意義不是母親而是基礎)。

(4)成果之父擴展閱讀

相近成語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指不管多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出現個別錯誤。

釋義

智者:聰明人。慮:思考,謀劃。失:差錯。指聰明人對問題深思熟慮,也難免出現差錯。

出處

《晏子春秋》:「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白話文: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出現個別錯誤,愚鈍人的許多思慮中總會有一些可取之處。

⑤ 計算機之父是誰

1944年夏天的一個傍晚,馮·諾伊曼來到阿伯丁車站等候去費城的火車。在候車室里,身旁的一位青年很快就認出他就是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馮·諾伊曼,便懷著年輕人會見大人物時那種局促不安的心情走了過去。這位名叫格爾斯坦的青年漲紅著臉向數學家自我介紹,說他在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爾學院工作。馮·諾伊曼熱情地招呼他坐下,關心地詢問他的工作狀況。大科學家毫無架子,和藹謙虛的態度很使格爾斯坦感動,他向馮·諾伊曼請教了一些數學疑難問題。最後,他還告訴數學家說,他正在莫爾學院參加試制每秒鍾能計算333次乘法的電子計算機的工作。

原來,格爾斯坦所在的莫爾學院正是受阿伯丁彈道實驗所的委託,於一年多以前開始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的試制工作的。這件事恰巧同馮·諾伊曼當時正在日日夜夜思索的問題不謀而合。格爾斯坦的介紹,引起了馮·諾伊曼的極大興趣。他拉住年輕人,向他詳細了解了這方面的工作,從中領悟到了頭等重要的意義。

20世紀30年代,由於電子學的發展和在研製穿孔卡片式統計分析機的過程中積累的經驗,為創立電子計算機提供了主要的技術前提。

二次大戰中,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電子系和阿伯丁彈道研究實驗室共同負責為陸軍每天提供6張火力表。這項任務非常困難和緊迫。因為每張表都要計算幾百條彈道,而一個熟練的計算員用台式計算機計算一條飛行時間60秒的彈道要花20小時。盡管他們改進了微分分析儀,聘用了200多名計算員,一張火力表仍要算二三個月,問題相當嚴重。

當時,負責該項工作的軍方代表是年輕的格爾斯坦中尉,他原是一位數學家。他的朋友莫希萊這時正好在莫爾學院電子系任職。1942年8月,莫希萊寫了一份《高速電子管計算機裝置的使用》的備忘錄,即ENIAC的初始方案。思想敏捷的格爾斯坦意識到這一方案的巨大價值,立即向他的上司匯報,獲得支持,成立了研製小組。這個小組的成員是:負責電子計算機總設計方案的是物理學家莫希萊;芬蘭人艾克特擔任總工程師,負責解決製造中一系列困難復雜的工程技術問題;年輕的格爾斯坦中尉不僅在數學上能提出有用的建議,而且是精乾的科研管理人才;另外還有年輕的邏輯學家勃克斯參加。

正當研製工作停滯不前,研製者大傷腦筋時,馮·諾伊曼投身到新型計算機設計者的行列中來了。

馮·諾伊曼是20世紀上半葉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具有純數學家和應用數學家典型的雙重性格。他追求純粹數學的嚴密和美感,又注重數學的應用以及與物理學等其他學科的聯系。這使他不僅在集論、運算元譜理論、實函數論和測度論(遍歷定理)等純數學領域,而且在博弈論、數理經濟學、計算機理論和計算數學等應用數學部門都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這些數學分支的主要開創者。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馮·諾伊曼參與了許多軍事方面的研究。1940年,他被阿伯丁彈道實驗研究所聘為科學顧問;1941年受聘任海軍軍械局顧問;1943年成為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顧問。無論是作為主角還是配角,他都以他出色的才能解決了一個個重大的課題。這些課題涉及到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氣象計算等許多方面,顯示出馮·諾伊曼熟練的分析技巧和嚴謹的邏輯推理本領。

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是原子彈研製機構,這里聚集著一批像奧本海默、維格納、費米、特勒那樣的高水平的物理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但缺少既懂得物理學家們的要求,又能很快從數學上拿出解決方案的數學家。奧本海墨認定馮·諾伊曼就是這樣的人。他熱情地邀請了馮·諾伊曼到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幫助工作。馮·諾伊曼不負眾望,憑借他熟練的分析技巧和特有的數學計算才能,為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解決了好些關鍵問題。他對原子彈的引爆提出的建議被實驗所證實;對提高原子彈爆炸效果以及有效地配置原料進行估計,也卓有成效。在洛斯阿拉莫斯,馮·諾伊曼碰到了許多必須依靠大量的計算才能解決的問題,如受控熱核反應過程,它涉及數10億次的初等算術運算和初等邏輯指令。這不是靠人力和一般的計算機所能解決的。怎樣才能獲得超高速計算呢?馮,諾伊曼當時尚不清楚,但問題既然提出,一旦有機會總是要解決的。

同格爾斯坦分手後,馮·諾伊曼急不可耐地寫信告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爾學院,希望馬上訪問那兒,看看這台尚未出世的機器。莫爾學院計算機設計組的領導者艾克特和莫希萊聽說後十分高興。他們非常渴望能得到這位大科學家的指導和幫助。艾克特還說:「馮·諾伊曼是否真正的天才,從他來以後提的第一個問題就可判斷出來。」這年8月初,馮·諾伊曼來到莫爾學院,參觀了尚未竣工的被稱為ENIAC的電子計算機,他第一個問題就問起機器的邏輯結構。艾克特心中暗暗佩服:「不愧是位天才的科學家,一下就點到問題的要害!」這以後,馮·諾伊曼就成為莫爾學院的實際顧問者,他同ENIAC的首批研製者們討論了提高電計算機性能的各種措施,對ENIAC的優缺點作出判斷,並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正是因為馮·諾伊曼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才使ENIAC在這一年裡得以試製成功。

ENIAC是一個龐然大物,體積大約90立方米,佔地170平方米,總重量達到30噸。它擁有電子管18000個,繼電器1500個,耗電150千瓦,每秒運算5000次,比機械計算機快幾百倍到一千倍,比人運算快一千倍到幾千倍,而且計算過程是按照編好的程序自動進行的。

ENIAC在計算機發展史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世界上第一台真正能夠運轉的大型電子計算機。它的成功開辟了提高計算速度的極為廣闊的前景。但它畢竟是新生事物,尚不完善。例如,它的儲存容量太小;程序是「外插型」的,不便使用,為了幾分鍾的計算,而准備工作卻要數小時。連研製者本人也感到它的弱點,有待改進。

1945年6月,馮·諾伊曼起草了一個全新的存貯程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EDVAC(Electronic Discret Varable Automatic Computer),對ENIAC進行了改造。這項更完美的設計為現代電子計算機的結構奠定了基礎。

一年後,又一份關於電子計算機裝置邏輯結構的更詳細報告發表,它是又一個新的電子計算機(IAS機)方案,而且包括有關結構選擇的論證。在這份報告的指導下,一個廣泛的電子計算機的研究工作在美國以至世界許多地方展開。

馮·諾伊曼在報告中提出的主要建議的實質有四個方面:(1)將十進位改為二進位;(2)建立多級存儲結構,由它容納並指令程序;(3)機器要處理的程序和數據,均由二進制數碼表示;(4)採用並行計算原理,即對一個數的各位同時進行處理。

雖然二進制在計算機中使用的合理性以及關於存儲器的設想,在馮·諾伊曼之前就有人提出,但是,馮·諾伊曼的功績在於他不僅提出並論證了這些新思想、新概念,而且還研究了實現它們的方法,即提出了EDVAC和IAS機方案。1951年,IAS機以比ENIAC快幾百倍的事實以及後來的研製計算機的經驗證明了馮·諾伊曼全部結論的正確性。馮·諾伊曼的報告是對通用電子計算機線路結構方面的巨大貢獻。人們確認,計算機工程的發展應大大歸功於馮·諾伊曼,因為無論是計算機的邏輯圖式,還是現代計算機中存儲、速度、基本指令的選取以及線路之間相互作用的設計,都深深地受到馮·諾伊曼思想的影響。

EDVAC方案明確規定新機器有五個構成部分:①計算器;②邏輯控制裝置;③存貯器;④輸入;⑤輸出,並描述了這五部分的職能和相互關系。EDVAC方案有兩個非常重大的改進:一是採用二進制,二是完成了存貯程序,可以自動地從一個程序指令進到下一個程序指令,其作業可以通過指令自動完成。「指令」包括數據和程序,把它們用碼的形式輸入到機器的記憶裝置中,即用記憶數據的同一記憶裝置存貯執行運算的命令,這就是所謂存貯程序的新概念。這個概念被譽為計算機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為這個方案作出貢獻的馮·諾伊曼被譽為「計算機之父」。

長達101頁的EDVAC方案是計算機發展史上的一個劃時代的文獻。它向世界宣告:電子計算機時代開始了。

誰知,新機器EDVAC還沒來得及問世,研製人員卻為爭奪ENIAC的優先權問題進行了爭吵。1945年底,莫爾學院的計算機研製小組分裂了,艾克特和莫希萊自己開了家公司,從事計算機研製及大規模的生產。馮·諾伊曼則帶著格爾斯坦回到了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准備為電子計算機的進一步完善繼續奮斗。

很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由於馮·諾伊曼的歸來掀起了一個真正的「計算機熱」。在他的帶領下,原來從事理論研究的,顯得冷冷清清的研究院,開展了從計算機的研製到計算機應用的廣泛研究。不多久,這里便成為美國電子計算機的中心,吸引了大批工程師和專業人員。在各方面的合作下,馮·諾伊曼等人終於研製成全自動的通用電子計算機EDVAC。這是現代電子計算機的原型,後人也稱它為「馮·諾伊曼機」。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的研究與發展,不只是美國領先,英國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此後各國競相開展研製。日本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完成於1956年,叫做「FUJIC」機。1958年8月,我國完成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103機」。到50年代中期,全世界已經製造了大約1000台電子計算機。人們利用這些電子計算機,把人造衛星送上了天,還發展了一批核武器。到50年代末,全世界電子計算機已經達到5000台左右,每秒平均運算五六萬次。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硬體主要採用電子管。雖有了質的飛躍,具有許多特點,但這些計算機造價高、體積大、功耗多、速度低、可靠性差、維修復雜,程序設計以使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為主,繁冗、易錯、不直觀,需要進一步改進。

1955年,第一批由晶體管構成的基本電路的電子計算機誕生了,稱之為第二代計算機。它主要被用於軍事上,作為機載(裝在飛機上)計算機。1958年11月,美國製造的第一批批量生產的大型晶體管通用計算機投入運行。

第二代電子計算機比之第一代,體積、重量、耗電量都大大減小了。它有兩個衣櫃那麼大。同時,由於它的造價降低,不僅在軍事上,連商業上、工業上、農業上、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都有可能使用。它的運算速度是每秒幾萬到幾十萬次,1964年還研製成每秒二三百萬次的大型晶體管計算機,並且成批生產。它的可靠性也比第一代提高許多倍。

1962年,美國製成了第一台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它標志著電子計算機由第二代向第三代的過渡。第三代電子計算機,硬體主要採用集成電路,體積進一步縮小,功耗進一步降低,運算速度每秒幾十萬次到一千萬次。可靠性也比晶體管計算機提高了十幾倍。軟體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用於程序設計的各種高級語言已達數百種之多,並且出現了具有分時、多道功能的操作系統。

隨著集成電路工藝的發展,集成電路不斷提高。1959年,一塊商用的矽片只包含一個電路,到1964年增加到十個電路,1970年又增加到大約一千個電路。習慣上把由一百個以上具有一個系統或一個分系統功能的電路集成的矽片,叫做大規模集成電路,這就使電子計算機又邁入新的一代。第四代電子計算機的硬體主要採用大規模集成電路,使計算機體積縮小,穩定性提高,成本降低,運算速度達到新的高度,有的大型計算機每秒可運算1.5億次。計算機操作系統,編譯程序系統軟體更趨完善。

70年代以後,電子計算機向微型化、巨型化、網路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並成為下一次技術革命的主幹技術。

當前,電子計算機發展已形成以精簡指令系統計算機RISC(RecedInstructionSetComputer)、並行處理技術、多媒體技術為主,計算機軟體和網路相應發展的主潮流。

在電子計算機飛速發展的同時,光學計算機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91年美國貝爾實驗室公布了數字光學處理機的成果。據研製組的領導人艾倫·董(董廷珏)說:「一個通用的光學計算機將在、2000年前後製造出來。」他預計光學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可能比今天的超級計算機快1000至10000倍。光在長距離內傳輸要比電子信號快約100倍,光器件的耗能非常低。所以光計算機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而比電子計算機和光學計算機更具優異性能的生物計算機(又稱分子計算機)正在研製之中。可以樂觀地預言,由電子計算機引發的新技術革命,將促進人類社會走向輝煌的未來。

電子計算機是20世紀科學技術的重要標志。自從18世紀瓦特發明蒸汽機以來,再沒有什麼比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更加激動人心的了。自它問世以來,就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著,它的廣泛應用,推動了現代科學和生產技術的迅速發展,並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了深刻影響。馮·諾伊曼作為電子計算機的重要研製者和組織者,為現代科學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把馮·諾伊曼引向20世紀後半期最重要的科學技術——計算機技術。僅從這一點,就可看出他具有的科學膽識和創造才能——善於捕捉機遇。他憑著敏銳的識別能力,抓住有意義的線索,毅然投身到計算機研究領域。他在這一領域中發揮了卓越的獨創精神,使自己成為電子計算機、計算機科學和技術、數值分析的重要開創者。

⑥ 兩彈之父是誰

兩彈之父是指鄧稼先,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他自1958年開始組織領導開展爆轟物理、狀態方程、中子輸運等基礎理論研究,對原子彈的物理過程進行大量模擬計算和分析;從而邁開了中國獨立研究設計核武器的第一步;

鄧稼先和周光召合寫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研究總結》,是一部核武器理論設計開創性的基礎巨著,它總結了百位科學家的研究成果,這部著作不僅對以後的理論設計起到指導作用。

(6)成果之父擴展閱讀:

1996年7月29日,是「兩彈元勛」鄧稼先逝世十周年的紀念日。這一天,中國政府進行了第45次也是最後一次核試驗,以使人們永遠銘記他對中國核武器研製事業所作出的突出貢獻;

自1996年7月30日起,中國開始暫停核試驗。這標志著中國終於和其他核大國一樣,跨過了原子彈、氫彈、第二代核武器、核禁試等四個階段,進入了實驗室模擬的自由天空。

199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追授鄧稼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⑦ 中國有什麼之父,都是誰

1、袁隆平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並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4],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

2、楊守仁中國超級稻之父。

楊毓麟,字篤生,湖南長沙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少年時代聰慧異常,好學深思。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接連戰敗,楊毓麟痛詆滿清政府貪生誤國,深知非改革不足以圖存。1902年4月,楊毓麟東渡日本,入學日本私立第一學府早稻田大學。

3、黃旭華中國核潛艇之父。

黃旭華,中國核潛艇之父 ,原籍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玉湖鎮新寮村,交通大學1949屆校友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

4、黃宗羲中國思想啟蒙之父。

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他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從而限制君權,保證人民的基本權利。黃宗羲的政治主張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其後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5、錢學森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

錢學森,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⑧ 什麼是成功之父

學會反省,走向成功 內容:
反省是一面鏡子,幫你找出自己的不足;反省是好友的一句鼓勵自己的話,鼓舞你不斷前進;反省是前進的動力,推動我們走向成功。
越王勾踐吳國打敗俘虜以後,每天都反省自己失敗的原因,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總結,激勵自己奮發圖強;反省自己應該怎樣才能夠再一次成為王者。通過幾年的反省後,他卧薪嘗膽,積蓄力量,終於戰勝了吳國,成就了夢想,他也因此成為一名賢能的君王。
反省的力量是多麼偉大!它能讓一名王國之君再次稱王。
商紂王,一代暴君,每天只知道荒淫享樂,不理朝政,被美女瓊漿所迷惑而不能自拔。在西周的打擊下多次失利,但他卻不知道反省,認為這只是一時的運氣不好,仍然每天沉溺於花天酒色之中,不思量自己的國家為什麼會如此動盪不安,最後被自己的一個諸侯小國戰敗。
反省自己是多麼的重要!紂王如果能聽信忠言,及時反省自己,絕不會走到身敗名裂的悲慘地步。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反省的重要意義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要進步,就要不斷反省。每一個人都需要反省,一個組織需要反省,一個團體需要反省,一個政黨也是如此。在戰爭年代,我們黨經過不斷反省,糾正來自黨內的「左」的和「右」的錯誤,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和平建設年代,我們黨系統總結了建國以來的經驗教訓,通過反省,糾正了「反右」「十年浩劫」的歷史錯誤,撥亂反正,應民心順民意地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使我們的國家出現了今天繁榮富強的喜人局面。
古往今來,成功總伴隨這反省而誕生的。朋友,讓我們學會反省,走向成功吧!

⑨ 世界上被稱為「什麼之父」的人有誰

世界上被稱為「什麼之父」的人有:錢學森、袁隆平、錢三強。

⑩ 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的是誰都有什麼成就

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住在世界著名的比薩斜塔旁。他在這世界第一斜塔上有個重要的發現,因此,後人只要提起斜塔,就會想起伽利略。
古希臘大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學者都接受這個論斷,奉為絕對真理。但年輕的伽利略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錯的。
如果沒有空氣的摩擦阻力,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速度相同。伽利略就是在比薩斜塔上做實驗,證明這個理論的。他在斜塔上同時丟下兩個同樣大小的球,一個是木頭的,一個是鐵的。站在塔下的千百觀眾親眼看到兩個球在同一時刻落地,都驚訝不已。
伽利略從小善於觀察、思考和實驗。一天晚上他看見掛在教堂上空的燈被風吹得搖搖擺擺,當他把窗子關上時發現燈仍在有規律地擺動。他按住自己的脈搏多次數著,發現燈來回擺動所需的時間是一樣的。這盞燈在教堂里不知擺動了多少年,伽利略獨具慧眼發現了這一秘密。他回到家裡又做了許多實驗,從而發現了擺的等時性規律,並根據這一原理發明了脈搏計時器。
1608年,伽利略聽說有個荷蘭人製造了一種奇妙的光學儀器,能看清遠處的物體,從中受到啟發,於1609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他利用自己製造的望遠鏡,觀測到許多宇宙現象,進一步證明了哥白尼的日心學說,引起教會的恐慌和仇視。1611年 2月,教會宣布伽利略的觀點為異端邪說:不許伽利略宣傳他的學說,禁止出售他的著作。
伽利略並沒有因此停止自己的科學研究,他偷偷地著書立說,幾年後,出版了《關於偉大 世界體系的對話》一書,為哥白尼的學說辯護 。但教會並不甘心,1633年2月,伽利略再次被傳回羅馬,這時他已是近70歲的老人。宗教法庭對他進行殘酷審訊。盡管朋友們和他的女兒勸他改變觀點,伽利略卻毫不動搖。教皇採用卑鄙的手段,強迫伽利略跪下,在事先准備好的一份假悔過書上簽字。可是當伽利略站起來後,依然堅定地說:「地球仍舊在轉動!」在監禁中伽利略的肉體和精神受到了極大的摧殘 ,但他堅持真理的意志毫不動搖 。他克服了種種困難 ,寫出了《新科學談話》《論力學和運動》等書,總結出許多科學規律,為後來牛頓發現「力學三定律」奠定了基礎。1636年,72歲的伽利略雙目失明,仍在學生的幫助下繼續進行科學研究。1642年1月8日含冤逝世。
伽利略在許多科學領域中卓有成就,是世界上首先融會貫通了數學、天文、物理三門科學的科學巨人。他倡導實驗和理論相結合,用實驗來檢驗理論的正確性,開創了以實驗為基礎具有嚴密邏輯理論體系的近代科學,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他一生堅持真理不畏強權,為近代科學的成長不屈不撓地斗爭。他的孜孜追求科學真理的精神,永遠為後人所景仰。300多年後的1979年,羅馬教廷才公開承認當年對伽利略的審判不公正,並宣布給他平反。

閱讀全文

與成果之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 瀏覽:393
國家歌曲版許可權制 瀏覽:860
開題預期成果怎麼寫 瀏覽:223
2016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試題答案 瀏覽: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