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鼓的研究成果

鼓的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2-10 08:22:26

A. 科研中可以出那種成果

成果,這來個問題你要看不同的人自會有完全不同的回答!
首先,有些人比較注重實際,我要做的科研就是為了解決我的一個特定目的,比如,我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資源化某種廢棄物,這叫應用研究,我的成果就是我成功地達到了我的目的。
其次,我在研究如何資源化這種廢棄物的時候,我想知道我是如何做到的,我就想知道處理過程的機理,這就叫基礎研究,這種基礎研究的成果更多的表現在發表的論文上面。
現在的問題就是,第一種人覺得,我只要做到就行了,我才不管什麼毛機理!
第二種人會覺得,我就是為了在機理上面研究,至於方法的實際不實際,不去深究!
各有各的缺點,但是都應該鼓勵發展,比如,量子力學的發現,在當時可能看來對實際沒什麼用處,但是現在呢,量子力學的理論貫穿在各個領域,但是,使量子力學真正應用的人並不是當時發現量子力學理論的人,所以,科研成果不能去定性,更不能去定量。

B. 鄭宏的科研成果

近年發表的主要科技論文
1 鄭 宏, 顧 強. 組合截面柱考慮損傷的彈塑性循環性能分析[J]. 西北建築工程學院學報,2000,17(2):1—6(2000年6月出版)
2 鄭 宏, 顧 強. 西部大開發與空間網格結構技術發展的回顧與展望[A]. 周光召. 中國科協200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 北京: 中國科學出版社, 2000. 305—306(2000年9月出版)
3 鄭 宏, 顧 強. 考慮損傷的雙重非線性有限元分析的計算機方法[A]. 韓大建, 魏德敏. 計算機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C]. 廣州: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0.289—293(2000年11月出版)
4 鄭 宏. 西部大開發與高層建築鋼結構的應用與發展[A]. 王繼唐. 西部大開發科技論壇論文集[C]. 西安: 陝西省土木建築學會, 2000. 114—116
5 鄭 宏, 顧 強. 鋼板件考慮損傷的滯回性能分析[J]. 五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5(1):29—34(2001年3月出版)
6 鄭 宏, 顧 強. 高層鋼結構梁構件考慮損傷的彈塑性穩定分析[J]. 鋼結構,2001,16(2):32—34(2001年4月出版)
7 鄭 宏, 顧 強. 翼緣寬厚比對循環荷載作用下樑屈曲性能的影響[A].第五屆中日建築結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 西安:西安建築科技大學, 2001. 747—752(2001年6月出版)
8 鄭 宏, 顧 強. 鋼板件考慮損傷的循環彈塑性大變形分析[J]. 土木工程學報,2001,34(5):35—39(2001年10月出版)
9 鄭 宏, 顧 強. 鋼梁考慮損傷的滯回性能分析[J]. 工業建築,2001,31(329):66—68(2001年9月出版)
10 鄭 宏, 俞茂宏, 顧 強. 結構鋼損傷本構關系的研究[J]. 計算力學學報,2001,18(4):469—472(2001年11月出版)
11 鄭 宏, 顧 強. 鋼方管截面柱考慮損傷的滯回性能分析[J]. 力學季刊,2001,22(4):502—507(2001年12月出版)
12 鄭 宏, 顧 強. 工形截面鋼梁板件寬厚比對穩定承載力的影響[J]. 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2(1):28—31,88(2002年1月出版)EI檢索
13 鄭 宏, 俞茂宏. 常軸力循環彎矩作用下鋼構件屈曲分析[A]. 姚遠. 中國科協第四屆青年學術年會陝西衛星會議論文集[C]. 西安: 西北大學出版社, 2002. 428—432(2002年3月出版)
14 鄭 宏, 俞茂宏, 顧 強. 結構鋼統一彈塑性本構模型及鋼構件滯回性能的計算機分析[J]. 工業建築(增刊),2002,32:601—607(2002年7月出版)
15 鄭 宏, 俞茂宏. 基於遺傳演算法的鋼結構優化設計[J]. 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22(5):65—67(2002年9月出版)EI檢索
16 Zheng H, Yu M H.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law for nonlinear analysis of steel structure based 8-node shell element [A]. Klosowski P and Pietraszkiewicz W. Shell Structure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C]. Poland: Gdansk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2. 263—264(2002年10月出版)
17 鄭 宏, 顧 強. 循環荷載作用下工形截面壓彎構件考慮損傷的穩定承載力[J]. 土木工程學報,2002,35(5):7—10(2002年10月出版)
18 鄭 宏, 俞茂宏. 鋼筋混凝土構件力學性能的非線性分析[J].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增刊,2002,32:325—328(2002年9月出版)
19 鄭 宏, 俞茂宏. 金屬結構彈塑性損傷統一本構模型及計算機分析[A]. 唐錦春. 第十一屆全國工程建設計算機應用學術會議論文集—計算機技術在工程建設中的應用[C]. 北京: 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 2002. 6—11(2002年11月出版)
20 鄭 宏, 俞茂宏. 鋼構件考慮損傷的有限元分析[J]. 甘肅工業大學學報,2003,29(1):104—108(2003年3月出版)
21 鄭 宏, 俞茂宏. 板件寬厚比對高層鋼結構壓彎構件滯回性能的影響[J]. 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3(4):517—521(2003年7月出版)
22 鄭 宏, 俞茂宏. 循環荷載下鋼壓彎構件的長細比限值[J]. 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3(4):28—33(2003年7月出版)EI檢索
23 鄭 宏. 循環載入下鋼構件考慮幾何非線性和材料非線性的分析方法[J]. 結構工程師(增刊),2003,66:74—78(2003年7月出版)
24 Zheng H, Yu M H. United strength theory for nonlinear analysis of steel structure [J]. Archives of Civil Engineering. 2003, XLIX(3): 457—469(2003年9月出版)
25 鄭 宏. 復雜應力狀態下金屬材料的統一屈服准則[J]. 工業建築(增刊),2004,34:731—735(2004年7月出版)
26 戈曉玲, 鄭 宏. 空間膜結構及其材料[J]. 工業建築(增刊),2004,34:463—468(2004年7月出版)
27 鄭 宏. 統一屈服准則與復雜應力狀態下樑的塑性彎矩[J]. 建築結構(增刊),2004, 242—244(2004年8月出版)
28 Zheng H. Nonlinear analysis bas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on steel structure under cyclic loading [A]. Ditao Niu and Jiping Ru.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 Xi』a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P.R. China, 2004. 237—243(2004年8月出版)
近年發表的主要教學研究論文
1 鄭 宏, 劉伯權. 混凝土結構課程多媒體教材的設計原則[A]. 劉 明. 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研究與探索[C]. 沈陽: 東北大學出版社, 2000. 63—66(2000年5月出版)
2 鄭 宏, 翟振東. 21世紀與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A]. 建築教育改革理論與研究[C]. 武漢: 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 2000.1—3(2000年6月出版)
3 鄭 宏. 錯位就業與高等建築院校的素質教育[J]. 教書育人, 2001, 22(104): 10—11(2001年11月出版)
4 鄭 宏. 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內容優化與課程建設[J]. 高等建築教育, 2002, 2: 50—52(2002年6月出版)
5 鄭 宏. 新世紀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內容研究[J]. 中國教學縱橫雜志, 2002, 1(6): 91—92(2002年7月出版)
6 鄭 宏. 「大土木」環境中的教材建設[A]. 雷 達. 機遇改革實踐——長安大學2001年教學工作會議論文集[C]. 西安: 西北大學出版社, 2002. 149—153(2002年6月出版)
7 鄭 宏. 素質教育與高等建築教育 [A]. 中國當代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C]. 北京: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2002.3—4(2002年8月出版)
8 鄭 宏. 信息化環境中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設計[J]. 高等建築教育, 2003, 12(1): 30—32(2003年3月出版)
9 鄭 宏. 網路教學與創新人才培養[J]. 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增刊,2003,5(2):110—113,116(2003年6月出版)
10 鄭 宏. 土木工程專業網路教學模式與教學原則[J]. 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增刊,2003,33(146):201—205(2003年10月出版)
著作
?鄭 宏. 鋼構件非線性穩定[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2002年8月出版)
?周緒紅,鄭 宏. 鋼結構穩定[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2004年1月出版)
主要獎勵
2000年
?論文「21世紀與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獲陝西省高等教育學會優秀高教研究成果「西電立人獎」三等獎。(2000年12月)
2001年
?論文「土木工程專業教學內容優化與課程建設」獲長安大學首屆「青年教師主題論壇」論文一等獎。(2001年12月29日)
2002年
?獲長安大學建築工程學院首屆青年教師講課大賽二等獎(2002年6月14日)。
?獲長安大學首屆青年教師講課大賽優秀獎(2002年12月2日)。
?論文「混凝土結構課程多媒體教材的設計原則」獲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2002年高等教育研究優秀論文鼓勵獎。(2002年7月)
?論文「工形截面鋼梁板件寬厚比對穩定承載力的影響」獲全國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2002年9月)
?論文「素質教育與高等建築教育」在中國當代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優秀論文評選中榮獲一等獎。(2002年10月)
?論文「信息化環境下土木工程專業的教學設計」在2002年陝西省信息化與教育技術發展論文和多媒體教學設計方案評選活動中榮獲一等獎。(2002年10月)
?2002年輔導長安大學建築工程學院98級學生完成的「外貿辦公樓」畢業設計獲得陝西省2002年度優秀畢業設計三等獎。(2002年12月)
2003年
?論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思考」在2003年陝西省現代教育技術成果評選活動中獲論文、實驗報告和教學設計方案類一等獎。(2003年9月)
?論文「土木工程專業網路教學模式與教學原則」在2003年陝西省現代教育技術成果評選活動中獲論文、實驗報告和教學設計方案類二等獎。(2003年9月)
?2003年10月被評為長安大學科技工作先進個人。(2003年10月)
2004年
?論文「網路教學的交互行為和交互方式」在中國教育技術協會舉辦的「全國高校教育技術中心建設與發展暨數字化教學環境建設與應用研討會」論文評比中獲得優秀獎(大會唯一獎項)。(2004年6月)
2005年
?「土木工程專業工程結構系列課程教學方案構建與實踐」 獲得2005年陝西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三位)。(2005年5月)
?「鋼構件在循環荷載作用下的非線性相關屈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編號59678030)獲得2004年蘇州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五位)。

C. 科研成果怎麼發表

筆者不是生物學家,不敢對成果的真實性和價值意義妄加質疑。但是人類胚胎幹細胞的克隆,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難點,也涉及倫理道德,這樣的成果是不是應該等待更多的檢驗和更權威的鑒定後再公布?千錘百煉始到金,科學家更應該有審慎的態度和謹慎的作風。

在這一事件中還有一個問題值得關註:科研成果應該在何時、由何人、採取何種方式公布?

其實,通過大眾媒體宣傳科研成果是科技工作的組成部分。重大科研成果的告知,不僅能極大地鼓舞國人,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也是科學家必須承擔的科普義務。而且,大部分基礎研究的科研經費都來自於納稅人,納稅人有權知道錢是不是用在了刀刃上,花得值不值得。

但是,科研成果的公布必須要謹慎。記得非典期間,有關非典科技成果的信息發布出現了一定的混亂狀況。某些科研機構一心想藉此搶占「科研高地」,匆忙公布了一些還未經檢驗和證實的所謂「成果」。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給公眾帶來了很多困擾,也給科學研究蒙上了一層陰影。

這種情況導致科技部在2003年7月出台的《關於加強國家科技計劃成果管理的暫行規定》中,對SARS成果的發布作出了特別說明:《規定》要求國家科技計劃重大成果由科技部統一發布及管理,項目承擔單位不得擅自發布。

其實,向公眾公布研究成果也有約定俗成的章法。科研成果只有在權威學術期刊發表後,才會由所在科研機構、主管單位或相關機構出面組織,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對外公布。

一定要等到學術期刊發表之後,是因為學術期刊都有由專家組成的審稿人團隊,論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也就意味該項成果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同行的認可。這就好比要了解一個人是好是壞,主要還得聽別人的評價。若只是當事人自說自話,即便是好話說盡,大概聽者最多也不過是將信將疑吧。

然而,學術期刊也分等級,有個衡量術語叫影響因子。影響因子越高,期刊越權威;越權威的學術期刊,審稿人的水平越高,要求也越嚴格。相對應的,科研成果在何等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項成果的重要性和可信度。大眾媒體並不具備專業知識,在科技報道中主要也是依靠成果發表在何處來判斷其重要性和可信度。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自然》、《科學》是學術期刊中的翹楚,若論文登於其上,就是成果重要性、原創性的最佳詮釋,也更能令公眾信服。

一般說來,在我國,科研成果的發布者往往是研究機構或權威科技部門,而非科學家本人。這是因為我國的科研機構大多是公益性事業單位,因此所得成果大多為職務性成果,由所在單位出面才名正言順。為了維護科學的尊嚴,防止個別人炒作,很多科研機構也曾經出台相關規定,禁止個人向媒體發布科研成果。

這其中當然也有文化傳統的影響。在國人的印象中,知識分子應該淡泊名利、虛懷若谷。筆者接觸過很多科技工作者,他們似乎認為對大眾媒體公布成果多少有點自吹自擂的嫌疑,往往避之不及。

筆者相信,任何一個中國人都希望我國科學家能夠研發出更多國際領先的科研成果。但是面對著公眾,科技工作者理應更加謹慎一些。

D. 什麼是成果

成果:

【拼音】chénɡ ɡuǒ

【解釋】

  1. 成全,成立。

  2. 收獲到的果實。常用於指工作或事業方面的成就。

  3. 指學習、工作、勞動上的成效和成績。

【示例】:

他通過多年研究,在這一科學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E. 科研成果鑒定指的是什麼

把你所獲得的科研成果(做了什麼項目獲得某種技術、產品或其他形式的成果),拿到市內科技局進容行鑒定,鑒定通過後得到一個鑒定證書,和專利證書類似,是對你獲得技術先進性的一種認可。這個成果鑒定對你申報其他相關項目有很大幫助。

F. 陳寅恪的主要成就

陳寅恪長期致力於史學研究工作,研究范圍甚廣,他對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別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語言學、敦煌學、中國古典文學以及史學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陳寅恪治學主旨「在史中求識」。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的「歷史演進法」,即從事物的演化和聯系考察歷史,探究史料,運用這種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訂確切。並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合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系中考證出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系列問題,求得歷史面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了中國的歷史考據學。
魏晉南北朝
陳寅恪以研究中古史的著述影響最大。他分析了東漢以後,中國社會上儒家大族與非儒家寒族在政治上形成兩個不同的集團,其勢力的升降為當時政治演變的基礎。陳寅恪是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開拓者,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提出許多精闢見解。在對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成果,不僅在許多方面都有開拓創建,而且有許多方法、結論至今仍發人深思,給人啟迪。他從等級性,宗法性、民族性、宗教性四大突出特點進行分析,使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推向了深入。 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關於民族與文化的歷史考察。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他反復強調種族與文化問題是研究中古史最重要的關鍵。在民族融合與文化整合關繫上,他提出「北朝胡漢之分,在文化而不在種族」的論點。這對研究中華民族融合史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陳寅恪對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最精湛的部分,也是他超越前人的方面在於:一是史料的擴充,如詩文與史實的互證、考古與音韻資料的應用、域外記載的采擷;二是分析方法的改進,即史法的進步。該書雖非陳寅恪的原著,但仍較為真實地體現了陳寅恪在魏晉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隋唐
隋唐兩朝共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中世紀的極盛時代,居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但是史家對這一時期歷史的許多重要問題研究得非常不夠,特別是對其文物制度淵源流變的研究,缺少符合歷史事實的論著。陳寅恪有鑒於此,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寫出了《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應用大量資料,系統地論述了從漢魏到隋唐文物制度的淵源和演變,對海內外學術界有重大影響。
另一方面,陳寅恪從「古文運動」,「新樂府」、「行卷」三方面人手研究唐代文學。他把「古文運動」與民族意識,文化交互關系結合起來研究,提出了研究唐代文學新見解。在《論韓愈》一文中,指出古文運動的中心是恢復古代儒家思想的地位,韓愈等是走在古文運動中最前的人。他認為「新樂府」是我國文學逐步趨向下層的一個重要標志,其價值與影響比陳子昂李白更為高遠,這種見解超越了前人。他是第一個對「行卷」進行全面研究的人,重要成就是發掘了「行卷」思潮。
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用宇文泰的「關中本位政策」所鳩合的集團興衰和分化,解釋唐代近三百年間統治階級的升降,論證充分,後來學者多所稱道。此外,他在書中,精細入微地考察了隋唐時期的主要制度,如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諸制,發其源而究其變,提出關於「關隴集團」的概念,為後學提示了一個宏觀地把握西魏、北周、隋代至初唐歷史發展基本線索的關鍵,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明清
陳寅恪所著80餘萬言的《柳如是別傳》為明清文學研究提供了許多價值的成果。他詳細考證了柳如是,精闢地拴釋了錢、柳詩文。他頌揚柳如是,贊同錢廉益的觀點,使人耳日一新。他為錢、柳詩文進行箋證,反映明清之際的政治、社會狀況,是以詩文論證一代史事的典範。 該書不僅是陳寅恪檢驗自己畢生學術水平的一次綜合實踐,同時也是陳寅恪一生治史思想的結晶。
陳寅恪的著作,多屬考證性文字,但他的考據方法,已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考據。他以考據為手段,在考證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還注意探求歷史發展的規律。陳寅恪在繼承乾嘉學者實事求是、精密嚴謹的考據之學時,也吸收了宋代學者追求義理的作風,注重探求歷史的規律。在西方歷史語言考證學派的影響下,他十分重視對語言工具的學習,並掌握了十幾門外語。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語言工具,對中外文資料進行比較研究:在西方文化史學的影響下,他在歷史研究中引入文化史學觀點,從民族與文化兩個角度來進行研究,拓展了史學研究的范圍。在繼承傳統的前提下,陳寅恪對考據方法加以創新,形成了他獨具特色的新考據方法。其考據方法的特點即「詩史互證」與比較的方法。
「詩史互證」是陳寅恪在研究中用得最多,最具特色的一種考據方法。雖然首先提出這種方法的並不是陳寅恪,但他把這種方法大量付諸實踐並取得了豐碩成果。他首先注意到唐詩的史料價值。因唐詩的作者來自社會各階層,唐詩中許多作品直接反映了現實生活,可以補正正史之不足及訛誤。除唐詩外,小說也可以用於證史。他還提出了利用小說證史應注意的一些原則。《柳如是別傳》是陳寅恪「詩史互證」的力作,此書通過箋釋錢謙益、柳如是的詩文,系統論述了明末清初的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陳寅恪「詩史互證」方法的運用,既是對史料范圍的擴展,也是對考據方法的創新。
比較的方法體現在他利用自己掌握的語言工具,進行中外文資料的比較研究,發現了許多前人未發現的問題,並闡明了自己的看法。他利用這種方法在蒙古史研究中獲得了許多成果;他還利用對音方法考證出史書中的一些地名,以及書籍在輾轉翻譯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錯誤。與王國維一樣,陳寅恪也注重地上實物與地下實物的比較研究,特別是利用敦煌出土資料釋證文獻記載,並有許多發現。
陳寅恪的新考據學方法,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文獻研究方法,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重大意義,但他有些考據過於繁復冗長,這又是他的不足。 陳寅恪與王國維、陳垣等形成了中國史學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的「新考據學派」。研究的范圍,涉及中古史、宗教史、蒙古史、敦煌學等,並取得了不少開創性的成果。 蒙史
《蒙古源流》是明朝萬曆年間內蒙古薩囊徹辰所著,其中夾雜不少神話傳說,與元代蒙漢文史書多有不同,往往讓人們困惑不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陳寅恪發表了4篇論文,探明了《蒙古源流》一書的本來面貌,使人們對原來困惑不解的難題,得以了解通釋,對後來的蒙史研究產生重大影響。 他在《蒙古源流》一書中首先運用了西方漢學家的對音勘同的譯名還原法,突破了這一領域中傳統的證補和重修正史的老路,使中國蒙古史的研究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
敦煌學
陳寅恪的學術研究,雖然沒有傾力於敦煌學,但是卻在敦煌學資料的搶救、整理、敦煌學的確立及發展等各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使敦煌學終於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顯學」。陳寅格從事敦煌文獻研究並把它納入到世界學術領域中,得到各國學術界的認可。
1930年,陳寅恪在其所撰《陳垣敦煌劫餘錄序》中最早提出「敦煌學」的概念,指出「敦煌學者,今日世界學術之新潮流也」。在該序中,就北京圖書館所藏八千餘卷敦煌寫本提出九個方面的研究價值,即摩尼教經、唐代史事、佛教文義、小說文學史、佛教故事、唐代詩歌之佚文、古語言文字、佛經舊譯別本、學術之考證,為敦煌學研究指明了方向。撰有《大乘稻芊經隨聽疏跋》《懺海火罪金光明經冥報傳跋》《有相大人生天因緣曲跋》《須達起精舍因緣曲跋》《韋庄秦婦吟校箋》《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蓮花色尼出家因緣跋》等多篇論文;還在《敦煌石室寫經題記匯編序》《元白詩簽證稿》等論著中,利用敦煌資料補史、證史、大多數敦煌學論文收入《金明館叢稿初編》《金明館叢稿二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及《元白詩箋證稿》三書也使用一些敦煌資料。 著文為從事敦煌文獻研究者開闊了視野,為中國敦煌學研究的全面開展,奠定了基礎,開創了先河。

藏學
陳寅恪對藏學、突劂學研究,他從不輕下斷語,總以嚴謹的科學態度進行判別,不違駁事實,是一位史識與史德統一的典範。他嚴謹處理「贊美」與「求真」的關系,實事求是地評價歷史,至今仍然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陳寅恪積極促進當時國內對於藏文書籍文獻的保護和收藏,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曾存有陳寅恪整理的《西藏文籍目錄》,除此之外,還曾在流亡雲南蒙自時期撰寫《蒙古源流注》,該書稿系依據其蒙、滿文諸本,並參稽其所出之西藏原書、《四庫提要》所謂「咖喇卜經」等者,考訂其得失,與沈乙庵書大異。另又花費了大量心血比勘佛經的梵、藏、漢譯本之異同得失而撰寫《校記》。可惜資料及文稿均毀佚於戰火。
陳寅恪的朋友中,研究藏學者有多人,如李方桂於解放前赴美,一直從事這方面的研究,發表有《馬重英考》等多篇論文。而受陳寅恪的影響,一些有志之士,如於道泉、張熙、王森等人以及一些學生,如吳其昌、姚薇元、劉盼遂、劉銘恕兄弟、林亮等人進行了程度不一的藏學研究。
突厥學
在突厥學方面,陳寅恪摒棄了把突厥史作為隋唐史附屬品的陳舊觀念,肯定了「突厥在當時實為東亞之霸主」的地位。他以「外族盛衰之連環性」解釋唐與突厥間力量的迅速消長變化以及霸權地位的急劇轉化,表現出卓越的史識。
陳寅恪對佛經翻譯、校勘、解釋,以及對音韻學、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淵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課題的研究,均有重要發現。
宗教學
陳寅恪對宗教學的研究,是他學術生涯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早年因受到系統的方法論訓練,又有深厚的駕馭語言文字的功底,使他能夠在宗教學研究里游刃自如。他的學術研究在國際學界也為專家學者仰止。陳門家學有濃厚的佛學氣氛,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曾就學於佛學大師楊仁山的祗洹精舍,潛心修佛。長兄陳衡恪自幼經受佛學薰習,且擅佛畫。蔣天樞先生在《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中記敘:陳寅恪少時曾泛覽祖父所藏「浩如煙海」的古籍佛典。佛學研究是他的宗教學研究中最重要的內容。他利用豐富的語言學知識,開辟了南北兩傳比較研究的領域,注意研究中國佛教的源與流的關系,梳理佛教名相的產生和演變,指出了以往中國佛教翻譯的「誤譯」或「誤解」的問題。
佛教傳入中國後,往往因語文能力限制,不能與原本或其語言譯本對勘,陳寅恪最重外語研習。他研究佛教,能著重考證,並在考證中探討問題。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世界佛學界對早期禪宗研究的高潮,他先後對《大乘起信論》和《六祖壇經》的「傳法偈」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與當時國內一些著名學者並不一樣,自成一家之言。他還對當時國內佛學界和中國哲學界發起的魏晉玄學的討論,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他所作的有關支愍度的「心無義」學說的考證,至今也是最詳盡的一篇,可與湯用彤的《兩漢魏晉南北朝佛教史》的有關章節相互印證。他對武則天與佛教的關系的研究,也受到了中外學者的注意。此外,他對佛經翻譯和佛教文學也多有發微。
語言學
陳寅恪精通梵文和多種西域古代語言。更有盛傳其通曉包括英、法、德、俄、西班牙、日、蒙、阿拉伯、梵、巴利、突厥、波斯、匈牙利、滿、藏、希伯來、拉丁、希臘、回鶻、吐火羅、西夏、朝鮮、印地、暹羅等20餘種語言。考察其游學經歷,陳寅恪應當掌握日語、德語、英語。參考陳封懷回憶,陳寅恪應當掌握包括英語、德語、法語。考察其游學所學課程,陳寅恪應當涉獵梵語,希臘語,巴利語。考察其所記錄筆記,陳寅恪應當涉獵藏文、蒙文、突厥回鶻文、吐貨羅文(土火羅文)、西夏文、滿文、朝鮮文、佉盧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文、伊朗文(應當是古波斯文)、希伯來文。
眾所周知,學習一門語言,有聽說讀寫不同方面,而陳寅恪運用在學術研究中的,多聚焦於「讀」這一個層面,通過閱讀各種文字的文獻來立論舉證,而於其餘的聽、說、寫方面,則沒有明確證據。雖然陳寅恪所學習過的許多文字都是不必學會聽、說、寫的「死語言」,但就傳說中的英、法、日、德、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而言,除了英語、德語和日語外,對別的語言能否做到「精通」,也缺乏明證。而陳寅恪對歷史語言學和「死文字」的運用,並非專注於通曉語言本身,更非是將學習外族文字作為奇巧淫技式的學問展示,他更多的還是借用語言為輔助工具,其學問的核心關照,還是海內文明、中土史地。 陳寅恪自1926年留學回國後,就任清華大學研究院教授,是當時清華「四大導師」之一。之後,成為清華大學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師生中享有「蓋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師」等稱譽。在清華校園里,不論是學生還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難問題,都向他請教,而且能一定得到他滿意的答復。大家稱他為「活字典」、「活辭書」。他講課時,研究院主任吳宓教授是風雨無阻,堂堂必到的聽課者;其他如朱自清等水準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聽他講學。哲學專家馮友蘭,當時任清華大學秘書長、文學院長,可每當陳寅恪上《中國哲學史》課時,馮先生總是恭敬地陪著陳寅恪從教員休息室走出來,靜靜地坐在教室里聽他講課。他講授的課程主要有《佛經翻譯文學》《梵文文法》《兩晉南北朝史》《唐史》《唐代樂府》《唐詩證史》等。
陳寅恪對學生的愛護無微不至,對學生生活乃到畢業後就業問題,也非常關心。他認為問答式的筆試,不是觀察學問的最好方法。做論文,要求新資料、新見解。他從不要求學生用死記方法,而是鼓勵思考,他更反對「填鴨式」的教育方式。「桃李滿天下」,對陳寅恪來說,當之無愧。他為國家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優秀人才,其中不乏如季羨林、蔣天樞等大師。

G. 求一篇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材料

一、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報告的含義與作用

1、什麼是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研究性學習報告?

學生在完成了某個主題的研究性學習後,為了使研究的成果形成文字,在教師的指導下,所寫的反映研究目標、過程和研究中得出的結論和獲得新感想的書面報告。

由於研究和撰寫的主體是小學生,研究的目標設定不一定很明確,研究的過程是小組形式進行,研究得出的結論並不一定是人們從未發現的規律,但對學生來說可能可能是新的發現。撰寫的書面報告觀點很稚嫩,文字很平白,不一定是嚴密緊奏的,是學生親身參與實踐的,是體驗感悟到真實想法,得到的結論是學生現階段認識的一個真實水平。

2、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研究報告的作用

(1)、研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

撰寫研究報告是研究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收集到的材料,研究中發現的規律,得到的體驗和認識只有總結出來,形成書面報告才有價值。學生在「寫」的過程中,要不斷回顧討論、提升,用「寫」來完成研究性學的「收尾」階段任務。培養學生做事有始有終的意識,提高善於聽取合作學習者意見的能力。

(2)、撰寫研究報告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研究性學習的素質

學生撰寫研究報告需要教師的指導。這就「逼」教師去關注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進展和結果,也「逼」著教師去讀書。學生的研究「逼」教師去鑽研,這種壓力是教學相長的壓力,是教師提高自身素質的有效動力。

(3)、撰寫研究報告是學生共享研究性學習成果的重要途徑

研究報告是研究性學習成果的集中體現,特別研究過程學生收集的第一手材料,學生自己對材料分析和總結,通過研究報告的形式讓同學共享,成為學生互相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手段。

3、學生撰寫的研究報告特點

(1)、科學性

一般的研究報告的科學性,在立論上要求作者不得帶有個人的主觀偏見,而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引出科學合乎實際的結論。但學生經驗少,研究取得的材料不全面,分析概括的能力有限,所寫的報告中得到的結論受限制,只能是學生現有認識水平上的結論。但切不能主觀想像。

(2)、具體性

學生選擇研究內容往往是從自己的生活、學習領域選題。研究的問題是學生關注,或有興趣的,往往是很具體的,切入口很小的問題,得到的結論也是針對具對問題。缺少高度概括和專業性。

(3)、創造

創造性是研究報告的生命,學生研究報告的創造性很難有新意、有深度,只能是孩子帶著自己的眼光去觀察,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這個創造性體現孩子的在以往的經驗和知識所沒有的。是經過親身實踐活動得出的。

二、撰寫研究報告具體指導

1、指導撰寫研究報告的原則

(1)、集體與個別相結合的指導原則

指導撰寫研究報告集體指導是必要的。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後,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要形成一個反映學習結果的報告需要教師的指導。集體指導主要講清楚共性的要求,如研究報告的一般格式,研究報告各部分撰寫的要求等。每個小組或每個學生佔有的材料不一樣,研究的主題也各不相同,學生的寫作水平也是有很大的差異,這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個別的具體的指導。

(2)、講評與修改相結合的原則

大部分同學完成了研究報告初稿後,教師要進行講評。選擇存在典型問題的報告進行閱讀講評。讓師生共同討論並進行修改。修改後再進行交流修改了什麼內容,為什麼要修改。修改後的內容有什麼優點。

(3)、欣賞與共享相結合的原則

完成了研究報告,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欣賞同伴研究報告的優點,並向同學提問,讓參加研究的成員進行回答。在這一過程中共享同學的研究成果,

2、學生撰寫研究報告的指導方法

這是學生撰寫研究報告的引文階段的指導。這一階段的指導涉及基本格式,內容結構等具體的要求指導。學生的研究報告切入點小,涉及面廣,內容豐富,收集的材料雜亂。一定要為學生進行寫作共性的指導,讓學生明白「定體則無,大體則有」。基本格式大同小異,一般由標題、摘要、研究背景、正文、參考文獻等部分組成。

(1)、標題

標題也稱題目或文題,即研究報告的名稱。它是對研究內容的高度概括,起「畫龍點睛」作用,故稱研究報告的眉目。指導學生在學標題名稱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題文相符。標題開門見山點出研究的內容,引起讀者的興趣。

②簡單明了。標題字數要少,不宜超過20個字。使人一目瞭然,不產生岐義。

③富有童趣。學生用兒童獨有的角度看問題,用自己方式進行研究,一定有他們自己的表達方式,教師指導時切忌用成人眼光審視,扼殺童趣。

(2)摘要

摘要是研究報告內容的提要和研究成果的簡單交代。成人報告字數一般在200—300字之間,學生以人200字左右為宜。摘要讓讀者特別是小讀者決定要不要讀報告的關鍵,要讓讀者獲得研究報告的主要信息,要用清晰的文字表達作者的主要觀點和結論。

指導學生寫摘要時要注意兩點:一是利用研究報告的提綱寫成摘要。二是等研究報告寫好了最後寫摘要。

(3)、研究的背景

一般研究報告又稱提出問題、前言、引言,是開頭部分。其重點是提出研究問題和研究假設。而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往往是一個具體的主體,隨著進行研究學習,有時又產生一個的新的主題。提出的問題也是學生認識層面的問題,研究假設在動態變化,所以學生研究報告所敘述的背景一般為主題的產生,研究目的和意義,介紹研究的方法和主要過程。

(4)、正文

研究報告的正文是學生用文字,數據,圖片等方式表達自己對研究的收獲,研究過程、研究的體驗及研究中存在的問題的主要部分。教師要詳細指導學生寫好正文部分。學生研究是研究選題的角度、研究的進程和研究的結果都有很大的差別,指導不能一刀切。共性的要集體指導,如研究的結果必須實事求是,收集的材料客觀真實寫作研究報告要層次分明。表達准確,吸引小讀者等。對個性的方面要個別指導。學生有什麼問題講什麼問題。

(5)、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是研究和撰寫報告中所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一般按照研究報告所提到或引用的順序列於研究報告的後面。教師在指導學生研究和寫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向學生提供學生閱讀、參考的文獻,讓學生了解自己研究的主題,別人是怎樣研究的,得到什麼結論,這是一個很好學習提高的過程。指導學生在研究報告後面列出參考文獻。讓學生樹立研究的正確態度,尊重他人研究成果,同時也是一種文獻資料的積累方法。教師要指導學生引用正規期刊雜志和正式出版物,不要引用未經出版的資料和網上資料。資料引一定寫清楚文獻的名稱、作者、刊物(或出版社)名稱及頁碼、發表時間等。

3、撰寫研究報告的注意事項

撰寫研究報告是一項科學的工作。學生研究性學習一般是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的,研究中每個成員的觀點不一定一致,收集到的材料一般較為具體零亂,再加上小學生的寫作水平不高,撰寫研究報告困難比成人大得多,教師在指導撰寫過程中注意幾點:

① 論文撰寫要注意科學性和真實性

科學性是指題目與結論的合理程度。如果學生選題是指導教師不熟悉的的學科領域,要請有關學科教師作科學性指導,切忌科學性錯誤出現。真實性指原始材料是否完整,論文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原始材料完整是由定指的學生記錄,不能為自己的觀點任意刪減數據或材料。對原始材料要小組合作討論形成共識,得出的結論要是學生共同研究的真實看法。

②論文撰寫切忌「成人化」。學生研究性學習可以在教師、家長、有關專家的指導下進行,特別是小組合作學習需要制訂研究方案,教師與有關部門的聯系,活動還要要直接帶領研究活動,撰寫研究報告後要給予指導和修改,但不能越疽代皰,替學生下結論,寧可讓研究報告觀點稚嫩一點,語言童趣一點,收獲成果小一點。切不能出現「成人化」的報告。

③論文篇幅不宜過長

成人的研究報告論文字數與學術價值不成正比的,何況學生。一般小學畢業生作文要求在800字到1000字之間。只要學生做到行文流暢,不說空話、大話。用樸素的語言寫出研究的成果和結論。也可以用收集到的數據、照片、標本來說明闡述。字數在1500字左右為宜。

三、成果表現形式的指導

1、 成果表現的意義

「引導小學生選擇適當的結果呈現方法」是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中教師有效指導的一個方面。學生參與了活動,經歷活動的過程,獲得了親身體驗,總結了研究的成果。成果表現正是滿足了研究和與人分享的慾望,又使研究成果進行資源共享的形式,實現學生之間互相學習的目的。

2、 成果表現形式。

(1)、成果表現形式的類型

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紛繁多樣,內容範圍非常廣泛,成果表現形式也應是多種多樣的。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不同的類型。根據表現的狀態可分靜態表現和動態的表現;根據展示面向對象不同可分為對內展示和對外展示;根據展示作用可分為外顯展示和內化展示;根據展示的時間可分為過程性展示和結果性展示;根據展示的主體可分為個人展示、小組展示、班級展示和年級展示等;同一主題也可進行不同側面的展示等。

(2)四個內容領域的展示常用形式

綜合實踐活動的活動方式根據不同主題的不同形式的展示,即內容決定形式。教師要根據需要達成目的來指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方式。綜合實踐內容的四個指定領域常用形式具體如下:

①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的成果表現形式一般用研究報告、實驗報告、論文答辯、課件展示研究過程和結果等。

②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

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超越單一的教室空間,參與社區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培養社會服務意識,增強公民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領域。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的一般表現形式有調查報告、倡議書、告居民書、宣傳畫、板報、手抄報、專刊、日記(周記)匯編、直觀圖表、照片、錄像……情境再現(小組表演)等。

③勞動與技術教育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學生獲得積極勞動體驗、形成良好技術素養為主的多方面發展為目標,且以操作性學習為特徵的學習領域。可以融入實際應用的設計性學習。這個內容的常用展示形式有:作品展覽、實物模型、方案評比、過程演示、說明書、職業體驗、感想報告會、種養植成果展示等。

④信息技術教育

信息技術教育滲透在以上三種學習中,成果表現也是融合在一起。

3、 成果表現的注意點

①成果表現不宜過多。學生學習任務較多,小學有八個學科學習任務,綜合實踐活動成果表現不宜過多,特別是大規目的專題展示一個學年1—2次為宜。太多會牽制學生很多的精力,加重學習負擔。

②成果表現要與實際相符合

活動成果表現根據學生的實踐水平相符合,如三年級撰寫研究性學習報告的受寫作水平的限制。同樣也要考慮學校的實際條件,如農村學校就不宜開展研究性學習課件展示,它受學校電子投影設備的缺少,學生信息技術能力的限制。

③成果表現讓全體學生參與

指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表現成果,其實是在培養與人交往的能力。讓別人分享自己的成果,共享學習成果是一件快樂的事!有的同學確因能力,或條件的限制,不能獲得成果,指導他如何學習他人的成果,也是改變學習方式的一個途徑。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讓全體同學參與,成果表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④成果展示要有評價

把成果展示這一環節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評價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評價能激發學生成果表現的積極性,帶動綜合實踐活動學習的開展。

H. 道格拉斯·諾思的研究成果有哪些

在經濟史協會的一次會議上,諾思認識了所羅門·法布利堪,那時他是國民經濟研究所的研究主任,在1956—1957年,他作為一名副研究員在該所度過一年。諾思說:「在我的一生中那是極重要的一年。我不僅熟悉了來往於該所的大多數主要經濟學家,而且每星期有一天在巴爾的西蒙·庫茲涅茨一起,所做的工作導致我對美國自1790年至1860年的支付平衡的早期主要定量進行研究。」

1966—1967年,諾思去日內瓦作研究員時,他主要研究美國經濟史中的問題。《1790至1860年的美國經濟增長》是此項研究的成果,也是諾思出版的第一本書。

在1981年出版的《經濟史的結構和變革》中他放棄了制度有效的觀念,並且嘗試解釋「無效的」規則為何存在和繼續。這聯繫到一個很簡單而仍是新古典的國家理論,它可以解釋為什麼國家能產生不鼓勵經濟增長的規則。諾思對此仍不滿意,並且開始尋找有志於發展政治經濟模型的同事們。於是,1983年諾思離開了他待了33年的華盛頓,而遷往聖路易斯,那裡有一群優秀的青年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他們在嘗試發展政治經濟學的新模型。在那裡諾思創設了政治經濟學中心。

諾思在1990年出版了《制度,制度變革和經濟成績》。在那本書里他開始認真懷疑理性公設。「顯然我們必須能解釋為什麼人民做出他們所做的選擇,為什麼共產主義或穆斯林原教旨主義能塑造人民做出的選擇並且指導長時期經濟發展道路。人們不深入挖掘認知科學,設法理解心靈得到學問和做出選擇的方式,就無法了解意識形態。」從1990年起,他的研究就是針對這個問題。「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相信,了解人民如何做出選擇,在什麼條件下理性公設是一個有用工具,在不確定性和模糊的條件下個人如何做出選擇是我們必須對付的基本問題,以便社會科學能向前進展。」

I. 龍衛球的研究成果

撰寫和出版《民法總論》、《民法基礎與超越》、《法學的日常思維》、《法政學思:從撤退開始》等多部著作,其中《民法總論》(專著)(第二版)(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獲中國首屆法律圖書獎;發表《超越現代國際法的盲點:尋求一種歷史型解決——獸首拍賣事案評論》(2009)、《中國民商經濟法治30年:市場經濟與規則嬗變》(2009)、《法治進程中的中國民法:紀念<民法通則>施行20周年》(2007)、《物權立法的合憲性問題》(2007)、《中國物權法制的變遷與展望》(2007)、《物權立法政策之辨》(2005)、《債的本質研究》(2005)、《自然人人格權及其當代進路》(2003)、《法律主體概念的基礎性分析》(2000)、《中國知識產權要論》(1999)、《法人本質及其構造研究》(1998)、《法律實在性討論》(1998)、《羅馬法的傳統性及其法律方法》(1994)、《企業制度現代化問題:所有權實現第三種方式:》(1995)、《民事救濟權簡論》(1993)、《中國著作權目的及其均衡思想》(1993)等百餘篇論文,刊於《中國法學》、《法學研究》、《比較法研究》、《中國法律》(香港)、《月旦民商法雜志》(台灣)、St. Mary』s Law Journal(美國)等高水平法學期刊。 民事救濟權制度簡論 法學研究 1993年3期 與楊振山、龍衛球合著
合夥的多種形式和合夥立法 中國法學 1996年3期 與江平、龍衛球合著
法人本質及其基本構造研究—為擬制說辯護 中國法學 1998年3期 與江平、龍衛球合著
羅馬法的傳統性和法律方法 中國法學 1995年1期 與楊振山、龍衛球合著
論我國企業制度現代化 研究生法學 1995年1期
江平先生的法學教育之路 比較法研究 2002年2期 《民事救濟權論》(1993),
《企業集團法律透視》(專著,1995),
《羅馬法的傳統及其法律方法》(1995),
《合夥的多種形式與合夥立法》(1996),
《法律實在性討論—為概念法學辯護》(1998),
《法人本質及其基本構造研究—為擬制說辯護》(1998),
《Property in China》(英文,1999),
《法律主體概念的基礎性分析》(2000),
《民法總論》(2001)
為新業壯心可嘉 趁年輕一鼓作氣
法治進程中的中國民法
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改進(下)
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改進(上)
告別算數司法,請從許霆案始!
法律實在性討論
債的本質研究:以債務人關系為起點 (下)
法學的日常思維
民法總論(第二版)
民法總論

閱讀全文

與鼓的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