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閉關成果

閉關成果

發布時間:2021-02-09 12:14:13

① 清朝後朝的閉關鎖國對中國發展的影響

滿清防漢、制漢心理是資本主義不能發展的主要原因
文字獄、閉關鎖國滿清王朝的這兩大惡政徹底終止了中國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化的進程。而這兩大惡政推出的根本原因在於滿清王朝防漢、制漢的心理。
大家都知道海外貿易對於中國走向商品社會,融入世界先進文化和主流是多麼重要。但是滿清在台灣收復後仍然推行海禁是為了什麼目的呢?
南洋禁海令其真實目的是為了禁止中國商民前往西洋占據的呂宋,嚴防漢人聚集,與西洋人結合顛覆滿清統治。「設禁之意,特恐吾民作奸勾夷,以窺中土」(道光《重篹福建通志》)康熙說:「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眹臨御多年,每以漢人為難治,以其不能一心之故,國家承平日久,務須安不忘危」。他已經意識到西方強大的對手就要來臨,為了防漢卻消極封閉。
馬克思指出:推動這個王朝實行這種政策(閉關鎖國)的更主要原因是它害怕外國人會支持很多的中國人在十七世紀的大約前半個世紀里即在中國被韃靼人征服以後所懷抱的不滿情緒。由於這種原因,外國人才被禁止同中國人有任何來往。(馬恩全集第九卷115頁)

滿清文字獄是出於防漢心理對一個民族進行瘋狂的文化清洗,常常是抄家滅族,祖先、子孫、活人、死人連同眾多無辜者一起遭殃。是威懾恐怖。震懾效果空前絕後。
滿清文字獄的密度嚇人,據統計,在清王朝268年的統治時間里,發生了160餘起文字獄,幾乎一年半一次,主要集中在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至乾隆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乾隆在位63年,製造的文字獄有130餘起,一年兩次還多;其定罪范圍大大超過了順治、康熙和雍正,而且將打擊對象從主要是士大夫階層擴展到民間百姓,幾乎成了一場全民的劫難;許多名人志士因此而蒙難,其中呂留良、屈大鈞、王錫侯、金堡、戴名士等都是文字獄的受害者,有的不僅被斬首,而且子孫株連坐罪,甚至家族同遭毀滅;有的甚至追究已故作者,挖墓戮屍,懲辦後人。文字獄株連甚廣,令人心驚膽戰,此間全國上下一片風聲鶴唳。
乾隆朝還有獨特的瘋漢獲罪現象,占文字獄的25%,瘋漢常常是被陵遲,瘋漢臨死前痛苦的號叫在宣告:文藝復興從此在中國成為不可能。

滿清統治下的文字獄,如同黑暗的歐洲中世紀一樣,思想領域實行強控制,不光政治文化的書籍要禁,就連科學技術也不放過,《幾何原本》、《天工開物》大批明代的科技成果或毀或棄,只要和官方的程朱理學不統一的,都要禁止。明末以來的思想解放運動就此完全中斷。

② 清朝閉關鎖國時期外國的成就

蒸汽機是將蒸汽的能量轉換為機械功的往復式動力機械。蒸汽機的出現曾引起回了18世紀的工業革命。直到答20世紀初,它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動機,後來才逐漸讓位於內燃機和汽輪機等。
蒸汽機需要一個使水沸騰產生高壓蒸汽的鍋爐,這個鍋爐可以使用木頭、煤、石油或天然氣甚至垃圾作為熱源。蒸汽膨脹推動活塞做功。

③ 中國在閉關鎖國期間有哪些成就

1 國家大一統局面來的實現。

與既往強盛源的王朝相比,對邊疆地區實現了長期穩定而有效的政治管轄和軍事控制,內地的漢族與邊疆少數民族成為一個整體。清代統治者反對「華夷之別」,強調「中外一家之人」,「中外一家之統」,「中外一家之政」。是與漢族統治者的差別。

2 人口突破3億,達到歷史上的最高峰。

總的人口趨勢確是越來越多,但既往朝代是呈波浪式增長,而在乾隆6年(1741)至乾隆55年(1790)的半個多世紀里,人口從1.4341億增加到3億。這么短時間里人口翻了一番,歷史上十分罕見。

3 經濟發展,城鎮繁榮,在世界經濟格局重中國經濟總量長期處於領先地位。

到乾隆去世的18世紀末,中國在世界製造業總產量所佔份額仍超歐洲5個百分點。大約相當英國的8倍,俄國的6倍,日本的9倍。GDP在世界總額占近三分之一。

4 國家財政⒈感酆瘢

④ 閉關鎖國政策影響

正面影響: 從一定程度上打擊和限制了猖獗的海上走私以及海盜行為 對沿海地區專的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對西方殖屬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負面影響: 致使中國與世界隔絕,嚴重的阻礙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 使得中國和世界脫軌,慢慢的落後於世界。 文化上,經濟上,科學上無法和世界接軌,各種先進技術思想難以發展,整體上呈現帝國黃昏現象。 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挨打的根本原因。 減少與外界接觸的機會 阻礙本國的經濟發展,徹底喪失對外貿易主動權 阻隔與外國的科技文化交流,以至阻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限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

⑤ 中國閉關鎖國的時間

十八世紀,由於中外貿易往來日趨頻繁和人民反清起義不斷發生,清朝統治者擔心外人和漢人會結合起來反對清朝。1717年,清政府下令不許中國商船到歐洲人控制下的南洋地區進行貿易。清政府在對貿易范圍實行限制同時實行禁教,減少中外之間的往來。17世紀末,清政府允許天主教在中國傳播。隨著教會在中國影響的擴大,它開始直接干涉中國的內政。尤其是1704年羅馬教皇格勒門十一訂立「禁約」,禁止中國教徒尊孔祭祖。康熙嚴辭拒絕了這項要求。1720年清政府開始實行禁教政策。1727年又明確規定外國商船隻能到廣東的虎門和福建的廈門兩處。1757年正式實行閉關的政策,乾隆皇帝宣布西洋商船隻准在廣東的虎門一處停泊貿易。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奏准皇帝頒布了《防範外夷條規》,根據這一文件建立了「公行」機構。公行是由官方特許的商人組成的壟斷性外貿組織。外國人來廣州做買賣必須經由公行,其行動也由公行的行商負責約束。外國商人只准在規定的時間,即每年的五月至十月間來廣州進行貿易,期滿必須離去。在廣州期間他們只能住在由公行所設的「夷館」內。外商在華只能僱用翻譯和買辦,不能僱人向內地傳遞信件。中國人不準向外商借貸資本。條規還規定要加強河防,監視外國船舶的活動。這些規定在以後的嘉慶和道光年間屢被重申。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防範西方殖民主義者。但這種自衛措施是非常被動的。 1757年,一道聖旨從京城傳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又稱廣州十三行)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外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這一命令,標志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閉關鎖國的政策。乾隆的這道聖旨常被視為是導致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的原因之一。
中國閉關鎖國直到鴉片戰爭時期。

⑥ 米拉日巴等成就者為何終身閉關住山而不出去弘法

在米拉日巴傳記中有這樣描述:尊者繼續努力修行,慢慢地在白晝中身體可以任意變化,騰入空中及示現種種神通。夜晚夢中,可以遊行世界之頂,可以粉碎山川。能化成百千化身,往諸佛剎土聽聞法要,為無量眾生說法。身能出入水火,得不可思議的種種神變。心生大歡喜,一面受用,一面繼續修持。不久,即能真正能飛行自在了。就飛到惹門去自山頂去修觀,生出前所未有的拙火暖樂。 尊者那時認為自己已經有力量可以做利益眾生的事業,應該去弘法度生才對。但是本尊示現說:「應該依照上師的囑咐終生修行才對,世上再沒有比修行更能利生弘法的事了。」尊者心中就想:終生修行的事跡,可以為以後的行者做榜樣,對未來的眾生和教法將有廣大的利益。所以就決定仍舊終身在山中修行。--原來終身住山修行是為後學做榜樣,踏實修行成就才能對教法和眾生有廣大利 為何要閉關?詠給仁波切說:因為,閉關的修行可以幫助我們去除煩惱,並幫助我們了悟而證悟。當我們獲得清凈的了悟、證悟之後,再去從事利他的事業時,就能成辦真正清凈的利他行為。由於這種清凈的利他行為是不帶煩惱和我執的,因此才能真正地利益眾生。 如果我們自己對佛法的道理領悟不夠。一開始,我們在行利他時,會覺得好像可以利益到他人;但是當這利他的行為,漸漸地被「我執」滲入,甚至變成自私心時,這樣的利他行為或許某一部份仍然能利益到他人,其它部份則未必能利益到眾生。 在此,我以三方面來說明閉關也能利益他人: 第一:當我們處在資糧道,那時的利他和我們進入到加行道,甚至登入到初地時的利他是不同的。當我們達到越高的層次,隨著自己的證悟,我們能做的利他行也會是更廣大、更能利益到他人的。 第二:我們在閉關時,並不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而閉關的。因為,一開始,我們就必須發起菩提心、大願心。也就是說:我們是為了利益等虛空一切如母的眾生,是為了讓等虛空一切如母眾生能夠成就佛道而來閉關修持的。如果我們是依於這種利他的大願心而來閉關的話,閉關的本身也就是在利益眾生、利益他人。 第三:我們現前做的一些利益他人的事,可能無法立即利益到一切眾生。但是,在閉關時,我們可以將這一切的善業功德,尤其是修行的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這樣的利益是很大的。此外,一個人如果能在佛法上具備體證和證悟時,他就能利益無量無數的眾生。 我們不需要覺得:如果我不趕快度眾生的話,很多的眾生就會被別的菩薩給度走了,我就沒有人可以度了。我們是不必擔這樣的心的。 在米拉日巴尊者傳中----諸弟子又請問尊者說:「如果對於眾生有利益,我們是否可以行一點點世法?」 尊者說:「行世法的動機,如果絲毫也不是為了利已,那是可以行的。可是照這樣行,實在是太困難了。如果為了一己的貪欲而行利他,則自利尚不成,更談不到利他了。就像不會游水的人去游水,不但游水不成,反而為水所淹死一樣。所以在沒有證得實相空性以前,最好不要談利生的事業!已無修證,就要利生,等於瞎子引盲人,最後終究要墮入自私的深淵中去。 本來虛空無盡,眾生亦無盡,自己修行成就了以後,度生的機會實在太多了;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度化眾生。在未成就以前,你們應該以『清凈意』發『大悲心』,為利益一切眾生的緣故而勤求佛果。放棄衣食名利的思想,身耐勞苦,心負重荷,如是修行才是。這就是度眾生,也就是修行入道完成自他一切的究竟利益。 回顧米拉日巴尊者修行閉關歷程:硬田之夢 尊者精進修行,雖盡了最大努力,卻仍不能生起暖樂的功德。正思量如何是好,當天晚上就做了一個夢,夢見在耕一塊很硬很硬的田,怎麼都挖不動。方想放棄的時候,瑪爾巴上師忽在空中顯現,說道:「兒啊!用力耕啊!只要你勇敢向前,不要怕他硬,總會成功的!」說完,瑪爾巴上師就在前面耕,尊者在後面耕,果然遍地都長出了豐盛的禾苗。 醒來以後,尊者心中非常歡喜;但又一想,「夢境不過是由習氣的顯現而已,凡夫尚不執著重視,我為夢境而歡喜,豈不是太愚痴了嗎?」雖然如此,他知道這是一種徵兆,如果努力精進一定能生功德的,就唱了一支「釋夢歌(略) 尊者這時已有意到護馬白崖窟去修行,就對尚存貪心的姑母說:「我是一個修行的人,修行人最要緊的是修忍辱,如果對逆境不能忍耐,那又該怎樣才能修忍辱呢?我要是今天晚上就死了,不但田沒有用處,就是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沒有用處。成佛以修忍辱為最緊要,姑母就是我修忍辱的對象。我之能夠遇見正法,也是伯父和姑母的恩德;為了報答你們的恩德起見,我發願希望你們未來成佛。不但田我不要,就是連房子送給你也可以。」說完就唱了一支歌:—— 。。。姑媽所有言,盡是是非語;多言類若此,於汝實不利。一切我家田,悉贈於姑母;人依法得凈,佛殿在自心。慈悲度苦靈,災苦業風運;我為向上者, 勝不動自性。承恩大悲者,願加持弟子,逍遙得山居。 姑母聽了歌,就說:「像侄兒你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啊!」就心滿意足地下山去了。 ■ 謹奉師命,誓死住山修行 尊者受了這種種的刺激之後,對於人世間起了更大的厭離之心;而且因為決定舍棄家宅和田園,心中反而覺得坦然無事。就立刻想到護馬白崖窟去修行。他找到一個山洞,決心在此安住修行,就唱了一首「誓願歌」:—— (略)接著又發誓:「我若是不得成就,不生殊勝的證解,縱使餓死也不為覓食下山,凍死也不為求衣下山,病死也不為找葯下山。決定徹底舍棄今生與俗世有關的一切一切。三業不動(身業、口業、意業為三業,身口意不為一切誘惑所搖動,故名三業不動。),一心修行成佛,請求上師本尊空行護法加持此願成就。如果違背此誓,與其留著一個不修正法的人身,不如即死。所以如果我一旦違誓就請護法大海眾立刻斷絕我的生命。我死之後,還須請上師本尊加持得投生一個能修正法的人身。」發願畢,唱了一首「決心歌(略) 這樣修持了一年,密勒日巴心裡也曾想到村莊上走走。正准備走的時候,忽然想起從前所發的誓,就唱了一首「警策自勵歌」:——。。。勿動勿動住本然,心若浮飄招惡緣;勿散勿散持正念,心散恐被惡風牽。勿行勿行洞中坐,外出當被業石絆;莫望東西莫抬頭,抬頭張望心散亂;勿睡勿眠勤精進,貪睡則為煩惱算。 接著,密勒日巴就繼續在護馬白崖窟山洞中苦修,終於到衣食皆盡,只能以山中蕁為食,而且整個人吃到毛孔都變綠色,變成一個綠茸茸、只剩骨架的野人,偶被山中獵人看到,還以為青天白日遇到鬼。■ 大寶法王開示:在聖地,要像佛陀那樣「醒來」 《入菩薩行論》說:沒有經歷痛苦,不能生起真正大精進。密勒日巴因為姑母給他的障礙和折磨,所以才有後來的學佛因緣,遇到一位具德的善知識(瑪爾巴大師),生起虔敬之心,開始學習佛法,並且依於口訣,以大精進實修,終於能一生成就。 圖為嘉絨寺亞龍閉關院出關的師父 大恩上師和嘉絨寺亞龍閉關院出關的師父們 如果對輪回生起強烈的厭離心,很自然的想要解脫的心就會出現,自然對衣食財物不會太貪著。《俱舍論》也提到,「知足即聖者」,像密勒日巴大師在山林洞穴閉關,就是一個聖人的例子。看到過去這些大師的傳記和歷史故事,真的很值得我們效法,作為修持的典範。 不管是出家人也好,修行人也好,發心、動機很重要,時常要觀察自己的身口意,是否為善行。這樣教法才會長久住世,佛教才會興盛;心行不清凈,是難以弘揚佛法的。 就像密勒日巴大師在一首道歌中說:無論遇到任何情況,都是值得歡喜的;透過止觀與口訣,可以消除煩惱。很多經典都教我們如何修持止觀,如果能深入經藏學習固然很好,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至少可以跟著一位老師或上師,學習到禪修的要訣或口訣,這是很重要的。粗的煩惱可以靠「止」而消除,深細的煩惱習氣要靠「觀」來消除,如此則能駕御自己的心,當你對掌握自心得到自在時,在一切境中,就會如須彌山王,不動而穩固,心想向善時,也能穩固而不受煩惱情緒所影響,能依意願,自在掌握自己的心。這是靠「止」的禪修,靠心的定力,就可以達到的境界。 接著是「觀」的禪修《大寶積經》說:在止之上要修觀,也就是心在定力之外,還要有空性的觀。這種「觀」,是善能分別、能清晰的分辨一切,在定境之上,開啟慧觀之力。以大乘而言,包括分析事物的觀察修,和直接安住的安住修;噶舉派的大手印法,也是分析式的「觀察修」和直觀式的「安住修」,配合著修。 密乘而言,止觀以續典不同,下部密續,有分「有所緣」禪修和「無所緣」禪修,有所緣禪修,是依止特定事物為焦點而產生專注力,這是「止」;「無所緣」禪修即是「觀」。以無上續部而言,生起次第即是「止」,圓滿次第即是「觀」。 想修持有成就,最重要的是發心和動機,要以勇猛之心而修行,就像尊者在道歌中提到的。以前的人,只要吃得飽、穿得暖、太陽一曬,一切外緣條件不錯,還有個修行人的樣子;現在更糟,太陽一曬,就打起瞌睡來了。現在僧眾在寺院里、房間里讀讀經,也能把道理念得很順,但真正要你付出行動卻不容易做到。要在生活中檢驗自己的修行,看看考驗來時,還能不能把握自己,還能不能知道自己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很多時候,我們都看不見自己的過患,你以為你是修行人,其實你可能只是外相相似而已。重要的是,任何時候,你要問問自己:「你現在做的有意義嗎?」對,就保持並增長;不對,就改進。閉關禪修的時候,特別要注意讓自己生起改變的力量。 噶當派格西有個傳統,做惡就塗一顆黑石頭,行善就塗一顆白色的小石頭,一天下來就知道善惡多少,晚上清點,發願明天比今天更好,明天的白石頭要比今天更多。一個修行人,就是要讓自己不斷的斷惡行善,如果一成不變,總是老樣子,這樣不算修行人,就算出家了也沒多大意義。 今天我們齊聚在聖地祈願,「成佛」的意思就是「醒來」,從無明煩惱中覺醒了,我們不可以再昏睡了。我們要憶持佛陀是如何醒覺的傳記,要提起勇氣,才不浪費此生,祈願法會才短短幾天,更要隨時記得:將心轉向善、轉向成佛,你終於給了自己的心一個改變的機會,大家要好好把握。 參考米拉日巴傳記 、大寶法王講述米拉日巴傳記

⑦ 就中國地板,閉關自守,新中國第13屆三中全會之後取得重大成就有什麼啟示

第十三屆三中全會,鄧小平力主改革開放,拋開兩個凡是,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將國外的先進管理引進來使中國取得了巨大成就。

⑧ 中國古代各方面的成就

1、造紙術

(1)西漢先後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

(2)東漢宦官蔡倫於105年改進造紙術,製造植物纖維紙。

(3)造紙術6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並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2、印刷術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製的《金剛經》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書籍。

(3)宋代雕版印刷業很發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裝訂精美。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4)元朝出現錫、木活字。後來又有銅、鉛活字印書。

(5)活字印刷術發明後,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

3、指南針

(1)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特性,發明「司南」。

(2)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後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製成指南針用於航海。

(3)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並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葯

(1)唐朝時《真元妙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

(2)北宋時火葯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製造火葯和火器;宋仁宗時成書的《武經總要》記載了許多火器的製作方法。

(3)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

(4)金的火器製造業比較發達,所制的「震天雷」、「飛火槍」威力很大。金的軍隊用這兩種火器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取得局部勝利。

(5)我國發明的火葯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後來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5、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

(1)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2)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3)春秋:留下世界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4)戰國:《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

(5)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6)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8)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同,但早於現行公歷300年問世。

6、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1)西周:商高講過「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特例,載於《周髀算經》。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漢:劉歆推算圓周率為3.1547。

(4)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5)三國: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6)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一千年。他還為《九章算術》作注。又著《綴術》等書。

(7)唐朝: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撰寫的《緝古算經》,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決工程建設中上下寬狹不一的計算問題,是對古代數學理論的卓越貢獻,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編著《演算法統宗》,奠定了後世珠演算法基礎。

(9)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推出「割圓九術」,將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圓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幾何方法把三角函數和圓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8)閉關成果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指中國古代各項科技成果,包括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等。

中國古代科技源於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種實用技術。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建築等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發明創造無不帶有鮮明的實用烙印。

物理學成就

戰國時期:物理學有較大成就。《墨經》中有大量的物理學知識,其中包括杠桿原理和浮力理論的敘述,還有聲學和光學的記載。關於光影關系、小孔成像等,寫的很系統,被現代科學家稱為「《墨經》光學八條」。

醫葯學成就

(1)先秦時期: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後代把他奉為「脈學之宗」,他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從脈象中診斷病情。切脈是扁鵲的主要成就。四診法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所沿用。

(2)兩漢時期:①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②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③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④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其代表作《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3)隋唐時期:①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葯學成果,並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③唐高宗時期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葯典。

(4)明清時期: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李時珍重視實地考察和試驗觀察,注意運用比較方法,所以他對葯物的認識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本草綱目》對葯物的分類反映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生物進化觀。李時珍還提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的觀點,反映了他在動物適應環境、相關變異以及遺傳特徵等方面的新認識。

⑨ 「從改革開放的成就中反思閉關政策」為話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

再過一個月,就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年的紀念日。這次中共全會結束了文革路線,開啟了改革開放的進程。它帶來的變化是顯見的。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如果沒有這30年的改革開放,他們完全不能想像,個人幸福和家庭命運將會是什麼樣的狀態。

中國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有三個問題不容迴避:改革開放對中國意味著什麼?二、30年改革開放到底做了些什麼?三、改革的彼岸到底在哪裡?

第二次現代化努力

對第一個問題的粗淺回答是,改革開放是對文革的撥亂反正,帶來了崛起之路的展開。從更深層面看,筆者之前曾有評論,從改革開放不但是對文革十年的撥亂反正,而且是洋務運動後的第二次現代化嘗試。總結改革開放的經驗,不但要考慮現實政治,而且要將其放到近代現代化努力的層面一同考察,這樣才能對今天的問題和未來的使命有更清醒的認識。

1840和1850年代,中國和日本在西方船堅炮利之下被迫打開國門,日本開啟明治維新,中國也開始了洋務運動。然而,明治維新為日本帶來了物質現代化,而洋務運動卻以失敗告終,其間的教訓十分深刻,也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百多年來苦苦思索的問題。

爾後,中國經過戊戌變法、清末新政,始終無法進入現代化國家之列。究其原因,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哲學之下,中國未能達成現代憲政立國的目標,未能建立一套符合現代市場經濟體系的管理制度,繼而完成民族精神世界的成熟,此實為罪魁禍首。

當然,今天的中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已非百年前所能相比,但談到發展硬體和軟體上的困惑,百年前的教訓仍未過時。為了未來無數個30年,今天的中國應當有勇氣直面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和瓶頸,思考解決之道。

改革的艱難與困惑

30年改革開放,到底做了些什麼?歸納起來,中國一直在進行現代化模式的探索,既包括經濟模式,也包括政治模式,近年又包括生態模式,亦即人與自然的關系。正是這三大模式(尤其是經濟和政治模式)的探索,使中國在改革道路上步履維艱,種種深層原因再次折射了百年現代化過程中的一貫困惑。

就經濟模式而言,中國從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每一步都伴隨意識形態爭論和多種磨難。憑藉最高層的力排眾議,每一步都能化險為夷,向前推進。撇開政治阻力,僅就經濟模式而言,除了1980年代「雙軌制」引起的「官倒」外,1990年代末以後因市場化改革而引發的「三座大山」(即醫療、教育、住房),更是「改革向何處去」爭論的導火線。30年來的爭論,除了1979年和1992年的方向爭論外,2004年以後的第三次大爭論,將矛頭直指改革開放,凸現了改革走到十字路口的困惑和艱難。

這些困惑和艱難歸納起來,就是民間的通俗說法:不改革等死,改革死得更快。其背後深層的原因,既有市場化改革的艱難,也有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政治和權力日趨緊密的結合,亦即「權貴資本主義」現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不同利益訴求和意識形態的人們,在大爭論中交織在一起:如果說,因市場化偏向而出現的弱勢群體被忽視,導致極左勢力藉此全盤否定改革開放,那麼在反對繼續改革的人群中,則不但聚集了極左勢力和弱勢群體,同時也聚集了在改革中受益於「權貴資本主義」的既得利益集團。

因此,明知現有的問題只能通過繼續改革解決,但改革的道路卻更加步履維艱。解放思想和政治體制改革,成了一個什麼都可以往裡裝的籃子,內涵眾說紛紜,與真諦相差甚遠。

經濟模式的探索已經如此艱難,政治模式的艱難就更是可想而知。1980年代末以後,政治體制改革的探索停止,至少是步子放慢和更謹慎。與此同時,市場經濟如脫僵野馬,一發而不可收拾。一如雙腳在不斷長大,而鞋子依然不變,每天都產生痛楚;更重要的是,1990年代以後,原來的鞋匠不見蹤影了。

改革彼岸:市場經濟、憲政和法治

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是巨大的,所有問題都是前進過程中的矛盾,但這些矛盾的嚴峻性卻不容低估。如何在穩健和可操作的情況下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權力徹底退出微觀經濟,從根本上樹立憲政和法治權威,已經刻不容緩。

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開放的彼岸,應是全面建立以市場經濟為主導,以憲政和法治為依歸的現代國家。要做到這一步是否還需要30年,抑或更長時間?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時候,這一點應當引起人們的思考。

作者為鳳凰衛視評論員

閱讀全文

與閉關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
長春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