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
1、兩彈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神州五號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神舟七號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神七上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
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4、量子通訊衛星
2016年8月,中國科學家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這有朝一日或許有助於建立一個極其安全的全球通信網路。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被正式命名為「墨子號」。
2016年8月16日,中國造量子衛星發射成功!
2016年8月16日01時40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導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墨子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首批確定立項研製的4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它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不僅將助力於我國廣域量子通信網路的構建,服務於國家信息安全,還將開展對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空間尺度實驗檢驗,加深人類對量子力學自身的理解。
5、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2017年11月5日,中國第三代導航衛星順利升空,它標志著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2018年8月25日7時52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顆北斗導航衛星。
北京時間19日晚22時07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37、38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中國北斗三號全球系統第13、14顆組網衛星。
在這兩顆北斗導航衛星上,還首次裝載了國際搜救組織標准設備,將為全球用戶提供遇險報警及定位服務。
2019年5月17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四十五顆北斗導航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兩彈一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量子通訊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舟五號飛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舟七號
B. 薛素鐸的科研成果
主要研究方向為大跨度空抄間結構,結構抗震防災與振動控制。作為項目負責人或重要骨幹參加完成10餘項國家級及省部級科研項目,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被國際著名檢索工具SCI、EI及ISTP收錄論文20餘篇次。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美國COLBY優秀論文獎等各項獎勵。1993年被評為北京市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994年被評為北京市高校(青年)學科帶頭人,1995年獲北京市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稱號,1999年入選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工程,2002年獲全國空間結構優秀青年獎。
C. 北京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的支持領域是什麼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葯健康、智能裝備、節能環保、新能源專智能汽車、新材屬料、人工智慧、軟體和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高精尖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具體參考《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加快科技創新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系列文件的通知》。在《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2015年版)》內的產業不予支持。
D.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的評審范圍
第九條 下列成來果不屬於自市科學技術獎的評審范圍:
(一)涉及國防、國家安全並由於國家安全和保密原因不能公開的成果;
(二)正在研究且不能在其他領域應用的成果;
(三)存在知識產權以及有關完成單位、完成人員等方面爭議的成果;
(四)已申報其他省(部)級科技獎勵的成果。
第十條 市科學技術獎每年評審獎勵一次,由市人民政府頒發證書和獎金。獎勵經費由市財政列支。
E. 北京市科技進步獎 什麼用
一、 為了獎勵在本市科學技術進步活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組織,調動科學內技術人員的積容極性和創造性,加速本市科學技術進步,促進首都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等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二、 市人民政府設立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以下簡稱市科學技術獎)。
市科學技術獎用於獎勵本市行政區域內對科學技術創新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重點獎勵在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重點發展行業和科技發展重點領域中取得的技術成果、採取產學研聯合創新機制研究開發並在本市實施應用的技術成果、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或者形成國家或者國際標準的技術成果等。
三、 本市科學技術獎勵貫徹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方針,鼓勵自主創新、促進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與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密切結合,加速科教興國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四、市科學技術獎的評審、授予,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五、 市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負責市科學技術獎評審的組織和管理工作。
F. 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建所以來,我院的科研成果共獲各級科學技術獎141項,包含國家級科學技術獎4項,市部級科學技術獎52項,局級科學技術獎85項。成果內容涵蓋園林生態;樹木引選育;草坪、地被、宿根花卉引種和篩選;草花育種;古樹保護;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生物多樣性保護;特殊環境綠化;工程技術 。
園林生態與數字園林
北京園林科學研究院從事園林生態研究經歷了三個基本階段,在園林生態的前沿領域,做了許多基礎與開拓性的工作,其創新發展與北京經濟和園林綠化建設緊密相連,是中國園林生態科學發展的一個濃縮。在後奧運時代,仍將瞄準北京乃至國家的科技需求,致力於園林生態理論創新和應用研究 。
第一階段(1979年-1990年):構建園林生態學的定性研究框架
建所伊始,北京市園林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為我所)就強調園林生態與綠化美化功能的和諧統一,即在清除衛生死角,保證「黃土不露天」的簡單綠化基礎上,首次在國內系統開展了園林綠地生態效應定性研究。
其中,由我所李嘉樂與劉夢飛主持的「航空遙感在綠化方面的應用研究」課題,是國內首次探索利用航空遙感資源的方法研究城市綠化,並建立了國內第一個城市綠化資料庫,是我國最早、規模最大的北京市城市綠化遙感研究工作,得出了具有我國知識產權的城市綠化生態效益數據,此項課題成果在國內同類研究中不僅居於領先,還達到了國外同類研究的水平,並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另外,由李嘉樂主持的「北京市綠地空間分布特徵及其城市生態系統中作用的研究」課題,通過對1983年北京市航空影像資料的解譯計算,分析了規劃市區范圍內的植物分布特點和建成市區范圍的綠色空間分布特徵,分析了城市熱島的強度和平面結構與綠化程度的關系,對綠化覆蓋率不同地段對城市小氣候和人體舒適度的影響做出綜合評價,並對綠地減少降水徑流、涵養地下水的效益進行分析和測算。此項課題成果在全市進行了示範推廣,受到了市民的廣泛關注。
同時,我所還進行了綠色植物改善城市小氣候、凈化城市大氣,以及道路綠化的減噪效應等研究,從定性角度揭示了北京市綠地對城市小氣候的影響以及各種結構綠地的小氣候特點,很多研究成果對後續研究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第二階段(1990年-2000年):園林生態的定量化研究
1990-2000年,是在原有基礎繼續擴大影響、頗有成就的十年,期間,八五國家科技攻關專題-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以定量化研究北京城市綠化生態效益為中心,首次引入園林植物「綠量」的概念,首次建立了以綠量作為關鍵要素的園林生態效益評價方法,定量評估了北京城市綠化生態效益;在系列化研究城市園林植物的生態適應性的基礎上,重點推薦了適用於北京的園林植物,提出了提高北京城市綠地生態效益的合理綠化方向,以及喬灌草結合的復層結構種植模式,其定量研究成果,被引頻次合計超過了700次,後續對應研製的園林綠化生態效益定量經濟評價軟體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第三階段(2000年-2009年):園林生態研究水平全面提升
針對北京城市園林發展的新需求,從城市區域的尺度,為促進城鄉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努力探索多學科交叉下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圍繞遙感普查、北京城市綠化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研究、城市園林綠化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與研究、小尺度氣象模式在北京城市綠地建設規劃中的應用等課題,繼續加強國內外合作研究,著力解決園林生態學所面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北京城市楔形綠地系統規劃建設、集中綠地改造等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撐、是園林生態研究成果相對最豐碩的時期。跟蹤調查顯示,重點區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G. 怎樣去北京市科委進行成果登記,需要准備哪些材料詳細點的,謝謝!
一、科技成果登記應提交的材料:
(一) 科技成果登記表(3份);
(二)成果評價證明(復印件1份)
. 應用技術成果:相關的評價證明(鑒定證書、驗收報告、行業准入證明、新產品證書等)或知識產權證明(專利證
書、植物品種權證書、軟體登記證書等)。
2. 基礎理論成果:檢索報告或其它評價證明(驗收意見、論文、論著發表後被他人引用證明,發明專利證書等)。
3. 軟科學研究成果:軟科學成果評價證書或驗收報告、應用證明等。
(三)電子文檔1份(從系統中直接導出的CGSBQY.ARJ壓縮文件,文件名稱不能修改)。
二、登記程序:
(一) 在國家科技成果網http://www.nast.org.cn 「軟體下載」欄目下載「國家科技成果登記系統【簡易版】
V6.0 」軟體。
(二)安裝、運行該系統,按照登記表上的填報要求輸入數據,如實填報該表。
(三)列印登記表,注意在登記表的首頁加蓋成果完成單位公章。
(四)「導出」已輸入的數據,生成電子文檔。
(五)將登記表、成果評價證明材料及電子文檔一並提交獎勵辦進行形式審查,符合條件的予以登記。
三、注意事項:
(一)科技成果登記應由成果完成單位科研管理部門集中到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辦理;
(二)兩個以上單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由第一完成單位辦理登記手續;
(三)科技成果登記證明不作為確認科技成果權屬的直接依據。
四、聯系電話:66188227--603
地址:西直門南大街16號院北樓一層106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