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目前醫學科技,有哪些新成就
醫學科技新成果
外科博士嚴佶祺首次提出肝臟熱缺血耐受極限為確定肝移植最佳時機提供理論依據
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外科博士嚴佶祺在導師李宏為教授指導下進行的「大鼠心臟停搏供體肝臟移植的研究」,獲2000年度《香港外科醫學院雜志》最佳論文獎,文章首次提出移植肝臟熱缺血耐受極限為45分鍾。
嚴佶祺博士的研究重點是對供肝遭受心臟停搏這一熱缺血現象損傷的機制,目的在於了解心臟停搏後肝臟移植手術所能耐受的缺血極限。他對5組大鼠進行了原位肝移植,供者心臟停搏時間范圍分別是0、15、30、45、60分鍾。在對上述時間中大鼠肝移植病理變化、肝功能和受者的生存率進行比較後發現,熱缺血45分鍾後25%的受體大鼠成活一周以上,由此提出肝臟熱缺血的極限為45分鍾,填補了這項研究的空白,為在臨床進行人體肝移植手術中較好地把握供肝熱缺血時機,提高肝移植手術成功率提出了理論依據。
(汪敏)
郝欽忠新灸法治多種病症
四川漢源梨城回春堂疑難病診所郝欽忠,在應用傳統醫葯的灸法基礎上,研製新法新葯,治療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及婦科疾病,獲得較好療效。
灸法治病,大多用來治療寒類疾病。而郝欽忠的灸法治療因配以多種葯物,因而增加了療效。其葯物多用中草葯製成,針對不同病種,或清熱散毒、行淤止痛,或軟堅散結、祛風止癢,或清熱涼血、止痛通經。
郝欽忠的灸法治療另一特點是不需取穴治病,病人可自己在病位熏灸治療,使灸葯之力透達至病處,且不扎針進入人體,方便了患者,特別適用於山區野外作業的人、登山旅遊的人在遇到扭傷、跌打傷、過敏及寒症、痹症使用,一些年老體弱的人在家自我保健也很方便。
目前郝欽忠的灸法主要用於治療暈痛病、胃腸肝膽氣滯血淤及風寒濕淤的痹症,如頭暈、頭痛,頭面五官疼痛,胃腸氣滯脹痛,婦女經期疼痛,遲經、閉經等。
不知道是不是你要的……希望採納……
② 醫學科研成果包括哪些內容
指科研人員在他所從事的某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或課題研究范圍內,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內究、綜合分析容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並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生產力,也是衡量科學研究任務完成與否,質量優劣,以及科研人員貢獻大小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的財富、智力的資源。科研成果應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條件:(1)科研成果應具有創造性、先進性,創造性是指前人所沒有或國內外所沒有的.理論上有新的創見,技術上有新的提高。先進性應該在成果的技術價值和技術水平上有所提高;(2)科研成果必須具有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初經濟價值),並得到社會的公認。既要有實用性.又要符合科學規律.具備實施條件.滿足讓會要求.經濟價值高,(3)科研成果必經過技術鑒定或評審。鑒定或評審應實行同行專家評議。認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③ 2015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都研究了啥
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已經公布,今年的獎項被一分為二,分別授予兩項在寄生蟲感染治療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的研究成果。寄生蟲病困擾著全世界超過1/3的人口並導致多種嚴重疾病,其中就包括盤尾絲蟲病以及淋巴絲蟲病。
其中一份由威廉·C·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和大村智兩人分享,以表彰他們在線蟲寄生蟲感染新型療法上取得的成就。
大村智是一名日本微生物學家,其主要致力於對土壤樣品中的微生物進行研究。他通過大量研究挑選出一些可能具有潛力的細菌菌株,並計劃從中提取能夠對抗疾病的新葯。生於愛爾蘭,但在美國工作的寄生蟲生物學家威廉·C·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進一步延續了大村智的工作並發現其中一種成分具有強烈的抗寄生蟲療效。這種物質被稱作阿維菌素。在經過進一步改良後,這種物質被製成「伊維菌素」並被廣泛應用於對盤尾絲蟲病和淋巴絲蟲病的治療。
另外一半的獎金則授予中國葯學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在尋找瘧疾新型療法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屠呦呦的團隊從這種植物中提取到一種後來被稱作「青蒿素」的物質,這種物質對瘧原蟲具有強烈殺滅作用。
在諾貝爾獎的官方頒獎詞中寫道,屠呦呦等人所做的工作改變了全世界數以億計人們的命運。瘧疾是一種主要由蚊蟲傳播的疾病,每年全球有超過45萬人因感染瘧疾而死亡,另外還有數十億人受到這種疾病的威脅。
④ 201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相關信息,我國獲獎的科學家是誰
屠呦呦,女,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1] 195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今北京大學醫學部)。畢業後曾接受中醫培訓兩年半,並一直在中國中醫研究院(2005年更名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工作,期間前後晉升為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2-3] [4] 。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5]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2] 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葯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⑤ 2014年到2016年中國取得科學技術新成就有哪些
一、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將投入使用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一個「大窩凼」里,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預計9月竣工,9月25日投入使用,開始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
高分衛星是「天眼」觀地,射電望遠鏡是「巨眼」觀天。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鄭曉年表示,FAST突破了射電望遠鏡的百米極限,它擁有30個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它將在未來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對科學家們來說,FAST具有極其重大的科學意義。它將可能搜尋到更多的奇異天體,用來觀測脈沖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質暗能量、星系與銀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際通訊信號,開展對地外文明的探索。
二、中國造出世界最大起重船
2016年5月13日,振華重工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噸起重船在上海長興島基地交付,並在現場命名為「振華30號」。
這艘船以單臂架12000噸的吊重能力和7000噸360度全回轉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近期在吊重試驗中,該船成功起吊了高於最大吊重能力110%的船舶,顯示其「實力強勁」。
該船的成功交付進一步鞏固了振華重工在巨型起重船領域的地位,為我國打撈救助事業向深海延伸提供了裝備支撐。
三、天河二號
「天河二號」是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超級計算機系統,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位居榜首,成為2013年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
2014年11月17日公布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中國「天河二號」以比第二名美國「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連續第四次獲得冠軍。
2015年5月,「天河二號」上成功進行了3萬億粒子數中微子和暗物質的宇宙學N體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進程。同時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粒子數最多的N體數值模擬。
11月16日,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在美國公布,「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以每秒33.86千萬億次連續第六度稱雄。2016年6月20日,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公布,使用中國自主晶元製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號」登上榜首。
2018年11月12日,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在美國達拉斯發布,中國超算「天河二號」位列第四名。
四、中國首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葯學家。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五、首次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完成的科研成果,當選歐洲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位居榜首。
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打破了國際學術界從1997年以來只能傳輸基本粒子單一自由度的局限,為發展可擴展的量子計算和量子網路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際量子光學專家Wolfgang Tittel教授在同期《自然》雜志撰文評論:「該實驗實現為理解和展示量子物理的一個最深遠和最令人費解的預言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並可以作為未來量子網路的一個強大的基本單元。」該成果已被歐洲物理學會評為「2015年度物理學重大突破」。
⑥ 醫學最新研究成果是什麼
基因工程
⑦ 2015年中國科研新成果
!多???、、?!、、?!多短了東.!
⑧ 2015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揭曉,中國獲獎的科學家是誰
是屠呦呦。
當地時間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以及來自愛爾蘭的科學家威廉·坎貝爾、來自日本的科學家大村敏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寄生蟲疾病治療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也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人。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5日中午在瑞典斯德哥爾摩揭曉。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委員會秘書長烏爾班·倫達爾當天在卡羅琳醫學院宣布了獲獎結果:「諾貝爾委員會卡羅琳醫學院評審委員會今日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一半授予威廉姆·坎貝爾和大村敏,以表彰他們在創新絲蟲病療法方面的貢獻;另一半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她在瘧疾新療法方面的貢獻。」
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生於1930年,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帶領科研組與國內其他機構合作,運用現代科技,發掘中葯的活性成分,創制了具有國際影響的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世界衛生組織也將青蒿素和相關葯劑列入其治療瘧疾的「基本葯品」目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委員會成員揚·安德森在評價屠呦呦的醫學發現時表示:「早在1700年前,關於中葯青蒿對治療高熱有效果的理論就已經存在。但是,屠呦呦的貢獻在於如何確定青蒿中哪些成分是有效的,以及如何提取這些有效成分,這可以說是醫葯研究創新的範例,這一成果最終通過臨床研究和動物實驗,實現了此類抗瘧新葯青蒿素的大規模生產。」
⑨ 最新的科技科研成果有哪些
納米二氧化硅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技術在我國是一項剛剛起步的新興技術。由於其表面積大,吸附力強,表面能大,因此該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眾多學科及領域內獨具特性,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發達國家對超細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躍,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優越的穩定性、補強性、增稠性和觸變性,在橡膠、塗料、醫葯、造紙、日化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為其相關工業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礎和技術保證,享有「工業味精」、「材料科學的原點」之美譽。自問世以來,已成為當今世界材料學中最能適應時代要求和發展最快的品種之一。發達國家已經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細無機材料作為本世紀新材料的重點加以發展。
原本國內生產氧化硅微粉採用氣相法工藝路線,所用原料以SiCl4 ,Si(CH3)n為主,因來源緊張,價格昂貴,收率低,使得其產品的生產成本較高,而普通沉澱法雖採用廉價原料,但也只能生產顆粒較大的微粉,其產品粒徑在30—45μm之間,達不到超精微粉的級別,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但現在,一些公司,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工藝路線---化學直接合成法。在這個方法中,採用的為改良沉澱法,即在沉澱過程中,通過分散劑控制粒子生長的方法控制關鍵的反應階段及操作數據來生產氧化硅微粉。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能使材料和產品改善並提高其固有的物理屬性和化學性能。幾乎所有行業提高產品質量指標所需要的。目前國內外大量生產的是粒徑較大的二氧化硅。因此本項目的研製成功,填補國內空白,為我國生產納米二氧化硅產品開辟了一條新路,對我國新材料行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⑩ 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科學家是誰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中國女科學家名為屠呦呦,與其共同獲得該獎項的還有愛爾蘭醫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
屠呦呦發現了如何將青蒿素從青蒿中更高效率地提取出來,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葯成果獲得的最高獎項。
(10)2015醫學的最新科研成果擴展閱讀
屠呦呦的醫學成就
1969年,屠呦呦就職的中國中醫研究院接受抗瘧葯研究任務,在收集2000餘方葯基礎上,編寫了640種葯物為主的《抗瘧單驗方集》,對其中的200多種中葯開展實驗研究,歷經380多次失敗,利用現代醫學和方法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改進提取方法,在1971年獲得青蒿抗瘧發掘成功。
1972年,從該有效部分中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命名為青蒿素。青蒿素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優點的新結構類型抗瘧葯,對各型瘧疾特別是抗性瘧有特效。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獲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這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