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碳交易研究成果

碳交易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1-02-06 06:23:31

㈠ 關於森林碳匯的科技成果怎麼研究怎麼寫

首先搜集數據或實驗獲得數據,沒數據不行啊

㈡ 有關森林碳匯的科技成果怎麼寫啊從哪裡入手呢

森林碳匯功能及低碳的研究綜述摘要: 隨著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影響的日益關注, 世界各國對於建設低碳經濟以應對全球變 摘要: 暖的共識也不斷得到加強。向低碳經濟轉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 森林碳匯作為一個嶄新的課題, 它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正在快速的發展和研究。 本文從 溫室效應、二氧化碳、以及森林碳匯之間的關系入手,論述了當今社會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 和有關研究動態, 並對當下的森林碳匯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與總結。 森林碳匯作用使其成為 二氧化碳排放空間的主要生產者, 森林碳匯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也得到全世界各國的極大 關注。 關鍵詞:森林碳匯,價值評價,CO2 減排, 關鍵詞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隨著《京都議定書》於 2005 年生效,森林碳匯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全世界 各國的重視。所謂森林碳匯就是指森林具有的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的作用,森林 碳匯使森林成為自然界中碳的寄存體, 可以說森林起到了儲存碳的「庫」 的作用。 森林碳匯效果的發揮使其能夠吸收並儲存大氣中的二氧化碳, 從而減少大氣中二 氧化碳濃度,並起到抑制和減緩溫室效應的效果。 當下人類社會面臨十大生態危機包括:①氣候變暖;②臭氧層破壞;③生物多 樣性銳減;④酸雨;⑤水污染和淡水資源危機;⑥有毒廢棄物環境污染;⑦雜訊污 染;⑧水土流失;⑨土壤退化;⑩土地沙化。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面臨的重大挑戰。圍繞緩解溫室效應和氣候變暖,國際社會進行了長期的研究、 探討和協調行動,並提出和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這些措施的實施,不僅關繫到氣 候變化問題,也將對世界各國政治、經濟、社會以及各國的發展帶來巨大影響。

㈢ 姚武的主要研究成果

完成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面上)、教育部科技發展重點基金、教育部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鐵道部重點項目、上海市科技發展基金、京福高速公路、龍灘電站、蘇通大橋和洋山深水港科技攻關項目在內的各類研究課題十餘項。其中智能水泥基材料和海工混凝土耐久性等研究成果居於國內領先水平。目前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功能性碳纖維水泥基材料鋪覆層對鋼筋混凝土陰極保護的機理研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水泥低能耗制備與高效利用的基礎研究》等重要研究課題。在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Experimental Mechanics,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復合材料學報等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150餘篇,其中被SCI收錄34篇、EI收錄65篇、ISTP收錄2篇,論文被SCI引用150餘次。近年來先後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上海自然科學三等獎等多項省部級獎,出版專著和教材8部,授權發明專利4項。

㈣ 袁道先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專著
1、《西南岩溶石山地區重大環境地質問題及對策研究》,2014年6月,科學出版社。
2、《岩溶動力學的理論與實踐》,2008年6月,科學出版社。
3、《碳循環與岩溶地質環境》,2003年10月,科學出版社。
4、《中國岩溶動力系統》,2002年11月,科學出版社。
5、《:finalreportofIGCP379》,2002年8月,地質出版社。
6、《中國岩溶學》,1991年英文版,1993年地質出版社中文版。
7、《岩溶環境學》,1988年5月,重慶出版社。
8、《岩溶學詞典》,1988年,地質出版社。
二、代表性論文
1、袁道先,地質作用與碳循環研究的回顧和展望,科學通報,2011年26期。
2、袁道先,新形勢下我國岩溶研究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中國岩溶,2009年4期。
3、袁道先,章程.岩溶動力學的理論探索與實踐,地球學報,2008年3期。
4、袁道先,岩溶石漠化問題的全球視野和我國的治理對策與經驗,草業科學,2008年9期。
5、袁道先,現代岩溶學在中國的發展,地質論評,2006年6期。
6、DaoxianYuan,HaiCheng,R.LawrenceEdwards.Timing,Duration,.2004,Science,304:575-578.
7、袁道先,以地球系統科學理論推動水文地質學發展——21世紀水文地質學發展戰略與優先資助領域研討會,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3年1期。
8、袁道先,地球系統的碳循環和資源環境效應,第四紀研究,2001年3期。
9、袁道先,IGCP379「岩溶作用與碳循環」在中國的研究進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0年1期。
10、袁道先,「岩溶作用與碳循環」研究進展,地球科學進展,1999年5期。

㈤ 劉少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如「三相固定床反應器放大方法研究」、「天然氣制合成氣和氫氣研究」以及流化床中甲烷裂解制氫過程研究等。目前主持承擔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碳納米纖維修飾結構化催化劑載體及其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876119)。
[1] ShaoWen Liu(劉少文), XiangLan Ran, Sheng Chen, WenTao Guo, YuanXin Wu and ChuanPing Bao. The hydrodynamic behavior of a vibro-fluidized bed of phosphogypsum particles. Proceedings on the 6th joint China-Japan chemical engineering. Wuhan, 2011, 18-
[2] Liu Shao-wen(劉少文), Ran Xiang-lan, Chen Sheng, Guo Wen-tao, Wu Yuan-xin, Bao Chuan-ping. Experimental study on fluidization decomposition of phosphogypsum. Proceedings on the 2nd US-China workshop on energy optimization for emission rection in chemical instry. Houston, 2010, 37-42
[3] 劉少文,冉祥蘭,吳元欣,郭文濤,陳升. 一種磷石膏振動流態化分解方法. 中國專利公開號:CN101891407A,2010
[4] 劉少文,冉祥蘭, 陳升, 郭文濤, 吳元欣, 包傳平. 磷石膏流態化分解的實驗. 武漢工程大學學報, 2010, 32(5): 46-48
[5] 劉少文, 尹玲玲, 王文燦, 楊萍, 鄔光東. 堇青石結構化催化劑載體的研究進展. 武漢工程大學學報, 2010, 32(7): 53-57
[6] 王軒翾, 冉祥蘭, 劉少文, 吳元欣. 磷石膏中硫酸鈣含量測定的方法. 武漢工程大學學報, 2010, 32(5): 41-44
[7] 王文燦, 劉少文, 尹玲玲, 楊萍, 鄔光東. 催化加氫合成間苯二胺的研究進展. 化學與生物工程, 2010, 27(3): 1-3
[8] 楊萍, 劉少文, 鄔光東, 包傳平. 懸浮液塗層法制備γ-Al2O3結構化載體的研究. 化學與生物工程, 2010, 27(2): 15-18
[9] 劉少文,張茜,吳元欣,包傳平. 熱分析在磷石膏制酸反應研究中的應用. 化工進展,2008,27(5):761-764
[10] 劉少文,張茜,吳元欣,丁一剛. 反應氣氛和添加劑對磷石膏制酸反應的影響. 磷肥與復肥,2008,23(6):21-24
[11] 張茜,劉少文,吳元欣. 磷石膏制酸新工藝熱力學分析. 化學工程,2007,35(10):72-74
[12] 劉少文,李永丹. 流化床與固定床中甲烷裂解制氫過程的比較. 化工學報,2007,58(1):95-101
[13] 劉少文,葉志華,梁罰,李永丹. 流化床中甲烷裂解制氫與催化劑再生過程研究.燃料化學學報,2006,34(5):567-571
[14] 劉少文,陳久嶺,曹磊,柳泉潤,李永丹. 鼓泡流化床中甲烷催化裂解制氫的實驗研究. 天然氣化工,2004,29(2):567-571
[15] 劉少文,李永丹. 流化床中碳納米管的制備與結構表徵. 石油化工,2004,33(zl):

㈥ 田恆水的研究成果

開發科研成果復碳酸二制甲酯、碳酸二苯酯、碳酸丙(乙)烯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混合C4綜合利用、高純氯乙醯氯、N,N-二甲基乙醇胺、N-甲基二乙醇胺、甲縮醛、清潔甲醇燃料、氯化聚乙烯(高、中)、CPVC、CPP、氯化亞碸、三光氣、過氧化鈣、過碳酸鈉、過碳醯胺、四乙醯基乙二胺、偏苯三酸三辛酯、乙二醛、甲硫醇鈉、二甘醇丙酸酯、縮二脲、牛羊樂、氯化膽鹼、碳銨添加劑、雙乙酸鈉、五水偏硅酸鈉、呋喃唑酮、肼基甲酸甲酯、碳醯肼、苯胺基甲酸甲酯、乙(丙)二醇綠色清潔生產新工藝、己二胺二甲酸甲酯、烷基胺甲酸甲酯等氨基甲酸酯綠色清潔生產新工藝、新型高效復合填料塔、塔式混合澄清槽、迴流比分配器等50餘項,已產業化項目58個,工業化塔設備170餘個,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表論文140餘篇,獲得省部級科技成果獎6項,獲得上海市育才獎、上海市職工科技創新標兵。

㈦ 田原宇的研究成果

自1998年以來,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項目、省部級科技攻關和企業橫向重大課題十六項,其中提出石油加工碳氫氧三元素平衡、煤的化學族組成、煤的六組分分離法、煤分級氣化等新理論和工藝,開發了NS導向提餾專用塔板、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態地膜、NS混合聚結器、NS-1催化霧化噴嘴、傾斜長條復合塔板和BVT蝶型浮閥塔板、油煤水漿代油燃料、油焦水漿代油燃料、硬瀝青水漿燃料、常減壓蒸餾深拔等技術並工業應用,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離子體裂解煤制有機物的物理化學基礎研究和等離子體炬輔助下的煤氣化項目。已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40篇,其中被EI國際索引收錄5篇次,授權專利20項,公開實審7項,獲省教育廳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在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漿態床甲醇、二甲醚催化劑液相合成新技術的基礎研究」、山東省重大科技專項 「以褐煤為原料的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體地膜的研製」,以及山東省環保局科技項目、青島市科技攻關項目、企業橫向合作項目8項等。入選2013年「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8年以來主持和參加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國家973課題、國家863課題等國家、省部和企業橫向重大課題三十餘項。作為首位人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或國家行業協會)級獎30項,其中一等獎13項。其中: 2010年,富含腐植酸的劣質煤梯級綜合利用技術及其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12;2012年,高效高通量高操作彈性的立體復合塔板及其配套塔內件的研究與應用,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10;2011年,大型化高效復合塔板及配件的研製與應用,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12;2008年,劣質煤綜合利用技術—以富含腐植酸的劣質煤生產可降解液態地膜技術,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15標志性成果:①富含腐植酸的劣質煤梯級綜合利用技術②基於塔板與填料耦合的高效高通量高操作彈性的立體復合塔板及其配套塔內件;③生物質、低階煤或油頁岩自混合下行循環流化床快速熱解工藝及配套設備技術④煤、城市生活垃圾和生物質燃氣型循環流化床分級熱解氣化工藝及配套設備技術目前正主持國家自然基金《生物質大規模快速熱解液化的基礎研究》、國家863課題《褐煤熱解改質生產優質氣化原料研究》、國家863課題《千噸級生物質制備含氧液體燃料中試系統研製》、國家863課題《污灌農田及退化土壤修復關鍵技術》、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資助項目《生物質大規模快速熱解液化及其產物高效利用的研究》等縱橫向課題11項 。

㈧ 賈金平的研究成果

從事環境化來學工程及環境監測與自分析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承擔了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及自然科學基金和「863」項目,上海市科委、教委及環保局等單位的課題近20餘項,在國內外共發表論文120餘篇。曾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在1991年、1993年及2000年三次被評為「上海市高校優秀青年教師」。主要從事「新型電極在廢水處理及環境監測中的應用研究」、「活性碳纖維吸附型固相微萃取技術研究」等工作。

㈨ 塗正革的發表論文及研究成果

(按時間倒序)
1. 塗正革,韓生貴:「碳減排與西部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4年第1期
2. 塗正革,諶仁俊:「工業化、城鎮化的動態邊際碳排放量研究——基於LMDI「兩層完全分解法」的分析框架」,《中國工業經濟》
3. 塗正革,諶仁俊:「傳統方法測度的環境技術效率低估了環境治理效率?——來自基於網路DEA的方向性環境距離函數方法分析中國省級工業數據的證據」,《經濟評論》,2013(5)。被人大復印資料《生態環境與保護》13年12期 全文轉載。
4. 塗正革,王瑋: 碳排放的驅動因素及我國低碳政策選擇——基於1994~2010年工業39個行業的證據, 《廣東社會科學》. 2013(01).
5. 塗正革,諶仁俊. 中國碳排放區域劃分與減排路徑——基於多指標面板數據的聚類分析[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6)
6. 塗正革:「中國的碳減排路徑與戰略選擇——基於八大行業碳排放量的指數分解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三期,
7. 塗正革:「能源安全與中國節能的現實路徑」,《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一期
8. 塗正革 諶俊仁:中國「三駕馬車」的協整分析,《經濟與管理評論》2011年第五期。
10.塗正革 劉磊珂:「考慮能源、環境因素的中國工業效率評價」,《經濟評論》2011年第二期
11.塗正革:「中國的節能空間還有多大」,《瞭望東方周刊》,2010年6月24日,總第345期。
13.塗正革 劉磊珂:「環境技術效率與「兩型」社會建設研究:以湖北為例」,《經濟與管理評論》2010年第五期(首篇特約稿),第5-12頁。
14.塗正革 肖耿:「環境約束下中國工業增長模式的轉變」,《世界經濟》2009年第11期, 第41-54頁。
15.塗正革:「工業二氧化硫(SO2)的影子價格:一個新的研究框架」,《經濟學季刊》,2009年10月,第9卷第1期, 第259-282頁。
16.王婧 塗正革:「排污權交易:理論與實踐」,《湖北社會科學》2009年第3期,第103-106。
17.塗正革:「環境、資源與工業增長的協調性——基於方向性環境距離函數對規模以上工業的分析」,《經濟研究》2008年第2期,第93-105頁。
18.塗正革: 「區域經濟和諧發展的全要素生產率研究——基於對1995-2004年28個省市大中型工業的非參數生產前沿分析」,《經濟評論》(雙月刊)2008年第1期,p29-35。
19.塗正革:「全要素生產率與區域工業的和諧快速發展」,《財經研究》2007年第12期,P90-102。
20.塗正革,肖耿:「非參數成本前沿模型與中國工業增長模式研究」,《經濟學季刊》2007年10月,第七卷第1期,第185-210頁。
21.塗正革,肖耿:「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進步的隨機前沿模型分析」,《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雙月刊)2007年第4期,p49-57;
22.塗正革:「台灣本土銀行業的成本效率1995-2003——兼論「金控」革新成效及對大陸金融改革的啟示」,《金融研究》(理論版)2007年第10期,p41-57;
23.塗正革:「中國大中型工業的動因分析:1995-2004」,《工業技術經濟》2007年第7期;
24.塗正革,肖耿:「中國大中型工業的成本效率:1995-2002」,《世界經濟》2007年第7期,p47-55;人大復印資料《工業經濟》2007年9期全文轉載。
25. 塗正革:「全要素生產率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基於對1995-2004年28個省市大中型工業的非參數生產前沿分析」,《南開經濟研究》(雙月刊)2007年第4期,pp14-36;
26.塗正革,肖耿:「中國工業增長模式的轉變——大中型企業勞動生產率的非參數生產前沿動態分析」。《管理世界》2006年第10期,第57-81頁。人大復印資料《工業經濟》2007年01期全文轉載。
27.塗正革,肖耿:《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能否持續---基於企業生產效率動態變化的分析》, 《世界經濟》(首篇)2006年第2期,p3-10。人大復印資料《國民經濟管理》2006年6期全文轉載。
28.塗正革:《產權改革:中國持續增長的動力》,中國財經報(周刊,國家財政部主辦),2006.4.4。
29.塗正革,肖耿:《中國工業增長:粗放還是集約?》,中國財經報(周刊,國家財政部主辦),2006.10.17。
30.塗正革. 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生產率與技術效率的隨機前沿模型分析[D].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2005.
31.塗正革,肖耿:《中國的工業生產力革命——用隨機前沿生產模型對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分解及分析》,《經濟研究》(首篇)2005年第3期,第4-15頁。人大復印資料《工業經濟》2005年第5期全文轉載。
32.塗正革,肖耿:《中國的工業生產力革命的制度及市場基礎——基於中國大中型工業企業技術效率差距的隨機前沿模型分析》,《經濟評論》(雙月刊)2005年第4期, p50-62,人大復印資料《工業經濟》2005年10期全文轉載。
33.塗正革,肖耿:《轉軌時期大中型工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行業特徵》,《統計與決策》2005年第24期;
34.王少平,塗正革,李子奈:《預期增廣的菲利蒲斯曲線及其對中國適用性檢驗》,《中國社會科學》(雙月刊)2001年第4期,p76-84。人大復印資料《國民經濟管理》2002年04期全文轉載。
35.塗正革:《Heckman 自我選擇理論簡介》, 經濟學消息報 ,2000.11。
36.塗正革,曾慶齡 :《中國政府投資對GDP效應的超外生性檢驗》,《世界經濟》1999年第11期,p22-26。
37.塗正革,王少平:《貨幣替代對西方匯率影響的協整分析》,《世界經濟》1999年第12期,p31-35。

㈩ 碳排放的成本是什麼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被認為是冷戰結束後最重要的國際公約之一。針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挑戰,國際社會在
1992年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並於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公約》第三次締約方大會上達成了《京都議定書》 (以下簡稱《議定書》)。《議定書》要求30多個附件一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和經濟轉型國家)在2008至2012年間,把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平均比1990年削減>5.2%。在得到占發達國家1990年CO2排放總量的55%以上的締約發達國家批准後,《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這標志著國際社會進入了一個實質性減排溫室氣體的階段,人類發展史上首次具有了一個國際法律框架,用以限制人類活動對地球系統的碳循環和氣候變化的干擾。減少碳排放成為締約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和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目標之一。《議定書》設計的清潔發展機制(CDM)為溫室氣體減排提供了一個雙贏的長期行動框架。是《議定書》設計的三個靈活機制之一,其初衷是為了各國可以採用最小成本且有效的方式來削減排放,各國可以運用這些機制相互協作以履行減排的承諾。該機制允許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開展減排項目來獲取減排信用,並從2000年開始到第一個承諾期(2008-2012)執行。它既可以使發達國家降低減排的成本,同時又使發展中國家通過項目合作,獲得相應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中國可以通過積極參與項目獲得巨大的經濟收益,據估計中國可以提供全球CDM所需項目的一半以上。此外,碳交易市場也有望成為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議定書》生效是各國在政治、經濟、能源、環境等方面利益相互妥協的結果。由於各國在溫室氣體減排方面具有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加上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在履行減排義務時付出的代價不同,所以在減排的國際談判中不得不考慮各自的國家利益,使得談判過程成為一個各個國家或利益集團在政治、經濟、資源、環境等方面博弈的復雜過程。

由於占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約40%的美國和澳大利亞沒有批准《議定書》,並且《議定書》最終文本是在談判過程中對一些國家的減排義務作了較大讓步的情況下才達成的妥協方案,所以《議定書》執行的意義和效果並不顯著。即使《議定書》所規定的各項目標能夠實現,與穩定氣候變化的最終目標仍相距甚遠。由於溫室氣體減排的成本較高,對經濟將產生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所以,實力薄弱的發展中國家無力承擔如此巨大的經濟負擔,需要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援助。另一方面,減排的效果如何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國際社會實現穩定氣候變化的目標仍然任重道遠。[1]碳排放-碳交易 排放模式 全球碳交易市場年均交易額已達300億美元,預計將來還會大幅增加。在歐洲,企業可以通過買賣二氧化碳排放量信用配額來實現排放達標的目標。碳排放已經成為一種市場化的交易。在倫敦金融城,除了股票、證券和期貨交易所外,還有不少專門從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早在2002年,英國就自發建立了碳交易體系。另外,在倫敦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的公司中,有60多家企業致力於研發有助減少碳排放的新技術。雖然在倫敦沒有一所類似股票交易所的碳交易所,但是這些大大小小從事碳排放交易的公司企業卻早就聯合在一起了。碳排放價格一直處於波動狀態,2006年交割的碳排放價格約為每噸16.50歐元(約合人民幣165元),而2007年交割的碳排放價格則為17歐元。除英國外,歐洲各國目前都有活躍的碳排放交易市場。2002年,荷蘭和世界銀行首先開始碳交易時,碳排放的價格為每噸5歐元左右,此後開始上揚。2004年達到6歐元,到2006年4月上旬,每噸價格超過了31歐元。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總額達280億美元,為2005年的2.5倍,交易的二氧化碳量達到了13億噸。英國、美國已經是全球碳排放交易的兩大中心——擔綱的分別是倫敦金融城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現在,參與碳排放交易的政治家和商人都將目光投向了亞洲,投向了中國。碳排放交易是用經濟手段推動環保的國際通行辦法,是清潔發展機制,簡稱CDM的核心內容。1997年開始接受簽署的《京都議定書》,《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的重要議定書,是碳排放全球交易的政策驅動力。根據《京都議定書》的約定,「已發展國家」有已經核準的2008-2012年間溫室氣體排放量上限;同時,至2012年,溫室氣體平均排放量必須比1990年的水平低5.2%。為減少「全球蔓延」的溫室氣體,《京都議定書》同時規定,協議國家(現有169個國家)承諾在一定時期內實現一定的碳排放減排目標,各國可將自己的減排目標分配給國內不同的企業。當某國不能按期實現減排目標時,可以從擁有超額配額(或排放許可證,英文簡稱CER)的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購買一定數量的配額(或排放許可證)以完成自己的減排目標。同樣的,在一國內部,不能按期實現減排目標的企業也可以從擁有超額配額(或排放許可證)的企業那裡購買一定數量的配額(或排放許可證)以完成自己的減排目標,CDM便因此形成,碳排放形成「大宗商品交易」的國際市場。受《京都議定書》的政策牽引,英國早在2002年即啟動自願排放貿易計劃,31個團體根據1998-2000年基線自願性設定排放減量目標,包括了6種溫室氣體。2005年,歐盟溫室氣體排放交易體系啟動,該體系覆蓋歐盟25個成員國,包括近12000個燃燒過程排放二氧化碳的工業實體,遂使歐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倫敦金融城則是歐洲碳排放交易市場的中心。2006年,其碳排放交易額超過200億歐元,歷年來呈翻番增長趨勢。「走在環保問題的前列,已經為金融城帶來了切實利益。」倫敦金融城當局政策與資源委員會主席邁克爾·斯奈德如此評價金融城的碳排放交易。美國目前尚未加入簽署《京都議定書》,其制定了「10年內減少20%的汽油用量」的發展減排計劃。2003年建立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是全球首個以溫室氣體減排為目標和貿易內容的專業市場平台,其包括了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氧化物、六氟化硫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交易,會員200餘個,這足以使其成為碳排放交易的美洲中心。碳排放-與溫室效應 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大量使用礦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種溫室氣體。由於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的透過性,而對地球反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說的「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全球變暖的後果,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更威脅人類的食物供應和居住環境。碳排放-應對措施 積極應對 與其他污染物不同,CO2的減排存在很大的技術難度。目前,主要有3種技術方向和選擇。一是採取化石能源的替代技術,主要包括清潔能源替代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新能源技術(核能目前已經被排除在聯合履約和CDM機制之外);二是提高能效,進而通過減少能耗實現削減CO2排放;三是碳埋存及生物碳匯技術。此外,稅收等財政金融政策可以起到加速技術改造進程,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全社會減排成本的作用。 (1)能源結構調整對減排的作用明顯但困難較大
從目前情況來看,短期內,通過能源替代技術改變能源結構的作用有限。人類存在採用低碳或無碳的替代能源技術的可能性,但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為此,重點研究了現有能源的相互替代的可能性與效果。 在考慮宏觀經濟系統各個方面的復雜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我們初步建立了以減排政策為核心的一般均衡模型,應用這一模型對能源結構調整、經濟結構調整、徵收碳稅等進行了政策模擬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中國2003年能源消費中,煤的比重為67.1%,天然氣的比重為2.8%。如果將煤的使用比重降低1個百分點,代之以天然氣,CO2的排放量會減少0.74%,而GDP會下降0.64%,居民福利降低0.60%,各部門生產成本普遍提高,其中電力部門受影響最大,平均成本提高0.60%;如果「氣代煤」的比例為5%,CO2的排放量會減少4.9%,而GDP會下降2.0%,居民福利減低2.0%,電力部門平均成本提高2.4%。 因此,能源結構調整的後果是,一方面CO2排量會顯著降低,另一方面GDP增長速度會放緩,居民福利受到一定的影響。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經濟必須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因此,即使在能源供給充分的條件下,能源結構調整的速度不應也不可能太快。 (2)實施清潔生產
技術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最有效的途徑。根據以上預測,即使採取較積極的能源政策,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油氣等清潔能源的比例,2020年中國煤炭消費仍占約60%。而碳埋存和相關碳匯技術因成本等問題難以推廣。因此,最可行也是最有效的技術減排措施就是採取清潔生產等技術來提高能效,特別是煤炭的清潔利用技術在未來15年中將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能效技術不僅減少能源利用、減少排放、提高成本效益,還能通過技術轉移發揮更大潛力,因此是CDM項目最優先的選擇。另外,在農業方面,提高化肥利用率。在保證作物產量的前提下,實現減少化肥消耗量,對於減少化肥生成過程中的CO2排放和保護環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國履行《京都議定書》 (3)增加陸地生態系統碳吸收有助於減輕中國潛在的減排壓力
造林、林地恢復、豐產林管理、採伐管理、森林防火和病蟲害控制等可增加森林固碳量,減少碳排放。據初步估計,中國實施的林業六大重點工程的固碳潛力約200億噸,持續時間約為100年。合理的農業管理措施(包括平衡施肥、合理種植、增加秸稈還田、少耕免耕等)和減少土壤侵蝕能大大提高農業土壤固碳量。根據目前的野外定位研究成果,在施用有機肥的情況下,除東北部分地方外,土壤有機質均會增加,平均增加幅度為8.52~59.78 g/(m2·yr)。農作物秸稈的還田,類似於施用有機肥,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平均增加幅度45.24 g/(m2·yr)。免耕和少耕可以分別平均增加土壤有機碳134.81和208.74 g/(m2·yr)。在中國農業生產中,積極施用有機肥及推廣秸稈還田和免耕,農田生態系統土壤的固碳潛力是巨大的。初步估計,目前森林植被的現有碳貯量只有潛在貯量的44.3%,土壤的現有碳貯量只有潛在貯量的90%。 增加草地固碳量的主要措施包括合理放牧、灌溉、施肥和品種改良等。另外,中國青藏高原高寒濕地、東北濕地以及分布在幾大流域的濕地是個巨大的碳庫,納入陸地生態系統碳管理框架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當前中國符合《京都議定書》的生態系統碳匯占工業CO2總排放量的4%~6%。到2020年,這個碳匯可提高2~4倍,占工業CO2總排放量的7%~8%。增強陸地生態系統碳吸收與碳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中國所面臨的溫室氣體減排壓力,為加快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爭取空間和時間。 4)徵收碳稅對整個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如果採用徵收碳稅的市場手段實現5%或10%的減排目標,需要分別徵收每噸碳90.71元和192.9元的碳稅。如果將徵收的碳稅全部用於返還居民,其稅率還會略有提高。在徵收碳稅情形下,各部門的生產成本將增加,電力部門增加的成本分別為5.78%和12.07%,鋼鐵部門增加0.91%和1.94%,郵電運輸業增加0.128%和0.263%。 如果把調整能源結構和徵收碳稅的措施結合起來,我們可以得到社會總成本略小的方案。例如:「氣代煤」1%,徵收碳稅82.1元/噸碳,可以實現5%的總的減排目標,而居民福利下降0.78%,GDP下降1.51%。
總之,採用徵收碳稅和能源結構調整的政策對整個經濟的負面影響比較大。 5)消費行為對節能與減排的作用突出
目前,對生產活動中的節能、提高能效方面的研究比較多,而對居民生活用能研究得比較少。事實上,1999~2002年中國每年全部能源消費量的大約26%、CO2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為及滿足這些行為需求的經濟活動造成的。經過研究,居民的生活用能具有巨大的節約空間。在基本不降低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單是在住房、汽車、摩托車和家用電器節能這幾項就可以節約能源2176.3萬噸標准煤,佔2002年居民生活行為用能的11.0%,相當於每年減少1628.8噸碳的CO2排放。碳排放-減排目標 中國: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2]

美國: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17%。韓國:為了削減碳排放,將在未來10年執行正在考慮的三個計劃中最嚴格的一個,使2020年的碳排放量比正常水平降低30%。[

閱讀全文

與碳交易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
大連使用權房子辦產權需要花多少錢 瀏覽: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