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學》雜志8月9日刊登了北大生科院教授鄧宏魁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使用4個小分子化合物的組合,把成年
(1)氨基酸是合成蛋白質的原料,而蛋白質是在翻譯過程中合成的,翻譯內是指在核糖體上以mRNA為模容板合成多肽的過程.
(2)ATP分子脫去2個磷酸基團後成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因此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可作為合成直接能源物質ATP的原料;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合成RNA的原料,而在動物細胞中,轉錄形成RNA的場所主要是細胞核,此外在線粒體中也能轉錄形成RNA;線粒體能被健那綠染成藍綠色.
(3)癌細胞的特徵:無限增殖;細胞形態結構發生顯著改變;細胞表面發生變化,細胞膜上的糖蛋白減少,導致細胞間的黏著性降低,易擴散轉移.此外癌細胞新陳代謝較快,需要較多的能量,因此細胞中線粒體活動旺盛.
(4)表皮細胞逆轉為全能細胞是細胞全能性恢復的過程,該過程相當於植物組織培養的脫分化步驟.
(5)由以上分析可知,ATP合成酶基因和m抗體基因在雜交瘤細胞中處於表達狀態.
故答案為:
(1)mRNA核糖體
(2)ATP線粒體健那綠
(3)ACD
(4)脫分化
(5)ATP合成酶基因和m抗體基因
Ⅱ 中國科技有哪些發展
激光技術。我國激光技術世界第一,領先全世界15年。
超級稻及其他農作物雜交技內術。超級稻被世界容成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陶瓷技術。陶瓷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領先技術。
反衛星武器技術。我國已經發明寄生星多年。現在開始向菲律賓的一顆商業衛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國才有,世界任何國家都沒有研製出來。是我國鎮國之寶。
建橋技術。我國是造橋王國,有「世界橋梁博物館」的美稱。杭州灣跨海大橋是世界上最長的橋,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橋。
(2)關於調查鄧宏魁成果擴展閱讀:
高原鐵路建設技術。青藏鐵路是世界高原鐵路技術難度最大的技術。
巨型水電站建設技術。我國建設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代表世界水電技術的最高水平。
排灌機技術。安裝在駱馬湖的抽水機直徑8米,計劃再安裝直徑12米的機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
智能機器人技術。我國的水下螃蟹系統,是世界獨有的。
汽墊船是我國發明的。當時為了保密,沒有向全世界公布。
打水井技術。我國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絲綢技術。絲綢是我國的傳統技術。現在仍然世界領先。
Ⅲ 小保方晴子的成果簡介
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學習期間,小保方晴子產生了「STAP」細胞的設想。哺乳動物的細胞特化使得細胞個體得以行使各種不同的功能,從一個已分化的細胞類型向另一類型轉變的過程被認為是非常罕見的。但小保方晴子認為,通過令高度分化的體細胞接受外來刺激,可以使細胞回到類似於「幹細胞」的狀態,研究人員將這一細胞稱為「刺激觸發性多能性獲得細胞」,英文名Stimulus-Triggered 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 cells,縮寫為STAP細胞。
2009年8月,小保方晴子開始寫作第一篇關於STAP細胞方面的論文,於2010年春季向科學雜志《自然》投稿。但「不可能存在動物細胞接受外來刺激而獲得多能性」在細胞學界是一條常識,這一論文未獲通過。同在Charles Vacanti教授研究室工作的及論文合著者哈佛大學准教授小島宏司評價道「此後的2-3年她(小保方晴子)內心真的很痛苦」。
2011年3月,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主任若山照彥(後任山梨大學教授)聽聞此事後,表示願意伸出援手,於是小保方晴子加入若山照彥研究團隊,就任理化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研究表明,細胞類型的轉換能夠利用「細胞重編程」實現——通過在特定條件下引入某些轉錄因子,研究者可以改變細胞的特化程度。2006年,日本的山中伸彌團隊通過調控4種轉錄因子獲得了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s),因此獲頒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獎,2013年,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宏魁教授和趙揚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了化學誘導多能幹細胞(CiPSCs) ,全球的幹細胞研究也開始步入新的時代。
小保方晴子和同事通過熒光蛋白監測細胞的多能性,如果目標細胞展現出與多能性相關的基因表達,他們就可以檢測到綠色熒光。研究者對不同環境壓迫條件下的白細胞進行了檢測,發現短期暴露在低pH溶液中的白細胞,有部分激活了多能性標記。研究者將這些細胞收集起來,發現它們具備早期胚胎的基因標記——即所謂「刺激觸發的多能性獲得」(STAP) 。
最初,研究團隊嘗試用酸性溶液刺激來尋找STAP細胞,但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他們並沒有放棄,繼續嘗試刺激方法,最終在2011年年底從接受刺激的實驗鼠中尋找到了一個標示綠色熒光的多能性細胞的亮點。
此後,研究小組將出生不久的實驗鼠的淋巴球在弱酸性溶液中浸泡30分鍾左右後,進行了培植,獲得了持久擁有可以演變為各種細胞能力的遺傳基因被激活的結果。研究人員將這一細胞放入實驗鼠體內,並確認到該細胞演變為皮膚和肌肉等各種細胞 。
2014年1月29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召開記者招待會,宣稱小保方晴子所在的研究團隊成功發現了近似於iPS細胞的新萬能細胞STAP細胞的研究成果。這一成果分別以一篇論文 和一篇來信 的方式發表於《自然》雜志(Nature 505,641–647頁和676- 680頁,2014年1月30日號)上。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都是小保方晴子、通訊作者為查爾斯·維坎提,若山照彥教授與小保方晴子在理化所的同事笹井芳樹和丹羽仁史也是兩篇論文的共同作者。
第一篇論文主要報道了STAP (stimulus-triggered 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 刺激觸發的多能性獲得) 這個現象的發現,即亞致死量的外界刺激,例如弱酸環境,可以將哺乳動物的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細胞 (pluripotent cells),並報道了如何從STAP細胞中分離可擴增的多能細胞株 。第二篇論文著重報告利用STAP獲得的多能細胞可以與胚胎幹細胞 (embryonic stem, ES) 形成嵌合體,並且對胚胎和胎盤等組織發育有貢獻 。
一直以來,「萬能細胞」以iPS細胞為代表,它是通過向皮膚等細胞中導入遺傳基因而製成的。此次新誕生的萬能細胞通過外部刺激這一更加簡單的方法就能短時間的生成,因此受到各方關注。
小保方晴子認為,與iPS細胞等技術不同,這項創新技術的亮點是,僅僅通過改變外部環境,給予細胞刺激,就能使細胞發生變化。同時她還認為,這項技術應該能在再生醫療和免疫研究等領域作出貢獻。研究小組決定,將繼續開展研究,以便查明這項新技術能否也應用於人體細胞。
兩篇論文一發表立即引起轟動。英國倫敦大學教授Chris Mason評價認為,這是日本科學家對於萬能細胞製作方法的一次重要改寫,山中伸彌用四個基因控制產生人工多能性幹細胞(iPS細胞),STAP細胞用酸性溶液培養即可完成,方法更為簡易;分化的細胞可以通過物理刺激重編程為胚胎類似的狀態,並且使用了...by a simple procere(簡單易行的措施) 來描述小保方等人提出的方法 。山中伸彌此時已任京都大學iPS細胞研究所主任,他對此發現評價,作為日本的一位年輕學者就有如此重大發現,真是從內心感到驕傲。STAP細胞也很有可能突破iPS細胞很難在體內臟器再生的瓶頸。
同時,小保方的論文摘要也強調,重編程的過程,既不需要核轉移,也不需要遺傳操作。而核轉移和遺傳操作的理念,正好分別是2012年諾獎獲得者John Gurdon和Shinya Yamanaka獲獎的原因 。
Ⅳ 我國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專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屬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4)關於調查鄧宏魁成果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Ⅳ 現代以來,我國在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有哪些進步啊
1.5G領跑世界
從4G快人一步,到5G領跑世界。當流量社會到來,網速就是效率。數秒鍾完成一部高清大片的下載,直播更是「分分秒秒無卡頓」。預測是到2020年中國5G將實現商業化推廣,到2025年中國5G用戶數量有望達到億級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