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從古到今中國科技成就
沒什麼了不起的,大部分都是關於農業的,因為自己國家的基礎是建在小農經濟之上的。
❷ 近代的中國對世界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哪些貢獻
民國時,侯德邦發明的候氏制鹼法,將鹼的製取率提高20%.清朝洋務運動時中國的發明的無煙火葯領先於歐美各國
❸ 列舉民國時期著名的科學家和思想家及主要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設計和施工了中國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著名化學家侯德榜經過刻苦鑽研,終於制出純鹼,並撰寫《制鹼一書》;魏源編成《海國圖志》一書;嚴復譯述《天演論》。 |
❹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成功升天;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天成功
近幾年國家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1、「天河一號」成為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11月17日,國際超級計算機TOP500組織正式發布第36屆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排名第一。
2、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英文簡稱剛好是FAST。 FAST是世界在建的最大射電望遠鏡,藉助天然圓形溶岩坑建造。
3、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的一款貨運飛船,也是中國首個貨運飛船。
4、「天河二號」是由國防科大研製的超級計算機系統,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位居榜首,成為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
5、C919客機(COMAC C919):學名是 "中短程雙發窄體民用運輸機"(而C929是遠程寬體客機),在中國飛機史上自然是大飛機,但在當代世界客機界屬中型(而大型客機是遠程寬體)。
6、量子衛星就是以量子信號做為衛星與地面之間數據傳輸媒介的衛星。
1、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亮相。經過7年設計研發,中國自主研製的首款新一代噴氣式干線客機C919的首架機2015年11月2日在上海總裝下線,公開亮相。
2、世界首顆 「量子衛星」發射升空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❺ 中國科技巨大發展資料
中國科技史源遠流長,中國的科學技術,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都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浩若煙海的科學技術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就最大的是農學、天文學、數學和中醫學,誕生了諸如「四大發明」等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眾多科技成果。
中國科學技術的萌芽時期包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中國是世界早期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發明弓箭和陶器、出現農牧業、觀察天文、開創醫葯的地區之一。而且這時也開始利用蠶絲。
(5)民國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夏商周時期奠定了中國科學技術的雛形。這時中國進入了青銅時代,青銅器的鑄造冶煉技術非常高超。這時也出現了原始的瓷器。
尤其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體系基本上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這時中國廣泛使用鐵器,同時還出現了煉鋼技術和鑄鐵柔化技術。
這時已經有了許多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的興建,著名的有都江堰、鄭國渠等。數學上確立了十進位制;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測定了比較精確的回歸年長度;中醫學理論初步建立。
兩宋使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得到了很大發展,其中傑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這時中國的四大發明相繼問世,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
元朝的科學技術達到或取得很高的成就,其中天文學、數學,甚至醫學居於當時世界先進地位。當時領先於世界的阿拉伯與波斯科學技術傳入中國。
明朝科技成就燦若繁星,在各行各業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現了許多名家巨作。
清的科技有些傲人的發展,乾隆時官修的《醫宗金鑒》九十卷,徵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經驗良方,並對《金匱要略》、《傷寒論》等書作了許多考訂,是一部介紹中醫臨床經驗的重要著作。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科學大量傳入中國,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國竭力地在吸收西方科學成果。
民國初年中國科學社等民間學術社團創立以後,中國科學技術開始和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更為系統地融合到了一起。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產生、1949年中國科學院的成立,使得中國科技研究的發展獲得了政府的財力支持。
民國時期的槍械製造術、造船術、蒸汽技術、飛機技術都是海外留學學子在國內進行了技術嘗試。
❻ 中國建國以來取得的重大成就
1、朝鮮戰爭的勝利
朝鮮戰爭指1950年6月爆發於朝鮮半島的軍事沖突,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
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衣索比亞)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
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
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2、恢復聯合國五常職位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就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把國民黨集團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2758號決議進行表決。
表決的結果是,決議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當電子計票牌顯示出表決結果後,會議大廳迅雷般的掌聲轟鳴,持續達兩分鍾之久。
不少國家的代表放聲高歌,熱烈歡呼,有不少人像過節一樣情不自禁地跳起舞來。當然,也有人感到難堪和尷尬。
這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是一個輝煌的時刻,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值得中國人民以及全世界熱愛和平、主持正義的國家和人民感到自豪的時刻。
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第2758決議,明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宣告「把蔣介石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驅逐出去」。
這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作為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的事實已被聯合國接受,中國在聯合國中的代表權問題從政治上、法律上、程序上都已得到公正、徹底的解決。
3、加入世貿
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中國自1986年申請重返關貿總協定以來,為復關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進行了長達15年的努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
中華民國是世貿前身——關貿總協定的創建國之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因為政治對立的原因,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法獲得在關貿總協定中締約國成員的身份。
在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會議推出2758號決議,即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上做出表態,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了合法地位,中華民國政府也不再出現在關貿總協定的列表之中,直到2001年,中國與中國台灣才陸續加入WTO。
4、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內改革先從農村開始,1978年11月,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實行「分田到戶,自負盈虧」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包干),拉開了中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在城市,國營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得到了明顯改善。
1979年7月15日,中央正式批准廣東、福建兩省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邁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腳步,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開放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南方談話發布中國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改革開放使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宣布新時期最鮮明特點是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進入新的改革時期。
2013年中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時期。深化改革開放需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強國之路,是黨和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
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徵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5、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在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
1982年9月,英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
雖然《南京條約》與《北京條約》皆指香港島及鴨脷洲與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國,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承認《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所有相關不平等條約,只承認香港受英國管理,而非英國屬地,並要求英國將香港島和九龍連同新界一並交還。
1997年,英國政府決定將香港的主權交還給中國,但同時爭取維持英國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雙方經過兩年多達22輪的談判,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從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
6、澳門回歸
指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葡萄牙共和國結束統治澳門的歷史事件。
1985年5月,葡萄牙總統埃亞內斯應邀訪問中國,同中國總理趙紫陽就解決澳門問題進行友好磋商。雙方都認為解決澳門問題時機已經成熟。
訪問結束後發表聯合公報,雙方決定將就澳門問題於1986年上半年在北京進行談判。1986年6月,中葡在北京就澳門問題舉行首輪會談。
1987年4月13日,中葡兩國政府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國政府關於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宣布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氹仔島和路環島)是中國的領土,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99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❼ 新中國科學技術偉大成就。
新中國是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破爛攤子的基礎上開始進行恢復和建設的,到1952年在基本完成國民經濟恢復和民主改革任務之後,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到1956年勝利地完成了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上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為生產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征程中,全國人民意氣風發,鬥志昂揚,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沖天干勁,盡管有曲折,但總的來看取得的成就是極其輝煌的。從1949年到1978年的近30年間,新中國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以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望塵莫及的速度,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一、國民經濟總量的大幅度增長
國民經濟生產總量的價值指標,依核算方法的不同可以有社會總產值、國民生產總值(GNP)和國內生產總值(GDP)等。其中,國民生產總值是指本國國民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而國內生產總值是以國土為界來確定的全國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在1978年以前,由於帝國主義的封鎖,很少有境外來華的直接投資,國內也很少向外直接投資,所以GDP和GNP兩個指標在數量上大體相當,因而二者可以互相替代。我們即以社會總產值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兩個主要指標來說明我國經濟在30年間的大幅度增長。
1.社會總產值的大幅度增長。我國過去國民經濟統計一直沿用以國民經濟平衡為目的的「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即MPS。按照MPS的核算方法,社會總產值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和商業五大部門所生產的產品價值。其中商業部門雖然屬於流通領域,但由於包括有創造價值的倉儲、運輸等環節,實際又很難計算其價值,所以為便於統計,把商業部門的收入都納入社會總產值之中。在這一含義下,以人民幣計算(下同),我國從1949年到1978年的社會總產值從557億元增加到6846億元,即29年間增長11.29倍,年均增長9%。若以可比價格計算,社會總產值的指數以1952年為100,到1978年則為725.8,即由1952年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基本完成之後到改革開放前的26年之間,增長了6.26倍,年均增長7.3%。其中1958~1962年的「二五」時期,前兩年是大躍進,後三年是困難時期,生產一度下滑,以致年均負增長0.4%,除此之外,其餘各個時期每年平均都保持了很高的增長速度。在1953~1957年開始大規模經濟建沒的「一五」時期,年均增長11.3%;1963~1965年在克服嚴重困難之後的恢復時期,年均增長15.5%,達到了最快的速度;在「文革」前期,即1966-1970年的「三五」時期,年均增長9.3%;「文革」後期即1971-1975年的「四五」時期,也達到了年均增長7.3%的水平。在社會總產值快速增長中,工農業總產值的增長速度尤為迅速。工農業總產值從1949年的466億元增加到1978年的5690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2.82倍,年均增長9.5%。
2.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幅度增長。國內生產總值(GDP)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即SNA核算方法中的重要指標。我國改革開放後,為便於進行國際比較也使用這一指標,對過去的GDP則從國民生產凈值中推算出來。根據張風波主編的《中國宏觀經濟結構與政策》一書推算的結果,我國的GDPl952年為680.9億元,到1978年增加為3488.6億元,增長4.12倍,年均增長6.5%。這樣的經濟增長速度不僅在我國是史無前例的,而且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見,遠遠超出了戰後世界GDP每年平均增長的速度。世界銀行提供的資料表明,GDP世界年均增長速度在五六十年代為4.8%,70年代為3.4%,80年代為2.9%,其中屬於發達國家的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增長率60年代為4.9%,70年代為3.2%,80年代為2.6%,都比我國改革開放前30年的增長速度低得多。而且我國在那30年還包括了3年困難時期生產一度絕對下降的情況,如果只看正常年景其增長速度就更高,即按可比價格計算我國GDP的年均增長速度,1953—1957年的「一五」時期為8.88%,1958—1960年大躍進時期為9.19%,1963~1965年經濟調整時期為14.5%,1966~1978年的「文革」及其後的兩年為6.62%。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1966~1978年期間,由於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和其對經濟的干擾,GDP的年均增長速度只有6.62%,但仍比同期世界各發達國家的發展速度高出許多,如同期美國為3.4%、西德為3.4%、加拿大為4.6%,只有日本稍高.為7.3%。
二、工業生產的快速增長
解放前,我國工業非常落後,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機器製造業,連一個螺絲釘也要從外國進口。建國後,經過30年的努力,建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這種成就的取得,主要應歸功於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在社會主義公有帶基礎上,全國工業建設獲得了快速發展。1952—1980年,工業投資累計達395519億元,工業新增固定資產達到2734.5億元,年均新增94.29億元。隨著工業建設的發展,工業生產也得到迅速發展。1952年工業生產總值為343.3億元,1980年增至49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在28年間增長17.9倍,年均增長11%。從各個時期的工業生產總指數來看,以1952年為100,到1957年為228.6,年均增長18%;到1965年為452.6,年均增長12.3%;到1978年為1598.6,年均增長11.2%。
從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的增長中,更可看出我國工業的發展是極為迅速的。各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的年均增長速度,鋼在1953~1957年間為31.7%,1958—1965年的困難和調整時期也有10.9%,1966~1978年間為7.6%;同期發電量的增長分別為21.5%,17%,10.8%;同期原油的增長分別為27.1%,29.2%,18.6%;金屬切削機床的增長分別為15.4%,4.4%,12.5%;內燃機(商品量)的增長分別為76.7%,19.1%,19.5%;紡織品的增長分別為17.4%,11.3%,4.6%;自行車的增長分別為58.7%,10.9%,12.5%等等。許多產品產量在世界的位次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如鋼從1949年的第26位升至1982年的第4位,發電量從1949年的第25位升至1982年的第6位,原油從1950年的第27位升至1982年的第5位等。
在1949—1978年間,我國工業建沒的偉大成就還突出表現在一大批重點工程陸續建成投產上。首先是從「一五」時期開始的以156項重點工程為中心,由限額694個項目組成的大規模建設工程陸續建成投產;後來一大批舉世聞名的項目,如大慶油田,萬噸水壓機,萬噸級遠洋貨輪及5萬噸遠洋油輪,10萬噸水力發電機組,百萬伏高壓標准電容器,武漢、南京長江大橋和三門峽等水利工程,以及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一批世界高科技產品都是在那個時候,甚至是在3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和「文革」時期相繼問世的。這一系列驚人的偉大成就,不僅在當時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起了巨大作用,而且為改革開放的建設積累了重要經驗和奠定了重要物質基礎。
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60年代中期開始的「大三線」建設的成就。所謂「大三線」,最初是指西南和西北地區(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到70年代擴大到一般指長城以南、京廣線以西的廣大地區。具體講是指西南的四川、貴州、雲南,西北的陝西、青海和甘肅的大部分地區,中原的豫西、鄂西,華南的湘西、粵北、桂西北,華北的山西和冀西地區,都屬大三線的范圍。這既是為了從根本上改變舊中國工業布局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帶的畸形片面發展的不合理布局,積極開發內地老、少、邊、窮地區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也是根據當時國際形勢,為鞏固國防需要而提出的偉大戰略決策。它充分顯示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高瞻遠矚和非凡膽略。啟動這一工程正在「文革」期間。在當年,大批英雄的建設者們,滿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熱情,積極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聞風而動,迅速奔赴艱苦的大三線。大批建設人員從生活比較優裕的沿海大城市,遠去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生活艱苦、施工困難、物資匱乏的「不毛之地」去建設、工作與生活。經過十幾年艱苦奮斗,到70年代已大體建成了一整套比較完整的三線工業體系,僅以四川的情況來看,在十幾年之間,即建起了以攀枝花鋼鐵廠為代表的300多個大中型企業,它們已成為四川省工業的主幹。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基地,以攀枝花為中心的鋼鐵基地,以川南為中心的鹽化工和天然氣化工生產基地,及以成都、德陽、綿陽、廣元為中心的電子、重型機械、發電設備製造工業基地的建設,為四川省以後整個的工業布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至今還在繼續發揮其工業建設和工農業生產的骨幹作用。大三線建設在改善我國工業布局,促進地區經濟平衡發展,加強各族人民團結等經濟政治各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對國防建設的意義尤為重大。從最近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侵略南斯拉夫和轟炸我駐南使館可以進一步看出,帝國主義侵略本性是不會改變的,因此,對帝國主義的武力侵略,必須防患於未然,這樣才不會吃大虧。如果沒有當年大三線的戰略決策,誰敢說帝國主義一定不會對我們動武呢?何況當年我們正處於兩個超級大國的夾擊之中,並已爆發過「珍寶島」事件呢!因此,當我們已經安穩地享受了幾十年和平生活的時侯,不能忘記其中有大三線建設的一份功勞。
三、農業生產的巨大成就
農業生產的發展是通過土改和互助合作運動,不斷調整改善農業經濟制度和生產關系來推動的。新中國建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與推動下,全國農民經過3年在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任務的基礎上,趁熱打鐵,隨即走上了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道路。到1957年,全國已有97.5%的農戶加入了農業生產合作社,其中有高級農業合作社75萬個,入社農戶佔全國總農戶的96.2%。
應當肯定,農業合作化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在開始的幾年進行得也比較慎重,步驟也比較穩妥,滿足了絕大多數農民熱切期望依靠集體的力量,盡快脫貧致富的迫切要求,因而大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原來估計,到1958年春季農村人口只有約一半加入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60年可基本上完成半社會主義改造;1960年以後,再逐步分批分期地由半社會主義發展到全社會主義。但在實際上,這個計劃到1956年底就基本上完成了,由於社會主義改造的步伐過快,在某種程度上脫離了當時的實際,1958年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颳起了「共產風」,傷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加上自然災害的影響,使農業生產在1960~1961年嚴重減產。然而,即使遇到這種挫折,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1959年以後及時不斷調整政策,上下一心,迅速戰勝困難,扭轉了局面。1960年11月20日《人民日報》發表的《總結公社經驗,加強公社建設》的社論指出,黨的八屆六中全會決議和其他一系列關於人民公社的批示中,進一步確定人民公社目前階段要實行「分級管理、分級核算、按勞分配、多勞多得」,規定公社的生產資料要實行「三級所有,生產隊一級的所有權是基本的,公社一級所有權是部分的,而生產小隊也應該設有一小部分的所有權」。1962年9月24日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又通過了新修改的《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規定實行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並確定這種制度至少30年不變;實行一鄉一社,人民公社的組織可以是公社和生產隊兩級,也可以是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為了減輕社員負擔,要求在今後若干年內,公社和大隊一般不要從生產隊提取公積金和公益金;生產隊幹部的補貼工分要減少到占生產隊工分總值的1%以內;強調人民公社的體制、規模及工作條例中的各項重大規定長期不變。人民公社組織在1958年產生之後,在實踐中又不斷進行調整,最後確定在「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這一基本框架上,實際是穩定在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規模,大體相當於一個村的范圍。全國平均每個生產隊約有30戶,140多人,50多個勞動力。這比公社初建時的「一大二公」的特點顯然已有很大改變,相當程度上適應了農業生產發展的要求,因而對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迅速戰勝困難,促進農業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我國解放後,按可比價格計算,農業總產值指數增長的速度,以1952年為100,則1978年增至229.6,即26年間增至原來的2.3倍,年均增長3.25%。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見的。通過農產品產量的增長情況也可以說明我國在那幾十年中農業的發展是十分迅速的,現分別從種植業和畜牧業兩大類的增長情況來說明。
1.種植業的迅速發展。種植業是中國農業最主要的部門,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種植業包括糧食、棉花、油料、麻類、煙葉、糖料、瓜類、飼料、綠肥等的生產;廣義的種植業還包括果樹、桑葉、茶葉、林木等等的生產。改革開放前30年間狹義種植業各主要農產品產量都是成倍甚至幾十倍的增長。如糧食從1949年的11320萬噸增至1979年的33212萬噸,增長1.93倍以上,年均增長3.78%;同期棉花從44.5萬噸增至220.7萬噸,增長3.96倍,年均增長5.68%;油料從256.4萬噸增至643.5噸,增長7.14倍,年均增長7.5%;紅黃麻從3.7萬噸增至108.9萬噸,增長28.43倍,年均增長12.37%。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寶中寶」的糧食,即使在1966~1976年的10年「文革」期間也是年年豐收,產量從1965年的19445萬噸增至1976年的2863l萬噸,年均增長3.94%。
2.畜牧業的迅速發展。畜畜牧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放後畜牧業恢復很快,到1952年牲畜總頭數已恢復到解放前的最高水平,達到2.28億頭;「一五」時期結束時的1957年達32829.9萬頭,即「一五」時期年均增長7.6%。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增長速度。後來雖經歷3年困難時期和10年「文革」,但總的來說發展還是比較快的。從1962年到1978年期間,牲畜存欄數從30481.9萬頭增至56511.9萬頭,即16年之間增長85%以上,年均增長3.9%以上。
四、其他生產建設的巨大成就
除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外,其他如建築、交通運輸、商業、科教文衛等等各條戰線在建國後的前30年間都在同步地蓬勃發展,成就輝煌。如交通運輸業已從建國初期的極端落後狀態發展成陸運、水運、空運、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組成的初具規模的綜合運輸體系,其l}J鐵路通車里程從1949年的2.2萬公里增至1980年的5.19萬公里,增長了1.36倍;同期公路從8.07萬里增至88.82萬里,增長了10倍,民航里程增長15.82倍;商業的發展雖然在當時因為未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而受到一定限制,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其成就依然是很可觀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從1952年的277億元,增到1981年的2350億元,共增長7.5倍。科學技術、教育、文化、體育、衛生事業方面的成就也十分顯著,在短短的幾十年間,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的極其落後的面貌。剛解放時,全國專門從事科學研究的知識分子不超過500人,各種新技術的研究幾乎都是空白,全國大多數人都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而到70年代我國已建立起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和龐大的知識分子隊伍,並掌握了以「兩彈一星」為代表的一定的先進科學技術。「文革」前的17年中全國培養了正規的大學和專科畢業生155萬人,另有函授、業余大學畢業生近20萬人;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296萬人,基本上滿足了各方面的需要,其中絕大多數現在都已成為各方面的業務、技術骨幹。
❽ 新中國成立以來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959年,地質學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陸相生油」理論,打破了西方學者的「中國貧油」內說
1960年,物理學家王淦昌容等人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
1964年,中國第一顆 原 子 彈 裝置爆炸成功
1965年,生物學家們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1966年,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
1970年,「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
70年代初期,數學家陳景潤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著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邁進了一大步。
建成了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科學工程
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成功
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相繼研製成功
長征系列火箭在技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科學家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
在世界上首次構建成功水稻基因組物理全圖
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
神州五、六、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順利返回
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嫦娥一號成功發射
❾ 民國時期3個著名的科學家級成就
1.侯德榜制鹼;
2.中央研究院成立;
3.山西工業試驗所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