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放棄繼承權公證
1帶身份證來 戶口本 去世人的自死亡證明 和去世人的親屬關系證明 去世人財產憑證(身份證要原件.其他的都復印件就可以了) 去公證處辦理
2簽署後意味著聲明書中約定的財產的繼承權就放棄了,就具備法律效力
3把該繼承書給其他繼承人讓他們辦理繼承時候用就可以了
B. 放棄房產繼承權的公證如何辦理
1、提供被抄繼承人的死亡證明襲(如:醫學死亡證明、戶籍注銷卡、死亡注銷頁)。2、房屋所有權證和房屋價值評估單。3、全部法定繼承人的戶口、身份證(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包括:死者的父母、配偶和子女)。4、結婚證、離婚證、離婚判決書、調解書、獨生子女證、出生證、人口卡、注銷卡等相關材料。5、被繼承人父母死亡證明。6、被繼承人夫妻先後死亡的,應提供後去世的一方的喪偶未再婚證明。(一般由區民政局和區檔案館出具)。7、證明。在公證處領取表格,填寫被繼承人的配偶(包括原配偶和再婚配偶)、子女(包括生子女、養子女、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及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情況,到繼承人或者被繼承人單位蓋章。
C. 關於放棄房產繼承權,要怎麼公證,帶什麼資料
放棄房產繼承權的公證:
房產繼承權放棄的公證必須由放棄繼承權的繼承人親自去公證處申請辦理。
提交所需材料,申請辦理時需要提交的資料包括申請人的身份證、戶口簿,有關所要繼承的遺產的證明,申請人和被繼承人的親屬關系的證明和放棄遺產繼承權聲明書。
3.申請人填寫放棄繼承權公證申請表,公證人員簽字。
辦理放棄房產繼承權的公證時需要攜帶資料:
房產繼承權放棄人的身份證和戶口本,房產證復印件,去世人的死亡證明復印件及房產繼承權放棄人和去世人的親屬關系證明。
繼承法第二章概要:
第九條 繼承權男女平等。
第十條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
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
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第十一條 被繼承人的子女先於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代位繼承。代位繼承人一般只能繼承他的父親或者母親有權繼承的遺產份額。
第十二條 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
網路-繼承法
D. 怎樣申請辦理放棄繼承權公證
1.當事人的身份證明。如戶口簿、身份證、護照、通行證等。代理人還應提交委託人簽署的委託書。委託人在國外或在港澳台地區的,委託書應經當地公證機構或我國司法部授權的機構、人員公證證明。2.被繼承人和已經死亡的繼承人的死亡證明。死亡證明一般應由公安部門或被繼承人死亡時所在的醫院出具。3.被繼承人遺產的產權證明。如房屋所有權證、銀行儲蓄單、記名股票等。4.被繼承人親屬關系證明。一般由繼承人或被繼承人所在單位(或人事檔案保管單位)根據其檔案記載出具,證明的范圍為: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5.被繼承人生前所立的遺囑。包括公證、自書、代書、錄音、口頭等形式的遺囑。6.公證人員認為應當提交的其他材料。如遺囑見證人的證明材料、遺產清單、其他繼承人放棄繼承權的聲明書或證明材料、人民法院宣告被繼承人死亡的判決等。 (1)被繼承人的死亡時間和遺產狀況。(2)被繼承人的婚姻、家庭狀況。如被繼承人的婚姻狀況,即有過幾次婚姻、配偶是否健在;各次婚姻所生子女及收養子女情況;是否有非婚生子女等。(3)被繼承人的父母是否健在,對遺產的態度。(4)遺產財產的來源,是否共有,是否設有典當、抵押,對遺產的產權有無爭議等。(5)被繼承人是否有未納稅款和應償債務。(6)遺囑繼承人外的法定繼承人是否知道被繼承人所立遺囑。公證機構對當事人提供的證明材料,經審查真實、合法,而且齊全完備,符合《繼承法》的規定,將給當事人繼承權公證書。
E. 寫了放棄繼承權聲明書需要公證嗎
放棄繼承權是否需要公證根據自身情況決定,因為公證還是需要收費的。
放棄繼承權專既可以口頭的形屬式,也可以是書面的形式,書面形式則需要寫一份放棄繼承權聲明書,這都是具有法律效力效力的。
經過公證的放棄繼承權聲明書是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不影響沒有經過公證的放棄繼承權聲明書的法律效力。如果反悔放棄繼承權,想恢復繼承權則需要由法院決定。
(5)放棄繼承權的公證書擴展閱讀:
放棄繼承權聲明書公證,是指公證處依法證明繼承人放棄自己享有的繼承他人遺產權利的意思表示真實、合法的活動。
我國《繼承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
因而,法律雖然允許公民自願放棄自己的繼承權,但放棄繼承權應當依法做出明確的意思表示。放棄繼承權聲明書公證,應當由其住所地或行為發生地的公證處管轄。當事人應當親自辦理,不得委託他人。
F. 如何辦理放棄房產繼承權公證書
1、提供被繼承人的死亡證明(如:醫學死亡證明、戶籍注銷卡、死亡注銷頁回)。2、房屋所有權證答和房屋價值評估單。3、全部法定繼承人的戶口、身份證(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包括:死者的父母、配偶和子女)。4、結婚證、離婚證、離婚判決書、調解書、獨生子女證、出生證、人口卡、注銷卡等相關材料。5、被繼承人父母死亡證明。6、被繼承人夫妻先後死亡的,應提供後去世的一方的喪偶未再婚證明。(一般由區民政局和區檔案館出具)。7、證明。在公證處領取表格,填寫被繼承人的配偶(包括原配偶和再婚配偶)、子女(包括生子女、養子女、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及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情況,到繼承人或者被繼承人單位蓋章。
G. 放棄繼承權聲明書怎麼寫,如何辦理放棄財產繼承權公證
放棄繼承權既可以口頭的形式,也可以是書面的形式,書面形式則需要寫一份放棄繼承聲明書,這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經過公證的放棄繼承權聲明書是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但不影響沒有經過公證的放棄繼承權聲明書的法律效力。如果反悔放棄繼承權,想恢復繼承權則需要由法院決定。所以,放棄繼承權是否需要公證根據自身情況決定,因為公證還是需要收費的。辦理放棄繼承權聲明書公證,應當注意的問題有:(1)當事人的身份屬實,要有完全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2)當事人放棄繼承權的意思表示真實、合法,沒有受欺詐、脅迫,沒有違反法律的規定;(3)公證處要向當事人講明他的權利、義務以及放棄繼承權的法律後果,使當事人對自己行為的性質和將要產生的影響有明確的認識,並將其記錄在談話筆錄中,讓當事人核對並簽名;(4)當事人放棄繼承權不應附帶其他條件或將自己放棄的權利轉移給他人。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二十五條【繼承和遺贈的接受和放棄】繼承開始後,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的,視為接受繼承。受遺贈人應當在知道受遺贈後兩個月內,作出接受或者放棄受遺贈的表示。到期沒有表示的,視為放棄受遺贈。
H. 什麼是放棄繼承權公證
放棄繼承權公證是指公證機關對申請放棄繼承權者當場寫出的放棄繼承權的聲明和當場簽名,而出具的公證書。 放棄繼承權是申請人的自願行為,必須由本人親自當場寫出聲明並簽名,然後公證員再對此進行另紙公證。 放棄繼承權公證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不宜由法定代理人代理非完全行為能力人辦理放棄繼承權的公證 由於接受和放棄繼承權是財產行為,故從法理上講,民法上的代理制度應能適用其中。但實踐中一般只允許當事人在作出接受繼承權的意思表示時(若由於某種原因不能親自作出接受繼承權的意願)可以委託他人代理或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為行使。而在當事人作出放棄繼承權的意思表示時,由於放棄繼承權涉及當事人的切身利益,並且屬於單方法律行為,根據《公證程序規則》的規定必須由放棄人親自作出聲明,而不得委託他人代辦。 但如由未成年人辦理放棄繼承權公證,是否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辦理?對此,最高人民法院曾作出相關規定:「法定代理人代理被代理人行使繼承權、受遺贈權,不得損害被代理人的利益。法定代理人一般不得代理被代理人放棄繼承權、受遺贈權。明顯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的,應認定其代理行為無效。」可見,目前的司法解釋對這一問題只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但我們認為,未成年人繼承權的放棄不得代理,因為在此種關系中,法定代理人與被代理人一般有利益的沖突,因為一般情形下雙方為同一順序的繼承人;另一方面,按照我國繼承製度中限定繼承原則,即使繼承人未放棄繼承也不必對被繼承人的債務承擔無限責任。所以,不允許無民事行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法定代理人代為作出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只會有利於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利益而不會損害其利益。據此,我們認為公證機構不宜為無民事行為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放棄繼承權辦理公證。 2、堅持繼承權「全部放棄」或「全部接受」,而遺產可「部分放棄」的原則 對於是否可以部分放棄繼承權,我國立法上未作規定,在司法實踐中也未形成統一的認識和規則。我們認為,從法理和立法精神來看,在公證實務中,應堅持繼承權「全部放棄」或「全部接受」的原則。因為理論上,繼承權是繼承人繼承被繼承人死亡時全部財產權利,並在所繼承的財產權利的限度內承擔財產義務,這些權利義務是一項綜合性的整體,繼承權是一項概括性的權利而不是各個單一財產權利簡單相加的一項復合權利。所以,放棄繼承權是繼承人對自繼承開始時所取得的繼承的法律地位的放棄,意味著對被繼承人死亡時全部財產權利的放棄,相應地繼承人也沒有義務對被繼承人的稅款和債務承擔責任。 繼承權的放棄不同於遺產的放棄。放棄單一的遺產是對已取得的遺產的放棄,其前提是繼承人已經接受繼承權,本質上相當於放棄所有權或某一種財產權利。放棄遺產一般來說對他人有利無害。但放棄繼承權是一項綜合性的財產法律地位,放棄的對象不僅包括財產權利還包括財產義務,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公民私有財產的增多,繼承的客體日益復雜,如果再把放棄繼承混淆於放棄遺產,承認部分放棄繼承權,則很可能會侵害到其他繼承人和債權人的利益。因此,當繼承人要求只繼承部分遺產時,公證機構應當為當事人先辦理繼承權公證,再為其辦理遺產的析產協議或放棄遺產的公證。 實踐中放棄繼承權與放棄遺產公證應當區別處理:前者是辦理放棄繼承權聲明書的公證;後者則可以單獨辦理放棄某項遺產聲明書公證或以繼承人之間簽定遺產分割協議的形式來確定遺產的歸屬。 3、放棄繼承權公證的撤回與撤銷 繼承權的放棄雖為單方法律行為,但應屬於有相對人的單方行為,自放棄的意思表示到達相對人後生效。於繼承的放棄意思表示生效後,行為人不撤回其意思表示。如允許其撤回,對其他共同繼承人及利害關系人影響甚巨,有礙繼承關系之穩定。故如已為繼承的放棄,雖仍在放棄的法定期間內,亦不得撤回。我國現行法對此無明確規定,但依最高法院的規定,遺產處理前或在訴訟進行中,繼承人對放棄繼承反悔的,由法院根據其提出的具體理由,決定是否承認;遺產處理後,繼承人對放棄繼承翻悔的,不予承認。根據上述規定的精神,公證機構不宜對放棄繼承權聲明書辦理撤回聲明公證,而應要求當事人通過法院訴訟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