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北大饒毅有什麼實際貢獻
研究神經分子行抄為學,在頂級襲雜志(Cell,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上發過很多好文章,按學術成就足以評上院士,是「無冕之王」,但因其個性獨立,揭露中國學術圈的問題,被老一輩學術圈人士反感,認為他「拿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認為他自己就是既得利益者,還說三道四。
那次來我們學校講座,發現饒毅真的很有人格魅力,很和藹,很幽默,做的研究很有意思,說得話也是有理有據,根本不像大家想像的咄咄逼人的那種。
因為他們研究的是性和暴力的神經分子基礎,也就是研究是什麼樣的分子機制導致了人類的性和暴力傾向,他調侃說自己的實驗室是果蠅的好萊塢,天天看果蠅表演性和暴力。
有興趣可以看一下下面的鏈接,施一公如何評價饒毅:
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celebrity/106480.html
B. 看看大牛饒毅是怎麼評論nature communication的
中國科學與世界先進水平有多大差距?饒毅語出驚人:「就生命科學領域而言,相對水平低於美國1910年水準。那年,摩爾根發表了對果蠅白眼突變分析的論文,一個學科——遺傳學的重要部分在美國被奠定,我們迄今沒有這樣的成果,沒有這樣系統性的學科建樹。」
在中國的論文數量上,饒毅做了一回說破「皇帝新裝」的人,指出國內出於「論文崇拜」、「國際期刊崇拜」,竟供養了大量「傍名刊」的國際騙子。最近有英國《自然》雜志集團下的一家媒體提出一個「妙論」,說中國科學論文發表量是世界第二,相應地證明中國科技水平世界第二。
饒 毅表示:「實際上,英國雜志《自然》為了賺錢。近幾年出版了一本《Nature Communication》的雜志,這份雜志明確表示,凡是沒有造假的 文章都可以發表。還有前幾年另一家國外出版社出版的《Plos One》,這些以版面費牟利的雜志,收到大量中國投稿,所以短時間內,大量來自中國的論文 發表在nature集團的雜志上,發表量急劇升高。國內有些機構、部委竟將發表在這樣刊物上的論文計算在有關統計中,nature這樣宣傳就是吸引你們來 發表。」
饒毅其人 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兼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回國前曾任美國西北大學 Elsa Swanson講席教授、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神經發育的分子機理和社會行為的生物學基礎。 先後協助推動建立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 所、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2004年起兼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2007年9月全職回國。
C. 求最新的中國科研成果。今年的,
袁隆平爺爺的超級稻子。哎就差沒得諾貝爾獎啦,他的這可超級雜交水稻已經破吉斯尼世界記錄啦。求採納!!!!!!!!!!!!
D. 饒毅教授建議「重復實驗」,用實驗數據說話,你支持嗎
非常羨慕搞科研的人,雖然科研之路不好走,但是科研工作人員的報酬是很高的,不少的家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為一名科學家,為國家科教事業的發展貢獻出一份綿薄之力。
之所以說科研之路並不好走,這也主要是因為在這一條道路上充滿棘刺,可以說是困難重重,甚至還可能會存在一些不好的現象,比如學術作弊亦或是實驗數據造假。
在學術界或者科研界,在監督不到位的地方,可能會存在一些作弊或者造假的不好現象,首先,這也就要求相關的部門要建立和完善更好的監督機制,落實好主體人的相關職責。
其次,那就是一些搞科研的人才要懂得約束好自身的行為,要擁有高尚的情操,做一個誠實善良的人。
科研人才要懂得遵守自己所處行業內的相關規定,不要去做一些違反規則或者制度的事情,更是不能夠為了獲得個人的利益而去剽竊他人的勞動成果或者是科學研究成果。
對此,你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發表觀點和看法。
E. 饒毅對華大基因的質疑,有哪些是合理的
曾經被饒毅成為「流氓企業家」的華大基因楊煥明昨天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以下是饒毅當年的博客節選:
我認為楊煥明是企業家,因為迄今看來華大基因公司運行了多年,好像企業(至少表面上)是成功的,所以,稱之為企業家,是一種褒獎,因為在我的詞典里企業家高於商人。當然,我不說他是科學家,這一點其他人會有不同看法,因為大家對什麼是科學家有不同標准。如果發過論文就是科學家(英文的科學家用法),那麼楊煥明也算科學家,如果做了比較好的科學才是科學家,楊煥明就不是。什麼是比較好的科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只是學生(和華大的青年員工)不妨知道楊煥明的模式並非大家都認可為科學家。DNA測序方法是外國發明的、儀器是美國生產、試劑是美國的,具體課題無需很多ideas,用中國的大量的錢(包括初期用地方政府的錢)、用中國廉價勞力,大量測序,是否算好的科學,生物學界很多人自有看法。所以,認為楊煥明不是科學家,恐怕不是我一人。不過,是不是科學家並不重要,爭論也無所謂。
---- 以下是 2013-07-26 原答案 ----
我沒有內幕,僅就題主問題中的第二點而言。
-論戰二:華大隻會拿別人的 idea 做學術嗎?2012 年底,Nature 雜志評選了年度十大影響力人物(ten people who mattered this year)*。華大基因(BGI)執行院長王俊(Jun Wang)入選。
三年前在 Nature 上有一篇介紹華大基因的文章,面對 Nature 雜志的采訪,王俊坦陳「我們是肌肉,我們沒有大腦(we are the muscle, we have no brain)」。個人感覺說出這樣的話需要很強的自信,他們是充滿野心的。2010 年華大基因購買了 128 台 Ilumina 公司生產的 Hiseq 2000 測序儀,據說該儀器的目錄價格為每台 69 萬美元。2012 年華大基因又斥資 1.18 億美元收購了與 Ilumina 競爭的測序公司 Complete Genomics。
從純粹的科學貢獻來講,如果真如王俊在題主引用的「論戰」中所言,糖尿病微腸道菌群與癌細胞單細胞測序等工作是他們自主完成的,他當之無愧可以算是傑出的科學家。癌細胞單細胞測序的工作都發表在 Cell 雜志上,見這里和這里,我沒有看完全文,不好直接判斷工作的意義。但從作者單位來看,通訊作者的單位都是華大基因(BGI),共同第一作者排在前幾位都是 BGI 的,但都有一位第一作者屬於別的單位。這兩位特殊的共同一作的單位都是醫院,也許是因為他們提供了癌細胞來源,或者提供了部分 idea,但我個人傾向於判定主要的科學貢獻屬於 BGI。Nature 在前述報道中也強調,2012 年華大基因主導了他們自己的原創工作,其中就包括這兩篇 Cell 文章。
Nature 的報道援引哈佛大學 George Church 教授的話說,「1999 年 BGI 的測序能力佔全世界的 1%,現在已經達到了 50% 以上」。華大基因今年一共參與發表了 100 多篇論文,其中大多是 Cell, Nature, Science 文章。盡管如此,Nature 指出華大基因 2012 年最主要的進展在於將基因組科學研究轉化為實際應用。比如 9 月份與蓋茨基金會簽署的關於農作物與傳染病的合作協議,以及推動發展下一代測序技術,通過對母親血液中致命性染色體畸變進行基因檢測,用來診斷測試新生兒的潛在疾病。
從他們的這些努力看來,華大基因也許並不像很多人(包括我)之前認為的那樣,僅僅是一個測序工廠,而是也擁有它們自己的科學夢想。
*:
Nature 評選的這十大人物在華大基因官方主頁新聞中翻譯為「2012年科學界年度十大人物」,而實際上,同時入選的另外9位分別是(摘自科學網編譯):
羅爾夫-迪特爾·霍耶爾(Rolf-Dieter Heuer),歐洲原子核研究委員會主席,他讓世界認識了「上帝粒子」。
辛西婭·羅森茨維格(Cynthia Rosenzweig ),紐約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共同主席,她致力於保護她居住的紐約哥譚鎮,使其具有自然災害抵禦能力。
亞當·施特爾茨納(Adam Steltzner),NASA工程師,他領導「好奇號」火星車的登陸任務。
塞德里克·布朗潘(Cédric Blanpain),布魯塞爾大學教授,他領導的團隊解決一個長期爭議的科學問題,證實了癌症幹細胞確實存在。
伊麗莎白·艾奧恩斯(Elizabeth Iorns),邁阿密大學博士後,她因證實他人一項研究的錯誤而遭到人身攻擊和職業挫折。
喬·漢德爾斯曼(Jo Handelsman),耶魯大學微生物學家,她通過研究證實,不論男女,對女性科學家存在歧視。
蒂姆·高爾斯 (Tim Gowers),劍橋大學數學家,他發起了針對愛思唯爾出版集團的網路抵制。
貝爾納· 貝爾納迪尼斯(Bernardo De Bernardinis),義大利政府官員,他因聽信地震學家沒有預防地震而被判過失殺人罪。
羅恩· 富希耶(Ron Fouchier),荷蘭病毒學家,爭議禽流感論文作者,他全年大部分時間在爭取發表該成果。由此看來,應該被視為「十大新聞人物」更加合適。
F. 饒毅舉報裴鋼涉嫌學術不端,是事實還是惡意詆毀
對於科研學術工作者,學術造假或者學術不端是禁區,堅決不能碰。當然不排除部分科研學術工作者因為某些利益關系,比如崗位晉升、職稱評聘等需要論文作為支撐,於是便走了捷徑。而一旦學術造假被查實,後果也是相當嚴重的,可謂是名譽掃地。尤其是針對業內專家學者而言,更得愛惜自己的羽毛,不然最終受傷的是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饒毅教授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性格剛烈的人。饒毅教授辭去國外高校工作,全心回國發展。回國後第一站便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由此可見其突出的個人能力。在北大擔任院長的饒毅、在清華擔任的院長施一公和在武漢大學擔任院長的舒紅兵,3名業內專家共同參選中科院院士。最後的結果想必大家也聽說了,饒毅和施一公出局,舒紅兵當選。也正是那一年,饒毅對外公開宣布,再不參加院士競選。
G. 饒毅和施一公,到底是騙錢的還是愛國人士
好問題。
錢人人都需要,沒錢是不行的。而愛國,一定要注意其真正含義是什麼專。國這個字在中文屬中非常模糊,可以是地區,民族,政體等等。到底愛的是哪個?另外,相對的賣國也要考慮清楚,有國的才能賣,什麼都沒有的只能賣兒賣女,沒有國可賣。考慮清楚了這些基本問題,就能理解他們在做什麼了。一般來說,各種因素都有,不是一汪清水的。
有說是騙子的了,看來有認識到的,不多說。
H. 饒毅的介紹
饒毅,男,1962年出生於江西,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學術內副所長,未來論壇咨詢委員容會委員,《知識分子》主編1。1983年江西醫學院本科畢業後考入上海第一醫學院研究生。1991年獲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神經科學哲學博士。1991年進入哈佛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系做博士後,研究脊椎動物神經誘導的分子機理。1994年在華盛頓大學解剖和神經生物學系任教並領導獨立的實驗室。2004年起任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西北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副所長。2007年饒毅決定回國2,受聘出任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3,2013年9月卸任4。現任北京大學理學部主任。
I. 饒毅的社會評價
2004年,在饒毅回國之前,他就在英國《自然》雜志上撰文,對中國政府的中長期科技規劃直言不諱地提出了批評。去年底,又在美國《科學》雜志刊出社論,認為中國現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的是靠關系而非學術水平高低,「浪費資源、腐蝕精神、阻礙創新」。這話我們聽著挺正常,但有些人聽著是很刺耳的,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挑釁,如果說這樣話的人也能當選院士,那不是相當於給體制內的人埋一顆定時炸彈,讓那些90%以上時間不聽學術報告的90%的教授還怎麼呆得下去。饒毅的所作所為其實是把自己往當選院士相反的方向推。
在現有的體制下,饒毅就是個不合時宜的人,或者說他的所作所為既不明智也不理智。這樣的人自然為體制所不容。也許這就是饒毅想說而沒有說出來的話。
我們這個社會是由一個個體制組成的,這就像一扇扇門,而掌握鑰匙的是人,有時甚至個別人就代表了整個體制。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你可以藐視體制的存在,但不能得罪體制,更不能得罪掌握鑰匙的那個人,得罪了意味著你將永遠被關在門外,除非你根本無需依託體制的存在。這又是一個不現實的烏托邦,自絕於體制之外,你就得承受體制的區別對待。這種冷遇在體制掌握分配權的現實里,幾乎是致命的。
看看袁隆平當院士的遭遇,就清楚,當選院士真才實學很重要,但人脈也許更重要。你不能整日只在田間地頭種地,還得找機會去攀攀學術界的高親。
有人說饒毅不夠淡定,一邊罵體制有病一邊又想獲得體制的承認。但這何嘗不是所有中國知識分子的痛苦,回國終究是為了愛國,一方面容不下缺點,另一方面又迫切希望改變。罵體制也是為希望體制能有所觸動。如果是為了個人成就,我相信他在國外有更好的選擇。
饒毅不是非得當這個院士,有真才實學不怕沒有施展的地方,不一定非得在一棵樹上弔死,但中國科學體制的問題不能淡定到像放棄一個饒毅一樣,當什麼事也沒發生。
J. 已是中國籍的饒毅公差開會還用美國護照,這不是犯法嗎
有外籍,出入境是會注銷國內護照的,所以外籍也不需要保留國內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