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超q

成果超q

發布時間:2021-02-01 02:25:41

❶ 英特爾談自動駕駛成果:EyeQ晶元出貨超5400萬

▲英特爾的發展歷程

而在近期,英特爾考慮最多的,叫做「智能X效應」。

X首先代表智能的物,越來越多智能化物體互相連接並由此產生海量數據,最後變成能夠增值的平台。其次,X還代表發展機遇,抓住機遇則意味著成功,反之就會被淘汰。

面對以智能和數據為引擎的未來,英特爾的目標是以端到端的解決方案提供者的角色,在深度和廣度上全面提供智能科技,從而為數據時代源源不斷地輸出科技源動力。

除此之外,關於中國,楊旭表示英特爾紮根中國已經35年,是在中國最大的外國投資企業之一。

英特爾在中國的發展戰略非常堅定,一直都是以長遠、發展的觀點來看待中國市場,並用合作共贏的理念指導戰略規劃。

在人才培養方面,英特爾已與中國教育部合作近24年,培訓了約270萬名教師,並支持了超過100萬名青少年參與英特爾支持的各類科技大賽。

另外,精尖製造是英特爾業務的關鍵板塊,大連工廠、成都工廠不僅擁有領先的技術,同時也在英特爾全球製造網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成都工廠是英特爾最大的封裝測試基地,迄今為止已進行過多次技術升級,擁有最高端的測試和封裝技術。

楊旭表示,疫情期間,大連工廠和成都工廠都沒有停工,為穩定相關產業鏈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EyeQ系列晶元累計出貨量已達5400多萬

自動駕駛方面,英特爾曾於2017年以美股63.54美元的價格收購了來自以色列的ADAS小巨頭Mobileye的全部股份,當時股權總價值約為153億美元。

據英特爾市場營銷集團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王銳在本次分享會上的介紹,截至到2019年年底,Mobileye旗下產品EyeQ系列晶元的累計出貨量已達到5400多萬,被搭載在全球超過5000萬輛的汽車上面。

Mobileye的高精地圖數據目前已覆蓋全球道路超過3億公里,相當於從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往返距離,為自動駕駛和智能交通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不過,關於Mobileye與蔚來的合作,英特爾並未在本次分享會上透露更多消息。

去年11月,蔚來和Mobileye共同宣布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基於蔚來第二代整車平台打造L4級自動駕駛汽車。而按照最初的規劃,這款L4級自動駕駛車型今年就會面世。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❷ 形容收獲很多知識的成語

受益匪淺、勝讀十年書、滿車而歸、左右采獲、仰取俯拾等。
1、受益匪淺 [ shòu yì fěi qiǎn ]
基本釋義:指收獲不小,有很大的收獲,一般指意識形態方面。
出處:現代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二十五章:「這類『講座』還售門票,並兼售演講本人的著作,使得這類活動讓各方面都受益匪淺。」
2、勝讀十年書 [ 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 ]
基本釋義:勝:超過。超過苦讀十年書的收獲。形容思想上收益極大。
出處:宋 程顥《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二上·伊川語錄》:「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
白話譯文:和你說了一晚上的話,感覺比讀了十年書還有用。
3、滿車而歸 [ mǎn chē ér guī ]
基本釋義:東西裝得滿滿地回來。形容收獲極豐富。
出處:明·李贄《又與焦弱侯》:「然林汝寧向者三任,彼無一任不往,往必滿載而歸,茲尚未足。」
白話譯文:然而林汝寧三個人,沒有一個人不去的,去的時候都是東西裝得滿滿地回來,還覺得不夠。
4、左右采獲 [ zuǒ yòu cǎi huò ]
基本釋義:左手右手都有收獲。比喻研究學問,多采材料。
出處:周代 佚名《詩經·周南·關睢》:「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白話譯文:參差不齊的荇菜,左邊右邊不停摘。
5、仰取俯拾 [ yǎng qǔ fǔ shí ]
基本釋義:低頭拾地上的東西,抬頭拿上面的東西。形容一舉一動都有收獲。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家自父兄子孫約,俯有拾,仰有取。」
白話譯文:家中的父親,兄弟和孩子們約在一起,低頭拾地上的東西,抬頭拿上面的東西。

❸ 嚴純華的成果榮譽

嚴純華參加編寫了《稀土》等學術專著,先後發表論文250餘篇,獲國家專利11項,研究成果兩次被收入《中國網路年鑒》(1986、1992)。由於他在稀土科學研究和應用中的傑出貢獻,他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7)、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89)和二等獎(1999),國務院、國家教委授予的「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89)等榮譽。從1987年至今,他已獲得了由國家、教育部、冶金部、北京市、北京大學所授予的20餘個不同的獎項。面對獎勵與榮譽,嚴純華經常會說到一句普通的話:榮譽是別人給的。他認為北大有資格獲此殊榮的人有很多,自己只是被組織厚愛而作為代表被推薦而已。
正是這種對待榮譽平實的心態,使他在這些光環下,仍保持著科研工作者的純朴、嚴謹和平易近人,不斷地超越自我,攀越著一個又一個的學術高峰。 J. Zhang, L. D. Sun, C. S. Liao, C. H. Yan*, 「A simple route towards tubular ZnO」, Chem Commun., 3, 262-263 (2002).
Z. G. Wei, L. D. Sun, C. S. Liao, C. H. Y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nd color purity improvement in nanosized YBO3:Eu」, Appl. Phys. Lett. 80, 1447 (2002).
J. Zhang, L. D. Sun, H. Y. Pan, C. S. Liao, C. H. Yan<*, 「ZnO nanowires fabricated by a convenient route」, New J. Chem., 26(1), 33 (2002).
E. Q. Gao, Z. M. Wang, C. S. Liao, and C. H. Yan*, A novel three-dimensional metal-organic polycatenane and topologic isomerism, New J. Chem., 26(9), 1096-1098, (2002).
X. H. Li, Y. H. Huang, Z. M. Wang, and C. H. Yan*, Tuning between negative and positive magnetoresistance in (La0.7Sr0.3MnO3)1- x(La1.85Sr0.15CuO4)x composites, Appl. Phys. Lett., 81(2), 307-309, (2002).
Y. H. Huang, C. H. Yan*, F. Luo, W. Song, Z. M. Wang, C. S. Liao, Large enhancement in room-temperature magnetoresistance and dramatic decrease in resistivity in La0.7Ca0.3MnO3/Ag composites, Appl. Phys. Lett., 81(1), 76-78, (2002).
Y. H. Huang, C. S. Liao, Z. M. Wang, X. H. Li, C. H. Yan*, J. R. Sun, and B. G. Shen, Large doping effects arising from Sc on magnetic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La0.7Ca0.3Mn1-xScxO3, Phys. Rew. B, 65, 184423-8, (2002).
G. Xu, Y. W. Zhang, C. S. Liao, and C. H. Yan*, Hydrothermal Synthesis of Weakly-agglomerated Scandia Stabilized Zirconia Nanocrystalline, J. Am. Ceram. Soc., 85(4), 995-997, (2002).
B. Zhou, Y. W. Zhang, C. S. Liao, F. X. Cheng, and C. H. Yan*, L. Y. Chen, and S. Y. W., Enhanced magneto-optical Kerr effects and decreased Curie temperature in Co-Mn ferrite thin films, Appl. Phys. Lett., 79(12), 1849-1851, (2001).
Y. W. Zhang, Y. Yang, S. Jin, S. J. Tian, G. B. Li, J. T. Jia, C. S. Liao, and C. H. Yan*, Sol-gel Fabrication and Electrical Property of Nanocrystalline (RE2O3)0.08(ZrO2)0.92 (RE=Sc, Y) Thin Films, Chem. Mater., 13(2), 372-378, (2001).
B. G. Zhang, H. Mo, C. Y. Duan, C. He, Q. J. Meng, Z. M. Wang, C. H. Yan, Novel highly symmetrical cube-shaped cation with 16-nitrogen donors, Chem. Comm., 24, 2652-2653, (2001).
C. J. Fang, C. Y. Duan, D. Guo, C. He, Q. J. Meng, Z. M. Wang, C. H. Yan, Self-assembly of a chloro-bridged helical coordination polymer achieved from a ferrocenyl-containing double-helicate, Chem. Comm., 24, 2540-2541, (2001).
Q. L. Chu, Z. M. Wang, Q. C. Huang, C. H. Yan, and S. Z. Zhu, Fluorine-Containing Donor-Acceptor Complex: Infinite Chain Formed by Oxygen···Iodine Interaction, J. Am. Chem. Soc., 123(44), 11069-11070, (2001).
Y. W. Zhang, S. Jin, Y. Yang, G. B. Li, S. J. Tian, J. T. Jia, C. S. Liao, C. H. Yan*, Electrical Conctivity Enhancement in Nanocrystalline (Sc2O3)0.08(ZrO2)0.92 Thin Films,15. Appl. Phys. Lett., 77(22), 3409-3411, (2000).

❹ 超有哲理的qq簽名

1、沒有獨自體驗過生活的人,永遠不知生活的苦。

2、幸福不是伸手要的,是靠自己爭取的。

3、世上最深最淺的東西是人的感情,世上最大最小的距離是人的心距。

4、沒有夢想,第二天用什麼叫醒自己。

5、幽默感是反復經歷不幸才有的特權。

6、人生如果錯了方向,停止就是進步。

7、幸福不是努力去愛,而是安心生活。

8、當你知道了面子是最不重要的東西時,你便真的長大了。


9、苦難總會終結,堅強之人永存。

10、一個人久了會慢慢成熟,一個人久了會越來越理性。

11、吃醋是因為喜歡、生氣是因為在乎。

12、人生每一次創傷都是一種成熟,每一次失去都是一種獲得。

13、那些煩躁的心情,其實都是青春的成人禮。

14、回憶存在的價值,就是在你無聊時滿足你的空虛。

15、命運給予我們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機會之杯。

❺ 吳吉春的主要科研成果

幾年來,在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下水流和污染物運移的數值模擬、地下水資源評價與管理、地下水隨機理論等研究領域進行了廣泛而又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令國內外同行矚目的優秀成果。其中最為突出的創新性成果主要有:
1、發展了基於地下水隨機理論的矩方程數值法:通過有目的地選擇研究方向及針對性地選擇合作訪問研究機構,採取和美國高水平科學家合作研究的方式,在地下水溶質運移隨機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快速進展。從模仿跟蹤學習,到全面系統掌握基於含水介質平穩分布前提假設的經典隨機理論,再涉足研究非平穩隨機理論這一最新國際研究熱點,取得了一些進展。前人主要以解析法研究為主,用數值法研究地下水隨機理論時間不長,申請者與Don Zhang博士及Bill Hu博士合作,充分發揮自己多年從事地下水數值模擬研究的優勢,發展了一整套基於地下水隨機理論的矩方程數值法,對非均質含水介質中的二維、三維地下水流問題以及非均質含水介質中的二維、三維溶質(包括反應物及非反應物)運移問題分別進行了模擬,並成功地將其應用於美國雅克山(Yucca Mountain)小范圍理想條件的環境項目中。該方法能有效地用於研究非平穩分布的非均質含水層中的地下水流及污染物運移,使地下水隨機理論向實用方向邁進了一步 。有關成果分別在五次國際會議上(AGU、GSA、CMWR等國際會議)報告後,得到了許多國際同行專家如S.P. Neuman院士、J. Bear教授、G. Dagan教授、J. Cushman教授、C. T. Miller教授、J. Yeh教授、Q. F. Tseng教授等的肯定,認為申請者的研究工作使尚處於理論探索階段的地下水隨機理論向實際應用方向邁進了一步。部分研究成果已在SCI收錄刊物「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Journal of Hydrology」、「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Mathematical Geology」、「Stochastic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上發表。這方面的研究目前處於國際先進地位,為本項目的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系統研究了海水入侵規律,建立了適用的海水入侵三維混溶模型:與薛禹群院士等合作,(1)從地質、水文地質和水化學角度系統研究了海水入侵的分布、發生、發展和演化規律、鹹淡水界面的主要類型及其運移規律、海水入侵區地下水的化學成分特徵及其演化規律,取得了一系列優秀成果,得到了本專業的國際權威雜志「Ground Water」的主編和評審員的高度評價,很快連續兩期發表了其中的兩部分成果(兩篇論文已被SCI引用14次);(2)較早成功地建立了描述潛水含水層中海水入侵的三維混溶數學模型(Miscible Transport Model)。傳統的做法大多把海水和淡水當作油和水一樣是互不相溶的,實際上海水和淡水是可以相互混溶的,而從這一實際情況出發研究海水入侵難度很大。由於要考慮降雨、水位波動及密度變化對海水入侵的影響等不易解決的問題,以往多假設含水層上面有一個隔水層,以避免考慮上述問題,但這種做法不符合實際情況,潛水含水層被假設成了承壓含水層。申請者如實考慮了這幾種影響,並建立了相應的數學模型,成果在本專業的國際權威雜志「Water Resources Research」上發表後,已被SCI引用14次;(3)在國內較早將海水入侵的防治引入地下水管理模型中。當時國內常見的地下水管理模型多考慮水量的優化管理,考慮水質問題的不多。當時美國正大力開展考慮水質問題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成為一個新的研究方向,而國內當時還沒有開展考慮海水入侵防治的地下水管理模型研究。
上述成果為龍口、萊州兩地的海水入侵預測預報提供了科學手段,為當地採取相應措施防治海水入侵提供了科學依據,還可指導我國其他沿海地區的海水入侵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如龍口市應用研究成果,採取相應措施(如修建地下水庫等),海水入侵速度已經得到了控制。該市1989年海水入侵面積一年就增加了19.4Km2,而自1990年開始採取控制措施後,入侵速度減小為:1990年增加4.98Km2,1991年至1995年平均每年增加2.12Km2,目前已基本遏制住了海水入侵的進一步發展,避免了大批良田荒蕪、水井報廢、甚至工廠、城鎮搬遷等一系統嚴重後果。
3、系統研究了海水入侵過程中水—土間的陽離子交換規律,建立了描述海水入侵過程中交換陽離子Na+、Ca2+、Mg2+運移行為的三維模型:較早從野外監測、室內實驗、數值模擬等幾方面系統研究了海水入侵過程中水—土間的陽離子交換及交換陽離子的運移行為,並成功地建立了一個描述海水入侵過程中交換陽離子Na+、Ca2+、Mg2+運移行為的三維數學模型。成果已發表於「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及「Chinese Science Bulletin」上。這一成果當時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應用上都有突破。以往的模型都是較理想化的,許多野外實際情況反映不了,模擬因子一般是單一、穩定的。而這一研究成果從單一、穩定的模擬因子發展為可以是多重、可變化的模擬因子,模型不但可以考慮地下水中不同物質之間的反應,還能反映地下水與含水介質間的反應,為探索地下水化學環境的演變提供了新的科學手段。進一步研究還能用於模擬油氣形成和運移行為以及液體成礦等。
4、導出了分數階對流—彌散方程及其格林函數解,實現了分數階對流—彌散方程的數值求解:從彌散過程的時空相關性角度出發,用非局域性的處理方法,將傳統的二階對流—彌散方程推廣得到分數階的對流—彌散方程,並導出了該方程格林函數解為一分數穩定分布密度函數;由方程的分數穩定分布密度函數解得出了等效彌散系數與運移尺度有關,是運移距離的冪函數的結論,這一結論從理論上解釋了彌散系數的尺度效應;對一實驗實測數據的檢驗結果很好地反映了彌散過程中的偏態特徵和「拖尾」現象,而傳統的二階對流—彌散方程的解對此卻不能解釋。部分研究成果已發表於 「水動力學研究與進展」上。最近又實現了分數階對流—彌散方程的數值求解,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含水介質中的溶質運移行為奠定了基礎。這方面的研究目前美國剛開展不久。
5、開展了復雜條件下的地下水流、污染物運移及地面沉降數值模擬研究:(1)與薛禹群院士等合作,建立了越流含水層系統的地下水污染模型,成果發表於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Water Resources」;(2)對整個長江三角洲(長江以南)地區(超過2萬平方公里)多個含水層的大區域復雜含水系統進行了三維地下水流數值模擬,對蘇錫常地區和上海地區進行了區域地面沉降模擬,模擬結果與實際觀測結果吻合良好,為進一步進行該地區的地下水污染預測和地面沉降預測工作奠定了基礎;(3)在元寶山地區建立了一個反映大規模、大流量群井集中抽水的地下水流模型(研究區日抽水約60萬方,比一條小河的流量都大,在國內首屈一指,國際上也不多見)。模型中考慮了含水層因礦坑開采而疏乾的問題、懸河問題、移動邊界問題,以及水文地質參數連續變化問題等一些難度非常大的具體問題。模型用於實踐,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合理解決了該地「煤電聯營」中長期存在的水的合理支配和使用問題,為國家節省了大量資金。成果已發表於「Mining Engineering」。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元寶山地區的地下水流模擬工作,委託單位曾在國內先後找過10個單位做過,也曾先後找過合並前的東德和西德做過,均未取得滿意的結果。委託單位對我們取得的成果非常滿意,採納了我們的建議。二期工程上馬時也專門請我們做該地區的地下水流模擬工作,還請我們做了另一地區的地下水流模擬工作。(4)數值方法研究:數值計算在計算溶質運移問題上碰到的最大難題是存在數值彌散和振盪,它可能會使得計算結果失真,甚至會面貌全非。申請者對原有的一些數值方法進行了改進,效果良好,說明所作的改進是有效的。有關論文在一些國際會議上宣讀,引起了一些國際同行學者的重視。

❻ 浙江甲骨文超級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 2005年1月31日,公司前身「杭州甲骨文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2016年3月11日,公司名稱變更為「浙江回甲骨文超級碼科技股份有答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顧惠波
成立時間:2005-01-31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106000049946
企業類型:其他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
公司地址:杭州市西湖區華星路99號東軟創業大廈五層A509

❼ 科學家的成就

波義耳:
石蕊試紙和黑墨水的發明
建立了元素的新定義:不能用化學方法再分解內的簡單物質才是元素容
實驗化學的創始人
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的發現
成功地預測了鐳的原子數及其性質,且研製了鐳製品門氡(液態鐳)。
拉瓦錫:
拉瓦錫的對化學的第一個貢獻便是從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
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燃燒原理,是他對化學研究的第二大貢獻
拉瓦錫對化學的第三大貢獻是否定了古希臘哲學家的四元素說和三要素說。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化學元素的概念。
阿伏伽德羅:阿伏加德羅定律及常數發現與測定
道爾頓:
英國科學家約翰·道爾頓在19世紀初把原子假說引入了科學主流。他所提供的關鍵的學說,使化學領域自那時以來有了巨大的進展。

❽ 改革開放的科技的成就有哪些(附圖片)

照片網路一下就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得到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科技經費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國家用於科技事業的財政撥款為1689億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長達13.4%。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政府在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據統計,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3710.2億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長22.6%;按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R&D支出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1.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表明社會資源配置對於自主研發的傾斜逐年加大。從2006年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研發投入總量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之後,已成為世界第六的研發投入大國。

(二)科技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截至2007年底,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等五類專業技術人員2255萬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時,我國科技人力投入不斷增加,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到2007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454.4萬人,是1991年的2倍;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摺合全時人員達173.6萬人年,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42.3萬人年,分別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學家和工程師所佔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二、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統計結果顯示,在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中,各類企業支出2681.9億元,是2000年的5倍,佔全社會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個百分點;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支出2112.5億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長達25.3%,大中型工業企業R&D支出佔全社會R&D支出的比重已達56.9%,比1995年高出16.3個百分點。

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基本都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至2007年,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有49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4023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07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800億元,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用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該基金自1999年6月啟動以來,共安排資助資金逾70億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億元。創新基金為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去三十年,我國基礎研究得到長足發展並進入躍升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某些領域已處於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7年全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174.5億元,是1995年的9.7倍;用於基礎研究的人力投入達13.8萬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涌現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葯物發現、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的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行業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涌現出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精確測量銀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距離、新型鈰基金屬非晶結構材料金屬塑料研製成功、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完成水稻第四號染色體全序列測序工作等基礎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國的基礎研究發展正處於一個比較活躍的創新階段。

四、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一)高技術產業成就矚目

為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下同)。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備、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凝聚了一批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6348億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無該項統計);其中出口3478億美元,進口2870億美元,分別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進出口貿易實現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億美元到2007年順差608億美元的轉變。高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07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份額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個百分點。

(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得到推進

1988年,政府開始批准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不斷推進,區內企業不斷增加,區域集聚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從1990年的27個發展到54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多家發展到超過4.8萬家,從業人員由12.3萬人增加到650.2萬人;2007年實現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5.5萬億元和4.4萬億元,分別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三)專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

專利情況是反映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保護知識產權,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技術交流,國家於1985年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二十多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從1986年到2007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遞增,至2007年底,我國專利部門已累計受理國內專利申請331.5萬件,授權專利179萬件。其中2007年當年受理國內專利申請58.6萬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申請15.3萬件,是1986年的20.2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26.1%。2007年授予國內專利權30.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3.2萬件,是1986年的354.9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從國際比較來看,據世界各主要國家均為成員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顯示,200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456件,排名從1997年的第22位躍升至世界第7位。

(四)論文數量與質量均有提高,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逐年增加,也迅速縮小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論文達40.5萬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據國際上幾種較有影響的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的最新數字顯示,《科學論文索引(SC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7.1萬篇,是1987年的14.6倍,論文總量的世界排位從1987年的第24位躍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3.6萬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6.5萬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從第14位躍居第2位。從論文引用情況看,從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萬篇《SCI》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間累計量的4.9倍。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整體水平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有些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我國的科技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誰掌握了先進科技,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❾ 德國超深鑽計劃(KTB)

德國大陸超深鑽計劃(KTB)經過10年選址和准備,於1987年9月開始打先導孔。在利用先導孔做三維反射地震及VSP之後開始主孔鑽探與測井,1994年鑽到9100m因鑽探事故沒有打到預期的深度(13km左右)。KTB吸取了科拉等超深鑽的教訓,擬定了如圖9.1所示的施工方案,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也包含了一些失敗的教訓。

圖9.2原蘇聯國土科學深鑽、超深鑽計劃(1965)

其中SG-3為科拉;位於烏拉爾的SG-4和北高加索的SG-7等尚未達到預定深度

圖9.3科拉深鑽SG-3的二張鑽前預測剖面、實際剖面以及預測與實際柱狀圖對比(右)

KTB孔址選在德國南部的海西造山帶上,圖9.5的魏登鎮北20km處,其地震剖面和物性柱狀圖示如圖9.6。從圖中可見,超深鑽的一個地質目標是打到薩克森圖林根地塊(ST)下方的高速和高電阻率的岩楔(EB),它被推斷為碰撞造山時從深部推上來的岩塊,在圖9.7上EB(Erbendorf Body)表示為P波和S波的強反射帶。遺憾的是,由於鑽孔未打到預定深度,這一目標沒有實現。另外,KTB的另一個目標為了解淺層的埃弗構造帶(ZEV)是否外來岩塊;由於在4000m深處取得了岩層葉理陡傾的真實數據,否定了ZEV為外來岩塊的認識。

在選址階段,KTB在該區進行了詳細的深反射地震調查,其測網示如圖9.5,DEKORP長剖面示如圖9.6(上),二維測網的6條線(8501~8506)示如圖9.5,過8502和8503的剖面段示如圖9.6(左下),8502部分示如圖9.7(上)。在打完先導孔之後,又進行了三維地震和S波反射地震測量。在圖9.7上對比了P波和S波反射,可見在P波2.7s及相應深度S波4.5s處有強P波反射,而沒有明顯的S波反射,這個強P波反射被解釋為高孔隙流體過壓層,後為主孔的鑽進所證實。同時,在VSP(垂直地震剖面)調查中,首次分離出分裂的快橫波(q S1)和慢橫波(q S2),VSP地震記錄見圖9.7下.qP為直達縱波。這些成果極大地豐富了橫波勘探和地震各向異性的理論和應用,使應用地震學前進了一大步。與此同時,KTB測試還發現,地球的磁場隨深度的增加要比偶極子模型快很多(圖9.8).這一結果說明,粘滯剩磁在地殼深部起更重要的作用。我們知道,總磁化強度為感應磁化與剩餘磁化強度之和,而剩磁有穩定和粘滯性兩種類型。穩定剩磁的方向為冷卻成岩時古地磁場方向,而粘滯剩磁為現代地磁場方向,它加在感應磁化上。地磁場的感應磁化磁場符合偶極場的方程,如圖9.8中的斜線所示。KTB實際測量結果在2km以下比偶極場大很多,這是粘滯剩磁在起作用。KTB的這一發現對我們認識地殼鐵磁及反磁性物質分布和磁測資料解釋都產生重大影響。例如,有人據此認為,在地殼深部居里點溫度以上的環境中,岩石仍可具有磁性。另外,KTB已證實了鑽孔揭露的許多高傾角岩性界面沒有對應的反射信號。除了在地球物理方面的重大成果外,KTB在地質和鑽探等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例如,發現了3400km處含大量鹵水的開裂帶,在4000m處取得了7.9×104L的結晶水樣,含鹽度60g/L,並含有大量氣體,並查明了該區地殼流體來源、成分和運動規律。KTB還成功地發展了地球化學測井等技術,可大大降低取心率。目前,KTB已建成長期觀測實驗室,並成為歐洲的一個旅遊點。

圖9.4科拉SG-3深鑽流體-地化作用參數圖

從左到右,鑽探岩心柱,變質相,變質流體活動方向,岩石中水及金屬元素含量

圖9.5莫爾達努比(MN)地塊和薩克森圖林根(ST)地質圖

粗線為DEKORP剖面,細線為KTB剖面。A:中歐出露的華力西期基底和Kossmat確定的構造帶;RH—萊茵海西地塊;ST—薩克森圖林根地塊;MN—莫爾達努比地塊。小方框內為超深鑽研究區。B:主要構造單元地震反射剖面,1—變質推覆體;2—下部推覆體;MM—明斯貝爾地塊;ZEV—埃爾本多夫弗恩施特勞斯構造帶;ZTT—特拉陶斯帶;3—ST;4—MN

圖9.6KTB反射地震和物性柱狀圖

DEKORP區域剖面(上),過KTB8502的反射剖面(左下),波速與電阻率(右下)。剖面位置及符號見圖9.5。EB為Erbendorf體,其反射見下圖

❿ 收獲成語有哪些

形容收獲的成語有:

一、滿載而歸 [ mǎn zài ér guī ]

1.【解釋】:載:裝載;歸:回來。裝得滿滿地回來。形容收獲很大。

2.【出自】:明·李贄《焚書·又焦弱侯》:「然林汝寧向者三任,彼無一任不往,往必滿載而歸。」

3.【示例】:將衛國府庫,及民間存留金粟之類,劫掠一空,墮其城郭,~。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二十三回

二、俯拾仰取 [ fǔ shí yǎng qǔ ]

1.【解釋】:低頭拾地上的東西,抬頭拿上面的東西。形容一舉一動都有收獲。

2.【出自】:《史記·貨殖列傳》:「家自父兄子孫約,俯有拾,仰有取。」

3.【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形容極其勤勞節儉

三、開花結果 [ kāi huā jié guǒ ]

1.【解釋】:原指經播種耕耘後有了收獲。現比喻工作有進展,並取得了成果。

2.【出自】: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十:「開花結果自馨香。」

3.【示例】:如今方下種,還沒有發芽哩,再隔五六年,~,才到你口。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一

四、亡羊得牛 [ wáng yáng dé niú ]

1.【解釋】:丟掉羊,得到牛。比喻損失小而收獲大。

2.【出自】:《淮南子·說山訓》:「亡羊而得牛,則莫不利失也。」

五、碩果累累 [ shuò guǒ léi léi ]

1.【解釋】:碩果,大的果實。累累,形容積累很多。形容收獲很多。也比喻巨大的成就。

2.【出自】:秦牧《藝海拾貝·「果王」的美號》:「而且在不一樣的人手裡,下足苦功和充分發揚風格之後,都能夠培育出各種各樣的藝術碩果。」

閱讀全文

與成果超q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