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病毒科研成果

病毒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1-01-31 07:36:56

㈠ 陳劍平的科研成果

1.禾穀多黏菌介體與其傳播的植物病毒內在關系研究真菌傳植物病毒是一類研究難度大、危害重的世界性病害,闡明真菌介體與其傳播病毒內在關系,是建立真菌傳植物病毒防治新體系的基礎。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外研究但均未有實質性進展。他於80年代末在繼承總結前人工作基礎上,建立了禾穀多黏菌砂培體系,搞清該菌生態、傳毒和侵染潛力等特性,進而改正了菌體包埋和切片技術,通過上萬個菌體超薄切片電鏡觀察,率先在該菌體內發現大麥和性花葉病毒和大麥黃花葉病毒,揭示了國際上30多年來未解決的真菌介體與其傳播病毒的內在關系。該成果在國際上產生重要影響,被評為1992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獲1992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禾穀多黏菌傳麥類病毒種類、發病規律和防治研究該類病毒在國內外大小麥上造成嚴重危害,長期未能有效防治。他經過18年努力,探明世界范圍內該類病毒共有9種,其中我國發生4種,闡明這些病毒分類與親緣關系、血清學特性與基因組結構、田間發病規律及病毒互作關系,並篩選了大量多黏菌介體和病毒新抗源供抗病育種利用,建立的病害綜合防治技術,在蘇浙滬病區推廣應用1000多萬畝次,取得明顯成效,對病害流行、危害控制研究和防治技術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有關成果分別獲得2001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0、2002和2004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1年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他把上述成果和資料寫成我國首部《真菌傳播的植物病毒》專著(145萬字)出版,對植物病毒學發展,尤其是真菌傳植物病毒學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3.水稻黑條矮縮病和玉米粗縮病病原、發病規律及其持續控制技術研究針對嚴重危害我國水稻和玉米的水稻黑條矮縮病和玉米粗縮病問題,他領導的課題組在普通生物學研究的基礎上,從分子水平探明我國發生的兩病病原同為水稻黑條矮縮病毒,澄清了兩病病原的長期混淆,在國際上首次測定了該病毒的基因組全序列,並開展病毒基因表達、抗體制備和水稻轉化研究,為有關水稻和玉米病毒防治研究提供科學依據。並與有關單位兩病流行和防治成果集成,申報200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獲二等獎。根據貢獻,經協商,他為第一完成人。

㈡ 黃禎祥研究過什麼病毒

黃禎祥,1910年2月10日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病毒學家。福建廈門人。1930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碩士學位。1934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博士學位。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教授、名譽所長。首創病毒體外培養法新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被稱為「在醫學病毒學的發展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第一次使病毒定量測定的顯微鏡觀察法被革新為肉眼觀察法;對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流行病學、病原學及發病機理的研究,為控制中國乙型腦炎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貢獻;首先發現自然界中存在著不同毒力的乙腦病毒株,並對其生態學與流行的關系、變異的某些規律、保存毒株的方法及疫苗等進行了研究;發明了用福爾馬林處理麻疹活疫苗的新方法。

良好的家庭環境使他養成了好讀書求知識的習慣。192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當時的醫學最高學府北平協和醫學院,接受了嚴格的醫學教育。他於1934年畢業後,擔任了北平協和醫院內科醫生。北平協和醫院是當年中國條件最好、最有權威的醫學機構,黃禎祥在這里整整工作了8年。他不僅打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而且培養了善於觀察、發現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期間,他發表了有獨到見解的關於白喉桿菌及其免疫的論文,受到了美國醫學雜志的重視。青年時期的黃禎祥,憑著他敏銳的洞察力和堅實的醫學基礎,在對霍亂、鏈球菌感染、鼠疫等方面的研究上多有建樹,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黃禎祥的才華受到了協和醫院的器重,1941年被選送到美國留學。

黃禎祥在美國期間,首創了引起世界病毒學界矚目的病毒體外培養新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這時,日本侵略軍仍在蹂躪中華大地,中華民族處於危急存亡關頭,他毅然謝絕了美國方面的一再挽留,於1943年末懷著憂國憂民之心,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返回了祖國,到重慶中央衛生實驗院任醫理組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回到北平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

北平解放前夕,他選擇了留下來等待新中國誕生的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黃禎祥的專業特長開始得以發揮。盡管當時經費少,還不具備大規模開展病毒研究的條件,而人民政府盡力為他添置了科研設備,配備了助手,他開始著手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肝炎等病毒的研究工作。黃禎祥決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國的病毒學事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抗美援朝時期,他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為了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到中國東北和朝鮮前線進行調查,用自己的專業技術為保衛世界和平做出了貢獻。

黃禎祥先後出訪過蘇聯、羅馬尼亞、荷蘭、埃及、法國、菲律賓、美國等十幾個國家,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1983年他率中國微生物專家代表團應邀赴美國參加第十三屆國際微生物學大會,在美國丹頓市被授予該城的「金鑰匙」和「榮譽市民」稱號。

黃禎祥享有很高的國際聲望。他是美國實驗生物醫學會會員、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合辦的《病毒學雜志》編委,還擔任美國《國際病毒學雜志》、《傳染病學論叢》雜志的編委。1983年他被選為美國傳染病學會名譽委員。

黃禎祥熱心中國醫學病毒學事業,他倡議和創建了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創辦了《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前身)。他先後主編了《醫學病毒學總論》 、 《常見病毒病實驗技術》 、 《中國醫學網路全書·病毒學》等書。在他晚年生病住院期間還主持編寫了《醫學病毒學基礎及實驗技術》、《醫學病毒學詞典》。

黃禎祥為人正直,待人誠懇熱情,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又勇於創新。1985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正當他以極大的干勁帶領研究人員投入新課題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研究時,1987年,白血病奪去了他的生命,終年77歲。

病毒培養技術

20世紀初,國際上對病毒的研究剛剛起步,研究病毒的工作還很不成熟,方法也很落後。由於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物,當時檢測病毒存在與否,需要通過對動物注射含病毒物,觀察動物發病或死亡來判斷,顯然這種方法是十分原始的。病毒還有另外一個特性,即它沒有自己的酶系統,需要寄生在活細胞內,因而一般的微生物培養基不能使病毒繁殖和生存。病毒的這兩個特性加大了尋找培養病毒新技術的難度。病毒培養是病毒研究中最基礎、最關鍵的一步,可以說沒有病毒培養新技術的建立,也就沒有病毒研究的突破和發展。因此,許多國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國際上許多知名學者為此苦苦探索了幾十年。

1943年黃禎祥在美國發表了《西方馬腦炎病毒在組織培養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進一步研究》,這一研究論文立即引起舉世矚目,並得到同行的普遍認可。

這一新技術概括為:

第一步,用人為的方法將動物組織經過處理消化成單層細胞,並給這種細胞以一定的營養成分使其在試管內存活。

第二步,將病毒接種在這種細胞內,經過一段時間,細胞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理改變。觀察者只要用普通顯微鏡觀察細胞有無病變,即可間接判斷有無病毒的繁殖。

這項新技術把病毒培養從實驗動物和雞胚的「動物水平」,提高到體外組織培養的「細胞水平」。也正是這項技術的建立,拓寬了國際上病毒學家的思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病毒學者採用或改良了這一技術,成功地發現了許多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分離出許多新病毒。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病毒學家恩德斯獲得諾貝爾獎金,就是在採用了黃禎祥這一技術的基礎上取得的成果。美國1982—1985年各版的《世界名人錄》稱黃禎祥這一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

病毒學研究的實踐證明:病毒學研究發展到今天的分子病毒學水平,黃禎祥所發現的這一新技術起著重要的作用。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找到比這一技術更先進的病毒體外培養的方法。這一新技術至今還廣泛應用於病毒性疾病的疫苗研製、診斷試劑的生產和病毒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等高技術研究領域。世界上許多國家採用這種技術分離了諸如流行性出血熱、麻疹、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病毒。近年來在全球引起震動的艾滋病病毒也是採用組織培養這一技術分離得到的。

乙型腦炎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當時嚴重威脅勞動人民健康的傳染病之一。黃禎祥清楚地知道要開展乙型腦炎的研究,著手解決這一醫學難題,困難是很大的。然而,作為新中國第一代病毒學者的責任感,激勵著他不能不主動請纓,他向衛生部領導要求,要從乙型腦炎入手開始新中國的病毒研究事業。衛生當局滿足了他的願望,支持他的工作,給了他人力、物力的保證。乙型腦炎的研究工作從此開始了。

由於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對乙型腦炎這種傳染病的認識還很膚淺,乙型腦炎的病原、發病機制、傳播規律、診斷、免疫等問題都還沒有解決,甚至於在中國流行的乙型腦炎(當時俗稱大腦炎)和日本等亞洲國家所流行的乙型腦炎是不是一種病都未能搞清楚。這些問題在當時的病毒學界都是有待揭示的課題。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頭兩年中,黃禎祥組織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有關調查工作,由於衛生當局的大力協助及各醫療衛生機構的熱誠合作,這項工作是相當順利的。在進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之後,黃禎祥帶領科研人員開始了病毒分離、實驗診斷方法的建立、乙型腦炎傳播媒介昆蟲生態學、乙型腦炎病毒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摸清了中國乙型腦炎的流行規律、傳播途徑及特點,並著重指出蚊蟲是傳播乙型腦炎的媒介昆蟲,從而在技術上具體地指導了建國初期轟轟烈烈的群眾愛國衛生運動。

1949年,黃禎祥在中國首先開始了乙型腦炎疫苗的研製工作。他在一篇論文中闡述了最初研製乙型腦炎疫苗時的想法:「當1949年我們開始了流行性腦炎的研究之後,首先對這種傳染病的流行病學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並且用血清學和病毒分離的方法確定了該病的病原是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這些研究的結果給預防工作指出了方向,為了更好地配合預防工作上的需要,於1949年我們開始了疫苗製造試驗。」這是中國開展乙型腦炎疫苗研究文獻中最早的記錄。在這以後的幾十年中,乙型腦炎疫苗的研製工作一直在進行著,最初從研究死疫苗開始,繼而發展到利用組織培養技術進行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無一不滲透著黃禎祥的心血。乙型腦炎疫苗的研製這一成果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眾所周知,預防醫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絕不是靠某一個人獨自奮斗所能取得的,必須要有長時期的,有時甚至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中國乙型腦炎的研究從1949年開始,經過整整40年的工作,終於被社會所承認。1989年這項成果獲得了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頒獎時,雖然黃禎祥已不在人世,甚至獲獎者的名單中也沒有他的名字,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黃禎祥在中國乙型腦炎研究中開拓者的地位和他在取得這項成果中的重大作用。

病毒免疫貢獻

1954年,世界上分離麻疹病毒獲得成功。用組織培養技術研製麻疹疫苗就成為世界病毒學界探討的重要課題。1961年,黃禎祥以極大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麻疹疫苗的研究工作中。他和著名兒科專家諸福棠教授合作,對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的合作推動了當時中國麻疹病毒的研究工作。此後,黃禎祥和他領導的麻疹病毒研究室對麻疹病毒血凝素、麻疹疫苗的佐劑、疫苗的生產工藝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福爾馬林處理的麻疹疫苗》是他這一時期發表的重要論文。這篇論文曾在第四屆國際病毒大會上宣讀,得到與會者的好評。

1980年以後,黃禎祥致力於病毒免疫的研究,先後發表了《被動免疫對活病毒自動免疫的影響》等論文。在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的研究方面,他指導研究生進行了探索性的工作,先後發表了《不同病毒兩次治療腹水瘤小鼠的初步研究》、《病毒與環磷醯胺聯合治療小鼠瘤的研究》、《腫瘤抗巨噬細胞移動作用的研究》等多篇論文。這些研究成果無疑對尋找抗腫瘤治療方法提供了有思考價值的線索和依據。黃禎祥提出的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的新設想,將是腫瘤治療研究中有待開發的一塊具有廣闊前景的領域。知識點黃禎祥的影響

由於黃禎祥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的重要貢獻,198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被任命為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他還擔任了中國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主任委員。

黃禎祥逝世後,為了紀念他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取得的成績,他在海內外的同事、親友共同發起成立了黃禎祥醫學病毒基金會,以黃禎祥的名義頒發獎學金,以獎勵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做出貢獻的新人。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共同主編、出版了《黃禎祥論文選集》,以紀念他在病毒學研究中的突出貢獻。

㈢ 收集五條關於生命科學領域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

1.蛋白質泛素化
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志上,來自華盛頓大學的華裔科研人員鄭寧(Ning Zheng)助理教授又發表了一篇有關泛素蛋白連接酶結構生物學的新文章。自2000年以來,鄭博士先後在Cell、Nature和Science等國際權威雜志上發表了多篇文章,並且有三篇文章成為雜志的封面故事進行推薦。
蛋白質泛素化作用是後翻譯修飾的一種常見形式,該過程能夠調節不同細胞途徑中各式各樣的蛋白質底物。通過一個三酶級聯(E1-E2-E3),蛋白質的泛酸連接又E3泛素連接酶催化,這種酶是cullin-RING復合體超級家族的最佳代表。
在從酵母到人類的各級生物中都保守的DDB1-CUL4-ROC1復合體是最近確定出的cullin-RING泛素連接酶,這種酶調節DNA的修復、DNA復制和轉錄,它能被病毒所破壞。

由於缺少一個規則的SKP1類cullin連接器和一種確定的底物召集結構域,目前人們還不清楚DDB1-CUL4-ROC1 E3復合體如何被裝配起來以對各種蛋白質底物進行泛素化。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鄭博士等人對人類DDB1-CUL4A-ROC1復合體被病毒劫持的形式進行了晶體結構分析。分析結果表明DDB1利用一個β-propeller結構域作為cullin骨架結合物,利用一種多變的、附著的獨立雙β-propeller折疊來進行底物的呈遞。
通過對人類的DDB1和CUL4A復合體進行聯系提純,然後進行質譜分析,研究人員確定出了一種新穎的WD40-repeat蛋白家族,這類蛋白直接與DDB1的雙propeller折疊結合並充當E3酶的底物募集模塊。這些結構和蛋白質組學研究結果揭示出了cullin-RING E3復合體的一個新家族的裝配和多功能型背後的結構機制和分子邏輯關系。

2.RNAi(RNA干擾)
過去在對生物體基因功能研究時,通常利用反義寡核苷酸、核酶[1]等抑制目的基因表達,而近年來發現了一種新的誘導基因沉默的技術,即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RNAi).與其它關閉基因工具不同,RNAi是一種由雙鏈RNA介導的特異性抑制同源基因表達的技術.由於它具有高特異性和高效性,已經廣泛應用於植物、真菌、蠕蟲和低等脊椎動物以及哺乳動物的基因功能研究,並且在人類基因組功能研究和基因葯物研製及基因治療等方面,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3.生物晶元-下個世紀的革命性技術
通過對微加工獲得的微米結構作生物化學處理能使成千上萬個與生命相關的信息集成在一塊厘米見方的晶元上。採用生物晶元可進行生命科學和醫學中所涉及的各種生物化學反應,從而達到對基因、抗原和活體細胞等進行測試分析的目的。生物晶元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將從樣品制備、化學反應到檢測的整個生化分析過程集成化以獲得所謂的微型全分析系統(micro total analytical system)或稱縮微晶元實驗室(laboratory on a chip)。生物晶元技術的出現將會給生命科學、醫學、化學、新葯開發、生物武器戰爭、司法鑒定、食品和環境衛生監督等領域帶來一場革命。

4.讓腫瘤細胞自行凋亡
美國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成功合成出一種可以讓腫瘤細胞自行凋亡的分子。
在罹患腫瘤疾病期間,有缺陷細胞按程序凋亡的過程被破壞,癌變細胞能夠對抗機體發出的凋亡信號,這樣癌變細胞就可以毫無監控地分裂,並形成腫瘤。
根據科學家們掌握的證據,癌變細胞的這種能力與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缺失有關,這種蛋白酶參與到細胞凋亡過程中。由於癌變細胞中半胱天冬酶-3酶原蛋白(procaspase-3)形成caspase-3的過程被破壞,所以這種蛋白酶的數量不足。
保羅·赫根羅德(Paul Hergenrother)領導的科學家團隊研究了超過兩萬種化合物以尋找到能夠促進半胱天冬酶-3酶原蛋白合成半胱天冬酶-3的物質。終於科學家們找到了這種化合物。合成分子PAC-1能夠促進半胱天冬酶-3的形成。同時,它還激活了從小鼠和人類腫瘤中分離出來的癌變細胞的自然死亡的過程。
PAC-1主要是針對那些procaspase-3含量較高的細胞發揮作用。在腸、皮膚、肝臟等部位的腫瘤細胞及白血病細胞中這種蛋白的含量較高。同時,健康細胞對於PAC-1的作用並不敏感,因為健康細胞中procaspase-3的含量並不高。研究人員指出,通過對同一個腫瘤患者的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進行化驗表明,癌變細胞對PAC-1的敏感程度要高2000倍。
保羅·赫根羅德指出,「我們可以預測出像PAC-1這樣的化合物的潛在能力。」他還補充說,他們將選擇一些腫瘤細胞中procaspase-3的含量水平較高的患者進行治療。
科學家計劃在以後將要進行臨床研究以評估PAC-1的安全性。科學家指出,在沒有發現嚴重的副作用的情況下,原則上醫生們將獲得一種治療腫瘤的新方法。

5.研究者首次繪制調節成人幹細胞生長基因圖譜
最近,美國肯塔基州大學(UK)的Gary Van Zant博士及其研究小組在國際權威科學雜志《自然遺傳學》上發表了他們的一項重大成果。他們繪制了一個幹細胞基因和它的蛋白產品Laxetin,並且在此工作基礎上,進行了鑒定基因自身的調查研究。這是至今為止首次對幹細胞基因進行的完全研究。
這一特殊基因由於能調節體內特別是骨髓內成人幹細胞的數目而顯得尤為重要。現在它已被鑒定,研究者希望該基因與它的蛋白產品Latexin能夠應用於臨床。比如,增加進行化療或者骨髓移植病人的幹細胞數量。化療病人一個大難關是面臨治療後幹細胞喪失。這就限制了化療所能進行的劑量與類型。但是如果Latexin能夠用於增加幹細胞數量,病人就能夠接受更大劑量化療,並能更快速恢復。在骨髓移植中幹細胞數量增加同樣有用,在這里需要大量的幹細胞來幫助病人從癌症恢復。另外一個Latexin可能的應用是幫助臍帶血中幹細胞數目,這同樣用於血髓移植中移植健康幹細胞。目前,臍帶血中幹細胞移植僅能用於兒童因為臍帶血不含有移植給成人所需的足夠幹細胞數量。
目前僅在骨髓的幹細胞群中檢測了Latexin效果。Van Zant說,可能或者很可能在如肝,皮膚,胰腺或大腦組織中的幹細胞群能受Latexin的類似影響。這為使用幹細胞治療如由肝病,糖尿病損傷或者中風造成的中樞神經損傷等其他疾病和狀況開辟了新的治療策略。
研究者同樣看到了基因在如白血病和淋巴瘤中正常幹細胞轉化為癌變幹細胞的可能作用。如果基因確實起作用,那麼同樣可能是新治療方法的關鍵。這些發現對於幹細胞調節分子機制的深入了解具有作用,這包括一些幹細胞如何癌變。這些發現同樣有助於科學家發展控制用於治療的幹細胞數目與功能的有效方法,同樣為發生在幹細胞中年齡相關變化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解釋。

㈣ 除開在抗擊疫情方面有突出貢獻,鍾南山院士還有什麼科研成果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爆發之後,84歲高齡的鍾南山院士在第一時間就趕往武漢,因為時間緊迫,他還是在高鐵上隨便找了一個靠近餐車的位置,爭分奪秒,在高鐵餐車上面研究文件。鍾南山院士的出現,彷彿一劑社會情緒的鎮定劑。在民眾眼裡,他代表正直,代表科學,代表權威。鍾南山院士對抗擊新冠肺炎有著巨大的貢獻,不過,他不僅僅是在抗擊疫情有突出貢獻,他在其他領域也是得到豐碩的科研成果。

鍾南山院士多次獲得中國國家、省市各級科研成果,在2005年獲中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特等獎,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並獲得了廣東省和廣州市科技進步個人特等獎。2003年獲何梁何利科技獎。

㈤ 黃禎祥的腦炎病毒研究具體內容有哪些

黃禎祥,1910年2月10日出生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病毒學家。福建廈門人。1930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碩士學位。1934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博士學位。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教授、名譽所長。首創病毒體外培養法新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被稱為「在醫學病毒學的發展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第一次使病毒定量測定的顯微鏡觀察法被革新為肉眼觀察法;對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流行病學、病原學及發病機理的研究,為控制中國乙型腦炎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貢獻;首先發現自然界中存在著不同毒力的乙腦病毒株,並對其生態學與流行的關系、變異的某些規律、保存毒株的方法及疫苗等進行了研究;發明了用福爾馬林處理麻疹活疫苗的新方法。

良好的家庭環境使他養成了好讀書求知識的習慣。192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當時的醫學最高學府北平協和醫學院,接受了嚴格的醫學教育。他於1934年畢業後,擔任了北平協和醫院內科醫生。北平協和醫院是當年中國條件最好、最有權威的醫學機構,黃禎祥在這里整整工作了8年。他不僅打下了堅實的醫學基礎,而且培養了善於觀察、發現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期間,他發表了有獨到見解的關於白喉桿菌及其免疫的論文,受到了美國醫學雜志的重視。青年時期的黃禎祥,憑著他敏銳的洞察力和堅實的醫學基礎,在對霍亂、鏈球菌感染、鼠疫等方面的研究上多有建樹,發表了一系列研究論文。黃禎祥的才華受到了協和醫院的器重,1941年被選送到美國留學。

黃禎祥在美國期間,首創了引起世界病毒學界矚目的病毒體外培養新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這時,日本侵略軍仍在蹂躪中華大地,中華民族處於危急存亡關頭,他毅然謝絕了美國方面的一再挽留,於1943年末懷著憂國憂民之心,抱著科學救國的理想返回了祖國,到重慶中央衛生實驗院任醫理組主任。抗日戰爭勝利後,他回到北平任中央衛生實驗院北平分院院長。

北平解放前夕,他選擇了留下來等待新中國誕生的道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黃禎祥的專業特長開始得以發揮。盡管當時經費少,還不具備大規模開展病毒研究的條件,而人民政府盡力為他添置了科研設備,配備了助手,他開始著手流行性乙型腦炎、麻疹、肝炎等病毒的研究工作。黃禎祥決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國的病毒學事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抗美援朝時期,他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為了粉碎敵人的細菌戰爭,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到中國東北和朝鮮前線進行調查,用自己的專業技術為保衛世界和平做出了貢獻。

黃禎祥先後出訪過蘇聯、羅馬尼亞、荷蘭、埃及、法國、菲律賓、美國等十幾個國家,進行講學和學術交流。1983年他率中國微生物專家代表團應邀赴美國參加第十三屆國際微生物學大會,在美國丹頓市被授予該城的「金鑰匙」和「榮譽市民」稱號。

黃禎祥享有很高的國際聲望。他是美國實驗生物醫學會會員、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合辦的《病毒學雜志》編委,還擔任美國《國際病毒學雜志》、《傳染病學論叢》雜志的編委。1983年他被選為美國傳染病學會名譽委員。

黃禎祥熱心中國醫學病毒學事業,他倡議和創建了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創辦了《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前身)。他先後主編了《醫學病毒學總論》、《常見病毒病實驗技術》、《中國醫學網路全書·病毒學》等書。在他晚年生病住院期間還主持編寫了《醫學病毒學基礎及實驗技術》、《醫學病毒學詞典》。

黃禎祥為人正直,待人誠懇熱情,學識淵博,治學嚴謹又勇於創新。1985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多年的夙願。正當他以極大的干勁帶領研究人員投入新課題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研究時,1987年,白血病奪去了他的生命,終年77歲。

病毒培養技術

20世紀初,國際上對病毒的研究剛剛起步,研究病毒的工作還很不成熟,方法也很落後。由於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物,當時檢測病毒存在與否,需要通過對動物注射含病毒物,觀察動物發病或死亡來判斷,顯然這種方法是十分原始的。病毒還有另外一個特性,即它沒有自己的酶系統,需要寄生在活細胞內,因而一般的微生物培養基不能使病毒繁殖和生存。病毒的這兩個特性加大了尋找培養病毒新技術的難度。病毒培養是病毒研究中最基礎、最關鍵的一步,可以說沒有病毒培養新技術的建立,也就沒有病毒研究的突破和發展。因此,許多國家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國際上許多知名學者為此苦苦探索了幾十年。

1943年黃禎祥在美國發表了《西方馬腦炎病毒在組織培養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進一步研究》,這一研究論文立即引起舉世矚目,並得到同行的普遍認可。

這一新技術概括為:

第一步,用人為的方法將動物組織經過處理消化成單層細胞,並給這種細胞以一定的營養成分使其在試管內存活。

第二步,將病毒接種在這種細胞內,經過一段時間,細胞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理改變。觀察者只要用普通顯微鏡觀察細胞有無病變,即可間接判斷有無病毒的繁殖。

這項新技術把病毒培養從實驗動物和雞胚的「動物水平」,提高到體外組織培養的「細胞水平」。也正是這項技術的建立,拓寬了國際上病毒學家的思路,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病毒學者採用或改良了這一技術,成功地發現了許多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分離出許多新病毒。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病毒學家恩德斯獲得諾貝爾獎金,就是在採用了黃禎祥這一技術的基礎上取得的成果。美國1982—1985年各版的《世界名人錄》,稱黃禎祥這一技術為現代病毒學奠定了基礎。

病毒學研究的實踐證明:病毒學研究發展到今天的分子病毒學水平,黃禎祥所發現的這一新技術起著重要的作用。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找到比這一技術更先進的病毒體外培養的方法。這一新技術至今還廣泛應用於病毒性疾病的疫苗研製、診斷試劑的生產和病毒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等高技術研究領域。世界上許多國家採用這種技術分離了諸如流行性出血熱、麻疹、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病毒。近年來在全球引起震動的艾滋病病毒也是採用組織培養這一技術分離得到的。

乙型腦炎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流行性乙型腦炎是當時嚴重威脅勞動人民健康的傳染病之一。黃禎祥清楚地知道要開展乙型腦炎的研究,著手解決這一醫學難題,困難是很大的。然而,作為新中國第一代病毒學者的責任感,激勵著他不能不主動請纓,他向衛生部領導要求,要從乙型腦炎入手開始新中國的病毒研究事業。衛生當局滿足了他的願望,支持他的工作,給了他人力、物力的保證。乙型腦炎的研究工作從此開始了。

由於當時科技水平的限制,對乙型腦炎這種傳染病的認識還很膚淺,乙型腦炎的病原、發病機制、傳播規律、診斷、免疫等問題都還沒有解決,甚至於在中國流行的乙型腦炎(當時俗稱大腦炎)和日本等亞洲國家所流行的乙型腦炎是不是一種病都未能搞清楚。這些問題在當時的病毒學界都是有待揭示的課題。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頭兩年中,黃禎祥組織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有關調查工作,由於衛生當局的大力協助及各醫療衛生機構的熱誠合作,這項工作是相當順利的。在進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之後,黃禎祥帶領科研人員開始了病毒分離、實驗診斷方法的建立、乙型腦炎傳播媒介昆蟲生態學、乙型腦炎病毒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摸清了中國乙型腦炎的流行規律、傳播途徑及特點,並著重指出蚊蟲是傳播乙型腦炎的媒介昆蟲,從而在技術上具體地指導了建國初期轟轟烈烈的群眾愛國衛生運動。

1949年,黃禎祥在中國首先開始了乙型腦炎疫苗的研製工作。他在一篇論文中闡述了最初研製乙型腦炎疫苗時的想法:「當1949年我們開始了流行性腦炎的研究之後,首先對這種傳染病的流行病學問題進行了調查研究,並且用血清學和病毒分離的方法確定了該病的病原是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這些研究的結果給預防工作指出了方向,為了更好地配合預防工作上的需要,於1949年我們開始了疫苗製造試驗。」這是中國開展乙型腦炎疫苗研究文獻中最早的記錄。在這以後的幾十年中,乙型腦炎疫苗的研製工作一直在進行著,最初從研究死疫苗開始,繼而發展到利用組織培養技術進行乙型腦炎減毒活疫苗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無一不滲透著黃禎祥的心血。乙型腦炎疫苗的研製這一成果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眾所周知,預防醫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絕不是靠某一個人獨自奮斗所能取得的,必須要有長時期的,有時甚至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中國乙型腦炎的研究從1949年開始,經過整整40年的工作,終於被社會所承認。1989年這項成果獲得了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頒獎時,雖然黃禎祥已不在人世,甚至獲獎者的名單中也沒有他的名字,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黃禎祥在中國乙型腦炎研究中開拓者的地位和他在取得這項成果中的重大作用。

病毒免疫貢獻

1954年,世界上分離麻疹病毒獲得成功。用組織培養技術研製麻疹疫苗就成為世界病毒學界探討的重要課題。1961年,黃禎祥以極大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麻疹疫苗的研究工作中。他和著名兒科專家諸福棠教授合作,對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的合作推動了當時中國麻疹病毒的研究工作。此後,黃禎祥和他領導的麻疹病毒研究室對麻疹病毒血凝素、麻疹疫苗的佐劑、疫苗的生產工藝等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福爾馬林處理的麻疹疫苗》是他這一時期發表的重要論文。這篇論文曾在第四屆國際病毒大會上宣讀,得到與會者的好評。

1980年以後,黃禎祥致力於病毒免疫的研究,先後發表了《被動免疫對活病毒自動免疫的影響》等論文。在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的研究方面,他指導研究生進行了探索性的工作,先後發表了《不同病毒兩次治療腹水瘤小鼠的初步研究》、《病毒與環磷醯胺聯合治療小鼠瘤的研究》、《腫瘤抗巨噬細胞移動作用的研究》等多篇論文。這些研究成果無疑對尋找抗腫瘤治療方法提供了有思考價值的線索和依據。黃禎祥提出的病毒免疫治療腫瘤的新設想,將是腫瘤治療研究中有待開發的一塊具有廣闊前景的領域。知識點黃禎祥的影響

由於黃禎祥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的重要貢獻,198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被任命為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名譽所長。他還擔任了中國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會常務理事、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主任委員。

黃禎祥逝世後,為了紀念他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取得的成績,他在海內外的同事、親友共同發起成立了黃禎祥醫學病毒基金會,以黃禎祥的名義頒發獎學金,以獎勵在醫學病毒學研究中做出貢獻的新人。中華醫學會病毒學會、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共同主編、出版了《黃禎祥論文選集》,以紀念他在病毒學研究中的突出貢獻。

㈥ 近年來生物學領域重大的科研成果或發現

中國
張亞平小組兩棲類研究重要成果
全基因組關聯分析
凍干Hib結合疫苗完成臨床前專研究
973計劃屬「光合作用分子機理研究」項目
綠葉高效捕捉光能的奧秘
SARS病毒進化規律
領銜繪出四種雞基因圖譜
發現家蠶性別控制開關
發現物質第五態

美國
批准全球首宗胚胎幹細胞試治療人體試驗
發現可調節血管生長的「開關」
研製「抗瘧蚊」
接近開發出長效通用型流感疫苗

日本
培育可充當除草劑的非食用小麥
山中伸彌最新PNAS文章發現iPS培養新方法

納米粒子與轉鐵蛋白結合即可獵殺癌細胞
紐西蘭研究人員稱常服鈣片增加患心臟病風險
瑞典研究人員開發出糖尿病新療法 不注射胰島素
韓研究發現新的癌症促進
韓國研究組找到了10年間未發現的蛋白質性能
印度開發出抗病毒蠶寶寶
加拿大科學家把致命微生物變成奇妙圖形

㈦ 中國在醫學上誕生了哪些重大科技成果

1、脊髓灰質炎系列疫苗的研製及應用:讓脊灰與中國兒童絕緣

2000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區域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委員會宣布中國為無脊灰狀態。這是繼全球消滅天花之後,世界公共衛生史上又一偉大業績。

由於我國政府的大力推廣及免疫規劃策略的實施,自1994年10月以來,全國未有由本土野毒株引起的病例報告,曾被醫學界稱為「威脅兒童生命和健康的最大殺手」的小兒麻痹得到有效控制。

2、全國控制和基本消滅麻風病:向恐懼和絕望宣戰

麻風病,一個曾經讓人談之色變、聞風喪膽的重大傳染病,如今已難覓蹤跡。1957年,為防治在我國多地大面積流行的麻風病,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立了皮膚病研究所,根據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與國家的發展戰略密切結合。

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提出了符合我國麻風病流行情況的防治策略、技術和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果。

3、根治絨毛膜上皮癌化學療法的創建與推廣:從死亡率90%到治癒率90%的顛覆性突破

北京協和醫院向陽教授帶領團隊對絨癌耐葯機制、耐葯標志物篩查和耐葯逆轉等開展了深入研究,並對耐葯與危重病例的治療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療方法,使耐葯及危重絨癌病人的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完全緩解率達70%以上,治療效果達國際領先水平。

4、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

屠呦呦團隊與中國其他機構合作,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並從《肘後備急方》等中醫葯古典文獻中獲取靈感,先驅性地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瘧疾治療新方法,全球數億人因這種「中國神葯」而受益。

以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葯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准治療葯物,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葯劑列入其基本葯品目錄。

5、難治性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救治體系

以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和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國的第一大病,也是第一致死病因。近60年來,隨著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創建和發展,我國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和防治體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阜外醫院幾代人對建立心血管疾病救治體系進行了大量開創性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科技網-中國醫學科學院建院60周年 十大科技成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道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㈧ 病毒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病毒學研究所)的項目成果

建室以來,實驗室科研成果累累:
第一,在基因組工程研究方面,完成了最大的動物病毒——我國痘苗病毒天壇株以及禽腺病毒、腸道病毒71等基因組全序列的測定與分析之後,又在國際上首先完成引起我國常見病痢疾的病原菌——福氏痢疾桿菌2a基因組的全序列測定與分析,並有多項重大發現;
第二,對丙型肝炎病毒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進行了系統研究, 初步闡明了丙型肝炎病毒致癌的分子基礎;
第三,在國際上首先發現並證明大腸桿菌增強子樣序列,並利用這項發現應用於基因工程葯物的開發研究,研製成功兩種通用性強的新型大腸桿菌高效表達載體,成為國內基因工程室最長用的生物材料之一;
第四,在抗病毒研究方面,研製成功基因工程人α型干擾素系列產品,成為我國第一批投放市場的高新技術產品,其中a1b型干擾素系I類新葯,屬我國首創,用於治療我國常見病、多發病;在中葯抗病毒的研究方面,首次發現中葯黃芪的抗病毒感染作用,並闡明了黃芪與干擾素在抗病毒作用上的協同作用。
實驗室先後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4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7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三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1項,衛生步科技進步一等獎10項;先後獲新葯證書9個;在國內外包括Cell、Science等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近500餘篇、專著10餘冊,專利50餘項,培養博士研究生百餘人。目前從本實驗室出國深造的人員有150人左右。
多年來,實驗室培養了一批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其中突出的有:金奇,金冬雁, 吳小兵等,現均已成為科研工作中的領軍人物。金奇研究員擔任實驗室常務副主任,為973計劃「嚴重傳染病防治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863計劃生物信息專家組組長等多項要職;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及美國「人類健康與服務部部長獎」和James H.Nakano傑出科技論文獎等多項獎勵,並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稱號。
多年來,實驗室的研究成就在國內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獲得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在1995年12月Science的「中國科學」專欄中,曾載文對本實驗室進行介紹;多年來,全國約有200多個實驗室使用了本實驗室研製的生物材料;1989年以來國內批准上市的基因新葯中有一半使用了本實驗室的研究成果,並在華北制葯、深圳科興等一批國內知名制葯企業建立了成果轉化基地,從而為我國生物高技術產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㈨ 南京優嘉病毒疣醫學研究所科研成果都有哪些

經過整理發現,抄專利號2004100146033號和專利號2011101665723號國家專利發明權均屬於南京優嘉病毒疣醫學研究所。而2011101665723號是2004100146033號成果,是由南京優嘉病毒疣醫學研究所經過多年臨床治療尖銳濕疣的經驗,組建醫學專家組研發而成的中醫中葯配方,該配方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應用於尖銳濕疣臨床治療多年。希望能幫助到你,歡迎追問。

㈩ 南京優嘉病毒疣醫學研究所科研成果都有哪些,有出版過什麼書籍嗎

出版刊物《尖銳濕疣的診治》一書,尖銳濕疣發明專利兩項。

閱讀全文

與病毒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
沈陽盛唐雍景糾紛 瀏覽:973
工商局生態市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757
侵權責任法第87條的規定 瀏覽:553
招商地塊南側公共服務項目批前公示 瀏覽:208
盤錦公交投訴電話 瀏覽:607
馬鞍山到宿遷汽車時間 瀏覽:215
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目標 瀏覽:813
知識產權服務制度 瀏覽:726
警察管詐騙叫民事糾紛 瀏覽:650
馬鞍山胡駿 瀏覽:110
推動基層公共服務一門式全覆蓋試點工作調研 瀏覽:680
山東省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349
投訴制凝 瀏覽:932
黑警投訴 瀏覽:95
國培預期研修成果 瀏覽:151
知識產權專利培訓心得 瀏覽:974
工商登記需要提供什麼資料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