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會學視野下的中國社會讀後感
對中國社會的研究,有一個很大的斷層。就是60年代開始,一直到80年代初。這三十年專中,社會學被認屬為是資產階級改良學。即使到了社會學恢復後的今天,我們的社會學研究中還是有很多禁區。比如,民意調查這種社會學中最常用的研究輿論的方式,不知有多少次都被用來粉飾執政黨功績。類似的,比如對性社會學的很多研究,由於傳統、習俗的影響,還存在很多禁區。一句話,在中國,研究社會學就是戴著鎖鏈跳舞。
❷ 拓寬公益視野履行社會責任:國內企業向跨國公司學什麼
日前,國內首個公益案例展——「凝聚向上向善的力量之跨國公司企業社會責任(CSR)優秀案例展」在北京師范大學開展,展期為7天,參展案例近100個,基本涵蓋了跨國公司在中國開展的優秀公益項目。 隨著全球化的逐漸深入,跨國公司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們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經濟發展,還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創新,在中國廣泛深入地開展社會公益慈善活動,並設計出一大批有品牌、創新度高、可持續性強、參與廣泛的公益項目。 另外,還有一大批跨國公司每年定期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企業公民報告》、《可持續發展報告》或《公益項目報告》等,他們在推動社會公益慈善發展方面的理念、經驗和創新方法,非常值得中國的公益組織和企業研究、學習和借鑒。 公益是企業發展的「氧氣機」 在全球的一些排行榜上,如「最慷慨慈善家」、「最受尊重企業」、「最佳品牌」等榜單上,排名在前列的基本都是中國市場上耳熟能詳的跨國品牌。在中國的一些排行榜上,如「最佳企業公民」、「最佳僱主」等,處於領軍位置或者有著標桿地位的也是跨國公司。 企業公民越來越多地被跨國公司接受並付諸實踐。在這條隱蔽的戰場上,中國企業顯然有些被動。中華慈善總會前不久發表的《中國企業公民發展現狀調查報告》顯示,300家受訪企業中只有54%聽說過「企業公民」這一概念,對於自己的社會責任,相當多企業仍沒有正確認識。 為什麼跨國公司更願意把「公益競爭力」、「企業社會責任」當作品牌的一部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都在擁抱國際化,為什麼卻不擅長打造「公益競爭力」? 社會公民最重要的關鍵詞是:親善、可信賴。研究顯示,只有捕捉到這兩點,長期致力於公益,樹立企業的親善、可信賴形象,人們才會不斷靠近你,這包括你的直接消費者,以及你賴以生存的社會。親善、可信賴,就像氧氣,是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元素,缺乏了氧氣,肯定會讓人感覺窒息的,對於企業,社會、民眾的認可就是氧氣。 在第四屆「光明公益獎」(跨國公司)頒獎典禮上,20家在華跨國公司榜上有名。其中一些企業領導的獲獎感言道出了企業發展與企業社會責任的親密關系。 「做公益事業對三星來說,至少有兩個好處。」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首席副總裁李哲禧指出,首先是通過社會公益活動提高企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其次,也促進公司內部的企業管理和文化建設。「我們在從事『一心一村』公益項目的同時,也培養了我們自己的員工,『一心一村』活動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大家更加團結,企業的發展也就有了更大的空間和可能。」 應該向跨國公司學些什麼? 相對於國際的跨國公司,國內企業的公益視野還是稍顯狹窄,一些企業把它當做一種短期行為,認為慈善、公益就是在人民財產受到危害時組織企業捐款、捐物。實際上,慈善、公益不是一次性的投入就算的,是企業持續成長的核心,是企業應該長期致力於的一項事業。應將其視作一項具有規劃性、長期性且能切實回報社會、助企業更好發展的工程。 近年來,中國三星開展了建設希望小學、企業與農村結對幫扶「一心一村」支農公益活動、導聾犬訓練基地等社會公益活動,還與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等機構共同開展了針對貧困白內障患者的免費復明手術、腦癱患者康復中心等公益項目。ABB的打造「綠色屏障」的防沙治沙工程、阿斯利康的震後系統援助工程、百事的土豆農場播種生態農業、BMW的兒童交通安全訓練營、微軟的農村信息化建設項目等等,這些公益項目都是能推動社會公益全方位進步的項目,而不是國內一些企業為快速傳播而一擲千金的「豪捐」。 雖然相比於跨國公司,中國企業在參與公益事業方面還顯得很不成熟,但值得慶幸的是,有些向國際化轉型的中國公司正在向世界展現其熱心公益的一面。海爾希望小學計劃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