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埃及的產生地區和文明成果
古埃及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同尼羅河密不可分,如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所言:「埃及內是尼羅河的贈禮.」古埃容及文明具體是指在尼羅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區,時間為公元前5000年的塔薩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歷史.專家們實際探討古埃及文化的時間范圍,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國的首次聯合,到公元前30年羅馬帝國屋大維攻佔埃及,克利奧帕特拉七世自殺,托勒密王朝覆滅,埃及並入羅馬帝國.亦即通常所說的歷時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古埃及文明之所以可以綿延數千年而不間斷,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相對與外部世界隔絕的地理環境.
2. 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是什麼
古埃及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古埃及人除了建築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及製造木乃伊而聞名天下外,還發明了許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東西。
古埃及的文化非常豐富。創造的象形文字對後來腓尼基字母的影響很大,而希臘字母是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建的。此外,金字塔、亞歷山大燈塔、阿蒙神廟等建築體現了埃及人高超的建築技術和數學知識,在幾何學、歷法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古埃及文字創於前3500年,是一種稱為聖書體的象形文字。這種文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書寫文字之一,多刻在古埃及人的墓穴中、紀念碑、廟宇的牆壁或石塊上,所以被稱為「聖書體」。古埃及人於約公元前2600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張由紙莎草製成的紙。
金字塔是利用大石建成的巨大三角形建築物,是法老的墓穴。由於古埃及人在尼羅河兩岸生活及耕作,所以金字塔主要是在沙漠地區興建。古埃及擁有相當水準的天文學知識,他們通過觀測太陽和大犬座α星(即天狼星,古埃及稱「Sopdet」,是動詞「使尖銳」的陰性名詞形式)的運行制定歷法,即科普特歷。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徵,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但是金字塔的修建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耗費了國家的人力和財力,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削弱了君主專制的實力。希羅多德和狄奧多拉都記載說,人民對修建金字塔滿懷憤怒,甚至可能爆發過人民起義。第5王朝就可能是在人民起義後建立起來的,無怪乎新王朝更加依賴神權勢力來維護其統治。
隨著美尼斯統一埃及全境,法老開始推行各自出身地的神,使其稱為主神,由全埃及共同崇拜。在古王國時期主神是鷹神荷魯斯,後來改為太陽神拉,中王國時期則主要崇拜阿蒙,新王國時期拉和阿蒙相結合,形成主神阿蒙拉。在國家統一崇拜主神的同時,各個地方(諾姆,相當於省)仍然崇拜原來地方的神。
古埃及文明形成於前3150年,從那爾邁國王統一了上下埃及開始共經歷了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後期埃及時期7個時期31個王朝的統治(參見「年表概述」一節)。其中古埃及在十八王朝時(前15世紀)達到鼎盛,南部尼羅河河谷地帶的上埃及的領域有現在的蘇丹到衣索比亞,而北部三角洲地區的下埃及除了現在的埃及和部分利比亞以外,其東部邊界越過西奈半島直達迦南平原。
3. 古埃及的巨大成就~~~~!
人類最古老的偉大建築藝術遺址在埃及!
巨大的金字塔和人面獅身像屹立在尼羅河畔,靜靜地看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兩千多年前的希臘人建起了宏偉的雅典衛城,但是當他們見到金字塔和獅身人面時,就像我們現代人在憑吊雅典衛城的遺址。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間概念啊!近五千年了,八千多座屹立在尼羅河畔沙漠中的金字塔,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胡夫金字塔建於公元前2613~前2494年的古王國時期的第四王朝,距今已有四千五百年的歷史。它是法國在1889年建起埃菲爾鐵塔之前世界上最高的建築,是用230萬塊重2.5噸的巨石砌成,高達146.4米。現代的建築學家用當代最新式的儀器進行測量後發現,金字塔的東南角僅僅比西北角高1.5厘米,而胡夫金字塔的邊長竟達230.6米。這樣巨大的工程,這樣高的精密度,就是對現代人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事情還並非如此,這座金字塔的底面積除以兩倍的塔高剛好是著名的圓周率π=3.14159。穿過這座金字塔的子午線正好把大陸和海洋平分成相等的兩半。胡夫金字塔的高度乘上十億大致相當於地球和太陽間一億五千萬公里的距離。瑞士作家厄里希·米·丹尼肯在他的《眾神之車?》中向人們揭示了這種看似神話的奇跡。他在書中還說「在埃及,巨大城市和宏偉的廟宇,富有表現力的巨大雕像,兩旁樹立著精美雕像的漂亮的過道、完整的排水系統,雕刻得富麗堂皇的石頭墓穴,其大無比的金字塔,諸如此類的奇異比比皆是。一個國家看不出有什麼史前發展史,卻突然取得這樣的成就,真是奇跡!」他還認為:「在20世紀的今天沒有一個建築家能夠再造出一座胡夫金字塔,即使他擁有世界上所有的技術手段也不行!」甚至於認為「金字塔是外星人留在地球的建築。」
1978年3月15日,日本的一群建築學家和考古學家用模擬的方法建了一座高11米的金字塔,模擬試驗證明,金字塔是古代人用古代技術建造的。人們之所以會有金字塔是外星人在地球上的遺留物的感覺,是因為忽視了古代文明的創造力。
早在公元前4世紀,埃及人就用光滑的大塊花崗石板鋪地面。首先,採石工藝要發達把花崗岩磨光也是一項了不起的工藝。在金字塔內的走道里,由於沒有經過風化,石塊之間砌築得嚴絲合縫,在今天仍然連刀片都插不進去。其次,巨大石塊的切割、搬運也是非常不易。如在哈弗拉皇帝的祀廟的入口處,有一塊石材長達5.45米,重達42噸,怎麼樣把這塊石頭採下來加工後運到此處,頗讓人費心思猜想。因為在那時,古代埃及人還沒有掌握鐵器,建造金字塔時,甚至還沒有發明車子(車子是新王國時期——前16~前11世紀在埃及出現的。)在中王國時期(前21~前18世紀),青銅工具還不多,卻用整塊石材製作了許多幾十米高的方尖碑,最高竟達52米,細長比例大致為1:10。這樣巨大的石塊的加工、製作、搬運和豎立,在今天看來也決非易事。方尖碑時到今日仍是最完美的紀念碑的建築形式。
在新王國時期(前16~前11世紀,大約是我國商代)的神殿中,有些石樑的長度已經超過9米,柱子有的竟達21米,說明當時的埃及人已經能夠建造規模巨大的建築。到了公元前4世紀,古埃及人已經會用正投影繪制建築物的立面和平面圖,新王國時期有相當准確的建築圖樣遺留下來。當時的人會比例尺,會畫總圖和樓房的剖面圖。這一切都建立在精密的幾何學、測量學、數學的基礎之上。這是古埃及人為對付一年一度泛濫的尼羅河而興建大規模水利工程中發展下來的。值得提出的是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它的中心建有墓穴,法老的木乃伊和棺槨及大量的陪葬物品通過離地面十多米的入口處,經過長長的甬道放置在上、中、下三個墓穴。他們設置了極為精巧的機關,但總也逃不過盜墓賊的洗劫,在金字塔修成後和一千年內,幾乎所有的墓穴都被盜竊一空。
古代埃及的宗教和後的佛教、基督教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它是入世的。埃及人把死人做成木乃伊 ,就是相信只要作為人的形體不滅,那他仍可以在陰間享受他活著時所能享受的一切。埃及的法老與其稱為人格化的人,不如稱為神話的人,被認為是最高的國家神——太陽神阿蒙的代表。埃及宗教是世界上具備最早文獻記錄的古代宗教之一。約公元前24世紀的埃及象形文字和公元前8世紀的夏馬卡石碑被後人破譯,揭開了埃及人宗教學說和崇拜儀式的神秘面紗:古埃及有個至高無尚的主神(太陽神),而法老就是他的代表;另外還有一些神,比如:奧西里斯神,他的死亡和復活象徵著尼羅河年年泛濫帶來的農業季節性變化;普塔神是手工藝人的保護神;尼弗塞斯則是婦女之神等等。在主神之下的這些神是上下埃及共同信奉的神。再低一個層次是各地區人們信奉的地方主神,人們和州一級組織對應。
神與神之間的關系和地域組織構成了神與人的層次結構關系,這在宗教史上是很少見的。它證明了在埃及國家組織結構的秘密,同時也說明了古埃及政教合一國這遙統治動形態。埃及人創造的宗教是如此精密地和社會組織結合,這可能是古埃及保持如此大的創造力和長達幾千年超穩定社會結構的原因之一。只有動用神的力量,只有煽起巨大的宗教熱情,只有在瘋狂的宗教崇拜的精神力量驅使下,人才可能完成這些似乎是非人間的力量才可完成的巨大工程。全部古埃及的建築、藝術都證實了這一點。因為建築反映了不同文化特有的模式。一種建築的形式,取決於當地氣候條件,可用材料的性質,經濟發展的情況,社會組織程度,以及等級制度,審美心裡和家庭與社會的要求等等。
中王國時期(前21~前18世紀),埃及首都遷到了底比斯,狹窄的峽谷,陡峭的懸崖,已不適合於修建沙漠中的山峰——金字塔,法老信就在山岩上強使臣民開鑿石窟來建陵墓。著名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建造於公元前2000年。
從墓區的大門伸延出一條兩側密排著獅身人面的石板路,長約1200米。然後是一個大廣場,沿闃坡道登上第一層坪台,其中央有一座小金字塔,托起金字塔的坪台用三面是柱廊的又一層坪台托起。在此後面是一由四周雙繞廊柱的院落,再後面是一座有八十根柱子的大廳,最後才進入鑿在山岩裡面的聖堂。比起兀立在沙漠中的金字塔,曼都赫特普三世陵墓從建築學角度上更加成熟與豐富,肅整的序列,豐富的空間,構成了雄偉壯麗的統一整體。陵墓整體仍然以金字塔為中心,雖然小,但仍然留著古王國時期的傳統。而後到了新王國時期(前16~前11世紀)埃及女皇哈特什帕蘇的陵墓,已徹底淘汰了金字塔的形式,形式雖與曼都赫特普墓相同,但規模更大,裝飾更加華麗,整座陵墓布滿了圓雕,浮雕和壁畫。新王國時期是古代埃及最強大的時期,頻繁的征戰掠奪來大量的財富和奴隸,法老就轉送給神廟,祭司便成了最富有、最有勢力的貴族。巨大的神廟比皆是,並代替了金字塔,神代替了人——法老。其中規模最大的是卡納克和魯克索神廟。這些神廟都是供奉主神太陽神阿蒙的神殿。卡納克的阿蒙神廟總長366米,寬110米,前後一共造了六道大門,而以第一道最為高大:高43.5米,寬113米。它的大殿凈寬103米,進深52米,密排著一百三十四根大柱。中央兩排十二根柱子高21米,直徑達3.57米,上面架設著9.21米長的大梁,重達六十五噸。在兩三千年前,要把六十五噸重的大石樑架上21米高的柱頂,無論怎樣說,也是一項了不起的工程。安娜·泰利·懷特曾有一段動人的演說:「早在古羅馬誕生以前,那些古老的石頭就似乎在說:『切記你們只是塵土,世代生而又死,城市建而復廢,國家興而再衰,而我們卻永遠屹立!』當羅馬終於化為一片塵土時,金字塔仍在這樣說。」是啊,當我們輕輕掀過這人類歷史上最光輝的建築藝術史頁時,我想每個人的心靈都會受到震撼,因為在藝術價值的天平上,它又加上了如此沉重的時間的砝碼——五千年。
金字塔矗立在尼羅河畔的沙漠中,太陽從巨大的獅身人面像的右肩升起,又從左肩落下。大漠、長河、高山(金字塔)、落日構成了一幅多麼壯麗的圖畫。偉大的古埃及人民創造了偉大的文明,在它面前,其他文明都是小弟弟。正因如此,英國的傳播學派認為「古埃及為世界文化的發祥地,其它各地的文化則是從埃及傳過去的。」盡管這種解釋可能過簡單,但並不是空穴來風。這個被稱為泛埃及學派的代表人物史密斯曾到中國考察過北京猿人。他於1900年到埃及研究早期人類遺留的頭骨,被精深博大的埃及文化所征服,轉而進行文化人類的研究。他根據古代一部部關於航海的書籍,認定能出海的船舶是古埃及人首先發明的。有了船舶,就有了文明傳播的工具。五十年後,挪威的探險家托爾·海爾達證實了史密斯的假設,他用古埃及壁畫中的形狀,用古埃及人的技術,用二十八萬根蘆葦紡織了一隻古代埃及的船。從埃及薩菲港出發,經歷五十七天,航行三千餘海里,終於在巴貝多登上了美洲。人們認為古埃及人用尼羅河畔沼澤里的紙莎草編織起來的船很輕,哪怕跟房子一樣大小,也不過兩噸重。古埃及人造這種船能載八十頭牛,還能運兩百人,甚至能送四十噸重的東西。此前,人們一直認為這些船不適合航海,紙草長期浸泡在海水中會溶解、腐爛,因此用紙草做的古埃及「太陽船」不大可能漂渡大洋。但是托爾·海爾達用他的實際行動回答了這個問題,用事實證明了古代人的創造能力是我們今天的人所始料不及的。再則,所有現代人對古代歷史的研究和其准確的程度,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這就是說古代的東西,今天研究和推測的准確程度也越會減弱。古代埃及的建築,以及像1922年英國人H·卡特發現發掘的圖騰哈蒙王陵——迄今為止已發現的唯一未遭盜掘的古代埃及法老墓——中的珍寶,這樣確鑿的實物,確實讓現代人產生了無限的遐想與推測。人是唯一能夠把自己當作一個對象來認識的動物。自己認識自己,探索自身的歷史和秘密,這是人成為物之靈的首要條件。古埃及的文明之光,會永遠吸引人在歷史的隧道中探索、研究、發現。
4. 古代埃及主要文明成就。。。。。。
古代埃及文字的形體的演變可分為四個階段:
1、象形文字:最早構成體系的古埃及文字材料,是象形文字,這種文字體系產生於公元前3000年。
2、祭祀體文字:為實用和方便起見,書吏又將象形文字的符號外形加以簡化,創造了祭祀體文字
3、世俗體文字:是祭祀體文字的草寫形式。與祭祀體文字對比,世俗體文字的連寫形式更簡單,已不具有圖畫特點,它的書寫方向保留了祭祀體文字的傳統。固定從右往左。
4、科普特文字:它是古埃及文字發展到最後一個階段的文字,深受希臘文、聖經文學的影響。
(4)法老成果擴展閱讀:
金字塔距今已有4500年的歷史,由於它形似漢字中的「金」字,因而被稱為「金字塔」,金字塔本身是一座王陵建築。它規模宏偉,結構精密,塔內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實心,定部呈錐角。金字塔歷經多次地震都巋然不動,完好無損。它被譽為當今最高的古代建築物和世界八大奇跡之首。
金字塔前有座獅身人面像,是古國王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兒子哈沸拉的形象,它叫斯芬克斯,高20米,長57米,僅一隻耳朵就有兩米高。
除獅爪是用石頭砌成之外,整個獅身人面像是一塊天然的大岩石鑿成的。鼻部有損傷,據說是在一次戰爭中被拿破崙的士兵用大炮轟掉的。斯芬克斯象徵著法老的權利至高無上,威不可侵。
5. 埃及法老中,()與中國秦始皇的成就類似。
應該是美尼斯,他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建國國王,統一了上、下埃及,開啟了法老統治時代
6. 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
古埃及位於尼羅河沿岸和下游三角洲一帶。公元前5000紀進入定居生活;-4000紀進入金石並用時期;金字塔建於-----2600------2500年{第四王朝時期};----3000年前後,上下埃及初步統一,開始有文字記錄可靠。文學方面,古埃及的詩歌包括宗教詩、對過往的贊美詩、世俗詩、宗教哲理詩、教喻體箴言、寫實旅行記等。建築、雕刻和繪畫方面,埃斯王朝的大金字塔在十九世紀巴黎鐵塔建成以前是世界最高建築,被譽為古代世界的奇觀。古埃及的數學、幾何學、天文學、都很發達,金字塔建築的精密計算說明當時數學的成就。
古埃及的宗教起源於氏族圖騰崇拜,各州盛行地方神,對動物的崇拜。第五王朝{-25-23世紀}興起統一的太陽神,法老為太陽神之子。中王國時期廣泛流行奧利西斯的神話;初為植物與水神,後為死者之神,復活後成為冥間的國王,專司對死者的審判。新王國時期{-1584--1341}產生多篇章的《死人書》。其中附有冥王國景象的圖畫,製作十分精緻。
古埃及宗教的創世說內容為:世界有始無終,世界原是一片混沌,經創世神的創造和整頓,世界才開始存在。古埃及人堅信,萬事萬物都循環往復,世界永恆不變。古埃及人的時間觀偏重未來,因為無盡的世界正等著他們去享受。
古埃及宗教的突出特點之一是信奉的神祗數目眾多,這些神祗多具有動物、實物的形像,即使是埃及最尊貴的太陽神瑞和冥王奧西里斯,也都具有動物的形象,後來才逐漸發展成為半人半獸形和人形。古代埃及宗教中人和神相互依賴,相互需求,神需要人為其修建廟宇住所,供獻衣飾食品。人需要神祗的福佑和精神寄託。其結果是信神者把幻想中的神靈物質化為可感的偶像,為之提供生活起居和供人瞻拜的場所,於是導致神廟的大量興建。
古埃及宗教鼓動人們各自信仰各自的神,認為如果所有的人都信奉同一個神,神就會為人而疲於奔命。古代埃及人的神靈觀甚至認為,神也會衰老,還會因此讓位給神的兒子。
古巴比倫
7. 古埃及的現存文明成果是什麼
古埃及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 。其建築分為3個主要時期:①古王國時期的建築以舉世聞名的金字塔為代表。古埃及的建築師們用龐大的規模、簡潔沉穩的幾何形體、明確的對稱軸線和縱深的空間布局來體現金字塔的雄偉、庄嚴、神秘的效果。②中王國時期的建築以石窟陵墓為代表。這一時期已採用樑柱結構,能建造較寬敞的內部空間。建於公元前2000年前後的曼都赫特普三世墓是典型實例。③新王國時期的建築以神廟為代表。它主要有圍有柱廊的內庭院、接受臣民朝拜的大柱廳和只許法老和僧侶進入的神堂密室 3 部分組成 。其規模最大的是卡納克和盧克索的阿蒙神廟。
古埃在建築,雕刻,繪畫和工藝美術等領域,都有輝煌的成就。
埃有人想信人死後可以在另一個世界裡繼續「過活」。就像植物在冬季死去,來年可以再生一樣。他們崇拜的大神之一——執掌「陰司」的奧西利斯,就同時掌管著給植物帶來蘇生的洪水,而奧西利斯本身,也曾是給敵人殺死,後來經他的妻兒的法術才得以重生的。所以埃及的祭司們相信:只要把法老王的遺體保存起來,他們就可以在墓室內和墓室外繼續「生活」。這樣產生了著名的「木乃伊」(經葯物泡製、包紮和密封的屍體)以及裝飾豪華的棺匣和牢固的金字塔。
古埃及人的宗教思想還宣揚人的靈魂無所不在,金字塔越是龐大穩固,法老王也就可以永生不朽。有力學上說,這個底邊廣闊,體積宏大的方錐體,的確最為穩固,而在心理的感受上它也確實讓人覺得「不可動搖」。
在卡夫利法老王的金字塔旁邊,伏卧著高達二十米的巨大石雕「司芬克斯」——人首獅身像,這個怪物在戰亂和風沙的侵襲下,其面部呈現出一種朦朧的神秘感,所以人們常把「司芬克斯的笑容」作為一種神秘表情的同義語。
古埃及的雕刻和繪畫的獨特面貌,令人一眼就能看得出,而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對於神和君王的崇拜,要求按照「應有」的樣子,而不是實際看到的,把他們表現為盡可能地充分和完滿,由此而造成了一定的格式。比如,法老王的立像常是左腳在前,坐像則必是兩手擱在膝上,右手握拳左手平伸,並且保持著絲毫沒有轉側的所謂「正面律」。
作品《拉荷特普及其妻諾夫爾特公主像》是古埃及雙人坐像的最初代表,按照古王國時期人像雕刻的慣例,用石灰岩製作的雕像通常是著色的。因男子常在戶外活動,風吹日曬,故軀體塗以棕色。女子深居簡出,軀體塗以淡黃色,這兩尊雕像線條柔和,舒展。為追求人物相貌的逼真,埃及雕像善於運用各種材料突出人物眼睛的生動性,用銅做眼瞼,乳白石英作角膜,透明水晶作虹彩,並嵌以磨光的微粒黑檀木作瞳孔,使之在透明的水晶中發生光輝。
《涅菲爾蒂王後像》是埃及新王國時期具有革新精神的代表作,強調藝術要從理想化的表現中解放出來,真實地描繪人及其周圍的世界,作品擺脫了長期以來的神化傾向,努力表現出人的特性,真實地刻畫了一個古代東方美麗女性的形象,自然生動,臉部洋溢著活力和女性的美,完全擺脫了過去王後雕像只是強調其高貴地位的舊手法。
古埃及人由於崇奉太陽神「拉」和地方神「阿蒙」,所以各地為「拉」和「阿蒙」神建造了許多神廟,卡納克阿蒙神廟便是其中最著名的。建於公元前1800多年,佔地24.28公頃,由許多部分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柱廳,站在大廳中央,四面森林一般的巨大石柱,給人造成一種神秘而又幽深的感覺。
阿布辛貝勒神廟是埃及石窟神廟的代表作,是在尼羅河岸的一個懸崖上開鑿的。神廟前聳峙著四尊高21米的摩崖巨像,這是新王國時期拉美西斯二世自己的雕像。雕像面向東方倚山而坐,好像是從山崖中長出來的。
8. 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有哪些
尼羅河文明
埃及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它地處非洲的北部,美麗的尼羅河由南向北縱貫全境。大約在1萬年以前,最後一次冰河時期過去了,北非逐漸變成了乾旱的地區。很早就居住在這一地區的居民,隨著環境、氣候的變遷,陸續遷移到尼羅河兩岸。後來他們在這里創造了銅石並用文化,尼羅河文明由此發端。
尼羅河發源於非洲中部高原,從南至北貫穿埃及全境,它全長6500多公里,是世界第一長河。每年從6月開始一直到10月,尼羅河洪水泛濫,淹沒沿岸的土地。尼羅河的定期泛濫給埃及帶來了豐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洪水夾雜著大量的腐殖質灌滿了久旱的農田,當洪水退去後,田地里留下一層幾寸厚的淤泥,而這些淤泥恰恰是農作物生長的極好肥料。所以,古埃及人稱尼羅河是他們的「母親河」。
古埃及王國
尼羅河的泛濫既帶來了生命和繁榮,也促成了奴隸制國家的形成。尼羅河水泛濫時,人們要疏通渠道,排出積水;乾旱少雨季節,人們又要引水灌溉。龐大的工程和繁重的勞動絕非一人一戶所能勝任,因此,埃及較早就出現了聯合。若干氏族聯合為公社,若干公社又以地域關系聯合成更大的聯合體。於是,沿尼羅河一帶就出現了一個個聯合體——「州」,各州都有自己的名稱、方言、圖騰、軍隊和行政機構,實際上就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為了爭奪土地、水源和奴隸,這些小國之間經常交戰。通過戰爭的兼並,在公元前3500年逐漸形成了兩個奴隸制大國:北部稱為下埃及王國,南部稱為上埃及王國。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王國。從此,埃及建立起了統一的奴隸制國家。美尼斯也被認為是埃及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的第一位法老(古埃及人尊稱國王為「法老」)。從那以後直到公元前332年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埃及,整個古代埃及經歷了整整31個王朝。
法老
古王國時期,埃及建立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國王獨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宗教和司法等大權,一切官吏的任免都掌握在他的手中。他自稱是神的化身,是太陽神之子,被大家尊稱為法老。
第一王朝的建立
大約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提尼斯州的統治者美尼斯逐漸強大起來建立起古埃及史上的第一個王朝——提尼斯王朝。從第一王朝開始,古代埃及的歷史進人了一個新的時期,即提尼斯王朝時期。
圖特摩斯三世
圖特摩斯三世是古埃及新王國第十八王朝法老,也是埃及奴隸制帝國的締造者。他一生征戰,首先擊潰了以卡迭什為首的敘利亞聯軍,然後打敗了米坦尼王國。從而鞏固了埃及在敘利亞的統治。此後他繼續擴大其版圖,使埃及版圖南到尼羅河第四瀑布以外,北到敘利亞的埃勃拉城。
拉美西斯二世重建埃及
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即位時。占據著小亞細亞的赫梯的勢力已經嚴重威脅著埃及的利益。拉美西斯二世調集約3萬軍隊攻打赫梯,赫梯國王率軍迎戰,結果潰敗。若干年後,拉美西斯二世又出兵敘利亞,終於取得對赫梯的勝利。
埃及的太陽歷
在埃及境內,尼羅河每年6月開始漲水,7至10月是泛濫期,這時洪水夾帶著大量腐殖質,灌滿了兩岸龜裂的農田。幾個星期後,當洪水退去時,農田就留下了一層肥沃的淤泥,等於上了一次肥。11月進行播種,第二年的3至4月收獲。尼羅河還有一個特性,那就是每年的漲水基本是定時定量,雖有一定的出入,但差別不是太大,從沒有洪水滔天淹沒一切的大災。這就為古埃及人最早創建大規模的水利灌溉系統和制定歷法提供了方便。
古埃及人為了不違農時,發展農業生產,逐漸認識到必須掌握尼羅河泛濫的規律,准確地計算時間,這就需要有一種歷法。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許多經驗。
古埃及人發現尼羅河每次泛濫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他們還發現,每年6月的某一天早晨,當尼羅河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附近時,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以此為根據,古埃及人便把一年定為365天,把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的那一天,定為一年的起點。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加5天作為節日,這就是埃及的太陽歷。
埃赫那吞改革
埃及新王國第十八王朝國王所進行的一次社會改革。在埃赫那吞即位前,阿蒙神廟的僧侶不僅擁有雄厚的物質財富,而且常常干預政事。埃赫那吞為了打擊僧侶集團勢力和世襲權貴,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依靠中小奴隸主和新興的軍事貴族,進行全面的社會改革。他禁止崇拜傳統的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下令封閉阿蒙神廟,沒收其廟產,抹掉一切紀念物上阿蒙的名字,樹立阿吞神為全國崇拜的唯一的太陽神,在各地大建阿吞神廟。埃赫那吞統治的第六年,遷都至尼羅河東岸的新都阿馬納,取名為埃赫太吞(意為阿吞之境界)。提拔新人改革政府官吏的成分,並在新都大力興建阿吞神廟字,雕塑阿吞神像。在藝術上,追求樸素優美的現實主義,出現了許多的優秀文藝作品。但改革是短命的。埃赫那吞死後不久,改革徹底被廢除。
神秘的金字塔
金字塔是一種高大的角錐體建築物,底座呈正方形,每個側面都呈三角形。它從下到上一層比一層小,就似一座塔,看上去很像漢字中的「金」字,因此,中國人把它叫做「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首。它是古代埃及法老為自己建造的陵墓。在古埃及早期,法老的權利還不是很強大,因此,他們的墳墓和貴族一樣,都是「馬斯塔巴」(阿拉伯語,願意是「凳子」),一種形似長方形石凳的墳墓。到了第三王朝的第二個法老喬塞爾在位時,法老的權利大大加強,他認為馬斯塔巴不能體現法老的尊貴地位,於是讓多才多藝的伊姆荷太普為自己修建一個高大而不朽的王陵。於是,第一座金字塔便誕生了,它高61米,周圍還建有高大的祭祀殿堂和圍牆。這座金字塔位於今日埃及的薩卡拉。
此後,大約在第三王朝至第六王朝期間(公元前2686—前2181年),統治者們競相建造金字塔,以顯示自己永久無上的權利,使金字塔達到鼎盛,有「金字塔時代」之稱。
木乃伊
古埃及給我留下了許多神秘的疑團,但最讓人著迷的還是那被保存得和真人的遺體一樣的木乃伊。如今的電影也將木乃伊搬上了鏡頭。像大家熟知的《木乃伊歸來》、《盧浮魅影》等。為什麼古埃及要把死去的人製作成木乃伊呢?原來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能夠繼續生活,但必須有完整的軀體。因此,為了防止屍體被出沒在沙漠中的野獸和強盜所破壞。法老們將自己的金字塔陵墓建造的越來越龐大。為了使自己的軀體永遠不會腐爛,死後的法老屍體都被做成了「木乃伊」。這些「木乃伊」里的屍體甚至保存到現在都還完好無損。
獅身人面像
獅身人面像是第四王朝國王哈夫拉金字塔群建築中重要的一部分,坐落在哈夫拉金字塔的東側。斯芬克司是一種想像中的動物,具有國王的臉和獅子的身體。它是為了守護金字塔而建造的,因為信仰太陽神,所以它的臉總是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斯芬克司具有國王的臉和獅子的身體,它高約20米,長為57米,如果加上它匍匐在地的前爪在內,共有73.5米長。與金字塔不同的是,它是直接鑿刻石灰岩小山而修建起來的。千百年來,這半人半獸的怪物不斷引起人們的遐想。
9. 四大文明古國的文明成果有哪些
文明成果
一、古巴比倫:
1、世界最早的人類文明——兩河城邦文明(6500年前~6000年前)。
2、世界最早的文字——蘇美爾人楔形文字(5200年前)。
3、世界最早的城市——耶路撒冷附近的耶利哥城(8000年~1萬年前);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8000年~1萬年前)。
4、世界最早的冶煉實踐——兩河流域城邦金銀礦石冶煉實驗(7000年前)。
5、世界最早的青銅冶煉技術——兩河流域城邦青銅冶煉術(6000年前)。
6、世界最早的鐵器文明——赫梯文明(3500年前)。
7、世界最早的歷法——蘇美爾人太陰(月)歷(具體時間不詳,早於埃及太陽歷;有說法認為其有5000年歷史)。
8、世界最早的系統宗教——猶太教(4000年前,與印度教並列)。
(9)法老成果擴展閱讀:
一、定義:
四大文明古國,是廣泛流傳於中國國內的關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統稱,國際上對此尚有爭議。分別是古巴比倫(位於西亞,今伊拉克)、古埃及(位於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於南亞,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位於東亞,今中華人民共和國)。
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著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分別是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中國這四個大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而稍後的愛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
四大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它們是後來諸多文明的發源地,對其所在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四大文明是原生文明,而其他文明屬於派生文明,深受臨近地區原生文明的影響。
二、定義來源:
梁啟超在其寫於1900年的《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認為「地球上古文明祖國有四:中國、印度、埃及、小亞細亞是也」。
三、國際認可:
《世界文明史》(美國威廉·麥克高希)稱「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中國、古希臘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發源地」。
《全球通史》(美國斯塔夫里阿諾斯)中提及:「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這些文明使歐亞大陸成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歷史中心地區。
更明確地說,中東的文明中心包括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古中國的文明中心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歐洲的文明中心在地中海北岸地區——這一地區從米諾斯文化時期至中世紀末期,一直在經濟和文化上佔有明顯的優勢。應該說明,這里所說的歐洲包括北非。」而在斯塔夫里阿諾斯的觀點里,中東文明即包括了尼羅河文明和兩河文明。
日本NHK電視台的大型紀錄片《世界四大文明》也認為中國、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印度為世界四大古文明。
英國BBC廣播公司的大型記錄片《文明的軌跡》里,將黃河、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印度河稱作世界四大古文明。
10. 埃及史上最偉大的法老王
圖特摩斯三世
在古埃及的31個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續時間最長,版圖最大,國力最鼎盛的一個朝代,而圖特摩斯三世則是這個王朝的集大成者。通常認為,是圖特摩斯使埃及完成了從一個地域性王國向洲際大帝國的質變。
在從中王國向新王國過渡的第二中間期中,埃及遭受到喜克索斯人的入侵,陷於四分五裂,第十八王朝的創建者雅赫摩斯領導了驅逐喜克索斯人的戰爭,在共同奮戰的過程中,埃及重歸一統,並在尚武精神的激勵下,將這場民族解放運動發展成大規模的對外擴張。從雅赫摩斯開始,歷經阿蒙霍特普一世、圖特摩斯一世,埃及的兵鋒南達尼羅河第三瀑布,北指敘利亞北部、幼發拉底河上游,埃及王國成為一塊越吹越大的蛋糕。
到了圖特摩斯三世的父親圖特摩斯二世在位時期,這個短命的法老沒有留下多少業績,卻留下了一個能乾的妻子——哈特謝普蘇特,哈特謝普蘇特不但把持朝政22年,而且還曾正式戴上王冠,是世界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位女帝王。圖特摩斯三世是父親同次妃伊西斯的結晶,從小生活在哈特謝普蘇特的陰影中,在對嫡母恐懼、敵視而又帶有幾分崇拜的復雜心境中逐漸長大成人。
哈特謝普蘇特盡管在內政方面頗有手段,但對外則幾無建樹。公元前1482年,女法老突然死亡,到她的父親阿蒙神那裡報告去了,年已32歲的圖特摩斯終於得以親政。圖特摩斯上台後立即展開對這位嫡母政敵的報復,企圖將她留下的痕跡從埃及大地上抹去,到處破壞她的紀念性建築物。雖然從長期的鬱郁不得志中解脫出來,享受到了掌握權柄的快感,但他初期面臨的形勢還是很嚴峻的,國內新舊交替之際政局不穩,而敘利亞南部的卡迭什王國正企圖組織反埃及同盟。圖特摩斯在穩定了國內局勢之後,立馬發動了他執政後的第一仗,進軍敘利亞和巴勒斯坦。他在軍事會議上力排眾議,冒險越過一條峽谷,突然出現在敵方大本營美吉多城下,迫使卡迭什王國投降。這個紙糊起來的反埃及同盟也就煙消雲散了。
初戰的完美勝利大大刺激了圖特摩斯的野心,何況他血脈中還流淌著祖宗留下的不安分的因素。他執政期間對外擴張的重點是西亞敘利亞的諸城邦。在首戰告捷之後,圖特摩斯又花了近20年的時間反復多次征討,才最終確立了對敘利亞的統治,而他對敘利亞的征服嚴重刺痛了西亞大國米坦尼,強強相碰終不能免。米坦尼王國的悲哀在於它的對手是如日中天的埃及第十八王朝傑出軍事家圖特摩斯三世。數次大戰埃及都取得了壓倒性優勢,其中公元前1472年圖特摩斯還一度渡過幼發拉底河追擊對手。最後米坦尼屈服,並成為埃及的盟友,這使整個西亞地區大為震動,亞述和巴比倫都同埃及修好,巴比倫還將一位公主送給圖特摩斯為妃。兩個歷史最久遠的文明中心第一次以聯姻的形式相結合。
隨著圖特摩斯的威名暫行暫遠,越來越多的地頭蛇向他稱臣納貢。他的艦隊同樣所向無敵,東地中海成了他的勢力范圍,愛琴海諸島、克里特島、塞普勒斯島都在他的海上帝國之中。
向北擴展是他的戰略重點,但圖特摩斯也沒有忘記埃及以南的熱土,盡管這些地區的文明程度稍遜一籌。南方的邊界在圖特摩斯時代被推進到尼羅河第四瀑布(今衣索比亞境內)。
為了鞏固新征服地區的統治,圖特摩斯三世在西亞駐扎精悍的軍隊,並派駐總督進行治理,同時也利用當地土著王公進行統治。每征服一國,他便將其王公的子弟帶到埃及,一方面作為人質,另一方面也讓他們接受埃及的教育,培養對埃及的感情。這一招為世界各地的征服者所慣用,而圖特摩斯三世顯然為原創。
晚年的圖特摩斯逐漸傾心於享受富貴尊榮。他讓其子阿蒙霍特普二世成為他的共治者。圖特摩斯三世去世之後,他的前三個繼承者繼續保持了埃及軍事上的強勢,但只限於鞏固祖先留下來的成果,而鮮有擴展。或許圖特摩斯三世所征服的地盤,在他那個時代的生產力和交通狀況下已是極限。
圖特摩斯三世因他的征服而被譽為「第一個曾經建立了一個具有任何真正意義的帝國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崙」。先進的中東諸文明第一次被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圖特摩斯三世在本排行榜中位列第26,影響圖特摩斯三世在本排行榜中排在更高的位置的,一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強盛是經過許多代人的積累而成的,圖特摩斯三世只是其間一個中間環節,二世他在內政建設方面留下的記載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