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深圳改革開放的變化
個人認為深圳除了在立法上享有的優勢,還有經濟上的優勢,而立法的優勢主版要是為權經濟服務的。現在是法制社會,所有的社會活動應該在法律的框架下運行,尤其是經濟活動。深圳是經濟特區,是改革的試驗田。在深圳進行各種經濟改革時,推行各種經濟政策時,會遇見很多全新的情況,而這些情況是存在法律空白的。所以,深圳具有立法權,才可以制定法律,使這些新生事務在法律框架內運行。這也是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的必要手段。同時,作為特區,深圳在稅收、財政支出上享有一定的優惠,這些,都是為深圳的經濟探索服務的。而深圳所得到的探索成果,又可以逐步在全國推廣,所以說,深圳是改革開放的窗戶!
Ⅱ 改革開放前後的深圳發生的變化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始終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因改革而生,因開放而強,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巨變歷程。深圳所取得的成就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一個縮影。
時光回溯40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以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習仲勛為代表的改革先行者向中央打報告要求「第一個吃螃蟹」,提出創辦對外加工貿易區的設想。1979年,小漁村深圳獲批立市,第二年又被批准設立深圳經濟特區。
(2)深圳改革開放成果擴展閱讀:
38年荊棘路,深圳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等多項奇跡。
巨變首先體現在經濟的跨越式增長。1979年,深圳GDP僅1.97億元(人民幣,下同),人均GDP606元;2017年,深圳GDP2.24萬億元,人均GDP18.31萬元,GDP年均增速達23%,創造了世界罕見的「深圳速度」。
深圳創新走在了世界前沿。建市之初,深圳科研院所為「零」。如今,創新已成為深圳發展的重要支撐力。尤其是在產學研融合方面,深圳又走在了中國城市前列,已經建立了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到2017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4.13%,接近全球最高的韓國、以色列水平;PCT國際專利2.04萬件,佔全國的43.1%,連續14年居全國城市第1位;2017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32.8%,成為中國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接軌國際擁抱世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經濟全球化時代,只有把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按照國際規則「打籃球」,聚全球資源為己所用,才能贏得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
Ⅲ 深圳改革開放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你要問深圳市長去,或者登陸深圳政府網,相信你會有答案的
Ⅳ 關於深圳改革開放作文
回望祖國大地,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30個年頭了。30年來,從城市的景色面貌到普通人的著裝飲食,相信我們每個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巨變。 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是我們黨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進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性、創造性活動的30年。 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後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基本達到小康、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中國社會先進生產力不斷發展、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成效顯著、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這一切只用了30年時間,被稱為世界發展史上的奇跡,而這一奇跡的創造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13億中國人民。13億中國人民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生根本改變,這本身就是對人類文明進步作出的巨大貢獻。 中國改革開放走過的30年光輝歷程,使我們這個過去貧窮落後的農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看成就,想變化,回顧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我們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體育、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國際地位和聲望不斷增長,這使得我們更有信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有信心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紀新階段的歷史使命。 這個季節,正是農村下谷種稻的季節,也是農民三夏大忙的季節。30年前,當拖拉機第一次駛入農村時,農民群眾還十分好奇。而現如今,傳統的耕作方式正逐漸被轟鳴的拖拉機、收割機等農機所代替,許多農民已不再滿足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農民買拖拉機或汽車,已不再稀奇。而現在在城裡,購買轎車已不再是遙遠的夢想,在寬闊的道路上,「大眾」「尼桑」等品牌家用轎車正自由地疾馳,體現出了3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公民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 30年前,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今天,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農民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樓,城市居民更是從以前的平房轉變成現在的小高層,復式住宅,人們的居住都向著「更高大,更寬敞,更環保」發展,處處折射出人們住房條件的極大改善,空調、彩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家用電器一應俱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離不開的『縫紉機、黑白電視機、自行車』等『老三件』,如今都已換上了高檔的家庭電器了。試想30年前的夏季,人們只能靠搖著蒲扇來解暑,如今也被空調所替代了。 30年前,由於家庭收入不高,有限的資金主要是優先考慮吃飯,加上國家長期實行的計劃經濟,生產能力十分有限,普通居民上班、出行只能靠兩條腿,極個別家境較好的才有可能用自行車代步。如今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大發展、大飛躍,城市基礎道路建設、交通設施大大改善
Ⅳ 深圳改革開放的變化
深圳充滿改革和創新的激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在短短的27年裡,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城市,人均GDP位居中國第一,創造了世界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奇跡。
過去深圳只有三件寶:蒼蠅、蚊子、沙井蚝;十室九空人離去,村裡只剩老和小。」這首民謠,是對改革開放前的深圳的真實寫照。當時,深圳沒有大學,沒有自己的報紙、廣播和電視,僅有的文化設施是一個新華書店和一家五十年代蓋的劇院。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還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漁村;上世紀70年代初期溫州人 還不得不在它鄉偷偷摸摸做小工匠。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農村人可謂窮得叮當響,他們為了掙得一口飽飯吃,穿越層層鐵絲網,泅渡到資本主義地界上去打工,據一位姓潘的先生回憶說,當時只有18000人的沙井鎮,逃港就達10000人,蛇口海岸線上每天可見數百具屍首。就是因為窮,老一輩農村人在逃到香港後,拚命工作、賺錢。有個叫陳生的本地人,逃到香港後在一家建築工地打工,由於沒有戶口,他只能白天在山上睡覺,晚上才去工地上幹活,幹了兩三年,總算有了七萬元的收入,他回到沙井鎮開了一家雜貨鋪。
今天的深圳,擁有430多萬人口,綜合經濟實力進入中國大陸城市的前4名,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首位,已初步成為一個經濟繁榮、法制健全、環境優美、生態優良、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城市。深圳的崛起,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實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與生動反映,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在新時期緊跟世界文明進步潮流、大步發展的進程。其中深圳金融仍將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的新時期「帶頭」作用,在金融體制、機制、組織結構、技術和產品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保持在規范化、市場化、國際化方面的全國領先地位,使深圳金融成為全國最有創新能力、市場化水準最高、開放度最大市場。
Ⅵ 深圳改革開放
深圳特區作為中來國經濟開發的龍自頭,已經開始了經濟轉型(工業轉型).香港特別行政區企業個人對中國大陸投資已經深入內陸,甚至於到達長春吉首.深圳市內的勞動力型工場將逐步外撤,許宗衡曾在會議上指出深圳將被建成一個創新型城市,即高科技城市.______ 不好意思,diy的.
新聞報紙上有不少專業的!good luck!
Ⅶ 重金求深圳改革開放後取得的重大成就
在報讀文庫裡面就有深圳改革開放後取得重大成就的ppt。
「改革開放版30年」該PPT介紹了改革開放30年來衣權食住行的變化
http://wenku..com/view/8d16fef69e3143323968936d.html
「改革開放30年PPT 」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變化,浦東、深圳為例
http://wenku..com/view/90caee06eff9aef8941e06f8.html
Ⅷ 深圳改革開放數十年來最主要的成就是什麼
三十年巨變
從1978年到2007年改革開放已三十年, 30年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輝煌成就,城鎮和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只有經歷了過去的年代,才深深地感到黨的改革開放方針政策無比英明的,無比正確的。老百姓衣領住行等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充滿了信心。
衣——改革開放前,人們的衣著雖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於長期買布要布票,人們衣著雖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於長期買布要布票,人們衣著的款式顏色很單調每人擁有的衣服數量不多,一套衣服要穿好多年,兄姐長大了,留給弟弟妹妹穿的,常常新老大,舊老二,縫縫補補再老三,貧窮之家有姐妹共用一條褲子,兄弟共穿一件衣服的,要相親時有借人家衣服的,當時社會上男女衣服的色彩沒有多大差別,就是藍、黑、灰、軍綠組成的服裝的主色調。如今每個家庭平分男女老少,每人都有好多套衣服,春夏秋冬齊備,冬天怕冷有羽絨服保暖內衣,保暖鞋,夏天不怕熱,有桑蠶絲亞麻等透氣性好的面料,,各種服裝色彩艷麗,款式新穎,把世界點綴得更加多姿多彩。
食---改革開放前,人們吃飯按口糧計劃,多數人口糧不夠吃,買饅頭,燒餅等要糧票,南京人喜喜歡吃米,每月米而按計劃供應,每月米的計劃不夠吃,又不想響麵食,各種蔬菜水果品種很少,雞魚肉蛋等副儀食品很緊張,買肉要肉票,買糖要買糖票,連買豆腐都要票,各種購物計劃票琳琅滿目,讓人看了眼花繚亂,改革開放後,農村實行了土地承包責任制,從此土地利用率很高,糧食產量一年比一年高,糧食取消了計劃供應,發展到市場供應,農民家家戶戶糧食響不完,還能賣余糧,這樣又促進了豬牛羊雞鴨魚等副食品養殖業的生產,如今我國城鄉人民吃糧吃油不用計劃,副食品應有盡有,各種蔬菜水果品種齊全,飲食結構有了很大進步,百姓們從溫飽型向健康發展。
住---改革開放前,農村多數人住的是泥土牆,茅草房,三代同堂是很普通的事,四代同堂也很多,由於窮蓋不起房子燒飯是用土磚灶,用碎草燒火,來還要拉風箱,家中沒有一樣電器,晚上點煤油燈,當時洋油還要按計劃,當時人們嚮往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自來水朝下,現在這些都已一一變成現實,如今農村家家戶戶都蓋起了小洋樓,還用上季自來水,電視,冰箱,洗衣機,等電器樣樣都有,城鎮居民的住房條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不少人將小套換成了大套,電腦,空調等大部分家庭都有,90%以上人手一部手機。
行---改革開放前,農村的人外出以步行為主當時農村很少有人有自行車的,我上中學時學校離家有十幾公里地,我們當時早早起床步行到學校的,當時社會流行三轉一響的說法,三轉就是收音機,如果哪家女兒出嫁有三轉一響賠嫁或收到這樣的彩禮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如人外出乘車很不方便,要步行很遠的路程到縣城才有長途汽車,而且班次很少,如今家愛戶戶的自行車,不少人家有電動車,摩托車,還有人家有汽車,農村後來流傳出了這樣的話,林致富,先修路,「現在農村村村有公路,汽車通到了家門口,不少家農民當上了公交司機和售票員,近幾年還修了鐵路,外出乘火車還是乘汽車隨便選擇,部分先富起來的人外出還做飛機呢,讀中學時我們看的科幻書集,什麼太陽能,火箭上天,搖控,當時認為是天方夜譚,而現在都一一變成了現實,八十年代初我們看的影片《追捕》,看到真優美家每個房間都有一台電視機了,改革開放確實使中國發生了巨大變化,使我們老百姓得到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僅僅是因為今年是奧運年,我們更需要記住的是今年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年,改革開放可以說是一年革命性創舉,它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普遍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三十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是適合中國國情的。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區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來,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推,改革開放的30年,是教育事業穩定發展的30年,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
這30年來許許多的成就與成功是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和自豪的,改革開放是一次創舉,是在中國共產黨支部領導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地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歷程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支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取得了我們這樣十幾億人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發展大國擺脫貧困,加快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
Ⅸ 深圳改革開放後有什麼變化
改革開發以來,深圳作為首批經濟特區,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
使深圳的一小部分人先富起來,極大地促進了深圳經濟的發展。
建國初期,深圳市一個只有兩條半街,2萬人口的邊陲小鎮。街道兩旁基本是舊式平房,一座五層的旅館樓舊式全鎮最高的建築。1980年,深圳常住人口33.3萬,人均年收入只有400元。
2003年,深圳常住人口已有557.4萬,城鎮居民人均年收入達到2.5萬元以上,居全國首位。市內高樓林立,氣勢宏偉。高速公路,立交橋,高架橋構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路。深圳城市綠化覆蓋率已達44%,正在建設成為園林式,花園式,現代化國際性城市。
深圳20多年來的巨變,創造了「東方奇跡」,「世界奇跡」。外國朋友稱贊「深圳是中華人名共和國胸前的一枚耀眼的勛章」。
Ⅹ 深圳改革開放後的巨變是什麼
經濟年均增速高於世界同期6.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超過6倍,貿易總額由世界第29位躍居第3位,城鎮化水平每年提高0.9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27日公布「改革開放3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的開篇,以一連串數據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輝煌成就,我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GDP從佔世界1.8%升至6%綜合國力由弱到強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國經濟核心指標,是綜合國力的體現。1978年,我國GDP只有3645億元,而2007年上升至24.95萬億元,年均增長9.8%,而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速只有3.0%。
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9.8%的增速不僅明顯高於1953年至1978年平均6.1%的速度,而且與日本、韓國經濟起飛階段年均增速不相上下。
30年來,我國GDP世界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我國2007年GDP相當於美國的23.7%、日本的74.9%,經濟總量佔世界的份額從1978年1.8%上升到2007年的6%。按照世界銀行標准,我國已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
從1132億到5.1萬億元財政家底愈發厚實
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不斷擴大,帶來了國家財力的迅速增加。
國家統計局報告顯示,1979年至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4.1%。其中,1978年國家財政收入僅1132億元;1985年翻了一番,1993年再翻一番;1999年跨上1萬億台階,2003年超過2萬億元;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達到51322億元。
國家財力的增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社會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超過6倍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
改革開放以前,城鄉居民生活基本上處在溫飽不足狀態,農村還有2.5億貧困人口。
經過30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生活明顯改善,居民擁有的財富迅速增加。國家統計局報告指出,扣除價格因素,2007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實際增長6.5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6.3倍,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實際提高7.2倍,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從21.9元增加到1.3萬元。城鄉居民生活實現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就業持續增加,扶貧取得巨大進展。30年來,我國就業人員年均增加1270萬人,累計創造並實現就業崗位3.7億個。到2007年末,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減少為1479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