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拉瓦錫的成就
1、為後人留下傑作《化學概要》
他為後人留下的傑作是《化學概要》,這篇論文標志著現代化學的誕生。在這篇論文中,拉瓦錫除了正確地描述燃燒和吸收這兩種現象之外,在歷史上還第一次開列出化學元素的准確名稱。名稱的確立建立在物質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這個基礎之上。
而在此之前,這些元素有著不同的稱謂。在書中,拉瓦錫將化學方面所有處於混亂狀態的發明創造整理得有條有理。
2、從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
早在拉瓦錫出生之時,多才多藝的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他當時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學意蘊。
但由於「物質不滅定律」缺乏豐富的實驗根據,特別是當時俄羅斯的科學還很落後,西歐對沙俄的科學成果不重視,「物質不滅定律」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
拉瓦錫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當他加熱石膏時放出了水蒸氣。拉瓦錫用天平仔細稱量了不同溫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氣的質量。
他的導師魯伊勒把失去水蒸氣稱為「結晶水」,從此就多了一個化學名詞——結晶水。這次意外的成功使拉瓦錫養成了經常使用天平的習慣。由此,他總結出質量守恆定律,並成為他進行實驗、思維和計算的基礎。
3、燃燒原理
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燃燒原理。偉大的科學家描述了最重要的氣體:氧、氮和氫的作用。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是關於燃燒的原理。
之所以能夠有此發現,是因為他第一次准確地識別出了氧氣的作用。事實上,科學家確認燃燒是氧化的化學反應,即燃燒是物質同某種氣體的一種結合。拉瓦錫為這種氣體確立了名稱,即氧氣,事實上就是「成酸元素」的意思。
4、識別出氮氣和氫氣
氮氣早在1772年就被發現了,但卻被命名了一個錯誤的名稱——「廢氣」(意思是「用過的氣」,也就是沒有燃素的氣,因此不會再被用作燃燒的氣)。
拉瓦錫則發現這種「氣體」實際上是由一種被稱為氮的氣體構成的,因為它「無活力」(來源於希臘語azofe)。後來,他又識別出了氫氣,這個名稱的意思是「成水的元素」。
拉瓦錫還研究過生命的過程。他認為,從化學的觀點看,物質燃燒和動物的呼吸同屬於空氣中氧所參與的氧化作用。
5、拉瓦錫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劃時代的《燃燒概論》
1777年9月5日,拉瓦錫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劃時代的《燃燒概論》,系統地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將燃素說倒立的化學正立過來。
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逐漸掃清了燃素說的影響。化學自此切斷與古代煉丹術的聯系,揭掉神秘和臆測的面紗,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實驗和定量研究。化學由此也進入定量化學(即近代化學)時期。
B. 拉瓦錫化學方面的貢獻於成果
得出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
C. 普利斯特利所指什麼的空氣實際就是什麼
《電學史》一書就是這個時期寫成的。他不僅用通俗的、准確而生動的語言概述了關於電現象研究的完整歷史,而且還具體地描寫了各種不同的試驗情況。不久,他痛感自己缺乏化學方面的知識,於是把興趣由物理移向了化學。在化學領域中,他首先對空氣發生了興趣,思考著不少有關空氣的問題。例如,為什麼放在封閉容器中的小老鼠,幾天後就會死去?容器中本來有空氣,老鼠為什麼不能長期活下去?學生時代他參觀啤酒廠時,發現有一種能使燃著的木條立刻熄滅的空氣,這種空氣就存在於發酵車間內盛啤酒的大桶里。因此,他懷疑是不是存在著好多種空氣。 「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普利斯特里進行了多種有趣的實驗。例如,他點燃一根蠟燭,把它放到預先放有小老鼠的玻璃容器中,然後蓋緊容器。他發現:蠟燭燃了一陣之後就熄滅了,而小老鼠也很快死了。這一現象使普利斯特里想到,空氣中大概存在著一種東西,當它燃燒時空氣就會被污染,因而成為不能供動物呼吸,也不能使蠟燭繼續燃燒的「受污染的空氣」。為了證明這一想法的正確與否,他設想,能否把受污染的空氣加以凈化,使它又成為可供呼吸的空氣呢?他為此做了一個新的實驗。他用水洗滌受污染的空氣,其結果使他大為驚異,他發現,水只能凈化一部分被污染的空氣,而另一部分未被凈化的空氣,還是不能供呼吸,老鼠在其中照樣要死去。
善於思考和鑽研問題的普利斯特里進一步想到,動物在受污染的空氣中會死去,那麼植物又會怎樣呢?對此,他設計了下列實驗:把一盆花放在玻璃罩內,花盆旁邊放了一支燃燒著的蠟燭來製取受污染的空氣。當蠟燭熄滅幾小時後,植物卻看不出什麼變化。他又把這套裝置放到靠近窗子的桌子上,次日早晨飽發現,花不僅沒死,而且長出了花蕾。由此他想到,難道植物能夠凈化空氣嗎?為了驗證這一想法,他盡點燃了一支蠟燭,並迅速放入罩內。蠟燭果然正常燃燒著,過了一段時間才熄滅。當時,科學家們把一切氣體統稱為空氣。為了確定究竟有幾種空氣,普利斯特里曾多次重復自己的實驗。他認為,在啤酒發酵、蠟燭燃燒以及動物呼吸時產生的氣體,就是早先人們所稱的「固定空氣」(實則二氧化碳)。他對這種「固定空氣」的性質做了深入研究。他證明,植物吸收「固定空氣」可以放出「活命空氣」(實則氧氣)。還發現「活命空氣」既可以維持動物呼吸,又能使物質更猛烈地燃燒。
由此,普利斯特里想設法製取這種「活命空氣」。當時已知硝石也能助燃,於是他想:「也許硝酸能夠把它分離出來?或者,把沾有稀硝酸的銅絲加熱,也許可以放出活命空氣?」他沿著這一思路,埋頭進行各種實驗。他取了一根一端封閉的玻璃管,裝人水銀,用手指堵住管口,把開口的一端置入盛有水銀的槽中,再把裝有硝酸和銅屑的另一根管子與裝有水銀的管子連接在一起。然後,開始加熱混和物質。經過短時間加熱,產生的無色的氣體就把水銀排出管外,於是管內充滿了新的物質。普利斯特里小心地取出管子,打開管口,俯身一嗅,突然,他被驚楞了:一種揮發的無色氣體,轉眼間就變成了棕紅色的蒸氣,它的強烈氣味很象硝酸,因此當時就稱它為「硝石空氣」。這種在空氣中變成的棕紅色的氣體是二氧化氮,試驗的結果未能製得「活命空氣」,卻發現了兩種新氣體: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他繼續試驗,又發現了許多新氣體,普利斯特里給它們定名為「鹼空氣」(氨)、「鹽酸空氣」(氯化氫)以及二氧化硫等。此後多年,普利斯特里一直在研究氣體,並寫成了《論各種不同的氣體》一書,大大豐富了氣體化學。
普利斯特里在化學以及物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提高了他的學術威望。1772年,」他當選為法蘭西科學院的名譽院士,同年12月,他被當時英國的一位政治顯貴謝爾本勛爵請去做家庭教師及圖書管理員。這項工作有較高薪金,而且每天只用上午時間。所以每天下午,他仍舊可以從事科學研究。在這里,他完成了許多著作。他的6個最有價值的氣體實驗,有5個是在這里完成的。普利斯特里終生信奉燃素說,在這里他寫過有關論證燃素說的文章。
他還是一位神學家,在這里完成了一部關於神學的代表作《物質和精神的研究》(1777年):還著有《哲學必要性學說注釋》(1777年)。他明確地剖析了神學和科學哲學之間的聯系。
在氣體化學的研究成果中,普利斯特里最重要的是對氧氣的發現。1774年,他得到了一個大型凸透鏡(火鏡),開始研究某些物質在凸透鏡聚光產主的高溫下放出的各種氣體。他研究的物質中有「紅色沉澱物」(氧化汞)和「汞灰」亦稱水銀燒渣,也就是氧化汞)。普利斯特里把氧化汞放置在玻璃鍾罩內的水銀面上,用一個直徑30厘米、焦距為50厘米的火鏡,將陽光聚集在氧化汞上。很快就發現氧化汞被分解了,放出一種氣體,將玻璃罩內的水銀排擠出來。他把這種氣體叫做」脫燃素的空氣」。他以排水集氣法,把這種氣體收集起來,然後研究其性質。發現蠟燭會在這種空氣中燃燒,火焰非常明亮,老鼠在這種氣體中生活正常,且比在等體積的普通空氣中活的時間長了約4倍;他還親自嘗試了一下,感覺這種空氣使人呼吸輕快、舒暢。他對實驗的全過程做了詳細的描述。
其實早在1771年,普利斯特里把硝石加熱對,已經製得了氧氣。他在題為「各種空氣的觀察」一文中,曾提到:「在我從硝石得到的一定量(的空氣)中,不僅蠟燭能點燃,而且火焰增大,還聽到了響聲,好像硝石在明火中燒爆的聲音。」但由於他當時把這種氣體,混同於一般空氣,所以未能發現氧。普利斯特里認為空氣是單一的氣體,助燃能力之所以不同,其區別僅在於其中含燃素量的不同。從汞燒渣中分解出來的是新鮮的、不含一點燃素的空氣,所以吸收燃素的能力和助燃能力都特別強。因此他把這種氣體叫做「脫燃素空氣」。而尋常的空氣,由於經過動物呼吸、植物的燃燒和腐爛,已經吸收了不少燃素,所以助燃能力就差了:一旦空氣被燃素飽和,那麼它就不再助燃,變成「被燃素飽和了的空氣」(指氮氣)或叫「燃素化空氣」。在後來的研究中,普利斯特里發現,綠色植物在陽光中也能放出「脫燃素空氣」,成為光化學作用研究的基礎。
謝爾本勛爵支持普利斯特里的研究工作,一直為他提供研究經費。1774年,他帶著普利斯特里一起訪問了歐洲大陸。在歐洲,他們結識了許多科學家,這對普利斯特里的利學生涯具有重大意義。在巴黎,普利斯特里拜訪了法國化學家拉瓦錫,他向拉瓦錫介紹並演示了從氧化汞中誰、取氣體的實驗。拉瓦錫後來又重復了他的實驗,並且把普利斯特里的實驗材料以及他本人的實驗結果聯系起來。拉瓦錫能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大膽地提出了氧化概念,形成了燃燒的氧化理論。他指出所謂「脫燃素空氣」實際上就是氧氣,終於推翻了統治化學近百年的燃素學說。而堅持燃素說的普利斯特里卻堅決反對拉瓦錫的新觀點,他拒絕接受拉瓦錫對氧和水的任何解釋。於是,二人由此開始了一場爭論。
雙方的爭論最初出現在《哲學學報》上,後來,這些爭論文章又被編輯成一些小冊子。他們爭論的最後批文章發表在美國出版的《美國哲學會會報》上,其它刊物上也時有他們的文章發表。
在爭論中,普利斯特里證明,不是所有的酸都含有氧,鹽酸就是一個例子。他以此來反對拉瓦錫的氧化理論。但是,普利斯特里在爭論中所使用的理論始終是燃素說。這使他象一個守舊的老人,嘴裡經常念叨著教條的燃素學說,而絲毫不願放棄它。普利斯特里與拉瓦錫,一直都在持續地進行各自的觀察與研究。但他們觀察的深度不同,對觀察到的現象背後的本質理解不同。普利斯特里總是躲避開理論上的思考,他只埋頭於實驗,認為只有實驗才是最重要的,陷入了狹隘的經驗論,影響他的認識進一步發展。而拉瓦錫則不然,他在實驗的基礎上很重視理論思考,這使他在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實現了第一次化學革命。
D. 初中化學涉及的科學家及其成就
拉瓦錫
安托萬-洛朗·拉瓦錫 (1743-1794)生於巴黎。拉瓦錫與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學物種命名原則,創立了化學物種分類新體系。拉瓦錫根據化學實驗的經驗,用清晰的語言闡明了質量守恆定律和它在化學中的運用。這些工作,特別是他所提出的新觀念、新理論、新思想,為近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因而後人稱拉瓦錫為近代化學之父。
在學校是一個天才男孩。20歲時因出色地撰寫了巴黎街道照明的設計文章而獲得法國科學院的嘉獎。幾年之後,即1768年,他被評選為法國科學院的「名譽院士」。
他為後人留下的傑作是《化學概要》,這篇論文標志著現代化學的誕生。在這篇論文中,拉瓦錫除了正確地描述燃燒和吸收這兩種現象之外,在歷史上還第一次開列出化學元素的准確名稱。名稱的確立建立在物質是由化學元素組成的這個基礎之上。而在此之前,這些元素有著不同的稱謂。在書中,拉瓦錫將化學方面所有處於混亂狀態的發明創造整理得有條有理。
化學家拉瓦錫原來是學法律的。1763年,年僅20歲的拉瓦錫就取得了法律學士學位,並且獲律師從業證書。拉瓦錫的父親是一位頗有名氣的律師,家境富有。所以拉瓦錫沒有馬上去律師,那時他對植物學發生了興趣,經常上山採集標本使他又對氣象學產生了興趣。在地質學家葛太德的建議下,拉瓦錫師從巴黎著名的化學魯教授伊勒教授。從此,拉瓦錫就和化學結下不解之緣。
拉瓦錫的對化學的第一個貢獻便是從試驗的角度驗證並總結了質量守恆定律。早在拉瓦錫出生之時,多才多藝的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質量守恆定律,他當時稱之為「物質不滅定律」,其中含有更多的哲學意蘊。但由於「物質不滅定律」缺乏豐富的實驗根據,特別是當時俄羅斯的科學還很落後,西歐對沙俄的科學成果不重視,「物質不滅定律」沒有得到廣泛的傳播。
拉瓦錫用硫酸和石灰合成了石膏,當他加熱石膏時放出了水蒸氣。拉瓦錫用天平仔細稱量了不同溫度下石膏失去水蒸氣的質量。他的導師魯伊勒把失去水蒸氣稱為「結晶水」,從此就多了一個化學名詞……結晶水。這次意外的成功使拉瓦錫養成了經常使用天平的習慣。由此,他總結出質量守恆定律,並成為他進行實驗、思維和計算的基礎。為了表明守恆的思想,用等號而不用箭頭表示變化過程。如糖轉變為酒精的發酵過程表示為下面的等式:
葡萄糖 == 碳酸(CO2)+ 酒精
這正是現代化學方程式的雛形。為了進一步闡明這種表達方式的深刻含義,拉瓦錫又撰文寫到:
「可以設想,參加發酵的物質和發酵後的生成物列成一個代數式,再假定方程式中的某一項是未知數,然後通過實驗,算出它們的值。這樣,就可以用計算來檢驗實驗,再用實驗來驗證計算。我就經常用這種方法修正實驗初步結果,使我能通過正確的途徑改進實驗,直到獲得成功。」
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燃燒原理,是他對化學研究的第二大貢獻。偉大的科學家描述了最重要的氣體:氧、氮和氫的作用。拉瓦錫最重要的發現是關於燃燒的原理。之所以能夠有此發現,是因為他第一次准確地識別出了氧氣的作用。事實上,科學家確認燃燒是氧化的化學反應,即燃燒是物質同某種氣體的一種結合。拉瓦錫為這種氣體確立了名稱,即氧氣,事實上就是「成酸的元素」的意思。
拉瓦錫最終排除了當時流行極廣的關於「燃素」的錯誤看法。按照那種理論,在燃燒期間,任何被燃燒的物質同一種被稱為「燃素」的物質相分離。「燃素」被認為是整個燃燒過程的主導者。
拉瓦錫還識別出了氮氣。這種氣體早在1772年就被發現了,但卻被命名了一個錯誤的名稱——「廢氣」(意思是「用過的氣」,也就是沒有燃素的氣,因此不會再被用作燃燒的氣)。拉瓦錫則發現這種「氣體」實際上是由一種被稱為氮的氣體構成的,因為它「無活力」(來源於希臘語azofe)。後來,他又識別出了氫氣,這個名稱的意思是「成水的元素」。拉瓦錫還研究過生命的過程。他認為,從化學的觀點看,物質燃燒和動物的呼吸同屬於空氣中氧所參與的氧化作用。
1772年秋天,拉瓦錫照習慣稱量了定量的白磷,使之燃燒、冷卻後又稱量灰燼(P2O5)的質量,發現質量竟然增加了!他又燃燒硫磺,同樣發現灰燼的質量大於硫磺的質量。他想這一定是什麼氣體被白磷和硫磺吸收了。於是他又改進實驗的方法:將白磷放入一個鍾罩,鍾罩里留有一部分空氣,鍾罩里的空氣用管子連接一個水銀柱(註:測定空氣的壓力)。加熱到40℃時白磷就迅速燃燒,水銀柱上升。拉瓦錫還發現「1盎司的白磷大約可得到2.7盎司的白色灰燼(P2O5)。增加的重量和所消耗的1/5容積的空氣重量基本接近」。
拉瓦錫的發現和當時的燃素學說是相悖的。燃素學說認為燃燒是分解過程,燃燒產物應該比可燃物質量輕。他把實驗結果寫成論文交給法國科學院。從此他做了很多實驗來證明燃素說的錯誤。在1773年2月,他在實驗記錄本上寫到:「我所做的實驗使物理和化學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他將新化學命名為「反燃素化學」。
1775年,拉瓦錫對氧氣進行研究。他發現燃燒時增加的質量恰好是氧氣減少的質量。以前認為可燃物燃燒時吸收了一部分空氣,實際上是吸收了氧氣,與氧氣化合,這就是徹底推翻了燃素說的燃燒學說。
1777年,拉瓦錫批判燃素學說:「化學家從燃素說只能得出模糊的要素,它十分不確定,因此可以用來任意地解釋各種事物。有時這一要素是有重量的,有時又沒有重量;有時它是自由之火,有時又說它與土素相化合成火;有時說它能通過容器壁的微孔,有時又說它不能透過;它能同時用來解釋鹼性和非鹼性、透明性和非透明性、有顏色和無色。它真是只變色蟲,每時每刻都在改變它的面貌。」
1777年9月5日,拉瓦錫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劃時代的《燃燒概論》,系統地闡述了燃燒的氧化學說,將燃素說倒立的化學正立過來。這本書後來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逐漸掃清了燃素說的影響。化學自此切斷與古代煉丹術的聯系,揭掉神秘和臆測的面紗,取而代之的是科學實驗和定量研究。化學由此也進入定量化學(即近代化學)時期。因此稱拉瓦錫是近代化學的奠基者,他當之無愧。
拉瓦錫對化學的第三大貢獻是否定了古希臘哲學家的四元素說和三要素說,建立在科學實驗基礎上的化學元素的概念:「如果元素表示構成物質的最簡單組分,那麼目前我們可能難以判斷什麼是元素;如果相反,我們把元素與目前化學分析最後達到的極限概念聯系起來,那麼,我們現在用任何方法都不能再加以分解的一切物質,對我們來說,就算是元素了。」
在1789年出版的歷時四年寫就的《化學概要》里,拉瓦錫列出了第一張元素一覽表,元素被分為四大類:
1.簡單物質,光、熱、氧、氮、氫等物質元素。
2.簡單的非金屬物質,硫、磷、碳、鹽酸素、氟酸素、硼酸素等,其氧化物為酸。
3.簡單的金屬物質,銻、銀、鉍、鈷、銅、錫、鐵、錳、汞、鉬、鎳、金、鉑、鉛、鎢、鋅等,被氧化後生成可以中和酸的鹽基。
4.簡單物質,石灰、鎂土、鋇土、鋁土、硅土等。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拉瓦錫由於曾經擔任過包稅官而自首入獄。被誣陷與法國的敵人有來往,犯有叛國罪,於1794年5月8日處以絞刑。著名的法籍義大利數學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說:「他們可以一瞬間把他的頭割下,而他那樣的頭腦一百年也許長不出一個來。」
門捷列夫
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1834.2.7~1907.2.2),生在西伯利亞。他從小熱愛勞動,喜愛大自然,學習勤奮。
1860年門捷列夫在為著作《化學原理》一書考慮寫作計劃時,深為無機化學的缺乏系統性所困擾。於是,他開始搜集每一個已知元素的性質資料和有關數據,把前人在實踐中所得成果,凡能找到的都收集在一起。人類關於元素問題的長期實踐和認識活動,為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他在研究前人所得成果的基礎上,發現一些元素除有特性之外還有共性。例如,已知鹵素元素的氟、氯、溴、碘,都具有相似的性質;鹼金屬元素鋰、鈉、鉀暴露在空氣中時,都很快就被氧化,因此都是只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於自然界中;有的金屬例銅、銀、金都能長久保持在空氣中而不被腐蝕,正因為如此它們被稱為貴金屬。
於是,門捷列夫開始試著排列這些元素。他把每個元素都建立了一張長方形紙板卡片。在每一塊長方形紙板上寫上了元素符號、原子量、元素性質及其化合物。然後把它們釘在實驗室的牆上排了又排。經過了一系列的排隊以後,他發現了元素化學性質的規律性。
因此,當有人將門捷列夫對元素周期律的發現看得很簡單,輕松地說他是用玩撲克牌的方法得到這一偉大發現的,門捷列夫卻認真地回答說,從他立志從事這項探索工作起,一直花了大約20年的功夫,才終於在1869年發表了元素周期律。他把化學元素從雜亂無章的迷宮中分門別類地理出了一個頭緒。此外,因為他具有很大的勇氣和信心,不怕名家指責,不怕嘲諷,勇於實踐,敢於宣傳自己的觀點,終於得到了廣泛的承認。為了紀念他的成就,人們將美國化學家希伯格在1955年發現的第101號新元素命名為Mendelevium,即「鍆」。
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揭示了一個非常重要而有趣的規律:元素的性質,隨著原子量的增加呈周期性的變化,但又不是簡單的重復。門捷列夫根據這個道理,不但糾正了一些有錯誤的原子量,還先後預言了15種以上的未知元素的存在。結果,有三個元素在門捷列夫還在世的時候就被發現了。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蘭,發現了第一個待填補的元素,命名為鎵。這個元素的一切性質都和門捷列夫預言的一樣,只是比重不一致。門捷列夫為此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科學院,指出鎵的比重應該是5.9左右,而不是4.7。當時鎵還在布瓦博德蘭手裡,門捷列夫還沒有見到過。這件事使布瓦博德蘭大為驚訝,於是他設法提純,重新測量鎵的比重,結果證實了門捷列夫的預言,比重確實是5.94。這一結果大大提高了人們對元素周期律的認識,它也說明很多科學理論被稱為真理,不是在科學家創立這些理論的時候,而是在這一理論不斷被實踐所證實的時候。當年門捷列夫通過元素周期表預言新元素時,有的科學家說他狂妄地臆造一些不存在的元素。而通過實踐,門捷列夫的理論受到了越來越普遍的重視。
後來,人們根據周期律理論,把已經發現的100多種元素排列、分類,列出了今天的化學元素周期表,張貼於實驗室牆壁上,編排於辭書後面。它更是我們每一位學生在學化學的時候,都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課。
現在,我們知道,在人類生活的浩瀚的宇宙里,一切物質都是由這100多種元素組成的,包括我們人本身在內。
可是,化學元素是什麼呢?化學元素是同類原子的總稱。所以,人們常說,原子是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磚石」,這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還是可以的。然而,化學元素周期律說明,化學元素並不是孤立地存在和互相毫無關聯的。這些事實意味著,元素原子還肯定會有自己的內在規律。這里已經蘊育著物質結構理論的變革。
終於,到了19世紀末,實踐有了新的發展,放射性元素和電子被發現了,這本來是揭開原子內幕的極好機會。可是門捷列夫在實踐面前卻產生了困惑。一方面他害怕這些發現「會使事情復雜化」,動搖「整個世界觀的基礎」;另一方面又感到這「將是十分有趣的事……周期性規律的原因也許會被揭示」。但門捷列夫本人就在將要揭開周期律本質的前夜,1907年帶著這種矛盾的思想逝世了。
門捷列夫並沒有看到,正是由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系列偉大發現和實踐,揭示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質,揚棄了門捷列夫那個時代關於原子不可分的舊觀念。在揚棄其不準確的部分的同時,充分肯定了它的合理內涵和歷史地位。在此基礎上誕生的元素周期律的新理論,比當年門捷列夫的理論更具有真理性。
沈括
在化學方面,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在出任延州時候曾經考察研究漉延境內的石油礦藏和用途。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燒而生成炭黑的特點,首先創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製造煙墨的工藝。他已經注意到石油資源豐富,「生於地中無窮」,還預料到「此物後必大行於世」,這一遠見已為今天所驗證。另外,「石油」這個名稱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比以前的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名稱都貼切得多。在《夢溪筆談》中有關「太陰玄精」(石膏晶體」的記載里,沈括形狀、潮解、解理和加熱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區分出幾種晶體,指出它們雖然同名,卻並不是一種東西。他還講到了金屬轉化的實例,如用硫酸銅溶液把鐵變成銅的物理現象。他記述的這些鑒定物質的手段,說明當時人們對物質的研究已經突破單純表面現象的觀察,而開始向物質的內部結構探索進軍了。
E. 出身貴族,繼承父母大筆財產,影響人類的天才,結局怎樣了
人類的發展進程中,物理和化學這兩門學科對人類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物理界,我們都知道牛頓是一個劃時代的人物,同樣在化學這個領域,拉瓦錫的名字卻不太為人所熟知。
拉瓦錫,法國貴族,著名化學家、生物學家,被後人尊稱為「現代化學之父」。他出生在法國巴黎的一個律師家庭,家境極為優越,5歲時因母親過世繼承了一大筆財產。
但是後期矛盾激化,拉瓦錫先是被開除出度量衡學會,之後逮捕了28名包稅官,其中就有拉瓦錫。與此同時,拉瓦錫的全部家產沒收,當時很多學會成員紛紛為其求情,但是在社會矛盾面前,拉瓦錫等在內的包稅官全部被處以死刑。
拉瓦錫出身名門,他繼承了父母的巨額遺產,原本可以過上富庶的生活,然而他內心也有貪婪的一面,為了追求金錢最終落下了不好的結局。
但是不管拉瓦錫再怎麼追逐金錢,他在化學上所做出的貢獻,依舊令人敬佩,他的一生依然是光輝的一生。另一方面,拉瓦錫過於追求金錢,最後的結局令人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