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請介紹一兩個國際國內新科技成果

請介紹一兩個國際國內新科技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30 01:18:30

① 請用自己的話簡潔介紹下一百個世紀以來高端科技的成果

海邊的貝殼越來越漂亮,發現的人也越來越多。——科技成果的日新月異。
巨人也會疊羅漢。——科技成果的傳承。
——

② 新中國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成就如下:

1、「兩彈」的成功研製。

研製目的:為了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加強國防建設。成功研製:1964年10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意義: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意義。

③ 近年來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請你介紹我國的一項科技創新成果說明其創新點在哪裡

看每年科技獎發布就可以知道我國科技創新的長足進步了。
第一次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兩只獼猴,填補克隆靈長類動物長達20年的空白;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意味著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為打破;多項科技新政頒布實施,為科研人員松綁,激發創新活力……2018年,中國科技干勁足,活力強,目標更明確,步伐更穩健,在世界科技舞台的聚光燈下,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孕育未來發展新動能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這一年裡,從基礎科研到工程應用,我國科技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創新和突破。
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攻克了體細胞克隆猴的世界難題,培育出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標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同時,利用體細胞克隆技術製作腦疾病模型猴,將為人類面臨的重大腦疾病機理研究、干預、診治帶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葯與健康研究院賴學良研究組等科研團隊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和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培育出世界首例亨廷頓舞蹈病基因敲入豬,能精準模擬出人類神經退行性疾病,為治療亨廷頓舞蹈病、阿爾茲海默病等疾病提供穩定、可靠的動物模型,推動葯物篩選和治療方案制定。
北京大學江穎團隊實現了氫原子的空間成像和精確定位,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揭示水的核量子效應。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凌宏清團隊完成了小麥A基因組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的繪制,全面揭示了小麥A基因組的結構和表達特徵,對深入和系統研究麥類植物的結構與功能基因組學以及進一步推動栽培小麥的遺傳改良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覃重軍團隊用基因編輯方法,將釀酒酵母中16條天然染色體合成為1條,創建出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實現「人造生命」里程碑式的突破。
中國科學家主導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在超導塊體材料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為馬約拉納任意子。該馬約拉納零能模純凈度高,能在相對更高的溫度下得以實現,且材料體系簡單,對構建穩定的、高容錯、可拓展的未來量子計算機的應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2月,嫦娥四號探測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有望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開啟月球探測的新旅程。後續,它將開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測及巡視探測,並通過已在使命軌道運行的「鵲橋」中繼星,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之間的中繼通信。
在這一年裡,我國首顆X射線天文衛星「慧眼」正式交付並投入使用;北斗系統進入了全球組網密集發射期,截至11月19日,我國已成功發射第四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標志著我國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被公認為「當今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工程」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運行;我國第一艘國產航母完成了首次海上試驗任務;我國自主研製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在湖北荊門漳河機場完成了首次水上高速滑行試驗……
這些重大科技成果中,孕育著未來經濟發展可能所必需的新知識、新要素和新動能,將有助於我們國家加快向創新型國家邁進。

④ 介紹一兩個國際國內的新科技成果(各個方面的都可以)

1.西方最新基因研究成果證明女人給了男人智慧
西諺曰:搖紡車的手統治著世界。這句話入木三分地概括了社會生活中的男女關系。從生物遺傳進化角度看,女人的確給了男人智慧。據北京科技報報道,關於基因的最新研究成果證實了這一點。
人們觀察發現,男女兩性的智商有許多奇怪的差異。男性的智商范圍稍大,他們的智力低下者和天才都要比女性多一些。早在30多年前,這些智商測定的結果就引起了一些研究人員的注意,美國明尼蘇達州立醫院的羅伯特·萊爾克推論說,決定智力的基因大多數集中在女性的X染體上。如今德國一個研究小組正在證明這一推論的正確性。他們的研究結果證明X染色體在人的智力上扮演著中心角色。由於人類的女性祖先重智力而輕相貌和體力,最終創造了人類不可思議的大腦,它們擅長於數學和物理,並以藝術、音樂和文學作為娛樂。
性選擇影響進化的觀念最早可以追溯到達爾文。他認為在配偶時雌性的選擇可以解釋一些奇特的現象,比如,雄孔雀的尾巴和雄獅的鬃毛不僅不能幫助它們更好地生存,還可能招致殺生之難,卻沒有被進化掉,而只是因為能夠獲得異性的青睞而特別地保留了下來。

新的研究表明,X染色體在性選擇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人類的23對染色體中只有一對染色體是性染色體,它們決定著人的性別。女性擁有一對X染色體,而男性擁有XY各一條染色體。由於染色體配對存在,在任何常染色體上的基因都是一對,但是由於男人的性染色體上只有一條X染色體,其上的任何基因就只是單個。這便是性選擇的魔力和結果,也成為人類大腦進化的基礎。當遺傳突變導致一種使個體更為成功的特質產生時,它可以從男性唯一的X染色體上的基因表達出來,因為在男性的另一條Y染色體上沒有與X染色體相對應的基因配對以抵消或遮蔽它。

隨著女性不斷選擇聰明的男性,突變的基因就會在那個人群中很快變得普通起來。最終由於該基因的普及,不斷增加的女性成員就會具有成雙的突變基因,並因此而把突變特點(如聰明)表達出來。所以這一基因突變的傳遞模式是,由女性主要負擔傳遞的任務,而在男性後代身上首先體現出基因突變的特點來(男性先變得更聰明一些),然後普及到眾多的男女後代。2.蚊子愛咬你 基因來決定

最新研究發現,如果蚊子總愛選擇你下口,那麼錯不在你,而在你的父母,因為無論是招蚊子咬,還是對蚊子叮咬產生嚴重反應都是由基因決定的。

澳大利亞昆士蘭醫學研究所的流行病學者尼克?馬丁在研究了成千上萬個蚊子和500對孿生子後發現,在蚊子叮咬和身體對叮咬起嚴重反應的情況中,85%是由基因決定的。長相相像的孿生子因為具有相同的基因,他們對蚊子叮咬的反應相同;而那些只有一半基因相同所以長相有差異的孿生子,對蚊子叮咬產生相同反應的可能性只有50%。

3.基因實現神話 綠葉變成鮮花

隨著基因科學的逐步發展,原本只有在神話傳說中才可以看到的變綠葉為鮮花的情形,現在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得以實現了。

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發現是由美國和墨西哥科學家共同完成的,他們通過一系列的基因實驗獲得了成功。他們發現一種芥子植物的所有基因中有五個是負責花瓣的生成的,而它們的生長基礎與葉子完全相同。科學家們把葉子中的相關基因進行了改變,把整個葉子也變成了花瓣。研究者認為這一技術將為植物種植業帶來豐厚的利潤,種植花卉的人們可以隨意把花卉變成不同的漂亮式樣。

4.只需一滴水 基因助防偽

只需滴上一滴水,商標便會發生生物反應,商品真偽立即可辨。如果要仿冒這項技術,其代價是投資 1億美元,還得由一流專家歷時兩年才有可能破譯其生物配方。這便是原華西醫科大學的訪美學者、生物基因工程專家李光武教授最近研製的生物基因防偽技術。
據介紹,這種奇特的生物基因防偽商標形如白紙,可反應生物藏在「紙」的夾層里,你只需將一滴普通的水塗在商標上,1到3分鍾以後,商標就會發生生物反應,生物分子會按照預先設定的模式運動,形成明顯的防偽圖案,真偽立即可辨,十分簡便。也可使用特製的防偽標准液,此時,生物分子會發生另一種運動,可更加准確地識別產品的真偽,這也是該商標的二級防偽功能。據稱,目前這種防偽技術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⑤ 中國現代科技成果有那些

1、我國「人造太陽」裝置創造世界新紀錄

國家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一重要突破標志著,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將繼續引領國際前沿。

東方超環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對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劃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由於核聚變的反應原理與太陽類似,因此,東方超環也被稱作「人造太陽」。

該成果將為未來ITER長脈沖高約束運行提供重要的科學和實驗支持,也為我國下一代聚變裝置——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的預研、建設、運行和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2、國產水下滑翔機下潛6329米刷新世界紀錄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於2017年3月在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完成大深度下潛觀測任務並安全回收,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

「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是根據中科院B類戰略先導專項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製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水下觀測平台。

從原理樣機的研發到深淵觀測任務的圓滿完成經歷了13個年頭,包含淺海、深海、深淵等不同型號的水下滑翔機20餘台。

此次「海翼」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共完成了12次下潛工作,總航程超過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解析度的深淵區域水體信息,為海洋科學家研究該區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寶貴資料。

3、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

2017年5月3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科研團隊宣布光量子計算機成功構建。潘建偉團隊在多光子糾纏領域始終保持著國際領先水平,團隊利用自主發展的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量子點單光子源,通過電控可編程的光量子線路,構建了針對多光子「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

實驗測試表明,該原型機的取樣速度比國際同行類似的實驗加快至少24000倍,通過和經典演算法比較,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和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這台光量子計算機標志著我國在基於光子的量子計算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奠定了堅實基礎。

4、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

我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國產大型客機C919於2017年5月5日14時許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C919的全稱是「COMAC919」,COMAC是C919的主製造商中國商飛公司的英文名稱簡寫。

「C」既是「COMAC」的第一個字母,也是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的第一個字母,體現了大型客機是國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第一個9寓意「天長地久」,19寓意C919大型客機最大載客量190人。

C919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志性工程,凝聚了國內最優秀的設計人才和工程人才,針對先進的氣動布局、結構材料和機載系統,研製人員共規劃了102項關鍵技術攻關,包括飛機發動機一體化設計、電傳飛控系統控制律設計、主動控制技術等。

5、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

2017年5月18日,我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這是「中國理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所凝結而成的突出成就,中國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

源源不斷的天然氣從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層中開采上來,點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鑽探平台「藍鯨一號」的噴火裝置。這是我國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對資源量佔比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儲層可燃冰成功實現試采。

從「藍鯨一號」起步的可燃冰試采,不僅對我國未來的能源安全保障、優化能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甚至可能給世界能源接替研發格局帶來改變。

⑥ 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姐妹「中中」「華華」誕生

2018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多年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沒有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該成果標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2、「慧眼」衛星填補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其進入科學成果產出的新階段。據介紹,「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

3、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

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出的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了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2018年4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長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計算機平台,對這些水稻種質資源進行了大規模基因組重測序和大數據分析,解析了水稻種群基因組多樣性本質。

5、「天鯤號」海試成功中國疏浚事業邁向深藍

「天鯤號」於2018年6月8日-11日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天鯤號」完成多項考驗,如航速測定、停船試驗、回轉試驗、拋錨試驗、操舵裝置試驗、船舶動力系統功能試驗及其他輔助系統功能試驗。除了航行時需要進行慢車、停車、全回轉、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緊急動作外,還要對雷達、電羅經、磁羅經等助航輔助設備進行調試校正,返航後開始為後期挖泥試驗做准備。

⑦ 中國最近的科技發展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些年發展速度非常快,尤其是科技方面更是如此,成就較多,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超級計算機。在大數據廣為應用之下,超級計算機越來越受重視,而且應用場景越來越多,這使得超級計算機成為「國家科技體現的標配」,畢竟國家信息化是衡量一個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准,而實現這個標準的物質基礎,就是超級計算機。近些年,我國的超級計算機發展速度極快,目前綜合實力僅次於美國,遙遙領先於第三名,在全世界范圍之內形成了中美爭霸的局面,這本身就說明中國科技的崛起。

事實上,核電技術是我國未來要發展的方向,也是未來「出海」的主力產品之一,我個人認為他要比超級計算機更具變現力和戰略性。

⑧ 你一定看了不少有關科學成果的文章。請介紹一兩個你所知道的國際國內新科技成

Tesla Motors / 3D列印機 / 無人駕駛汽車項目 / Google Glass:改變智能手機使用方式

⑨ 中國最新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至少三個

1、世界首條雙層隧道在上海建成

2004年9月,經過32個月施工,中國第一條雙管、雙層越江隧道復興東路隧道在上海建成。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條建成通車的雙層隧道。該隧道的建設採用了國際罕見的雙層、雙管設計,共設6個車道,高2.6米,可供各類小型車輛通行;下層隧道設一車道,高4米,可供公交車等大型機動車輛通行,並備有一條緊急停車道,隧道的車流量比普通隧道增加了三成。同時,考慮到雙層隧道的特殊防火要求,共設置了120組消火栓和160組自動水噴霧噴頭,每隔30米一組,如有險情,噴淋系統會自動打開。復興東路隧道全長2785米,總投資15.9億元人民幣。

2、青藏鐵路攻克凍土世界性難題

凍土是指溫度在零度以下,並含有冰的各種岩土和土壤。凍土在凍結的狀態下體積膨脹,到了夏季,凍土溶化體積縮小。在這兩種現象的反復作用下,道路或房屋的基底就會出現破裂或者塌陷。高緯度凍土,比較穩定,如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而青藏鐵路的格爾木至拉薩段緯度低、海拔高、日照強烈。加上青藏高原構造運動頻繁,那裡的凍土具有地溫高、厚度薄等特點,其復雜性和獨特性舉世無雙。
有「世界第一高遂」之稱的風火山隧道全長1338米、軌面標高4905米,全部位於永久凍土層以內,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凍土區最長的高原永久凍土隧道。青藏鐵路開工前,有西方媒體預言:青藏鐵路根本過不了風火山,因為風火山地下全是長年凍土,冰厚達150多米,在冰山上打隧道根本不可能。
2001年10月18日,風火山打響隧道第一炮。負責施工的中鐵二十局創造性地研製了兩台大型隧道空調機組,將隧道施工溫度控制在±5℃,有效地防止了地下冰融化滑塌。他們和多家科研單位合作,相繼攻克了淺埋隧道進洞、冰岩光爆、凍土防火隔熱等20多項世界性高原凍土施工難題。
青藏鐵路堪稱凍土工程的「博物館」。青藏鐵路有一種特殊的路基,即在土路堤底部填築一定厚度片石,上面再鋪築土層的路基。這種長達111千米的「片石層通風路基」為國內首創,它好似散熱排風扇,冬季從路堤及地基中排除熱量,夏季較少吸收熱量,起到冷卻作用,可有效保持凍土路基穩定。青藏鐵路「以橋代路」橋梁達156.7千米,鐵軌飛架而過卻不驚擾凍土,如此大規模採取「以橋代路」措施在世界上還是首次。

3、中國最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

「上海光源」工程由國家、中科院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投資建設。「上海光源」並非簡單的「發光裝置」,而是一個進行「同步輻射光源」研究和應用的高科技建築物。「上海光源」總投資達12億元人民幣,位於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的張衡路上,佔地約15公頃(約300畝),整個建築由周長432米的閉合環形高科技裝置和上百個科學實驗站等部分組成。「上海光源」從裝置到建築,均由我國自行設計和集成,建設周期為52個月,外部的建築工程將於2006年5月完工,其內部設備的製造、安裝和調試將從2005年3月開始,預計2010年前完成整個建設並投入使用。
「上海光源」即同步輻射光源,是繼電光源、X光源、激光光源之後的第四種光源,是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等眾多學科領域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的「敲門磚」。「上海光源」是目前世界上正在設計或建造中性能最好的光源之一,其能量居世界第四(前三名是日本SPRING-8、美國APS、歐洲ESRF),科學壽命超過30年。該科學裝置建成後,每天能容納數百名全世界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進行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將對推動我國多學科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起到重大作用。
「上海光源」應用十分廣泛:
1.照亮生活,診斷疾病將更加精確
採用「上海光源」產生的射線可以獲得安全的、高清晰的心血管成像;利用同步輻射光的高分辨特點,可發現很小的腫瘤,實現腫瘤的早期診斷,提高腫瘤的治癒率;通過同步輻射光源,可以進一步看清SARS病毒的真面目,為預防和控制SARS提供更有效手段。
2.照亮科技,為各種研究提供平台
「上海光源」具有幾十條向用戶開放的光束線和上百個科學實驗站,它們將為我國的生命科學、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等許多基礎學科提供研究平台。目前,世界已處於後基因時代,各國蛋白質研究的競爭愈演愈烈,而我國對蛋白質的研究中,80%以上工作需依靠「上海光源」。
3.照亮工業,可提高微細加工技術
「上海光源」將為醫葯、石油、化工等高技術的開發和應用提供很大幫助,並將有助於我國的工業基礎及早趕上國際先進水平。另外,「上海光源」還將對微細加工技術起到支撐作用。科學界估計,對線度在幾十納米以下的集成電路,「上海光源」將成為主要光刻手段。

4、高科技亮相」珍珠型」國家大劇院
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西側,有一個巨大的珍珠型建築物非常引入矚目.它就是國家大劇院。國家大劇院最大的特點,應該算是環型的景觀水池了。大劇院四周環繞有1.2萬立方米的景觀水池。在劇院的南北面都有主入口.當你穿過長安街,從北面的地下主入口通過30米的長方形水下長廊,就可以進入劇院大廳。
整個劇院大部分在地下32米左右,共有4層,地上一層主要包括三個劇場.從東向西依次是音樂廳、歌劇院和戲劇院。三個劇場各有特點,歌劇院有2416個座位,規模最大;而戲劇院的舞台最大;
音樂廳雖然最小,但設備先進,它擁有一架全國唯一的世界一流的管風琴,價值1600萬美元,合人民幣大約1.2億元。地下三層則是休息廳、化妝間、小劇場等。在國家大劇院最強烈的感受就是高科技無處不在。
進入大劇院,你會發現這里的屋頂十分空曠,沒有任何支撐 整個屋頂一共是三塊,底部和頂部都是最先進的鋼結構環梁設計,連系著中間148個梁架, 構成了無柱撐天穹形鋼殼屋頂。這個橢圓形屋頂.東西212米,南北144米,重達6750噸。在劇院大廳,有一塊6000平方米的大玻璃幕牆,這塊幕牆形狀像透明的水滴,厚度是普通家用玻璃的6倍,有60厘米,但透過幕牆,您仍然可以盡情欣賞外面熱鬧的長安街景。幕牆採用最先進的鋼化和加膠技術處理,抗震性強,安全性高。
大劇院3.8萬平方米的殼體屋面,由2萬多塊耐腐蝕的鈦金屬板和1200多塊大小不等的有色玻璃組成;從外面看,大劇院銀光閃閃.你一定會擔心如果下雨或它的清潔問題,其實,全部的屋面已經使用了先進的納米材料自潔系統,這些特殊的納米材料塗在殼體外面,就像荷葉一樣.保證了表面不吸附水珠、灰塵、煙塵。
在劇院外面,你可以在四季恆溫的環行景觀水池旁休息 這里的水不是外來的自來水,而是抽取的深層地下水,經過一套先進的微循環處理系統,使水溫長期控制在零度以上,冬天不結冰,不起霧,夏天不生綠藻,還大大節約了能源。
國家大劇院總建築面積為149520平方米,總投資約為26.88億元.由中央財政專項安排。

⑩ 介紹一兩個國際國內的新科技成果(各個方面的都可以)

上帝粒子還有......隱形布料。都是國際的。

閱讀全文

與請介紹一兩個國際國內新科技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