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商的文明成果

商的文明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29 21:09:55

① 商周文明有些什麼具體成就

一、基礎知識目標甲骨文和金文;夏商歷法成就,夏商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生物學與地理學;《尚書》,《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二、能力培養目標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奴隸制度興盛、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對三代文化成就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認識,並運用這些觀點分析和說明歷史問題。2.夏、商、西周三代是中華文明的勃興時期,為後世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奠定了基礎。學習這些內容,將有助於對後來文化史的學習,從而體會歷史發展的繼承和淵源關系。3.通過了解《周易》的哲學思想,糾正它是純粹卜筮之書的認識,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古代文化典籍。三、思想教育目標1.文字是文明古國的重要象徵。文字的產生,源於生產生活實踐,又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為研究夏、商、西周三代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2.夏、商、西周青銅時代,我國在天文、歷法、醫學、生物學和地理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鐵器時代社會的進步創造了條件。三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說明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之一。3.西周在哲學史上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周易》提出了陰陽說,代表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種思想的出現,是人類征服自然能力增強的表現。4.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出現高峰,是三代奴隸制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的具體體現,也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5.通過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歷史文化內容,以及古代中國人對世界歷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從而逐漸培養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教學要點一、夏、商、西周的文明繁榮二、甲骨文和金文1.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2.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三、科學與技術1.夏商的歷法成就2.夏商的天文記錄3.商周醫葯學4.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的成就四、《尚書》和《周易》1.《尚書》2.《周易》五、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1.商周的雕塑藝術2.商朝青銅造型藝術教學要求和建議一、本節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帶星號的非考試內容。教師可視具體情況確定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二、導言概括了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榮的原因以及三代文明的歷史地位。在講授導言時,教師應該首先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在最殘暴的人剝削人和人壓迫人的奴隸社會,會出現前所未有的高度發達的文化?通過對前面所學知識的回憶與思考,指出奴隸制經濟發展、勞動有了進一步分工是奴隸社會文化發達的原因。三、「甲骨文和金文」一目,教材分三個問題展開敘述:1.甲骨文的發現。教材介紹了甲骨文的發現,並說明文字對推動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所具有的重要貢獻。正是由於文字的產生,歷代的文明才能通過文字的載體而世代流傳。中國的歷史從未中斷過,悠久文明連綿不斷,都和文字有著密切關系。2.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教材對於甲骨文的發現、發掘規模、卜辭內容、構字規律與史料價值作了詳細的敘述。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這些內容之外,還應從漢字「六書」構字規律、出土甲骨的數量和占卜記錄內容廣泛幾個方面說明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但重點應該強調甲骨文的史料價值。為此,對甲骨文的發掘與研究,可適當作些介紹。3.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教材介紹了金文(又稱「鍾鼎文」「銘文」)的含義以及商周金文的史料價值。教師可以指明金文在時間上幾乎與甲骨文同時,卻在文字結構上因為刻寫材料不同與甲骨文又有較大區別。金文記錄的內容,反映了商周特別是西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諸方面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有關商周青銅銘文的一段小字,教師可用來說明金文對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意義。「西周銅器銘文」,則應指導學生觀察,以增加感性認識。四、「科學與技術」一目,教材從夏商的歷法成就、夏商的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成果四個方面進行介紹。為方便學習,同時體現科技進步,建議依據教材抓住典型科技成就分類列表進行教學,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教材中干支知識和「商朝歷法成就」的一段小字,可適當加以說明。「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石砭鐮」及小字「周人重視保護環境」,供學生閱讀、觀察、思考,可不作介紹。三代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是青銅業的發展。三代青銅業的發展,無論是對三代社會的發展,還是對三代科技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此,可聯系商代代表性青銅器適當進行說明。五、「《尚書》和《周易》」一目,是介紹夏、商、西周三代的史學和哲學成就。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這一時期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的哲學思想的發展。1.《尚書》。教材交待了《尚書》的基本內容和史學地位。實際上,除了史料價值以外,《尚書》也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但可以不必在課堂上介紹。出自《文心雕龍》一段評價《尚書》的材料,可由教師指導學生閱讀。2.《周易》。教材從哲學觀念、道德價值和迷信思想三個方面對《周易》進行了客觀的評價。為了糾正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周易》是純粹「卜筮之書」的片面認識,教師可對我國最初的哲學思想——陰陽說作些介紹。陰陽,產生於卜筮宗教迷信,是古人創造的哲學術語,就其基本意義來說,就是對立統一,這是古代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當代易學研究專家金景芳先生認為,中國人對辯證法早就有自己完整的表述。《周易》正是用辯證法來闡釋哲理的。辯證法不是西方哲人的專利。六、「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一目,從「商周的雕塑藝術」(紋飾)和「商朝青銅鑄造藝術」(造型)兩個方面說明了夏、商、西周三代藝術的發展水平。關於雕塑藝術,教材以商代青銅器上出現的平雕、浮雕技術和西周青銅銘文為例,說明了工藝的精湛。關於青銅鑄造藝術,教材選取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為代表,肯定它是青銅藝術的傑作。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反映三代工藝水平的代表成就外,對教材中提供的介紹「廣漢三星堆大型青銅鑄像」的小字,可作必要的說明,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商代雕塑藝術的發展,實與青銅鑄造業的發達有關。冶鑄青銅,為雕刻提供了銳利的青銅工具;鑄造銅器必先造范,有利於造型藝術的發展;做器物模型,須先雕刻,從而為雕刻藝術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殷代青銅冶鑄業的發達推動了雕刻藝術的發展。對此,教師可適當加以說明,以幫助學生理解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達到高峰的原因。至於商朝的玉雕,由學生自己閱讀,可不講解。七、講完新課,可以按「夏商西周三代取得了哪些文化成就、為什麼能取得這些成就、對後世歷史發展有什麼影響」等方面進行小結。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甲骨文和金文;夏商歷法成就,夏商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生物學與地理學;《尚書》,《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二、能力培養目標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奴隸制度興盛、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對三代文化成就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認識,並運用這些觀點分析和說明歷史問題。2.夏、商、西周三代是中華文明的勃興時期,為後世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奠定了基礎。學習這些內容,將有助於對後來文化史的學習,從而體會歷史發展的繼承和淵源關系。3.通過了解《周易》的哲學思想,糾正它是純粹卜筮之書的認識,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古代文化典籍。三、思想教育目標1.文字是文明古國的重要象徵。文字的產生,源於生產生活實踐,又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為研究夏、商、西周三代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2.夏、商、西周青銅時代,我國在天文、歷法、醫學、生物學和地理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鐵器時代社會的進步創造了條件。三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說明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之一。3.西周在哲學史上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周易》提出了陰陽說,代表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種思想的出現,是人類征服自然能力增強的表現。4.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出現高峰,是三代奴隸制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的具體體現,也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5.通過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歷史文化內容,以及古代中國人對世界歷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從而逐漸培養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教學要點一、夏、商、西周的文明繁榮二、甲骨文和金文1.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2.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三、科學與技術1.夏商的歷法成就2.夏商的天文記錄3.商周醫葯學4.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的成就四、《尚書》和《周易》1.《尚書》2.《周易》五、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1.商周的雕塑藝術2.商朝青銅造型藝術教學要求和建議一、本節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帶星號的非考試內容。教師可視具體情況確定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二、導言概括了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榮的原因以及三代文明的歷史地位。在講授導言時,教師應該首先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在最殘暴的人剝削人和人壓迫人的奴隸社會,會出現前所未有的高度發達的文化?通過對前面所學知識的回憶與思考,指出奴隸制經濟發展、勞動有了進一步分工是奴隸社會文化發達的原因。三、「甲骨文和金文」一目,教材分三個問題展開敘述:1.甲骨文的發現。教材介紹了甲骨文的發現,並說明文字對推動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所具有的重要貢獻。正是由於文字的產生,歷代的文明才能通過文字的載體而世代流傳。中國的歷史從未中斷過,悠久文明連綿不斷,都和文字有著密切關系。2.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教材對於甲骨文的發現、發掘規模、卜辭內容、構字規律與史料價值作了詳細的敘述。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這些內容之外,還應從漢字「六書」構字規律、出土甲骨的數量和占卜記錄內容廣泛幾個方面說明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但重點應該強調甲骨文的史料價值。為此,對甲骨文的發掘與研究,可適當作些介紹。3.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教材介紹了金文(又稱「鍾鼎文」「銘文」)的含義以及商周金文的史料價值。教師可以指明金文在時間上幾乎與甲骨文同時,卻在文字結構上因為刻寫材料不同與甲骨文又有較大區別。金文記錄的內容,反映了商周特別是西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諸方面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有關商周青銅銘文的一段小字,教師可用來說明金文對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意義。「西周銅器銘文」,則應指導學生觀察,以增加感性認識。四、「科學與技術」一目,教材從夏商的歷法成就、夏商的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成果四個方面進行介紹。為方便學習,同時體現科技進步,建議依據教材抓住典型科技成就分類列表進行教學,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教材中干支知識和「商朝歷法成就」的一段小字,可適當加以說明。「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石砭鐮」及小字「周人重視保護環境」,供學生閱讀、觀察、思考,可不作介紹。三代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是青銅業的發展。三代青銅業的發展,無論是對三代社會的發展,還是對三代科技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此,可聯系商代代表性青銅器適當進行說明。五、「《尚書》和《周易》」一目,是介紹夏、商、西周三代的史學和哲學成就。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這一時期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的哲學思想的發展。1.《尚書》。教材交待了《尚書》的基本內容和史學地位。實際上,除了史料價值以外,《尚書》也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但可以不必在課堂上介紹。出自《文心雕龍》一段評價《尚書》的材料,可由教師指導學生閱讀。2.《周易》。教材從哲學觀念、道德價值和迷信思想三個方面對《周易》進行了客觀的評價。為了糾正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周易》是純粹「卜筮之書」的片面認識,教師可對我國最初的哲學思想——陰陽說作些介紹。陰陽,產生於卜筮宗教迷信,是古人創造的哲學術語,就其基本意義來說,就是對立統一,這是古代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當代易學研究專家金景芳先生認為,中國人對辯證法早就有自己完整的表述。《周易》正是用辯證法來闡釋哲理的。辯證法不是西方哲人的專利。六、「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一目,從「商周的雕塑藝術」(紋飾)和「商朝青銅鑄造藝術」(造型)兩個方面說明了夏、商、西周三代藝術的發展水平。關於雕塑藝術,教材以商代青銅器上出現的平雕、浮雕技術和西周青銅銘文為例,說明了工藝的精湛。關於青銅鑄造藝術,教材選取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為代表,肯定它是青銅藝術的傑作。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反映三代工藝水平的代表成就外,對教材中提供的介紹「廣漢三星堆大型青銅鑄像」的小字,可作必要的說明,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商代雕塑藝術的發展,實與青銅鑄造業的發達有關。冶鑄青銅,為雕刻提供了銳利的青銅工具;鑄造銅器必先造范,有利於造型藝術的發展;做器物模型,須先雕刻,從而為雕刻藝術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殷代青銅冶鑄業的發達推動了雕刻藝術的發展。對此,教師可

② 學者考證,歷史上的商族屢屢遷徙,最後一次遷徙後,定都二百多年,創造了輝煌的文明成

答案C
思路分析來:本題主要源考查商朝盤庚遷殷及其作用。解答本題要注意兩點:一是「最後一次遷徙」,二是「創造了輝煌的成果」。商湯為商朝的創立者,商紂為商朝最後一個君主是一個暴君,故A、D兩項錯誤。據教材可知,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從此穩定下來,故正確答案為C。
【點評】此題難易程度適中。本題在解答時可用排除法。創造了輝煌的成果是在最後一次遷徙,首先排除A、D項,武丁和盤庚都創造了文明成果,但武丁並沒有遷都。(再認再現、分析)

③ 商周文明有什麼具體成就

一、基礎知識目標 甲骨文和金文;夏商歷法成就,夏商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生物學與地理學;《尚書》,《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 二、能力培養目標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奴隸制度興盛、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對三代文化成就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認識,並運用這些觀點分析和說明歷史問題。 2.夏、商、西周三代是中華文明的勃興時期,為後世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奠定了基礎。學習這些內容,將有助於對後來文化史的學習,從而體會歷史發展的繼承和淵源關系。 3.通過了解《周易》的哲學思想,糾正它是純粹卜筮之書的認識,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古代文化典籍。 三、思想教育目標 1.文字是文明古國的重要象徵。文字的產生,源於生產生活實踐,又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為研究夏、商、西周三代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2.夏、商、西周青銅時代,我國在天文、歷法、醫學、生物學和地理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鐵器時代社會的進步創造了條件。三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說明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3.西周在哲學史上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周易》提出了陰陽說,代表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種思想的出現,是人類征服自然能力增強的表現。 4.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出現高峰,是三代奴隸制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的具體體現,也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5.通過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歷史文化內容,以及古代中國人對世界歷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從而逐漸培養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要點 一、夏、商、西周的文明繁榮 二、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 2.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 三、科學與技術 1.夏商的歷法成就 2.夏商的天文記錄 3.商周醫葯學 4.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的成就 四、《尚書》和《周易》 1.《尚書》 2.《周易》 五、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 1.商周的雕塑藝術 2.商朝青銅造型藝術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節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帶星號的非考試內容。教師可視具體情況確定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 二、導言概括了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榮的原因以及三代文明的歷史地位。 在講授導言時,教師應該首先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在最殘暴的人剝削人和人壓迫人的奴隸社會,會出現前所未有的高度發達的文化?通過對前面所學知識的回憶與思考,指出奴隸制經濟發展、勞動有了進一步分工是奴隸社會文化發達的原因。 三、「甲骨文和金文」一目,教材分三個問題展開敘述: 1.甲骨文的發現。教材介紹了甲骨文的發現,並說明文字對推動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所具有的重要貢獻。正是由於文字的產生,歷代的文明才能通過文字的載體而世代流傳。中國的歷史從未中斷過,悠久文明連綿不斷,都和文字有著密切關系。 2.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教材對於甲骨文的發現、發掘規模、卜辭內容、構字規律與史料價值作了詳細的敘述。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這些內容之外,還應從漢字「六書」構字規律、出土甲骨的數量和占卜記錄內容廣泛幾個方面說明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但重點應該強調甲骨文的史料價值。為此,對甲骨文的發掘與研究,可適當作些介紹。 3.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教材介紹了金文(又稱「鍾鼎文」「銘文」)的含義以及商周金文的史料價值。教師可以指明金文在時間上幾乎與甲骨文同時,卻在文字結構上因為刻寫材料不同與甲骨文又有較大區別。金文記錄的內容,反映了商周特別是西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諸方面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有關商周青銅銘文的一段小字,教師可用來說明金文對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意義。「西周銅器銘文」,則應指導學生觀察,以增加感性認識。 四、「科學與技術」一目,教材從夏商的歷法成就、夏商的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成果四個方面進行介紹。為方便學習,同時體現科技進步,建議依據教材抓住典型科技成就分類列表進行教學,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 教材中干支知識和「商朝歷法成就」的一段小字,可適當加以說明。「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石砭鐮」及小字「周人重視保護環境」,供學生閱讀、觀察、思考,可不作介紹。 三代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是青銅業的發展。三代青銅業的發展,無論是對三代社會的發展,還是對三代科技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此,可聯系商代代表性青銅器適當進行說明。 五、「《尚書》和《周易》」一目,是介紹夏、商、西周三代的史學和哲學成就。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這一時期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的哲學思想的發展。 1.《尚書》。教材交待了《尚書》的基本內容和史學地位。實際上,除了史料價值以外,《尚書》也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但可以不必在課堂上介紹。出自《文心雕龍》一段評價《尚書》的材料,可由教師指導學生閱讀。 2.《周易》。教材從哲學觀念、道德價值和迷信思想三個方面對《周易》進行了客觀的評價。為了糾正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周易》是純粹「卜筮之書」的片面認識,教師可對我國最初的哲學思想——陰陽說作些介紹。陰陽,產生於卜筮宗教迷信,是古人創造的哲學術語,就其基本意義來說,就是對立統一,這是古代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當代易學研究專家金景芳先生認為,中國人對辯證法早就有自己完整的表述。《周易》正是用辯證法來闡釋哲理的。辯證法不是西方哲人的專利。 六、「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一目,從「商周的雕塑藝術」(紋飾)和「商朝青銅鑄造藝術」(造型)兩個方面說明了夏、商、西周三代藝術的發展水平。 關於雕塑藝術,教材以商代青銅器上出現的平雕、浮雕技術和西周青銅銘文為例,說明了工藝的精湛。 關於青銅鑄造藝術,教材選取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為代表,肯定它是青銅藝術的傑作。 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反映三代工藝水平的代表成就外,對教材中提供的介紹「廣漢三星堆大型青銅鑄像」的小字,可作必要的說明,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 商代雕塑藝術的發展,實與青銅鑄造業的發達有關。冶鑄青銅,為雕刻提供了銳利的青銅工具;鑄造銅器必先造范,有利於造型藝術的發展;做器物模型,須先雕刻,從而為雕刻藝術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殷代青銅冶鑄業的發達推動了雕刻藝術的發展。對此,教師可適當加以說明,以幫助學生理解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達到高峰的原因。 至於商朝的玉雕,由學生自己閱讀,可不講解。 七、講完新課,可以按「夏商西周三代取得了哪些文化成就、為什麼能取得這些成就、對後世歷史發展有什麼影響」等方面進行小結。教學目標 一、基礎知識目標 甲骨文和金文;夏商歷法成就,夏商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生物學與地理學;《尚書》,《周易》;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 二、能力培養目標 1.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夏、商、西周三代文化成就的取得,是奴隸制度興盛、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通過對三代文化成就的學習,加深學生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等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認識,並運用這些觀點分析和說明歷史問題。 2.夏、商、西周三代是中華文明的勃興時期,為後世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奠定了基礎。學習這些內容,將有助於對後來文化史的學習,從而體會歷史發展的繼承和淵源關系。 3.通過了解《周易》的哲學思想,糾正它是純粹卜筮之書的認識,從而引導學生正確地對待古代文化典籍。 三、思想教育目標 1.文字是文明古國的重要象徵。文字的產生,源於生產生活實踐,又促進了社會文明進步。甲骨文和金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為研究夏、商、西周三代歷史留下了寶貴資料。 2.夏、商、西周青銅時代,我國在天文、歷法、醫學、生物學和地理學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為鐵器時代社會的進步創造了條件。三代社會經濟的發展,說明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之一。 3.西周在哲學史上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周易》提出了陰陽說,代表古代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這種思想的出現,是人類征服自然能力增強的表現。 4.商周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出現高峰,是三代奴隸制經濟發展、科學技術進步的具體體現,也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5.通過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歷史文化內容,以及古代中國人對世界歷史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從而逐漸培養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要點 一、夏、商、西周的文明繁榮 二、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 2.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 三、科學與技術 1.夏商的歷法成就 2.夏商的天文記錄 3.商周醫葯學 4.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的成就 四、《尚書》和《周易》 1.《尚書》 2.《周易》 五、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 1.商周的雕塑藝術 2.商朝青銅造型藝術 教學要求和建議 一、本節為一課時的教學內容,是帶星號的非考試內容。教師可視具體情況確定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 二、導言概括了夏、商、西周三代文明繁榮的原因以及三代文明的歷史地位。 在講授導言時,教師應該首先啟發學生思考:為什麼在最殘暴的人剝削人和人壓迫人的奴隸社會,會出現前所未有的高度發達的文化?通過對前面所學知識的回憶與思考,指出奴隸制經濟發展、勞動有了進一步分工是奴隸社會文化發達的原因。 三、「甲骨文和金文」一目,教材分三個問題展開敘述: 1.甲骨文的發現。教材介紹了甲骨文的發現,並說明文字對推動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所具有的重要貢獻。正是由於文字的產生,歷代的文明才能通過文字的載體而世代流傳。中國的歷史從未中斷過,悠久文明連綿不斷,都和文字有著密切關系。 2.甲骨文與甲骨文的史料價值。教材對於甲骨文的發現、發掘規模、卜辭內容、構字規律與史料價值作了詳細的敘述。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這些內容之外,還應從漢字「六書」構字規律、出土甲骨的數量和占卜記錄內容廣泛幾個方面說明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漢字,但重點應該強調甲骨文的史料價值。為此,對甲骨文的發掘與研究,可適當作些介紹。 3.金文與金文的史料價值。教材介紹了金文(又稱「鍾鼎文」「銘文」)的含義以及商周金文的史料價值。教師可以指明金文在時間上幾乎與甲骨文同時,卻在文字結構上因為刻寫材料不同與甲骨文又有較大區別。金文記錄的內容,反映了商周特別是西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諸方面的情況,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有關商周青銅銘文的一段小字,教師可用來說明金文對研究商周歷史的重要意義。「西周銅器銘文」,則應指導學生觀察,以增加感性認識。 四、「科學與技術」一目,教材從夏商的歷法成就、夏商的天文記錄、商周醫葯學、商周生物學與地理學成果四個方面進行介紹。為方便學習,同時體現科技進步,建議依據教材抓住典型科技成就分類列表進行教學,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 教材中干支知識和「商朝歷法成就」的一段小字,可適當加以說明。「河北藁城出土的商代石砭鐮」及小字「周人重視保護環境」,供學生閱讀、觀察、思考,可不作介紹。 三代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是青銅業的發展。三代青銅業的發展,無論是對三代社會的發展,還是對三代科技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對此,可聯系商代代表性青銅器適當進行說明。 五、「《尚書》和《周易》」一目,是介紹夏、商、西周三代的史學和哲學成就。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這一時期樸素唯物主義和樸素辯證法的哲學思想的發展。 1.《尚書》。教材交待了《尚書》的基本內容和史學地位。實際上,除了史料價值以外,《尚書》也具有重要的哲學意義。但可以不必在課堂上介紹。出自《文心雕龍》一段評價《尚書》的材料,可由教師指導學生閱讀。 2.《周易》。教材從哲學觀念、道德價值和迷信思想三個方面對《周易》進行了客觀的評價。為了糾正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周易》是純粹「卜筮之書」的片面認識,教師可對我國最初的哲學思想——陰陽說作些介紹。陰陽,產生於卜筮宗教迷信,是古人創造的哲學術語,就其基本意義來說,就是對立統一,這是古代的樸素辯證法思想。當代易學研究專家金景芳先生認為,中國人對辯證法早就有自己完整的表述。《周易》正是用辯證法來闡釋哲理的。辯證法不是西方哲人的專利。 六、「雕塑和青銅鑄造藝術」一目,從「商周的雕塑藝術」(紋飾)和「商朝青銅鑄造藝術」(造型)兩個方面說明了夏、商、西周三代藝術的發展水平。 關於雕塑藝術,教材以商代青銅器上出現的平雕、浮雕技術和西周青銅銘文為例,說明了工藝的精湛。 關於青銅鑄造藝術,教材選取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像為代表,肯定它是青銅藝術的傑作。 教學除了向學生講授反映三代工藝水平的代表成就外,對教材中提供的介紹「廣漢三星堆大型青銅鑄像」的小字,可作必要的說明,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得到美的享受。 商代雕塑藝術的發展,實與青銅鑄造業的發達有關。冶鑄青銅,為雕刻提供了銳利的青銅工具;鑄造銅器必先造范,有利於造型藝術的發展;做器物模型,須先雕刻,從而為雕刻藝術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殷代青銅冶鑄業的發達推動了雕刻藝術的發展。對此,教師可

④ 古代畢升的成就是什麼

古代畢升的成就是什麼關於這個問題,我覺得 1.造紙術 (1)西漢先後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 (2)東漢宦官蔡倫於105年改進造紙術,製造植物纖維紙。 (3)造紙術6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並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2.印刷術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製的《金剛經》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書籍。 (3)宋代雕版印刷業很發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裝訂精美。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4)元朝出現錫、木活字。後來又有銅、鉛活字印書。 (5)活字印刷術發明後,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 3.指南針 (1)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特性,發明「司南」。 (2)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後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製成指南針用於航海。 (3)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並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葯 (1)唐朝時《真元妙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 (2)北宋時火葯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製造火葯和火器;宋仁宗時成書的《武經總要》記載了許多火器的製作方法。 (3)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 (4)金的火器製造業比較發達,所制的「震天雷」、「飛火槍」威力很大。金的軍隊用這兩種火器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取得局部勝利。 (5)我國發明的火葯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後來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二)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 (1)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2)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3)春秋:留下世界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4)戰國:《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 (5)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6)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8)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同,但早於現行公歷300年問世。 (三)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1)西周:商高講過「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特例,載於《周髀算經》。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漢:劉歆推算圓周率為3.1547。 (4)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5)三國: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6)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一千年。他還為《九章算術》作注。又著《綴術》等書。 (7)唐朝: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撰寫的《緝古算經》,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決工程建設中上下寬狹不一的計算問題,是對古代數學理論的卓越貢獻,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編著《演算法統宗》,奠定了後世珠演算法基礎。 (9)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推出「割圓九術」,將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圓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幾何方法把三角函數和圓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四)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 (1)商周:已有豐富的醫葯學知識。 (2)戰國:扁鵲是當時的名醫,後代醫家奉之為「脈學之宗」。他發明的「四診法」成為中國中醫傳統的診病法。醫學分科。有著名的醫學著作《內經》。 (3)西漢: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醫方經》記載了幾百個葯方。 (4)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後人稱張仲景為「醫聖」。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譽為「神醫」。他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隋唐:①我國的一些外科手術,如拔牙、血管結扎等,是世界上最先進的。②隋朝太醫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古代醫學史上探討病因、病理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著作。③唐朝傑出醫學家孫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學成果,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④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⑤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布的葯典。 (6)北宋:①醫學以小兒科、產科和針灸科最著名。②《小兒葯證直訣》為我國古代重要的兒科著作。③《十產論》是著名的產科著作。④針灸學家設計了便於醫術學習的針灸銅人模型。⑤《洗冤錄》是南宋法醫學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書籍。⑥王安石變法時設太醫局,局內辦有醫學校。 (7)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 (五)中國古代的地理成就 (1)《周易》一書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稱。 (2)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中外地理的認識。 (3)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6項原則,即「制圖六體」。這一理論一直沿用到明末。 (4)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作《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地理著作。 (5)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學巨著,書中對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於歐洲約兩個世紀。 (六)農業、手工業論著 (1)《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是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2)《夢溪筆談》:北宋沈括著,是我國科學發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3)《農政全書》:明末徐光啟著,論述了農學理論,並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國古代優秀的農學著作。 (4)《天工開物》:明末清初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被後人譽為「17世紀中國工藝網路全書」。 (5)《河防一覽》:明朝潘繼馴所著,總結了我國古代治理黃河水患的經驗。 (七)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記錄。春秋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世界上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戰國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2)秦漢:編寫於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漢《九章算術》有些內容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張衡的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 (3)三國兩晉南北朝: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准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比歐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唐太宗時辦了分科較細的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葯典,比歐洲早800年。《金剛經》卷子是現存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發明了指南針並用於航海。唐宋時發明了火葯和火葯武器。沈括的「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確立早300年。 同步導學 我國古代科學技術能夠達到較高水平的原因:從科學技術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確有許多發現、發明對世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那麼古代中國科學技術為什麼能取得較高成就呢?這除了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人民聰明勤奮,在長期和自然界作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知識這些條件外,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功不可沒。在封建社會,個體農民、小地主、手工業者,他們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供養脫離生產的科學技術人員,因此對於科學技術的發展來說,國家的支持就顯得特別重要。比如,造紙 技術的改進是在宮廷官員領導下取得的,經過皇帝下令推廣。張騫、班超、甘英等探險家開辟絲綢之路,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都是由朝廷組織的。火葯雖然來自煉丹術,如果沒有統治者的支持,煉丹家不但無法生活,更沒有煉丹必須的設備和原料。標志航海技術水平的鄭和遠航,完全是由國家組織領導的。各朝都把天文的機構——司天監由高級官吏太史令直接領導。皇帝還經常過問天文觀測的歷法改革。我國所以有世界最豐富的天象記錄,應該主要歸功於中央集權國家的支持和組織。 中國科學技術自身的缺陷:盡管中國古代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自身的缺陷也是十分明顯的。從直觀上看,中國的科學技術只停留在經驗的形態上,缺少歐洲近代科學嚴密的理論體系,也沒有得出普遍的科學規律和定則來。這說明它自身有著明顯的缺陷,大體有如下幾方面的弊病:(1)滿足於實際上的應用,沒有形成理論上探討和深思的風氣。對自然現象的觀測入微,是中國學者的一大特長。比如,人人都看到過下雪現象,而中國古代的學者卻能首先發現雪花的結晶體是六角形的幾何體。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發現。但是,每一個角之間的關系,中國學者卻從不深究,更未從幾何學的角度去作探討。這和古希臘幾何學形成鮮明對照。(2)中國學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觀,這種世界觀中包含一些人與自然協調的正確思想,但也會妨礙對自然的研究,更無益於對人事的研究。中國有對太陽黑子、彗星、隕石雨、日暈、月暈、新星、超新星的最早觀察和記錄,然而長期以來,卻把它們與人事聯系在一起,糾纏不清。(3)科學實驗是建立近代科學的基礎。不進行實驗,便不能由表及裡,發現事物內部的運動規律。實驗是受控的,只要掌握受控條件,任何人都可以得出同樣的預期結果。中國古代的學者缺少這方面的傳統訓練。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王陽明「格竹子」。王陽明是影響幾代人的大學問家,他的朋友坐在亭子里觀察竹子生長的機理,一連坐了3晝夜,終於病倒;他繼而靜觀7天,仍無所獲,他便得出道理,認為「其格物之功只能在身心上做」。這些大思想家認為,「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研究自然事物變成了心性之學。 東西方科學技術的差距從15世紀開始:大約從15世紀後半期開始,近代科學在西歐興起,我國的科學技術不但被西方迅速趕上和超過,而且日益走向衰落。首先這一時期中西科學技術成果在內容和方法上的差距加大。在內容上,中國在科學上的主要成就大多屬於應用科學,如《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等。而同一時期西方科學的發展主要是理論科學。科學家努力的重點,不在於實際的應用,而在於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探索。例如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如果從實用的觀點看,比起托勒密的「地心說」不能顯出明顯的優越性,但就人類對太陽系的認識而言,哥白尼學說更能反映天體運行的本質。伽利略更是一位對理論充滿情趣的人,他對自由落體定律、慣性定律、拋物體運動的軌跡等所做的探索,大都寄予對事物和規律的追尋。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學家所進行的科學研究大多使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而中國仍然主要採用傳統的整理典籍和總結經驗的方法。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成書過程,充分體現著這一傳統研究方法的使用過程。16世紀中西科學在內容上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別,正是近代科學與傳統科學本質差別的具體體現。 為什麼中國沒有產生近代科學?(1)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固有的分散性和狹隘性,不可能使科學應用達到較大規模,從而使近代科學的產生和應用失去了應有的土壤。(2)封建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也阻礙了和工商業有關的科技的發展。(3)明清統治者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如八股取士,大興文字獄,把大量知識分子迫入了脫離實際、脫離生產、脫離對自然界觀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學在中國失去了產生和發展的政治文化基礎。(4)教育的落後。中國封建教育以儒學為主要內容,以培養封建官吏為目的,很少涉及生產和科學知識。而在教育上採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於科學間的互相融合,也不利於培養大批人才。總之,日趨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礙中國近代科學出現的最根本原因。 中國古代「匠」的地位:在封建官僚社會里,科學家、技師、工匠不像在古希臘或近代歐洲那樣,有著獨立的社會地位,一般來講,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服從於封建國家。大型的水利工程和土木工程自不必說,幾乎任何一種新式的復雜機械,如早期的水車和歷代水力趨動的天文儀器,不是在皇家宮廷製作,便是在地方豪門的家庭作坊里產生。這些科學家、技師有的本身就是官吏,有的是依附於官吏的食客。張衡、杜詩、蔡倫、宇文愷、李誡、蘇頌、沈括、燕肅、郭守敬都是做過官的人,馬鈞、耿詢、丁諼則是依附於豪門貴族的門人。因此,科學家們的成就,就往往取決於封建國家的盛衰。大體說來,封建國家國勢強盛時,諸如天文學、都邑營造、車服器械等方面,就會有所發展,反之,就無所建樹。百工的地位,比出身於士大夫階層的科學家更低的多。他們從事的職業往往被稱為「賤業」的倍受歧視。百工的技藝常常通過血統延嗣一代一代留傳下來,具有濃厚的狹隘性和保守性,一旦家族絕嗣,世代辛勤積累的寶貴技藝就會頻於失傳。這種恪守祖傳的技術模式妨礙技術的交流,並與科學的精神背道而馳。 古代科學技術成就與局限性給我們的啟示:從國家來講,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經濟搞上去,為科學技術的發展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重視人才,尊重人才,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識創新體系,鼓勵知識創新。要充分認識科學理論的指導意義,明確科學技術的作用。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明確在激烈的科學技術競爭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是極其重要的。要全面行使國家職能,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作為國家的戰略重點。

⑤ 作為夏商早期的青銅冶煉中心,哪些因素導致被廢棄

在世界各大古文明中心中,華夏文明進入青銅時代的時間是相對較晚的。雖然早在六千年前,華夏各地就零星出現了各種金屬製品,但這些金屬製品大多是天然銅礦石直接打造成型的,而且以黃銅為主,真正經過人工開采礦石、投入礦爐冶煉、製成堅固耐用的青銅製品還是後來的事情。最早的人工青銅器鑄造技術出現在五千年前的西北甘肅一帶,經過漫長的傳播後於距今四千多前到達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中原一帶,到傳說中的夏朝建立後才開始有了大規模鑄造的痕跡,但工藝還相當粗糙,要商朝建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青銅器文明才到達了輝煌的頂峰,甚至反超其發源地兩河流域一帶文明。


實際上,在湖北武漢盤龍城遺址考古發掘中,人們發現了很多礦冶和鑄造痕跡,同時找到的青銅器物工藝水平比西吳壁遺址的同類器物高得多,而且數量和種類也遠超於它。這說明此時在商人已經在湖北找到了更穩定的銅礦供應基地,為了將礦石進行儲存、轉運和初步的加工,他們將盤龍城建設成了一個規格很高的城市,從其城址規模的測量看,已經擁有了僅次於都城的等級。也就是說,西吳壁遺址這一夏商時期最大的礦冶基地是在商朝對湖北江漢一帶的經營取得新進展後逐漸放棄,這也在客觀上推進了商周之後兩湖各地慢慢融入華夏文明圈的進程。

⑥ 商朝文化方面取得了什麼成就

商朝在最後的二百七十多年間,定都於殷,即今河南 安陽,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們稱這二百七十多年為商朝的後期,我們所以確知商朝已有文字記錄,乃因為公元一八九九年以來殷都遺址——即所謂殷墟的發展和發掘。商朝的文化是一個燦爛的文明,商朝擁有世界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有世界上最早的關於日食的紀錄;商代文字已基本定型,是當時世界上的進步文字,由此開始了中國文字可考的信史。

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統治者的占卜紀錄。

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會意、形聲、假借、指事等
多種造字方法,已經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辭中,總共發現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學者認識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
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甲骨文因刻寫材料堅硬,故字體為方形。而同時的金文,因系鑄造,故字體為圓形。

青銅

中國青銅文化源遠流長,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風格。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銅器,包括禮器、樂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藝術品等,形成了以青
銅禮器和兵器為主的青銅文明,達到中國青銅時代發展的巔峰,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殷墟青銅禮器的大量出現,證明中國青銅文化已發展到了最高的
階段。

司母戊大方鼎

以青銅禮器鼎、簋、觚、爵、斝,兵器戈、矛、鉞、刀、鏃,工具錛、鑿、斧、鋸、鏟,樂器鐃、鈴、鉦等為代表的殷墟青銅器,形制豐富多樣,紋飾繁縟神秘。
層層疊疊的線條把動物形象加以抽象變化,採用極精細的幾何紋和深淺凸凹的浮雕,構成形形色色的圖案,布局嚴謹,庄嚴凝重。其誇張而神秘的風格,蘊含著深厚
粗獷的原始張力和藝術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審美觀念。殷墟在青銅冶鑄方面輝煌的成就使其成為世界古代青銅文明的中心之一。

商人鑄銅技術之最高的造就,乃在王宮和宗廟里所陳列的供飲食和盛載用的種種器皿,如尊、卣(盛酒用)、爵(酌酒用)、觚(飲器)、罍、(食器)、方彝、
巨鼎(盛食物用)等等,都是具有很縟麗的花紋的。可惜寫此段時,殷墟的銅器,作者尚無緣寓目。茲根據他人參觀(民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美術展會所陳
列者)的報告,略記二器,以見一斑。一為提梁卣:器分三層,上層為一蓋,以練系於梁間,下層為卣的本體,中層擱上是一蓋,取下來卻是一觚,提梁的兩端,各
有一生動的兔形的獸頭,全器周圍是細致的花紋。一為盂形的器:當中有一柱,柱頂成蓮花形,其旁四龍拱繞,兩龍銳角,兩龍鈍角,四龍相連,可以環柱為軸而旋
轉,孟身和柱周圍也是細致的花紋。

天文

商代日歷已經有大小月之分,規定三百六十六天為一個周期,並用年終置閨來調整朔望月和回歸年的長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記錄。

數學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萬的數字,明確的十進制,奇數、偶數和倍數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計算能力。光學知識在很早就得到應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鏡,能在較小的鏡面上照出整個人面。

音樂

自商代起,中國音樂進入了信史時代。民間的音樂和宮廷的音樂,都有長足的進步。由於農、牧、手工業的發展,青銅冶鑄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從而使樂器的製作
水平飛躍,大量精美豪華的樂器出現了。樂舞是宮廷音樂的主要形式。可考證的有《桑林》、《大護》,相傳為商湯的樂舞,為大臣伊尹所作。從事音樂專業工作
的,主要有「巫」、音樂奴隸和「瞽」三種人。有關商朝的民間音樂的材料很少,《周易·歸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人的樂器有磬、塤(有石制、陶制、骨制三種)、鼓、饒(形如鈴鐸而無舌,持以敲擊,大小三枚為一套)、{龠禾}(笙之小者)。又卜辭中有從絲從木的樂字,可見琴瑟之類當時亦已存在。

安陽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大石磬,浮雕成瞪目張牙的虎形,紋飾與器物渾成一體,是迄今發現最早的一件大型樂器,也是一件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雕塑品。

⑦ 如今西方破壞世界文明成果 軍火商與武力大行其道 東方誌在建設新文明 軍力也跟緊發展 好壞自明對嗎

對啊!圖片好漂亮!喜歡這些藝術品。

⑧ 看過改革開放三十年成就(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方面)的基本結論

憶改革開放,現中華雄威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後,奧運大幕將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⑨ 甲骨文是商周時期的重要文明成果,現今研究甲骨文的意義是什麼

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歸功於文字。中國文字語文分家,語變文不變。文字象形,甲骨文是中國的象形文字。文字是可以考據的,有文化傳承和歷史研究的價值。

閱讀全文

與商的文明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
蘭州經濟糾紛律師 瀏覽: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