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教師隨筆
閱讀習慣可以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的生活方式、人生取向乃至整個民族的精神面貌。但目前高中學生的閱讀現狀不容樂觀,首先,由於高考壓力,高中學生大多都被淹沒在題海之中,幾乎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去靜心閱讀;二語文和其它科目相比,需要長期閱讀,大量積累,而大多數學生的功利心強,也就懶得閱讀;三是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讀圖時代和「微時代」的到來,直觀簡單的閱讀材料了容易造成閱讀時的急躁心理。矯正學生閱讀行為,讓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改善語文教學生態,筆者將一些做法總結如下:
一、先學後教,給學生足夠的自主閱讀時間
閱讀能力是一項重要的語文能力,閱讀習慣也是語文素養與人文素養的體現,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但高中學生課外幾乎沒有預習閱讀的時間及習慣。為了保證語文學習的時間和閱讀質量,可以將學生應在課前進行的預習閱讀環節放在課堂內進行。一篇課文,學生自己獨特閱讀感受與體驗是任何高明的講授所替代不了的,所以學生進行的預習性閱讀非常必要;如果沒有學生自己的閱讀感受,缺少辨別力,語文學習也就變成了全盤接受教師講解的被動式學習,學生會逐漸喪失閱讀感悟和思維創新。有些老師可能認為,如果在課內進行預習閱讀,會佔用好多課時,從而造成進度的緊張,完不成教學任務。其實不然,學生預習閱讀之後,由於任務明確,有些預設教學環節就可略去,課堂教學節奏可以加快,並不影響教學任務的如期完成和學習效果。
當然,對於學生的預習閱讀,要有具體的體任務和要求。首先,字詞積累仍是是語文學習的第一要務,所以預習時先要圈點勾畫有關字詞,自己先用字典解決。現在的學生大多不注重藉助字典解決問題和學習,因此,在高一開學之初,我讓學生務必准備《現代漢語詞典》和《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因為查字典,使用工具書也是學生的一種語文能力,也可以訓練學生的耐心。漢字是音、形、義一體的文字,而且大多是多音字,語境不同,詞性、讀音和意思也不盡相同,所以查字典時還需要判斷,而判斷的過程也是學習、積累的過程,也能體現語文學習中「處處留心皆學問」的學科特點。二是在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標記出自己閱讀的難點和精彩點,同時提出有關問題,進行簡單批註。教師巡迴對學生批註情況進行檢查,或每隔一段時間,把學生的語文書收上來進行檢查,因為學生質疑、提問有時難免偏頗,失之膚淺,教師就要對學生提問的質量、批註情況進行檢查、反饋、糾正,進而把學生的閱讀引向深入。閱讀時的質疑、批註不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而且使學生形成閱讀時動手、動腦的習慣,也為後續的教學活動奠定基礎,減少了教學的盲目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課堂交流展示閱讀成果,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在預習閱讀的基礎上,當堂進行交流、展示各自的閱讀結果,既是新課程改革理念的體現,也是學生自主發展的體現。課堂交流與展示以小組為單位,如小組內可以集中解決字詞方面存在的問題;教師也可以把學生理解中的難點與誤區進行必要的集中,待後在教學中解決。對於課文難點和學生提出問題,並不是教師進行直接解答,而是把問題在課堂公布,讓已經理解和學會的學生進行解答,當學生解答不清楚的情況下,教師再進行點撥,這樣可以因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課堂交流和思維碰撞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深層次思維。其實,高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有很大的發展,課文經過學生的自主閱讀,大部分內容自己已經能夠讀懂,只有個別之處需要教師的提示、點撥,所以教師盡可能少教,讓學生多讀,以此來培養起學生獨立的閱讀意識、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以《孔雀東南飛》人物形象的教學環節為例,經過學生對課文的閱讀、交流、討論,學生對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等人物形象及課文主題基本都已基本理解,但學生沒有注意到劉蘭芝離別焦家時的精心打扮,以及告別焦母時的言行等內容對劉蘭芝人物形象的作用。筆者把這些內容提出來與學生一起討論,從而使學生對作品和劉蘭芝的形象特點認識更為全面。
三、課外讀物課內讀,保證學生的課外閱讀
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只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課外讀物的自主閱讀時間,以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但是在目前應試風氣比較濃厚的背景下,課外閱讀如果真的放到課外時間,基本是有名無實,所以課外讀物可以課內閱讀。每周至少抽出一節課來保證學生的課外閱讀時間,即使到高三,都在堅持。雖然只有一節課,但對學生影響不可小覷。經過一段時間,大多數學生已經再不用我叮嚀,已能自覺圈點勾畫了,查字典解決閱讀中的障礙,許多學生還認真地摘抄有關內容和語句。而且他們手中的讀物也逐漸多起來了,除了《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雜志之外,還有郭敬明、周國平、韓寒等人的作品以及《詩經》《楚辭》和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選本。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學生把他想買的書目拿給我看,他竟然決心買240多塊錢的書,這在農村中學是非常少見的;這學期,有一個班的學生把「18歲系列」的書買了幾套。我很欣慰的是學生已經認識到了閱讀的價值。每當自由閱讀時間,他們靜靜地閱讀,沉浸其中,津津有味。但他們慨嘆這樣能靜下心來讀書,沒有作業的時間真是太少了!
四、開展讀書交流活動,分享課外閱讀成果
為了繼續加強閱讀興趣,把潛心閱讀的習慣能夠繼續延伸、鞏固,把課外閱讀多樣化,使學生的閱讀收益也最大化,組織開展一些讀書交流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借鑒有些電視台「讀書」欄目,每月舉行一次圖書交流活動。每次選取若干讀書有心得的學生,以PPT的形式,把自己讀過的書或文章向全班同學介紹、推薦。要求介紹作品的精彩部分,自己的閱讀感受,以及作者基本情況與其它相關作品鏈接等,以此來對其他學生的閱讀能起到引導、拓展作用,這樣可以使一些優秀經典讀物在學生之間快速傳播、接受,增加學生的閱讀積累。另外,還可以利用語文課前的幾分鍾進行讀書推介活動,即學生可以將自己閱讀過的作品進行簡單介紹,挑選主要的段落、語句讀給大家聽。還有,農村學生經濟能力也很有限,農村文化氛圍也不太濃,學生本人和家裡藏書都不多,把學生手裡僅有的書以班為單位,集中到全班,大家可以互相交換閱讀,每個學生相對都可以多讀一些書,從而營造局部的讀書氛圍。
五、利用多種途徑,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語文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所以可以利用多種學習資源和途徑,都可以實現語文學習。如今是讀圖時代,學生也很喜歡看視頻資料,而有些視頻圖文兼有、聲情並茂。許多語文課文,都是名家名篇,在學生閱讀和教學之後,可以再補充一些課外映像資料,這樣讓學生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可以對某個作家作品有更詳細、更深刻地了解,也能讓學生對進一步的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因為興趣可以鞏固習慣。這樣也可以使課文文本學習與視頻欣賞互相促進,互相補充,豐富學習的手段,如學習了李清照的兩首詞之後,就及時播放了重慶電視台「品讀」欄目的視頻——《酒色才氣李清照》,使學生對李清照其人及課文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在視頻的引導下,學生可以進一步閱讀、探究李清照的其它作品。而每周播放的「品讀」視頻,以中國古典詩詞為主,也很受學生歡迎。在播放視頻前,會把視頻中涉及到的作品印發給學生,也便於他們反復誦讀、理解、體會、積累等。
由於語文課文選文的范圍非常有限,教師應該及時補充一些課外名篇,讓學生盡量多接觸一些文學名篇,從而促使學生閱讀探索更多的名家名篇,增加學生的閱讀積累和興趣。如高中語文必修5小說學完後,我又給學生補充了原來教材中的一些經典名篇,如史鐵生的《我與地壇》及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陽春面》,學生感覺非常感動、勵志;必修系列文言文學習完後,筆者發現這套教材選入的近代作家作品不足,就給學生補充了孫中山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序》、林覺民的《與妻書》等名篇,讓學生誦讀,學生充分了解了民國革命者的精神氣質、人格魅力和他們的才華。
另外,在讀寫結合中也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活動,有些學生明顯對寫作有了興趣,尤其是詩歌與散文。就順勢鼓勵他們寫作,不在長短,貴在堅持。在寫作過程中,充分發揮「便利貼」的作用,寫一句話,一個片段,記下自己的所見、所想,包括高興的、郁悶的和傷感的,貼在書上、教室、宿舍或家裡卧室的牆壁、玻璃上等處,也是對自己的激勵或反思,對學生的成長也不無裨益。但反過來說,學生要寫作,在有些方面就會有欠缺,他們就得多讀,這樣就可以以寫促讀。有學生愛寫詩,我對他們建議,可以多讀一些現當代與古代大家的作品,進行仔細品味、研究,從作品中領悟章法、語言。當然,不期求學生能把詩寫得有多好,難得他們有這種心情和興趣,能為他們枯燥的高中生活增添色彩就可以了。偶爾也有學生在語文競賽、詩歌朗誦以及各級各類徵文大賽中獲獎,或作文或得發表,也可以看作是閱讀活動的有益的副產品。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一種學習品質,可以使學生擁有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精神狀態和生命姿態,也為他們今後過一種從容、優雅,有教養的公民生活奠定基礎。
❷ 有關細節的名人事例
1、上海地鐵一號、二號線故事:
上海地鐵一號線是由德國人設計的,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直到中國設計師設計的二號線投入運營,才發現其中有那麼多的細節被二號線忽略了。結果二號線運營成本遠遠高於一號線,至今尚未實現收支平衡。
5、曹劌論戰
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庄公。魯庄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
魯庄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庄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
」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魯庄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庄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後。
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庄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後,魯庄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
❸ 甲骨文的發現有何重大意義
甲骨文發現的意義包括:
一、文字記載歷史前推千年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成系統文字,多為殷商王室的占卜記錄,載有豐富的社會生活信息。
甲骨文的發現改寫了世界文明史的記錄,把中國信史提早了1000多年,並由此引起對商都殷墟的發掘,促成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使得20世紀中國的學術軌跡有了一個嶄新的開始。
二、甲骨文是研究古文字的寶貴資料
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各種刻劃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二三千年的孕育、發展,到了商代,中國的文字達到基本成熟階段。
甲骨文具有文字的形、音、義三要素,符合六書造字的功能,是研究漢字原初構形與漢語言語法最早形態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體構形和文辭體式,與當今的漢字及現代漢語語法結構一脈相承,對中國古文字研究有重要作用。
(3)書法成果展示擴展閱讀
甲骨文的文字特點
一、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二、從書法的角度審視,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一共三個基本要素。
三、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四、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且富有立體感。
五、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並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