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語文科研成果

語文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29 00:18:52

Ⅰ 我的漢語文之路 作文 300字

前不久在我主持的教育在線論壇上,我和一些網友就語文教學中對話平等與引導的關系展開了爭論。有的老師認為,師生之間不可能有什麼「平等」;還有的老師主張「淡化引導」,因為「引導」很容易導致「思想專制」。我當然不同意這些說法,但這樣的爭論卻促使我更加深入思考:什麼是「對話」?什麼是「平等」?什麼是「引導」?「平等對話」中應不應該「引導」?可不可能「引導」?如果應該而且可能,那麼又如何「引導」?……這些實際上不是純粹的理論問題,更是實踐問題。於是,我把這個問題當成課題開始研究:閱讀有關理論書籍,查閱相關資料,回顧梳理並提煉自己在這方面的實踐,將自己的思考和實踐探索寫成論文——最後,一篇萬字長文《對話:平等中的引導》便出爐了。
多年來,我的許多教育科研論文都是這樣完成的。比起教育專家們的論著,我這些文章顯然「檔次不高」,但它來自我鮮活的實踐和真誠的思考;它不是為科研而科研、為論文而論文的「課題成果」,而是我從困惑中找到的「研究項目」。
至今還有老師誤以為只有「立了項」的課題才叫真正的教育科研。應該說,立了項的課題研究是一種研究,沒有立項的課題也可以研究——「把問題當課題」。說來也許沒有人相信,我從教20餘年,幾乎沒有參與過各級立項的課題實驗,但我也可以自信地說,20多年來,我一刻也沒有停止過教育科研。我讀葉聖陶、讀陶行知、讀蘇霍姆林斯基、讀阿莫納什維利,常常感慨:他們的課題是哪一級的呢——市級、省級或國家級?他們的成果有誰鑒定驗收的呢?沒有任何人為他們的課題立項,更沒有「開題論證」「階段檢測」「成果鑒定」,來自教育實踐來自學生心靈的教育科研,使他們的理論成了公認的教育經典。在這里,我絕對沒有鄙薄課題研究的意思,只是想說,對於廣大一線的普通老師來說,要得到課題是不太容易的;但沒有課題並非不能搞科研,還是那句話:「把問題當課題!」——只要我們帶著一顆思考的大腦從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就會感到,富有價值的課題是源源不斷的。《變「應試語文」為「生活語文」》《民主、科學、個性》《讓語文課成為學生思考的王國》……我這些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雜志上的獲獎論文,都是我對自己的語文教育過程中所遇問題進行研究後的結晶。這就是教育科研!
除了這種「問題式研究」,我還要特別強調「反思性研究」。對於一線老師來說,不一定要「創立什麼理論」——實際上幾乎是不可能的,而理解、運用科學的教育理論或者根據科學的理論體驗、反思並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也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教育科研。
嚴格地說,我至今沒有提出任何原創性理論,更沒有創立什麼「××教學法」之類的模式,但就語文教育科研而言,我一點都不自卑,因為我確信:對優秀教育理論的創造性運用和富有個性的理解也是一種類型的教育科研——即讓科學理論根植於自己的實踐,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符合自己學生實際的有效操作方式;同時,對科學理論獲得屬於自己的領悟。比如,正是讀了葉聖陶「讓學生自己學會改文章」的文章,我便摸索如何讓學生自改作文,經過反復探索,我形成了「序列訓練,全程作文,學生自改,分項積分,互動講評」的作文教學操作辦法,效果非常明顯。又如,我學了陶行知民主教育的理論,便將其運用到語文教育中,進行語文民主教育的實踐,最後我不但在教育效果方面取得了成就,而且我還形成了屬於自己的「語文民主教育觀」: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民主精神(包括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法治精神、寬容精神、妥協精神)的語文教育;就是尊重學生各種精神權利的語文教育,就是給學生以心靈自由的語文教育,就是師生平等和諧共同發展的語文教育。這些做法和觀點都來自著名教育家的理論,但通過實踐中創造性的運用和理解,又分明打上了我個人的烙印。這難道不是教育科研嗎?
最後,我還要談談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方式,即論著的寫作。寫論文寫書不等於搞科研,但實事求是的教育科研最後的成果必然要通過寫作來表達。然而現在相當多的科研論文,越來越「高深」:名詞術語的堆砌、時髦理論的復述、宏大體系的構建——讓人在讀不懂的同時感到自卑。其實,我們讀讀盧梭、讀讀馬卡連柯、讀讀葉聖陶、讀讀阿莫納什維利……這些大教育家的教育名著無不平易樸素,而且在平易樸素中蘊含著真正的深刻。他們給我的啟示是:小說、散文、詩歌、隨筆、日記等等都是可以用來表達教育科研成果的!因為語文屬於人文學科,其科研方式包括成果體現都不能完全套用理科模式,它更多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是實踐的而不是理論的,是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是感悟的而不是實證的……所以,我寫《愛心與教育》《走進心靈》《從批判走向建設》《風中蘆葦在思索》等教育著作時,更多的是用教育手記或隨筆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實踐和思考。這些書受到廣大同行的好評,讓我再次明白:規范的學術論文只是教育科研表達的一種形式,除此之外,教育科研還完全可以更自然、更樸素、更詩意地表達!
——工作並思考著:在實踐中發現問題,並不停地理解、運用、體驗、反思、總結,並自然而然地表達……我正是這樣走上了教育科研之路,我還將繼續這樣走下去。

Ⅱ 胡裕樹的科研成果

1. 《中學語法教學》(合作),上海春明出版社,1954
2. 《通俗語法講話》(合作),北京通俗讀物出版社,1955
3. 《現代漢語語法探索》(合作),上海東方書店,1955;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6,新1版;商務印書館,1990,新1版
4. 《怎樣用詞》(合作),北京通俗讀物出版社,1957
5. 《詞彙·語法·修辭》(合作),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7;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新1版
6. 《數詞和量詞》,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7;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新1版
7. 《語法和修辭》(合作),上海新聞夜大學,1959
8. 《初級語法講話》(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9. 《偏正復句》(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10.《漢語語法研究》(合作),商務印書館,1989 1.《現代漢語》(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修訂本1979;增訂本1981、1987;重訂本1995
2.《現代漢語使用說明》,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修訂本1979;增訂本1982
3.《現代漢語參考資料》(共3冊),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1982
4.《辭海·語言學分冊》(主編之一),上海辭書出版社,1978
5.《辭海·語言文字分科》(主編之一),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6.《大學寫作》(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7.《今日漢語》(海外華語學習教材,共14冊),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1990
8.《中國大網路全書·語言文字卷》(語法修辭分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8
9.《漢語語法修辭詞典》(主編之一),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10.《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語言文字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
11.《動詞研究》(主編之一),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12.《新編古今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13.《動詞研究綜述》(主編之一),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6 1.《舊唐書》(16冊,參加校訂),中華書局,1975
2.《舊五代史》(6冊,參加標校),中華書局,1976
3.《五代會要》(參加標校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1.談詞的分類(合作),《中國語文》,1954,2、3
2.詞的范圍·形態·功能(合作),《中國語文》1954,8
3.語法·語法學(合作),《語文知識》(上海),1954,10
4.形態學·造句法(合作),《語文知識》(上海),1954,11
5.詞和字(合作),《語文知識》(上海),1954,12
6.構詞法(合作),《語文知識》(上海),1955,1、2
7.談賓語(合作),《語文學習》(北京),1955,12
8.用不用關聯詞語(合作),《語文知識》(上海),1956,5
9.賓語的位置(合作),《語法和語法教學》,1956,5
10.修辭與邏輯、語法的關系(合作),《語文知識》(上海),1957,2
11.基數與序數,《語文知識》(上海),1957,2
12.概數,《語文知識》(上海),1957,5
13.談結構助詞「的」(合作),《語文學習》(北京),1958,11
14.關於《馬氏文通》,復旦月刊,1959,3
15.談時態助詞「了」,《語文知識》(上海),1959,11
16.關於語法教學的幾個問題(合作),《上海師范學院學報》,1979,2
17.有關句子分析的幾個問題,《中國語》(日本),1981,1
18.怎樣學好「現代漢語」,《山西青年》,1981,8
19.用辯證法指導修辭學習
20.――陳望道與《修辭學發凡》(合作),《復旦大學學報》,1982,3
21.句子分析漫談(合作),《中國語文》,1982,3
22.回顧與展望(合作),《中國語文》1982,4
23.對中學語法教學的幾點看法(合作),《教學語法論集》,1982
24.試論句首的名詞性成分,《語言教學與研究》,1982,4
25.重印《中國文法革新論叢》序,《漢語學習》,1984,1
26.語法系統和語法教學(合作),《語文學習》(上海),1984,3
27.教日本人學漢語(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3
28.漢語語序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合作),《中國語文》,1984,3
29.如何確定句型,《中文自修》,1984,4
30.漢語語法研究的過去與現在,《中國語》(日本),1984,6
31.《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的幾個有關問題(合作),《新疆教育》,1985,1
32.談疑問句(合作),《中國語文》,1985,2
33.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合作),《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85,2
34.吳士文《修辭格論析》序,《修辭學習》,1985,2
35.方光燾教授對漢語語法研究的貢獻(合作),《復旦大學學報》,1985,3
36.方光燾教授與漢語語法學(合作),《復旦大學學報》,1985,4
37.劉校《助語詞》序,黃山書社(安徽),1985
38.從「們」字談到漢語語法的特點,《語文園地》(廣西),1985,12
39.修辭學專著必須具有鮮明的個性
40.――評程希嵐《修辭學新編》,《修辭學習》,1986,1
41.怎樣看待漢語語法的特點(孫德坤整理),《語文導報》(杭州),1986,1
42.《方光燾語言學論文集》序,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
43.把言語交際作為動態系統來研究
44.――評劉煥輝《言語交際學》,《修辭學習》,1987,3
45.一部饒有新意的修辭著作
46.――評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修辭學習》,1987,4
47.《今日漢語》編寫中的幾個問題(合作),《世界漢語教學》,1987,6
48.大·全·新――中國成語大詞典評介,上海新聞出版,1987
49.關於制約漢語語序的一些因素(合作),《煙台大學學報》,1988,1
50.宗廷虎等《修辭新論》序,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51.郭谷兮《語言學教程》讀後感,《湖南大學學報》,1988,5
52.韓明安《漢語新語詞詞典》序,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
53.林玉山《反義詞詞典》序,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54.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兩個問題(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2
55.評吳為章《實用語法修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89,3-4合刊
56.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序,《修辭學習》,1989,5
57.周宏溟《名句用法詞典》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8.孫蓮芬等《公關語言藝術》序,知識出版社,1989
59.四十年來的修辭學研究(合作),《語文建設》,1990
60.宗廷虎《中國現代修辭學史》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61.王希傑等《語海求索錄》序言,《漢語學習》,1990,1
62.邵敬敏《漢語語法學史稿》序,《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2
63.劉雲泉《語言的色彩美》序,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64.袁暉等《漢語修辭學史》序,《學語文》(安徽),1990,4
65.方光燾《語法論稿》序,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66.漢語語法(合作),大網路出版社,1990
67.《世界漢語教學網路詞典》序,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
68.戴磊《修辭學探新》序,《修辭學習》,1991,1
69.《語體學叢書》總序,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
70.《語法修辭方法論》序,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71.有關語法研究三個平面的幾個問題(合作),《中國語文》1992,4
72.中田慶雄《寄語可愛的日本和中國》序,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
73.現代語言學理論的思考,《語文建設》1992,6
74.為開拓修辭學新境界而努力
75.――評張煉強的《修辭藝術新探》,《修辭學習》,1992,6
76.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從「淡化語法教學」談起,《語文學習》(上海),1992,11
77.孫錫信《漢語歷史語法要略》序,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
78.張志公與漢語修辭學,《河北師范學院學報》,1993,7
79.現代漢語動詞的次范疇(合作),《營口師專學報》,1993,1
80.倪祥和等《新語法體系詳解》序,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
81.范曉《語法新論》(出版時改為《三個平面的語法觀》) 序,《復旦大學學報》1994,1
82.動詞形容詞的「名物化」和「名詞化」(合作),《中國語文》,1994,2
83.陳光磊《漢語詞法論》序,《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3;學林出版社,1994
84.漢語語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復旦大學學報》,1994,5
85.徐思益《語言學論文選》序,新疆大學出版社,1994
86.淺談語文規范化,《語文建設》,1994,9
87.《黃景欣語言學論文集》序,《南京大學學報》,1995,3
88.關於現代漢語動詞的研究(《動詞研究》代序)(合作),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89.試論句子的類型研究,《漢語學習》,1995,5
90.新編古今漢語詞典前言,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91.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序,語文出版社,1996
92.戴耀晶《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93.史有為《漢語如是觀》序,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94.關於語言體系的幾個問題(合作),《南京大學學報》,1997,4
95.讀(沈開木)《現代漢語話語語言學》,《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5
96.姚亞平《中國計算語言學》序,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97.句法中的語義和語用,《語言理論教學通訊》(湖南師大),1997,12
98.漢語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說(合作),日本東方書店,1997,3,31
99.吳為章、田小琳《漢語句群》序,商務印書館,2000
100.殷寄明《語源學概論》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01.盧英順《形態和漢語語法研究》序(1998),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Ⅲ 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的學科建設

安慶師范學院文學院文藝學學科是安徽省重點學科,有著深厚的歷史積累,現已形成以方錫球教授為核心的學科隊伍,凝練成四個穩定而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一、發展歷史
1、歷史悠久:早在20世紀20年代省立安徽大學時期,中國文學系就開展了文學批評的教學與研究。20世紀80年代,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在汪長輝教授、顧祖釗教授等的帶領下,逐步建構了文藝學學科基礎。
2、四次跨越:世紀之交,文藝理論教研室抓住機遇,迅猛發展,8年實現了4次跨越。2001年文藝學學科組建,形成了以方錫球教授為核心的學科隊伍;2002年,文藝學學科被遴選為校級重點扶持學科;2006年被批准為安慶師范學院重點學科;2008年獲批為安徽省級重點學科。
二、學科帶頭人
安徽省重點學科文藝學學科帶頭人方錫球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安徽省高等學校學科拔尖人才,安徽省教學名師,省級教學團隊漢語言文學團隊負責人,省精品課程《文學概論》負責人,省重點研究基地皖江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帶頭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基地「雙研部」部長,國家級教學團隊人文教育團隊主要成員,黃梅戲研究所所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方錫球教授長期致力於明清詩學研究,其中許學夷詩學理論、方以智詩學思想研究和從前七子到葉燮的「詩變論」研究,起點高,成果多,學術水平在國內居領先位置,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
方錫球教授現主持2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唐詩學與『詩變』論——從前七子到葉燮」(07BZW041)、 「黃梅戲改革與傳承研究」(07BB19),主持省部級項目2項;本學科組建以來,方錫球教授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權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3部,參編教材1部;獲各級各類成果獎18項,其中省社科優秀成果獎4項。
三、科研成果
近年來學科組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出版專著4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3項,教育廳項目4項。
四、研究方向
文藝學重點學科凝練為4個頗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分別是文學基本原理、古代文論、文藝美學、西方文論。 本學科融匯最新理論成果,以有目的、有意義的言語運用作為研究對象,探索言語行為與人類歷史、社會活動、民族文化、社會習俗、生存環境、生存狀態、主體心理之間的關系,揭示言語行為、言語運用的基本原則與基本規律,考察探析應用語言學的覆蓋領域和理論規律。從教師忌語、行政用語、禮貌語言、戲曲語言等角度和領域入手,提煉多層次漢語言交際原則、話語隱性意圖理解規則、罵詈語言構成原則、漢語話語構建的文化模式等語用模式與規則,分析概括戲曲語言的種種特徵和一般規律,為應用語言學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學科帶頭人江結寶教授現主持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黃梅戲語言及文化研究」等科研項目3項;近五年在《語言文字應用》、《修辭學習》等期刊發表論文17篇,出版《罵詈語言研究》、《言語交際論稿》等學術專著。
近年來,本學科組成員在《語言文字應用》、《古漢語研究》《戲曲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60餘篇,出版專著3部;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主持廳級科研項目4項。 本學科立足皖江文化語境,借鑒中西方語言學研究最新成果,探索修辭學與語用學跨學科發展的途徑。運用西方語用學、言語行為學和文化語言學等理論,探索黃梅戲語言的音韻特色與文化意蘊,研究安徽安慶方言的語言學及文化語言學特點,凸現漢語語用研究的地域性特色。學科組成員還借鑒敦煌學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現存文獻資料,開展徽州契約文書及方俗難詞研究,發掘其中豐富的語言文化信息,以個案考察和特定的語用學資源推進本學科學術研究的深入發展。
學科帶頭人鮑紅教授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安徽安慶方言的語言學及文化語言學研究」和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安慶方言中的虛詞研究」。儲小旵博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宋元以來契約文書俗字研究」。
近年來,本學科組成員在《中國語文》、《方言》、《古漢語研究》、《語言文字應用》等期刊發表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6部;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參加1項,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參加3項,主持廳級科研項目8項;獲各級各類科研獎2項。 本學科組成員以古典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科學運用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的理論和方法,充分發揮電子文獻便於檢索的優長,博古通今,訂訛辨誤,開展扎實的文獻整理與史料學研究以及學術史研究,形成了3個穩定的研究方向:語言學文獻研究、文學文獻與文化研究、史學文獻與文化研究。
學科帶頭人劉敬林教授為安徽省精品課程「古代漢語」主持人,近年來在《中國語文》、《方言》、《古漢語研究》、《紅樓夢學刊》等期刊發表論文28篇,出版《〈漢語大詞典〉釋義論稿》、《北京方言詞諧音語理據研究》、《〈金瓶梅〉方俗難詞辨釋》等學術專著;其他成員整理出版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馬其昶著作三種》等重要文獻。
近年來,本學科組成員在《中國語文》、《方言》、《古漢語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7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7部;主持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項目「桐城派名家文集」、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項目「《杜荀鶴文集》校注」等省部級科研項目5項,廳級科研項目7項;獲各級各類科研獎3項。 本學科組成員將接受美學、文學闡釋學等西方理論與中國傳統解讀方法相結合,考察重要詩歌經典在歷代文學批評中的接受情況和文學創作中的審美改寫與化用情況,注重對選本類文學總集特別是明清時代文學選本的評點進行研究;以中西比較的宏闊視野、扎實的文獻考辨和深邃的理論分析相結合的論證操作,探討中國詩學、詞學史上重大問題和薄弱環節,不斷推進中國詩學、詞學研究的發展;深入發掘明清以來的皖江地區的豐富的文學文化資源,著力彰顯學科的地域文化特色。本學科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積淀,擁有先秦文學、唐宋詩詞與詩學、明清文學與文論、近代文學與安徽文化等四個成熟的研究方向,是安慶師范學院第一批獲得碩士學位授予點的學科。
學科帶頭人汪祚民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詩經》文學闡釋史(明清卷)」、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詩經》文學闡釋史(宋元明清)」;在《文獻》、《光明日報》、《東方叢刊》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學術專著《詩經文學闡釋史(先秦—隋唐)》榮獲安徽省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出版獎著作二等獎,負責校點的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榮獲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二等獎。
近年來,本學科組成員在《文史》、《文獻》、《光明日報》、《東方叢刊》等報刊發表論文80餘篇,出版專著2部;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參加2項,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3項,廳級科研項目6項;獲安徽省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出版獎等科研獎2項。 本學科組成員運用宏觀縱覽與微觀透視相結合的方法,對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與流變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與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尤其是在近現代文學傳承改造、全球化語境中中西文學的影響互動、新時期小說理論的生發與沉澱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學術界的認可。本學科經過長期的發展積累,形成了4個穩定的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社團與流派研究、中國現當代小說研究、中國現當代戲劇與影視文學研究、中國現當代詩歌散文研究。
學科帶頭人梅向東教授為省級精品課程「中國文學批評史」主持人,主持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朱光潛與中國二十世紀的美學」等科研項目2項;近年來在《文學遺產》、《文藝理論與批評》、《文學評論叢刊》等刊物發表論文10餘篇。
王海燕教授為省級教學名師、省級精品課程「中國現當代文學」主持人,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期中國小說發展史論」,主持安徽省社科規劃項目「對立與和諧:新時期30年小說的發展論闡釋」。王永兵副教授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歐美先鋒文學與中國當代先鋒小說關系研究」。
近年來,本學科組成員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理論與批評》、《文學評論叢刊》、《光明日報》、《魯迅研究月刊》等報刊發表論文8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6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參加2項,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2項,廳級科研項目8項;獲各級各類科研獎5項。 本學科組成員將影響研究、平行研究等比較文學基本方法與中國詩學研究、現當代文學研究相結合,對中西重要文學觀念進行了雙向闡發,重點考察了明清時期中西文學與文化間的復雜聯系,對二十世紀中西文學的基本面貌、重點作家與思潮進行了深入的思索。學科帶頭人為方錫球教授。
本學科研究方向明確,注重比較視野與具體文學現象的融合,既對中西文學中事實性的聯系做出了實證性的考察,也對中西文學間精神性的呼應進行了探求,形成了3個成熟的研究方向:比較詩學、二十世紀中西文學比較、明清中西比較文化與文學。

Ⅳ 當教師的前景如何

教師,以教書為生的職業。這個職業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職業之一。受社會的委託對受教育者進行專門的具有建設性的教育,執行各項教育政策,維護社會穩定,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各類高素質或實用人才。

而且眾所周知,教師是受人愛戴和尊敬的一個職業,平時的時間比較充裕,而且有編制保障。老師這個職業目前來看,在未來的好幾十年,都是不會被淘汰的。因為老師的不可替代性,所以這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不會隨著電子科技的發展而限制了老師的就業。

Ⅳ 王運熙的科研成果

六朝樂府與民歌 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1955年7月版。
樂府詩論叢 古典文學出版社1958年4月版。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文心雕龍探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版。
中國古代文論管窺 齊魯書社1987年3月版。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與楊明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
隋唐五代文學批評史(與楊明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樂府詩述論(含《六朝樂府與民歌》、《樂府詩論叢》、《樂府詩再論》3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版。
望海樓筆記 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4月版。
當代學者自選文庫王運熙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李白詩選(署復旦大學古典文學教研組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8月版。
李白研究 作家出版社1962年6月版。
古代詩歌選(4冊,與顧易生、徐鵬合編,署名王易鵬)少年兒童出版社1961-62年版
中國文學批評史(3卷本,與顧易生共同主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8月、1981年11月、1985年7月版。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 (7卷本,與顧易生共同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89年6月至1996年6月間陸續出版。
歷代詩歌淺解 (與顧易生、徐鵬合編,此為60年代初《古代詩歌選》的修訂本) 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版。
《文心雕龍》譯注 (與周鋒合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 1、《樂府前溪歌雜考》,《國文月刊》75期,1949年
2、《離合詩考》,《國文月刊》79期,1949年
3、《論六朝清商曲中之和送聲》,《國文月刊》81期,1949年
4、《偉大的詩人屈原及其作品》,《解放日報》1953年6月15日
5、《說黃門鼓吹樂》,《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第6期,1954年5月10日
6、《漢代的俗樂和民歌》,《復旦學報》1955年第2期
7、《吳聲、西曲中的揚州》,《文學遺產增刊》第1輯,1955年
8、《七言詩形式的發展和形成》,《復旦學報》1956年第2期
9、《論〈孔雀東南飛〉的產生時代、思想、藝術及其問題》,《語文教學》1956年第12期
10、《從詩論看我國古代敘事詩不發達的一種原因》,《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第87期,1956年1月8 日
11、《漢代鼓吹曲考》,《復旦學報》1957年第1期
12、《南北朝樂府中的民歌》,《語文教學》1957年第9期
13、《釋〈河嶽英靈集序〉論盛唐詩歌》,《復旦學報》1957年第2期
14、《陳子昂和他的作品》,《文學遺產增刊》第4輯,1957年
15、《談李白的〈蜀道難〉》,《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第144期,1957年2月17日
16、《試論唐傳奇與古文運動的關系》,《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第182期,1957年11月10日
17、《讀〈柳毅傳〉》,《語文教學》1957年第3期
18、《〈虯髯客傳〉的作者問題》,《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第198期,1958年3月2日
19、《樂府民歌和作家作品的關系》,《文匯報》1959年7月7日
20、《蔡琰與〈胡笳十八拍〉》,《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第268期,1959年7月5日
21、《略談〈長恨歌〉內容的構成》,《復旦學報》1959年第七期
22、《略談李白〈蜀道難〉的思想和藝術》,《語文教學》1960年第4期
23、《談高適的〈燕歌行〉》,《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第315期,1960年5月29日
24、《陶淵明詩歌的語言特色和當時詩風的關系》,《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第362期,1961年5月7日
25、《王維和他的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出版《王右丞集箋注》代序
26、《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文匯報》1961年7月29日
27、《蕭統的文學思想和〈文選〉》,同上副刊第378期,1961年8月27日
28、《李白為什麼景仰謝朓》,《文匯報》1962年7月28日
29、《杜甫的文學思想》,文匯報》1962年4月11日
30、《王昌齡的籍貫及其〈失題〉詩的問題》,《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第403期,1962年2月25日
31、《范曄〈後漢書〉的序和論》,《文學遺產增刊》第10輯,1962年
32、《讀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山東文學》1962年第6期
33、《曹丕〈典論論文〉的時代精神》,《文匯報》1962年1月27日
34、《〈文心雕龍〉風骨論詮釋》,《學術月刊》1963年第2期
35、《劉勰為何把〈辨騷〉列入「文之樞紐」?》,《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第475期,1964年8月23日
36、《略談嚴羽和他的詩歌創作》,《光明日報·文學遺產》第520期,1965年8月15日
37、《元結〈篋中集〉和唐代中期詩歌的復古潮流》,《復旦學報》1978年第2期
38、《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比興說》,《文藝論叢》第4輯,1978年
39、《略談樂府詩的曲名、本事與思想內容的關系》,《河南師大學報》1979年第6期
40、《論建安文學的新面貌》,《鄭州大學學報》1979年第4期
41、《陶淵明田園詩的內容局限及其歷史原因》,《山西師院學報》1979年第4期,收入同上書。
42、《李白的生活理想和政治理想》,《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第1期,收入同上書
43、《劉勰論文學的作用和思想政治標准》,《廣西師大學報》1979年第4期。收入《文心雕龍探索》
44、《略談李白的文學思想》,《語文學習叢刊》第6期,1978年11月
45、《劉勰對漢魏六朝駢體文學的評價》,《文學遺產》1980年第1期
46、《從〈文心雕龍·風骨〉談到建安風骨》,《文史》第9輯,1980年
47、《鍾嶸〈詩品〉陶詩源出應璩解》,《文學評論》1980年第5期
48、《李白詩歌簡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李白集校注》前言
49、《寒山子詩歌的創作年代》,《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4輯
50、《魏晉南北朝和唐代文學批評中的文質論》,《文藝理論研究》1980年第2期
51、《鍾嶸〈詩品〉與時代風氣》,《文學評論叢刊》第9輯,1981年
52、《〈文心雕龍〉的宗旨、結構和基本思想》,《復旦學報》1981年第l期
53、《全面地認識和評價〈滄浪詩話〉》,《古典文學論叢》第2輯,齊魯書社1981年
54、《<河嶽英靈集>的編集年代和選詩標准》,《唐代文學論叢》陝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期
55、《唐代詩歌與小說的關系》,《文學遺產》1983年第1期
56、《並庄屈以為心》,《蘇州大學學報》1983年第3期
57、《〈文心雕龍·原道〉和玄學思想的關系》,《文學評論叢刊》第18輯,1983年
58、《從〈樂府〉〈諧隱〉看劉勰對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學的態度》,《柳泉》1983年第l期
59、《〈文心雕龍·風骨〉箋釋》,《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2輯
60、《劉勰的文學歷史發展觀》,《文心雕龍學刊》第l輯,1983年
61、《〈物色〉篇在〈文心雕龍〉中的位置問題》,《文史哲》1983年第2期
62、《從〈文選〉選錄史書的贊論序述談起》,《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83年11月1日
63、《劉勰論宋齊文風》,《復旦學報》1983年第5期
64、《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文氣說》,《文史知識》1984年第4期
65、《從文論看南朝人心目中的文學正宗》,《文學遺產》1984年第4期
66、《讀〈虯髯客傳〉札記》,《學林漫錄》第11集,1984年
67、《談談中國古代文論的研究方法》,《復旦學報》1984年第5期
68、《〈文心雕龍〉產生的歷史條件》,《文史》第22輯,1984年
69、《〈文心雕龍·序志〉「先哲之誥」解》,《復旦學報》1985年第l期
70、《讀〈文心雕龍·神思〉札記》,《文藝理論研究》1985年第l期
71、《劉勰論文學作品的范圍、藝術特徵和藝術標准》,《文心雕龍學刊》第3輯,1986年
72、《鍾嶸〈詩品〉論奇》,《光明日報·文學遺產》1986年7月29日
73、《說盛唐氣象》,《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86年第3期
74、《漢魏六朝的四言體通俗韻文》,《中國古典文學論叢》第4輯,齊魯書社1986年。收入《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增補本
75、《應當重視對〈文選〉的研究》,《江海學刊》1988年第5期
76、《〈文選〉選錄作品的范圍和標准》,《復旦學報》1988年第6期
77、《中國古代文論中的「體」》,《中國文藝思想史論叢》第3輯,北京大學出版社潮1988年
78、《李白<古風·其一>篇中的兩個問題》,《天府新論》1988年第1期。
79、《劉楨評傳》,《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續編第l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89年
80、《談前人對劉楨詩的評價》,《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14輯,1989年
81、《杜句「羯胡事主終無賴」解》,《杜甫研究學刊》1989年第4期
82、《劉勰文學理論的折中傾向》,《暨南學報》1989年第1期
83、《論李白的平交王侯思想》,《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1990年
84、《劉勰對東漢文學的評價》,《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1990年
85、《謝惠連體和<西洲曲>》,《江海學刊》1991年第1期
86、《<舊唐書·元稹自居易傳論>、<新唐書·白居易傳贊>箋釋》,《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的現代思考》,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87、《諷喻詩與新樂府詩的關系和區別》,《復旦學報》1991年第6期
88、《釋·『楚艷漢侈,流弊不還」》,《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89、《相和歌、清商三調、清商曲》,《文史》第34輯,1992年
90、《杜甫詩論的時代精神》,《杜甫研究學刊》1992年第2期
91、《讀司空圖<注愍征賦述>、<注愍征賦後述>》,《中國文化》第8期,1993年
92、《唐代詩文古今體之爭和<舊唐書>的文學觀》,《文學遺產》1993年第5期
93、《<文選>簡論》,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文選全譯》前言
94、《唐人的詩體分類》,《中國文化》第12輯,1995年
95、《讀漢樂府相和、雜曲札記》,《中華文史論叢》第55輯,1995年
96、《杜甫<詠懷古跡>詩的題義和寫作時間》,《杜甫研究學刊》1995年第1期
97、《王漁洋論唐代樂府詩》,《上海大學學報》1995年第5期
98、《說<文心雕龍·序志>的一段話》,《文心雕龍研究》第1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99、《簡論唐傳奇和漢魏六朝雜傳的關系》,《中西學術》第2集,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100、《李白詩歌的兩種思想傾向和後人評價》,《文學遺產》1997年第l期
101、《<文選>所選論文的文學性》,《古籍研究》1997年第7期
102、《<二十四詩品>真偽問題我見》,《中國詩學》第5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103、《元白詩在晚唐五代的反響》,《文學研究》第5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104、《郭茂倩與<樂府詩集>》,《學術集林》第14輯,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
105、《古文論研究應當重視作家作品的評論》,《江海學刊》1998年第3期
106、《談<文心雕龍>的<風骨>、<通變>》,《文史》第49輯,1999年
107、《讀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學林漫錄》1999年
108、《魯迅小說細節描寫與域外小說的關系》,《海上論叢》第3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109、《研究〈文心雕龍〉應全面了解其作家作品評價》,《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學苑出版社2000年
110、《〈文心雕龍〉為何不論述漢魏六朝小說》,《慶祝王元化教授八十歲論文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111、《劉宋王室與吳聲、西曲的發展》,《文史》第60輯,2002年
112、《謝庄作品簡論》,《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113、《文質論與中國中古文學批評》,《文學遺產》2002年第5期
114、《我研究古典文學的情況和體會》,《貴州文史叢刊》2003年第1期
115、《白居易詩歌的幾個問題》,《學術研究》2003年第5期
116、《李白文學思想的復古色彩》,《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117、《關於唐代駢文、古文的幾個問題》,同上刊2004年第1期

Ⅵ 怎樣提高記憶力的科學方法

Ⅶ 王洪君的科研情況

科研成果 :
專著:
⒈ 《漢語非線性音系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論文:
⒈ 關於名詞化自指標記「之」的消失,《語言學論叢》14輯,商務印書館,1987.2。
⒉「見」字分布的變化及意義的演變,《語言學論叢》16輯,商務印書館,1991.11。
3.山西聞喜方言與宋西北方音,《中國語文》1987年第1期。
4. 入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語文研究》90年第1期。
5. 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語文研究》,1991年第4期和1992年第1期。
6 文白異讀與疊置式音變,《語言學論叢》17輯,商務印書館,1992.3。
7. Morris Halle 與生成音系學,《國外語言學》1992年第2期。
8.生成音系學的形成與發展,《海外中國語言學研究》,語文出版社,1994.2。 9. 什麼是音系的基本單位——說本音與變音,《現代語言學》,語文出版社,1994.2。
10. 從字和字組看詞和短語——也談漢語中詞的劃分標准,《中國語文》1994年第2期。
11. 漢語常用的兩種語音構詞法,《語言研究》1994年第1期。
12. 漢語的特點與語言的普遍性——從語言研究的立足點看中西音系理論的發展,《綴玉二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
13. 普通話韻母的分類,《語文建設》1995年第1期。
14. 漢語語音詞的韻律類型,《中國語文》1996年第3期。
15.從與自由短語的類比看「打拳」、「養病」的內部結構,《語文研究》1998年第4期。
16. 獲嘉方言Z變韻中蘊涵的時間層次, 《中國語言學的新拓展——慶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歲華誕》,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1999年。
18.「逆序定中」辨析,《漢語學習》,1999年第2期。
20. 從開口一等重韻的現代反映形式看漢語方言的歷史關系,《語言研究》,1999年第1期。
21. 二字短語凝固度分級初探(與梁源合作),《計算語言學文集》,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
22. 漢語語法的基本單位與研究策略,《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2期。
23.山西方言的「也[ia]似的」,《語文研究》,2000年第3期。
24漢語的韻律詞和韻律短語,《中國語文》,2000年第6期。

Ⅷ 韓陳其的科研成果

韓陳其教授,善於融會貫通,古今比較,研究內容涵容古今漢語的各個領域:羨餘現象論;語義結構論;音義關系論;文字訓詁論;語法詞彙論;《史記》語言論;《馬氏文通》論;中國語學論;中國語史論;語言研究方法論。國學大師徐復教授《中國古漢語學·序》評曰:韓陳其「於語言文字各部門,均所擅長,凡有所陳,無不愜心貴當,卓然有所樹立」 。
韓陳其教授目前在主持國家語言文字「十五」規劃項目《中國當代社會流行語綜合研究》(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一)科研概況(語言學類成果共約830萬字)
[1]、韓陳其《古代漢語教程》上中下三冊以及與其配套的韓陳其編寫的《古代漢語練習》一冊和《古代漢語練習參考答案》一冊(凡共五冊)作為徐州師范學院內部使用出版的文科教材——約100餘萬字。
[2]、韓陳其主編《語言研究集刊》第四輯--第七輯,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分別於1995、1997、1999、2000年出版,共約150萬字。
[3]、主編(及主要撰稿人)《古代漢語自學指導》,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撰寫其中20萬字。
[4]、至2009年發表語言學論文112篇,其中1.6萬-7萬的單篇論文約10餘篇,共約為100萬字。
[5]、古籍整理,約為100餘萬字。
[6]、正式出版獨力專著七部(約310萬字):
八十年代一部——韓陳其《古代漢語自學練習》,廖序東《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統一書號:7346·498 ;字數26萬字。
九十年代以來六部,書名詳下,共約為284萬字。
(二)九十年代以來的獨力語言學專著六部(約284萬字)
[1]、韓陳其《中國古漢語學》(上下冊),徐復《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5年版——約82萬字
書號:ISBN 957-17-1386-4(一套:精裝)
ISBN 957-17-1387-2(上冊:精裝)
ISBN 957-17-1388-0(下冊:精裝)
ISBN 957-17-1389-9(一套:平裝)
ISBN 957-17-1390-2(上冊:平裝)
ISBN 957-17-1391-0(下冊:平裝)
[2]、韓陳其《漢語借代義詞典》,徐復《序》,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
版——實際約66萬字 。書號:ISBN 7-5406-3201-1(精裝、平裝)
[3]、韓陳其《中國語言論》,徐復《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6年
版——約50萬字。書號:ISBN 957-17-1628-6(精裝),ISBN 957-17-1629-4(平裝)
[4]、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研究》,徐復《序》,許惟賢《代序》,齊魯書社2001年版—約22萬字
書號:ISBN 7-5333-0991-X
[5]、韓陳其《漢語詞彙論稿》,徐復《序》,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實際約43萬字
書號:ISBN 7-80643-732-0/H27
[6]、韓陳其《語言是小河》,於根元《序》,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實際約21萬字
書號:ISBN 7-5017-6700-9/G1243
(三)八十年代以來的單篇語言學論文112篇(約100萬字)
1981年
1-A.韓陳其《詞的借代義》,《徐州師院學報》1981年第2期;《江海學刊》1982年第2期有評介
2-B.韓陳其《現代漢語詞語中的古義》,《教學與進修》1981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1年第11期全文轉載
3-C. 韓陳其《報刊病句評改》,《語文教學之友》1981年第6期
4-D. 韓陳其《談漢語成語中詞的活用與詞義變化》,《語文教學園地》1981年第4期
1982年
5-A. 韓陳其《「境壤界」是一個詞嗎》,《天津師院學報》1982年第3期
6-B.韓陳其《試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中國語文通訊》1982年第4期
7-C.韓陳其《〈說文解字〉義訓條例舉隅》,《鹽城師專學報》1982年第2期
1983年
8-A.韓陳其《〈史記〉中字序對換的雙音詞》,《中國語文》1983年第3期
9-B.韓陳其《〈漢語成語詞典〉讀後》,《徐州師院學報》1983年第2期;《新華文摘》198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0-C. 韓陳其《從〈史記〉看介詞「於」在古漢語補語中的有無》,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3年第6期
1984年
11-A.韓陳其《幾種「所」字結構之間的層次關系分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3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5期全文轉載
12-B. 韓陳其《再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1期
13-C.韓陳其《談談古漢語中的分數表示法》,《中國語文通訊》1984年第2 期
14-D.韓陳其《談漢語成語中的數詞》,《教學與進修》1984年第3期
15-E.韓陳其《古今同形的雙音形式辨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9期
16-F 韓陳其《淺談古代漢語同義詞的辨析》,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4年第11期
17-G.韓陳其《漢字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一》,《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4期;
18-H.韓陳其《探求詞的古義途徑》,《語文教學》,1984年第6期
19-I. 韓陳其《論「修飾成分+人稱代詞」》,《內蒙古師范大學》1984年第4期
20-J.韓陳其《關於〈史記〉名詞性補語的句子特點及其影響》,《徐州師院學報》1984年第4期,
1985年.
21-A.韓陳其《論古代漢語被動句的結構層次》,《徐州師院學報》1985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6年第5期全文轉載
1986年.
22-A.韓陳其《三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漢語學習》,1986年第1期
23-B. 韓陳其《漢語詞彙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三》,《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2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86年第5期
24-C.韓陳其《典型的望文生義》,《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1期
25-D. 韓陳其《古代漢語中與「月亮」同義的語詞系列》;《大學文科園地》,1986年第1期
26-E.韓陳其《試論介詞「於」字在〈史記〉名詞性補語中的分布規律》,《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
27-F. 韓陳其《是芭蕉,還是蠟燭》,《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2期
28-G. 韓陳其《古漢語單音假設連詞之間的音韻關系》,《中國語文》1986年第5期
29-H. 韓陳其《錯誤百出的〈語言文字理論新探〉》,《徐州師院學報》1986年第3期
30-I. 韓陳其《古代漢語單音假設連詞的形式特徵》,《贛南師院學報》1985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6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987年.
31-A. 韓陳其《〈上古音與通假字〉質疑》,《中文自修》,1987年第2期
32-B. 韓陳其《論古代漢語中與「月亮」同義的語詞系列》,《新疆師范大學》,1987年第1期
33-C 韓陳其《四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87年第1期
34-D.韓陳其《語文隨筆三則》,《漢語學習》1987年第3期
35-E.韓陳其《漢語語法的羨餘現象—漢語羨餘現象的綜合研究之六》,《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
36-F.韓陳其《百期紀念,讀者評刊》,北京《中學語文教學》1987年第10期
37-G.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述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研究》1987年九總第九期
1988年.
38-A.韓陳其《論古代漢語同義詞的源類辨證》,《徐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1期
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88年第6期全文轉載
39-B.韓陳其《訓詁零札兩則》,《訓詁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1期
40-C.韓陳其《古漢語單音程度副詞之間的音義關系》,《徐州師院學報》1988年第4期
41-D.韓陳其《試論漢語語詞的訛變現象》,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教學研究》,1988年第4期
1989年.
42-A. 韓陳其《從「所」字結構看語言發展的本質特徵和言語使用的經濟原則之關系---漢語羨餘現象綜合研究之八》,《雲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2期
43-B. 韓陳其《試論文言名詞充當動詞性謂語時的語義結構程式和語言環境形式》,《徐州師院學報》1989年第2期
44-C. 韓陳其《漢語羨餘現象綜論》,袁曉園主編《中國語言學發展方向》,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12月
45-D. 韓陳其《話是如何被「砍」出來的》,香港《普通話》1989年第2期
1990年
46-A. 韓陳其《從香港故娘說開去——街頭語法站談之一》,香港《普通話》1990年第2期
47- B.韓陳其《論文言今譯的科學原則和基本方法及現狀》,《徐州師院學報》1990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1991年第1期全文轉載
1991年
48-A. 韓陳其《我的他:他是誰?——街頭語法站談之二》,香港《普通話》1991年第1期
49-B. 韓陳其《佳麗的家族》,香港《普通話》1991年第2期
50-C. 韓陳其《論<說文>會意字》,《徐州師院學報》1991年第4期
51-D.韓陳其《論文言判斷句的歷時層次》,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7月號
52-E.韓陳其《以今通古掌握詞義》,《中文自學指導》1991年第11期
53-F.韓陳其《比較<劉氏語通>與申小龍「新說」》,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1年第32期
1992年
54-A.韓陳其《說「老」道「子」——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2年第1期
55-B.韓陳其《蘋果樹、女人街及其他——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2年第2期
56-C.韓陳其《數字的文化色彩》,《語言文字應用》1992年第4期
57-D.韓陳其《論<史記>復音詞的意義特點》,《語文研究集刊》第一輯,語文出版社1992年
58-E.韓陳其《對文的比照和詞義的推求》,《中文自學指導》1992第2期
59-F.韓陳其《五論「名名」結構的內部修飾義》,《徐州師院學報》1992年第1期
1993年
60-A.韓陳其《男驢?女驢?——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1期
61-B.韓陳其《牛奶與情話之類——語法小議》,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1期
62-C.韓陳其《數字的文化意義》,香港《普通話》1993年第2期
63-D.韓陳其《試論古代漢語同義句式繁化的規律性傾向——漢語羨余現象綜合研究之十四》,《徐州師院學報》1993年第3期
1994年
64-A.韓陳其《漢字的男女文化》,《學習》(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期
65-B.韓陳其《新婚賀語的文化隨想》,香港《普通話》1994年第1期
66-C.韓陳其《論連語的演變》,《南京師大學報》1994年第1期
67-D.韓陳其《透過古音洞察文言虛詞》,《語文之友》1994年第3期
68-E.韓陳其《人名與文化——漢語專名文化要覽之一》,香港《普通話》1994年第1期
1995年
69-A.韓陳其《論「所」字結構》,《語言研究集刊》第四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年
70-B.韓陳其《同名互指的歷史文化義蘊》,香港《普通話》1995年第1期
71-C.韓陳其《街名與文化》,香港《普通話》1995年第2期,1996年第1期
合刊
1996年
72-A.韓陳其《論語片語合關系歷時變化的理據》,《南京師大學報》1996年第3期
1997年
73-A.韓陳其《街名與文化》(署名:曉丹)《語言研究集刊》第五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
1999年
74-A.韓陳其《初讀<馬氏文通>》,《鎮江師專學報》1999年第1期(第33——47頁)
75-B.韓陳其《試論漢語詞義:結構單位選擇性》,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9年總第59期
76-C.韓陳其《〈經義述聞〉平議》,《語言研究集刊》第六輯,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第587——642頁)
2000年
77-A.韓陳其《論〈馬氏文通〉語法觀--〈文通〉百年,鄉人評說》,載《〈馬氏文通〉與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2000年(第54——83頁)
78-B.韓陳其《〈經義述聞〉評介》,載《中國典籍精華從書語文名著》,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第122——187頁)
79-C.韓陳其《〈馬氏文通〉與中國語言學》,載《語言研究集刊》第七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77頁)
2001年
80-A.韓陳其《論〈史記〉統括性范圍副詞》,載《中國語言學報》第十期,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3期(第197——206頁)
81-B.韓陳其《漢語詞彙學引論》,《南京師大文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第65——76頁)
2002年
82-A.韓陳其《漢語詞綴新論》,《揚州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中國人民大學《語言文字學》2002年第10期
2003年
83-A.韓陳其《論循境求義》,《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2期
84-B.韓陳其《論匯比求義和文本詮釋》,《淮陰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
85-C.韓陳其《論〈經義述聞〉的語義觀》,《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86-D.韓陳其《關於漢語史研究現狀的若干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徐州師大學報》2003年第3期
87-E.韓陳其《論〈經義述聞〉的語法觀》,《揚州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88-F.韓陳其《漢語四方方位詞的成詞理據》,《南通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第4期
2004年
89-A.韓陳其《論漢語詩歌語言的語學釋讀原則和釋讀途徑》,《徐州師大學報》2004年第2期
90-B.韓陳其《論因聲求義》,《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91-C 韓陳其《論比喻義和借代義的釋義》,《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第3期
2005年
92-A.韓陳其《論詩歌語詞的語義關系和語義關系網路——「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新釋》,中國人民大會中文系編《語言研究的務實與創新——慶祝胡明揚教授八十華誕學術論文集》,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版
93-B.韓陳其《淺談「 幾乎」類語詞的形式聯系和語義強度》,《漢語學習》2005年第5期
2006年
94-A.韓陳其《中國詩歌語言的語學釋讀欣賞系列研究蘇軾詞釋讀欣賞(之一)》,《文教資料》2006年第31期
2007年
95-A.韓陳其《韓中語言文化比較漫談——2004年11月韓國湖西大學大學院演講稿》,《慶祝廖序東教授九十華誕紀念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96-B.韓陳其《論中國詩歌語言的詞彙-語義的視聽類具象和感知:以蘇詞為例》,《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4期;
97-C.韓陳其《論蘇軾詞的詞彙- 語義的視聽類具象和感知—— 從語言學的視角研究蘇軾詞之一》韓國《漢語教學與研究》總第7期,首爾出版社2007年5月
98-D. 韓陳其《關於20世紀以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7 年總第13期;又載韓國《漢語教學與研究》總第8期,首爾出版社2007年10月
99-E. 韓陳其《語言人視域內的關於韓中語言文化教育內省和外思的若干感性比較認識和理性認同思考綱要》,韓中建交15周年紀念, 第9次韓中文化論壇2007年8月
2008年
100-F.韓陳其 立紅《論中國古代詩歌的語學釋讀》,韓國漢陽大學主辦《第一屆中國地域文化與語言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韓國】李光哲 吳秀琴主編《中國北方文學與文化》,第131---180頁,韓國文化社2008年2月19日第一版
101-A.韓陳其《關於20世紀以來的中國語言學研究的若干反思和正思》,《新鄉學院學報》2008 年第3期;又載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9年第2期【說明:本文與韓國版同名文章, 同名異實】
102-B韓陳其.《爾雅》名義考論新說:爾雅=明義,《辭書研究》2008年6期
103-C.韓陳其《論漢語詞典編寫的理論原則和規范條例》,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8 年總第15期
104-D.韓陳其《中華漢族鼠文化研究》,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8 年總第17期
105-E.韓陳其《同義對稱結構四字格所映射的詞化現象》,《漢語學習》2008年1期
106-F.韓陳其《視野高而邃發掘深而精<文通>真知音---序劉永華博士<馬氏文通>研究》,載劉永華《馬氏文通研究》,巴蜀書社,2008年3月
107-G.韓陳其《關於<爾雅>研究的後瞻與前瞻的若干反思與正思》,載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語文論集》(第5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
2009年
108-A.韓陳其《關於華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9 年總第20期【關於《華夏文明的牛文化研究》作者的啟事,刊韓國《韓中語言文化研究》2009 年總第20期】
109-B.韓陳其《古詩文言意傳輸的最新最佳的嘗試-----序仲濟民等<高中古詩文新課標導學>》,載仲濟民等《高中古詩文新課標導學》,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110-C.韓陳其《論蘇軾詞的「詞彙-語義」的觸覺類、味覺類具象及其感知》,《三峽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111-D.韓陳其《蘇軾詞的詞彙—語義的聯覺具象和感知及其變化和轉移》,《寶雞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112-E.韓陳其《中國現行教育的「度」、「量」、「衡」》,《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四)九十年代以來的其它語言學成果(約120萬字)
[1]、《古代漢語常識百問百答》(約20萬字),載《古代漢語自學指導》(韓陳其主編之一),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全唐文》點校本第794卷——900卷審訂(約100餘萬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五)九十年代以來的語言學成果以外的部分散文創作
[1]、韓陳其《人:男人·女人》
[2]、韓陳其《花·人·街》
[3]、韓陳其《文身——圖騰文化的映現》
[4]、韓陳其《服色與身份》
[5]、 韓陳其《壬申雙春喜話猴》
[6]、韓陳其《漢字中的男女文化》
[7]、韓陳其《鄉音的魅力和語言的勢利》
[8]、韓陳其《花名與名花》
[9]、韓陳其《雞:人化、神化和文化》
[10]、韓陳其《雞子·孩子·君子》
[11]、韓陳其《山水詠嘆調》(託名)
[12]、韓陳其《讀書耦談》
[13]、韓陳其《父母眼中的子女》
[14]、韓陳其《我的老師》
[15]、 韓陳其《人名與民風》
[16]、韓陳其《景名與游興》
[17]、韓陳其《酒名與詩歌》
[18]、韓陳其《店名與社會》
[19]、 韓陳其《姓氏——古老文化的大廈》
[20]、韓陳其《新婚賀語隨想》
[21]、 韓陳其《三「韓」緣——游韓詠嘆調》
[22]、韓陳其《淑明「美」思——游韓詠嘆調》
[23]、 韓陳其《韓國教育觀「花」 ——游韓詠嘆調》
[24]、韓陳其《韓中女子名異同談趣——游韓詠嘆調》
[25]、韓陳其《秋色賦——游韓詠嘆調》
[26]、 韓陳其《千禧之愛——游韓詠嘆調》
[27]、 韓陳其《夢溪鄉思》
[28]、 韓陳其《狗頭狗腦----狗年的遐思和祝福》
[29]、 韓陳其《鄉人賽珍珠墓前的祭思》
[30]、 韓陳其《華盛頓的櫻花世界》
[31]、 韓陳其《三游美國費城》
[32]、 韓陳其《美國「牛友」麥樂尼》
[33]、 韓陳其《游祭美國葛底斯堡古戰場》

Ⅸ 為了考上清華大學,你做過哪些努力

俗話說的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耕耘並非埋頭苦幹,蠻干,而是有計劃的練習與學習,自我反思缺少什麼,就補充什麼。

世上沒有絕對的天才,只有聰明人背後無限的努力。雖然最後,成績出來時,一切就猶如我們常聽見的"刷刷題,考試不難的!!"諸如此類的話語,但這背後無非都藏著努力奮斗的千言萬語。

Ⅹ 美術教師資格證怎麼考

美術教師資格證要在教室資格網上報名,在學習考試的內容,之後參加筆試面試,最終獲得教師資格證。

1.美術教師資格證具體流程參加全國中小學教師資格證筆試考試——通過後參加面試——面試後參加資格認定。

2.教師資格證筆試一般一年兩次,上半年1月出報名公告,進行報名,3月考試,面試每年5月舉行,下半年一般9月報名,11月舉行筆試,面試每年12月舉行,筆面試報名均通過中小學教師資格網,並繳納考試費用。

3.幼兒園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科目為《綜合素質》、《保教知識與能力》2科;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科目為《綜合素質》、《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2科;初級中學、普通高級中學教師和中等職業學校文化課教師資格考試筆試科目為《綜合素質》、《教育知識與能力》、《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3科;

拓展資料:

教師的主要負擔有以下幾項:

(1)備課。所花費時間平均為上課節數的四倍,新入行教師可能要高達十倍。

(2)迎接各種評比、考核和檢查。工作量無法估計。完全無報酬的情況下,晚上回家加班、留單位加班、暑假的周末加班,國慶節只一天假,是極普通的事,多數教師對此深惡痛絕。

(3)所謂的科研。為了職稱,教師通常都要發論文,編教材,搞項目和課題,有些帶經費,有些自掏腰包。對於普通學校的教師,發論文通常是極虧錢的事情,發一篇核心期刊論文教師有可能要賠進去1000多元。高校教師科研所花費時間估計與上課節數相當。

(4)勤雜事務和學校活動。花費時間約相當於上課節數的一半。

正因教師工作辛苦,收入微薄,所以我國才有所謂的「教師節」,以安慰教師群體。

當然,隨著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進一步實施,教師的工資和待遇將被逐步納入國家工作人員統一管理,這意味著教師的工資將得到很大提高,實現與國家公務員收入差距之間的不斷縮小。

閱讀全文

與語文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