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科院出成果

中科院出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28 23:32:35

A. 中科院接收月球樣品後如何處理

12月19日,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接收活動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舉行。裝有專月球樣品的轉運箱屬首先被送至樣品制備室,然後科研人員操作開始。他們打開安全箱,取出轉運箱,然後對轉運箱稱重,擺放氮氣真空置換裝置

每一個步驟完成後,操作者都要大聲報告「操作完畢」,確保高標准完成,無疏漏。最後樣品被送入「地外樣品存儲和解封室」妥善保存。

(1)中科院出成果擴展閱讀

月球樣品接收儀式:

12月19日,中國科學院院長侯建國將國家航天局移交的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正式交給國家天文台,並向國家天文台台長常進頒發了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責任狀。

嫦娥五號探測器將採集的月球樣品帶回地球,首次實現了我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也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將月球樣品帶回地球,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從月球取回樣品的國家。

侯建國院長表示,全院各有關單位和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要牢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定位,強化協同攻關;堅定創新自信,立志實現科技自強自立;提高政治站位,高質量實現月球樣品保護利用;瞄準科學目標,不斷產出重大科學成果;大力弘揚探月精神,開啟星際探測新征程。

B.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截至1995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發表論文2663篇;截至2007年(1963—2007),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獲院、部級以上的獎項38項。
2010至2014年,該所共發表論文935篇,SCI和SSCI論文517篇,其中33篇發表於Nature和Science上(第1完成單位19篇)。 2000~2007年度研究所發表文章情況統計年度 研究論文 專著 科普文章 SCI/SSCI Nature/Science 論文總數 1996 16 4 42 1997 19 3 46 1998 21 3 42 1999 21 8 69 2000 22 6 99 4 53 2001 40 6 109 6 81 2002 37 8 92 5 37 2003 38 4 82 2 28 2004 45 9 140 11 43 2005 47 4 99 3 44 2006 43 6 127 3 42 2007 40 1 92 3 43 備註:SCI/SSCI論文統計數字引自《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類研究所論文與引文統計》;1996-1999年論文總數的數字系引自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由於人員流動在國外發表的論文無法統計。參考資料: 2010~2014年度研究所發表文章情況統計年份 文章總數 SCI/SSCI 第一作者 Nature、Science總數 2010 188 77 58 9 2011 130 71 52 5 2012 156 80 58 2 2013 208 102 66 8 2014 252 187 80 9 參考資料: 獲院、部級以上獎項一覽表獎項類別 獎項等級 合計 一等獎 二等獎 三等獎 國家級 國家自然科學獎 3 1 4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1 1 2 其他國家級獎 3 3 院級 中科院自然科學獎 6 4 6 16 中科院科學技術進步獎 1 3 2 6 中科院傑出成就獎 1 1 其他院級獎 4 4 其他 其他省部級獎 2 2 合 計 38 參考資料: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信息顯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辦的刊物有《中國古生物志》(丙、丁種)、《古脊椎動物學報》、《人類學學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集刊》等專業雜志。
●《古脊椎動物學報》
《古脊椎動物學報》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辦,登載內容涵蓋與古脊椎動物學有關的所有領域。該刊目前登載的研究論文均附有詳細的英文摘要,是中國及其他國家古脊椎動物學研究者必備的參考資料之一,在國際學術界影響較大,為中國的古脊椎動物學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積極貢獻。
1990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三等獎;2000年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期刊二等獎;2012年榮選「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人類學學報》
《人類學學報》是中國唯一報道人類學研究領域的國家級核心刊物,主要發表人類學、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原始研究報告及綜合性學術論文,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論文、發掘報告、簡報、綜述、書刊評介和消息與動態等。該刊主要報道:人類和靈長類的起源、進化、古病理、生物人類學和應用人類學的研究;史前人類技術、行為和文化研究;古人類和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報告;與人類活動有關的地層、古生物和環境研究;與人類學研究有關的新技術、新方法(如年代測定、DNA分析)等的應用及其成果。該刊被GeoRef (美國地質文摘)、Zoological Record Online (美國動物學記錄)、 Ulrich』s (TM)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美>)等檢索系統收錄。

C. 07年中科院傑出科技成就獎獲得者是誰

個人:3名

潘建偉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主要科技貢獻: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制備了三光子、四光子、五光子糾纏態,並由此首次完成了三光子和四光子GHZ定理的實驗驗證。在連續變數的Bell定理、兩粒子GHZ定理的證明以及多粒子糾纏分類等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首次成功地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輸以及糾纏交換;在發現線性光學糾纏態純化理論方案的基礎上,首次成功地實現了高精度的糾纏態純化;首次實驗實現五光子糾纏和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這是迄今為止量子糾纏的世界記錄。首次實驗實現了未來長程量子通訊的關鍵器件——量子中繼器;實驗實現了13公里自由空間糾纏光子分發,這是目前國際上自由空間糾纏光子分發的最遠距離,也是目前國際上沒有竊聽漏洞量子密鑰分發的最大距離。

李 燦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在光譜上鑒別了表面超氧和過氧等分子離子氧物種以及在低溫下觀察到甲烷在催化劑表面形成的活化吸附態;在國際上最早將紫外拉曼光譜應用於催化研究,籌建了國內第一台用於催化材料研究的紫外共振拉曼光譜儀;在表面上和納米孔中合成手性催化材料;發展了用於超深度脫硫的乳液催化技術。發表正式論文260餘篇,申請中國發明專利30餘件(12件已授權)。獲得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國家發明二等獎,2004年獲得「International Catalysis Award」。李燦現任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學位委員會主任、中國化學會催化委員會主任、國際催化學會理事會副主席,200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常文瑞

工作單位: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主要科技貢獻:主持完成了「菠菜主要捕光復合物(LHC-II)的晶體結構」測定,研究結果於2004年作為Article論文並以封面形式在《NATURE》雜志發表。成果的主要內容是:1)在2.72?解析度測定了重要光合膜蛋白LHC-II的晶體結構,發現了膜蛋白結晶的第三種類型;2)建立了包括膜蛋白、色素分子和脂分子在內的蛋白脂質體的完整的LHC-II結構模型,提供了近三萬個(29038)獨立的精確的原子坐標;3)首次基於精確的結構數據對高等植物的光能吸收、傳遞和光保護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討。《NATURE》評審專家認為「這些研究成果代表了一大突破」,是「光合作用研究的一大跨躍」。這是我國科學家獨立自主完成的第一個膜蛋白的晶體結構,填補了我國在膜蛋白三維結構研究領域的空白。該成果被兩院院士評為2004年度中國科技進展十大新聞。

D. 北京大學和中國科學院,誰的科研成果更多

不用參考資料就可以回答:中科院的科研成果更多,想具體可以去查資料但我覺內得比較不合理,北大是教容育的地方,中科院是科研的地方-----------------------------------------------中國科學院有六個學部,12個分院、104家直屬研究機構、4個國家實驗室、8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53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1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212個野外觀測台站,2所高等學校、4個文獻情報中心、3個技術支撐機構和2個新聞出版單位,全院科研人員達5萬餘人,分布在全國20多個省(市)

E. 中科院科技進步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區別

1、中國科學院秉承國家科技獎勵制度的變革,結合國立科研機構的特點,於版2002年設立了權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2003年首次頒獎。
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授予院屬單位在近五年內完成或顯示影響的重大成果的個人或集體,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授獎總數不超過10個,其中每個獲獎集體的突出貢獻者不超過3人。獲獎者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簽署獎勵證書並頒發獎章或獎杯。
2、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予在技術研究、技術開發、技術創新、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以及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等過程中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中國公民和組織。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獎勵范圍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是一項覆蓋面廣泛的科學技術獎。從候選人、候選單位所完成項目的性質來講,包括了新產品和新技術開發、新技術推廣應用、高新技術產業化、企業技術改造及技術進步、技術基礎和重大工程建設、重大設備研製中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新技術,或自主開發創新的技術等

F. 中科院每天都在研究什麼為什麼幾乎沒有什麼重大的成果出現呢

導師曾經是中科院軟體所的,我也來回答一下,減輕一下我的罪惡感。 現在本科快畢業,本科畢業論文每章節都是已發表的論文。如果按照學校的標准,我的成果夠碩士畢業綽綽有餘了。 但是我想說我實際上很水,我並不覺得我所做的工作有多少意義。我總是需要申請項目,總是需要做研究,總是需要寫報告,我感覺很討厭但又不得不做。我的論文雖然是自己寫的,但是導師會修改,導師的修改只是為了讓文章看起來更加像一篇論文,而非內容上有什麼重大突破。論文之所以可以在較高級別的刊物上發布,是因為導師和他們很熟,因為他是這圈子裡的人。身上掛了很多東西,有項目有論文有著作權,還有申請中的專利,但是我覺得一點意義都沒有。 但是我整天無所事事嗎?當然不是,我幾乎是12*7地在工作,看論文看書,思考問題,處理好每個細節。標準的好學生,也沒做坑蒙拐騙的事情。我不笨,也不想混日子,但是我想說這樣其實很累。因為你總會因為人情事故而煩惱,總需要去明白諸多的規則和道理,總是扛著巨大壓力又對自己的工作不斷否定。 終於快畢業,研究生階段毅然選了一個並不那麼出色的導師,決心接下來只做應用,不再糾結計算機理論。 求折疊。 ------------------------------------------------------------------------------------------------------ 今天上來看了一下,居然莫名的多了這么多贊成,頓時非常汗顏。。。。寫這個的時候大部分出於個人低潮期的發泄,居然得了這么多票,頗有劣幣驅逐良幣之感,也反應了大家對中國科研界一些東西的不滿,包括得票數最高的那個答案,也有部分原因。這樣並不是一件好事,反而加深誤會。這里重新補充一些答案相關的內容。 陳浩的答案提醒了我一點,就是大家可能對中科院的定位有偏差。中科院這樣由政府提供支持的科研機構,其目的並不在於出一些你看得到的成果。注意一下在我們生活中,你能看到的那些成果往往都是公司支持的科研機構研究出來的,因為首先他們的成果本身商業性質就比較濃,偏實用,你能看見,其次公司本身也會對自己的創新性成果進行比較多的宣傳。要知道研究所里的東西大部分人是看不見的,外人無法理解,甚至內行人都未必懂,但他們確確實實對整個世界的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一個理論上的研究走到實踐,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也是個非常漫長的過程。並且在最後產生你能看得見的實體時,你很可能完全不會感受到當初那個理論的存在。 看了上面提到的,突然想到,如果你看到中科院出了什麼很實用的成果,反而不是件好事。如果中科院的一個成果很快被你看見了,很可能是這樣一個邏輯。第一步,政府覺得我需要一樣東西,別的國家有,我們沒有;第二步,開始提出一個方向,然後包括中科院在內的眾多研究所開始研究;第三步,成果很快出來了,然後宣傳一把,接著利用政府的力量進行大力推動,扶植一個新的企業,出產品,推市場。這樣的情況並不是沒有,在這里也不想評價這樣的模式好或者不好。但是有一點就是這個過程很多時候都太快了,所以導致這些東西反而成了次品。 需要對之前答案進行說明的一點,並不是每個老師都在混日子,也有很多扎實的研究工作者。在國內評估教師的好壞,無非就是發多少論文,拉多少項目。有的人踏踏實實,有的人浮於表面,都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方式。所以在這個問題下面也能看到不同的聲音。對於這一點,我想那些在國內和國外研究機構都呆過的人,會有更深的見解和想法

G. 名牌大學的國家重點實驗室PK中國科學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誰的科研成果更先進

大學和中科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科學研究上,是不能籠而統之進行比較的,只能具體情況版具體分析。權一般而言,科學院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設備和基礎設施上應該更為先進,科研實力更強一些;但科學院的實驗室在學術氛圍上是不如大學的。大學因為學科齊全,交叉學科容易出成果,這一點,科學院的實驗室是比不了的。要讀研,最好去有名的大學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H. 中科院青島海洋研究所怎麼樣

科研成果:

研究所在為國民經濟服務方面,開展了海洋經濟動植物的生物學和人工養殖原理研究,先後進行了海帶、紫菜、中國對蝦、貽貝、海灣扇貝等人工養殖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做出了許多開創性和奠基性的工作。

據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海洋所共取得900餘項科研成果,其中國家一等獎6項,國家二等獎24項,全國科學大會獎15項,山東省科技最高獎3項,中科院和省部委重大成果獎、科技一等獎127項,國際獎16項。

共發表論文94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2600餘篇),出版專著210餘部;共獲國際發明專利授權7件,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70餘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40餘件,外觀設計專利50餘件。

(8)中科院出成果擴展閱讀:

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7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近600人,兩院院士3人,博士生導師102人,碩士生導師172人,設有一級博士學位點3個,二級博士學位點9個,碩士學位點10個、專業碩士學位點3個和1個海洋科學博士後流動站。

60多年來,研究所在我國海洋科技主要領域的研究和發展中做出了許多奠基性和開創性的貢獻,取得1100餘項科研成果,共發表論文1100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3800餘篇),出版專著230餘部;授權發明專利近500件。

I. 中科院,清華就是不講道德,花了國家那麼多錢,都不把研究的成果(碩博論文)公開。中文資料庫中找不到。

聽過知識產權這個詞不?到處抄襲到處盜版,也只有中科院、清華這樣的還在苦苦捍衛了,竟然有人提出如此之問題,可悲……

J. 中科院將採取哪些方式促進重大原創成果產出

中國科學院日前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多項舉措,旨在保障重大原創成果的內產出。中科院前沿科學與教育局容局長高鴻鈞表示,未來將持續在體制機制、管理舉措等方面落實到位,保障重大原創成果的產出。

高鴻鈞說:「在支持拔尖科學家沖擊國際頂尖科學問題方面,我們將堅持『雪中送炭』,按照『按需支持、動態調整、經費統籌』原則,加大對拔尖青年科學家的支持力度。在中科院重點實驗室評估中堅持末位淘汰,評估不只是數論文、數獎項,而是更關注同行專家的意見,希望能形成良性激勵機制。」

閱讀全文

與中科院出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
金庸為什麼不要版權 瀏覽: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