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登月成功取得了哪些成果
幾乎在同一段時間內,美國在登月前的准備工作中,也取得了迅速的進步。它先後發射了「徘徊者」9號探測器,「勘測者1~7號」,「月球軌道飛行器」1~5號。其中1966年5月刃日發射的「勘測者1號」,於6月2日在月球登陸,自動攝像機發回了1.1萬多幅電視圖像。以後「勘測者3號」又在月球的一個火山口軟著陸,它的1.8米長的自動臂拿著一把45厘米長的小鐵鍬,挖掘了月球土壤,隨後進行了土壤分析。通過一系列的考察,科學家們對月球的地表情況有了比較一致的意見。他們認為:對於人類的行走來說,月面不是太柔軟的,而對於著陸的飛船來說,也不是過於堅硬的。進行了這一系列活動之後,美國雄心勃勃提出了著名的。「阿波羅計劃」。
從空間時代的第二年開始,即從1958年8月開始至1976年8月的18年中,前蘇聯和美國向月球發射了83個探測器。其中,前蘇聯47個(失敗15次,成功32次),美國34個(失敗7次,成功27次)。1959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的「月球3號」(重614千克)首次拍攝了70%月球圖片,但發回地球的數目不多;而美國發回的月球電視畫面很多,如月球探測「軌道器2號」有184幅,「軌道器3號」有182幅,「軌道器4號」有163幅「軌道5號」。有213幅,特別是「勘查者3號」有6315幅,「勘查者5號」有806幅,「勘查者6號」有3006幅。通過這么多的月球電視圖片,完全能夠揭開幾千年來夢幻中的月球的真面目。月球是一個無空氣和水的天體,當然也就無生命遺跡。月球受著太陽風和隕星的轟擊,晝夜溫度熱冷兩極化。據推測丹齡有46億年,和地球年齡相同。
❷ 人類對月球的改造有哪些成果
人類對月球改造最大的成果就是——
月球上的足跡
第一個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登陸器「月球2號」,它於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2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陸器,它於1966年2月3日傳回由月面上拍攝的照片。「月球10號」於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
在冷戰期間,美國和前蘇聯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領先對方。這場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19日第一名人類登陸月球時進入高潮。美利堅合眾國「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塊9英寸乘7英寸的不銹鋼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紀念這次登陸及為有可能發現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資料。尤金·塞爾南則是最後一個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任務的成員。
6次的阿波羅號任務及3次無人月球號任務(月球16、20、24號)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樣本帶回地球。
在2004年2月,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提出於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歐洲航天局及中國亦有計劃發射探測器前往月球。歐洲的「Smart 1」探測器於2003年9月27日升空,並於2004年11月15日進入繞月軌道。它將會勘察月球環境及製作月面X射線地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積極開展探月計劃,並尋求開采月球資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這種有望成為未來地球能源的元素。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探月計劃,見嫦娥工程條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後。日本已初步訂出未來探月的任務。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甚至已著手計劃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則會先發射無人繞月探測器「Chandrayan」。
歐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諾亞方舟」,將地球物種的基因存儲起來,當地球遭遇核戰爭危機或小行星撞擊時,人類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據悉,歐航局將在2020年前分4個階段進行月球探測,計劃在2012年將宇航員送上月球,2025年完成永久性月球基地建設。計劃耗資:約890億元人民幣。
❸ 月球激光反射鏡的月球激光反射鏡-成果
月球激光測距抄實驗是還襲在進行中的實驗,這項長期實驗已經有了一些成果: 月球與地球的距離以每年3.8厘米的速率不斷的逐漸增加,這種速率已經被認為異常的高。 月球很可能有個液態的核心,大約是月球半徑的20%。 宇宙中的萬有引力是非常穩定的。從1969年迄今牛頓引力常數 G的變化上限值小於10^11之1。 在高精度下已排除任何諾特維特效應 (使地球和月球朝向太陽,與組成相關的微分加速度) 的可能性 ,強烈支援強等效原理的有效性。 月球激光測距實驗結果的月球軌道精確度在愛因斯坦引力理論 (廣義相對論) 預測的范圍內。 月球上有反射器的存在被用來反駁阿波羅登月是造假的謬論。例如,APOLLO 合作研究 的光子脈沖返回圖表,顯示在此處,阿波羅登陸地點,有符合錐棱鏡陣列的模組存在。
❹ 月球探測成果輝煌是什麼
新型探測器經過1年多的研製後,於1965年5月開始亮相,這種探測器重達1~1.5噸,從遠處看就像一架直升機,上面裝備有電視攝像機、測定月面承載能力的儀器、月球土壤分析設備、微流星體探測器等。
從1965年5月到1968年1月,美國共發射了7個「勘測者號」探測器,除「勘測者2號」探測器由於姿態控制發動機突然失靈墜毀於月面、「勘測者4號」探測器在預定著陸點撞毀外,其餘都在月面平穩地實現了軟著陸。其中「勘測者」3號和7號在原有裝置的基礎上,還攜帶了一個小型挖土機,它可對月球土壤進行分析,並把分析結果傳回地面。分析結果清楚地告訴人們:在探測器著陸區附近多為玄武岩狀物質,飛船在此降落絕不會沉陷下去,人在月面上行走,也不需要穿雪鞋。「勘測者7號」第一次用帶偏振濾光片的攝像機對月面攝像,還用攝像機拍攝了發自4個地球站的激光信號,測出了精確的地月距離。
為盡快完成「阿波羅號」飛船登月前的准備工作,美國採取兵分2路的辦法,在「勘測者號」實地考察的同時,另一種月球軌道環行器則在繞月軌道上拍攝月球表面的詳細地形照片,繪制細微部分的月面圖,為「阿波羅號」飛船選擇最安全的著陸點。
月球軌道環行器1號、2號、3號的任務是在圍繞月球「赤道」的低軌道上飛行。其中月球軌道環行器2號的軌道最低時達到距離月面394米的高度,它用廣角照相機拍攝到了許多清晰可見的月面照片,這些照片有許多至今還被完好無損地保存著。3個環行器共對40多個預選著陸區進行了拍攝,獲得了1000多張高清晰度的月面照片,美國據此選出約10個候選登月點。
由於前3個月球軌道環行器高質量地完成了任務,已研製成的月球軌道環行器4號、5號只好「另謀高就」,改為執行別的任務。它們在繞月球極軌道上飛行,拍攝更大面積的月球表面照片,並監視近月空間的微流星體和電離輻射。
5個軌道環行器在1年時間里,對月面上99%的地區進行了探測,拍攝了大量高解析度的照片,獲得了月球表面的放射性和礦物含量等大量資料以及有關月球引力場等數據。最後,5個月球軌道環行器撞在月面上「以身殉國」。
有了「徘徊者號」、「勘測者號」和月球軌道環行器獲得的這些月球情報以及1965~1966年10次「雙子星座號」載人飛船飛行獲得的經驗,美國載人登月行動已是箭在弦上,頃刻即發。
蘇聯、美國的月球探測獲得了無價的月球樣品、數據和探月經驗,大大促進了人類對月球、地球和太陽系的認識,帶動了一系列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的創新和發展。
月球探測帶動了月球科學,尤其是月球地質學的發展。人類第一次對除我們居住的地球之外的天體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包括對物理特性、軌道參數、空間環境、表面結構與狀態、礦物岩石與化學組成、內部物質構成等的了解。
月球探測還催生了一些新的學科如比較行星學。大量探測數據和樣品分析結果,使得對地球與月球的詳細比較研究成為可能,並依此延伸到探測數據有限的其他行星的對比研究,極大地加深了人類對其他類地行星的認識。同時,由於在地球上研究地球不可避免地會導致「近視」,要完全了解我們居住的星球,必須研究其他行星,比較其異同之處,因此月球探測科學研究也促進了地球科學的發展。
❺ 人類探索月球成果有哪些
人類探月史
第一件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登陸器「月球2號」,它於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2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陸器,它於1966年2月3日傳回由月面上拍攝的照片.「月球10號」於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
在冷戰期間,美國和前蘇聯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領先對方.這場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19日第一名人類登陸月球時進入高潮.美利堅合眾國「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塊9英寸乘7英寸的不銹鋼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紀念這次登陸及為有可能發現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資料.尤金·塞爾南則是最後一個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任務的成員.6次的阿波羅號任務及3次無人月球號任務(月球16、20、24號)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樣本帶回地球.在2004年2月,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提出於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歐洲航天局及中國亦有計劃發射探測器前往月球.歐洲的「Smart
1」探測器於2003年9月27日升空,並於2004年11月15日進入繞月軌道.它將會勘察月球環境及製作月面X射線地圖.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積極開展探月計劃,並尋求開采月球資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這種有望成為未來地球能源的元素.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探月計劃,見嫦娥工程條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後.日本已初步訂出未來探月的任務.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甚至已著手計劃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則會先發射無人繞月探測器「Chandrayan」.歐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諾亞方舟」,將地球物種的基因存儲起來,當地球遭遇核戰爭危機或小行星撞擊時,人類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據悉,歐航局將在2020年前分4個階段進行月球探測,計劃在2012年將宇航員送上月球,2025年完成永久性月球基地建設.計劃耗資:約890億元人民幣.
❻ 中國願與世界共享月球樣品科學成果,為何成果需要全世界共享
我們都知道一句話,科學家有國界,但科學無國界,之所以這么說,就是因為科學技術是全人類共有的,而且也應該為全人類共同去研究,因為如果一個科學成果不能夠由全人類共同去研究的話,那麼這個科學其實是不太行的,而且也不能夠體現出科學的價值。所以我們才會說,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是需要全世界一起去聯合來去投入更多的資金,並且投入更多的時間去研究那些科研成果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造福全人類,讓全人類更幸福,並且讓全人類有更好的體驗感。我國一直都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而且也有建立全球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我國願與世界共享月球樣品科學成果,那為何成果需要全世界共享?我認為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個原因就是全世界都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我們並不是一個隔絕的個體,而且我們也不能夠與其他國家去隔絕自己,而且如果我們過分的去隔絕自己的話,我們就不能夠讓自己有較好的想法,而且也不能夠讓我們有較好的成就,因為我們不能夠和其他國家一起共享成果。
總而言之,科學成果之所以需要全人類共享,就是因為科學成果有這樣的價值。
❼ 嫦娥月球探測衛星取得了哪些科學成果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成功發射。那麼,自「嫦娥」探月以來,我們都取得了哪些科學成果?
截至2008年10月,「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完成繞月飛行及探測任務,獲得了超過1.37太位元組的數據。之後,它又開展了一系列任務擴展試驗,於2009年3月1日,按照預定程序受控撞擊在月球正面豐富海的平坦區域,圓滿結束嫦娥一期工程任務。
根據「嫦娥二號」的探測數據,中國已製作完成包括南北緯90°在內的7米解析度全月球影像圖和虹灣局部地區解析度為1米的影像圖,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2011年6月9日, 「嫦娥二號」飛離月球,飛向距離地球150萬千米的深空,開展地球遠磁尾帶電粒子探測、捕捉太陽X射線爆和宇宙伽馬爆等拓展性試驗任務。
期待有更多的發現。
❽ 我國在探測月球方面有什麼大成果
自「嫦娥一號」2007年成功發射以來,中國科學家對月球的研究取得多個方面重要成果,包括繪制月球三維地形圖、獲得月球元素分布圖、空間環境探測等內容。
❾ 前蘇聯成功登月有哪些成果
1959年新年第2天,前蘇聯發射了「月球1號」無人探測器。遺憾的是它沒有完成命中月球的任務,只是與月球「擦肩而過」,成了一顆人造行星。9個月後,前蘇聯的「月球2號」探測器終於在發射後的第2天,即9月14日凌晨命中月球。這次探測發現,月球沒有磁場。緊接著,以探測月球背面為目的的無人探測器「月球3號」於10月4日發射了。10月7日,「月球3號」的舷窗自動打開,兩架自動攝影機開始工作,在距離月球6500~6800千米的高度,第一次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在40分鍾的拍攝過程中,膠卷自動沖洗,然後用無線電波發射回地面。月球背面的照片以後又一次一次地被發送回地球,人們把月球背面的地點都命了名。當然都是些世界名人的名字,其中包括中國的孔夫子,數學家祖沖之,還有第一個使用火箭的中國人王富。
1966年1月31日,「月球9號」靠火箭的幫助,順利在月球著陸,在登月的道路上又邁進了一步。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月球上沒有空氣,不能使用降落傘減低速度。這樣,在月球上空83000多千米時,探測器的火箭就對准了月球中心,當下降到距月球表面巧幹米時,制動火箭開始點火,於是下降速度由每秒1600米降為幾米。在降落的一剎那,下降的速度幾乎達到零。象這樣靠制動火箭降低速度平穩著陸叫「軟著陸」。4分鍾後,第一次月球一地球之間名符其實的「長途」無線電通訊開始廠。電視自動裝置也開始工作,發送回大量照片,照片中某些區段可以分辨出一二毫米的細微末節。
1970年,對月球的探測設備又有了新的進展。前蘇聯發射了「月球16號」,它在月球軟著陸後,用自動鑽頭採集了100克月球岩石,以便研究將來在月球能否順利降落。人們曾一度認為,月球到處是厚厚的火山灰,沒有可以立腳的堅硬岩石,擔心降落到月球上可能會陷到火山灰里去。這一年的11月7日,「月球17號」不僅實現了軟著陸,而且把一輛2米多長、寬1.6米的自動八輪小車送到了月球上。小車上裝有機械室,工作的電源靠太陽能電池來供應。車上還有電視攝象機,由地面控制人員對它進行指揮。小車白天到處移動並工作,晚上「休息」,因為沒有太陽能供電了。在長達11個月的工作期間,小車走了8萬平方米的月球區域,攝下了2萬多張月面照片,對25個不同的區域進行了土壤的化學成份分析。
❿ 你知道我們國家對月球的研究和探索近年來取得了哪些成果
關於這個問題,可參閱歐陽自遠院士等的文章:繞月探測工程的初步科學成果
1.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
2.物質成分探測
3.月壤特性探測
4.空間環境探測
5.受控撞擊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