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年計劃與五年規劃的區別
1、定義的區別
從計劃到規劃,一字之差,顯示出黨對發展內涵的認識已有變化,充分反映出我國經濟體制、發展理念、政府職能等方面的重大變革。體現了從作為組織整個社會經濟活動的運行機制向作為政府促進社會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的手段轉變。規劃的目標是不一定達到,只是國家會盡量達到目標,計劃則是有著必須達到的意思。
規劃來得長遠一點,不是只看眼前。「計劃」是指工作或行動以前,預先擬定的具體內容和步驟。例如:工作計劃、訓練計劃、科研計劃、五年計劃。「規劃」則是指比較全面的長遠的發展計劃。例如:制定教育發展規劃、十年規劃、農業發展的長遠規劃。
2、手段不同
實行商品經濟後國家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再依靠行政計劃的指令手段,而是依靠經濟杠桿或者政策調節等手段,故不再叫計劃而是叫規劃。
3、內涵不同
十一五規劃體現了十六大以來提出的很多思想,比如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建設等。「十一五」規劃是為後十年順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高,社會事業顯著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為「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實際上是中國政府對自8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的一種總結和反思,比如提出經濟發展不應再注重外延發展,而是要注重效益,要注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系。
(1)五年計劃經濟成果擴展閱讀
五年規劃作為國家對經濟發展的干預形式最早並非源於中國,也非中國所獨有。20世紀30年代,蘇聯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斯大林領導蘇聯在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問題時明確提出:
蘇聯從自己的國情出發,通過五年計劃取得了輝煌的經濟建設成就,到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已經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化,工業總產值迅速躍升至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戰後,隨著歐亞一大批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五年計劃被社會主義陣營中很大一部分國家所借鑒,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
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五年計劃不僅深刻影響了蘇聯的經濟發展,還對戰後所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造成了深遠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並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到2015年結束已經完成總共十二個五年計劃/規劃。五年計劃與國經濟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體現出了鮮明的階段性特徵。
㈡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有哪些
1.
一、工業方面取得的成就
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剛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試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2.
二、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同時修建了川臧、青藏、新藏公路
3.
三、工業基地的建設
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華北和西北也建成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沿海地區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
含義: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歷史背景:
從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恢復時期。這一時期,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惡性通貨膨脹,穩定了市場物價,恢復了被戰爭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對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確立了國營經濟對資本主義經濟和個體經濟的領導地位,為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
地位: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標志著系統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始。
㈢ 兩個五年計劃完成以後,蘇聯的經濟建設的成就及問題。
成就:1、二五結束後的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超過法、英、德、躍居歐洲第一版位,世界第二位。權2、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已取得了徹底勝利,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製成了蘇聯社會的經濟基礎。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迅速,超過同期鬧經濟危機的西方。4、利用西方大蕭條,大量吸引西方先進技術和技術人才,為經濟發展增強了動力。問題:在政治上,蘇共中央具有高度集中的政治權力,各地方加盟共和國和自治共和國要聽斯大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指揮。在經濟上,以公有制為基礎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佔有絕對的優勢。斯大林同志的政令暢通無阻,不忠於斯大林同志就等於是背叛黨和人民。各級幹部層層任命。黨的幹部具有高度的權力和權威。這樣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形成,歷史上稱為「斯大林模式」。從歷史的宏觀角度看,當時這個模式是最佳的選擇,他體現了很高的效率、穩定的政治和統一的思想。蘇聯當時所處的時代,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社會和實現國防現代化。穩定、速度、效率是壓倒一切的。但是從歷史長河看,忽視民主法制、強調斗爭、高度集權的斯大林模式肯定是越來越有嚴重的弊端。
㈣ 列舉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建設取得的成就
五年全國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88.4億元,新增固定資產491.4億元;5年內在全國各地開專工建設的以蘇聯幫助屬設計的156個重大建設項目為中心的825個工業企業,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立了一批比較強大的骨幹;一些中國過去沒有的重要工業部門,如飛機製造、汽車製造、新式機床製造、發電設備、冶金設備和礦山設備製造、高級合金鋼和重要有色金屬冶煉等,都在這期間建立起來。同時,工農業生產得到迅速發展。1957年工業總產值達到784億元,比1952年增長128.6%,平均每年增長18.4%,超過第一個五年計劃原定的14.7%的速度;農業副業總產值達604億元,比1952年增長24.7%,平均每年增長4.5%,也超過第一個五年計劃原定的4.3%的速度。在上述基礎上,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5年內,全國居民實際消費水平提高22.
9%,職工的實際工資增長30.3%,農民的收入增長20%左右。
㈤ 請問我國共進行了幾個五年計劃,分別是什麼時候,內容是什麼
截至2019年,中國已發布十三個五年計劃。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2006—2010)
2006—201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中國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年3月,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一五」是為後十年順利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克服汶川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帶來的嚴重困難,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高,社會事業顯著進步,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為「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2011—2015)
2011—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中國的第十二個五年規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是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單行本。
書中包括了轉變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轉型升級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等十六篇。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2020)
2016—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中國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
五年計劃制定背景:
20世紀50年代是二戰之後兩極格局對峙最為激烈的時期。隨著冷戰的逐漸展開,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之間的矛盾不斷激化。
兩個陣營不僅在政治制度與軍事實力上展開全方位競爭,還圍繞著兩種不同的經濟發展道路展開了激烈較量。一五期間,中國身處社會主義陣營,對外採取「一邊倒」的外交策略。
資本主義陣營對中國進行政治孤立、經濟制裁與軍事封鎖,導致相比於戰後處於資本主義陣營的日本與西歐各國,中國無法充分利用資本主義陣營充足的資金與先進的技術進行經濟建設。
另一方面,蘇聯與一些東歐國家以資金與技術援助的形式積極支持中國的經濟建設,來自蘇聯與東歐的經濟援助在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50年代尤其是一五計劃實施期間,朝鮮戰爭的爆發加劇了東北亞的緊張局勢。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依然沒有放棄顛覆大陸的企圖,中國周邊的戰爭威脅並未消失。因此如何快速發展經濟、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成為執政者最為關心的問題。
對於當時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而言,無論是資本主義陣營還是社會主義陣營,重建或者恢復一個較為完整的工業化體系是最為重要的任務。
對於大多數新興的原殖民地國家而言,加快工業化進程並建立一個完整的工業化體系更是成為鞏固與維持政治獨立的經濟前提。因此在20世紀50年代,世界范圍內掀起了一場工業化的浪潮。
在國內,國民經濟已經得到全面恢復與初步發展,政治趨於穩定,經濟秩序恢復正常,社會秩序較為安定,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全國人民的一致要求,為大規模展開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㈥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偉大成就有哪些
第一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六個方面的成就。
成就之一:民生改善,1957年全國職工的平均工資水平達到637元,比1952年增長42.8%,農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費水平,1957年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科教文衛事業也有很大發展。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並初步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
成就之二:基本建設,五年內全國完成投資總額為550億元,五年新增加固定資產460億元,五年內施工的工礦建設項目達一萬多個,中國過去沒有的一些工業,包括汽車、發電設備、飛機、新式機床、重型機器、電解鋁、精密儀表、無縫鋼管、塑料、合金鋼、無線電等,從無到有地建設起來,從而改變了我國工業殘缺不全的狀況,增加了基礎工業的實力。
成就之三:農業生產,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的發展。195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原計劃101%,糧食產量1957年達到3900億斤,比1952年增長19%;棉花產量為3280萬擔,比1952年增長25.8%。糧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長速度,分別為3.7%和4.7%。五年內全國擴大耕地面積5867萬畝,1957年全國的耕地面積達到16.745萬畝,完成原定計劃101%。五年內全國新增灌溉面積21.810萬畝,相當於1952年全部灌溉面積的69%。
成就之四:交通運輸,到1957年底,全國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之內,新建鐵路33條,恢復鐵路3條,新建、修復鐵路干線、復線、支線共約一萬公里。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武漢長江大橋,都先後建成。到1957年底,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5萬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繼通車。
成就之五:工業發展,1957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41億元,比1952年增長67.8%。1957年工業總產值超過原計劃21%,比1952年增長128.5%。1957年手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83%,平均每年增長12.8%。1957年的原煤為1.31億噸,比1952年增長98.596,發電量為193億度,比1952年增長164.4%;鋼產量為535萬噸,比1952年增長近3倍;等等。
成就之六:社會主義改造,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在國民經濟中佔了絕對優勢。在國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合作社經濟由1.5%提高到56%,國營經濟所佔比重由19%提高到33%,公私合營經濟由0.7%提高到8%,個體經濟則由71.8%降低到3%,資本主義經濟由7%降低到l%以下。
五年計劃,後改稱五年規劃,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綱要,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為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回顧五年計劃的歷史,不僅能描繪建國以來經濟發展的大體脈絡,也能從中探索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通過對比與檢視過去,可以從歷史的發展中獲得寶貴的經驗,從而指導未來的經濟發展。
總之,經過第一個五年計劃,國民經濟已經得到全面恢復與初步發展,政治趨於穩定,經濟秩序恢復正常,社會秩序較為安定,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全國人民的一致要求,為大規模展開經濟建設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㈦ 第十三個五年計劃是什麼
2016—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中國的第十三個五年規劃。主要的政策在內於利國利民,建容立全面的小康社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於2016年3月17日正式發布,規劃分為二十篇共八十章。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定並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到2015年結束已經完成總共十二個五年計劃/規劃。五年計劃與國經濟的發展緊密結合,在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體現出了鮮明的階段性特徵。
拓展資料:
五年計劃(The Five-Year Plan),後改稱五年規劃,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綱要,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屬長期計劃。主要是對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作出規劃,為國民經濟發展遠景規定目標和方向。
中國從1953年開始制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十一五」起,「五年計劃」改為「五年規劃」。(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為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63年至1965年為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外)。
參考資料:網路-五年計劃
㈧ 前兩個五年計劃,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與存在的問題分別有哪些
1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基本確定
2 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回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佔比重由答1952年的21.3%上升到92.9%
3 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五年內完成基本建設投資總額550億元,4 595個大中型工程建成投產,初步鋪開我國工業布局的骨架
5 工業總產值比1952年增長128.6%
6 產業結構發生新的變化
7 1957年糧食產量達到3901億斤,棉花產量達到3280萬擔,都超額完成計劃。
㈨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成就有哪些
一、工業方面取得的成就
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剛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年,中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試製成功第一架噴氣試飛機;中國第一個製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二、交通方面取得的成就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同時修建了川臧、青藏、新藏公路
三、工業基地的建設
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華北和西北也建成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沿海地區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