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合並報表影響所得稅嗎
合並報表來不影響企業的所得稅額源.因為所得稅是對於單個企業進行計算.由總公司匯總以後申請繳納的.
合並報表合並的是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對於上市公司的稅率達不到百分之三十三的問題.有些企業是高新技術企業.有些企業的小屬小法人是虧損的.或他們的總部只有費用.由此而導致的.
㈡ 合並財務報表,怎麼理解遞延所得稅資產100
首先明確合並報表中不認可內部債權,自然不存在相關的壞賬准備及遞延所得稅資產,因此連續編制合並報表時,應將上年個別報表中計提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繼續抵銷,調整其對年初未分配利潤的影響。
然後將個別報表中當年由內部債權變動引起的遞延所得稅資產變動相應抵銷,即:個別報表中遞延所得稅資產調增,抵銷分錄中則沖銷;個別報表中遞延所得稅資產調減,抵銷分錄中則轉回。
例4:甲公司是A公司的母公司,2013年末甲公司應收賬款余額中有300萬元為應收A公司賬款,相應壞賬准備為20萬元,其中年初壞賬准備余額為16萬元、本年補提4萬元。
分析:由於甲公司與A公司為一個整體,合並報表中不應確認內部債權,在個別報表中為內部債權計提的16萬元壞賬准備自然就不存在,由此產生的4萬元遞延所得稅資產當然也要抵銷。
在連續年度編制合並報表時,要將上年個別報表中計提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對合並報表年初未分配利潤的影響抵銷,並沖銷當年個別報表中因內部債權變動引起的1萬元(4×25%)遞延所得稅資產增減變動額。
抵銷分錄如下:
借:應付賬款300;
貸:應收賬款300。
借:應收賬款——壞賬准備16;
貸:年初未分配利潤16。
借:年初未分配利潤4(16×2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4。
借:應收賬款——壞賬准備4;
貸:資產減值損失4。
借:所得稅費用1(4×25%);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1。
(2)合並報表中無形資產所得稅擴展閱讀:
一、本科目核算企業根據所得稅准則確認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所得稅資產。
根據稅法規定可用未來年度稅前利潤彌補的虧損產生的所得稅資產,也在本科目核算。
二、本科目應當按照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等項目進行明細核算。
三、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主要賬務處理。
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是和暫時性差異相對應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將來可用來抵稅的部分,是應該收回的資產,所以對應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是由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對於影響利潤的暫時性差異,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該調整「所得稅費用」。
例如會計折舊小於稅法折舊,導致資產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如果產品已經對外銷售了,就會影響利潤,所以遞延所得稅負債應該調整當期的所得稅費用。
如果暫時性差異不影響利潤,而是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則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應該調整資本公積。
例如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是按照公允價值來計量的,公允價值產升高了,會計上調增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賬面價值,並確認的其他綜合收益,因為不影響利潤,所以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不能調整所得稅費用,而應該調整其他綜合收益。
㈢ 第二年的編制企業合並財務報表的所得稅抵消分錄怎麼做
先來看看2010年末:
內部轉讓無形資產,賬面成本70,出售價為100,這個30的收入要轉回:
借:營業外收入30
貸:無形資產30
另外攤銷的差異也要轉回:
原來按照90的賬面攤銷,是90/5*9/12=13.5,賣了之後是100/5*9/12=15,這個1.5轉回:
借累計攤銷1.5
貸管理費用1.5
再來看2011年:
2011年,進行調整時,2010年的調整分錄中的損益科目都要換成期初未分配利潤:
借 期初未分配利潤28.5
累計攤銷1.5
貸 無形資產30
然後2011年計提攤銷也要沖回
借累計攤銷1.5
貸管理費用1.5
㈣ 中級實務合並報表到底考慮所得稅嗎
歷年最後一道大題 合並報表都沒有考慮所得稅的影響, 今天應該也不過,盡管教材上最後一道綜合題考慮所得稅影響,但我覺得考試還是不會考的
㈤ 請教關於合並報告中會計利潤與所得稅的關系如何填列
1.利潤總額。以合並財務報表中利潤總額數填列。
2.按法定稅率計算的所得稅費用。以合並財務報表利潤總額數,按照25%的法定所得稅率計算得出。
3.適用不同稅率的影響。填列所得稅優惠稅率的影響數,如高新技術企業按15%稅率徵收、處於減半期企業按12.5%稅率徵收、處於免徵期企業按零稅率徵收、境外業務適用稅率與境內投資方稅率差異影響等。
4.調整以前期間所得稅的影響。反映本年度對上年度所得稅進行匯算清繳時,最終匯算清繳結果與上年末計算的應交所得稅存在差異而發生的補(退)稅額,且不屬於前期會計差錯的部分。
5.非應稅收入的影響。反映本年度會計上計入當期損益但稅法規定為(1)免稅收入,包括:國債利息收入;符合條件的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非居民企業從居民企業取得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2)按稅法規定的免徵、減徵收入項目包括: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從事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經營的所得;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雖設立機構、場所但取得的所得與其所設機構、場所沒有實際聯系的,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所得。(3)減計收入,如企業綜合利用資源減計收入優惠等。
㈥ 合並報表影響所得稅嗎
合並報表不影響企業的所得稅額.因為所得稅是對於單個企業進行計算.由總公司版匯總以後申請繳納的.
合並權報表合並的是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對於上市公司的稅率達不到百分之三十三的問題.有些企業是高新技術企業.有些企業的小屬小法人是虧損的.或他們的總部只有費用.由此而導致的.
㈦ 如何理解:合並財務報表中應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1、因為伴隨子公司生產經營的不斷發展,股權備查簿中公允價值與原賬面價值存在差異的資產或負債項目,因持續計算而形成的公允價值和賬面價值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進而導致暫時性差異也會不斷發生改變。
在計算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本期應予轉回的數額後,就可以編制此類調整分錄,通常所涉及的調整項目包括 「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負債」「所得稅費用」。
2、因為這筆分錄是針對2012年的,現在是編制2013年度合並報表,可以這么理解2012年的費用類已經全部結轉、本年利潤也結轉未分配利潤,所以要對2012年報表的調整隻能通過「年初未分配利潤」進行調整。
因為2012年還沒賣出(在財務報表上一直存在,就必須要抵消),所以在對存貨的原價進行了抵消就會產生了遞延所得稅資產。還有一個抵消分錄與正式會計分錄是不一樣的,抵消分錄不在正式報表中體現,僅僅是為了編制合並報表。
(7)合並報表中無形資產所得稅擴展閱讀
合並報表中存貨的遞延所得稅會計處理
會計方面,《企業會計准則解釋第1號》第九條規定,企業在編制合並財務報表時,因抵消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導致合並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在所屬納稅主體的計稅基礎之間產生暫時性差異的,在合並資產負債表中應當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同時調整合並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稅務方面,現行《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二條規定,除國務院另有規定外,企業之間不得合並繳納企業所得稅。
現行稅法要求母子公司之間內部交易形成的內部銷售利潤需要征稅,不得合並納稅。而從集團公司角度看,存貨內部交易是把存貨從一個地方搬運到另一個地方,若未對外銷售,集團公司整體不會出現增值,在期末編制合並報表時,需要抵消內部未實現銷售損益。
按照有關規定,合並報表中沒有售出的存貨形成的內部銷售利潤屬於可抵扣的暫時性差異,需要對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的抵銷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
㈧ 合並報表抵銷分錄中遞延所得稅如何計算
遞延所得稅=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
(一)初次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時
1、抵銷內部銷售收入:
借:營業收入(內部售價)
貸:營業成本
2、抵銷內部銷售存貨中未實現的利潤
借:營業成本
貸:存貨(內部購入存貨的成本×毛利率)
3、遞延所得稅處理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所得稅費用
(二)連續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時
下一年是對個別報表進行業務合並,所以對上期未實現的收益余額還要進行抵銷,抵銷時相對簡單,只將上期已做過的分錄再做一遍,但所對用項目略有不同,即將利潤表上損益類項目用「未分配利潤-年初」替代,資產負債上項目不變。
借:未分配利潤-年初
貸:營業成本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未分配利潤-年初
本期實現對外銷售的部分抵消處理
借:營業收入(本期銷售企業內部銷售收入)
貸:營業成本
期末結存未實現利潤的抵消
借:營業成本
貸:存貨(期末結存內部購入存貨的成本×毛利率)
本期抵消已實現銷售部分的遞延所得稅
借:所得稅費用
貸:遞延所得稅資產
(8)合並報表中無形資產所得稅擴展閱讀
例如,A企業以1000萬元購入B企業100%的凈資產,該合並符合稅法規定的免稅改組條件,購買日B企業凈資產的公允價值與其賬面價值均為 800萬元,計稅基礎為700萬元,則有100萬元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假設B企業的所得稅稅率為30%,則可確認30萬元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賬務處理為借記凈資產800萬元,貸記銀行存款1000萬元,同時貸記遞延所得稅負債30萬元,借貸方的差額230萬元確認商譽。
但實際上A企業是以1000萬元購入B企業公允價值為800萬元的凈資產的,也就是說,這一並購行為實際上產生了200萬元的商譽,但因確認了該商譽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使商譽的價值增加了 30萬元。
若繼續確認230萬元商譽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69(230×30%)萬元,則會進一步增加商譽的價值,此時的賬務處理為借記凈資產800萬元,貸記銀行存款1000萬元,同時貸記遞延所得稅負債69萬元,借貸方的差額269萬元確認商譽。如此往復,商譽的價值會不斷增加。因此,准則規定商譽的初始確認中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
㈨ 合並報表抵銷分錄中遞延所得稅如何計算
遞延所得稅=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遞延所得稅資產)。
(一)初次編制合並會計報表時
1、抵銷內部銷售收入:
借:營業收入(內部售價)
貸:營業成本
2、抵銷內部銷售存貨中未實現的利潤
借:營業成本
貸:存貨(內部購入存貨的成本×毛利率)
3、遞延所得稅處理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所得稅費用
把合並報表看成一個普通的報表,分析比較報表上的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對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題目通常涉及的就是存貨項目,對於存貨,先將存貨的抵銷分錄做完(遞延所得稅的相關分錄除外),然後直接看這些抵銷分錄;
如果出現借記存貨(不用管後面的明細是多少),它使合並報表上存貨的賬面價值增加,如果是貸記存貨,則相反。
這樣,只要看一下這些抵銷分錄使存貨賬面價值變化減少了多少,這就是應確認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因為無論怎樣做抵銷分錄,存貨的計稅基礎是不變的,所以"存貨"這個資產項目賬面價值減少多少,就產生了多少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再乘以稅率,就能算出遞延所得稅資產;
會計方面,《企業會計准則解釋第1號》的第九條中規定:「企業在編制合並財務報表時,因抵消未實現內部銷售損益導致合並資產負債表中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在所屬納稅主體的計稅基礎之間產生暫時性差異的,在合並資產負債表中應當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同時調整合並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稅務方面,現行《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國務院另有規定外,企業之間不得合並繳納企業所得稅。」
差異分析:現行稅法要求母子公司之間內部交易形成的內部銷售利潤需要征稅,不得合並納稅。而從集團公司角度看,存貨內部交易是把存貨從一個地方搬運到另一個地方。
若未對外銷售,集團公司整體不會出現增值,在期末編制合並報表時,需要抵消內部未實現銷售損益,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規定,合並報表中沒有售出的存貨形成的內部銷售利潤屬於可抵扣的暫時性差異,需要對未實現內部銷售利潤的抵銷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