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企業發生"無形資產損失",能否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
關於資產損失的稅前扣除,主要反映在《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以及《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09〕57號),(下稱「財稅〔2009〕57號文」)、《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的〈企業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管理辦法〉通知》(國稅發〔2009〕88號),(下稱「國稅發〔2009〕88號文」)等政策規定中。
1.新《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這是關於損失准予在稅前扣除的法律淵源。
2.《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以正面列舉的方式,明確了損失包括的范圍,規定「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損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 固定資產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損失,轉讓財產損失,呆賬損失,壞賬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由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立法起草小組編寫的《實施條例》對「其他損失」的解釋是:「這是一個兜底條款,以防止前面列舉的不全面,因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形態多樣,變化多端,純粹的列舉可能無法窮盡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各種損失類別。增加這個兜底條款,意在表明凡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損失,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都允許扣除」。
3.為進一步明確資產損失的稅前扣除問題,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和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下發了財稅〔2009〕57號文件。它明確規定「本通知所稱資產損失,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應稅收入有關的資產損失,包括現金損失,存款損失,壞賬損失,貸款損失,股權投資損失,固定資產和存貨的盤虧、毀損、報廢、被盜損失,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以及其他損失」。該通知的規范對象是包括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損失的,但通知沒有對「其他損失」的定義、扣除等問題做進一步明確,也沒有規定無形資產損失不得在稅前扣除。
4.財稅〔2009〕57號文件下發後,國家稅務總局又印發了國稅發〔2009〕88號文件,對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問題尤其是程序性問題做了明確。國稅發〔2009〕88號文件第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用於經營管理活動且與取得應稅收入有關的資產,包括現金、銀行存款、應收及預付款項(包括應收票據)等貨幣資產,存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生產性生物資產等非貨幣資產,以及債權性投資和股權(權益)性投資」。顯然,國稅發〔2009〕88號文件所指的資產損失,是不包括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損失的。
有觀點認為,既然國稅發〔2009〕88號文件沒有明確無形資產損失可以在稅前扣除,那麼其就不能在稅前扣除。筆者認為 這種觀點值得商榷。因為,國稅發〔2009〕88號文件規范的只是文件明確列舉的損失,無形資產損失等其他損失不屬於國稅發〔2009〕88號文件的規范對象。既然如此,以國稅發〔2009〕88號文件為由判定無形資產不能在稅前扣除,政策依據明顯不當。
現行無形資產損失稅前扣除的政策依據,只有《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以及財稅〔2009〕57號文件。根據這些稅收規定及精神,無形資產損失作為其他損失,是允許在稅前扣除的。
關於無形資產損失的稅前扣除問題,實務中還需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1.允許稅前扣除的無形資產損失,限於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損失。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允許稅前扣除的損失必須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
並非所有的無形資產損失都可以在稅前扣除。這也是稅前扣除相關性原則的運用,即稅前扣除的支出必須是與取得收入直接相關的。因此,對於那些與企業經營管理無關的無形資產,其損失是不能在稅前扣除的。
2.允許稅前扣除的無形資產損失,限於企業實際發生的凈損失。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准予稅前扣除的損失,必須是減除責任人賠償和保險賠款後的余額,依照相關規定進行扣除。因此,企業獲得的相應保險賠款或者責任人賠償的部分,不屬於企業發生的實際損失,不能在稅前扣除。
3.在實務中,企業要就無形資產稅前扣除與稅務機關做好溝通。根據現行稅收規定,無形資產是允許稅前扣除的,但稅務處理的具體程序,稅法並未明確規定,比如,證明資產損失確屬已實際發生的合法證據具體是指哪些,是否須經稅務機關審批後才能扣除,等等。這些都需要企業與稅務機關及時做好溝通,以最大限度避免公司稅收利益損失。
Ⅱ 在匯算清繳時什麼款項不允許在稅前列支的,請給最明細的答案,謝謝
給你一份稅局培訓的東東,看看能不能找到你想要的。
2008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須知
一、申報期限及報送資料
1、申報期限:查賬徵收中小企業原則上於2009年3月31日前完成年度申報,其他企業原則上於4月15日前完成年度申報。小型微利企業如未在2009年3月31日之前未完成年度申報,則2009年一季度申報時不能享受該稅收優惠,凡申請所得稅減免稅備案、稅前扣除審批等事項的企業,應當在收到國稅機關核發的批復或通知書後再進行年度申報,但申報期限原則不得超過2009年4月30日;
2、報送資料:2008年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申報的納稅人,應在申報時同時向主管國稅機關報送以下紙質資料:
(1)年度納稅申報表(其中附表十二的報送對象為: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內資企業中的上市公司、實行匯總納稅的總機構、跨國交易關聯業務的企業,以及年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的內資企業);
(2)會計報表;
(3)稅務機關批復、備案事項的確認通知書;
(4)中介機構審計(鑒證)報告,其報送對象為:①所有外商投資企業、內資上市公司以及實行匯總納稅的內資總機構納稅人應附報有資質的中介機構出具的年度會計審計報告或稅務鑒證報告;②房地產開發企業應附報有資質的中介機構出具的年度納稅申報鑒證報告及相關收入、成本調整計算表;③年應納所得稅額在100萬元以上的內資企業、300萬元以上的外資企業,以及連續兩年以上的虧損企業應附有資質的中介機構出具的年度納稅鑒證報告;④其他有條件的企業自願委託有資質的中介機構出具年度納稅鑒證報告。
(5)其它資料:
①工資薪金情況:工資計提標准、發放途徑、年度計提和發放以及個人所得稅扣繳的情況說明;工資、職工福利費、教育經費的明細賬, (已提供納稅鑒證報告的除外)。
②改變存貨計價方法情況。
③符合外資企業生產性兩免三減半條件但08年尚未進入獲利年度的企業(「應納稅所得」大於「0」),應從2008年開始計算優惠期,報送企業營業執照副本復印件和企業關於經營情況、生產產品情況、預計獲利年度以及享受優惠的書面申請。
④企業向非金融機構借款發生的利息,報送書面說明,內容包括:貸款方名稱、所在國家、借款金額、幣種、利率、借款期限、全年計提利息及計算過程、利息支付情況、境外利息是否已經繳納預提所得稅、金融機構同期同類貸款利率水平,企業是否需要納稅調整及調整金額。
⑤總機構分配至外省分支機構入庫稅款完稅憑證及分配表。
實行代理申報的企業,將上述資料報送大公稅務師事務所及各代理點,由事務所統一將資料報送各管理科;實行自行上網申報企業,將上述資料直接報送各管理科。
注意事項:
1、凡涉及到各類減免稅審批事項的,納稅人在所得稅申報前必須確認已到國稅機關辦理相關減免稅手續,並取得相關批復,未經批准,不得擅自減免稅。
2、辦理注銷的企業,應該辦理完2008年度申報和匯算清繳以及2009年季度和年度申報後才可辦理注銷手續。
3、辦理征管轉移的企業,應該辦理完2008年度申報和匯算清繳後才可辦理征管轉移手續。
二、稅前扣除審批及備案
(一) 關於稅前扣除審批的問題:
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因銷售、轉讓、變賣資產發生的財產損失,各項存貨發生的正常損耗以及固定資產達到或超過使用年限而正常報廢清理發生的財產損失,應在有關財產損失實際發生當期申報扣除。企業因下列原因發生的財產損失,須經稅務機關審批才能在申報企業所得稅時扣除:
(1)因自然災害、戰爭等政治事件等不可抗力或者人為管理責任,導致現金、銀行存款、存貨、短期投資、固定資產的損失;
(2)應收、預付賬款發生的壞賬損失;
(3)金融企業的呆賬損失;
(4)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長期投資因發生永久或實質性損害而確認的財產損失;
(5)因被投資方解散、清算等發生的投資損失;
(6)按規定可以稅前扣除的各項資產評估損失;
(7)因政府規劃搬遷、徵用等發生的財產損失;
(8)國家規定允許從事信貸業務之外的企業間的直接借款損失。
(二)關於備案問題:
企業如有以下事項的,應提交相關資料到稅務機關辦理備案手續,備案需提供的資料清單見附件:
1、取得免稅收入:(1)國債利息收入;(2)居民企業之間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3)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4)軟體企業增值稅即征即退稅款;(5)證券投資基金取得的有關收入;(6)其他免稅收入。
2、減計收入:資源綜合利用產品收入。
3、加計扣除:(2)研究開發費加計扣除;(3)安置殘疾人員及國家鼓勵安置的其他就業人員所支付的工資。
4、免徵、減征所得額:(1)從事農、林、牧、漁業項目的所得;(2)從事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實施項目投資經營所得;(3)從事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的所得;(4)符合條件的技術轉讓所得。
5、減免稅項目:(1)高新技術企業;(2)軟體生產企業;(3)集成電路設計企業;(4)集成電路生產企業;(5)過渡期優惠企業:①外資;②再就業;③農村信用社;④文化企業;⑤監獄勞教企業。
6、抵免所得稅:專用設備投資額抵免所得稅。
7、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創業投資企業抵扣應納稅所得額。
8、加速折舊。
9、再投資退稅。
注意事項:
(1)凡涉及稅前扣除項目審批的請於2009年3月15日前到辦稅大廳29、30號辦理審批手續。
(2)凡涉及備案事項的企業請於2009年3月15日前到辦稅大廳29、30號窗口辦理備案手續。
(3)所有報送清單及表樣已掛於無錫市國稅局網站:http://www.jswx-n-tax.gov.cn高新區局公告欄二月份公告資料內,請自行下載填報。
三、稅收優惠政策
1、對企業取得的下列收入免徵企業所得稅規定,在新規定出台前,繼續執行。
(1)企業安置殘疾人員就業取得的增值稅返還和營業稅減稅收入;
(2)企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取得的財政補貼(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
2、關於投資收益(股息、紅利)的處理
自2008年起,對符合免徵企業所得稅條件的股息、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包括企業取得的所屬期為2008年度前的股息、紅利。
對截至2008年度連續持有居民企業公開發行並上市流通的股票12個月以上(含)所取得的投資收益,按照連續12個月內每月末持有的同一種股票中最低份額,占實際分配股息、紅利份額的比例,計算確定免徵所得稅的權益性投資收益。
企業申報享受上述優惠時,應提供能夠證明連續持有12個月同一股票、股票交易憑據、上市公司分配公告及收入憑證等相關證明材料。
3、關於研究開發用關鍵儀器、設備的處理
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使用的單台價值在30萬元以下的關鍵儀器、設備發生的支出,可按規定計提的折舊計入研究開發費,並按規定加計扣除;也可一次或分次計入管理費用,但不得加計扣除。
4、關於小型微利企業減免稅申報問題
對小型微利企業的認定由企業申報後直接予以判定,即當納稅人將本單位的從業人數、資產總額、行業等指標申報後,由申報系統自動予以判斷確認。其中,「從業人數」是指按《勞動合同法》規定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協議)以及勞務公司派遣至用工單位工作的人員,按納稅年度內每月月末從業人數計算的平均數,「資產總額」是指企業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年初和年末的資產總額平均數。對年度中間開業的企業,「從業人數」按實際經營月份的每月月末上述從業人數計算的平均數確定,「資產總額」按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年末資產總額確定。
5、關於過渡期稅收優惠政策
(1)關於過渡期優惠政策和新稅法下優惠政策的選擇問題
根據國發【2007】39號文件規定,企業所得稅過渡期優惠政策與新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的優惠政策存在交叉的,由企業選擇最優惠的政策執行,不得疊加享受,且一經選擇,不得改變。為此,對企業既符合過渡期優惠政策,又符合新稅法規定的優惠政策的,企業可在過渡期內每個納稅年度對當年享受優惠進行選擇確認,且一旦選擇新稅法下優惠政策的,則以後年度不得選擇過渡期優惠政策。
對2008年度優惠選擇確認,企業應於2009年3月10日前向主管稅務機關備案,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確認後,在年度申報時享受相應的優惠。
(2)關於過渡期優惠政策的確認
對符合享受過渡期優惠政策,但至2007年尚未進入獲利年度的企業,企業應向主管稅務機關備案,經主管稅務機關審核確認後,自2008年起享受相應的定期減免稅過渡期優惠。
(3)關於外商投資企業追加投資單獨計算享受定期減免稅優惠的處理
同時符合以下條件企業的追加投資項目可單獨計算享受過渡期優惠:
①已取得稅務部門的享受優惠批復;
②追加投資後工商營業執照變更日期在2007年3月16日以前(含);
四、虧損認定
虧損,指經主管稅務機關按照稅收法律、法規規定核實、調整後的虧損數額。年度匯繳結果為10萬元(含)以上虧損的企業,必須經過納稅評估或中介機構審計後,以審計報告或評估結論作為虧損認定的依據。
五、徵收方式的確定
對於2008年度企業所得稅徵收方式的核定,我局將根據企業申請,結合本次匯算清繳審核工作一並進行調整;對有一定規模的企業確因特殊原因要求保留核定徵收的,經逐級審批同意後,應稅所得率從高核定;對從事中介鑒證業務的中介機構、從事銀行、保險、證券業企業、房地產開發和銷售企業、以投資為主營業務等特定行業納稅人,一律不得核定徵收。
六、相關政策問題
(一)關於工資的扣除:(國稅函【2009】3號)
1、合理工資薪金
是指企業按照股東大會、董事會、薪酬委員會或相關管理機構制訂的工資薪金制度規定實際發放給員工的工資薪金。屬於國有性質的企業,其工資薪金,不得超過政府有關部門給予的限定數額;超過部分,不得計入企業工資薪金總額,也不得在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2、關於工資薪金總額問題
計算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的「工資薪金總額」,是指企業按照上述合理的工資薪金確定原則實際發放的工資薪金總和,不包括企業的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工會經費以及養老保險費、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
3、工資薪金的扣除
對企業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在12月底前計提的工資薪金,在年度申報前實際發放的,准予在匯算清繳所屬年度稅前扣除,在年度申報前未實際發放的部分,不得在匯算清繳所屬年度扣除。
4、企業間借用人員的工資、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扣除問題
對企業間借用人員發生的工資、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等,應視同提供勞務,接受勞務企業憑雙方簽訂的勞務合同(協議)、勞務發票據實扣除。
(二)關於職工福利費的扣除
1、關於職工福利費核算要求
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應該單獨設置賬冊,進行准確核算。
2、關於以前年度職工福利費余額的處理
對2008年後實際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應先沖減以前年度稅前扣除但尚未實際使用的職工福利費余額,不足部分按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扣除。
企業以前年度累計計提但實際尚未使用的職工福利費余額已在稅前扣除,屬於職工權益,如轉入權益,屬於改變用途,應調整增加應納稅所得額。
3、關於職工福利費稅前扣除的憑證問題
對購買屬於職工福利費列支范圍的實物資產和發生的對外的相關費用應取得合法憑證。企業支付的職工午餐費補貼須提供有關董事會決議、補貼標准、補貼人數等相關證明材料,否則,不得稅前扣除。
(三)職工教育經費的扣除
對企業職工參加社會上的學歷教育以及個人為取得學位而參加的在職教育,所需費用應由個人承擔,不得列入職工教育經費。對2008年及以後年度實際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應先沖減以前年度稅前扣除但尚未實際使用的職工教育經費余額,不足部分按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扣除。
(四)關於以前年度已稅前扣除的壞賬准備金余額的處理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對企業計提的壞賬准備金,不得稅前扣除。對2008年及以後年度實際發生的壞賬損失,應先沖減以前年度稅前扣除壞賬准備金余額,不足部分,准予稅前扣除。
(五) 關於年金及補充養老保險的扣除問題
根據《企業年金試行辦法》,經勞動部門批准建立的企業年金制度的企業,對按本企業上年度職工工資總額的十二分之一計算並實際繳納的企業年金(補充養老保險),准予稅前扣除。未經勞動部門批准繳納的企業年金,不得稅前扣除。
企業在年度申報時應將經勞動部門備案的《企業年金方案》報主管稅務機關。
(六)關於傭金的扣除問題
企業發生的傭金符合下列條件的,可計入銷售費用:
(1)有證明真實性的適當憑證;
(2)支付的對象必須是獨立的有權從事中介服務的納稅人或個人(支付對象不含本企業雇員);
(3)支付給個人的傭金,不得超過服務金額的5%。
(七)關於差旅費、會議費、辦公費的扣除問題
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有關的合理的差旅費、會議費、辦公費,主管稅務機關要求提供證明材料的,應提供證明其真實性的合法、適當憑證,否則,不得在稅前扣除。
(八)關於業務招待費、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扣除限額計算基數問題
業務招待費、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稅前扣除限額的計算基數為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和視同銷售收入的合計數。對主要從事對外投資的納稅人,以投資所得為主營業務收入。金融保險企業的業務招待費,應按扣除金融機構往來利息收入後的營業收入作為業務招待費、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稅前扣除限額的計算基數。
(九)關於不同法人的母子公司之間支付服務費用憑證問題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關於母子公司間提供服務支付費用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發(2008)第086號)規定,在中國境內,屬於不同獨立法人的母子公司之間提供服務,應按照獨立企業之間公平交易原則確定服務的價格,作為企業正常的勞務費用進行稅務處理。母公司應作為營業收入申報納稅;子公司應憑與母公司簽訂的明確規定提供服務內容、收費標准及金額服務合同(協議)或服務分攤協議、發票等與稅前扣除該項費用相關的材料,作為成本費用在稅前扣除。企業不能提供相關材料的,支付的服務費用不得稅前扣除。
(十)關於匯兌損失的處理
自2008年起,企業發生的匯兌損益,應按照《實施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執行,即企業在貨幣交易中,以及納稅年度終了時將人民幣以外的貨幣性資產、負債按照期末即期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折算為人民幣時產生的匯兌損失,除已經計入有關資產成本以及與向所有者進行利潤分配相關的部分外,准予扣除。
(十一)關於政策性搬遷收入的處理
對企業取得的政策性搬遷收入,因原《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取得搬遷補償費收入稅務處理問題的批復》(國稅函【2003】第115號)、《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政策性搬遷收入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通知》(財稅【2007】第061號)尚未廢止,在上級相關文件明確前,仍維持原有規定執行。
(十二)關於房地產開發企業所得稅處理
1、關於以前年度預售收入余額所得稅處理
①關於以前年度預售收入預征所得稅處理
對2007年底前,外商投資房地產開發企業按規定預征所得稅的預售收入余額,在2008年及以後年度實現銷售收入部分所對應的預繳所得稅額,在實現銷售年度作為已預繳的企業所得稅額。
企業應在年度申報前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供以前年度(2007年底前)預繳所得稅的預售收入及預繳所得稅余額,以及當年結轉銷售收入等相關證明資料。
②關於以前年度預售收入預計計稅毛利處理
對內資房地產開發企業,2007年底前按規定納稅調增的預售收入預計計稅毛利額,在2008年及以後年度實現銷售收入部分所對應的預計計稅毛利額,可在年度申報時作納稅調減。
2、有關扣除項目處理:
①預售收入繳納的營業稅金及附加的扣除
自2008年起,房地產開發企業(含內、外資企業)實際繳納的預售收入營業稅金及附加,准予稅前扣除。
②業務招待費的扣除
對原新辦內資房地產開發企業、外商投資房地產企業2007年底前按規定結轉的業務招待費余額,在當年實際發生業務招待費的60%小於當年銷售收入5‰的差額內,在三年內結轉扣除。
自2008年起,對新辦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在取得第一筆開發產品實際銷售收入之前發生的與建造、銷售開發產品相關的業務招待費,可以向後結轉,按稅收規定的標准扣除,但結轉期限最長不得超過3個納稅年度 。
③對出租房產提取折舊問題
對企業將開發產品用於出租的,凡將開發產品轉為固定資產的,允許按規定扣除其按稅法規定計提的折舊;未轉為固定資產的,其計提的折舊不得在稅前扣除。
(十三)關於納稅人支付的賠款稅前扣除的憑據問題
企業因違反經濟合同而發生的賠款支出,應提供證明其真實性的合法憑證或適當憑據及相關證明材料稅前扣除,否則,不得在稅前扣除。賠款支出的證明材料包括:企業間載有違約賠償條款的購銷合同(協議)、發貨證明(沒有發貨則不需提供)、受償方出具的發生違約情形的證明、索賠證明、及賠款支出的計算依據、支付憑證等。
(十四)關於資產的處理
1、關於固定資產標准、折舊年限和預計殘值率問題
對新老稅法對固定資產標准、折舊年限和預計殘值率規定存在差異的固定資產,基於實體法從舊的原則,為減輕納稅調整的工作量,對2008年1月1日前已購置的資產的稅務處理不再調整。
2、對納稅人取得已使用過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的確定
企業取得的已使用過的固定資產,可根據適當證據確定新舊程度,再乘上實施條例規定的最低折舊年限,來確定剩餘的最低折舊年限。對新舊程度的確定,主管稅務機關可要求企業提供具有資質的社會中介機構出具的對該資產新舊程度的鑒定報告據以確定。
3、已交付使用但未辦理竣工決算的房屋建築物的折舊扣除問題
對已實際交付使用但未辦理竣工決算的房屋建築物,可依據在建工程實際發生額(以取得的合法、適當憑證)自該房屋建築物投入使用的次月起,按稅法規定計提的折舊稅前扣除。
4、預計凈殘值的確定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九條規定,企業應當根據固定資產的性質和使用情況,合理確定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一經確定,不得變更。自2008年起,企業應對新增的資產,根據其性質和使用情況確定的固定資產的預計凈殘值率,報主管稅務機關備案。
(十五)關於房屋裝修、裝潢支出的扣除
1、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八條規定,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是指改變房屋或建築物結構延長使用年限等發生的支出。對房屋的裝修、裝潢,一般屬於改建支出的一部分。
2、對租入房屋發生的改建(裝修、裝潢)支出,按照租賃合同約定的剩餘租賃期限作為「長期待攤費用」分期攤銷。
3、對已足額提取折舊的房屋發生的改建(裝修、裝潢)支出,按照預計尚可使用年限作為「長期待攤費用」分期攤銷。
4、對尚未提足折舊的房屋、建築物發生的改建(裝修、裝潢)支出,屬於資本化投入,應增加房屋的計稅基礎,對延長使用年限的,應適當延長折舊年限,據此按規定計提的折舊准予稅前扣除。
5、對房屋的裝修、裝潢支出,不適用《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六十九條對固定資產大修理支出的判斷條件。
(十六)關於資產的折舊和攤銷
《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了固定資產、生物資產、無形資產的最低折舊(攤銷)年限,為加強管理,減少稅收和會計的差異,對企業超過稅法規定的最低折舊(攤銷)年限計提折舊(攤銷)的,在稅收上不作調整。
(十七)關於各類准備金支出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提取的各項資產減值准備、風險准備等准備金支出,不得扣除。企業按規定對已作納稅調增的准備金支出,因價值恢復或轉讓處置有關資產而沖銷的准備金,可在沖銷年度作納稅調減。
(十八)開辦費的扣除
對企業發生的開辦費支出,原則上應作為其他長期待攤費用,在不短於三年的期限內均勻攤銷。但對開辦費總額不超過十萬元的,可在開始生產經營年度一次性稅前扣除。對2007年底前未扣除的開辦費余額,仍按原規定的攤銷年限(5年)計算攤銷額並稅前扣除。
(十九)對2008年前分支機構未彌補的虧損確認問題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國稅發〔2008〕28號規定,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跨地區設立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營業機構、場所的,由總機構統一計算包括企業所屬各個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營業機構、場所在內的全部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額。總機構和2007年及以前年度按獨立納稅人計繳所得稅尚未彌補完的虧損2007年及以前年度按獨立納稅人計繳所得稅尚未彌補完的虧損,允許在法定剩餘年限內繼續彌補。對分支機構2007年及以前年度按獨立納稅人計繳所得稅尚未彌補完的虧損,總機構納稅人應提供分支機構主管稅務機關出具的註明2003年至2007年未彌補虧損余額等相關證明材料。
(二十)關於借款費用的扣除
非金融企業向非金融企業借款的利息支出,必須取得發票在不超過金融企業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部分,准予稅前扣除。
(二十一)在2008年度發生外資轉內資的企業如何匯算清繳問題
企業因在享受過渡期優惠政策期間變更經濟類型,涉及一個納稅年度內適用不同所得稅待遇的,可先按稅法規定計算出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再按銷售比例等合理方法計算確定各自應納稅所得額,並據此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
(二十二)關於預提費用處理
企業在納稅年度內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計提的各項預提費用余額,在年度申報前實際發生並取得發票或相關適當憑證的,可在匯繳年度稅前扣除。
(二十三)關於長期股權投資損失扣除問題
企業因收回、轉讓或清算處置股權投資發生的長期股權投資損失,可以在稅前扣除,但在每一納稅年度扣除的股權投資損失,不得超過當年實現的長期股權投資收益和投資轉讓所得,超過部分可按規定向以後年度結轉扣除。企業股權投資轉讓損失連續向後結轉5年仍不能從股權投資收益和股權投資轉讓所得中扣除的,准予在該股權投資轉讓年度後第6年一次性扣除。
(二十四)關於公益性捐贈支出的扣除問題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九條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在年度利潤總額12%以內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年度利潤總額是指企業依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的年度會計利潤。納稅人在計算公益性捐贈扣除額時,對超過會計利潤12%部分的部分,不得扣除,也不能向以後年度結轉。
自2008年5月12日起,對企業通過公益性社會團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向汶川地震災區的捐贈,允許在當年繳納企業所得稅前全額扣除。對企業、社會組織和團體捐贈、贊助第29屆奧運會、13屆殘奧會和「好運北京」體育賽事的的資金、物資支出,在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予在全額扣除。對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費企業單位捐贈、贊助給上海世博局的資金、物資支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予以全額扣除。
(二十五)關於股權轉讓所得、非貨幣性資產投資轉讓所得、債務重組所得和接受捐贈所得的處理
對企業在一個納稅年度取得的轉讓、處置持有5年以上的股權投資所得、非貨幣性資產投資轉讓所得、債務重組所得和捐贈所得,占當年應納稅所得額50%及以上的,可在不超過5年的期間均勻計入各年度的應納稅所得額。
(二十六)關於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的處理
企業將非貨幣性資產對外投資,其非貨幣性資產所有權發生轉移,應分解為按公允價值銷售有關非貨幣性資產和投資兩項經濟業務進行所得稅處理。
(二十七)關於稅前扣除憑證問題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費用、稅金、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在實際執行中對於應取得發票的支出,發票作為扣除的依據;對於不能取得發票的支出,只要納稅人能夠提供支出的合法性其它憑據,例如合同協議、付款證明等確能證明支出已發生的證明材料,也可作為稅前扣除的依據。
(二十八)關於政府補助的處理
企業取得的來源於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財政補助、補貼、貸款貼息,以及其他各類財政專項資金,以及無償劃撥非貨幣性資產,按照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和財稅(2008)151號文件的規定,除國務院和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明確規定的不徵收企業所得稅的,原則上應在取得時計入當期收入總額。
無錫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稅務局
2008年2月
Ⅲ 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允許稅前列支的項目和不允許稅前列支的項目是哪些
允許稅前列支的項目和不允許稅前列支的項目請參考下面《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
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以下簡稱「條例」,「細則」)的規定精神,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條例第四條規定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准予扣除項目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准予扣除項目是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發生的與取得應納稅收入有關的所有必要和正常的成本、費用、稅金和損失。
第三條 納稅人申報的扣除要真實、合法。真實是指能提供證明有關支出確屬已經實際發生的適當憑據;合法是指符合國家稅收規定,其他法規規定與稅收法規規定不一致的,以稅收法規規定為准。
第四條 除稅收法規另有規定者外,稅前扣除的確認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權責發生制原則。即納稅人應在費用發生時而不是實際支付時確認扣除。
(二)配比原則。即納稅人發生的費用應在費用應配比或應分配的當期申報扣除。納稅人某一納稅年度應申報的可扣除費用不得提前或滯後申報扣除。
(三)相關性原則。即納稅人可扣除的費用從性質和根源上必須與取得應稅收入相關。
(四)確定性原則。即納稅人可扣除的費用不論何時支付,其金額必須是確定的。
(五)合理性原則。即納稅人可扣除費用的計算和分配方法應符合一般的經營常規和會計慣例。
第五條 納稅人發生的費用支出必須嚴格區分經營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資本性支出不得在發生當期直接扣除,必須按稅收法規規定分期折舊、攤銷或計入有關投資的成本。
第六條 除條例第七條的規定以外,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下列支出也不得扣除:
(一) 賄賂等非法支出;
(二) 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而交付的罰款、罰金、滯納金;
(三)存貨跌價准備金、短期投資跌價准備金、長期投資減值准備金、風險准備基金(包括投資風險准備基金),以及國家稅收法規規定可提取的准備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備金;
(四)稅收法規有具體扣除范圍和標准(比例或金額),實際發生的費用超過或高於法定范圍和標準的部分。
第七條 納稅人的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投資等各項資產成本的確定應遵循歷史成本原則。納稅人發生合並、分立和資本結構調整等改組活動,有關資產隱含的增值或損失在稅收上已確認實現的,可按經評估確認後的價值確定有關資產的成本。
第二章 成本和費用
第八條 成本是納稅人銷售商品(產品、材料、下腳料、廢料、廢舊物資等)、提供勞務、轉讓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包括技術轉讓)的成本。
第九條 納稅人必須將經營活動中發生的成本合理劃分為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是可直接計入有關成本計算對象或勞務的經營成本中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間接成本是指多個部門為同一成本對象提供服務的共同成本,或者同一種投入可以製造、提供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產品或勞務的聯合成本。
直接成本可根據有關會計憑證、記錄直接計入有關成本計算對象或勞務的經營成本中。間接成本必須根據與成本計算對象之間的因果關系、成本計算對象的產量等,以合理的方法分配計入有關成本計算對象中。
第十條 納稅人的各種存貨應以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價。納稅人外購存貨的實際成本包括購貨價格、購貨費用和稅金。
計入存貨成本的稅金是指購買、自製或委託加工存貨發生的消費稅、關稅、資源稅和不能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
納稅人自製存貨的成本包括製造費用等間接費用。
第十一條 納稅人各項存貨的發出或領用的成本計價方法,可以採用個別計價法、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計劃成本法、毛利率法或零售價法等。如果納稅人正在使用的存貨實物流程與後進先出法相一致,也可採用後進先出法確定發出或領用存貨的成本。納稅人採用計劃成本法或零售價法確定存貨成本或銷售成本,必須在年終申報納稅時及時結轉成本差異或商品進銷差價。
第十二條 納稅人的成本計算方法、間接成本分配方法、存貨計價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改變,如確需改變的,應在下一納稅年度開始前報主管稅務機關批准。否則,對應納稅所得額造成影響的,稅務機關有權調整。
第十三條 費用是指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發生的可扣除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已計入成本的有關費用除外。
第十四條 銷售費用是應由納稅人負擔的為銷售商品而發生的費用,包括廣告費、運輸費、裝卸費、包裝費、展覽費、保險費、銷售傭金(能直接認定的進口傭金調整商品進價成本)、代銷手續費、經營性租賃費及銷售部門發生的差旅費、工資、福利費等費用。
從事商品流通業務的納稅人購入存貨抵達倉庫前發生的包裝費、運雜費、運輸存儲過程中的保險費、裝卸費、運輸途中的合理損耗和入庫前的挑選整理費用等購貨費用可直接計入銷售費用。如果納稅人根據會計核算的需要已將上述購貨費用計入存貨成本的,不得再以銷售費用的名義重復申報扣除。
從事房地產開發業務的納稅人的銷售費用還包括開發產品銷售之前的改裝修復費、看護費、採暖費等。
從事郵電等其他業務的納稅人發生的銷售費用已計入營運成本的不得再計入銷售費用重復扣除。
第十五條 管理費用是納稅人的行政管理部門為管理組織經營活
Ⅳ 哪些無形資產不得計算攤銷費用在所得稅前扣除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主席令第63號)第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下列無版形資產不得計算攤銷費用扣權除:
(一)自行開發的支出已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的無形資產;
(二)自創商譽;
(三)與經營活動無關的無形資產;
(四)其他不得計算攤銷費用扣除的無形資產。
因此,屬於上述文件規定情形的,則不得計算攤銷費用扣除。
Ⅳ 企業所得稅中不允許列支的項目有哪些
按照規定,下列項目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不得扣除:
資本性支出,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違法經營的罰款和被沒收財物的損失,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而交付的罰款、罰金、滯納金,自然災害或者意外事故損失有賠償部分,超過國家規定允許扣除標準的捐贈,各種贊助支出,與取得收入無關的其他各項支出,為其他企業提供與本身應稅收入無關的擔保而承擔的本息支出,職工宿舍修理費,當年應計未計扣除項目,國家稅收法規規定可提取的准備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備金,期貨交易所和期貨經紀機構提取的准備金,糧食類白酒廣告宣傳費,未經批準的價內外基金及收費,建立住房基金和住房周轉金制度的企業出售給職工住房的損失,已出售或出租住房的折舊費用和維修費,住房公積金超過計稅工資標準的部分,給購貨方的回扣、賄賂等非法支出,超過或高於法定范圍和標准部分的費用,金融企業返還的手續費,企業承租者上交的租賃費,勞務服務企業繳納的就業保障金及滯納金等。
Ⅵ 與經營活動無關的無形資產攤銷費用不得稅前扣除嗎
與經營活動無關的無形資產。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企業所得版稅法第八條所稱權有關的支出,是指與取得收入直接相關的支出。
企業所得稅法第八條所稱合理的支出,是指符合生產經營活動常規,應當計入當期損益或者有關資產成本的必要和正常的支出。
上述規定實質上明確了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應符合相關性原則,企業稅前扣除的相關成本、費用等項目必須與取得的應稅收入直接相關。因此,對於與經營活動無關的無形資產,稅法不允許其所計提的攤銷費用在稅前扣除。
Ⅶ 企業的哪些無形資產攤銷費用不得稅前扣除
當直接生產相關的無形資產,
無形資產攤銷
的貨物應記入「
製造費用
」或「生產成本」。點擊看詳細專業的專利,如使用商品,無形資產攤銷,應記入「製造費用」可歸責於某些特定的商品,應包括在「生產成本」。
Ⅷ 什麼是不可稅前列支的項目
不可稅前列支的項目是企業交納所得稅,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得扣除的項目。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及有關規定,主要包括:
一、資本性支出。納稅人購置、建造固定資產,對外投資的支出。
二、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
三、違法經營的罰款、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四、各項稅收的滯納金、罰金、罰款。
五、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損失有賠償的部分。
六、超過國家規定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捐贈,以及非公益、救濟性捐贈。
七、各種贊助支出。
八、納稅人為其他獨立納稅人提供與本身應納稅收入無關的貸款擔保等。
九、銷售貨物給購貨方的回扣,其支出不得在稅前扣除十,納稅人的存貨跌價准備金、短期投資跌價准備、長期投資減值准備金、風險准備基金
,以及國家稅收法規規定可進取的准備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備金,不得扣除。
以上情況,在會計計算利潤時可以扣除,但是在稅法中的所得稅稅額的計算是不得扣除的。
Ⅸ 個人取得的無形資產發票公司不可以稅前扣除的依據是什麼
個人取得的無形資產不是公司資產,發票當然不能在公司稅前扣除,依據《企業所回得稅稅前扣除管答理辦法》
一般而言,納稅人只要提供真實、合法、有效憑據,方可在稅前扣除。但是,並不是只要取得發票就可以稅前扣除,還要注意相關特殊的稅收規定。因此,對於稅法有特殊規定的,即使取得合法有效憑證,也要按照稅法規定進行扣除。也就是說,支付成本費用事項,即使取得合法憑證稅前扣除也不可任性。
Ⅹ 不能稅前列支的項目不能稅前列支的具體項目有哪些
不可稅前列支的項目是企業交納所得稅,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得扣除的項目。按照《企業所得稅法》及有關規定,主要包括:
一、資本性支出。納稅人購置、建造固定資產,對外投資的支出。
二、無形資產受讓,開發支出。
三、違法經營的罰款、被沒收財物的損失。
四、各項稅收的滯納金、罰金、罰款。
五、自然災害或意外事故損失有賠償的部分。
六、超過國家規定允許扣除的公益,救濟性捐贈,以及非公益、救濟性捐贈。
七、各種贊助支出。
八、納稅人為其他獨立納稅人提供與本身應納稅收入無關的貸款擔保等。
九、銷售貨物給購貨方的回扣,其支出不得在稅前扣除
十,納稅人的存貨跌價准備金、短期投資跌價准備、長期投資減值准備金、風險准備基金,以及國家稅收法規規定可進取的准備金之外的任何形式的准備金,不得扣除。
以上情況,在會計計算利潤時可以扣除,但是在稅法中的所得稅稅額的計算是不得扣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