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家庭內部成員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
沒有分家就分家,那樣土地各是各的,誰也別糾纏別人的
② 如何處理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案件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這不僅對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黨的執政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使我們更加認識到了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中之重,切實保障農民利益,是維護社會穩定,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一、正確審理土地流轉案件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國家土地政策發生了重大變化,致使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案件呈上升趨勢。在土地承包糾紛案件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案件佔有相當大的比例,此類案件涉及面廣、情況復雜,極易引發上訪。弱勢群體最易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如果對該類糾紛處理不當,就會使社會矛盾激化,甚至引發社會動盪和倒退。由於法律對此規定的比較原則,該類案件的處理已成為法院審判工作的熱點、難點問題。
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在土地承包經營中有兩類不同的承包經營方式,即家庭承包方式和家庭以外的通過招標、拍賣等其他方式的土地承包經營。家庭承包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保障,對該種性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對農民來說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所以,本文僅對如何妥善處理該種性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糾紛進行一些有益的探討。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要方式
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是指承包方依法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移給具有農業經營能力的受讓方,並由該受讓方對農村土地進行農業生產經營的法律制度。《農村土地承包法》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分別規定了不同的方式,解讀這些流轉方式,明確不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的實質內容和行為性質,對處理好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按照《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條規定,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主要有:轉包、出租、互換、轉讓等幾種方式。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包。轉包主要發生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農戶之間。轉包人是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受轉包人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使用的權利,獲取承包土地的收益,並向轉包人支付轉包費。
(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出租。出租主要是農戶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租賃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人。出租人是享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承租人是承租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外村人。這種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承租方不能取得物權性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而只能是債權性質的租賃權,原承包方與發包方的關系不變。
(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互換。互換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戶之間為方便耕種和各自需要,對各自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交換。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後,互換的雙方均取得對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四)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轉讓是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指承包方將剩餘承包期內的使用權一次性轉讓給新承包者的一種法律行為。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後,承包方與發包方就該承包地上的承包關系以及相應的權利義務也隨之終止,並由受讓的農戶與發包方確立新的承包關系,即受讓方要承擔原承包合同的義務,同時享有原承包合同的相應權利。
實踐中,除了上述法律明確規定的流轉方式外,還有入股等其他流轉方式。從與發包方的關系來看,轉讓是最為徹底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方式,承包方與發包方就該承包地上的承包關系以及相應的權利義務也隨之終止,受讓的農戶與發包方確立新的承包關系。互換是雙方當事人達成互換合同後,還應與發包方變更原土地承包合同。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出租方式流轉的承包方與發包方的關系不變,受讓方並不取得原承包人的地位,其只不過與原承包方之間發生法律關系。從讓與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范圍上看,無論是轉讓還是轉包、出租,承包方讓與的都可以是其享有的全部或部分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從讓與的時間來看,轉讓是將剩餘承包期內的使用權一次性轉讓給新承包者,與轉讓相比,轉包、出租的時間較短。
三、如何處理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案件
(一)轉讓合同糾紛的處理
在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糾紛案件中,雙方當事人爭議的焦點問題一般是:轉讓合同是否有效?正確審理該類案件的前提是:對轉讓合同的效力作出正確的認定。法律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做了必要的限制。其立法本意應當是:鑒於家庭承包方表現在經濟上、風險判斷和防禦上等方面的普遍弱勢地位,通過合理的外界幫助(發包方同意),為其利益保護作出更加細致的考慮,達到保護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合法權益的目的。日本即有類似的規定,日本的場地使用權、永佃權等農地使用權地轉移方面,都需要農業委員會的審批,沒有獲得批准,其權利的設定或轉移均視為無效。
1、轉讓合同效力認定方面的法律規定。《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以轉讓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是承包方依法享有的權利,三十七條規定,採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當經發包方同意,採取其他方式流轉的,應當報發包方備案。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十三條規定,發包方無法定理由不同意或拖延表態的,不影響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合同的效力。
從上述規定中,可以看出:轉讓與轉包、出租、互換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不同,採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當經發包方同意,採取其他方式流轉的,無需發包方同意。但同時,如果發包方借口監督而拖延表態或者無法定理由而不同意轉讓的,不影響轉讓合同的效力。
2、如何正確理解應當經發包方同意。發包方是否同意主要看雙方轉讓合同書上是否有發包方簽字蓋章明示同意轉讓。根據《合同法》第四十四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我們認為,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應當經發包方同意,不是可有可無,不能默示同意,也不能推定同意,認定發包方同意必須以發包方的明示為依據。
3、如何正確理解《解釋》第十三條中的「法定理由」也是處理好此類糾紛的關鍵所在。以「無法定理由」和「拖延表態」認定轉讓合同有效,須以充分的證據為依據,不能無視發包方的態度。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條,第四十一條的規定,發包方不同意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法定理由一般應包括:(1)承包方不具有穩定的非農職業或者穩定的收入來源的。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實踐中,有一些農戶可能因為生活所迫或為償還債務,被迫轉讓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從此失去生活保障,由此可能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因此,承包方只能在有穩定的非農職業、非農收入或者其他穩定的生活來源的情況下,才能轉讓其土地承包經營權。(2)轉讓合同不符合平等、自願、有償原則,如果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是一方受強迫或者脅迫的,應當認定發包方不同意具備「法定理由」。(3)改變了承包土地的農業用途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的對象不是所有權,所以不能擅自改變土地的農業用途。(4)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受讓方必須是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戶,其他單位和個人不能成為受讓方。(5)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先權,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成員作為土地所有者的一員,對土地享有特殊的權益,在轉讓時間、轉讓費和內容等方面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應當享有優先權。(6)至於流轉的期限超過了承包期的剩餘期限的問題,則屬於超出部分無效,而非整個轉讓合同無效的理由。
(二)互換合同糾紛的處理
互換合同糾紛往往是在雙方已對土地互換達成了協議,且已實際履行後發生的,多是一方土地被徵用,為得到征地補償費提起訴訟,要求換回原承包地,恢復原狀。對該類案件的處理,有的人認為,如果雙方沒有明確約定互換的期限,就應按照《解釋》第十七條的規定,當事人對轉包、出租地流轉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參照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處理。即將其視為不定期的互換,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不妥當的。正確審理該類案件的前提是:對互換合同的性質及效力作出正確的認定。
1、互換合同性質的認定。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的前提是:在兩個家庭承包方式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承包方之間進行。承包人雖然喪失了自己土地承包經營權,但同時取得對方承包人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小規模流轉的形式,從法律的維度分析,互換屬於承包經營權的相互轉讓,涉及互換雙方原承包經營合同標的和承包關系的變更。互換合同與轉讓合同最為相似,都是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合同,不同之處在於轉讓合同是土地承包經營權與價金的交換,受讓方需向出讓方支付價金,而互換合同是標的物的交換,無須價金的支付。實際生活中有附補足金的互換,即不等價互換後,尚有差額,差方可以金錢補足。所以,互換合同與轉包、出租合同是存在根本差異的,不能依據《解釋》第十七條的規定。《解釋》第十七條關於不定期的規定只能適用於轉包、出租這兩種流轉合同糾紛的處理。
互換不需經發包方同意,法律之所以沒有對互換合同作出與轉讓合同類似的限制,是因為互換合同當事人並沒有失去土地承包經營權,只是交換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其並不會因此失去基本生活保障,做此限制沒有必要,不會對社會穩定造成不利影響。
2、互換合同效力的認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採取互換、轉讓方式流轉,當事人要求登記的,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請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該項規定是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公示的限制。第四十條規定,承包方之間為方便耕種或者各自需要,可以對屬於同一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互換。《解釋》第十四條規定,承包方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僅以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未報其備案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
就土地權屬發生變更,世界各國的相關制度大體上分為登記要件主義、地券交付主義、登記對抗主義三類。從上述規定可以看出,我國採取的是登記對抗主義。即:土地權利的變動依當事人的意思表示而產生法律效力,交易完成,土地權利即發生轉移,當事人可以登記,也可以不登記,但不登記的,其權利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日本,法國等國家採用這種制度。
登記的主要目的在於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變動的事實予以公示,使他人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權利人。登記制度是不動產物權制度的基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即不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當事人簽訂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互換、轉讓合同,並經發包方備案或者同意後,該合同即發生法律效力,不強制當事人登記。這樣規定,是因為農民承包的是本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土地,承包方案是經農民會議通過的,聚集而居的農戶對於自己和本集體經濟組織的其他農戶的承包地的情況是清楚的,實際上已經起到公示作用。因此將登記的決定權交給土地承包人,不登記將產生不利於土地承包經營權受讓人的法律後果。
互換雙方當事人簽訂合同後,應進行登記並與發包方變更原土地承包合同。未登記的,其法律後果是: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就是說,土地互換後,當事人進行登記的,登記的法律效力是可以對抗第三人;當事人未經登記的,其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但並不產生導致互換合同無效的法律後果。「善意第三人」是指,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轉讓人已經將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給他人,因此與轉讓人交易,支付了價款,並進行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更登記的第三人。
(三)轉包、出租合同糾紛的處理
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包、出租,是家庭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常見方式,也是家庭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要方式。實際上,將轉包和出租並列規定並無必要,不僅不能豐富流轉方式,而且因未作嚴格區分反會導致重復規定。事實上,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轉包給他人的行為即是一種出租行為,臨時性的轉包,如代耕則是臨時性勞務的承包,是一種僱傭合同關系,不產生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移轉。
處理該兩類案件時,遇到的難點問題是:轉包、出租合同沒有約定明確的期限,耕種方種植了生產周期較長的農作物或者經濟類樹木,原承包方要求移走種植物,返還土地;耕種方因無法移走農作物,要求賠償損失。
處理此類案件時,在保護承包方承包經營土地的基本權利的前提下,我們注意對依據該合同實際耕種土地一方權益的保護。這種保護可以考慮這樣幾個方面:(1)對於種植生產周期較短的農作物的農田,可以考慮有實際耕種人待收獲後再將土地交回。如果種植的是生產周期較長的農作物或者經濟類樹木,則應當在令實際耕種人交還土地的同時,對其農作物的價值給予相應的補償。(2)根據實際耕種人經營該地塊時間的長短以及其已經物化在土地中的資金、勞動,如施肥、土壤改良、增加的小灌溉設施等情況,給予適當補償。(3)在責令實際耕種人交回土地的同時,還判令原承包人返還其收取相應的承包費。
土地對農民來說具有財產一樣的功能,有著重要的經濟價值,國家從法律角度賦予了農民承包土地的財產權,他們的該項權益如果得不到有力保護,將直接影響和諧社會的實現。在處理該類案件時,我們應深刻領會國家為保護農民不輕易失去土地而在土地流轉方面所做的一些限制性規定,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真正有力的司法保障。
③ 解決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糾紛有哪些途徑
《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雙方當事人版可以通過協商解權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④ 如何調解家庭土地糾紛
首先一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存在繼承!家庭承包經營的戶內如有人員死亡,回那麼其承包土地仍由答其家庭其他成員經營,如果整戶都去世(農村叫絕戶)則所承包土歸村集體另行分配;
其二:此處只看1998年農村土地二輪承包權屬,應與1980年一輪承包脫鉤處理;
其三:土地的征地費用應歸《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所登記的承包者所有;
其四:如果張三、張四在1998年前婚出,但在婚入村未取得承包土地的,那麼,此被徵用土地中的征地費應有其份額。
其五;張某與其弟不在一個家庭承包經營戶內,另6人土地征地費應其弟戶內分配。如因地塊位置產生糾紛,應大家庭內部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上應已載明各家庭戶承包土地的所屬位置,怎麼可能還有糾紛??搞不懂!!
女兒婚出後,其土地收歸村集體統一分配!
⑤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你想問什麼?是該《解釋》的全文嗎?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
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5]6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已於2005年3月29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46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
二〇〇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規定,結合民事審判實踐,對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的若干問題解釋如下:
一、受理與訴訟主體
第一條下列涉及農村土地承包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一)承包合同糾紛;
(二)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
(三)承包經營權流轉糾紛;
(四)承包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
(五)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就用於分配的土地補償費數額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第二條當事人自願達成書面仲裁協議的,受訴人民法院應當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5條至第148條的規定處理。
當事人未達成書面仲裁協議,一方當事人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另一方當事人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並書面通知仲裁機構。但另一方當事人接受仲裁管轄後又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當事人對仲裁裁決不服並在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三條承包合同糾紛,以發包方和承包方為當事人。
前款所稱承包方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村土地的農戶,以及以其他方式承包農村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
第四條農戶成員為多人的,由其代表人進行訴訟。
農戶代表人按照下列情形確定:
(一)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上記載的人;
(二)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的,為在承包合同上簽字的人;
(三)前兩項規定的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或者因其他原因無法進行訴訟的,為農戶成員推選的人。
二、家庭承包糾紛案件的處理
第五條承包合同中有關收回、調整承包地的約定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五條規定的,應當認定該約定無效。
第六條因發包方違法收回、調整承包地,或者因發包方收回承包方棄耕、撂荒的承包地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發包方未將承包地另行發包,承包方請求返還承包地的,應予支持;
(二)發包方已將承包地另行發包給第三人,承包方以發包方和第三人為共同被告,請求確認其所簽訂的承包合同無效、返還承包地並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但屬於承包方棄耕、撂荒情形的,對其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前款第(二)項所稱的第三人,請求受益方補償其在承包地上的合理投入的,應予支持。
第七條承包合同約定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記載的承包期限短於農村土地承包法規定的期限,承包方請求延長的,應予支持。
第八條承包方違反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七條規定,將承包地用於非農建設或者對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損害,發包方請求承包方停止侵害、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
第九條發包方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規定收回承包地前,承包方已經以轉包、出租等形式將其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且流轉期限尚未屆滿,因流轉價款收取產生的糾紛,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承包方已經一次性收取了流轉價款,發包方請求承包方返還剩餘流轉期限的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二)流轉價款為分期支付,發包方請求第三人按照流轉合同的約定支付流轉價款的,應予支持。
第十條承包方交回承包地不符合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程序的,不得認定其為自願交回。
第十一條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流轉價款、流轉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主張優先權的,應予支持。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在書面公示的合理期限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
(二)未經書面公示,在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人開始使用承包地兩個月內未提出優先權主張的。
第十二條發包方強迫承包方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給第三人,承包方請求確認其與第三人簽訂的流轉合同無效的,應予支持。
發包方阻礙承包方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承包方請求排除妨礙、賠償損失的,應予支持。
第十三條承包方未經發包方同意,採取轉讓方式流轉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轉讓合同無效。但發包方無法定理由不同意或者拖延表態的除外。
第十四條承包方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僅以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未報其備案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
第十五條承包方以其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押或者抵償債務的,應當認定無效。對因此造成的損失,當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第十六條因承包方不收取流轉價款或者向對方支付費用的約定產生糾紛,當事人協商變更無法達成一致,且繼續履行又顯失公平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發生變更的客觀情況,按照公平原則處理。
第十七條當事人對轉包、出租地流轉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參照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二條規定處理。除當事人另有約定或者屬於林地承包經營外,承包地交回的時間應當在農作物收獲期結束後或者下一耕種期開始前對提高土地生產能力的投入,對方當事人請求承包方給予相應補償的,應予支持。
第十八條發包方或者其他組織、個人擅自截留、扣繳承包收益或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收益,承包方請求返還的,應予支持。
發包方或者其他組織、個人主張抵銷的,不予支持。
三、其他方式承包糾紛的處理
第十九條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承包費、承包期限等主要內容相同的條件下主張優先承包權的,應予支持。但在發包方將農村土地發包給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已經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通過,並由鄉(鎮)人民政府批准後主張優先承包權的,不予支持。
第二十條發包方就同一土地簽訂兩個以上承包合同,承包方均主張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已經依法登記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
(二)均未依法登記的,生效在先合同的承包方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
(三)依前兩項規定無法確定的,已經根據承包合同合法佔有使用承包地的人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但爭議發生後一方強行先佔承包地的行為和事實,不得作為確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依據。
第二十一條承包方未依法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即以轉讓、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包方請求確認該流轉無效的,應予支持。但非因承包方原因未登記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等證書的除外。
承包方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除法律或者本解釋有特殊規定外,按照有關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規定處理。
四、土地徵收補償費用分配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糾紛的處理
第二十二條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的,應予支持。
承包方已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以轉包、出租等方式流轉給第三人的,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青苗補償費歸實際投入人所有,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歸附著物所有人所有。
第二十三條承包地被依法徵收,放棄統一安置的家庭承包方,請求發包方給付已經收到的安置補助費的,應予支持。
第二十四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確定時已經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請求支付相應份額的,應予支持。但已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政府規章對土地補償費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分配辦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五條林地家庭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
其他方式承包中,承包方的繼承人或者權利義務承受者請求在承包期內繼續承包的,應予支持。
五、其他規定
第二十六條人民法院在審理涉及本解釋第五條、第六條第一款第(二)項及第二款、第十六條的糾紛案件時,應當著重進行調解。必要時可以委託人民調解組織進行調解。
第二十七條本解釋自2005年9月1日起施行。施行後受理的第一審案件,適用本解釋的規定。
施行前已經生效的司法解釋與本解釋不一致的,以本解釋為准。
⑥ 家庭成員內部土地承包糾紛該怎麼辦
家庭成員發生土地承包糾紛,應該由家庭內部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鄉鎮政府處理。
⑦ 關於農村土地承包糾紛
1、1997年頒發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有效,所以可以以此證為據主張土地承包經回營權。
2、答1994年屬於第一輪土地承包期,而1997年的調整分配土地屬於第二輪承包,所以1997年頒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的效力高於1994年的相關處理決定,因此,可以依據1997年頒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主張權利。
3、《農村土地承包法》第51條規定,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意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就本案而言,雙方協商或調解成功的可能性較小,所以可以申請仲裁或者直接起訴。
⑧ 解決農村土地經營權糾紛案件人民法院有權將集體土地判給未簽訂《土地承包合同》的家庭成員以外的某人嗎
解答:
1、發生在集體與成員間的土地糾紛,法院不會直接判;
2、若土地已經實際承包給集體成員,因集體成員的轉租等處分引起的經營權糾紛的, 法院可以判決土地轉包協議有效,按約定判。
⑨ 關於《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合同》 引起的糾紛怎麼處理
湖南省張家界市中級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決 書
(2009)張中民一再終字第3號
申請再審人(一審原告、二審被上訴人)田某某,男, 1952年5月13日出生, 漢族、農民,住慈利縣象市鎮田家坪村第十組。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上訴人)田某某,男, 1967年8月8日出生,漢族,農民,住慈利縣象市鎮田家坪村第十組。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上訴人)某某縣象市鎮田家坪村民委員會。
法定代表人田友凡,主任。
原審原告田某某因與原審被告田某某、某某縣象市鎮田家坪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田家坪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侵權糾紛一案,慈利縣人民法院於2006年6月13日作出(2006)慈民一初字第407號民事判決,原審被告田某某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於2006年11月6日作出(2006)張民一終字第83號民事裁定,撤銷原判,發回重審。慈利縣人民法院重審後於2007年5月8日作出(2006)慈民一重字第819號民事判決,田某某、田家坪村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於2007年7月6日作出(2007)張中民一終字第45號民事判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田某某不服提出再審申請。本院於2008年12月18日作出(2008)張民監字第12號民事裁定,對本案進行再審。本院依法另行組成合議庭,由審判員許競擔任審判長並主審,審判員趙健、審判員李京參加評議,對本案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申請再審人田某某及其委託代理人代順之、被申請人田某某及其委託代理人羅伯紅、被申請人田坪村法定代表人田友凡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2006年5月23日,一審原告田某某起訴至慈利縣人民法院稱,2006年4月10日,被告田某某乘原告不在家時,雇車拖來卵石堆放在原告承包經營的楊家田裡,致使原告無法在責任田裡行使土地使用權,故訴請判令被告停止侵權,恢復所佔楊家田的使用權,並賠償損失150元。
一審被告田某某辯稱,其所佔楊家田0.14畝是通過調整合法取得承包經營權的,因原告強行將該土地上被告栽種的柑桔樹全部毀掉,並強行對該土地進行耕作,被告才堆放卵石的。被告並未侵犯原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請求法院駁回其訴訟請求。
一審被告田家坪村辯稱,爭議土地的調整是原、被告所在組全體村民自願進行的,田坪村只起指導、協調、監督作用和服務作用,沒有侵犯原告田某某的承包經營權。原告應按照調整方案確定的范圍承包經營土地,維護土地調整的穩定性。
慈利縣人民法院一審查明,田某某與田某某均系田家坪村馬家坡組農民。1996年1月1日,田家坪村與田某某簽訂《農村集體土地承包合同》將丘名為楊家田、面積為0.9畝的水田發包給原告承包經營,期限自1996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並給原告發放了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經營證。2003年至2005年,國家國土資源部在田家坪村實施土地整理工程,修建道路和水渠,永久性佔用了部分田地,造成該組農戶承包地失衡。2006年初,應馬家坡組群眾要求,被告田家坪村報經慈利縣象市鎮農村承包合同管理委員會同意,成立了馬家坡組臨時土地調整工作小組,啟動了該組的土地調整工作,經過該組八次群眾會,形成了土地調整方案,但未得到該組農戶的一致同意。2006年3月13日在該組第九次群眾會上,經慈利縣象市鎮政府聯村幹部及有關部門人員協助,在原調整方案的基礎上又形成了「土地調平補充方案」,該方案確定田某某將其承包的楊家田劃出0.14畝給田某某承包,田某某與田某某均在該方案上簽了名。田某某隨後在該田裡栽上柑桔樹,但田某某隨即以受到威嚇才簽名為由,不同意調土,並將田某某在訟爭田裡所栽柑桔樹毀掉,而田某某則拖來沙石堆放在田裡,雙方由此成訟。訴訟中,田家坪村於2006年6月16日對田某某的承包經營證進行了變更,將原屬田某某承包的楊家田0.14畝水田登記在田某某名下,慈利縣象市鎮農村承包合同管理委員會蓋章予以確認。2006年12月12日,田家坪村與田某某簽訂《農村土地家庭承包合同》,為田某某換發新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該證記載訟爭的楊家田0.14畝水田由田某某承包。
原判認為,農村土地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土地,不得單方面解除承包合同,不得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土地承包合同經營權。本案爭議焦點是誰合法取得了訟爭的楊家田0.14畝水田的承包經營權。本案中,田某某與田家坪村於1996年1月1日簽訂承包合同,取得了訟爭的楊家田0.14畝水田的承包經營權,承包期限至2025年12月31日。雖然田某某在臨時成立的土地調整小組形成的土地調平補充方案上簽名同意調出楊家田的部分土地,但隨即反悔,已明確表示不同意調出。在此情形發生後,田家坪村仍將楊家田0.14畝水田收回,發包給田某某並與其簽訂承包合同,違背了流轉自願的原則,該合同侵害了土地承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應認定無效。另外,田家坪村以土地整理、承包土地失衡需調整土地為由,單方面解除與田某某簽訂的承包合同,收回承包土地,另行發包,屬違法收回、發包、調整土地的行為,違反了農村土地承包法的相關規定。故田家坪村的行為侵害了田某某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田某某要求田某某停止侵權並恢復原狀的訴訟請求,理由正當,予以支持。但田某某要求被告田某某賠償損失的訴訟請求,因其未提交損失的相關證據,不予支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九條、第二十七條、第三十五條、第五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二)、(五)項、《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六條(二)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第一款(一)、(五)項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之規定,判決:田家坪村與田某某停止侵害田某某承包「楊家田」的經營權;田某某將堆放在楊家田中的沙石清除,恢復其原狀後返還給原告田某某;駁回田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田某某、田家坪村不服一審判決,均持一審答辯理由向本院提起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駁回田某某的訴訟請求。
本院二審查明的事實與一審一致。
本院二審認為,上訴人田家坪村對該村馬家坡組農戶的承包土地進行調整,是因國家國土資源部在該村實施土地整理工程時,佔用了馬家坡組部分田地,造成馬家坡組農戶承包土地失衡,應該組村民的要求,並報請慈利縣政府相關部門同意後進行的,其土地調整方案,是經該組農戶集體討論並協商一致後形成的的,按照方案的內容,該組村民對各自的承包地均作出了相應的調整,並已耕種近兩年的時間,且均未提出異議,故上訴人田家坪村在馬家坡組調整土地的行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合法有效。在此次調整承包田地時,被上訴人田某某將自家承包經營的楊家田調出0.14畝給上訴人田某某承包經營,有田某某和田某某簽訂的土地調平補充方案證實,亦合法有效。被上訴人田某某以在土地調平補充方案上的簽字是受到威嚇所簽為由,主張該土地調平補充方案無效,請求收回巳調出的土地,沒有證據證實,不予支持。被上訴人認為上訴人田某某在爭議的楊家田中堆放沙石,改變了土地經營性質,田某某無資格繼續承包訟爭土地的理由,因屬另一個法律關系,其請求亦不予支持。上訴人田某某、上訴人田家坪村上訴認為田家坪村馬家坡組的土地調整是依法調整,田某某與田某某簽訂的土地調平補充方案合法有效,上訴人田某某依法享有0.14畝楊家田的承包經營權的上訴理由,有事實和法律依據,予以支持。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錯誤,處理不當。本院作出(2007)張中民一終字第45號民事判決:撤銷慈利縣人民法院(2006)慈民一重字第819號民事判決;駁回被上訴人田某某的訴訟請求。
本院再審過程中,申請再審人田某某稱,1、二審判決認定馬家坡組調整田土是經縣政府相關部門同意,並經該組農戶一致協商後進行的,是錯誤的;田土調整時,組里決定公路以外作微調,公路以內不調整,申請再審人是進田戶,被申請人田某某是出田戶,對這一關健事實,二審判決未作認定;認定申訴人田某某在土地調整補充方案上簽字沒有受到威嚇錯誤;認定被申請人在爭議土地上已經營兩年是想當然。2、慈利縣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程序合法、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准確、處理恰當,應予維持。3、田某某手中持有的0.14畝農田土地經營權證是違法取得的,是無效的。請求依法撤銷張家界市中級人民法院第45號判決、對申訴人的0.14畝稻田恢復原狀、排除防礙、停止侵權,恢復生產並賠禮道歉,賠償損失。被申請人田某某及田家坪村辯稱,這次土地調整是應群眾要求、得到鎮政府同意、多次召開群眾會進行的,調整後縣政府給該村核發了新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調整土地的行為是合法有效的;一、二審認定的事實完全正確,二審改判是正確的,應維持。
本院再審查明,原一、二審判決認定的事實清楚,雙方當事人也無爭議,再審予以確認。
再審另查明,田某某承包的楊家田此次調整被劃給田某某的0.14畝是一個尖角,緊鄰田某某家;馬家坡組為此次土地調整,只報經慈利縣象市鎮農村承包合同管理委員會同意,沒有報經縣人民政府農業等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在象市鎮田家坪村馬家坡組此次土地調整中,田某某屬進田戶,田某某也屬進田戶;馬家坡組在事後丈量土地時,考慮到當時發生了糾紛,留出了機動地,並商定田某某和田某某往後誰輸了官司誰就耕種該機動土地;申訴人田某某主張在土地調整補充方案上簽字時受到了威嚇,證據不足,難以認定。
本院再審認為,依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農村土地在承包期內,因自然災害嚴重毀損承包地等特殊情形是可以對承包地進行調整的,《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辦法》第十一條(三)項規定,承包地被鄉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依法佔用的,是可以調整的。本案申請再審人田某某主張的侵犯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土地調整行為起因於在該村實施的土地整理工程這一公益事業,其調整理由是正當的和充分的。為搞好這次調整,申請再審人田某某和被申請人田某某所在的馬家坡組成立了專門的工作小組,先後多次召開村民會議,充分聽取了群眾的意見,體現了群眾的意志,最後形成的「土地調平補充方案」雖然只有工作小組成員及相關當事人的簽名,但它是最後一次村民會議上形成的,可以視為經過了絕大多數村民代表的同意。田某某以其簽名是因為受到威脅所為,沒有充足的證據證明,其關於不能按此方案調出土地的主張,本院不予支持。雖然,本案涉及的土地調整行為,因為沒有按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履行報批手續,在程序上存在暇疵,但調整中有鎮政府幹部參加有關工作,事後又為爭議當事者留出了機動地,爭議土地面積很小,田某某被調出的楊家田能得到足夠的補償,其承包的土地總數額沒有減少,其權益沒有受到侵犯,因此本案所涉土地調整行為沒有構成根本違法。田某某主張其承包經營權遭受侵犯的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能支持。原二審判決處理恰當,應予維持。本案經本院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第一款、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一)項以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判決如下:
維持本院(2007)張中民一終字第45號民事判決。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許 競
審 判 員 李 京
審 判 員 趙 健
二00九年十月二十三日
書 記 員 石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