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華為和小米之間的爭議你們怎麼看
我的看法是,手機(安卓機)行業前沿應當數華為,三星,都有自身的科技手段,無奈價格方面還是比較貴點,有競爭才有動力有市場,小米之前的優勢是價格,所以更多傾向,存在輿論等等,無可厚非!
Ⅱ 小米為什麼不告華為侵權
就「華為告贏三星」案例來看,若將其視為國產手機企業的專利反擊戰,恐怕為回時尚早。已有業答界人士分析稱,與蘋果和三星在設計、軟體居多的專利訴訟不同,華為是底層通信技術專利的持有大戶。在手機專利戰的核心資源掌控上,國產手機還處於相對弱勢,蘋果、三星乃至諾基亞、愛立信,才是專利大戶。
針對手機專利戰現象,谷歌日前與三星、HTC、LG等Android手機大廠簽訂了代號PAX的專利共享協議,免費共享23萬項專利,所有加入該協議的公司都要同意在任意滿足Android兼容性要求的設備上共享涉及「Android和谷歌應用」的專利。這些專利供成員免費共享。
但對於華為、小米等立志要成為世界前三的國產手機企業來說,繼續增強技術原創能力,不要在核心知識產權上被別人卡住脖子,是應對行業洗牌的唯一選擇。從這一點來說,「華為告贏三星」案例仍然具有啟示作用。
Ⅲ 小米手機和華為哪個質量好,都有哪些毛病
華為手機的信號比較強,一般來說在國內任何地方華為手機都很少會遇到信號弱的現象,而且華為手機的系統也比較強大,資源豐富甚至可以自我編寫內部的程序,華為手機旗艦型號配置強大,無論是晶元處理還是攝像頭,都要領先於其他的手機,缺點就是華為手機相比其他國產品牌,價格比較貴,而且外形比較偏向於商務化,過於中規中矩,而小米手機的優點是兼容性和性能都比較強,價格比起華為來說,還是有一點性價比優勢的,但是小米手機比較容易發燙,一玩游戲就溫度變高。
再來說說小米手機,小米手機以前主要是主打性價比為主,性能方面小米手機一直都是不輸其他品牌的,而且小米如今涉足領域也是比較多的,比如說電腦,平板,電視機和其他的高科技,都有小米的影子,小米手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沉澱,如今也開始從普通國產機進入了高端手機領域,小米手機性能不錯,但是很容易發燙,比如說你玩游戲,看電影一會兒就燙得厲害,電池續航也被很多網友覺得是硬傷。
Ⅳ 華為和小米爭議背後有國外勢力參與嗎
怎麼說呢。也不敢說完全不可能有這種可能性
但其實這種說法其實挺可內笑的,某公司一出問題容,就甩鍋給友商,就拿出愛國主義當擋箭牌,站在道德高地,什麼事情都歸因於「總有刁民想害朕」。沒辦法,現在國內風向如此,這就是個「免死金牌」,別人說什麼都是錯的。現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都是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誰還在乎真相
算了,不說了
Ⅳ 華為和小米打官司,哪個會贏
華為
Ⅵ 手機華為和小米,爭議不斷,是良性循環嗎
手機可以說是人們現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手機的廠商,所知道的手機到底誰的好誰的壞,這也成了人們所關注的一個點,國產的四大廠商之中華為和小米可以說算是獨樹一幟的,有自己的風格,兩者在手機行業也有著很多的競爭。
兩者的競爭是這種良性的競爭體現在兩方面,讓顧客最終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實惠,也就是說一定程度和實惠,因為兩者沒有陷入那種惡性競爭的局面,不會瘋狂的降低價格,傷敵1千自損八百兩者,也有一定程度的競爭,讓對方的價格能夠有所下降,讓顧客真正享受到了實惠。
Ⅶ 華為和小米怎麼了為什麼小米要被華為起訴
侵犯華為的專利了
Ⅷ 華為專利論文,未來終端戰,華為為什麼起訴三星
雖然小米依然領先華為的榮耀,但華為依然有著自己的步伐。12月16日,華為消費者BG(業務集群)CEO余承東說:今年Mate7的熱銷比預期早來了7個月,只要明年終端還沒有死掉,未來華為將成為行業領軍玩家之一。
華為是長跑選手,有競爭對手才更有驅動能量
華為進入手機終端領域晚了十年,但華為也有自己驕傲的地方。華為從不避諱把小米作為直接競爭對手。華為是一家「競爭對手驅動型」公司,在B2B方面,愛立信、諾西等都扮演了「對手即能量」的角色,最終華為用長跑的姿態耗盡了對手,成功「登頂」。
余承東表示:華為堅持一個觀點,短期營銷可以有短期增長,但真正需要的是長期積累,希望華為走的是後者,能比友商們走得更遠。
余承東曾經接受記者采訪滬暢高堆薨瞪胳缺供畫時表示,華為是一家「競爭對手驅動型」公司,在B2B方面,愛立信、諾西等都扮演了「對手即能量」的角色,最終華為用長跑的姿態耗盡了對手,成功「登頂」。
因此,即使華為內部很早就看到了互聯網做手機的巨大能量,但華為決策鏈太長,不能迅速反應,是小米的出現讓華為在組織上快速突破。
相比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對小米代表的「互聯網思維」的抨擊,劉江峰卻更樂意強調互聯網模式的力量。「很多根本性的方面已經發生變化。」他說。
余承東提供了一組數據:2013年,華為手機整體營收90億美元,2014年將達120億美元,與對手差距還很大。
不過,追趕對手的時機就要到來。余承東認為,2015年可能是華為在消費者業務走向崛起道路的最關鍵一年。「如果明年做好了,會構築我們所向披靡的競爭力。」
和小米不同,華為從一開始就希望打通整個產業鏈。華為在2004年成立晶元設計公司海思,並克服困難堅持至今。
任正非在一次有關布局晶元技術的內部講話中強調,「(晶元)即使做出來了暫時沒有用,也還要繼續做下去。一旦公司出現戰略性漏洞,我們不是幾百億美元的損失,而是幾千億美元的損失。」
在生態鏈環節,雖然榮耀整體不如小米,但也在沖刺。比如,榮耀與騰訊等企業達成合作,將手游聯運和手機搜索交給騰訊運營,雙方分享收益。
「需要構築渠道營銷能力,流程IT綜合能力,要從所有手機廠商中活下來,需要靠一個長板取得突破,但如果要取得更大的發展,不能有明顯的短板。」余承東表示,明年華為終端將在渠道、零售、數字媒體、互聯網營銷以及品牌營銷,流程IT支撐體繫上打造整體綜合能力,把短板補齊。
「我們可能很笨,可能很傻,但我們是個很堅持的公司。華為從來不是屹立潮頭的熱門話題公司,但是埋頭苦乾的公司,在消費品領域我們依然會堅持這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我們真正在不斷地努力,不斷地改進,不斷地為最終消費者提供長久的價值。」
從專利創新看華為與小米的優勢
小米粉絲為數眾多,華為大軍堅強忠誠,爭論不免有些激化。福布斯中文網曾攜手新加坡PATSNAP公司(智慧芽),從兩家公司專利池的角度,來對比其創新能力。
通過對比華為與小米的專利池,我們可以發現,與華為整體的專利數相比,小米僅相當於其零頭,但如果用華為終端與小米相比,從技術與產品的綜合創新能力來看,小米已經領產品風騷,華為終端正以技術強勢後發制人。
小米科技的初創團隊多有谷歌、微軟、摩托羅拉公司的履歷,因此應該具有積極創新、專利保護的良好意識;
小米科技的專利申請增長快。從專利申請看,近兩年的專利申請量與華為負責移動通信產品的華為終端有限公司的申請量相接近;
華為終端、小米科技在專利申請的主要技術、主要途徑、布局國家上相似;但華為終端的技術受其網路設備技術的影響較多,小米在數據處理的專利上比例較大;
小米科技除獨自申請專利外,還參與組建了技術交易公司「北京智谷睿拓技術服務有限公司」;華為終端則與國內各大學有少量共同申請的專利;
當前看來,華為與小米在專利數量上差別巨大,但這不足以說明兩者目前在創新能力上實力懸殊。
智能手機正在從3G向4G, 向LTE轉變,華為的專利與技術優勢有機會顯示出來,看小米如何再次證明自己。
業界人士從硬體的角度分析華為和小米的優劣
有業界人士認為:手機作為消費電子產業集大成的終端產品,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產業集群,在進入smartphone時代以來。核心競爭力可以劃分為主要兩個領域的競爭:1.核心硬體的競爭。2.操作系統生態鏈的競爭。
然後,這位業界人士從硬體的角度分析對照了一下華為和小米的優劣:
1、華為和小米在Dispaly的掌控方面幾乎都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2、在屬於技術核心的調制解調信號用的模塊和射頻收發器方面,華為在這方面已經形成可以比肩高通的核心競爭力,領先小米至少15年,我可以斷言,小米在這一領域幾乎沒有可能趕上華為。
麒麟925晶元絕對是劃時代的產品,它意味著華為有可能擺脫高通和MTK的控制,對產業鏈的話語權大大提高,這是核心競爭力。再加上華為做通訊起家的家底,3G看高通,4G看華為。在Processor+BB+XCR上,華為完勝,小米完敗。
3、小米和華為都在用Sony的攝像頭,所以在硬體上,兩者平分秋色。而對攝像頭的調教,華為因為自己在DSP領域的巨大技術積累,在這一領域,還是略勝小米
供應鏈管理的能力對於華為而言,幾乎無人能出其右。小米必須處在下風。
總結:所以在硬體方面粗略的看來, 華為按照三勝,一平的結果,完勝小米。尤其是華為掌握了核心的競爭力,這種差距不是一天兩天能趕上的,硬體的贏面一定是屬於華為的。
Ⅸ 小米是被華為收購了嗎
華為和小米現在都擁有自己的晶元:
1、現在華為的海思麒麟系類CPU了,已經達到了回世界頂級的水品不答需要另外收購晶元公司。
2、小米之前也收購了一家晶元公司,傳聞已開發出了「松果」晶元並且用在了還沒發布的小米5C上(只是傳聞,目前還沒有在市場上出現),現在再收購晶元公司也顯得不現實。
3、再者像全志這種晶元公司一般也不好收購,無論從哪方面看都不大現實
Ⅹ 華為粉絲被判賠償小米24萬,余承東微博被刷爆24萬報銷嗎
這人做的就是流氓事,不知道以正當方式表述,用詆毀,侮辱的方式做事,不但讓米粉氣憤,也讓華為蒙羞,更讓國人不齒,華為不可能為負能量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