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迅雷>侵權問題的感想
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你所述不當且不清。
別人創作的作品,不得隨便使用。
下載和在線播放,是兩個不同概念,切莫混為一談。
② 知識產權的侵權現象及對社會的影響
目前在我國出現的知識產權侵權領域和形式可謂五花八門。網吧、網站經營企業未經許可下載內、編輯影視作品容供網民觀看,為網民在線非法下載影視作品提供服務。印刷企業未經著作權人、商標權人許可,在印刷包裝製品時使用他人文字、美術作品或商標。廣告企業或廣告主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在製作廣告時使用他人攝影圖片。音像、書籍零售商或個人銷售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盜版碟片、書籍等。計算機軟體開發、銷售企業未經著作權人許可,銷售盜版游戲軟體,或發表、使用與其相同或近似的軟體作品等。自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國內企業因涉外知識產權糾紛引起的經濟賠償累計已超過10億美元。1998年至2004年,全國法院共審理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達38228件。以中國馳名商標「長城」葡萄酒為例,僅山東一地生產銷售帶有「長城」字樣標識葡萄酒的廠家就有30多家。目前到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帶有「長城」字樣,與「長城」商標近似的商標標識就達170多個。知識產權的侵權社會的影是惡劣的,不僅傷害權益人的利益,也欺騙廣大公眾,敗壞社會風氣。
③ 針對社會上不良行為你有什麼想法你應該怎麼做(寫片段400字左右的感想)
材料一:社會上的不良的行為越來越多,也是別出心裁各種各樣。對這些不良行為我們多數人都會以一種漠視的態度來看待。認為是家長和老師沒教育好吧。最多是心理上的鄙夷,很少有人會指出。不良行為並不僅僅是教育問題,也是時代發展的產物,不同的時代會產生不同的社會不良行為。換一種方式想也可以說是不同的時代我們會不覺得把一些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的行為認為是不良行為。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思想認同。
材料二:10個不好的社會現象1不贍養老人2淡泊民利,脫離群眾,趨炎附勢3貧富不均加劇4腐敗現象滋生5少數官員的不作為、亂作為以及少數富人的為富不仁6投訴無門7矛盾激化8道德滑坡,信仰危機,誠信缺失9交友不慎,江湖義氣,感情用事10全局觀念淡漠,部門利益嚴重,分配秩序混亂。
材料三:好人和壞人的組合就是社會了! 那麼什麼樣的社會是好的呢? 首先是法制健全,監督機制良好!最主要的還有兩點,一個是制度,一個是經濟! 不要指望一個制度不健全的國家法律會健全和監督機制的良好! 更不要指望一個經濟落後,人們生活困難的國家大家會和睦相處!一個社會的良好風氣是通過全社會每個人維護的。如果每個人都抱有事不關己的心態,那麼這個社會豈不亂套?所以在面對社會不良習氣時,不要吝嗇自己的口水,大膽勇敢地指出吧!
打字累死了,請採納
④ 法律的感想50字
感想:來
法律不僅為治國之自工具,應為權利的保障書。不應為形式,更應為信仰。
應有良法之治,有限政府。在立法、司法、執法、守法、法律監督等法之踐行環節體現出法律之基本價值追求。將權力加以有效約束,將行使權力之人有效制約。
(4)對社會侵權的感想擴展閱讀:
法律的概念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的統治工具。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
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統稱,分別規定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可進行的事務和不可進行的事務。
法律可以劃分為1.憲法,2.法律,3.行政法規,4.地方性法規,5.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法律是從屬於憲法的強制性規范,是憲法的具體化。憲法是國家法的基礎與核心,法律則是國家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律也可以劃分為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行政法規,是國家行政機關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規范的總稱。
⑤ 侵權現象對社會有什麼傷害
侵權破壞社會正常規則,或造成不正當的惡性競爭,破壞經濟秩序,甚至給社會造成不穩定。
⑥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有哪些侵權行為我們該如何維權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有哪些侵權行為有:人身安全,知識產權,肖像權,財產安全,自由言論權,專利權,消費權等等。
維權方法:
1、撥打12315的熱線進行投訴,如果要你留言的話你就留言,他們會給你打電話的。
2、直接去當地工商局或者消費者協會投訴。
3、找商家的售後服務和負責人,一般來說這些地方會給你提供售後服務,如果這些地方推脫扯皮,你再打12315進行投訴。
4、依靠法律手段,我國法律有相關的保護消費者權益的一些條款,如果傷害你的巨大利益,可以提起訴訟。
5、通過微博、電視台、報社的舉報等途徑,讓事件曝光,讓他們還你一個公道。
(6)對社會侵權的感想擴展閱讀:
關於維權
隨著《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日益走進百姓生活,工商企業也越來越多地參與消費維權。
談到維權,一些企業的負責人也認為,由於人們習慣上將消費者定位為弱勢群體,所以,只要消費者買的產品有一丁點問題,不論其投訴理由成不成立,都會得到社會的廣泛同情,受到保護。面對消費者的投訴和責難,商家即便蒙受不白之冤,也是有口難言。
商家的忍氣吞聲,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某些消費者的蠻橫無理。其實,即使商家產品存在質量問題,也應當通過合法渠道解決問題,廠家解決不了,可找到有關部門進行投訴,投訴解決不了,還可訴諸法律。所以,我們要有維權意識,來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⑦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有什麼感想600字
通過認真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感想頗多。為保 護民事主體的合版法權益權,明確侵權責任,預防並制裁侵權行為,促進 社會和諧穩定,制定了本法。責任法列舉了 11 種侵權行為類型和准 侵權行為類型。就幾個熱點問題,談幾點想法供大家共同探討。 一、立法首次明確精神損害賠償 我國現行民事法律對於精神損害賠償沒有明確規定, 司法實踐中 由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 釋》來規范,實踐中精神損害賠償已經有了不少案例。 《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 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這是《侵權 責任法》的一個亮點,表明我國在現行法律中第一次明確規定了精神 損害賠償。這個規定,一是把精神損害賠償嚴格限制在侵害人身權益 上,侵害人身權益就包括侵害生命權、健康權、名譽權、隱私權等, 但不包含財產權。 二是什麼情況下構成精神損害。 侵權責任法用了 「嚴 重精神損害」這個詞。 二、人肉搜索可能構成違法 第三十六條網路用戶、 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 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⑧ 社會上有那些侵權現象最好是比較多人知道的,影響到社會的。
你好,提供以下意見供參考
1、侵權的發生,對會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內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2、最常容見的侵權有下列事項:交通事故、樓上亂扔東西砸到下面行人、打架斗毆、誹謗、侮辱他人,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等等
3、如果確實需要實例,那就太多了,你隨便在網上網路幾個影響較大的刑事案件,強奸、殺人、故意傷害、詐騙,非法拘禁等等。太多太多 了
以上意見可能不從直接解決你的問題,但根據這個思路,你一定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希望可以幫到你
⑨ 對社會的某一個現象和熱點發表看法和感想 600字
09年度社會熱點心理解讀(轉) 任何事件皆可被心理學解釋,尤其是社會事件,或多或少會刺激人類的集體潛意識,從而一方面在當時擴大和蔓延該事件,另一方面將在過後的較長時間里影響整個社會心理。因此,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並解讀重大社會事件,就非常有必要。在此辭舊迎新之際,我們特意請來心理專家,就2009年度的一些社會熱點事件進行點評——
1關鍵詞:偷菜/無聊
偷菜是掠奪本能的體現
2009年,一種和田園生活有關的網路游戲風靡大江南北:在一個屬於自己的農場里,既可以種植各種蔬菜瓜果,又可以養家畜和寵物,此外,還可以當「小偷」……但值得注意的是,最終的流行語不是種菜,而是落腳在「偷菜」上。
弗洛伊德流派把人類的本能歸類為「掠奪」和「性」。本能是以追求快樂為原則的,但在現實中,我們都願意表現得像謙謙君子和優雅淑女,這是自我和超我力量的結果。但當我們隱入浩渺的網海中,不必為自己的「偷盜行為」負擔法律責任時,人的本能就會不由自主地起主導作用。偷菜,就成了掠奪本能的一種體現。所以有人說「偷菜」是減壓的方式,就是可以理解的了。而該游戲可以說正是契合了都市人群精神生活空虛、工作緊張的心理現狀,以簡單的游戲宣洩了人們的心理壓力,從而在白領間流行起來。
2關鍵詞:富二代/闖禍
物質彌補不了空虛
杭州富家子的「70碼」撞人事故,成都富二代偷車圖好玩被拘事件,綿陽富二代殺害父母的家庭慘劇……這一系列事件不禁讓人們質疑:富二代怎麼了?
一,物質的彌補替代不了精神的空虛。當富二代的父母忙於事業,把孩子丟給上一代或保姆們教養時,問題已經種下。優越的物質條件彌補不了父愛母愛的缺失。孩子們顯示出的種種叛逆行為,實際上不過是在吸引父母的注意力,通過反叛的形式,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就是所謂的「親情飢渴症」。
二,過度溺愛易造成適應性不足。父母過度的關愛很容易造成孩子缺乏獨立的人格,從而導致社會適應性不足。同時,在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我期望值很高,如果碰壁,心理上的落差也會更大,一旦受挫的程度超過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他們就可能會通過某種攻擊來發泄自己的憤怒情緒。另外,父母有時所表現的對孩子的關愛,實際上是想從子女的身上獲得某種對自己過往艱苦歲月的補償。
三、由於父母的成功,勢必讓孩子生活在父輩的陰影下。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認可較少,剝奪其發展其自己能力的機會,那麼很容易導致孩子長大後的人格不夠健全,出現缺乏自信與主見、軟弱、容易受他人暗示,缺乏安全感等症狀。
3關鍵詞:打黑/民意
打黑安撫了民意
黑社會的形成是社會趨利意向走向極端無序的反映之一,黑社會問題必然會由單純的物質動機轉向對民眾心理感受的巨大挑戰,這就成了社會性全局問題。重慶打黑從某種程度上是對民眾心理感受的一種關注和安撫。國內相繼出台的各項重大民生政策,也積極響應了民意。2009年的諸多社會實踐證明,民生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越來越成為一種對生活狀態的認可,一種對周邊環境的認知,如果不能正確地加以引導,此類問題就易喚起民眾復雜的心理感受,恐懼、逃離、怨恨等等心理反應可能會由此而生。
4關鍵詞:暴力犯罪/及時干預
及時應對突發創傷性事件
2009年5月在新疆發生的暴力事件,對當地群眾、乃至全國民眾的心理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突發創傷性事件(無論是自然的災難,還是人為的災禍)除了給事件當事人帶來身體上的傷害以外,更重要的是會給當事人心理和精神上帶來傷害,由此造成當事人的思維方式,情感表達、價值取向、生活信念、以及對生命價值看法等許多人格上的遠期變化。嚴重的受害者會表現出一些嚴重的精神衛生問題,如急性應激障礙(ASD)和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很多文獻和社會現實都已經說明,創傷性事件給事件受害人帶來的精神衛生問題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和普遍性。因此,重大社會性突發事件發生後,應該及時進行心理危機干預,這能比較好地預防大范圍心理問題的產生。
5關鍵詞:蝸居/焦慮
購房焦慮易傳染
2009年,一部《蝸居》紅遍了全國,而其中反映的,正是民眾對房價飛漲的一種關注和焦慮。
關於購房的心理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房奴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情緒;二,購房焦慮易傳染;三,攀比心理易導致現實負擔;四,想像中的壓力大於現實壓力。
6關鍵詞:家庭血案/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更需要關注
10時期,在湖南安化也出現了開槍縱火致13人死亡的慘案,而死者大多是兇手的親戚……是什麼讓他們做出了對親人的惡行?
據相關部門統計,近幾年來的故意殺人案中,親屬間殺人案就佔到13%。從歷來親屬間殘殺的案例分析,主要存在四種主要原因:經濟矛盾、夫妻不和、家庭暴力及被暴力壓抑下的報復。如何才能杜絕這類悲劇的再次發生,除強有力的法律制約外,家庭關系的重構、親子關系的學習、不良關系的治療已經迫在眉睫,同時對家人精神問題的預防和治療也應引起每個家庭成員和社會更廣泛的關注。
7關鍵詞:暴力執法/心理素質
執法者的心理素質很重要
如果一部法律或法規可以讓人去施暴的話,這就是一部惡法,可稱其為法暴力;如果執法者依仗一部善法實施暴力的話,這是人格攻擊特徵的社會化,這是暴力執法。2009年也發生了這樣的故事,從「躲貓貓」、到城管打人等事件。
法律離不開執法者,執法者的人格特徵和心理素質將影響具體的法律法規的執行情況。所以好法配好人,猶如好馬得有好騎手一樣重要。
8關鍵詞:哥本哈根/環保心理
環境問題影響心理健康
2009年年底,各國領導人相聚在哥本哈根討論環保問題,這一方面說明了國際社會對環保的重視,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前環境問題已經多麼刻不容緩。
資源破壞、環境污染、水土流失、破壞生態平衡等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這些環境問題給人類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環境污染引起的各種疾病,如空調綜合症和重金屬污染等。
伴隨生理疾病,病人往往表現出心理和行為失常,如恐慌、焦慮、心神不寧、行為失常等。.環境污染已直接危及到人類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所以我們有必要提倡環保心理學。例如:從教育心理學角度來說,環保意識如何培養;或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如何樹立正確的環保態度;從認知心理學來說,為什麼一些人有環保的意識,但缺乏環保行為;從動力心理學來說,環境破壞影響人的行為的心理機制是什麼;從人格心理學來說,環保志願者的動機是什麼;從工業與組織心理學來說,環保團體的動力機制是什麼……這都是未來心理學研究方向。
9關鍵詞:綠壩/管制
營造和睦家庭氛圍
2009年,我國加大了對網路色情、暴力內容的監管力度。而從心理學角度說,如何讓未成年人在面對網路色情、網路暴力等危險時擁有免疫力,則更任重而道遠。
可從以下方面著手:營造輕松、愉悅、溫暖的家庭氛圍;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尊重、理解,避免嚴厲懲罰;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傾聽孩子的心聲,避免忽視與冷漠;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夥伴關系;設立適合子女發展的目標,讓子女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以有效的溝通及時解決子女內心的困惑;在子女的教育中父親應多參與,為子女設立家庭權威;父母要掌握科學教養知識和電腦及網路使用技能,與子女共同學習和成長。
10關鍵詞:甲流/恐慌
恐慌是一種防禦機制
2009年,全球面臨的最大的集體事件恐怕就是甲流流行了。人性的脆弱在具有威脅性的突發性公共事件中暴露無遺。
仔細分析,可以看出人類在面對疾病恐慌的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反應了人類集體潛意識中對混亂的經濟、社會狀態的絕望——正如對非典的恐慌是伴隨9·11事件後國際格局的變動而來的一樣,這次對全球甲型H1N1流感的恐慌是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而來的。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恐慌是人類心理的一種防禦機制,或者說是進行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但過度的恐慌反應,常常會導致比事件危害本身更為嚴重的消極後果。
應對與控制群體性恐慌心理的渠道有多種:首先,准確、及時、權威的信息披露,對降低恐慌情緒有重要作用;其次,社會心理學研究證明,掌握解決危機的策略有助於消除恐懼情緒,所以,社會應通過多種方式向人們宣傳避免事件危害的相關知識;最後,專業的心理干預技術和及時的干預措施,對於群體恐慌心理的消除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