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PP做宣傳會不會與相同名稱的商標產生侵權行為
如果你的APP名稱沒有注冊成商標,並且與他人同類產品的商標一樣或構成近似的話,他人是可以要求你停止使用甚至賠償的。
B. ipad商標侵權案的事件詳情
2000年,當時蘋果並未推復出制iPad平板電腦,唯冠旗下的唯冠台北公司在多個國家與地區分別注冊了iPad商標。2001年,唯冠國際旗下深圳唯冠科技公司又在中國內地注冊了iPad商標的兩種類別。
2009年12月23日,唯冠國際CEO和主席楊榮山授權麥世宏簽署了相關協議,將10個商標的全部權益轉讓給英國IP申請發展有限公司,其中包括中國內地的商標轉讓協議。協議簽署之後,英國IP公司向唯冠台北公司支付了3.5萬英鎊購買所有的iPad商標,然後英國IP公司以10萬英鎊的價格,將上述10個iPad商標所有權轉讓給了「蘋果」。
2012年02月17日,惠州市中級法院已經判當地蘋果經銷商構成侵權,禁止其銷售蘋果iPad相關產品。這是國內法院首次認定蘋果商標侵權。深圳唯冠起訴深圳國美的案子也正在等待判決結果。
2012年2月29日,二審開庭,當庭並未宣判結果。
C. iPad商標侵權案是怎麼回事
對於這個案子,我覺得去中國法院網上去看看吧,那裡幾乎包括了所有的中國所發生的案件。。。畢竟作為中國最大的法院網,它還是比較理性的,相比較網上其他言論而言還是比較公正的。。以下摘自中國法院網
iPad是美國蘋果公司推出的平板電腦,所到之處無不引發搶購風潮,在中國大陸平板電腦市場上,更是佔領了銷售份額的70%以上。然而,蘋果公司可能做夢也沒想到,其會因商標問題與一家中國公司鬧到短兵相接的地步。一邊是富可敵國的全球最大上市公司,一邊是名不見經傳甚至瀕臨破產的深圳唯冠,這場「大象」與「螞蟻」的較量,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又該何去何從?能給人什麼啟示?
庭上的激辯
應該說,蘋果公司在中國推出iPad之時,已經知道該商標權還在深圳唯冠手中,它向中國商標局、深圳唯冠申請轉讓商標未果,2010年4月,就聯合英國IP公司將深圳唯冠告上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請求法院判令iPad商標的專用權歸原告所有,並賠償其經濟損失400萬元。
法庭上,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辯。
原告稱,2009年,蘋果公司與唯冠達成一項協議,唯冠台北公司將iPad全球商標以3.5萬英鎊的價格轉讓給IP公司,其中包括在中國注冊的兩個商標。因此,被告應履行將涉案商標轉讓給原告的義務。
深圳唯冠卻認為,唯冠國際系香港上市公司,有7個子公司。台灣唯冠在歐盟、韓國等國家共獲得8個iPad注冊商標專用權。中國大陸的iPad商標則由深圳唯冠擁有。
深圳唯冠認為,蘋果公司是從台灣唯冠手中購買的iPad商標專用權,當時具體處理交易的員工麥士宏,其授權書的內容和簽名蓋章均是台灣唯冠。而深圳唯冠和台灣唯冠雖然同屬於唯冠國際的子公司,但二者並不是隸屬關系,股權也沒有交叉關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民事主體,因此,這一合同對深圳唯冠不具有約束力,蘋果公司購買的iPad商標專用權,並不包含中國內地。
蘋果公司辯稱,台灣唯冠即使沒有對大陸iPad商標的處置權,但由於台灣唯冠負責人楊榮山同時也是深圳唯冠的法定代表人, 從法律上來說,這足以構成表見代理。
「表見代理」是指雖無代理權但表面上有足以使人信為有代理權而須由本人承擔法律後果的代理。
對此,深圳唯冠認為,其從未授權過任何人轉讓iPad商標專用權,更沒有提供法律規定的合同、公章、印鑒等形成表見代理的要素,因此,表見代理根本不成立。
2011年12月,法院經審理後認為:本案商標轉讓合同系原告IP公司與台灣唯冠簽訂,被告深圳唯冠沒有參與談判,也沒有授權他人處分其商標及訂立商標轉讓合同,且商標轉讓合同簽訂人與被告之間的表見代理亦不成立,涉案的商標轉讓合同對被告無約束力。法院遂判決駁回了兩原告的訴訟請求。
兩原告不服,上訴至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據悉,二審將於2月29日開庭。
與此同時,深圳唯冠也向蘋果公司發起了訴訟反擊,主要針對蘋果在華的經銷商:在深圳起訴順電,在惠州起訴國美,在上海起訴蘋果的經貿公司。
庭外的較量
訴訟之外,蘋果公司和深圳唯冠也展開了一系列輿論攻防戰。
深圳唯冠利用一切機會為自己辯護,2月17日更是高調召開媒體發布會,唯冠國際創始人楊榮山自侵權案以來首次現身,深圳唯冠債務重組代理公司和君創業主席李肅及代理律師馬東曉等,悉數到場。
楊榮山回憶說,唯冠1998年下半年開始設計名為iPad的產品,2000年在香港做了iPad的上市發布會。由於推出的時機過早,並且採用CRT顯示的觸摸屏非常容易出現誤操作,雖然產品已經賣到了世界各地,但並沒有在市場上引起太大的反響。
楊榮山說,當時的唯冠發展勢頭一片大好,曾位列全球前五大顯示器製造商。他們開始研製下一代iPad產品,希望在未來幾年內將唯冠的產值做到300億港幣以上。然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唯冠國際最大客戶寶麗來破產,欠款無法收回,公司經營由盛轉衰。
2009年,英國名為IP Application Development的公司找到台北唯冠稱,iPad商標與其公司名縮寫相近,希望能購買該商標,並多次承諾不與唯冠進行同業競爭。
由於當時唯冠正面臨財務危機,計劃進行收縮,本已准備出讓商標,但由於IP公司出的價格太低,唯冠並沒有同意。「可IP當時威脅唯冠,如果不出售,就會在海外起訴唯冠,當時陷入經濟困境的唯冠,只好低價出售,該交易本來就有失公平。」
令楊榮山沒有想到的是,隨後不久,IP公司就以10英鎊的象徵性價格,將iPad商標轉讓給了蘋果公司。而當時IP公司派來與唯冠談判的律師,也被證實用的是假名字。楊榮山這才明白,IP公司是蘋果公司通過「精心設計」成立的。
李肅指出:「蘋果手中的iPad商標是用不正當的欺詐手段取得的,我們正在委託美國公司訴蘋果公司。」
楊榮山表示,台北唯冠只擁有iPad海外商標權,iPad大陸商標權在深圳唯冠手裡。對此蘋果也是認可的,所以2010年蘋果曾以正在和唯冠洽談購買iPad商標為由,要求香港法院對唯冠發放禁制令。後來八家銀行查封唯冠後,蘋果也分別同這八家銀行商討購買iPad商標權。
馬東曉在發布會上也表示,先避開台灣唯冠有無權利出售深圳唯冠所持有的iPad商標問題不談,iPad大陸地區的商標注冊是深圳唯冠在國家商標局注冊的,合法轉讓的手續並未完成。
據馬東曉介紹,IP公司曾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提出撤銷深圳唯冠iPad商標專用權的請求,深圳唯冠向商標局提供了2008年、2009年、2010年這三年內生產的iPad商標產品,才得以保住iPad商標專用權。
楊榮山表示,外界說唯冠要索賠100億元,其實唯冠並沒有提出具體賠償額。唯冠與蘋果之間是一場商戰,他希望外界不要用道德的標准來評價。
楊榮山和李肅都認為,目前,和解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但蘋果並沒有談判的誠意。
面對深圳唯冠的高調發布,一向緘默的蘋果公司也沉不住氣了。20日晚,蘋果公司通過律師函作出最新聲明,稱深圳唯冠全程參與了iPad商標的轉讓交易,深圳唯冠在做「不實陳述」。
對此,和君創業副總裁黃一丁表示,蘋果的最新回應並沒有拿出有力的證據,僅憑一些來往郵件的細節難以服眾。最終的iPad商標轉讓合同上,並沒有加蓋深圳唯冠的公章。
iPad商標何去何從
一審判決之後,深圳唯冠向全國多地工商機關投訴蘋果公司侵權。一些地方的工商部門已經將蘋果iPad下架,一些網上商店也採取了下架措施。
深圳唯冠還向海關申請了禁令,希望禁止iPad產品進出口。該申請一旦被批准,對於蘋果的打擊將更為嚴重,甚至會影響iPad3上市。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二審敗訴,蘋果將面臨兩種選擇:交付罰金,並支付商標使用費用,或者交付罰金,後續產品更名上市。即使勝訴,蘋果也要為過去兩年的侵權行為買單。
也就是說,不管勝訴還是敗訴,蘋果都會付出代價。有媒體預測罰款最高將超過300億元,其法律依據是:我國法律法規及有關司法解釋規定,對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罰款數額為非法經營額3倍以下,而賠償額可以是侵權人因侵權行為獲得的全部利潤。而2010年9月17日iPad在中國大陸上市以來,銷售額已經超過百億元。
也有人認為,天價罰款不大可能,因為iPad商標之所以價值連城,主要是蘋果公司努力開發產品和經營市場的結果,而其使用iPad商標亦非故意侵權。
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蘋果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增速較高,蘋果不存在放棄中國市場的選擇。蘋果的i系列產品已經深入人心,iPad已經成為全球品牌,較為重視品牌形象的蘋果更名的可能性不會很大。
業內人士猜測,蘋果、唯冠雙方可能都不想要一個判決,此案最終的解決方案可能是和解,唯冠把商標作價賣給蘋果。
來源:人民法院報
■事件回顧■
2000年,台灣唯冠注冊iPad電腦等多種電子產品的歐洲與世界其他各地的商標。
2001年,深圳唯冠申請注冊兩項iPad中國商標。
2006年,蘋果策劃推出iPad平板電腦。
2009年,蘋果以3.5萬英鎊從台灣唯冠手中購得iPad全球商標使用權。
2010年,iPad進入中國市場,深圳唯冠向蘋果表示,iPad中國內地的商標權的轉讓並沒有包含在3.5萬英鎊的轉讓協議中,要求蘋果停止侵權行為,並賠償損失。
2010年4月19日,蘋果與英國IP公司將深圳唯冠告上法庭,要求法院確認iPad商標為蘋果所有。
2011年12月,深圳中院作出一審判決:駁回兩公司的訴訟請求。深圳唯冠勝訴。
2012年2月10日,深圳唯冠起訴蘋果iPad商標侵權案一審宣判:蘋果公司敗訴,法院頒布蘋果iPad2禁售令。
2012年2月17日,惠州中院判定蘋果一家經銷商禁止銷售蘋果iPad相關產品。這是iPad商標糾紛以來,第一家被判定敗訴的蘋果經銷商。
2012年2月23日,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就深圳唯冠起訴蘋果商標侵權案作出裁定,駁回深圳唯冠提出的「iPad」禁售申請,中止訴訟。
■庭審焦點■
該案二審庭審爭議的焦點依然是上訴人IP公司購買的到底包不包括中國大陸的商標,以及台灣唯冠到底能不能出售深圳唯冠的商標。
據悉,唯冠所擁有的關於iPad的10個商標中,有8項在台灣唯冠名下,有2項歸深圳唯冠所有。蘋果公司方面在法庭辯論中提出的核心是,台灣唯冠與深圳唯冠的法人代表及實際控制人都是楊榮山,所以台灣唯冠簽署的協議同樣有效。
深圳唯冠的委託代理人認為,轉讓協議的授權書簽字人並不是楊榮山,而是台灣唯冠的法務部處長。更沒有提供法律規定的合同、公章、印鑒等形成表見代理的要素,因此,表見代理根本不成立。另外,即使是楊榮山也不能隨意處置深圳唯冠的資產,尤其是這么重要的資產。
從庭審辯論、質證等階段看來,深圳唯冠的代理律師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咬定iPad在中國的銷售不合法。因為依照中國的法律,iPad商標至今還在深圳唯冠手中,並沒有完成轉讓。
「蘋果確實把iPad這個產品做到了盡善盡美,所以受到全球廣大用戶的喜好。但是這個成功,並不能成為它在未取得iPad商標的時候就大舉進入中國市場的理由。」深圳唯冠的委託代理人認為,現在深圳唯冠所做的一切,僅僅是維護自己的權益,「希望得到公平的待遇」。
不過,蘋果公司方面顯然不認同這樣的說法。
「多年前,我們購買了唯冠公司在全球10個不同國家的iPad商標權。唯冠拒絕承認和履行涉及中國部分的協議。香港法院已支持蘋果公司。我們在中國大陸的訴訟也必將得到法院的支持。」蘋果公司的委託代理人反復這樣強調。
D. 工信部下架12款侵權app,這些app存在哪些侵權行為
存在侵害用戶權益行為。
其實app侵權這個事情現在很常見,我們常用的app都有一定的侵權行為,但是被發現以後就會整改。這種事情,一般有關部門發現有違法行為的app要求進行整改的,如果沒有按照要求在規定時間內整改,那麼就會面臨處罰。而工信部下架的這12款侵權的app,並不是因為他們侵權的行為,而是因為他們未按照要求進行整改。也可以說,他們這就是屬於屢教不改型,所以才會直接做出對其下架的處罰。
為什麼app亂象橫生呢?近些年手機終端佔領了人們的生活,大量的app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作為一個目前最為流行的營銷手段,app是現在最容易盈利的一種方法。所以,有些不法分子就會利用app這種模式去套取客戶信息,以達到他們非法盈利的目的。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不明來源的app一定不要下載,更不要打開。
E. 關於軟體商標侵權,還請各位大俠指導
是的,這兩個商標是近似商標,而且這兩個商標的產品類別也一樣,所以建專議你換個商標。
我不知道在屬軟體行業你說的這兩個名稱是不是有特殊含義,如果沒有的話我建議你可以換個標申請。
你說的這個廣告軟體和工控軟體都應該屬於計算機軟體范疇吧(具體涉及專業性,不是很了解),那麼你是做廣告設計的呢還是說做廣告軟體的呢?如果是做廣告的那就沒有關系 但是如果你們也是做軟體的 那麼應該屬於同類產品了。
F. 自己想起的APP名字與某個企業的商標相同,會被告侵犯商標權嗎
那個企業商標是注冊的商品或服務跟你們的APP屬於相同或近似的么?要是是相同或近似的,那就是侵權哈。你可以向對方協議許可給你使用或者轉讓給你,不過人家不一定同意。如果達成協議,那麼收益自然歸你。
G. 如何判定APP名稱是否構成商標侵權
商標侵權定性
首先,關於商標侵權的定性,應該分兩個階段來看:合同期和非合同期。合同期是不侵權的,因為你有代理合同。如果能證明注銷的公司是對方的分公司,那麼是合理授權,當然不侵權。如果不能證明注銷的公司是對方的分公司,那麼結合代理合同,你可以根據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的規定:銷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能證明該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並說明提供者的,不承擔賠償責任。在這種情形下即使被判侵權也不用承擔賠償責任。非合同期你已經知道沒有授權還在賣,絕對構成侵權。不過你可以以你積極與對方公司聯系代理事宜的事實來答辯,以期法院能根據實際情況減輕你的賠償責任。其次,關於商標侵權的賠償。賠償的時間最多隻能從起訴之日起向前計算2年。如果代理期間不侵權的話,時間上還沒有2年,只是非合同期的一年多時間。依據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八條的規定,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訴訟時效為2年,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超過2年起訴的,如果侵權行為在起訴時仍在持續,在該注冊商標有效期內,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應當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2年計算。賠償的額度,商標法五十六條明確規定: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
前款所稱侵權人因侵權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因被侵權所受損失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望採納,謝謝!
H. 從華為APP侵權遭索賠千萬,看商標侵權如何維權
作為受害者,發現商標被侵權了,應該採取積極的措施去維護自身的權利。
1. 要注意對證據的收集。因為只有在證據充足的情況下,才有利於行政執法機關或司法審判機關對某一行為是否是侵權行為盡快的加以認定。
2. 應該到專業的代理機構進行咨詢。專業人士會對案件進行初步的分析,並會對細節問題提供專業建議。
3. 製作投訴書或起訴書。投訴書或起訴書的製作要注意將事實和語氣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以利於案件的順利進行。投訴書或起訴書是直接影響案件進程的最直接因素,建議委託專業人士來完成。
I. 今日頭條起訴今日油條商標侵權,這究竟算不算侵權
今日頭條是我國眾多媒體中比較知名的新聞媒體,盡管今日頭條是新聞媒體,因為其超高的知名度,還是引起了很多其他行業的眼熱。例如今日頭條已經將今日油條——一家做早點的實體店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商標侵權。
很多網友認為,今日油條的這種行為已經嚴重的侵犯了今日頭條的商標權,應當立即修改並向今日頭條道歉。按理說想打造一個品牌也沒問題, 但是不應當抄襲別人的成果,要知道一句看起來簡單的文案,一個看起來簡單的商標,這其中可能蘊含著很多人的辛苦,直接照搬是對他人勞動的不尊重,對於那些沒有商標概念的人來說,應當增強自己的法律意識。
J. 有一款App商標侵權,請問怎麼讓它下架
1、聯系對方,說明該商標本企業所有,請下架,否則我們將採取相應措施;
2、請工商部分出面,做相應行政措施;
3、發律師函,准備進入司法程度;
4、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