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戰國糾紛的重要內容是

戰國糾紛的重要內容是

發布時間:2021-08-07 12:38:04

『壹』 關於歷史:春秋戰國的糾紛

春秋時期,( 周王室 )衰微,( 諸侯 )爭霸,五霸相繼,先後稱霸的註明霸主有齊恆公,晉文公,楚莊王等.

『貳』 關於戰國的重大事件

1、吳起變法

吳起變法,指公元前386年—前381年,楚悼王當政時,任命吳起為令尹,對楚國政治、法律、軍事等實行改革的變法運動。

經過變法,楚國國力逐漸強盛,在公元前381年,聯合趙國大敗魏國。但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變法遭到楚國舊貴族的強烈反對,以失敗告終。

2、田氏代齊

田氏代齊,也叫田陳篡齊。指中國戰國初年陳國田氏後代取代齊國姜姓呂氏成為齊侯(齊威王始稱齊王)的事件。

《史記·齊太公世家》、《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講述了姜齊以及田齊的興衰史。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晏嬰預言「齊政卒歸田氏。田氏雖無大德,以公權私,有德於民,民愛之。」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

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奉邑入於田氏,姜姓呂氏從此退出統治齊國的歷史舞台。史稱田陳代齊。

3、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決心圖強改革,便下令招賢。商鞅自魏國入秦,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為左庶長。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後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戰斗,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4、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戰例,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製造假象,誘其就範,使戰局始終居於主動地位。

公元前343年,魏國為了補償在桂陵之戰損失,發兵攻打韓國。齊威王待魏韓火拚後以田盼為主將,田嬰為副將,孫臏為軍師攻打魏國。魏國派太子申來抵擋,在馬陵全軍覆沒,隨之田盼又以「減灶」之策誘魏國龐涓中計,追至馬陵山中伏身亡,齊軍乘勝追擊,俘太子申,全殲魏軍。

經此一戰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馬陵之戰也成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戰例。

5、秦滅六國之戰

秦滅六國之戰又稱秦朝統一之戰,指中國戰國末期七大諸侯國之一的秦國進行消滅其它六個諸侯國、完成中國統一的戰爭。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鏟除了丞相呂不韋和長信侯嫪毐集團,開始親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繚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具體的措施是: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近攻,逐個擊破。

從公元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吳起變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田氏代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鞅變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馬陵之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滅六國之戰

『叄』 材料解析: 戰國七雄之間關系錯綜復雜,合縱與連橫之爭成為戰國紛爭的重要內容。①用簡要語言說明「合縱

①戰國中後期,秦國日益強大,對東方六國構成嚴重威脅。齊、楚、燕、韓、趙、魏有「合眾勢以攻一強」的意願,並為此進行了一些合作,包括幾國出兵聯合進攻秦國。歷史上稱這種策略為「合縱」。秦國要想向東發展,就必須破壞東方六國的聯合,尤其是齊楚兩個大國的聯盟。為此,採用各個擊破的辦法,「事一強以攻眾弱」。歷史上稱這種策略為「連橫」② 張儀和蘇秦。
③「連橫 」策略。

『肆』 關於《商鞅變法》重要內容及事件

內容:經濟上以廢井田開阡陌為重點。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政治上以廢除世卿世祿制、推行郡縣制為重點。獎軍功,定秦律,革風俗。分2次改革。重要事件:徙木為信,劓公子虔,
黥公孫賈,最後作法自斃。

『伍』 《戰國策》的主要內容及文學與史學價值

作者更以濃筆重采刻畫了一批以游說為生極盡縱橫捭闔之術的策士形象,如朝秦暮楚、能言善辯、為獵取功名利祿不惜一切手段的蘇秦(秦策一)、危言聳聽、言而無信、翻雲覆雨、欺詐狡猾的張儀(楚策一、秦策一、二等),虛偽奸詐、強詞奪理、巧舌如簧、色厲內荏的樓緩(趙策三),屈從於暴力主張尊秦為帝的辛垣衍(趙策三)等。書中重點寫他們的論辯術或詭辯術,以顯示他們的舌辯能力和過人的口才,突出他們的「奇策異智」所產生的歷史影響和社會效果。

《戰國策》除記敘了大量歷史人物的活動外,還重點記述了一些歷史事件,如田單攻狄,荊軻刺秦王,燕昭王復國求賢,趙韓魏三家滅智伯等。這些人物和事件,成為後代史書如《史記》、《資治通鑒》轉述的根據,有些段落幾乎是原文照錄,可見此書對後世影響之大及在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陸』 在戰國時期紛爭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戰國」一詞最早出自《史記·匈奴列傳》:「冠帶戰國七,而三國邊於匈奴。」戰國盡管是主要描寫七個國家的征戰,而戰國時期的國家遠遠不止七個,戰國初期,群雄並起,共有二十多國,依然以周天子為共主。司馬遷的《史記》和漢代劉向的《戰國策》是記載戰國歷史的重要文獻。(劉向敘錄曰:「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哞爭權,蓋為戰國。」)
公元前403年,東周共主之周威烈王冊命了韓、趙、魏三家列位諸侯,由此戰國七雄局面正式形成。從春秋時代初期的一百四十多家諸侯,經過三百六十多年的兼並,到戰國初期就只剩下了二十餘家。其中又以西嬴姓秦國,東田姓齊國,中原三晉(趙國、魏國、韓國),南羋姓楚國,北姬姓燕國此七國最強。史稱「戰國七雄」。各家的兼並戰爭使得諸侯變少了,勝出者疆域變大了,人口變多了,財富也集中了。原本分散在各家諸侯手中的土地人口財富,現在都集中在了少數幾個諸侯手裡。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沖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戰爭烈度也急劇上升。在彼此間不斷的激烈攻伐中,如何謀求在競爭中生存下來,並且富國強兵成了各國決策層的首要考量目標。在此時代出現的普遍的需求之下,一系列的變法改革應時展開,戰國時代的大幕也隨之拉開。

『柒』 合縱與連橫之戰是春秋糾紛的重要內容嗎

不是春秋,是戰國的重要內容。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斗爭。
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並。
連橫的目的在於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並和擴展土地的目的。

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游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南北為縱,東西為橫。

『捌』 《戰國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書中記載了西周、東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各國之事,以及戰國時期的游說之士的政治主張和言行策略。

《戰國策》所收文章為敘事文,是以縱橫家為主的士人的說辭、書信的匯編;《戰國策》是匯編而成的歷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資料,主要出於戰國時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記載,匯集成書,當在秦統一以後。原來的書名不確定,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後,定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雖然習慣上把《戰國策》歸為歷史著作,但它的情況與《左傳》、《國語》等有很大不同。有許多記載,作為史實來看是不可信的。

《戰國策》曾被斥之為「邪說」、「離經叛道之書」。「《戰國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學觀多取道家,社會政治觀接近法家,獨與儒家抵牾不合,因而為後世學者所詬病 。」

(8)戰國糾紛的重要內容是擴展閱讀:

《戰國策》的思想觀念,就其主流來說,與《左傳》等史書也有截然不同之處。劉向序說:「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畫。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

戰國時代,是春秋以後更激烈的大兼並時代,過去還勉強作為虛飾的仁義禮信之說,在這時已完全被打破。國與國之間,如今講的是以勢相爭,以智謀相奪。那些活躍在政治舞台上的策士,也只是以自己的才智向合適的買主換取功名利祿,朝秦暮楚,毫不為怪。

《戰國策》善於述事明理,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於文采。雖然書中所記史實和說辭不可盡信,但其仍是研究戰國社會的重要史料。

『玖』 戰國策主要寫的是什麼內容

《戰國策》是戰國至秦漢間縱橫家說辭和權變故事的匯編,它反映了戰國至秦漢時的社會風貌和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重大活動,生動記載了縱橫家們的機智善辯、聰明智慧,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創作背景
《戰國策》也稱《國策》,相傳原本由戰國時期各國史官或策士輯錄.它的主要內容,是記載戰國時期策士游說諸侯、國君的活動和說辭,以及他們相互辯論駁訐時所表現出來的政治軍事見解,所提出的各種斗爭策略.
關於《戰國策》的作者,近人有不少考證.羅根澤、金德建等主張是西漢初年的蒯通.蒯通系秦漢之際縱橫家,曾勸說范陽令歸降陳勝起義軍,又建議韓信(?~前196年)攻取齊地,勸韓信背叛劉邦(公元前210~前188)而自立,漢惠帝(公元前256~前195年)時為丞相曹參賓客,著有《雋永》八十一篇.20世紀70年代初,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對於考證《戰國策》的作者,又提供了新的思路.該書許多部分與《戰國策》相同或類似,但體例詳略不一,而以記載蘇秦一生的言論為主,很可能是《漢書·藝文志》中提到的《蘇子》一書的輯錄.但該書的最後一部分,又為各種游說故事的輯錄,大都與《戰國策》同,而全書的最後年限則為秦國攻楚,似成書於秦漢之際.這樣,對於《戰國策》成書於蒯通的說法,又增加了一層迷霧.
劉向編定的《戰國策》33篇,分為12國,是為古本.但因其中雜有縱橫陰謀之術,為儒家所排斥,所以傳誦較少,容易殘缺.到了宋代,曾鞏校補過,他編訂的《戰國策》是為今本,湊足了劉向古本的篇數.
作品縮寫
今本《戰國策》的篇目共有33篇,486章.《西周策》1篇,分為17章;《東周策》1篇,分為22章;《秦策》5篇,分為64章;《齊策》6篇,分為57章;《楚策》4篇,分為52章;《趙策》4篇,分為66章;《魏策》4篇,分為81章;《韓策》3篇,分為69章;《燕策》3篇,分為34章;《宋衛策》1篇,分為14章;《中山策》1篇,分為10章.這是元朝泰定二年(1325年),由東陽人吳師道依據曾鞏校補本而訂定的.吳師道所著《戰國策校注》通行至今,另有宋人鮑彪改變原書次序做新注,近人金正煒有《戰國策補釋》.東漢高誘曾為舊本《戰國策》做注,今殘缺.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西漢帛書,記述戰國時事,定名《戰國縱橫家書》,與《戰國策》內容相似,可補今本《戰國策》之訛誤與不足.
《戰國策》的絕大多數文章中,都體現了民本思想.作為兩千多年以前的古籍,這一點是相當可貴的.《趙威後問齊使》(《齊策四》)中的趙威後,把「民」的地位提高到國君之上.《鄒忌諷齊王納諫》(《齊策一》)中說,由於齊威王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齊國大治,「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馮諼客孟嘗君》(《齊策四》)中的策士馮諼,為孟嘗君「焚券」、「市義」,贏得「民稱萬歲」,孟嘗君因此能以區區薛地作為避難免死的安樂之「窟」.《中山策》中有一篇《昭王既息民繕兵》,則是從反面說明民心的重要性:長平之戰,秦軍白起大破趙軍,可是後來當昭王再次命他攻趙時,他不肯去.他說:「今秦破趙軍於長平,不遂以時乘其震懼而滅之,畏而釋之,養孤長幼以益其眾,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地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體以下死士.至於平原君之屬,皆令妻妾補縫於行伍之間.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於會稽之時也.」因此,他斷定「兵出無功」,「臣見其害,未睹其利」.
對傾慕正義、蔑視王侯、敢於反抗強暴的義俠、高士等英雄人物,《戰國策》予以歌頌.例如面對齊宣王不願進前「趨勢」的顏■,他不但敢於直斥「王前」,而且公然宣稱「士貴耳,王者不貴」,「生王之頭,曾不若死士之壟也」(《齊策四》).又如身為一介布衣之士的魯仲連,發誓寧願「赴東海而死」,也不忍做暴秦的臣民(《趙策三》).荊軻、聶政等人物,扶植正義,疾惡如仇,為被凌辱者復仇,勇於獻身.還有一些「濟弱扶困」、反對侵略的人物,如說服燕趙兩國出兵救魏的孟嘗君、諫止魏王與秦攻韓的信陵君、不惜「百舍重繭」折服楚王、免除戰禍的墨子等.對於這些人物的高志潔行,《戰國策》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贊揚.
《戰國策》體現了器重賢能、珍惜人才、崇尚智謀和智巧的思想.齊宣王採納王斗的意見,「舉士五人任官,齊國大治」(《齊策四》);秦孝公以商鞅為相,實行變法,一年時間,就「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秦策一》).《戰國策》不僅對這些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高才奇能給予贊揚,而且對一些在某些事上能出「奇策異智」或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長的人,不論出身尊卑,不問職業貴賤,也同樣予以肯定,體現了「不取其污不聽其非,察其為己用」的進步觀點.如姚賈原本是梁國一個看門人的兒子,又有偷盜行為,因為他很會外交,秦王就任他為外交官.他為秦國解除了一場被四個國家攻伐的危機.又如《蘇子謂楚王》(《楚策三》)、《汗明見春申君》(《楚策四》)等篇,也都從不同角度說明了識才、惜才、容才、任才的重要.
妙語背誦
《戰國策》的這些思想性與它的藝術性是分不開的.藝術性的主要表現有:
(一)論點明確,方法周密,邏輯性強.例如《庄辛論幸臣》(《楚策四》)一文中,開始敘述襄王沉迷聲色,拒絕庄辛的勸誡,終招亡國之禍.這是用事實表明全書的中心論點:只圖眼前享樂,喪失警惕,必將導致後患.接著就展開正面的論證,證實這一論點的必然性、普遍性、真理性.論證過程中,不是抽象的說理,而是用比喻性的具體形象作為論據說服襄王.從生物界微小的蜻蛉,到較大的黃雀,由黃雀到更大的黃鶻.平時這些蟲鳥們自由飛翔,悠遊自樂,自以為與人無爭,不會有什麼災禍.殊不知,就在它們自鳴得意的時候,身旁卻隱伏著殺機,最後終於不免死亡的厄運.無知的生物如此,何況人類,更何況凌駕萬乘的一國之主呢!接著又舉出人事中的蔡靈侯之事,從而聯繫到襄王.從生物到人類,由小到大,一層深似一層,一步緊迫一步,深刻有力,使得襄王不得不為之變色,渾身發抖.形象而生動的比喻,嚴密而自然的邏輯推理,使論據顯得分外結實有力,說服力強.像這樣典範性的策論文,在《戰國策》中很多,如《樓緩虞卿論割地略秦》(《趙策三》)、《蘇秦以合縱說趙》(《趙策二》)、《張儀以連橫說秦》(《秦策一》)、《司馬錯論伐楚》(《秦策一》)等,分析形勢,了如指掌;權衡得失,則尺寸較計.
(二)形象地描寫錯綜復雜的歷史事件,結構完整,情節曲折、生動有趣,故事性強.打開一部《戰國策》,497篇,幾乎每一篇都是一個故事.《聶政刺韓傀》(《韓策二》)的故事,先寫韓臣嚴遂與宰相韓傀的讎隙,嚴遂欲求一位可替自己報仇的人,以此交待故事的起因.接著寫嚴遂在齊國「陰交聶政」,但因母親尚在,聶政不敢以身許人,拒絕了嚴遂的請求.故事至此為之跌宕.作者又寫了聶母去世,聶政感念舊遇,隻身仗劍,刺殺了韓傀.故事似要結束,卻又由聶政死時「皮面抉眼」的情節引出另一個人物——聶■.韓國統治者不惜懸賞千金以徵求認領屍體的人的情節、聶■不惜聲明自殺於屍下的情節,與上面「皮面抉眼」的情節,既連貫自然,又呼應合拍.結尾一段,是東方各國聽到這個故事的反應及作者的評論,也是對兩個英雄人物的贊揚.故事有始有終,有起有伏,事件脈絡清楚,彼此配合默契,構成了一個故事性極強的藝術整體.其他像《荊軻刺秦王》(《燕策三》)、《呂不韋相秦》(《秦策五》)、《蘇秦止孟嘗君入秦》(《齊策三》)、《慎子告襄王三計並用》(《楚策二》)、《不死之葯》(《楚策四》)等,或贊揚美善,或暴露醜惡,或寫智巧解患,或寫妙語解頤,無不風趣橫生,娓娓動聽,引人入勝.
(三)刻畫出性格不同的歷史人物形象.如蘇秦和張儀都是能言善辯的策士,為了追逐「富貴卿相」,詐變反復是它們的共同特點.然而蘇秦的刻苦、自信與張儀的陰毒、無賴,畢竟不同.前者多少讓人同情,後者只讓人憎惡.荊軻與聶政,同是重義輕生的勇士,但荊軻的沉著機智、倔強又帶點冷漠的個性,與聶政的孝順、忠誠、爽直而又勇於決斷的性格,顯然又有所區別.其他如頭腦冷靜敏銳、善於觀察分析的鄒忌、蔚然排憂解難而無所求的魯仲連、善於利用矛盾以解決矛盾的馮諼、機智老練又風趣活潑的觸龍等,以及秦宣太後、呂不韋、楚懷王等形象,在《戰國策》中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給讀者以如聞其語、如見其人的感覺.
(四)《戰國策》語言流暢犀利,筆調辛辣,善於將寓言故事巧妙地穿插於文中,用以說明抽象的道理,闡述自己的論點,是論辯文的典範.其中很多寓言和比喻後來成了著名的典故,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驚弓之鳥、南轅北轍、鷸蚌相爭等.
關鍵知識點
《戰國策》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尤其是劉向編校成書的古本,在中國古代史上曾佔有很重要的史料地位.《戰國策》是繼《春秋》之後,迄楚漢之起,共245年的歷史記載.如果從楚漢起事之年算起,即從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上推245年,正好是周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為其始.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245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了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君、東周君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亂秦宮等,都是獨家佔有之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惟一史料來源.

閱讀全文

與戰國糾紛的重要內容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
內容無版權今日頭條 瀏覽:327
房產糾紛訴訟時效是多長時間 瀏覽:269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