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買賣合同一案怎麼變更成借款合同糾紛呢
買賣合同一案是無法變更成借款合同糾紛的,因為借款合同要有借條,而且要有轉款和收款的記錄。
② 外貿合同中能否變更當事人
尾款付給B公司?AB公司是一家的吧?這樣可以出具個證明之類的,證明這兩家公司是子公司與公司關系。
合同可以隨便改,只要清關時候注意一致即可。
A負責出口,所以出口單據都是A做,用A的名義報關。實際提單發貨人應該可以做成B的名字,收貨人為進口方。
當貨物到港負責清關時候,用B的名字做賣方單據,清關。
③ 外貿買賣合同糾紛起訴應提供的證據
首先肯定是買賣雙方的合同,包括合同的補充等文件。然後是買賣雙方的內往來郵件,現在電子郵件容也是可以作為法律證據的。接著是貨代和船務公司的運輸單據。如果是信用證等與銀行或第三方擔保相關的付款方式,那還應該有於此相關的銀行或第三方的相關文件。如果有投保過信保通等外貿保險的,還包括投保的相關文件。如果是因為產品質量問題導致的糾紛,那還包括第三方質檢機構出具的產品檢驗報告,有些國家必須是國家指定質檢機構出具的質檢報告。
④ 在外貿領域,容易發生的法律糾紛類型有哪些
合同內容不詳細 不明確,貨物規格質量,件重尺,到貨時間,付款時間約定,船公司選擇,目的港免箱史等,歸根到底還是貨款問題。
⑤ 兩工廠訴某公司外貿代理合同糾紛案評析走向如何
虞軍紅
案情簡介
2002—2003年期間,外貿個體戶甲某通過香港某公司承接了金額為50萬美元左右的服裝訂單。甲方通過與杭州乙進出口公司簽訂出口代理協議的方式,委託乙公司代理甲方將貨物出口至國外。而在國內的服裝生產環節,甲方通過自己以及僱傭的人員將50萬美元的訂單交由大約8—10家生產工廠進行生產。
在眾多的生產廠家中,A工廠共計為甲某生產了價值人民幣34萬元左右的服裝,B工廠為甲某生產了價值約為人民幣53萬元的貨物。貨物通過乙公司代理出口後,甲某共計從國外客戶收到款項約為人民幣200萬元。甲某通過乙公司將上述款項分給了各個生產廠家,但由於國外客戶沒有將全款匯入,導致各個生產廠家均沒有收到足額貨款。2005年,A工廠、B工廠以開具給乙公司的增值稅發票、乙公司支付款項的憑證、稅務部門出具的增值稅已經申報退稅等證據在法院對乙公司提起訴訟,訴訟請求為要求乙公司支付剩餘貨款,訴訟的事實和理由為乙公司與工廠之間存在買賣合同關系,乙公司是買賣合同關系的買家,應當支付相應的貨款。
此後,又有四家生產工廠先後向乙公司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爭議焦點
上述兩個案件以及其他四家生產工廠提起訴訟的案件,其爭議的焦點是A工廠、B工廠與乙公司之間是否存在買賣合同關系,乙公司是否需要向A工廠、B工廠承擔支付貨款的責任。
從上述爭議焦點可以延伸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在涉及外貿出口代理合同的糾紛中:(1)在委託方(本案中的甲某)未向第三人(本案中的A工廠、B工廠)告知受託人(本案中的乙公司)情況下,第三人是否可以直接要求受託人承擔買賣合同責任?(2)受託人乙公司是否可以直接以應當由委託人甲某承擔責任為由,拒絕承擔付款責任?(3)存在受託人乙公司、委託人甲某、第三人A工廠和B工廠的情況下,如何根據現有證據確定各方之間的法律關系?(4)增值稅發票在證明是否存在合同關系問題上的證明力如何?其他證據是否可以對抗增值稅發票的證明效力?審理判決
某基層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A工廠、B工廠分別起訴乙公司買賣合同(加工合同)糾紛案件後,均作出駁回原告即A工廠、B工廠訴訟請求的判決。其主要理由是A工廠、B工廠盡管提供了增值稅發票,且乙公司也已經將增值稅發票用於抵扣和出口退稅,但是乙公司提供的包括甲某的驗貨報告,甲某出具的證人證言,甲某在業務過程中與A工廠、B工廠的聯系函件等證據,足以說明A工廠、B工廠並非與乙公司之間存在買賣合同或者加工合同關系,A工廠、B工廠應當向甲某主張權利。
一審判決後,A工廠、B工廠均不服一審判決,向當地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由兩個不同的合議庭分別對兩個上訴案件進行審理。經二審法院審理後,A工廠與乙公司的案件,二審法院作出了撤銷一審判決,改判乙公司支付貨款的判決。該二審判決的主要理由是A工廠開具的增值稅發票已經由乙公司收取,且乙公司已經用於抵扣和退稅,因此雙方之間的買賣合同關系依法成立,乙公司理應承擔支付貨款的責任。B工廠與乙公司的案件,二審法院作出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判決。該二審判決的重要理由是增值稅發票的開具、抵扣與退稅只是外貿出口代理中的操作慣例,並不能說明B工廠與乙公司之間存在買賣合同關系,而乙公司提供的證據說明其只是代理人的身份,且貨物的生產、交付等過程均未參與,因此乙公司無需承擔付款責任。
⑥ 經濟糾紛合同種類有哪些
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生效、解釋、履行、變更、終止等行為而引起的合同當版事人的所有爭議權。主要種類:一、合同效力糾紛1.無效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無效而引起的合同當事人之間的爭議。2.有效合同糾紛,指在合同生效的前提下,合同當事人因履行合同而發生的爭議、包括合同訂立後合同當事人對合同內容的解釋,合同的履行及違約責任,合同的變更、中止、轉讓、解除、終止等所發生的一切爭議,絕大多數合同糾紛為有效合同糾紛。二、口頭和書面合同糾紛1.口頭合同糾紛是指合同當事人因履行口頭合同而發生的所有爭議。2. 書面合同糾紛 是指合同當事人因履行書面合同而發生的所有爭議。三、國內和涉外合同糾紛四、有無名合同糾紛這是從合同名稱是否法定角度來對合同進行劃分。合同法具體規定名稱的合同為有名合同,其他合同則為無名合同。五、標准和非標准合同糾紛除上述五種劃分合同糾紛的方法外,還有從其他角度進行劃分的,如可劃分為合同訂立糾紛、合同履行糾紛、合同變更糾紛、合同轉讓糾紛、合同終止糾紛等等。
⑦ 國際貿易糾紛解決方式
我國法律對於解決涉外合同爭議的方式作出了原則性規定,即解決涉外經濟合同爭議可以採用四種方式:協商、調解、仲裁和訴訟。我國法律對解決合同爭議的規定與國際通行做法是一致的。作為一般法律原則,我國法律關於解決涉外合同爭議的規定,也適用於解決其他經濟糾紛。
一、友好協商
爭議雙方通過友好協商,達成和解,這是解決爭議的最好途徑,但這種辦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調解
在爭議雙方自願的基礎上,由第三者出面從中調解。實踐表明,這也是解決爭議的一種的途徑。我國仲裁機構採取調解與仲裁相結合的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具體做法是:結合仲裁的優勢和調解的長處,在仲裁程序開始之前或之後,仲裁庭可以在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對受理的爭議進行調解解決。如調解不成功,仲裁庭仍按照仲裁規則的規定繼續進行仲裁,直到作出終局裁決。
三、仲裁
仲裁是按仲裁程序,由仲裁員做裁判,對雙方爭議的事項作出裁決。仲裁員的裁決是有約束力的。如果敗訴方不執行裁決,勝訴方有權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法院可根據勝訴方的要求,出面強制敗訴方執行仲裁裁決。
(一)仲裁的一裁終局特點
《仲裁法》第九條
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裁決作出後,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裁決被人民法院依法裁定撤銷或者不予執行的,當事人就該糾紛可以根據雙方重新達成的仲裁協議申請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二)仲裁條款的規定
《仲裁法》第十六條
仲裁協議包括合同中訂立的仲裁條款和以其他書面方式在糾紛發生前或者糾紛發生後達成的請求仲裁的協議。
第十八條
仲裁協議對仲裁事項或者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當事人可以補充協議;達不成補充協議的,仲裁協議無效。 第十九條
仲裁協議獨立存在,合同的變更、解除、終止或者無效,不影響仲裁協議的效力。
(三)仲裁機構的選擇
1、國內仲裁機構的選擇
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
成立於1956年4月。前身為「對外貿易仲裁會」及「對外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總部設在北京。上海及深圳設有分會。2000年,該委員會啟用了一個新名稱:中國國際商會仲裁院。CIETAC於2000年9月5日通過了新仲裁規則,並於同年10月1日正式實施。受案范圍目前為一切國內、國際仲裁。目前,該仲裁委員會受案數量居世界第一位。在國際上享有較高聲譽。
地方仲裁委員會
《仲裁法》第十條規定,
仲裁委員會可以在直轄市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設立,也可以根據需要在其他設區的市設立,不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仲裁委員會由前款規定的市的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和商會統一組建。
2、國際仲裁機構的選擇
1)國際商會仲裁院
設立於1928年,總部在巴黎。為國際商會常設仲裁機構。該仲裁院為目前世界上提供國際經貿仲裁服務較多、具有重大影響的國際經濟仲裁機構。
2)解決投資爭議的國際中心(ICSID)
該機構專門為解決國家契約———國家與外國私人投資者簽訂的「特許協議」或「經濟開發協議」所產生的爭議問題而設。該中心為專門性國際組織,具有國際法人地位。ICSID與世界銀行關系密切。ICSID仲裁為完全自治的管轄體制,不受制於內國法律和內國法院。在該體制中,締約國對本國國民和另一締約國根據公約已同意交付仲裁的協議不得給予外交保護或提出國際要求。內國法院僅限於為ICSID裁決提供便利和給予司法協助。
3)瑞典斯德哥爾摩仲裁院
成立於1917年。為斯德哥爾摩商會內部機構,但在職能上獨立。瑞典中立國的地位,為其公平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瑞典斯德哥爾摩仲裁院享有很好的國際聲譽。該院與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有業務聯系。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促進委員會建議,我國當事人在選擇第三國仲裁機構時,可優先考慮該仲裁院。
4)美國仲裁協會
為美國主要的國際商事仲裁機構,於1926年設立,總部在紐約,在全國主要城市設有24家分會。為獨立的非營利性民間組織。該協會受理的案件多數為美國當事人與外國當事人之間的爭議。
5)香港國際仲裁中心
1985年設立,該中心為受限制擔保並按香港公司法的規定設立的民間非營利性公司。受理香港區內仲裁案件和國際商事仲裁案件。該中心無自己的國際商事仲裁規則。實踐中,依《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仲裁規則》進行操作。
6)英國倫敦國際仲裁院
成立於1892年,為英國最有國際影響的國際商事仲裁機構。由倫敦市政府、倫敦商會和女王特許仲裁協會共同組成的聯合委員會管理。
(四)仲裁適用法律的選擇
《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六條
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四、訴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3條「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 向法院起訴,雙方當事人發生爭議後,通過協商和調解均不能解決,或爭議所涉及的金額巨大或後果嚴重,合同中又沒有簽訂仲裁條款,則雙方當事人的任何一方都可以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申請判決。訴訟須按訴訟程序法,判決按實體法進行,一旦法院判決了結果,則必須執行,沒有協調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