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樣看待現在的醫患關系
在當今社會,醫串關系如兄弟及同志關系,在政治上應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要組成部分。但是,由於部分人職業道德、政治素質不同。在工作中,醫患雙方存在不少的矛盾和新問題。
一、醫患關系現狀
1.患方不滿情緒增加。首先表現在看病難。由於中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夠合理,相當多的醫療資源都集中在大城市條件比較好的大醫院,而社區醫院、中小醫院,衛生所條件都比較差,大部分患者都願意直接到大醫院去看病,導致醫院級別越高,醫生的工作負荷越大。通過調查發現:我們調查的幾家三甲醫院醫生的工作量平均是中、小醫院醫生工作量的2~3倍。三甲醫院一位醫生一個上午要診冶30~40位病人,平均每位病人的診治時間只有五六分鍾。這些醫院經常是人滿為患,病人像是天天在醫院趕「集市」;尤其是到這些醫院找專家看病,病人往往要排幾個小時的隊,有的甚至要等上幾天十幾天;醫生在這樣繁重的工作情況下,往往疲於應付,無暇回答患方提出的疑問及其作必要的解釋。其次表現在看病貴。調查發現,62%的家庭平均每年用於醫療方面開支在3 000元以上,有10%的家庭超過5 000元,而且近八年來,人均門珍和住院費用平均每年分別增長13%和11%,明顯高於人均增長幅度(城市8.9%,農村2.4%)。而且大部分大中型醫院葯價貴、檢查費用高,臟器移植、介入治療等新技術和高精尖設備的應用價格昂貴,部分低收入人群和沒有醫療保障的人群難以承受。最後表現在看病受氣。據調查,頻發的醫患沖突中,因技術原因引起的占不到20%,其他80%均緣於醫德醫風和醫院管理問題上。醫療過程中,患者主體逐漸以新的理念定位現時的醫患關系,他們日趨要求醫患之間的平等主體關系、相互尊重關系、參與合作關系。而有些醫生在醫治過程中常以「家長」自居,缺少對患者主體權利的充分尊重,缺少對醫患關系改善和醫療糾紛預防的主動意識和行為,一旦醫患產生沖突就用冷冰冰的法律來進行解決。
2.醫患雙方缺乏信任。由於醫院的市場經濟行為,醫患雙方越來越缺乏信任,主要表現在:一是患方對醫方的不信任。調查發現,55%的患者對醫方持不信任態度,僅有22%的患者對醫方完全信任。社會轉型時期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信任遇到了挑戰,這種狀況也在醫患關系中反映出來。譬如,醫生的正常檢查,從檢查措施、診斷、到醫生所開的處方都誤認為是醫方在誘導患方消費,並且認為是醫方為了多收費而進行的多餘檢查。二是由於現行的醫療法律規定:醫患雙方在發生醫療糾紛「對簿公堂」時,要求醫方舉證,醫生往往為了保護自己,會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檢查、診斷措施,這進一步增加了雙方的不信任。更有甚者,有些患方在就醫過程中,帶著錄音筆、攝像頭,將醫生的一言一行都錄了下來,以便隨時「對簿公堂」,還有的患者從一開始就不相信醫生給自己開的葯方和治療方案,進而不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二、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主要原因
從患者方面來看,主要表現在:(1)病人對醫療效果期望值過高。醫學領域充滿著未知和變數,針對復雜的患者個體、醫務人員對疾病的認知和醫療技術的運用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即使在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國內外一致承認的疾病確診率僅為70%,各種急症搶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因此,任何醫院和醫生都不可能包治白病。但有不少患者對醫療行業,對醫學科學的認識不夠,對醫學知識的一知半解,把到醫院就診看做一種簡單的商品消費,往往是付出後而不能獲得等值的回報,自然就導致了矛盾的升級和惡化。(2)患者存在不信任心。患者希望老資格醫生為其治病,一旦得不到滿足就認定是年輕醫生造成的,從而發生糾紛。還有的病人在診療過程中採取先入為主,稍有不妥既持懷疑或對立的態度。因為他們不少人的心裡一開始就對醫方存有戒備,甚至還出現了對醫方與其談話和診療措施進行錄音或記錄的怪現象,想利用自己手中的記錄來作為要挾醫方的「證據」。這些行為都給醫方在診療的過程中帶來不小的壓力。
2.從醫務人員方面看,存在以下一些因素:(1)醫療質量存在薄弱環節,如規章制度執行不嚴,造成差錯事故發生;或是技術水平低下造成誤診誤治。(2)院風建設方面的問題。由於客觀上正常收入不能滿足醫生物資需要,少數醫生職業道德水平低下,服務不到位,對患者治療不精心,存在「冷、硬、頂、推」等現象,收受紅包、回扣,造成了不良影響,導致了患方對醫務人員的不信任。(3)醫務工作者不能適應現代醫療模式的轉變,依然將疾病放在第一位,忽視了病人生理、心理的感受,只注重自己醫療水平的提高而忽視了與病人的
溝通和交流,忽視了人文知識的學習和與社會交流能力的提高,用語不當,造成病人誤解。
三、改善當前醫患關系的對策思考
1.加強醫患溝通是改善醫患關系的重要途徑。(1)加強醫方與患者家屬的溝通。患病就診,知道病情是起碼的要求,醫務人員對患者及家屬有告之病情的義務,在告之真實病情後,更能贏得患者的配合或家屬的支持,使治療取得更好的效果。醫生對在用葯、檢查、改變治療方案等可能發生的情況,都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進行有選擇的告之,這樣既尊重了患者,又拉近了關系,也可避免可能發生的矛盾。(2)加強醫方與患者本人的溝通。在醫療服務工作中,醫務人員加強與患者溝通交流,時時體現對患者的細心、耐心、關心和愛心,處處體現對患者的人性化服務,是醫療服務的必然趨勢。
2.不斷完善衛生法律法規。由於醫療服務的壟斷性,在醫患關系中,醫方處於主導地位,這是醫療服務所需要的。這種醫患關系不同於民事法律法規中的主客體關系,因此,不能用民事法律法規來規范醫患關系。在提高醫務人員素質,加強醫療管理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引入國外先進管理模式,把中國現行的衛生法律法規在處理醫患糾紛中的適用度不斷完善和提高。制定出統一的、有說服力的、比較公正的、有權威性的,真正能起到約束醫患雙方和解決矛盾的法規。這是確保醫療服務質量的法律基礎,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醫患矛盾。另外對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規制度,執法要嚴,嚴厲打擊社會上不法醫鬧團體,確保正常的醫療秩序。
3.轉變服務觀念,增強服務意識,協調醫患關系。由於醫學模式的轉變。拓展了臨床的工作范圍,對醫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進行觀念轉變和知識更新。作為一名醫務人員,僅僅做到知道病人患的什麼病是不夠的,還應知道患病的是什麼人,在什麼情況下容易患病,要運用系統的觀念來分析研究醫療服務中遇到的有關問題,以適應各種患者對醫療、預防和保健的需要。同時,拓寬服務職能范圍,開展承諾服務、便民服務、導醫服務、咨詢服務等,適應患者需求,密切醫患關系。
4.完善社會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昂貴的醫療費用是造成目前醫患關系緊張的很重要的因素,它成為構成此種緊張關系的載體,使「看病難」、「看病貴」成為了一個很突出的社會問題。
就現狀而言,在社會衛生服務網路建立之前,有約80%的病人流向各大醫院,只有20%的患者在基層小醫院就診,導致小醫院無人問津,大醫院人滿為患。要根本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徹底改變這種資源配置失衡的狀態,建立和積極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❷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問題
醫患糾紛是很難過的事情,醫生在治病救人從死神手中搶人,經歷了一番折騰,最後可能被患者家屬發泄怒氣,很讓人心涼。不過這次疫情之後應該會好很多了。
❸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很多醫患是因為體制的問題。體制不完善醫患就難以解決
❹ 如何看待當前醫患關系
醫療衛生事業保護著人民的健康,因此醫患關系是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和諧醫患關系是和諧社會的組成部分。醫療糾紛問題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醫療問題,已經演變為一個社會問題。現在,在醫療界存在很嚴重的不正當現象,比如做手術送紅包,患者出現正常死亡問題向醫院無理取鬧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可以看出醫患之間存在不和諧的問題。
從總體上來看,和諧佔主導地位,不和諧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問題,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 醫療保險制度不健全。現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取得了重大進展,大部分患者對醫療服務的預期效果有較高的期望,而絕大多數醫患糾紛都是由於醫療費用與患者的期望療效不相符合所引起的。醫療風險分擔機制不完善。醫療服務由於其本身的行業特徵,決定了它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因此,為醫療行為提供風險分擔機制尤為必要。一旦發生了醫療糾紛,患者及其家屬不會直接找醫院、找醫生個人,他們只需要請律師同法院和保險公司交涉,有效地避免醫患雙方沖突的產生。醫患糾紛的相關法律、法規不配套。我國對醫療糾紛處理的相關法律規定過於原則,不便於操作,仍需要不斷完善和補充。醫院方面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院方對經濟效益的熱衷與追求也是導致醫患關系緊張不可忽視的因素。患者方面因素。隨著健康意識增強,人們對疾病和早期診療更加重視,對疾病的治療效果預期更高。
如何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強化政府責任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關鍵。衛生工作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群眾越來越高的衛生健康需求與該水平醫療服務的供應嚴重不足之間的矛盾,醫患關系不和諧,醫患矛盾、醫患糾紛、甚至醫患沖突,是這一矛盾的具體體現。要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就必須研究如何完善醫院的運行機制,維護醫院的公益性質,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加強醫院管理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保障。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醫護人員是關鍵。醫護人員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醫療技術,要理解和尊重患者,要學會和患者溝通,要注意醫務人員的形象和禮儀。 患者的理解和包容是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核心。醫患關系和諧與否,涉及醫患雙方,單靠醫護人員的努力是不夠的,就需要患者能夠全面正確地理解醫生這一職業。不少患者看待醫院、醫生,缺乏承擔風險的意識,對醫療效果的期望值過高,不少醫療糾紛就因此而起的。只有醫患之間相互理解、尊重和依存,才能真正實現和諧的醫患關系。
只要善待患者,加強溝通,設身處地地為患者著想,為患者提供溫馨、細心、愛心和耐心的服務,就會贏得患者對醫療機構的尊重和認同,和諧的醫患關系就一定會建立起來。構建和諧醫患關系作為一項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醫患溝通需要政府、醫療機構、患者三方共建、理解和信任。我們要堅持常抓不懈,讓人民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努力構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溫馨和諧的醫患關系
❺ 如何看待醫患關系
我國衛生改革與發展取得了顯著進展。我國用不到3%的全球衛生資源,維護著專世界近1/5人口的健康,人均期望屬壽命已經達到76歲,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這一成就凝聚了近千萬醫務人員的辛勤汗水與無私奉獻。客觀地講,我國醫患關系的主流是好的,絕大多數患者及其家屬對於醫務工作者的工作是肯定、理解和支持的。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涌現出了以華益慰、王忠誠、王振義、吳孟超、王萬青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醫務工作者,他們的感人事跡彰顯了當代醫務工作者的精神風貌,受到群眾愛戴和稱贊。然而,當前我國醫患關系矛盾凸顯,特別是惡性傷醫襲醫事件屢有發生,為我們敲響了警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醫患關系緊張的現實。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員會的統計,2013年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發生醫患糾紛約7萬件。由於我國目前的就診人次和住院人數已經比10年前翻了一番,醫患糾紛的絕對數確實增加了,加之網路媒體時代的到來,任何突發社會事件都會被急速擴散、發酵,引來無數的圍觀甚至惡意炒作
❻ 如何理性看待醫患糾紛.ppt
醫者與患者一直是一對矛盾,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尤為突出,如何處理這一對矛盾,作為代表醫方的我,總覺得還是要從自方做方文章,抓好醫療服務質量是緩解醫患矛盾的關鍵.同時主動化解也是目前從醫者必修的課之一了.如何做呢?
一要不斷學習。在所有的職業中,醫生是最難速成的職業,學好五年的本科只是邁出了成為一個好醫生的第一步,醫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青的科學,說它古老,它與人類的出現相伴,說它年青,它永遠納入新鮮的內容。這就要求每個醫生要一生都在不斷的學習,但是我們的醫生是否都做到了這一點呢?是否有走下手術台,坐上四方桌。脫去白大褂,擺開龍門陣的現象呢?有些年輕的醫生派他到外地醫院脫產進修都不去,怕丟失病人。有的醫務工作者參加工作十幾年,沒有寫過一篇學術論文,一個不會總結提高的人,技術再好你永遠只是個匠,不能成為師。就學習的目的和動力而言,它具有兩個特性:一是功利性;二是愉悅性。學習原本是辛苦的,而要把它當成愉快的事,那是一種高境界,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們不可能對每個醫生提這個苛刻的要求,只提倡每個醫生從功利性的方面去抓好學習,也就是說為了勝任你的本崗位需要,說白了為了謀生的需要,大家必須不斷的學習。公務員的評定有四檔,優秀,稱職,基本稱職,不稱職.而醫生只能有兩檔:稱職和不稱職。一個醫生如果長期處在基本稱職的狀態中,會是什麼後果,醫而優則學,醫而不學則庸。
二是要堅持以人為本。醫療機構是提供特殊公共產品的地方,說他特殊,那就是消費者對這個產品有著不可選擇性,人們可以選擇不逛商場,不下餐館,不進歌廳,不去泡腳,但沒法選擇不進醫院。基於這種理解,所以患者在沒有形成糾紛,沒有紅臉之前,他們的確是弱勢的一方.1948年12月聯合國通過了一個《世界人權宣言》規定:健康權是一項基本的人權。所有學臨床的人,都有一本《希氏內科學》它序言開頭就是「醫學是一門需要博學的人道主義職業,它的道德性質更類似於宗教的傳教士」,醫者父母心,你沒有這份仁者之心,你就別當醫生。希波克拉底說一個好的醫生關注的不是一個人患了什麼病,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患病。
三是始終保持高度的責任心和旺盛的工作熱情。我曾給縣醫院的醫生算過一組數字:門診82951人次,住院2854人次,住院病人的工作量至少是門診的五倍以上,綜合計算10萬人次以上,剔除在家休息待崗的人,全年候在崗醫師30人,那也就是說,每個醫生全年工作量是3300人次,工作量很大,很容易出錯。有人說一個好廚師一天當中技術發揮最好的時候也就兩小時,其它時候炒出的菜也很一般。而我們醫生難就難在不能炒出很一般的菜來。因為你擺弄的是人的生命,你出一次錯在你3300人次中雖然佔比率很低,但對於你對面的那個患者來說那就是100%。你在其他環境中產生的諸如老婆吵嘴,小孩成績下降等等心理雜念,在你穿上白大褂那一刻就必須徹底拋去腦後,你必須全神貫注地投入你的工作中,必須全天候地炒出好菜來。
四是嚴守操作規程。教科書里對我們行醫的各領域有著很嚴格的操作規程,你必須機械地遵守。2005年一個醫院的產科一個產婦死於大出血,患者家屬指著我的鼻子說,術前為什麼不做凝血功能測定,我又不是付不起幾十塊錢?我後來了解過,這個科一直以醫葯費用低來吸納病人,不出事,患者會說你便宜,出事了,就不會說你是出於為他省錢。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X射線,從那時開始,100多年來的診療依據已逐步演變成了一系列的圖表和數據。這些直觀性很強的圖表、數據既是我們診斷疾病的依據,也是一旦有了糾紛時保護醫患權利的法律依據。我們反對濫檢查,但不是提倡少檢查。醫生同志們千萬不要犯農夫與什麼故事中那位農夫的愚蠢的錯誤,規程就是規程,必須機械地遵守。
五要搞好團結。文人相輕,同行生妒,這是民族的劣根性,早就應該拋棄。但在我們的醫務人員當中,至今擺不正這份心態。前年有一個老人大腿骨折,沒錢來縣治療,求著當地一位鄉村醫生治,鄉村醫生說:我不是骨科醫生,但最後出於同情,幫他進行了復位。換了兩次葯後,他沒錢就沒來了,三個月後,好是好了,只是有點拐。他拿著一張訴狀來衛生局告那位鄉醫,說他超范圍行醫,屬非法行醫的行為。我們問,你一個70多歲的孤老頭子,大字不識,怎麼會說出這么專業的詞彙,他說是×××對他說的,×××就是本地的另一位鄉村醫生。我們支持患者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健康權利,但我真不贊成這點子由一位醫生去出。類似的事經常有。老是聽人說,這事如果是我就不會那樣做,更有醫生在手術出現危情時大聲叫嚷,什麼材料又沒有了,監護儀又壞了等等.認為責任不是我,在院方,這是什麼心態,集體觀念到哪去了。所有的人都要有危機感:這次不是我,但很有可能下次就輪到了我.和諧、安全、有序的行醫環境靠大家共同構建,要構建必須團結。
六要掌握溝通藝術。事業的成功靠兩個因素:智商、情商。當一個好醫生,也同樣兩者不可缺一。智商是什麼大家都知道,情商是什麼?是一個人用理智控制情感和操作行為的能力,是協調人際關系的技巧.美國心理學家丹尼斯.戈爾曼對情商的內容進行了科學的價定:認知自我情緒,妥善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人際關系管理。在強調以人為本,注重和諧的今天,情商的開發成了我們醫生的一門新課程。很小的時候,我娘帶我去看醫生,問:醫生,我孩子這病怎樣?那醫生技術是很好的,但脾氣很不好。醫生說:吵什麼?不死就會好,不好就會死。他說的是真理,但我們很難接受這表述形式,我至今還記得。這話如果放到今天來說,你不是沒事找事嗎?去年12月一個喇叭在我們一所醫院門口響了三天.事後那位醫生在我這坐,她說:我只注意了與小孩的奶奶說話,沒注意邊上另一個老太太的意見,我沒理她,後來得知那是外婆。在糾紛的全程中,也就是那外婆鬧得最凶。這就是個醫療以外的問題了,你如果正確認知了他人情緒,給那位外婆一部分重視,以滿足她的需求尊重的慾望,可能那次糾紛就鬧不起來。醫學的發展太快了,僅僅100多年前,醫患關系還建立在1對1的溝通平台上,也就是說,1個患者只面對一個醫生,現在不同了,一個醫生只負責自己所能負責的那一部分器官,這樣,一個患者即使走進我們縣級醫院,你要面對的都是一路的醫生。一對一的溝通有利於情感的交流,但醫學發達到這么細,只有全科醫院沒有了全科醫生。所以有人說,科學尤其是醫學科學的發展是以人類溫情的缺失為代價的。客觀現實就是這樣,這就為醫生們進行良好的醫患溝通創造了難題。但盡管有難題,醫生們沒有選擇,只有適應,不溝通是不行的,一個只會對著門外叫:「下一個」的醫生不是一個好醫生,也是免不了會有糾紛的。提供一次醫療服務,結交一個真心朋友,大家都這樣做,對構建和諧、安全、有序的醫療環境絕對有好處。
❼ 怎樣看待醫患關系
你好 你的問題很深刻 也很尖銳。。。。。。。。。。。。
醫患關系是醫務人員與病人在醫療過程中產生的特定醫治關系,是醫療人際關系中的關鍵。著名醫史學家西格里斯曾經說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兩事人:醫師和病員,或者更廣泛地說,醫學團體的社會,醫學無非是這兩群人之間多方面的關系」。這段話精壁地闡明了整個醫學最本制裁的東西是醫師與病員的關系。現代醫學的高度發展更加擴充了這一概念,「醫」已由單純醫學團體擴展為參與醫療活動的醫院全體職工;「患」也由單純求醫者擴展為與相關的每一種社會關系。
醫患關系在醫療活動中由技術生關系和非技術關系兩大部分組成。非技術性關系是指求醫過程中醫務人員與病員的社會、心理等方面的關系,在醫療過程中對醫療效果有著無形的作用。
技術性醫患關系有三種基本模式。
1.主動棗被動型:醫師完全主動,病員完全被動;醫師的權威性不受任何懷疑,病員不會提出任何異議。
2.引導棗合作型:醫師和病員都具有主動性。醫師的意見受到尊重,但病員可有疑問和尋求解釋。
3.共同參與型:醫師與病員的主動性等同,共同參與醫療的決定與實施。醫師此時的意見常常涉及病員的生活習慣、方式及人際關系調整,病員的配合和自行完成治療顯得尤為重要。
技術性醫患關系在醫療過程中以病人的診治利益為准則,對醫療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
醫患關系是指「醫」與「患」之間的關系。「醫」包括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患」包括病人、病人的家屬以及除家屬以外的病人的監護人(有時稱作「患者方面」)。
此外所稱的「醫」主要是指醫療單位及其醫務工作者。不僅包括各級各類醫院、鄉鎮衛生院、療養院和門診部,還包括各種診所、衛生所、醫務所等。醫務工作者也是一個廣義的概述。其中主要是指各級各科醫生,由於醫生的服務態度、醫術水平、負責精神等方面因素引起的醫療糾紛最為常見。其次常涉及醫療糾紛的是護士,她們負責治療的具體操作和護理工作,如果粗心大意、操作失誤、擅離職守也易導致醫療糾紛。此外,醫療單位的管理人員有時也會成為醫療糾紛的「肇事者」,常見的有管理工作未盡職盡責,使醫療環節脫檔而給病人造成損害;或者醫療單位的領導瞎指揮,硬性要求主治醫生使用或不使用某種葯物及診療措施,導致不應有的危害後果。
此外所稱的「患」是指接受診療的病人。如果診療及護理過程沒有導致病人死亡,就必須由病人本人提請醫療糾紛的處理。當然,按照法律的規定,病人可以委託家人、親友、律師等人充當代理人,以病人的名義,具體實施解決醫療糾紛的工作。如果在診療護理過程病人死亡,那麼他的利害關系人就可以取代患者而成為醫療糾紛的主體。死者的配偶、子女、父母等都可以成為利害關系人。
我是這樣理解的!
願以後沒有復雜醫患關系!
❽ 面試:1,如何對待醫患糾紛2,如何看待現在很多醫生跳槽事件!
1.回答如下:
醫患之間存有問題,醫患關系緊張不應成為醫務人員不良行醫行為、社會公眾與患者不良就醫行為的理由。患者對醫務人員表示信任的接近一半,而醫務人員認為醫患之間相互信任的更低。拋開一些技術上的客觀因素,本調查結果證實,醫患關系並未到非常緊張的狀況,相反是社會公眾及醫務人員在認識上有所誇大,特別是醫務人員對醫患相互信任的比例較低顯示出這一點。
另外,醫務人員包括醫學生對醫患關系表示出了比患者群體更多的恐慌和擔心。這種心態會影響到他們對待患者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有可能引發新的醫患糾紛,加劇醫患關系的緊張程度。
2.回答如下:
針對醫生頻頻跳槽的現象,我認為要全面看待這個問題。「首先,醫生跳槽甚至改行都不算新鮮,當年孫中山、魯迅也都是從醫生改行的」。現在醫生跳槽有一個新動向,就是越來越多的人因對大環境不滿意而跳槽。我認為,醫療行業需要精英,需要創造一個能留住人才的環境。醫生轉行短期內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從長遠來看,不利於醫療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醫生跳槽有利於人才的合理分配。在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醫院,每個科室的人才梯隊往往呈「金字塔型」,住院醫生位於金字塔底層,人數較多,而教授位於塔頂,只有一個。而我國很多大型綜合醫院是「倒金字塔」,教授一大堆,年輕醫生很難出頭。因此,他們跳槽到其他醫院,有益於醫療人才的合理配置。對病人來說,不必擠到大醫院排隊,就能享受到高質量服務,無疑也是件好事。我更認同這個看法。
❾ 如何理性看待醫患糾紛
醫患糾紛指醫方(醫療機構)與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親屬)之間產生的糾紛。醫患糾紛包括基於醫療過錯爭議產生的醫療糾紛,也包括與醫療過錯無關的其他醫患糾紛(如欠付醫療費的糾紛、對療效不滿等等)。
醫患糾紛產生的背景是什麼?醫患糾紛似乎總是因個案而起,但實際上醫患關系的緊張是普遍存在的。而這個背景產生的原因,並不是簡單的相互信任缺失,而是醫療模式帶來的關系改變—當以葯養醫的模式還在運轉,醫生的收入與其在患者身上使用的治療和葯品相關聯時,他們是否還能夠保持足夠的道德感,人們不得而知。此時,患者對醫生必定是保持警惕的。這種警惕,有時甚至通過紅包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是患者的悲哀,也是醫生的悲哀。
❿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
這個就是消費者商家有糾紛差不多,只不過醫療這種服務比較特殊,涉及到人的生命,更容易導致矛盾發生,今年因為COVID-19發生,大傢伙對醫務工作者又有了新的認識,可能醫患糾紛會比過去好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