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南海在歷史上的歸屬
南海歷史歸屬 南海,亦稱南中國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東邊是菲律賓群 島,西邊是中南半島,南邊為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等。在這遼闊的海域中,分布著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一般統稱為南海諸島。 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 1、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 中國古代政府對西沙群島的管理始於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分全國為42郡,其中南海郡管轄包括西沙群島在內的整個南海諸島。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平定南粵之亂後,在海南島設儋耳、朱崖兩郡,轄南海諸島,並派水師巡視西沙。東漢楊孚《異物志》有「漲海崎頭,水淺而多磁石」的記載。這里的「漲海」是當時中國人民對南海的稱呼,「崎頭」則是當時對包括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的島、礁、沙、灘的稱呼。 三國東吳將領康泰所著《扶南傳》不僅提到了南沙群島,而且對其形態描述道:「漲海中,到珊瑚洲,洲底有盤古,珊瑚生其上也。」 南朝時,朝廷仍派出舟師巡視南海。《舊唐書·地理志》記載,振州(今海南三亞)疆域「西南至大海千里」,西沙群島包括在內。 唐宋年間,許多歷史地理著作將西沙和南沙群島相繼命名為「九乳螺洲」、「石塘」、「長沙」、「千里石塘」、「千里長沙」、「萬里石塘」、「萬里長沙」等。 宋元明清四代,以「石塘」、「長沙」為名記述南海諸島的書籍多達上百種。唐穆宗時明令嶺南節度使管轄的范圍包括南海諸島。《瓊州府志》記載,宋仁宗慶歷(1041-1048)年間,將西沙群島列為廣南水軍的巡海范圍之內。 元代,對南海諸島地理位置的記載更為詳細。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中有「萬里石塘,由潮洲而生,迤邐如長蛇,橫亘海中......原其地脈,歷歷可考。一脈至爪哇,一脈至渤泥及古里地悶,一脈至西洋遐昆侖之地」。其中「萬里石塘」指包括今南沙在內的南海諸島。 明代《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中標有石塘、長沙和石塘。從圖
中標繪的位置看,後一個石塘是今南沙群島。 清代《更路簿》記載了中國海南島漁民所慣用的南沙群島各個島、礁、灘、洲的地名具體方位,其中南沙計73個地名。 2、中國最早開發經營南沙群島 中國人民至遲明初就到南沙群島從事開發漁業生產了。 早在明代,有海口港、鋪前港和清瀾港漁民及文昌縣漁民到南沙群島去捕撈海參等物。 1868年《中國海指南》記載了我國漁民在南沙群島活動情況,鄭和群礁有「海南漁民,以捕取海參,貝殼為活,各島都有其足跡,亦有久居礁間者,海南每歲有小船駛往島上。攜米糧及其他必需品,與漁民交換參貝。船於每年十二月或一月離海南,至第一次西南風起時返」。 清末以來,我國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各地漁民都有人到南沙群島去捕魚,其中以文昌、瓊海兩縣最多,每年僅從此二地去的漁船就各有十幾條到二十多條。 《更路簿》是中國人民明清以來開發南海諸島的又一有力證明。它是中國海南島漁民在西沙和南沙群島進行生產活動的航海指南,積累了許多人航行實踐經驗的集體創作,它孕育於明代,後不斷完善,記載了漁民從海南島文昌縣的清瀾或瓊海縣的潭門港起,航行至西沙、南沙群島各島礁的航海航向和航程。 民國以來我國漁民開發經營南沙群島的史實,中外史料均有記載。日本小倉卯之助《暴風之島》記載1918年他組織的探險隊到達北子島時發現三位「文昌縣海口人」。 1933年日本三好和松尾到南沙調查時看到北子島有中國人2名、南子島有中國人3名住在那裡。日本《新南群島概況》記載,中業島有漁民「栽種之甘薯」,「昔時有中華民國漁民居住於此島,並種植椰子、木瓜、蕃薯和蔬菜等」。 3、中國最早對南沙群島行使管轄 從秦代開始,我國政府正式對西沙群島行使管轄權。 漢代,南沙群島已歸我國管轄。唐、宋、元、明、清,南海諸島一直歸我國政府管轄。 元代,我國人民已經大規模開發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整個南海諸島了。《元史》地理志和《元代疆域圖敘》記載元代疆域包括了南沙
群島。其中《元史》記載了元朝海軍巡轄了南沙群島。《元史》記載,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委派同知太史院士郭守敬到南海進行測量,在繪制的《廣輿圖》中,把南海諸島的西沙群島標為「千里長沙」,南沙群島標為「萬里石塘」。 明代《海南衛指揮僉事柴公墓誌鉻》記載:「廣東瀕大海,海外諸國皆內屬」,「公統兵萬余,巨艦五十艘」,「巡邏海道幾萬里」。表明南沙群島屬於明代版圖,明代海南衛巡轄了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島。 在清代,中國政府將南沙群島標繪在權威性地圖上,對南沙群島行使行政管轄。1724年的《清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55年《皇清各直省分圖》之《天下總輿圖》、1767年《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1810年《大清萬年一統地量全圖》和1817年《大清一統天下全圖》等許多地圖均將南沙群島列入中國版圖。 1842年清鄭光祖《醒世一斑錄》中的《中國外夷總圖》,以「落漈」標注東沙群島、「東沙」標注中沙群島,「西沙」標注西沙群島,「石塘」標注南沙群島。 1887年徐家干《洋防說略》載廣東海道,萬里長沙「自萬州迤東直至南澳」,千里石塘「自萬州迤南至七洲洋」。此處「萬里長沙」似指東沙、中沙和西沙群島。「千里石塘」則指南沙群島。 1909年5月,兩廣總督張人駿派廣東水師提督李准率領官兵170餘人,分乘伏波、琛航、廣金3艘軍艦到西沙巡視,查勘島嶼15座,並逐一命名。現仍沿用的島名有3個,即甘泉島、珊瑚島、琛航島。 1933年,法國侵佔我國南沙群島的太平、中業等九個島嶼,立即遭到我在南沙群島生活和從事生產活動的漁民強烈反抗,中國政府也向法國政府提出抗議。 1935年,中國政府內政部、外交部、海軍部、教育部等派人組成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專門審定了中國南海各島嶼名稱共132個,分屬西沙、中沙、東沙和南沙群島管轄。當時群島名有東沙島(東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南沙群島)等。 1935年5月,廣東省政府指令建設廳准在東沙島批商承辦設處管理,「建字第1703號」文明確將東沙島名稱改正為東沙群島。中國政府的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編印《中國南海各島嶼圖》詳細標明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各島礁的具體名稱。 1939年,日本侵佔了南海諸島。
1946年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精神,中國內政部會同海軍部和廣東省政府委派肖次尹和麥蘊瑜分別為西沙群島和南 沙群島專員,前往接管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並在島上立主權碑。 1947年12月1日,中國政府內政部公布南海諸島地名172個。群體名稱有南海諸島(四大群島之總稱)、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等,且大群體下又分小群體,層次較多。中國內政部重新命名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全部島礁沙灘名稱共159個,並公布施行,公布11段海洋斷續國界線。 1952年,日本政府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從而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對於這一段歷史經緯,各國都是十分清楚的。比如,越南在1975年以前明確承認中國對南沙群島的領土主權;菲律賓和馬來西亞等國在70年代以前沒有任何法律文件或領導人講話提及本國領土范圍包括南沙群島;美國與西班牙1898年簽訂的巴黎條約和1900年簽訂的華盛頓條約曾明確規定了菲律賓的領土范圍,但並未包括南沙群島;1953年菲律賓憲法、1951年菲美軍事同盟條約等也對此作了進一步確認;而馬西亞只是到了1978年12月,才在其公布的大陸架地圖上將南沙群島的部分島礁和海域標在馬來西亞境內等等。 1983年4月24日,中國地名委員會受權公布《我國南海諸島部分標准地名》,共287個。這次比1947年增加地名115個,其中,東沙群島地名由4個(1947年)增至7個,西沙群島由33個增至52個,中沙群島由30個增至34個,南沙群島由97個增至193個。此次命名,除對島、沙洲、礁、暗沙、灘和石命名外,首次為「水道」(漁民稱為「門」)正式命名。 綜上所述,大量翔實的史實證明,南沙群島是中國人民最早發現和開發經營的,中國政府早已對其行使管轄和主權。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貳』 南海歷史問題是什麼呀怎麼最近美國要總要干涉南海事呢
歷史上,南海就是中國領土。而所謂的南海歷史問題,只不過是美國和東南亞小國杜撰出來為了瓜分南海資源的噱頭。美國干涉南海事情,當然是為了經濟上限制中國的發展,政治上挑起中國和東南亞小國的矛盾,軍事上將中國限制在第一島弧鏈。這個,說白了就是美國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而找中國麻煩。
『叄』 南海爭端之中國態度
中國在此問題上表現了錢所未有的忍耐。在南海想占島嶼的國,和擔心中國崛起會影響其利益,和某國的全球霸主位置,所以南海一段時間內不能打,要找一個一出手就能收回,還不會讓他國干預,不然很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肆』 最近南海面臨被東亞瓜分的情節問題.請問南海的歷史歸屬
南中國海 也就是南海,但是現在受到日本,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各方的蠶食。
中國幾千年來一直受儒家思想束縛,一直沒能走出" 消極防禦,引頸受戮"的歷史宿命。可以說自從漢武帝驅逐匈奴以後中國就一直陽痿了。除了孔子的"克己復禮" 的自斷後路的陳腐學說以外,中國一直缺少一種真正積極進取的學說或宗教。
沒有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和理論支撐,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列強欺凌,喪權辱國,內部不斷顛覆斗爭的一幕幕悲慘演出。 中國現在算不算一個" 世界大國" 或是一個" 亞洲大國"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從未成為一個真正的" 世界大國".唐朝雖然經濟相對繁榮,但其疆土從未到達歐洲、非洲、美洲和日本、印尼。
如果當年把日本納為中國的一個省,那麼20世紀中國的民族悲劇就不會出現。中國歷代把精力放在研究陶瓷的精美和絲綢的華麗,明代鄭和下西洋僅僅是招荑納貢而已,中國發明的火葯卻被歐洲人用來侵略中國。
當你看到中國300 萬平方公里的領海有一半被外國瓜分。看到南海的漁民被東南亞小國菲魯賓驅趕,殘殺而×國政府卻無動於衷時,看到中國付出犧牲擊敗印度卻又莫名其妙的放棄八萬多領土,再演" 勝而復敗" 的歷史舊劇時,看到毫無原則地放棄日本賠款,助長軍國勢力,直至今日仍對日本處處妥協綏靖時,……我想我們會不得不承認中國非但稱不上" 亞洲大國" ,就連" 東亞的強國" 也配不上。
" 大國" 的標准並不僅僅在於有多少核武器,或是什麼" 常任理事國".當你缺乏一個國家最起碼的尊嚴,骨子裡是軟弱的話,那麼任何一個小國都可以不把你放在眼裡,更惶論" 大國" 地位了。 談論" 大國" 地位毫無裨益,問題是如何才能保證中國的領土領海安全,如何才能切實地應對周邊國家和世界霸權的挑戰。這些軍需再全新而富有實效的理論指導之下並即時付諸行動時才能達到目的。這也是比單純議論武器與戰術更高層次的戰略思想。可以說中國什麼時候懂得' 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的道理,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強大。
中國總是口口聲聲" 決不做霸權".表面上冠冕堂皇,根底上迂腐至極。你為什麼就不能做霸權,要知道這世界自古就是弱肉強食,你不做強權,別人就會強你的權。這霸權又有檔次之分,依你的勢力決定是世界霸權還是地區霸權。做不做霸權都沒必要將其掛在嘴上。你越是宣傳不做作" 強權" ,別的國家越是把你當作頭號敵人來對待,來圍堵,來瓦解。關鍵是你有沒有毫不含糊地維護自國的最大權益的堅定的政治意志,並將這種意志化為行動。" 和平與發展" 的口號用來哄小孩還可以,可用來作為國家的對世界的基本戰略無疑是愚蠢的,是真正的"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中國有一種定論,認為現在國力不強大,等到將來成為世界強國了,再解決一些領土和主權問題。這種理論也是絲毫經不住推敲的,充其量只是儒家消極防禦的一種變種而已。國家經濟強大是一回事,敢不敢表達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尊嚴又是一回事。而後這是一個國家繁榮強大的真正標尺,歷史已無數次證明這一點。" 等" 到強大那一天是等不到的,你發展別人也發展,最後頂多是一種僵持局面而已。軍事的強大最終會轉化為民營高科技和國民經濟的強大。中國要獲得尊嚴,取得大國地位,就必須樹立一種攻勢的,外向型的新文化取向,以及如此相對應的國家安全防衛戰略,消極防禦的歷史怪圈已走到盡頭
『伍』 南海問題的由來
南海問題的歷史原因,當然很復雜。
不過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內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當時的國民政府順利接收了南海所有的主要島嶼,
永興島啊,太平島啊,等都是以當時接收軍艦名字重新命名的。
可是內戰很快爆發,老蔣自己都給趕到小島上了,哪有空管那些小島礁呢。
中共是靠著勇猛的陸軍橫掃天下,可是海空軍很差,尤其海軍,基本為零。
西沙因為老蔣的部隊起義,有了據點,抓住越南內戰時機,一舉收復。
而南沙我們就沒有辦法了,太平島的國軍沒有投降。
但是,這幫國軍很沒有進取心,就這么讓東南亞國家把周邊的小島漸漸給佔了。
同期的大陸海軍,一方面實力不濟,一方面確實也缺乏戰略眼光,一直沒有挺進南沙。
直到1988年,可惜那個時候,基本上只剩幾個漲潮時全淹沒的礁石了。
『陸』 南海歷史
1.漢武帝設南海郡,實施對南海地區的管轄
2.唐代廣州等沿海港口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也進一步加強了對南海地區的管轄
『柒』 中國南海紛爭的歷史由來
南海,亦稱南中國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東邊是菲律賓群島,西邊是中南半島,南邊為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等。在這遼闊的海域中,分布著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一般統稱為南海諸島。
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南沙群島,最早並持續對南沙群島行使主權管轄。對此我們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國際社會也長期予以承認。
油氣資源引發的領土爭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佔領了中國大部分地區,包括南沙群島。《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及其他國際文件明確規定把被日本竊取的中國領土歸還中國,這自然包括了南沙群島。1946年12月,當時的中國政府指派高級官員赴南沙群島接收。日本政府於1952年正式表示「放棄對台灣、澎湖列島以及南沙群島、西沙群島之一切權利、權利名義與要求」,從而將南沙群島正式交還給中國。
戰後相當長時期內,並不存在所謂的南海問題。南海周邊的地區也沒有任何國家對中國在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行使主權提出過異議。
目前,東沙群島、中沙群島和西沙群島在我國政府管轄之下,南沙群島雖然主權屬我,但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南、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等南海周邊國家先後對南沙群島的全部或部分島礁提出主權要求,並非法佔據了南沙群島部分島礁。在南沙群島189個已有命名的島、礁和暗灘、暗沙中,有43個島、礁分別被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占據,其中越南占據29個島礁,菲律賓占據9個島礁,馬來西亞占據5個島礁。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些國家開始分別在所佔據的島礁上修建飛機跑道,建漁港、燈塔和旅遊觀光點,並紛紛與外國石油公司合作,開采南沙地區的油氣資源。一些國家自從涉足這一海域後,短短十幾年時間,已從南海獲取了重大經濟利益,有的甚至從貧油國變成了油氣資源出口國。到90年代末期,這些國家已經在南沙海域鑽井1000多口,發現含油氣構造200餘個和油氣田180個(其中油田101個、氣田79個),僅1999年年產石油4043萬噸、天然氣310億立方米,分別是我國1999年整個近海石油年產量和天然氣產量的2.5倍和7倍。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
主張的提出
1984年,鄧小平最先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設想。他說:「南沙群島,歷來世界地圖是劃到中國的,屬中國,現在除台灣佔了一個島以外,菲律賓佔了幾個島,越南佔了幾個島,馬來西亞佔了幾個島。將來怎麼辦?一個辦法是我們用武力統統把這些島收回來;一個辦法是把主權問題擱置起來,共同開發,這就可以消除多年積累下來的問題。」1990年,我國對外正式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南海的主張,期望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共同開發的方式,與東盟涉及南海爭端的這些國家解決問題。
2002年,中國同東盟國家發表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表達了有關各方促進和深化中國與東盟戰略夥伴關系和共同維護南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意願。
目前,南海的形勢是,越南基本控制了南沙西部海域,菲律賓基本控制了南沙東北部海域,馬來西亞基本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印度尼西亞和汶萊兩國雖沒有直接占據南沙群島島礁,但印尼單方面宣布的專屬經濟區深入我國傳統海疆線5萬平方公里;汶萊則對我南沙群島的南通礁提出領土要求,企圖劃分我3萬平方公里的海域。
這些國家通過建立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等制度,將其主張的海域范圍覆蓋了南海大部分海域且彼此重疊,同時也與中國主張的管轄海域范圍形成重疊。因此,南海問題,不光是南沙群島的主權和領土爭端,還有著中國與南海周邊國家海洋管轄區域的劃分問題。
『捌』 南海的;歷史
中國人泛舟南海的歷史很古,漢代以前,中國船隻至少已航行至馬來半島。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深受印度文化影響,早在公元前數百年前,即有印度移民來此地居住。據西方史學家考證,今天的西方人多稱中國為China,源自於古印度梵文Sin、Chin、Sinae和China等稱謂,當指的是「秦」,而這個名稱則是經馬來人傳到印度的。秦朝雖然短暫,但其一統天下的強盛氣勢,足以使其聲名遠播海外。
到了唐代,隨著阿拉伯世界的崛起,中國、印度及阿拉伯地區之間的海上貿易活動增多,南海海道變得更加繁忙,周邊地區亦生機勃勃。公元785-805年間賈耽所著《四夷路程》(《新唐書》卷四十三下),詳述了自廣州航海至波斯灣的路程
到了宋代,中國開始用長沙和石塘等名,明確地指稱南海諸島,納入中國的版圖,列入廣南西路瓊州的管轄范圍。長沙又作千里長沙、萬里長沙、萬里長堤,多指今天的西沙群島。石塘又作石堂、千里石塘、萬里石塘,多指今南沙群島。宋太祖在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平定南漢劉倀後,便建立了巡海水師,其巡管范圍即包括西沙群島
到了元代,中國與南海諸國、印度、波斯及阿拉伯世界的海上交通更為頻繁。元世祖時,中國設置了泉州、上海、澉浦、溫州、廣東、杭州和慶元等七所市泊司,以管理海外貿易,並先後對安南、緬甸、占城、爪哇等國用兵。各國紛紛送上降表,稱臣納貢,使節往來不絕於道。
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宣示主權,清剿海盜,促進了南海地區的通商和各民族間的往來,也使中國對南海的控制權得到進一步的加強。隨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西方殖民者接連進入,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紛紛喪失了獨立,淪為西方殖民者的勢力范圍。而在明清兩代,中國仍一直保持著獨立,將南海諸島明確列入中國版圖,置於廣東省瓊州府萬州轄下,行使著有效管轄。西方列強對此也予以承認。
民國建立後,中國政府承繼了傳統疆域觀念,一直努力維護南海的主權。1933年,法國殖民者曾非法侵佔南沙「九小島」,中國政府進行了嚴正交涉。而據1933年9月法國出版的《殖民地世界》雜志(LE MONDE COLONIAL ILLUSTRE)所載,1930年法國炮艦「馬立休士號」測量南沙群島的南威島時,島上即有中國居民三人。1933年4月,法國人強佔南沙九島時,見各島居民全是中國人,南子礁上有7人,中業島上有5人,南威島上有4人,南鑰島上有中國人留下的茅屋,水井、神座等,太平島上有一中國字牌,指示儲糧處所。
1934年,國民政府內政部召集各部委召開聯席會議,組成「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審定了南海各島礁中英島名,並公布「關於我國南海諸島各島嶼中英地名對照表」,正式將南海諸島分為四個部分:東沙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今中沙群島)和團沙群島(亦稱珊瑚群島,今南沙群島)。表中列出了南海諸島132個島礁灘洲地名。1935年4月,水陸地圖審查委員會出版《中國南海各島嶼圖》,圖中較為詳細地繪出了南海諸島,並將南海最南端標繪出曾母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