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處理社區居民矛盾糾紛
第一類屬於成功物業主體責任的是:
1、消防安全隱患問題樓層沒有滅火器、消防通道堵版塞、應急疏散權通道被業主佔用、高層發生過火災。
2、安全問題晚上大門沒有保安值守、保安沒有防護設備、電梯沒有年檢標識發生墜落事故。
第二類問題成功物業服務不到位:
1、物業沒有公示收費標准和服務內容、樓層感應燈不亮、牆磚脫落、單元門損壞、盲道扶手損壞、草坪樹木無人修剪。
2、捆綁收費問題;安裝門禁卡必須交物業費,交幾個月用幾個月不交進不了大門、裝修押金不退轉成物業費、每戶只發2張門禁卡多要的加收20元不合理。
第三類問題開發商遺留問題:
房屋質量問題牆體裂縫、門窗不保溫、配套設施不全沒有圍欄、路燈、地下室漏水、道路塌陷、公共區域暖氣不熱。
② 如何處理社區居民矛盾糾紛
1、提升社區環境質量;
2、擴大社區服務范圍;如:成立業主委員回:該業主委員會的委員均答是由業主通過推薦,選舉出來的公道正派、有威信、有說服力、通曉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的退休老幹部、老黨員、樓組長。他們負責就平時小區內因亂扔垃圾、空調外機滴水、下水道堵塞、天井積水、污水外溢、侵佔共用位等原因引起的矛盾糾紛及時進行調處。
3、豐富社區居民文化活動;
具體怎麼搞,自己開動腦筋啦,當然也可以到先進小區學習嘛!
③ 社區居民糾紛的類型和特點。我要官方的回答。詳細的點。比如因糾紛主體可分為什麼什麼的和其他
社區法律糾紛大約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鄰里糾紛。鄰里糾紛處理不當容易激化,釀成專惡性事件,屬影響公民的生產、生活,且易形成積怨,影響社會穩定。
2、物業服務糾紛。據中國人民大學一個社區管理的課題組,對北京70個居民小區的調查結果顯示,業主與物業公司發生嚴重糾紛,佔到他們調查總數的80%左右,這種高比例的情況,在上海和廣州也極為突出
3、社區管理糾紛。
一是管理體制上的糾紛。
二是計劃生育管理的糾紛,
④ 如果你是一名社區工作人員,在工作中遇到居民來鬧事並與你發生爭執,該如何解決
這個根據你自身的風格來啊,別光理論上的,有人長的五短四粗的,往哪裡一站就能把人嚇到,有人是說理型的,善於開導,看看你自己的風格
⑤ 社區民事糾紛街道辦可以管嗎
在哪也不影響你啊 除非你在街道辦工作 或者在社區工作 如果你不在那兩個地方工作 我建議你放到社區 首先一般街道辦不會留你的黨關系 因為你不是街道辦的工作人員 都會發回社區小組的 其次整個街道那麼多黨員 不可能組織你們所有人參加什麼活動 社區就不同 了 會有黨員活動 如果是老社區 就是由生產隊改來的話 還會有黨員大會 選舉什麼的 開會還發誤工費什麼的
⑥ 社區居民糾紛屬於民政問題嗎
社區是一個綜合基礎的群眾基礎機構。社區的上級是街道辦。而街道就屬於政府的下級單位,所以社區還是黨委政府的最基層組織,是綜合的,不屬於任何部門。
⑦ 社區工作者問題,社區居民與物業發生糾紛,居民找物業理論,需要解決問題,請問是哪種需求
參與討論。我認為基本是【C類表達型需求】。該需求是:表達並解決問題而不是其他。表達性需求的含義是:「透過有需要的人真正尋求得到服務來界定,以是否滿足或是滿足程度來定義。」這里「有需要的人」指社區居民, 「尋求得到的服務」是「物業服務」,該服務是否滿足業主合法、合理、合情,然後提出訴求。
我們還可以通過排除法意義判斷答案。例如【A類規范性需求】,這類需求是「以現存的某些標准或常模來界定需求,標准通常來自慣例、權威(專家、行政人員)或一般共識。」此題社區居民可以引用這類標准,只是作為「理論」依據而並非需求目的。
同樣,【B類感覺性需求】是「透過有需要的人來界定,人們透過想像及感受,來覺知自己有何種需求及需求程度。」顯然社區居民已經超越了這個階段,不僅僅是想像及感受、感覺,而是如你所說的「居民找物業理論」,已經由低級上升了到一個「理論」層次。
其次,【D類比較性需求】,指「以相似的區域或人口群作為比較,評量兩者間所得到服務的差距。」提問介紹的情況中沒有涉及其他物業小區,也沒有其他參照體作「比較」。
我還認為,四類需求不應割裂,它可以是一個需求獲得的不同過程,同時也是相輔相成的組合工具。換言之,我們可以設想:社區居民出現某些生活不快的感受,隨之產生感覺性需求(B),進而想到物業法和物業管理條例或物業服務協議上的相關內容,則有了規范性需求(A),恰好他們還看到相鄰小區物業服務做得很好,馬上就想到比較性需求(D),最後需要把這些需求綜合起來,把對物業企業服務不滿意、不到位、不合規范和不合理的物業服務提出來,向物業企業做理性「表達」,以便最終獲得滿意的服務。
⑧ 居委會人員調解民事糾紛的流程是什麼
1、建立一個能吃苦,樂於奉獻的人民調解領導小組。
這個調解領導小組的正、副組長,應由居委會正、副主任親自擔任。小組成員由居委會幹部、各樓棟長、居民代表組成。小組成員要有「銅頭」、「鐵嘴」、「飛毛腿」的硬功夫。
「銅頭」就是受得氣,挨得罵、吃得虧;「鐵嘴」就是大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善於做群眾的思想工作;「飛毛腿」就是多跑路、多爬樓,常常走街串戶,對自己分管樓棟里住戶家庭的基本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發現矛盾及時解決。
2、努力學習法律法規,不斷提高調解人員的自身素質。
要做一名稱職的調解員,自身的道德修養是關鍵,不能正己焉能正人。但是光有道德修養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學法、懂法、用法。只有這樣,遇到民事糾紛才能以法律為准繩,以理服人,心平氣和地解決糾紛。
3、用「五心」來保證調解工作的成功率。
「五心」是指愛心、誠心、恆心、耐心、細心。在調解糾紛時,對矛盾雙方要用愛心去理解他們,設身處地的為他們著想,誠心誠意地幫助他們解決糾紛。
任何糾紛都不可能三言兩語就解決問題,我們要有解決問題的恆心和耐心,不厭其煩的反復進行勸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輔之以法。細心就是調解員對自己所管的樓棟住戶的了解要仔細,最好把糾紛消滅在萌芽階段。
4、依靠民政、公安等部門,搞好調解工作。
要搞好調解工作,光靠調解的力量是不夠的,還必須積極配合公安、派出所幹警、司法、民政等部門,實行「聯合作業」。
(8)街道辦社區居民糾紛擴展閱讀:
調解方法:
會議調解、走訪溝通式調解、感化式調解。具體採取哪種方法進行調解,這就要掌握調解的藝術,因情況而定。
調解藝術上,一要掌握好火候,只要雙方大致合適就行了,剩下的讓其自己磨合。
二要正確對待小節。許多矛盾是由一些雞毛蒜皮的「小節」而引起,只要不影響大局,不要事事插手,以免給當事人造成不好的影響。有時「視而不見」也是一種處事藝術,但自己心裡一定要有一桿秤,不是不管,而是管的恰當。
三是事雜時要抓典型、抓重點,解決一個教育一片。四是事急不盲動,要摸清情況,分清性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五是事難不怕,講職責,義無反顧;講品質,身先士卒;講精神,敢碰硬。
調解注意事項:
三不出:小事糾紛不出社區,大事糾紛不出鄉鎮;重大疑難不出縣。
三防止:防民事轉刑事,防重大群眾性,防赴京上訪。
三下降:民轉刑,越級上訪,涉法、涉訴案件。
四落實:領導、人員、經費、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