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李開復:為什麼我不看好此次微軟重組
表面上,微軟正在解決內部缺乏協調和創新不足的問題,實際唯一目的在於確保公司長期利潤增長,尤其在微軟的新產品方面。昨天虎嗅編譯的文章已指出:鮑爾默的重組計劃給微軟企業文化帶來「一個巨大的風險」。「微軟必須要打造一種全新的文化,連同財務激勵因素一起,這樣才能讓重組發揮效果,而不會發展成一次災難。」而縱觀所有目前為止對微軟重組的評論分析,曾在微軟工作過的李開復的這篇分析可謂最清晰、直接,也不無犀利。從他的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一家大公司面對新形勢如何勉力為之、卻難再造基因的窘境。轉載如下:微軟宣布了期待已久的重組。微軟重組有幾個重點:1.中心化大公司組織結構。鮑爾默強調這是個「一個微軟」的策略,以大公司戰略為核心。也就是說微軟將從一個「業務型組織」調整到「職能型組織」。過去每個業務群像是一個子公司,擁有相當大的自主權,每個高管負責多產品,但是只專注下列的職能之一:工程、市場、商務或銷售。微軟希望經過此改變能一致劃技術平台和用戶體驗。2.強調消費者,強調硬體。近年微軟在消費者方面節節敗退,而在企業級別軟體卻做的不錯。這次重組可謂背水一戰,加碼消費者。另外,微軟暗示了也會參加和主導更多硬體。3.鮑爾默的角色更加重要。從部門收回權力,讓更多決策要到鮑爾默層面才能決定。這次改組是鮑爾默「最後一次機會」,他將背水一戰。4.順便處理高層升遷。大公司往往會用改組來給部分人更大的權利,消減一些其他人的職權,讓他們知難而退。這次Craig Mundie,KurtDelbene和Rick Rashid失權,更早StevenSniofsky和Don Mattrick離職,可能也都是看到了對他們來說,未來不更美好。我對這次重組並不看好,因為有下列幾個比較大的問題:1. 改組影響執行速度。移動互聯網時代速度最重要,這樣的一個重組可能會導致協調成本更高,決策更慢。比如說Skype是很重要的資產,但是它進入微軟後面市 場份額開始下滑,而這次重組可能對這類「需要快」的產品帶來巨大的打擊、在越來越多公司用「輕公司、創業」模式來尋找更快的時候,微軟不與時俱進,卻改組 成了「重公司、整合式決策」。2.賭注太大,不夠務實。微軟的強項是企業級軟體,而在消費者領域,微軟被在蘋果、谷歌、Facebook打的滿地找牙。因此,我個人認為微軟不妨接受消費者業務未來不可避免慢慢地衰落。希望企業級的成長能彌補,因為企業級對IBM、Oracle、SAP的 戰役還是可能贏的,也有巨大的價值。但是,這次改組我們看到是微軟對消費者領域依然充滿信心,增加投入。雖然消費者技術確實帶來企業級的革命,但是感覺這 是bet the company move是一個打不贏的戰役。而且,整合一整個公司可能帶來比較大的成本,而有些整合可能並沒有雙贏,而且還可能帶來包袱。3. 「一致化」不是用戶的需求。鮑爾默提出:新組織架構要「為 PC、平板電腦、手機和 Xbox 提供一致的用戶界面」。如果過去 10 年我們學到了什麼,就是這些設備需要根據場景開發合適的界面,不是不可以一致化,但是把一致化當作主要目標,就是把微軟作為中心,而不是把用戶需求作為中 心。最經典的歷史案例就是 Windows Mobile 早期最大的問題就是公司要求和 Windows 整合,結果整個體驗像 Windows 卻很難運用功能,也不是用戶需要的。另外,微軟希望消費者購買「全套微軟」設備,這也是個困難而不務實的目標。4. 大公司架構反微軟基因。微軟的管理基因是「牛仔」,最成功的產品線和領導者是最獨立不聽話不協作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打造 Xbox 的 J Allard,和曾經成功管理 Office 多年、並曾經拯救 Windows 的 Steven Sinofsky。微軟很多中高層奮斗的目標就是成為下一個「領頭牛仔」,能做到一個業務群的 CEO。而這次的重組不但不符合牛仔基因,還限制了中高層的夢想(因為最高能達到的級別只是「工程集團負責人」,而不是「業務群 CEO」)。估計會有更多中高層領導流失。如果這個改組要成功,微軟需要一個新的文化,給優質員工不同的期望值和激勵機制,而這是很難很難的。5. 職能型公司如何問責?一個接近千億美元業務,近十萬人的公司,實在不適合職能型的組織架構。一個組織架構的可持續性,很大程度要看是否能達到問責 (accountability),而最簡單有效的制度就是劃分成產品線,讓每個業務群的負責人有自己的季度盈虧目標。這次改組的職能型架構,把所有盈虧 目標都放在鮑爾默身上,向他匯報的人卻只有工程、市場、商務等目標,感覺很難運營,很難管理,很難衡量,很難持續。6. 鮑爾默是否勝任。鮑爾默本身是一個卓越的單業務管理者和一個超級銷售專家。但是他在 CEO 層面表現欠佳,在戰略、協調上一直表現不佳。這次把更多協調的工作和大量的多產品線的決策壓在他一人的肩膀上,令人很難樂觀。7. 高層失血嚴重。我一直認為Steven Sinofsky是CEO的最好人選,他雖然強勢兇悍,但是他在每個職位上都能夠放權,也能達到他人達不到的執行效率。他在一年前離職,可能就是鮑爾默無 法給他一個更高的接班人職位(今天的改組,也看到了沒有二號人物的角色)。
『貳』 李開復為什麼要離開微軟是他和Bill Gates吵架嗎
他自己說是一顆拳拳的愛國心,為了中國的學生.具體是為什麼我想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把
『叄』 為什麼李開復離開微軟是遭到起訴而唐駿離開卻被授予榮譽呢
做人層次的不同:李開復離開微軟跳槽到微軟最大競爭對手Google,並很可能將微軟的核心機密透露給了Google,喪失了職業經理人的最基本原則;而唐駿跳槽到盛大,與微軟的業務不產生沖突,直到現在唐駿到了新華都,當公司准備進入IT業務並有可能和盛大的業務產生沖突時,唐駿毅然放棄該項業務,兩年內不做和盛大產生沖突的業務,這就是職業經理人的職業道德。
『肆』 李開復稱口誤給曠視科技等公司帶來困擾,真相還是掩飾
我相信李開復應該是口誤的,因為像這種敏感的信息,李開復作為一個商業大佬,應該不太可能會犯這種低級錯誤,該說和什麼不該說,他應該非常的清楚。
對於這起事件大家如何看待?歡迎留言探討!
『伍』 李開復賠給微軟多少錢
新聞里說的協議要求各方保密,不清楚數額
2005年12月23日消息據外電報道,剛剛在美國在線「競購」戰中結束交火的Google和微軟公司周四宣布就李開復的人事官司達成了和解協議。
北京時間周五早間(當地時間周四下午)微軟公司發表了一份聲明。聲明說:「雙方已經達成私下的協議,並解決了所有問題,各方也都滿意。」不過,聲明說協議要求各方保密,因此微軟並沒有多談。
Google公司則發表了一份來自李開復的聲明,現任Google中國業務總裁的李開復表示他對於這些和解的內容感到滿意。
今年7月份,Google僱傭李開復負責中國研發中心業務,微軟以李開復違反非競爭協議為由將他和Google公司告上法庭,微軟要求法庭禁止李開復在一年內到Google就職,並要求獲得經濟補償。後來,法庭宣布暫時禁止李開復在Google從事和微軟相競爭的工作,但允許他到中國招募人員。此案正式審理原定於明年1月份舉行。
目前,法庭方面尚未宣布微軟撤訴或是取消明年的審判。
值得一提的是,法庭文件顯示,從2000年8月以來,微軟給李開復支付了300萬美元的薪酬,單在2004年就有100萬美元。
輿論一般把這場有關李開復的官司看作是微軟和Google在搜索和網路廣告市場死磕的一個縮影。
望樓主採納!!!
『陸』 李開復為何不在微軟公司繼續幹下去
我在別的網站上到過相關的猜測,好象看似乎是權力斗爭的結果。不過真正的原因我們這些外人是久遠也不會知道的,這是人家的個人隱私。就象是一樓朋友講的,別人有別人理想。每個人的看法不一樣的。
『柒』 有人知道當初李開復為什麼離開微軟嗎
李開復加盟Google絕對是讓人們震驚的,要知道他是從微軟的全球副總裁的位置上離開的,並且是加盟到一個讓比爾·蓋茨都覺得是自己最大競爭對手的公司里去了,難怪微軟不惜付諸於法律把李開復和Google都告上了法庭。可以說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時間,李開復事件成為一個旋渦的中心,吸引了人們的極度關注和視覺神經。一個曾經顯赫的人做出的一項決定,沒想到能帶來如此大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應,只因為他來自於微軟的高層,同時投靠了一個競爭對手的懷抱。仔細品味,其中內涵不可謂不深,李開復究竟為什麼會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呢?Google能成就其夢想嗎?
喜新厭舊 為何晚節不保?
閃電般離開微軟,加盟Google,這件事發生在李開復的身上,多少是令業界震驚的。李開復如此之儒雅、睿智,向中國大學生大力倡導誠信之風的人,為何也做了他人之「槍子」,晚節不保?要知道,李開復曾經明確表示過,微軟將是他的最後一站,為什麼又突然變卦了呢?究竟是什麼讓李開復選擇了Google?
最冠冕的說法是,李開復早就想回中國了。「雖然被調往美國,我很多心思還是在中國的,因為這是我的故土」李開復說加盟Google的根本原因是思念故土,思念中國的青年,「這些年,我寫過4封信、很多文章、辦了一個網站裡面有一個論壇、過段時間還要出一本書,這些都是為了中國的青年。」筆者不懷疑李博士的坦誠和一片遊子之情,只是選擇Google多少讓人覺得有點不武?要知道Google是微軟的競爭對手,李博士在微軟又曾經身居要職。而且單純地打出思鄉牌,也讓人覺得李博士是在博取民族情感。
況且,李博士雖然有思鄉之情,但也希望能找到一個理想的棲息地。「如果為了回國而找一個枯燥的職位也不是我的本意」,這個職位必須要「首先要能回到中國,其次必須要符合自己追求激情的信念」。筆者也相信李開復跳槽是為了「讓每一位用戶都接觸並使用上最先進的技術,同時我也想為中國的發展和創新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加盟Google使我有機會實現上述兩個目標,我現在非常期望返回中國,開始我新的工作生涯。」
我們也可以想像在微軟那個復雜的地方,李開復有著很多離開的理由,但是筆者覺得閃電般離開是不可取的,一個普通的員工離開一個普通的崗位還需要提前一到三個月告知上級部門,更何況李開復已坐到如此之重要、如此之高的位置上,他的離去不應是閃電般的,而且是投奔直接競爭對手。難怪微軟要憤怒了。
「幾年前,人們都說,能乾的人嚮往微軟,想進入微軟,而現在,人們看到,能乾的人嚮往Google,想進入Google。這也不奇怪,在技術和市場瞬息萬變的信息領域,沒有永遠的領先者。微軟面臨Linux等開源軟體的挑戰,它的技術、產品和市場的發展緩慢下來了,股票、期權的價值不那麼吸引人了;反之,Google則顯示出很大的活力和吸引力。」倪光南對李博士的離去感到可以理解。學界的認同,也為李開復的中國之旅奠定了基礎,雖然目前李開復還不能回來展開工作。
微軟很在乎 蓋茨很生氣
李開復的離去對微軟的打擊不可謂不大,高層離去,選擇的是自己的競爭對手,比爾不生氣是不可能的。眾所周知,李開復在業界、學術界威望都很高,而且他在大公司也有很多人脈,所以微軟才會這么急。微軟求助於法律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微軟在起訴書中稱,李開復早有投奔Google的想法,在今年4月中旬首次與Google接觸,並在6月開始休假,緊接著在7月5日,他便通知上司Eric Rudder,自己不會再回微軟。
微軟稱,李開復與微軟簽訂了保密協定,協定內容包括:在離職一年之內,不得從事與微軟展開競爭的工作。微軟律師說:「(李開復的行為)簡直是對他與微軟所簽協定最肆無忌憚的侵犯,他現在的職位與當初在微軟所從事的工作構成了最直接的競爭關系。」微軟明確表示:「作為公司高層,李開復博士了解微軟在搜索技術和中國業務戰略方面的商業機密。他所接受的職位,是為一個直接的競爭對手做同樣的技術和戰略,這與他所簽訂的合同責任是不相符的。」微軟還表示,這一行為與微軟員工簽訂的保密協議、非競爭協議是相違背的。這也是為什麼法院開出臨時限制令的原因了。
李開復的離職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鯰魚效應,據悉,微軟公司先後已經有上百人加盟Google,只不過李開復是其中行政級別最高的一位。微軟怎麼能不惱火?在新興的互聯網技術市場,微軟與Google已經成為勁敵。隨著Google在搜索領域的異軍突起,引起了微軟帝國的足夠重視,微軟也一直試圖在這個領域有所斬獲,但李開復的離去在一定程度上對微軟在這個領域的耕耘造成了影響。
對於一直在科技領域保持霸主地位的微軟來說,李開復的「背叛」無疑是不可饒恕的,因此微軟最終希望通過法律途徑為自己討回公道。來自法庭的最新消息顯示,法庭做出一項裁定,李開復博士現在暫時不能履行Google雇其去從事的工作。最高法院法官Steven Gonzalez發出一項臨時限制令,禁止李開復在Google從事任何與其在微軟工作領域相似的產品、服務和項目,包括互聯網和桌面搜索技術。雖然官司還沒有最終的定案,但微軟起碼已經取得了一定的先機。
當然,Google有自己的看法,在法庭做出裁定之後,Google隨即表示,「雖然我們並不認為這個臨時性限制命令有必要,我們很高興法官意識到Google和李博士所需要做的只是要避免李博士做任何與他之前在微軟的項目有競爭性的事務。正如我們一直所說,我們本來就沒有這樣的意向讓他做這些事情。法官同時也要求微軟更清楚地闡明他們認為李博士在微軟曾經做過的、並將會與Google有沖突的事務。我們期待著微軟執行此要求,給出清晰的說明。」事實上,Google對微軟起訴早已預料到了,因此在運籌處理中也就游刃有餘多了。
Google靠什麼吸引了李開復?
Google到底靠什麼讓李開復義無返顧地選擇離開微軟呢?難道僅僅是李博士的一個中國情結嗎?顯然不完全是。起初市場傳聞是獵頭公司在其中運作,並傳出1.3億的獵頭費用等等。但很快李開復就自報了自己並不是通過獵頭公司而加盟Google的,「因為我和Eric認識了那麼多年,如果這樣還要聘請獵頭等於白白把錢送給別人」。李開復稱加盟Google是他自己通過Email開始的。
李開復所說Email的對象就是Google現任CEO Eric,實際上李開復和Eric是多年的朋友。李開復在蘋果任副總裁時曾與Sun公司合作開發一個基於Java的多媒體技術,要挑戰微軟,當時與李開復搭檔的Sun公司負責人就是Eric。數輪郵件之後,李開復和Eric開始了電話交談,李開復擔心的是Google的這個中國總裁會不會是業務型的,如果是業務型的也不符合李的本心。「Google在中國主要工作是工程研究院,因為中國的人才非常優秀,尤其是上海交大的中國大學生奪得了世界編程大賽的第一使得大家對中國的人才刮目相看」,Eric的答復消除了李開復的基本擔心。
隨後,李開復認識到Google的企業文化。「首先Google公司從硬體到軟體都是自己做的,這非常符合一個計算機科學家喜歡從硬體到軟體啥都自己做的習慣」,「其次是Google的氣氛非常平等,我曾經問過一個300多人的項目組有幾個領導,結果得到的答復是只有一個,這簡直就是一個真正的研究院,誰有好的項目就投票加入,做著做著就出現了新的項目。如果說IBM、微軟這種公司類似工廠,Google更加類似大學,想法和做法都自由,沒有太多的束縛。」
李博士認為更合理更優秀的文化氛圍加速了他迅速做出抉擇,很顯然,李開復對這樣的環境太嚮往了,也正是這種充滿激情的研究環境促使李開復最終放棄了微軟,投靠了Google。
創智人生 有沒有誠信危機?
李嘉誠曾經說過,誠信不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實力和信心的象徵。中華民族自古就講究誠信,強調人無信不立。「季布無二諾,侯羸重一言」,先賢的高風亮節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李開復說做人的信條:」家父給我最珍貴的遺產是十個字,『有容德乃大,無求品自高』」。相信李博士是渴望能製造最大影響力的,因此對自己曾經的承諾也才會失信。李開復強調「我有選擇的權利,我選擇了Google,我選擇了中國,我要做有影響力的事。」顯然,在微軟的發展達到某種極限之後,他渴望更廣大的發展平台。
「如果敗訴了,我也不會後悔。」李開復短暫的北京之行向媒體表達了自己的信心和決心。對於官司,李開復表現坦然,「通常做了虧心事的人才需要保持沉默或者不予回應,希望大家相信我的抉擇是可以接受的,時間會解決這些問題。」李開復表示:在Google,我能通過學習新的創新模式,成為最好的自己。他表示,是Google的企業文化深深地吸引了他,Google的「新一代技術」和那種對創新的熱情、Google對大眾利益的追求以及Google的「激情魔力」。正是這些優勢讓李開復放棄了曾經的諾言。
李開復坦言「Google最看重我的絕不是技術,最主要是我對人才的影響力」,Google現在最缺的就是人才,自己加盟會為Google在中國建立系統的人才招聘和培養計劃,把Google中國做成一個本地化的公司,李開復強調,「這不是從其他公司(例如微軟)挖人,是培養人。微軟過了20年還是一個偉大的公司,但現在的Google公司相對於微軟來說,就像當年的微軟相對於IBM公司。Google公司更符合互聯網時代,我期待在創業似的空間開拓事業。Google中國機會難得,追隨我的心,我就到了Google。」
有人覺得李博士選擇離開微軟也無可厚非。畢竟一個研發人員就該不斷地挑戰自我,只要不帶走微軟的研發機密,就可以跳槽。而且要選擇最好的環境,否則等於扼殺科研人員的生命。況且,微軟本來就是以打擊競爭對手而著稱的企業,不斷收購有創新的企業,不斷打擊競爭對手,以掌握絕對的市場。Google對微軟的壟斷形成了最大的威脅,來自於Google的創新和對用戶的尊重。
Google始終未能進入中國市場,挑選一個更有個人魅力的人是必然的。李開復的老闆目前沒有給他明確的目標——招多少人,取得什麼樣的業績。只是要求「招人不能降低標准,可以無限制地招人。」李開復希望從學校應屆畢業生中招聘他的中國搜索研發團隊。他招人的主要標準是:聰明人,有創意的人,誠信的人。對於誠信,李博士其實也很在乎。時間能化解一切,死水不可能微瀾,因為有跳動,也才有了發展的漣漪,相信Google的中國之行能讓我們更有時間來體味和觀察李博士的這次舉動。
參考資料: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09/13/content_3484861.htm
『捌』 李開復為什麼會從微軟的全球副總裁跳到GOOGLE的全球副總裁
作為一名技術專家,原微軟全球副總裁李開復博士1998年加入微軟,一手籌建微軟中國研究院(現微軟亞洲研究院),為微軟培育了眾多研發人才。業界稱,李開復在微軟中國的研發領域,是個「精神領袖」。
而這正是Google希望在開始與微軟拼搶中國市場前樂意看到的。事實上,在這場引發兩大IT業巨頭「戰爭」的高層人事變動中,有兩個細節值得注意:一是Google在頒發李開復任命狀的同時,宣布第三季度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計劃;二是Google中國區公關事務負責人梅麗莎,7月19日通過媒體釋放了中國業務即將啟動的信號。
二者看似毫無關聯,但招招顯示Google與微軟正式對決中國搜索引擎市場的野心。Google早在2001年便推出了中文版搜索引擎,但是該公司的中國市場策略,卻一直模糊不定,中國業務發展也因此處於待啟動狀態。現在決定要成立一個研發中心,有過相關工作經驗的人選自然非常合適。
8月底將離職的雅虎中國區總裁周鴻禕評價說,李開復是一個科學家,對於Google這樣一個非常重視技術的公司來說,李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第二,李開復非常了解中國,在中國也有很強的影響力,擁有非常多的學生。Google聘用李開復先生,能夠給Google建立一個很好的本地化團隊。
參考資料:YAHOO
『玖』 李開復與微軟打官司的時候,用的什麼技術
通過照片掃面進去,再做OCR(光學字元識別)把文字識別出來,再放到谷歌桌面搜索,就出來了呀~~
『拾』 李開復與微軟打官司的如果不成功
雖然勝算很低 幾乎不可能 所以微軟才撤訴
但是按照樓主的假設 如果輸了就的旅行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