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只約定了違約責任,是否能主張預期利益的賠
合同中約定違約方應賠償守約方實際損失,對於實際損失的范圍,存在兩種觀點,一是包含預期利益,一是不包含預期利益。《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規定: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並作出裁決。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
Ⅱ 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實際損失、預期利益損失概念有什麼不同
直接損失是因事故造成人身傷亡及善後處理支出的費用和毀壞財產的價值。間接損失就是可得利益的喪失,即應當得到的利益因受侵權行為的侵害而沒有得到,包括人身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和財物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
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區別,直接損失是直接造成傷害的損失,間接損失是可能得到利益上的損失。
實際損失就是實際造成的損失,包括直接和間接的損失。預期利益損失指締約時可以預見到的履行利益所產生的損失,又稱可得利益或間接損失。違約責任中補償性法定賠償金由實際損失和預期利益的損失構成。預期利益損失是在正常情況下可以合理預見的利益所發生的損失,但並不必須是必定發生的利益損失。
實際損失和預期利益損失區別,實際損失是造成的實際傷害的損失,預期利益損失是在可以預見以後所傷害的損失。
(2)侵權責任預期利益損失擴展閱讀:
損害賠償范圍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Ⅲ 關於預期利益損失的賠償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一百一十四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
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Ⅳ 預期可得利益有法律依據嗎,它的賠償條件是什麼
可得利益損失是指一方未全面履行合同等違約行為導致守約方所喪失專的財產性損失,即在合同履行前並不屬為當事人所擁有的,而為當事人所期望在合同全面履行以後可以實現和取得的財產權利。通常情況下只要構成違約行為即可能導致對方可得利益的損失。常見的可得利益損失有以下幾種:1.生產利潤損失。這類損失多與生產設備和原材料的買賣合同有關。在這類合同中,買方所買的設備或原材料是用於生產的,如果賣方不交貨、所交付的設備或原材料不合格或遲延交付,必然會耽擱買方的生產,給買方造成生產利潤損失。2.經營利潤損失。這類損失多與承包經營、租賃經營合同以及提供服務或勞務的合同有關。3.轉售利潤損失。在買賣合同中,賣方違約不交貨,導致買方無法將該批貨物轉售於其已簽約的下家買主,則其轉售利潤損失一般來說就是轉售合同價款與原合同價款的差額,再扣除必要的轉售成本。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Ⅳ 侵權損害行為,引起了與行為人所預期的相反的後果,即賠償受害人的損失,是否是民事法律行為為什麼
當然是
第六條來 行為人因過錯源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七條 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Ⅵ 如何理解合同糾紛中的實際損失和預期利益損失 合同中約定違約方應賠償守
您好,實際損失:實際造成的損失,包括直接和間接的損失。直接損失:因事故造成人身傷亡及善後處理支出的費用和毀壞財產的價值。間接損失就是可得利益的喪失,即應當得到的利益因受侵權行為的侵害而沒有得到,包括人身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和財物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預期利益損失,指締約時可以預見到的履行利益所產生的損失,又稱可得利益或間接損失。違約責任中補償性法定賠償金由實際損失和預期利益的損失構成。預期利益損失是在正常情況下可以合理預見的利益所發生的損失,但並不必須是必定發生的利益損失。
《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規定:當事人主張約定的違約金過高請求予以適當減少的,人民法院應當以實際損失為基礎,兼顧合同的履行情況、當事人的過錯程度以及預期利益等綜合因素,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予以衡量,並作出裁決。當事人約定的違約金超過造成損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認定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
《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含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該條文明確規定了預期利益損失包含在違約損失當中,違約方應當賠償守約方的預期利益損失。
《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主要規范違約金過高的調整原則以及認定標准。違約金的法定性質為補償守約方因違約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即違約金數額應當與違約經濟損失的數額大體相當。
如果守約方能夠充分舉證違約行為導致預期利益損失的證據,法院應當判決違約方賠償守約方的預期利益損失。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Ⅶ 合同法上的預期利益損失怎麼理解
違約責任承擔以賠償實際的直接和間接損失為原則。但若違約方在違約時不可預見交易相對方將遭受到的損失,則不必賠償。
源於英國法,有青年讓工匠打馬掌,結果傷了馬,青年人騎馬去公爵處選婿,結果誤了期限,喪失了繼承公爵爵位的機會,青年要求工匠賠償巨額損失,被法院駁回。理由是非預期利益損失不賠。
Ⅷ 侵權責任中公平分擔損失有哪些情形
您好,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四條 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
釋義內容:
【釋義】本條是關於公平分擔損失的規定。
侵權責任的承擔以行為人有過錯為基本構成要件,行為人對損害發生沒有過錯的,除法律規定承擔無過錯責任外,一般不承擔責任。但在現實生活中,有些損害的發生行為人雖無過錯,但畢竟由其引起,如果嚴格按照無過錯即無責任的原則處理,受害人就要自擔損失,這不僅有失公平,也不利於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因此本條規定:「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雙方分擔損失。」
公平分擔損失的情況包括: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按照民法通則規定,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意味著行為人不能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民事活動,因此不能認為他們的行為有過錯,當監護人盡到了監護責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仍給他人造成損害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監護人分擔損失。
(2)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行為暫時沒有意識或者失去控制沒有過錯,但造成他人損害。
(3)具體加害人不明,由可能加害的人分擔損失。
(4)因意外情況造成損害。
(5)為對方利益或者共同利益進行活動過程中受到損害。
公平分擔損失的規定是侵權法根據實際情況作出的特別規定,與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不同:
1.與過錯責任的區別:(1)過錯責任原則以行為人的過錯作為承擔責任的前提,而公平分擔行為人並沒有過錯。(2)承擔過錯責任以填補受害人全部損失為原則,公平分擔只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給受害人以補償。
2.與無過錯責任的區別:(1)無過錯責任不問行為人是否有過錯,其適用以法律的特殊規定為根據。也就是說,承擔無過錯責任,行為人可能有過錯,也可能無過錯。而公平分擔,行為人沒有過錯,也不屬於法律規定的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情形。(2)無過錯責任適用於法律明確規定的幾種情形。而公平分擔只是原則規定適用條件,沒有具體界定所適用的案件類型。(3)承擔無過錯責任,有的是填補受害人的全部損失,有的法律規定了最高責任限額。公平分擔只是分擔損失的一部分,沒有最高額限制。
公平分擔適用於行為人和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均無過錯的情況。如果損害由受害人過錯造成,應當由其自己負責;如果由行為人或者第三人過錯造成,應當由行為人或者第三人負責;如果行為人和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有過錯,應當根據他們的過錯程度和原因力分配責任。也就是說,只要有過錯責任人,都不適用本條規定。
公平分擔不是說加害人與受害人各打五十大板,平均分擔損失。確定損失分擔,應當考慮行為的手段、情節、損失大小、影響程度、雙方當事人的經濟狀況等實際情況,達到公平合理、及時化解矛盾、妥善解決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的目的。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Ⅸ 侵權損害賠償一定要有損失嗎
1、侵權損害賠償來一定要源的損失。
2、《侵權責任法》第15條第1款規定:「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賠禮道歉;
(八)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3、根據上述規定,承擔民事責任並不一定要有損失,但是承擔賠償責任一定要有損失,因為「賠償」就是「賠償損失」,所以,侵權損害賠償一定要有損失,否則也就不存在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