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公司駕駛員出了交通事故怎麼處理
天有不測風雲!你專職司機,報警處理,報保險公司,事實全責看保險按實際報賠款,剩下的只有公司踣嘗,其實駕駛員有沒有違駕,司機正常開車和司機無關系,你注意安全,文明駕駛!
❷ 根據勞動法,駕駛員出交通事故後,公司要求駕駛員承擔經濟責任,合法嗎
現交通事故駕駛員一般承擔行政責任,公司承擔侵權賠償責任。但公司可以根據規章制度給駕駛員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四條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第三十五條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自己受到損害的,根據雙方各自的過錯承擔相應的責任。
(2)公司駕駛員交通事故糾紛擴展閱讀:
相關案例:
虛假陳述「e代駕」遭最高罰款
「e代駕」司機徐先生將客人送回家後,自己在使用同公司開發的「e拼車」軟體返程途中遭遇車禍,事後他向法院起訴索賠。而「e代駕」公司一方面否認李某是其員工,另一方面也不承認「e拼車」是其開發。本案經兩級審理後,在市三中院終審宣判,法庭認定李某與e代駕公司承擔連帶責任,賠償徐先生50餘萬元。不僅如此,因「e代駕」向法庭虛假陳述,嚴重影響案件審理,還被處以頂格百萬罰款。
出車禍「e代駕」不認賬
徐先生原是一名「e代駕」代駕司機,2014年1月25日深夜,他送客戶回家後使用「e拼車」軟體,乘坐司機李某的套牌車往回走,不料半路發生車禍。交警認定,李某負事故全部責任,徐先生經鑒定已構成傷殘。
因認為李某是開發「e代駕」的北京億心宜行汽車技術開發服務有限公司員工,他訴至法院,要求李某與該公司連同兩家保險公司賠償。一審宣判後徐先生不服提起上訴。
二審期間,「e代駕」稱與司機沒有僱傭關系,同時對於「e拼車」軟體,「e代駕」公司也否認由其開發。鑒於此,法庭對該軟體進行鑒定,但是鑒定結果顯示,「e拼車」所有者、發布者、後台維護者和操作者均是億心公司。
「e代駕」被罰百萬
三中院經審理認為,根據現有證據,雖不足以認定李某與「e代駕」公司存在僱傭關系,但「e代駕」作為平台提供者,對入駐平台的車輛具有審核管理義務,雙方有管理關系。公司為員工提供便利優惠的返程服務,可以從中獲利,故應承擔責任。
除此之外,李某駕駛的汽車還是一輛套牌車,屬於違法,這在客觀上增加了乘車人的風險,但是「e拼車」未停止李某的拼車服務,對事故發生具有明顯過錯,因此雙方應承擔連帶責任。最終,三中院終審判決李某與「e代駕」公司應承擔連帶責任,賠償徐先生各項損失共計50餘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宣判後法庭還宣布了另一項決定,鑒於「e代駕」公司否認「e拼車」由其開發,但經過鑒定與事實不符,該行為已經構成虛假陳述,嚴重妨礙了法院審理,法庭對其處以100萬元罰款,而該數額也是頂格處罰。
❸ 運輸公司駕駛員在發生車禍後 (撞了人)公司該不該負責任 該負什麼責任 適用於什麼法律條款
2004年5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新交法」)實施以來,有關交通肇事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的處理相繼出現了一些新問題。主要是交通事故適用什麼歸責原則進行責任區分,在責任區分的基礎上如何確定責任主體的問題。
一、《道路交通安全法》確定的歸責原則及責任主體
從法律的角度看,交通事故的歸責原則屬於侵權法規制的范疇,即事故一方侵害了另一方的權益,需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學理上,道路交通事故應適用高度危險作業的賠償責任。《民法通則》第123條規定:「從事高壓、高空、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高速運輸工具等對周圍環境有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能夠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擔民事責任。」從《民法通則》的規定看,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應當是歸入高速運輸工具的范疇,並對交通事故類的損害確定了嚴格責任的賠償原則。
在具體實踐中,以往的《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將交通事故定義為:「因違章行為過失造成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故」,即採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新交法則重新明確規定了絕對責任和嚴格責任的原則。也就是說,保險公司在第三者強制責任保險范圍內承擔絕對責任的原則,同時,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的交通事故適用嚴格責任。
隨著汽車責任保險的強制性普及,絕對責任普遍適用,交通事故責任歸責原則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了。通過責任保險制度,加害人只需要向保險公司支付廉價的保險費,當加害人應對損害承擔責任時,該加害人將損害轉嫁給保險公司,而保險公司則將損害轉嫁給所有投保人,用這種方式達到了損害賠償的社會化。
據此,「新交法」依據絕對責任和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確定的責任主體包括:保險公司和肇事機動車一方。肇事機動車一方具體包括那些,沒有明確規定。
二、當前適用「新交法」歸責原則的困難
「新交法」已經於2004年5月1日開始實施。但相關的機動車第三者強制保險制度和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制度還都未正式頒布實施。由於沒有這兩項制度的保障,對保險公司實行絕對責任就沒有法律依據,對機動車一方實行嚴格責任作為絕對責任的補充,也就沒有充分的依據。因此,目前在交通事故賠償案件中直接適用「新交法」的規則原則還存在困難。
三、過渡階段實行混合歸責原則的探討
在這個過渡階段,如何在正確適用法律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保護受害人的利益是法院要探討的問題。
我們認為,在損害賠償還沒有達到社會化程度的現階段,不能機械地按照「新交法」規定一律判決機動車一方承擔全部責任,還是應當採用過錯責任為主,嚴格責任為補充的混和責任歸責原則處理交通事故的人身傷害補償案件,比較穩妥。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機動車車主或者所屬單位承擔連帶責任的確認的問題。
1、關於連帶責任的適用依據。
首先我們應當明確的是,《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規定的車輛所有人和所屬單位應當對受害人承擔「墊付」責任,而「墊付」是沒有準確的法定含義的。從字面上解釋,「墊付」是暫時性行為,墊付者本身對於受害人可能沒有過錯,也可能存在過錯,至於是沒有責任還是部分責任或者是全部責任,有待於法律的認定。因此,「墊付」責任並不等同於「連帶責任」。以往審判實踐中,將該條規定作為車主承擔連帶責任的法律依據,本身就是不準確的。現在,《辦法》已經廢止,不能再依據《辦法》判定車輛所有人或者所屬單位承擔墊付或連帶責任。
2、要求車輛所有人和所屬單位承擔連帶責任有沒有現實需要
我們認為,是有現實需要的。首先,對交通肇事的受害人的救助,具有事實上的緊迫性。機動車肇事後,如果肇事車輛沒有參加第三者責任險或者肇事車輛逃逸,受害人面臨的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治的危險是現實存在,不能迴避的。因此,掌握交通肇事的責任主體的連帶責任問題,應當首先立足於救濟的及時性和有效性,立足於有效保護受害人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交通肇事責任主體的連帶責任的確定,宜寬不宜嚴。這是適用上的首要原則。其次,按照新交法的規定,機動車肇事傷人並逃逸的情況,實行的是嚴格責任,也就是說,只要存在機動車肇事傷人逃逸的法律事實,就認定機動車一方承擔全部責任,而作為自然人的受害人沒有過錯。在這個基礎上,按照我國法律的基本原則,受損的權利應當得到有效的恢復和慰撫。這是保持法律體系和民事主體權利平衡上的需要。
有觀點認為,新交法已經規定了可以由道路交通事故基金來墊付,這就說明傷者是有救助渠道的。這本身沒有錯。但是,目前來看,新交法的規定只停留在字面上,相關的基金制度,甚至三者險制度都還在醞釀准備的階段。這樣一來,在這段舊的《事故辦法》已經廢止,新交法實施還需要一定的制度准備的時間內,受害人的利益保護就會落到真空地帶,這是不允許的。所以,我們認為,以過錯責任原則為基礎的連帶責任在現階段還有存在的必要性。
3、怎樣解決連帶責任的依法適用問題
那麼,還能不能適用「連帶責任」的概念?怎樣適用?這要從現行的《民法通則》、「新交法」及《賠償解釋》的綜合運用上來分析。
首先,新交法的規定與連帶責任的適用並不矛盾。「新交法」在七十六條規定中表述的是「機動車一方」,這就表明,新交法將「機動車一方」作為肇事責任的一個主體,而「機動車一方」包括哪些具體的責任人,新交法並沒有進行界定。這樣看來,人民法院負有對交通肇事進行歸責、確定責任主體的權力和義務,一方面,司法的任務要求我們必須在現實的案件處理中對於當事人的訴求作出回答,這是義務;另一方面,對於法律沒有具體規定,沒有進行詳細闡釋的部分,按照法律原理進行闡釋是人民法院的權力。因此,交通肇事責任的具體劃分,可以由人民法院進行確定,與新交法並不矛盾。
其次,《民法通則》規定的歸責原則可以適用於交通肇事責任確定上。連帶責任是一個民法概念,在《民法通則》中的規定見於「代理」部分和「民事侵權行為的責任」部分。連帶責任是法定責任,立法宗旨是為了保證受害人的權利得到恢復和補償。規定了連帶責任有利於保護受害者的利益,使其減輕了舉證責任,請求權易於實現。連帶責任在法律上不是終了責任,不是針對過錯的終局補償方式,而只是一種暫時責任,是責任缺失時的一個權宜之計,是為了使受害人的權利得到及時的,有效地補償。連帶責任人在承擔了連帶責任之後,有權利向直接責任人或者其他責任人進行追償,從而使對受害人的補償責任最終落到應當承擔責任的人的身上。
《民法通則》在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本條是對共同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所承擔的民事責任。共同侵權行為的特徵有三:一是主體的復合性,二是行為的共同性,三是結果的單一性。其中,最為重要和本質的特徵是行為的共同性。所謂行為的共同性,應當具備兩個要素,一方面,在行為的客觀方面,各加害人的行為之間存在相互依存和結合的關系;另一方面,各加害人之間存在共同故意或者過失致人損害的意思聯絡。
依照以上特徵,現代民法中,共同侵權行為主要包括以下類型:1、基於共同意思聯絡和一致行為例如,結伙盜竊,合謀傷害,2、基於違反共同注意義務的過失,如共同作業人疏忽大意造成事故3、基於共同關聯的行為和分別的過錯,如兩車相撞致使車上乘客受傷 。4、基於分別過錯行為的結合。
我們認為,共同侵權行為的法律原理可以運用到機動車傷人的交通肇事案件中。一般來說,機動車肇事傷人的案件符合共同侵權的第二種類型:基於違反共同注意義務的過失。機動車肇事傷人,一般來說,機動車一方主觀上存在故意或者過失,在客觀上實施了肇事行為,造成了受害人身損害的後果。而如果機動車一方駕駛人與車主非同一人,而車主又未盡到應有的注意義務,盲目同意駕駛人駕車上道,發生傷人事故,就可以認定車主存在主觀上的過失,符合共同侵權的構成要件,從而認定機動車車主及單位與駕駛員構成共同侵權行為,判定車主承擔連帶責任。實踐中,為了運用簡便,主要以「是否盡到共同注意的義務」為標准。例如,機動車車主將車輛借給沒有駕駛證或者准駕車型與機動車不符的駕駛人駕駛,發生交通事故傷人的,車主和車輛管理單位都存在違反共同注意義務的過失,應當按照共同侵權行為認定承擔連帶責任。
第三,關於《賠償解釋》中對於「雇擁關系」的認定。《解釋》規定,僱主可以對雇員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承擔連帶責任。運用到機動車肇事行為中,就是車主與車輛駕駛人之間是「僱主與雇員」的關系。對於這一條的認定,主要難點在於對僱傭關系的認定。對於僱用關系的認定,可以參照《勞動法》、《合同法》及《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進行確認。
註:僅供參考
❹ 公司僱傭駕駛員交通事故負全責,應承擔賠償責任嗎
所有交通事故都由駕駛員承擔全部責任,公司承擔連帶責任。也就是說,在駕駛員無力賠償的情況下由公司承擔賠償責任。但公司可以向駕駛員追償。原因是:交通事故絕大多數都是駕駛員違法行為的結果(事故責任認定該駕駛員承擔責任就證明了這一點),公司沒有責任為違法行為承擔後果。
❺ 駕駛員,出現交通事故,公司內部處罰,處理意見。
你這個要起訴公交公司和保險公司。司機可以列為第三被告,或者不起訴司機。然後損失有公交公司和保險公司來賠償,交警會對公交司機罰款200元,扣3分。其他沒有處理了。因為是同等責任。但司機會單位後,單位可能扣他的獎金,別的不會處罰了。
❻ 駕駛員給公司開車出了交通事故,自己要承擔一切後果嗎
車輛所有人是你公司,根據情節公司跑不掉。
❼ 公司員工駕公司車出現交通事故,誰擔責
■如果司機是在上班時間出事,開車時是幫公司做事的,則由公司承擔責任。
■如果是私活,則由司機本人承擔責任。
■如果公司內部有相關管理制度,可以適當叫司機補償賠償。但是估計難度有點大。
■通過這件事,你們公司要吸取教訓,以後,所有公司車,必須投保交強與至少50萬的商業三者險。(要帶不計免賠)
■在深圳發達地區,甚至要保到100萬才行。
■保險只有到了有事時,我們才會發現它真的還好。(只要找保險公司要錢,資料手續較為麻煩,但是總比沒有好。)
【附】主要法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3]20號
第八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當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
屬於《國家賠償法》賠償事由的,依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處理。
第九條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 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前款所稱「從事僱傭活動」,是指從事僱主授權或者指示範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或者其他勞務活動。雇員的行為超出授權范圍,但其表現形式是履行職務或者與履行職務有內在聯系的,應當認定為「從事僱傭活動」。
❽ 公司司機工作期間發生交通事故(由誰陪償受害者)
交通事故中屬於轎車一方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由公司來負責。如果司機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公司承擔責任後可以追究司機的責任。 一般機動車和非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一方都會有責任,只是責任認定中機動車責任的大小有所區別. 交通事故發生後交警隊會給事故雙方出具責任認定,賠償責任的大小,以責任認定為依據。 因為司機是在上班期間出的事故,屬於履行職務期間,員工在履行職務期間給自己或者第三人造成的損失應該由公司承擔。 所以事故中如果司機受傷,按照工傷來要求公司承擔對司機的賠償責任,如果電動車一方受傷,根據責任認定,轎車一方應當對電動車一方承擔的賠償責任也由公司來承擔。如果司機存在醉酒,則不能認定為工傷,不能要求公司賠償,這時,公司對電動車一方承擔責任後也可以依據司機存在重大過失而追究司機責任。
希望採納
❾ 公司的車出了交通事故,駕駛員承擔什麼責任
事故責任的認定在交管部門,如果駕駛人無過錯,本人需要承擔的責任損失由單位和保險公司承擔,如果駕駛人有過錯,單位只能按違反勞動紀律處理.說白了,車是單位的,你沒有能力承擔事故責任.受害方只能找車輛的所有人(你的單位),受害方也不會少得到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