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責任原因導致醫療過錯和醫療事故比例有多少
醫療事故爭議主要圍繞責任認定參考:8月5日,衛生部公布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法》(以下簡稱《暫行法》),使社會上日益增多的醫患雙方糾紛的處理有了明確的法規可依。該法將於9月1日起正式實施,以取代1987年頒布的老規定。新法的主要特點就是賦予了醫患雙方平等權利,對醫療事故的區分、鑒定、處理都作了更為明確和客觀公正的規定。醫療事故責任界定更加明確——確定四種責任,排除六種情況中華醫學會的工作人員在接受采訪時說,在此次頒布的《暫行法》中,用四種責任對醫療事故進行界定,這四種責任分別是:完全責任、主要責任、次要責任和輕微責任。完全責任是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完全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主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主要由醫療過失行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次要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次要作用;輕微責任指醫療事故損害後果絕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醫療過失行為起輕微作用。據介紹,這四種責任將成為專家鑒定組判定醫療過失行為嚴重程度的標准,其中專家組會對患者原有的疾病狀況進行綜合分析,並著重考察醫療過失行為在導致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中的作用等因素。責任被判定後,將與醫療事故等級、對醫療事故患者的醫療護理醫學建議等一同寫在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上。鑒定書的格式將由中華醫學會統一制定。新的條款除了著力於平衡醫患雙方在糾紛中不對稱的地位,加強對患者作為相對弱勢一方的保護之外,還考慮到醫學科學是一個高風險、高技術的行業,很多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還處在探索期,如果一出現損害後果就定為醫療事故,勢必會打擊醫生探索疑難病症的積極性。因此,新規定進一步明確了在醫患糾紛中,醫生只要按照常規事,即使出現損害後果也應該受到保護。新法明確規定了下列六種情形不屬於醫療事故:(一)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垂危患者生命而採取緊急醫學措施造成不良後果的;(二)在醫療活動中由於患者病情異常或者患者體質特殊而發生醫療意外的;(三)在現有醫學科學技術條件下,發生無法預料或者不能防範的不良後果的;(四)無過錯輸血感染造成不良後果的;(五)因患者原因延誤診療導致不良後果的;(六)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後果的。
⑵ 醫患糾紛的常見原因
常見原因包括術前准備沒有和患者溝通,手術中出現了嚴重的失誤造成患者威脅等
⑶ 造成目前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頻發的原因有那些
本人根據工作經驗總結:
1、最大的因素是患者的期望過高,因為我們要專知道醫生不是屬神仙,不是所有病都能治癒。
2、社會上各地的不負責任的小媒體及記者誤導社會輿論導致的,因為醫患關系還是相對融洽的,發生糾紛的患者占患者總數的比例實在是很低。
3、大家都知道,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都會產生糾紛或矛盾,現在部分患者往往很喜歡利用社會媒體將時間擴大化,扭曲化,在這里我要說的還是媒體,因為有些不負責任的記者為了利益將黑白顛倒,曲解醫院給予患者的解釋,進一步激化醫患的矛盾
4、有很多不可預知的風險,導致患者死亡或未能康復等
5、醫院極小部分醫療技術缺陷
6、醫院存在極小部分醫護人員不負責任
7、醫療糾紛發生後,患者往往不願意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利益,導致一起起惡性的醫鬧事故的發生
⑷ 醫患關系糾紛中真真的屬於醫療事故的有多少
來源於抄健康報網的消息。
記者2009年7月1日從北京醫學會獲悉,北京市醫療糾紛案件逐年上升,但醫療事故率由2006年的45.52%降至2008年的32.09%。與會專家分析,由於規避行政處罰和賠償金標准不同等原因,北京醫療事故鑒定出現邊緣化傾向,將不利於維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也不利於醫院醫療質量及醫務人員技術水平的提高。
據北京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辦公室主任庄立君介紹,由於醫療技術發展和門急診量不斷加大,發生醫療糾紛的幾率也相應上升,但醫療事故率卻呈下降趨勢。據統計,2006年北京市醫療事故率達45.52%,2007年為35.77%,2008年年底降至32.09%。庄立君稱,由於專家庫非常龐大,對醫療事故概念的把握也有分歧,全國醫療事故率差別很大,一些地區醫療事故率高達70%左右,而有些地區事故率不足10%。
⑸ 當今社會醫患糾紛尖銳醫患糾紛頻發的原因
(一)解決醫患糾紛的渠道不暢。根據法律法規規定,醫患糾紛有三條解決途徑,即:一是醫患雙方共同協商解決;二是衛生行政機關調解解決;三是直接向法院起訴。但是在規定中,均沒有涉及到醫患關系中的具體條款。
(二)患方自身原因。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法律制度逐步健全,患者的法律維權意識也提高到一個新的階段,對醫院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一些醫療過失和差錯行為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是,由於醫患雙方信息的不對稱和受患者自身知識水平所限,容易對醫療效果產生過高的期望值,對病情的發展過於樂觀或估計不足,一旦治療效果與患者所期望的結果有所背離時就難以接受,從而導致發生糾紛。
(三)現行醫療事故解決機制明顯缺乏足夠的公平性和公信力。醫療糾紛主要由作為第三方的醫學會出具鑒定結論,但由於醫患間的信息嚴重不對稱,很容易導致鑒定結果簡單草率甚至偏向醫院。醫學鑒定短則半年,長則一兩年,患者及家屬等不及,致使醫療官司久拖不決。司法程序耗時又費錢,醫療暴力事件往往成為獲賠最見效的手段。「小鬧小賠,大鬧大賠,不鬧不賠。」一旦暴力襲醫事發,政府出於維穩,往往不分青紅皂白要求醫院「花錢買平安」。
⑹ 請從患者的角度分析產生醫患糾紛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法。
患者認為醫生,或者說是整個醫生這個職業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使得醫生成為了一個可以版賺大錢的職業,而權非救死扶傷的人。加之有些醫生做的確實過分,唯利是圖,終導致病人的傷殘或死亡。解決之道無法從道德、法律、職業操守等方面入手,加強道德約束,制定嚴格的法律條文,加強醫德建設。這其中,整個社會的大環境很重要,不僅僅對醫生重要,而對每個人都重要,如果每個人都能為他人著想,那整個社會將向好的方面發展,若反之,則無論採用什麼方法均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