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openstack和雲計算有什麼關系,國內有哪些企業是做openstack的,現在雲計算的發展前景如何
雲計算只是一種比喻說法。openstack是用來構建私有雲和公共雲的開源架構,目前主要是跟開源操作系統結合,像linux,Unix這些。目前openstack多是針對企業的,國外的紅帽已經推出了企業級別的產品,國內的話,新支點伺服器操作系統在做。
❷ OpenStack 現在在企業用得最多的是什麼具體應用場景有哪些
Openstack在國內發展的勢頭比較猛,很多團隊都正在它的基礎上創建自己的雲計算平台,特別是在科研計算領域,自由的開源軟體應用很廣。
我知道的成功案例有新浪的SAE(重點在存儲),用友集團的Iaas平台(重點在基礎設施),都是使用openstack搭建的。Openstack的對象存儲Swift實際上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對象存儲系統了,SwiftStack公司已經獲得了數量可觀的融資,Swift被稱為「放在盒子里的S3」。
❸ openstack的問題。
OpenStack其實有三個與存儲相關的組件,這三個組件被人熟知的程度和組件本身出現時間的早晚是相符的,按熟悉程度排列如下:
Swift——提供對象存儲 (Object Storage),在概念上類似於Amazon S3服務,不過swift具有很強的擴展性、冗餘和持久性,也兼容S3 API
Glance——提供虛機鏡像(Image)存儲和管理,包括了很多與Amazon AMI catalog相似的功能。(Glance的後台數據從最初的實踐來看是存放在Swift的)。
Cinder——提供塊存儲(Block Storage),類似於Amazon的EBS塊存儲服務,目前僅給虛機掛載使用。
(Amazon一直是OpenStack設計之初的假象對手和挑戰對象,所以基本上關鍵的功能模塊都有對應項目。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個組件,對於AWS中的重要的EC2服務,OpenStack中是Nova來對應,並且保持和EC2 API的兼容性,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實現)
三個組件中,Glance主要是虛機鏡像的管理,所以相對簡單;Swift作為對象存儲已經很成熟,連CloudStack也支持它。Cinder是比較新出現的塊存儲,設計理念不錯,並且和商業存儲有結合的機會,所以廠商比較積極。
Swift
關於Swift的架構和部署討論,除了官方網站,網上也有很多文章,這里就不重復.(也可以參考我之前在OpenStack中國行活動中上海站演講的PPT)。從開發上看,最近也沒有太大的結構性調整,所以我想主要說說比較適用的應用領域好了。
從我所了解的實際案例來看,Swift出現的領域有4個,(應該還有更多,希望大家看到實際用例能夠指教)
1.網盤。
Swift的對稱分布式架構和多proxy多節點的設計導致它從基因里就適合於多用戶大並發的應用模式,最典型的應用莫過於類似Dropbox的網盤應用,Dropbox去年底已經突破一億用戶數,對於這種規模的訪問,良好的架構設計是能夠支撐的根本原因。
Swift的對稱架構使得數據節點從邏輯上看處於同級別,每台節點上同時都具有數據和相關的元數據。並且元數據的核心數據結構使用的是哈希環,一致性哈希演算法對於節點的增減都只需重定位環空間中的一小部分數據,具有較好的容錯性和可擴展性。另外數據是無狀態的,每個數據在磁碟上都是完整的存儲。這幾點綜合起來保證了存儲的本身的良好的擴展性。
另外和應用的結合上,Swift是說HTTP協議這種語言的,這使得應用和存儲的交互變得簡單,不需要考慮底層基礎構架的細節,應用軟體不需要進行任何的修改就可以讓系統整體擴展到非常大的程度。
2.IaaS公有雲
Swift在設計中的線性擴展,高並發和多租戶支持等特性,使得它也非常適合做為IaaS的選擇,公有雲規模較大,更多的遇到大量虛機並發啟動這種情況,所以對於虛機鏡像的後台存儲具體來說,實際上的挑戰在於大數據(超過G)的並發讀性能,Swift在OpenStack中一開始就是作為鏡像庫的後台存儲,經過RACKSpace上千台機器的部署規模下的數年實踐,Swift已經被證明是一個成熟的選擇。
另外如果基於IaaS要提供上層的SaaS 服務,多租戶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Swift的架構設計本身就是支持多租戶的,這樣對接起來更方便。
3.備份歸檔
RackSpace的主營業務就是數據的備份歸檔,所以Swift在這個領域也是久經考驗,同時他們還延展出一種新業務--「熱歸檔」。由於長尾效應,數據可能被調用的時間窗越來越長,熱歸檔能夠保證應用歸檔數據能夠在分鍾級別重新獲取,和傳統磁帶機歸檔方案中的數小時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4. 移動互聯網和CDN
移動互聯網和手機游戲等產生大量的用戶數據,數據量不是很大但是用戶數很多,這也是Swift能夠處理的領域。
至於加上CDN,如果使用Swift,雲存儲就可以直接響應移動設備,不需要專門的伺服器去響應這個HTTP的請求,也不需要在數據傳輸中再經過移動設備上的文件系統,直接是用HTTP 協議上傳雲端。如果把經常被平台訪問的數據緩存起來,利用一定的優化機制,數據可以從不同的地點分發到你的用戶那裡,這樣就能提高訪問的速度,我最近看到Swift的開發社區有人在討論視頻網站應用和Swift的結合,竊以為是值得關注的方向。
Glance
Glance比較簡單,是一個虛機鏡像的存儲。向前端nova(或者是安裝了Glance-client的其他虛擬管理平台)提供鏡像服務,包括存儲,查詢和檢索。這個模塊本身不存儲大量的數據,需要掛載後台存儲(Swift,S3。。。)來存放實際的鏡像數據。
Glance主要包括下面幾個部分:
l API service: glance-api 主要是用來接受Nova的各種api調用請求,將請求放入RBMQ交由後台處理,。
l Glacne-registry 用來和MySQL資料庫進行交互,存儲或者獲取鏡像的元數據,注意,剛才在Swift中提到,Swift在自己的Storage Server中是不保存元數據的,這兒的元數據是指保存在MySQL資料庫中的關於鏡像的一些信息,這個元數據是屬於Glance的。
l Image store: 後台存儲介面,通過它獲取鏡像,後台掛載的默認存儲是Swift,但同時也支持Amazon S3等其他的鏡像。
Glance從某種角度上看起來有點像虛擬存儲,也提供API,可以實現比較完整的鏡像管理功能。所以理論上其他雲平台也可以使用它。
Glance比較簡單,又限於雲內部,所以沒啥可以多展開討論的,不如看看新出來的塊存儲組件Cinder,目前我對Cinder基本的看法是總體的設計不錯,細節和功能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離一個成熟的產品還有點距離。
Cinder
OpenStack到F版本有比較大的改變,其中之一就是將之前在Nova中的部分持久性塊存儲功能(Nova-Volume)分離了出來,獨立為新的組件Cinder。它通過整合後端多種存儲,用API介面為外界提供塊存儲服務,主要核心是對卷的管理,允許對卷,卷的類型,卷的快照進行處理。
Cinder包含以下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API service:Cinder-api 是主要服務介面, 負責接受和處理外界的API請求,並將請求放入RabbitMQ隊列,交由後端執行。 Cinder目前提供Volume API V2
Scheler service: 處理任務隊列的任務,並根據預定策略選擇合適的Volume Service節點來執行任務。目前版本的cinder僅僅提供了一個Simple Scheler, 該調度器選擇卷數量最少的一個活躍節點來創建卷。
Volume service: 該服務運行在存儲節點上,管理存儲空間,塔處理cinder資料庫的維護狀態的讀寫請求,通過消息隊列和直接在塊存儲設備或軟體上與其他進程交互。每個存儲節點都有一個Volume Service,若干個這樣的存儲節點聯合起來可以構成一個存儲資源池。
Cinder通過添加不同廠商的指定drivers來為了支持不同類型和型號的存儲。目前能支持的商業存儲設備有EMC 和IBM的幾款,也能通過LVM支持本地存儲和NFS協議支持NAS存儲,所以Netapp的NAS應該也沒問題,好像華為也在努力中。我前段時間還在Cinder的blueprints看到IBM的GPFS分布式文件系統,在以後的版本應該會添加進來
到目前為止,Cinder主要和Openstack的Nova內部交互,為之提供虛機實例所需要的卷Attach上去,但是理論上也可以單獨向外界提供塊存儲。
部署上,可以把三個服務部署在一台伺服器,也可以獨立部署到不同物理節點
現在Cinder還是不夠成熟,有幾個明顯的問題還沒很好解決,一是支持的商業存儲還不夠多,而且還不支持FC SAN,另外單點故障隱患沒解決,內部的schele調度演算法也太簡單。另外由於它把各種存儲整合進來又加了一層,管理倒是有辦法了,但是效率肯定是有影響,性能肯定有損耗,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了。
Openstack通過兩年多發展,變得越來越龐大。目前光存儲就出現了三種:對象存儲、鏡像存儲和塊存儲。這也是為了滿足更多不同的需求,體現出開源項目靈活快速的特性。總的說來,當選擇一套存儲系統的時候,如果考慮到將來會被多個應用所共同使用,應該視為長期的決策。Openstack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最主要是解決軟硬體供應商鎖定的問題,可以隨時選擇新的硬體供應商,將新的硬體和已有的硬體組成混合的集群,統一管理,當然也可以替換軟體技術服務的提供商,不用動應用。這是開源本身的優勢!
❹ kvm是否能被fusionsphere openstack進行納管
2014年11月3日至7日,OpenStack峰會在法國巴黎如期舉行,各界共商雲軟體的未來。OpenStack基金會執行總監JonathanBryce提到「被動的技術應用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由軟體定義的存儲、網路及數據中心」。這一簡短有力的發言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和
❺ 為什麼opennebula取代了openstack
OpenStack和雲密切相關,對於用戶來說,構建私有雲要麼使用VMware、Hyper V等商用化產品;要麼使用OpenStack開源二者必居其一。有意思的是,現有公有雲服務商中,少有採用OpenStack,更多是採用自有的封閉系統。OpenStack與公有雲似乎沒有交集。
OpenStack只能用於私有雲嗎?為什麼放著公有雲不用,用戶要自建私有雲呢?中小企業用戶能夠駕馭OpenStack嗎?其中,又要關注哪些問題。為此,記者采訪了OpenStack專業服務提供商——海雲捷迅(AWcloud)技術總監李華先生。
為什麼要用OpenStack
首先對於用戶來說,Amazon、Google,他們的系統是不公開,用戶無從借鑒其系統架構,只能使用它們所提供的服務。這些公有雲雖然能夠帶來敏捷性和資源彈性,但對企業用戶來說,數據存在公有雲上,總是感覺不踏實。這種信任感並沒有建立起來。
李華表示:「一些小規模的用戶,如不涉及到數據保密的情況下,會選擇公有雲服務。但對中大型用戶,數據比較敏感,類似財務數據、人力資源等,不願意放到公有雲,同時需要敏捷性和資源彈性的效率,為此用戶會考慮自建私有雲。」 李華說
在私有雲的問題上,OpenStack優勢明顯。作為一種開源軟體,較之OpenNebula、Eucalyptus、CloudStack等,OpenStack得到更多企業和開發者的認可,業已經成為事實上的標准。
需要注意的是,OpenStack與VMware等商用軟體也不是完全競爭關系。
「它們是一種競合關系,OpenStack底層Hypervisor可以是VMware、Hyper V、KVM,沒有關系。用戶可以用OpenStack替代相對昂貴的vCloud等,構建雲服務平台。OpenStack能夠和ESX server、vCenter對接。」李華說。
寸有所長,OpenStack小廠優勢
如果用戶沒有專業技術人員能夠駕馭OpenStack,選擇適合的合作夥伴就迫在眉睫。選擇大品牌廠商合作,還是選擇專業品牌,這是一個問題。
「從本質上來說,不論品牌大小,大家都圍繞著社區開源版本提供服務,拿到的原材料都是一樣的。所做的是在這個基礎上烹制一道道菜餚,不同的廚師烹制出來的味道,一定會有所不同。」李華說。
「對於OpenStack開源社區的理解最重要的有兩點:一個是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集中全球工程師智慧,為用戶提供一個穩定可靠的產品平台服務。這一點上,廠商之間的區別不大。區別大的在於第二點,是否堅持回饋開源社區。」李華說。
李華指出,一些閉源出身的公司,做著做著就會與開源社區脫節,技術並不反饋給開源社區。短期內看不出問題,開源社區發展很快,每半年就會有一個新的版本,那麼產品與新版本合不上,就為後續發展帶來一系列問題。對於這些企業來說,支持OpenStack目的,還是為了銷伺服器售網路、伺服器、存儲等硬體,OpenStack不過是附屬。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大品牌也會變現出很多的不適應,給用戶應用帶來隱患。
與大品牌相比,AWcloud雖然是一家相對小的企業,但卻是一家OpenStack的專業企業。公司管理層10多年開源市場的從業經驗,讓他們對於開源的理解和規律把握更加深刻。他們會比大品牌更加專注,也更能夠遵循開源的精神,而這種專業性,更能夠確保用戶的利益。與大品牌相比,專業性讓AWcloud等專業性廠商更容易擺脫硬體因素的干擾,也更符合和體現OpenStack的未來趨勢和變化。
「對開源社區的理解,是選擇OpenStack合作夥伴的依據,是否堅持技術回饋社區,這是進行判別的關鍵點。」李華說。
版本兼容性的難題
OpenStacK不同版本之間的兼容性,也是困擾用戶應用的難題,也是經常遭受詬病的地方。
李華表示,從2010年第一個版本開始,OpenStack只有4家公司,後來慢慢發展到幾十家、幾百家,到現在有幾千家,所以OpenStack發展。造成A、B、C、D、E,5個版本的OpenStack是一個架構,升級沒有太大問題。但從E、F版本,隨著很多新廠商加入,原有架構進行了拆分,架構不一樣了,導致兼容性問題。最近幾個版本,架構沒有大的改動,版本升級可以保持平滑。這是一個基本的現狀。
針對兼容性, AWcloud給出建議是:如果用戶生產環境在OpenStack某版本運行良好,不建議進行大規模的升級,只做小版本升級。如果出現資源的確不夠用,或者需要引入新的功能,最好的做法是另建一個集群,新集群採用新的OpenStack版本。
「這樣的做法較穩妥。」李華說。
DevOps和運維
隨著規模的擴大,用戶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例如運維的難題。李華表示,OpenStack屬調度資源管理平台軟體,沒有完善的監控報警功能。
如果沒有技術實力作為保障,哪個物理伺服器或者虛擬機出現故障,這些故障如何定位,所謂日誌分析、安全等,這些都不是OpenStack平台的固有內容,這些問題藉助開源或者大數據分析工具,所謂DevOps,自動化運維管理的理念。
現在看來,DevOps是專業OpenStack服務商的價值點。
OpenStack服務商要具備DevOps的能力,以物理機高可用性支持為例,OpenStack社區認為,應該從上層應用解決問題。但在現實應用中,用戶往往需要這樣的功能。做還是不做,要不要提供支持,廠商之間就會出現分歧。
對此,AWcloud的態度是,基於對用戶理解,應該為用戶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
經驗塑造優勢
AWcloud是李華和合夥人張征宇在2010年創辦的公司,在此之前,李華在RedHat工作大概6年多時間,張征宇在IBM工作4多,在RedHat工作4年,兩個人在開源領域摸爬滾打了10多年,積累了大量豐富的經驗。
「我們希望利用開源開放技術平台積累的經驗,幫助企業客戶構建一個穩定可靠的IaaS服務平台。」李華說
在過去兩年中,AWcloud做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包括北京計算中心、中科院網路中心、武漢大學三星中國研究院、寧夏信通、國家電網等很多客戶在內,很多都是虛擬機數量超過了1萬台的用戶。
「我們擁有大規模開源平台的建設經驗,我們把這些經驗回饋到開源社區,同時我們也把取得經驗用來幫助企業構建企業內部企業規模的雲平台,可以幫他們節省大量的時間,保證他們平台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李華說。
AWcloud專業實力不僅得到了用戶認可,也得到了英特爾的青睞。在美國,英特爾投資了最大的OpenStack公司之一——Mirantis。當英特爾投資在中國尋找項目時選擇注資夥伴時,毫不猶豫地「相中」選擇了AWcloud。
❻ 阿里雲是基於openstack嗎
阿雲OS前阿雲OS系統比較低調誤認基於Android二研發系統實際情況完全 阿雲OS做Android二研發阿雲OS做做新系統
❼ 為什麼沃爾瑪會選擇OpenStack
沃爾瑪一直通過採用先進技術推動企業發展。他們是最早向供應商開放庫存系統的企業之一。他們還是互聯網出現之前第一家使用衛星通信連接商店網路的公司。如今,他們又在雲計算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Amandeep Juneja是沃爾瑪實驗室雲運維和工程部門的高級總監。近日,他撰文探討了沃爾瑪做這方面投資及選擇OpenStack的原因。
Juneja指出,沃爾瑪快速發展,「沃爾瑪全球電子商務(Walmart Global eCommerce)」首當其沖。他們的客戶希望,在家用電腦、手機、平板、甚至沃爾瑪零售商店內的查詢機上使用沃爾瑪的電子商務平台時能獲得相同的體驗。有鑒於此,他們需要一個具備如下特點的技術棧:
能夠通過擴展滿足爆炸性的需求;
能夠方便靈活地構建應用程序,並且構建出的應用程序要適應不斷變化的用戶偏好;
有足夠的大數據智慧,可以預測客戶行為並進行推薦。
而在Juneja看來,雲在以下兩個方面有巨大優勢:
用大量的商用機器代替價格昂貴的大型機器,可以大大降低基礎設施成本;
雲的分布式架構提供了更高程度的彈性和可靠性。
於是,他們決定構建一個彈性雲,使用面向服務的架構運行應用程序。對於雲平台的選擇,他們希望它可以:
使他們能夠快速構建所有類型的應用程序,包括移動應用、Web應用和RestFul API;
使產品經理能夠以敏捷方式迭代;
使沃爾瑪能夠更高效地響應客戶需求。
最終,他們選擇了OpenStack。Juneja解釋說,除了因為它是最好的雲平台技術外,還因為開源軟體有幾個方面的優勢:
長遠來看,可以避免被任何一家私有供應商鎖定;
更重要的是,開源意味著可以修改和定製,從而便於滿足沃爾瑪全球電子商務的個性化需求;
OpenStack有一個巨大的社區。
他們已經用9個月的時間構建了一個具有10萬核的OpenStack計算層,現在正使用Swift構建一個數PB的對象存儲。接下來,他們會引入更多的塊存儲,並使用諸如Neutron和Cinder這樣的OpenStack項目探索軟體定義網路。
最後,Juneja指出,雖然很多人都在使用OpenStack,但沃爾瑪OpenStack項目令人興奮之處在於其使用規模。他們是在真實的生產負載中使用OpenStack平台,而且到去年年底,Walmart.com整個美國的流量都由該平台支撐。
❽ openstack基金會是什麼組織
概述
OpenStack基金會是OpenStack的全球獨立家園,旨在推動OpenStack雲操作系統在全球的發展、傳播和使用。OpenStack基金會的目標是在全球范圍內服務開發者、用戶及整個生態系統,為其提供共享資源,以擴大OpenStack公有雲與私有雲的成長,從而幫助技術廠商選擇平台,助力開發者開發出行業最佳的雲軟體。
OpenStack基金會它是一家非盈利組織,在2012年成立,SUSE的行業創新總監Alan Clark擔任OpenStack基金會主席這一要職。OpenStack基金會分為個人會員和企業會員兩大類。OpenStack基金會個人會籍是免費無門檻的,他們可憑借技術貢獻或社區建設工作等參與到OpenStack社區中。而公司參與的會根據各司贊助會費的情況,分成白金會員、黃金會員、企業贊助會員以及支持組織者,其中白金和黃金會員的話語權最大,目前,OpenStack基金會的董事會有兩名成員是來自於中國的公司,而整個基金會中黃金會員級別的公司中中國企業已經占據到3家,他們分別是華為、EasyStack和UnitedStack有雲。
董事會成員選拔
OpenStack基金會董事成員包括24位,白金會員在董事會里的8名席位是固定的,不用參與競選,而剩餘的16位將是競選得出,其中的8位要在所有黃金會員里進行角逐,方式是由黃金會員們在1天內投票決定,並且不對社區進行公開。另外的8位被稱作個人獨立董事,他們是由千萬社區個人會員經過1周投票最終決定的。席位在基金會董事會里是可以影響OpenStack發展和建設方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這也就成為了企業們對會員級別和董事會席位趨之若鶩的原因。
基金會企業會員的劃分
說完了董事會成員的劃分,再來看看企業會員都有誰,准確來講,OpenStack基金會只允許最多8家白金會員資格和24家黃金會員資格。
白金會員僅限的8個席位已被AT&T、Canonical、惠普、IBM、英特爾、Rackspace、紅帽和SUSE這8家囊括。
而黃金會員僅限24個席位,如下圖所示包括了Aptira、CCAT、思科、戴爾、DreamHost、EasyStack、EMC、愛立信、富士通、日立、華為、inwinStack、Juniper Networks、Mirantis、NEC、NetApp、賽門鐵克,UnitedStack 以及Virtuozzo這19家,目前尚有5個空缺位置。
OpenStack基金會主席Alan Clark告訴我們,社區對於個人會員而言是非常開放的,基本上向任何人敞開。但如果想要成為金牌會員的話,那麼就必須要通過一系列的標准對後備公司進行審核,並且必須經由基金會、董事會成員批准。考核的首要一點就是要看他們是否對OpenStack社區做出了貢獻。
❾ openstack問題
keystone連資料庫失敗。檢查mysql是否可以手動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