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虎媽為何盛行
虎媽」們內心必然有巨大的委屈,一定覺得是現實的壓力,才逼迫自己不得不赤膊上陣。的確,生活中太多的誘惑和無奈並行。
說到底,這些虎媽為孩子做了許多,其實都是要滿足自己的需求,並沒有真正考慮孩子到底要什麼。媽媽們要看看孩子真正需要什麼樣的支持。如果真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就會放下很多東西,從而解放自己,也解放了孩子。
㈡ 「虎媽」教育成功後,那麼多人去效仿,都以失敗告終,到底是為什麼呢
有很多種成功教育的案例,並不是說「虎媽」才是最好的。不同的家庭情況會培養出不同的孩子,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虎媽」式教育。在教育上不能一味地模仿,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來決定。
教育孩子是很難的一件事情,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們可以找適合自己孩子的,但是不能一味地模仿。
㈢ 虎媽的人物事件
蔡美兒為兩個女兒制定十大戒律,自稱「採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7歲的女孩,因為一首鋼琴曲彈不好就被強迫從晚飯後一直練到夜裡,中間不許喝水或上廁所。這種教育子女的方式在中國一些父母的身上可以看到。
但是,這種苛刻的教育方法,被一位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寫在自己育兒經的一本書上,這本名為《虎媽戰歌》(Battle Hymn of theTiger Mother)的書籍一出版,引爆了全世界對東西方教育方式的大討論。
㈣ 虎媽教育對孩子有什麼害處
那要看你個體的心理承受能力了~蔡美兒說過因為美國的學業壓力很小,為求平衡,她才採取相對嚴厲的方式教育孩子,而且她的兩個女兒也並沒有變成學習的機器,但如果在中國她會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因為環境不同,所以方式不同,如果在中國用這種嚴厲的方式,那學生的壓力就很大了
㈤ 怎樣看待「虎媽」的教育
今天筆者在人民教育網上閱讀一篇文章《「狼爸 虎媽」教育模式不適合所有家庭》,觸動很大。去年關於「中國狼爸」教育方式的爭論吸引眾人的目光,當時人們也聯想起前段時間「美國虎媽」的教育案例。但是非功過難以評說,贊賞者對他們的教育方法給予肯定,更羨慕其教育成果;聲討者認為這無異於教育暴力或者冷暴力,是教育的異化。但狼爸虎媽依然對自己的教育成就十分驕傲。
「虎媽」,美國耶魯大學的 華裔教授。原名蔡美兒,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媽戰歌》的書在美國引起轟動。該書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蔡美兒為兩個女兒制定十大戒律,自稱「採用咒罵、威脅、賄賂、利誘等種種高壓手段,要求孩子沿著父母為其選擇的道路努力」。被她罵成垃圾,也不準看電視或有玩伴的長女,17歲的蔡思慧已獲哈佛和耶魯錄取,已決定上哈佛大學。
有一位父親,他的口號是「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學習成績不符合他的要求,就會遭到嚴厲的體罰。他的四個孩子中的三個被北京大學錄取,他叫蕭百佑,被稱為「中國狼爸」。
把女兒「罵」進名校的「虎媽」到如今把孩子「打」進北大的「狼爸」的出現,引發了人們對於正確的教育模式、成功教育定義的大討論,談談您的看法。
【支持觀點】
不逼行嗎? 什麼都講文憑和分數,找工作也得看你哪所學校畢業的 ,根本就不看你的實際智商如何,哪怕有些高文憑的就傻子一樣樣,不會轉彎不會做事……沒那個所謂的文憑紙張在手,你就沒法好好生活,你就是傻子之列,家長的過激行為都是中國的教育體制教育模式給逼的,誰不想自己孩子快樂健康的成長啊……
【反對觀點】
有自信心有安全感的孩子,才陽光親和勇敢主動熱情,才有好奇想像探索挑戰的智慧和能量。「虎媽」「狼爸」那一套家庭暴政會給孩子陰影暗傷,最終影響孩子一生的創造力和幸福感。更不用說當今從幼兒園到中小學普遍存在的教育暴政,毀掉了多少孩子的安全和自信,把無數未來的創造創新人才扼殺在搖籃中。
㈥ 怎樣看待「虎媽」的教育
首先,對於題目中提到的"狼爸虎媽"極端的教育方式,我認為需要客觀公正地看待。這種教育方式的一個特點是"家長主導型",由家長來決定孩子的成長方式和成長路線,並利用一些懲罰手段去維護家長的權威,達到既定的教育目的。雖看似"暴力、專制",卻也隱含了"狼爸虎媽"對於孩子們的關心和對於孩子們成才的重視。
但是這種教育方式的弊端還是非常明顯的,雖然教育的結果表面上看起來是成功的,孩子們進入了名校,但是決不能因此去宣揚和推廣。因為進入名校並不是斷定一種教育方式是否成功的唯一標准。"狼爸虎媽"的教育方式是否真正獲得了成功還需要時間的驗證。
其次,我們也應該看到"狼爸虎媽"之所以受到有很多家長的追捧,主要原因是大家對於成功教育的判定標准就是考高分、進名校,根本原因則是應試教育在中國的深遠影響。這種影響造成高校招錄以分數為主,學校也是以育知為本,著力於提高學生的考分,家長們更是"擇校成風",盲目追求名校,對於孩子們的全面發展時極其不利的。
我國政府已經認識到應試教育的弊端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2010年國家頒發的《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各地要堅持"以人為本,推進素質教育"的教育理念,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促進孩子健康成長成才。這種教育理念的提出為各地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大方向,為各級教育部門提出了工作的基本要求。
對於學校來說,應把思想品德教育、素質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要對學生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法制觀念和公民意識教育,把"德育為先"、"推進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掌握合理的教育方式,能夠在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個人權利,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的基礎上來幫助他們、要求他們、因材施教;家長們也應轉變傳統應試教育的理念,關注孩子的全面發展。
在尊重孩子自主權利之上給予孩子合理的引導和教育。以自身的豐富閱歷和專業的眼光幫助孩子進行選擇、判斷,而不是逼孩子成才或者規劃孩子成才;總之,社會各界都需要認識到身上肩負培養優秀下一代的責任感,共同努力,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構建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幫助孩子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保障其健康成長,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提升我國的核心競爭力。
㈦ 說說中國「虎媽」的利弊
虎媽就是個瘋子,她的教育太變態了。很不適合孩子,虎毒還不食子呢,孩子在她手裡就成了實驗品了,太恐怖了。利是什麼我認為應該沒有。
㈧ 「虎媽」丈夫耶魯法學院教授被指控性騷擾,這是怎麼回事
“虎媽”丈夫魯本菲爾德因被指控性騷擾,被耶魯大學停職。
㈨ 美國人怎麼看待「虎媽」
可是昨天我發了博文《虎媽讓美國的中國父母形象掃地》之後,後面的評論讓人吃驚,很多網友竟然認為虎媽是對的,要向她學習和看齊。
其實如果你看了虎媽的書,就會知道,虎媽那些苛刻的辦法都是她以前使用的。一年半以前,她的小女兒開始了對母親的激烈的反叛:尖叫、當眾摔杯子、和她公開對罵,經過無數次堪比「核戰爭」的母女斗爭,虎媽最後妥協了,她說:「你贏了,露露。」
她允許小女兒放棄了她和女兒都付出了無數心血的小提琴,她允許女兒去打自己喜歡的網球,她甚至允許上高中的大女兒談戀愛,每天練琴時間由原來的六個小時降至一個半小時……
我覺得這是虎媽值得學習之處,當她意識到自己的辦法在小女兒身上行不通的時候,她讓步了,沒有繼續把孩子往死角里逼。她反思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得失和她自己的成長歷程,寫下了《虎媽戰歌》這本書。
很多美國人都把眼睛盯在虎媽小時候對孩子的苛刻上,津津樂道於此,而忽略虎媽後來的轉變,而中國父母,只把眼光放在虎媽孩子的成績上,沒有看到虎媽後來融合了中西方教育的方式對待孩子的做法。
國內有編輯跟我說,《時代周刊》刊載了虎媽的故事,國內人認為這說明美國主流社會認可虎媽的教育方式,這種理解很片面。《時代周刊》的那篇文章深入分析了虎媽造成熱議的深層原因,因為它觸動了美國人的兩個神經:對美國衰敗的恐懼和對孩子未來的擔心。全面地闡述了這件事的來龍去脈,虎媽的前後觀點,包括心理學家的支持與否定意見,他們是把事實展現在讀者面前,讓大家更深入全面地去看待這個現象,去進一步的思考反思。
曾有一個美國人在論壇上發評論說:請不要用老虎這個詞去形容你自己吧,老虎會讓它的虎崽子做它自己,就當一個虎崽子,而你不讓你的孩子成為她自己,你沒法和老虎比。
實在說,虎媽不會影響到美國的孩子多少,美國的中產階級管教孩子都是很嚴格的----用他們的方式:既激勵孩子上進又尊重孩子的個體差異。他們抓孩子的體育、學習、社交、社團活動、各種比賽等等都非常投入,很多受過最好教育在職場上叱吒風雲的女人做了母親之後會辭職回家帶孩子,他們怎麼可能對孩子放任自流!美國名校白人孩子佔了大多數,他們可都是美國父母用美國方式培養出來的。不能用一些底層人對孩子的放任自流、管生不管教來和中國父母比,其實中國人口裡農民佔了大多數,但是我們不覺的那些留守兒童代表了中國的孩子的狀況,而是把城市中父母進行早教的那些孩子當成中國兒童的代表,美國也是一樣。中產階級的孩子都被賦予了要當精英的期望。
我們中國人,向來不缺虎媽狼父,很多人相對於虎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虎媽至少不打孩子,我們甚至都出現過幾百個耳光將女兒推上鋼琴領獎台的父親。
如果國內的父母因為虎媽事件認為嚴苛的對待孩子,剝奪孩子一切選擇的權利是正確的做法,變本加厲地以教育為由行虐待之實,那必將是孩子們的災難。
說到孩子的成功,標准在哪裡呢?在美國,無數的孩子都拿全A,每年都有上百個孩子去卡耐基表演,這些就能定義為孩子的成功嗎?我周圍的中國孩子絕大多數都是全A生,這個在美國實在是不難做到的,上天才班的、彈琴得獎的、每年自己開演奏會的、在青少年交響樂團當首席的、業余時間自組樂隊的、考上常春藤大學最好的專業的比比皆是,這些孩子的中國父母,付出很多心血陪伴孩子成長,卻沒有像虎媽那麼極端,孩子們做到了虎媽孩子並沒有做到的事情。
像虎媽那樣考上一流大學當上教授就叫成功嗎?應該說,那隻是成功的一種。美國有成千上萬的教授,他們都是來自於不同的養育方式。
而虎媽原先的方式,卻可能給孩子帶來終生的傷痕。
很多心理學家分析虎媽心靈深處是有傷痕的,至少她的自我是不完整的,她或許也認識到了,但是不肯面對或者當眾承認罷了,她對待孩子的方式反映了這一點。
我翻譯了兩篇被「虎媽「式的父母養大的孩子在虎媽出來後寫的文章,在北美,這兩篇文章流傳很廣,希望對國內的父母也有些借鑒意義。
㈩ 對虎媽教育的看法兩方面
和原先的「哈佛女孩」有類似之處。
1 都有炒作的成分。
2 這類教育故事所涉及的原型觀念其實都是同一個。
3 往往被社會主流思想當成異端,不是高高捧起,就是重重摔下。
有教育專家評論,狼爸虎媽的教育損害了孩子的自主性,對人性的虧欠是隱藏性的。從純理性的角度而言,確實如此。然而,不論父母們持怎樣的觀點,他們總是說一套做一套,也就是他們的父母的那一套。現實的情況要復雜的多,其實無論父母怎樣教育兒女,只要能夠理性地設計孩子的行為,結果都會是很好的,只要這種管教,能夠起到實用性。家庭有兩個作用,提供歸屬感和社會化,健康的家庭不限制感受,但行為一定要被潛獵的,別忘了,周圍環境同樣自始至終在影響你的孩子。
很多父母的教育總是流於形式,一時興起,其實大多沉溺於無意識的暗示。父母和孩子之間任憑相互行為的刺激而自然演化出的關系,對彼此往往都沒有好處。其實,父母應該為了孩子成年後的行為負一定責任。管教孩子是有風險的,因為家長很容易濫用管教的權力,所以家長必須用一種教育形式取代自我的傾向。這就涉及到同一個原型觀念,父母和子女的關系裡,父母一定要多付一些責任。在現實中,父母無意識中對孩子的暗示,並不比狼爸虎媽所謂的「暴力」更無害,諸如各種類型的感受性的傷害,放任、溺愛或反復無常的家長風格,混亂、荒誕的家庭氣氛,流於庸俗的管教理念,對孩子的傷害也相當大。更可怕的是,家長往往主觀性上卻認為自己已經秉持了某種家教理念。在現實中,家長的自我往往取代了教育的理念。
家庭教育首先就是要消除混亂,因為各種未被修整的關系中普遍存在情緒化和自由放任的因素,這些混亂會耽誤孩子對社會前景的認識。相反,如果環繞孩子的是清晰的行為暗示,那麼無論這種行為上的要求多麼苛刻,它始終有助於孩子消除環境中的混亂。
很多教育專家立即就會對此類教育產生「失衡」的印象,然而現實不等於理性,並不是精美的手工品,而是險惡的條件。好習慣的養成是至關重要的,但具體怎麼養成無所謂,因為最終養成的都是好習慣。任何教育都是傷害性的,因為我們的大環境是傷害性的,充滿各種有毒的暗示。反觀,所謂社會主流,往往反復無常、麽棱兩可,說的漂亮但往往缺乏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