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違約責任的第三人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第三人責任有什麼不同。。講得簡單點,謝謝
違約責任第三人來責任:通俗自說:就是為了第三人而承擔了違約責任。
比如你去買冰箱定好了明天交貨,結果當天晚上被第三人偷了;商家交不出冰箱就違約咯,雖然是第三人侵權的,但是你只可以直接用合同找商家賠,說違約准時不交;至於第三人讓商家自己去追償等待破案;還有就是那個轉租的和再轉第三人承攬的都是好例子
侵權責任的第三人責任:主要是一些無過錯責任。
比如你家未成年侵權別人了,可是負責的只會是家長;雇員執行公務時侵權了,僱主不知情都要承擔責任;狗被第三人挑逗咬了別人,主人的無過錯責任……這時候第三人侵的權可是是那個無過錯認承擔的侵權責任。至於那個倒霉的承擔人要嘛你回家打你孩子,或者靠合同叫你雇員賠償,那挑逗第三人,主人可以賠後再找他追償
『貳』 自助游組織者的法律責任問題
你好
這個一般不存在責任,你只是組織,未收費用,雙方不存在相關權利與義務,如果沒有過錯,出了問題不存在法律責任,但建議你們去之前,把宣傳工作做好,讓大家注意安全,責任自負!採納哦!
『叄』 什麼是對第三人的侵權責任,什麼情形下產生這
一、什麼是對第三人侵權責任
所謂對第三人的侵權責任,是指因租賃物本身及其設置、使用、保管等造成第三人的財產損害或者人身傷害。
二、什麼情形下產生對第三人的侵權責任
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這種侵權責任通常有四種情形:
(一)產品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二條的規定,租賃物因本身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和財產損害的,應由租賃物的供應商或者製造商承擔賠償責任。出租人雖非租賃物的製造商,但在承租人於租賃期滿行使留購選擇權時,出租人便成為銷售者。在這種情況下,出租人仍不負租賃物的產品責任。這是因為:第一,融資租賃的實質是出租人對承租人的融資,其經濟地位接近於金融業者,而異於商業銷售者,實質的買賣關系存在於承租人和出賣人之間。第二,在融資租賃中,出租人並不與租賃物發生直接聯系,不具備有關租賃物的商品知識、信息、檢測技術和手段等。
(二)高度危險作業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三條的規定,從事高度危險作業的經營者對因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時,應承擔無過錯賠償責任。當租賃物為高度危險作業的設備時,該設備的經營者應對設備造成的損害後果承擔賠償責任。依民法學說,判斷經營者的標准有兩條:運行支配和運行利益。對高度危險作業的設備擁有支配權並享受運行利益的人為經營者,應對租賃設備造成他人損害負賠償責任。在融資租賃中,承租人對租賃物的運行擁有支配權,並享有運行利益,當然應作為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而出租人並未實際佔有租賃物,對租賃物的運行沒有支配權,同時,出租人收取的租金與租賃物的使用收益並非對價關系,不存在租賃物的運行利益。因此,對租賃物屬高度危險作業設備而致第三人損害的情形,出租人不負損害賠償責任。
(三)建築物責任
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六條的規定,如果租賃物是建築物或者構成建築物的一部分,因倒塌、脫落等致人損害的,出租人作為租賃物的所有權人,承租人作為租賃物的管理人,均應承擔民事責任。但在融資租賃中,出租人對租賃物只擁有名義上的所有權,這種所有權實際上是出租人為保證其收回投資的一種抵押擔保物權,承租人則擁有租賃物的佔有權、使用權和收益權,因此應由承租人承擔賠償責任。
『肆』 第三人侵權情形下如何安全保障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第六條對安全保障義務的范圍和違反義務時的責任界限進行了界定。根據該規定,從事社會活動應當對相關公眾的安全給予合理的注意,疏於注意造成他人人身損害的,安全保障義務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在第三人侵權的情形,安全保障義務人沒有盡到注意義務的,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該理論旨在解決不作為行為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問題,對解決審判實踐中的眾多新類型案件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就第三人侵權情形下安全保障義務人賠償責任的有關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一、從事經營活動的經營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法律依據。 在《解釋》出台前,對經營者應否承擔責任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在經營性場所發生的第三人傷害,不是來自於經營場所危害、其工作人員傷害以及所提供直接服務的傷害,非經營者所能控制,並且現行法律沒有規定經營者應承擔責任,故經營者不應承擔責任,應當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另一種觀點認為,安全保障義務作為一種法定義務,經營者必須履行。這一義務要求經營者為積極的作為行為,保障消費者的人身或財產安全。經營者的消極不作為往往構成對其安全保障義務的違反。經營者對源自經營場所內的危險不採取適當的措施,更是違反了安全保障義務,應當對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 實際上經營者負有安全保障義務是有法律依據的,一是《民法通則》第五條的規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積極實施侵害行為為法律所禁止,消極不履行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人身損害也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二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八條的規定: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該規定是經營者從事經營活動負有安全保障義務的直接法律依據。 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的法理依據,一是經營者對因其從事該經營活動所使用的場所具有他人不可比擬的控制能力,他最可能了解整個場所的實際情況、預見可能發生的危險和損害,並且最有可能採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損害的發生或者使之減輕,所以其理應承擔一種從事該經營活動的安全保障義務。這種義務通常源於他對危險源的控制能力,只要受害人有合理理由可以相信對方將保護其利益,職業上的經驗也會導致積極的作為義務,如注意到一些不為受害人本人所知的風險。從這個角度講,安全保障義務人相對於受害人是處於優勢地位的一方,在規范層面適當加重其責任合於實質平等的民法理念。 二是收益與風險相一致的要求。從危險源中獲取經濟利益者經常被視為有制止危險義務的人,對其課以相應的安全保障義務是合理的。另外經營者違反應當積極作為的安全保障義務,使本來可以避免或者減少的損害得以發生或者擴大,增加了損害發生的幾率,因此經營者應當為受害人向直接侵權人求償不能承擔風險責任。讓無辜的受害人得到救濟,而讓那些侵害他人或者無視他人安全的人承擔責任和風險,符合司法正義的理念。 二、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侵權責任的歸責基礎和歸責原則。 安全保障義務表現為一種積極的作為行為。積極的作為義務的存在和義務人對該義務的違反就構成了對其不作為行為作出可歸責性判斷的基礎。違反安全保障義務致他人損害的責任承擔,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因為安全保障義務人責任成立的基礎在於其對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過錯。設定安全保障義務的目的在於平衡利益和分配社會正義。因此,應當清楚的認識並正確地把握好這種平衡作用的力量。在對受害人提供必要保護的同時,不能無視對安全保障義務人課以過重的無過錯責任所帶來的消極作用,如果過於嚴格的使大量的社會活動主體不得不時常面對巨額的損害賠償,勢必極大的增加其成本與風險,那時最終受到損害的將是社會生活本身。 從安全保障義務的產生原因層面看,判定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也應當是過錯責任原則。原則上,消極的不作為行為不能成為侵權法層面中所稱的侵權行為。但基於前述,有必要將特定的人的不作為行為確定為對其應負的積極的作為義務的違反,因而亦構成侵權行為。過錯責任原則是侵權行為法中基本的歸責原則,只要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無需考慮行為人過錯,對於那些因消極的不作為導致他人損害的人,就必須要認定其主觀上具有過錯。退而言之,即便在立法政策角度看,不考慮不作為行為人的過錯而使其承擔責任也是不公平的。而不作為行為與積極的作為行為最顯著的的差異即在於,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很難判定。單純從不作為行為本身無法說明他具有過錯。因此,若要考量不作為行為人的過錯,只能看他是否負有一種須積極作為的義務。盡管在制定法中很少見到明確的一般性規定,但社會生活的共同需要、一般的倫理道德、法律的價值理念都提出了明確此種義務的需求。因此,確立安全保障義務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判斷不作為致害場合是否存在過錯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經營人對經營場所具有支配和控制力並從營業中獲取利益,其負有保護義務。任何一個人都會認同,在消費場所中人身安全的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由此,經營人在第三人侵權發生時就負有提供與其活動相適應的預防第三人侵害的安全保障義務,如果其在第三人侵權發生時未盡與其營業相適應的安全保障義務,理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三、安全保障義務人所應承擔責任的形式和性質 安全保障義務人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並可向第三人追償。 (一)補充賠償責任 1、不真正連帶責任 不真正連帶責任是指數個債務人基於不同的發生原因,對於債權人負以同一之給付為標的之數個債務,依一債務人之完全履行,他債務因目的之達到而消滅之法律關系。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數個責任人均系基於各自獨立的侵權行為而生對受害人的賠償責任。這一點與第三人侵權與安全保障義務人消極的不作為競合之情形顯然具有契合之處。但另一方面,第三人侵權情形下,安全保障義務人所應承擔的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還是有區別的。不真正連帶責任中的各個債務人對於受害人都發生全部責任,,一債務人承擔了責任後,其他債務人之責任消滅。而在第三人侵權情形下,安全保障義務人責任范圍的確定並非絕對地為全部,而是應視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相應地,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責任後,第三人的責任並非消滅。 2、補充賠償責任 在第三人侵權的情況下,經營者違反安全保障義務,使本可避免或者降低的損害發生或者擴大,因此其應為受害人向直接責任人求償不能的後果承擔一種風險責任。這種責任的性質屬於補充賠償責任,其基本結構是:直接責任人應當首先承擔賠償責任,在直接責任人無法確定或者無能力賠償的時候,才可由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與其能夠防止或者降低損害發生或者擴大范圍內的賠償責任。換言之,實施加害行為的侵權人是損害結果的直接責任人,安全保障義務違反人是補充責任人,兩者構成責任競合,但發生競合的兩種責任的范圍並不一定是一致的。 (二)向第三人追償的問題 因安全保障義務人存在未盡安全保障義務的過錯,因此其承擔的補充賠償責任屬於一種自己責任,而非替代責任。由此帶來的問題是:安全保障義務人承擔了補充賠償責任後,賦予其對侵權第三人的追償權的妥當性問題。一般來說,承擔自己責任的責任人就其承擔責任無權行使追償權,但肯定安全保障義務人在承擔補充賠償責任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的依據在於:1、實施積極加害行為的第三人理應對受害人的損害結果承擔全部賠償責任,這種責任不應因安全保障義務違反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而全部或者部分免除。安全保障義務人應當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規定,體現了制裁最終責任人的價值觀,這與不真正連帶責任的要求是一致的。2、安全保障義務人所要承擔的「其能夠防止或者制止損害的范圍」內的補充賠償責任,顯然不是一般人都要面臨和承擔的責任。這種補充賠償責任的承擔成為現實以後,其雖享有追償權,但該追償權往往淪於紙上談兵,換言之,補充責任人追償成功的幾率是極低的。因此,該補充責任的承擔構成了一種風險,而這種風險可以認為是安全保障義務人所承擔的自己責任的客體。在安全保障義務人承受這種風險的時候,亦足以體現對安全保障義務人疏於安全保障義務的過錯以及其不作為行為與損害結果間存在的因果關系的可歸責性。3、安全保障義務違反人承擔的補充賠償責任對實施加害行為的第三人來說,構成不當得利,他因此獲得的消極利益應當返還。在存在第三人實施加害行為情形的情況下,讓安全保障義務違反人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目的並不是認為他是最終責任人。盡管此種追償權往往在事實上無法獲得滿足,但至少應當在法律條文里加以規定,從而體現對真正加害人的徹底否定。這符合社會公眾的一般道德判斷標准,亦不會導致確立安全保障義務之目的根本無法實現的結果。
『伍』 由於第三人侵權租賃方可以向出租方請求承擔違約責任嗎
1、出租房有義務保持出租物的安全性、使用性,如果是由於出租人未盡到維專護義務,而造屬成的損害後果,可以要求出租人承擔違約責任。
2、如果出租人已經履行了維護義務,損害完全是由於侵權人的侵權行為造成的,就不能要求出租人承擔責任,因為其不存在違約行為。
『陸』 第三人侵權是什麼意思
上面那個回答你扯什麼,人家問的是法律問題。第三人侵權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版具體概念!比如權合同中的第三人侵權,就是你與合同相對人之間存在合同,但是你的權利收到了另外第三方的侵害,這就是第三人侵權!在比如,A的孩子在B學校上學,期間被外校的人打傷了,這外校的人就是第三人侵權。法律上一般是第三人負主要責任,相對人負與其過錯相信的責任
『柒』 沒有第三人侵權的證據怎樣起訴
既然沒有證據,就無法證明有侵權的事實存在。
不能證明有事實發生,怎麼能夠起訴?
『捌』 如何認定商業秘密中第三人的侵權行為
第三人是指直接獲得權利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人以外的人。在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中,商業秘密權利人為第一人;而直接獲得權利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人為第二人,第二人包括以不正當手段獲取、使用或者允許他人使用的行為人,以及雖通過正當途徑獲得商業秘密但違反保密約定或要求而披露、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業秘密的行為人。第三人有惡意第三人與善意第三人之分,由長昊商業秘密專業團隊律師為你分析:
(一)善意第三人的行為
善意第三人的行為是指第三人不知且不應該知道第二人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1款的違法行為而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的行為。善意第三人不知且不應該知道第二人的行為違法,因此善意第三人獲取、使用、披露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主觀上沒有過錯,通常不應承擔法律責任,但自其知悉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後,應當經權利人的同意而繼續使用,並向權利人支付相應的使用費。
一個國家對善意第三人的處理與其民法中動產的善意第三人保護制度有著某種聯系,並受其決定和制約。如何正確處理善意第三人的問題,國際許可貿易工作者協會主辦的AIPPI雜志有關商業秘密中的善意第三人問題討論中反映出各國較大的分歧。對行為人善意通過侵犯了商業秘密的他人獲得商業秘密,是否應該被禁止使用,主要有兩種認識:以芬蘭、荷蘭、愛爾蘭、巴西等國的工作小組認為,商業秘密權利人不能禁止善意第三人使用該商業秘密;德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丹麥、美國等國的小組認為商業秘密的所有者不能對善意取得該商業秘密的後繼使用者主張權利,然而經過通知後,商業秘密的所有者可以禁止後繼者使用;日本、法國、匈牙利等國的小組也同意禁止善意第三人使用,但存在比較有力的第三人免責、例外規定,日本小組認為正常商業交易中獲得的商業秘密應當除外(即不應被禁止使用),法國小組則建議對支付了對價或進行了投資且僅為善意獲得者的利益使用者除外,匈牙利小組認為商業秘密的所有人在特定時間內及時提出不得使用的要求,對善意獲得者進行了補償的條件下,善意第三人不應該使用該商業秘密。現在國際上多數國家認為善意第三人取得的商業秘密可以被禁止使用。
對善意第三人的「善意」主觀狀態,按多數國家的規定,「通知」有致使「善意」消失的破壞力。美國《侵權法重述》第758節規定,行為人從第三人獲得他人使用商業秘密,沒有注意到其屬商業秘密且第三人的披露違反了對他人的義務;或行為人因錯誤獲知該商業秘密,沒有注意到秘密性和錯誤,對接到通知之前的披露或使用,對他人不承擔法律責任,對接到通知之後的披露或使用,對他人承擔法律責任,除非在此之前其已善意支付了商業秘密的對價,或已如此地改變了其狀態致使其承擔責任失去公平。在有些情況下,禁止被告接到通知後的進一步使用,是不公平的,可以考慮附加其他救濟,如允許被告使用,但需支付合理的使用費。
我國《合同法》第353條規定:「受讓人按照約定實施專利、使用技術秘密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由讓與人承擔責任,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這一規定有嚴重缺陷,沒有考慮到受讓人的主觀上是否具有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況。該規定應只適用於第三人沒有過錯的情況。在第三人有過錯的情況下,受讓人如不對專利權人或技術秘密權人承擔侵權責任,會嚴重動搖專利權制度和商業秘密保護制度基礎,損害整個知識產權制度。也有學者認為,《合同法》第353條規定應該是合同雙方之間內部的責任及分配。實施所轉讓的專利、技術秘密侵害合法專利權、商業秘密權的,如果被判賠償損失,對合法專利權人、商業秘密權人,應該由讓與人、受讓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如果還被責令停止侵權行為,受讓人還必須停止有關生產和銷售。在「對外」承擔了侵權責任之後,再根據《合同法》第353條規定,在「內部」由受讓人向轉讓人追索損失賠償,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第33條規定:「技術秘密受讓人或技術秘密得悉人不知道也沒有合理的依據應當知道該技術秘密是非法轉讓或違約披露的,賠償責任由非法出讓入或違約披露人承擔,該技術秘密如果尚未公開,技術秘密受讓人或技術秘密得悉人獲悉屬非法轉讓或違約披露後應當立即停止使用,並採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保守秘密。技術秘密受讓人或技術秘密得悉人所遭受的損失及採取保密措施的費用,可向非法出讓人或違約披露人追償;無法追償的,由合法擁有技術秘密的企業與技術秘密受讓人或技術秘密得悉人合理分擔。經合法擁有技術秘密的企業書面同意,技術秘密受讓人或技術秘密得悉人可以繼續使用該技術秘密。」相比之下,《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第33條的規定比《合同法》第353條的規定更科學,更具可操作性
(二)惡意第三人的侵權行為
惡意第三人的侵權行為是指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第二人實施了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1款的違法行為,仍獲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惡意第三人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實質上同第二人的行為一樣,也是對權利人商業秘密的侵犯。我國有關法律法規都十分明確地規定了惡意第三人的侵權行為。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2款規定:「第三人明知或者應知前款所列違法行為,獲取、使用或披露他人的商業秘密,視為侵犯商業秘密。」國家科委《關於加強科技人員流動中技術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見》第8條規定:「用人單位在科技人員或有關人員調入本單位時,應當主動了解該人員在原單位所承擔的
保密義務和競業限制義務,並自覺遵守上述協議。明知該人員承擔原單位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義務,並以獲取有關技術秘密為目的故意聘用的,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深圳經濟特區企業技術秘密保護條例》第27條第3款規定:「明知他人負有競業限制義務不得到本企業任職,仍然招用該人的,市科技主管部門應當責令立即停止侵權,並根據情節處以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的罰款。」第30條規定:「明知或應知以違約披露或者以不正當手段獲取的技術秘密,受讓、使用或煮再向他人披露該技術秘密的,其轉讓協議無效,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由市科技主管部門封存與技術秘密有關的設備和資料,並處以5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
惡意第三人侵權行為有兩大構成要件:
1.主觀要件,即第三人對第二人的違法行為「明知或應知」。明知是一種故意狀態,應知是一種過失的主觀狀態。在私法理論上,過失與故意產生相同的法律後果,因此,反不正當競爭法將惡意第三人的明知行為和應知行為同等對待,以侵犯商業秘密行為論。過失是指欠缺善良管理人的注意。
美國《侵權法重述》第757節專門討論第三人「應該知道」是什麼樣的主觀狀態:所謂行為人應該知道,指一個有理智的人從其掌握的信息可以推論出該事實;或一個有理智的人在特定情勢下會產生疑問,根據疑問其以合理的智力和注意力,將會知道該事實。美國《侵權法重述》第757節還指出,「應該知道」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即商業秘密的秘密性和違反義務披露:依本條所述規則,行為人只有同時意識到有關信息是秘密的事實,和第三人的披露違反其義務的事實,才承擔法律責任。但是,這兩個事實經常相互依存,注意到一個就同時注意了另一個。因此,如果行為人知道某人提供給他的是另外一個人的商業秘密,行為人就應該對某人有否披露該信息的授權,產生疑問。只要商業秘密的收受者知道存在違反保密義務或不正當獲取手段,知道意外或事故導致泄露,就應該知道自己的收受行為構成侵權。從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第10條第1款的規定來看,如果行為人不是「被動」地接受他人違法行為的結果,而是積極促成、唆使他人盜竊、利誘、脅迫或以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得權利人的商業秘密,那麼行為人應該是「第二人」,而不應該是「第三人」。這一認識與世界貿易組織中的《TRIPS協定》及美國《侵權法重述》的精神相一致。
2.客觀要件,即第三人自己客觀上實施了違法行為,包括從第二人那裡獲取商業秘密,使用或允許他人使用該商業秘密,披露該商業秘密。具體您可以咨詢專業的商業秘密律師,邱戈龍尖端知識產權專家
『玖』 旅行社有哪些侵權行為及解決辦法
這個主要有三種。
1.組團旅行社。
遊客報名的旅行社行為不當導致旅遊者人身財版產損害事權件的發生。比如旅遊線路不安全,導游沒有提醒遊客各種安全隱患,且沒有採取積極的防止危害發生的措施。
2.旅遊服務供應商(也就是負責接待的當地旅行社)。
比如安排的飯店設施不符合安全標准引起旅遊者的摔傷、餐館衛生不達標引起旅遊者的食物中毒、旅遊車輛駕駛員不按規定行使造成旅遊者受傷或者死亡等等。
3.第三人。
前兩者以外的第三人造成。比如旅遊者在正常行走時,被機動車輛撞傷、旅遊者在旅遊目的地與他人發生肢體沖突而受傷等。
『拾』 旅遊出現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怎麼處理
一、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概念及特徵從民法原理看,競合是因某種法律事實的發生而致使兩種或兩種以上權利的產生,並使這些權利產生沖突的現象。本文所述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競合,系指一個不法行為同時符合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導致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交叉重疊的法律現象。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具有以下特徵:(1)須是同一不法行為。若行為人實施兩個以上的不法行為引起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同時發生的,不是責任競合。(2)引起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不法行為,是由一個民事主體實施。(3) 同一不法行為同時符合侵權責任、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4)必須同一給付內容。受侵害方只能獲得一次給付滿足,若獲多次滿足,對不法行為人是不公平的。二、責任競合產生的原因、條件(一)競合產生的原因 1、一方的違約行為同時侵犯了法律規定的強制性義務,如保護、照顧、通知、忠實等附隨義務或其他法定的不作為義務。 2、侵權性的違約。侵權性違約行為,系指行為人實施的侵權行為致他人合同利益受損,符合違約行為的構成要件。例如:保管人無權處分保管物而將保管物出賣給第三人,則無權處分人使寄存人受到損失的行為是侵權行為,同時又構成違反保管義務的違約行為。 3、違約性的侵權。違約性侵權行為,即合同當事人的違約行為致他人合同利益以外的利益損害,符合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例如:甲交付的電視機有嚴重瑕疵;乙購買以後在使用中發生爆炸,造成乙身體受傷。 4、行為人實施侵害他人權利並造成損害的行為時,若加害人和受害人之間事先存在著一種合同關系,使侵權人對受害人的損害行為,不僅可以作為侵權行為,也可以作為違反了當事人事先約定的義務的違約行為對待。如醫生重大過失造成病人傷害或死亡的行為。 (二)競合產生條件 根據《合同法》第122條的規定,違約責任與侵權競合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行為人實施了一個違反民事義務的行為。行為人雖負有民事義務,但其未違反該項民事義務,則不產生民事責任,也就不存在責任競合的問題。而且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是基於行為人同一違反民事義務的行為產生的,如果行為人實施了數個性質不同的不法行為,既產生了違約責任又產生了侵權責任,則行為人分別承擔不同的法律責任,不產生責任的競合問題。 2、該行為引發的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在適用法律上彼此重疊。如果行為人應承擔的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在責任後果上彼此並存不悖,屬於責任聚合的問題,則不會發生責任競合及依法確定責任選擇取捨的問題。 3、該行為同時符合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行為須同時觸犯了合同規范和侵權行為規范,並符合法律關於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構成的規范要求。這些問題需要在法律上予以確定。 三、國外有關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法律學說及法律處理 (一)國處有關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競合的法律學說 1、法條競合說,也稱為法規競合說。為德國及法國學者所倡。該理論認為,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都是侵害他人權利的不法行為,兩者在性質上是相同的。違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特別形態,它們是特別法與普通法的關系。因此,「當事人只有一個請求權,即違約責任請求權,並不發生請求權的競合問題。」法條競合說的優點在於確定法律適用的單一性,避免了雙重請求權的存在。缺陷在於:(1)法律分類錯誤,從邏輯上看,侵權行為法與合同法是相對獨立且地位平等的法律,兩者不存在普通法與特別法的關系;(2)忽視了二者之間的明顯差別。違約行為與侵權行為無論在概念、特徵、構成要件、法律後果上都是不相同的。(3)不利於對受害人的保護。例如,因產品瑕疵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和死亡的情況下,適用違約責任,受害人只獲得財產損失的賠償,不包括對人身傷害的賠償和精神損害的賠償。這對受害人是不公平的。 2、 請求權競合說。由德國學者迪茨(Dietz)首先提出。該說認為,民事責任競合本質上是訴訟請求權的競合;一項民事違法行為同時符合兩種以上形式的民事責任構成要件時,不同的責任規則體系均對其具有適用力;受害人依據不同的法律規則可取得兩個以上獨立的訴訟請求權,既可以選擇行使其中某一請求權,也可以交叉援引法律,還可以自由轉讓或處分其中某些請求權;但無論在何種條件下,受害人的某一請求權得以實現時,其他的請求權也歸於消滅。該說的缺陷在於對數個獨立的請求權間的共生關系不能作合理的解釋,在實踐上又與民事訴訟法理論發生矛盾。 3、 請求權規范競合說。由德國學者拉倫茨(Larenz)所首倡。該說目前在民法理論與實踐中佔有支配地位。該說認為,債務人基於違約或侵權行為所侵害的僅是一個義務,故一個事實同時符合違約行為或侵權行為兩個要件時,僅產生一個請求權。該說主張單一請求權,吸收了法條競合說避免權利人雙重請求的合理內容,揚棄了請求權競合說因承認請求權的雙重存在而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在法律適用方面,該說主張發生競合的責任規范皆可適用,擺脫了法條競合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