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術侵權向哪裡舉報
學術侵權一般可以向當地的教育部門舉報,然後經過教育部門的檢查立案。
❷ 什麼叫專利侵權
專利權是專利人利用其發明創造的獨占權利,專利侵權是指未經專利權人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實施了依法受保護的有效專利的違法行為。
專利侵權類型:
1、未經許可製造專利產品的行為;
2、故意使用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
3、銷售、許諾銷售未經許可的專利產品的行為;
4、使用專利方法以及使用、銷售、許諾銷售依照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
5、進口專利產品或進口依照專利方法直接得的產品的行為;
6、假冒他人專利的行為;
7、冒充專利的行為。
專利侵權行為分為直接侵權行為和間接侵權行為兩類。
直接侵權行為。這是指直接由行為人實施的侵犯他人專利權的行為。其表現形式包括:製造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使用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許諾銷售發明、實用新型專利產品的行為;銷售發明、實用新型或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進口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行為;
使用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的行為;
間接侵權行為。這是指行為人本身的行為並不直接構成對專利權的侵害,但實施了誘導、慫恿、教唆、幫助他人侵害專利權的行為。間接侵權行為通常是為直接侵權行為製造條件,常見的表現形式有:行為人銷售專利產品的零部件、專門用於實施專利產品的模具或者用於實施專利方法的機械設備;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授權或者委託,擅自轉讓其專利技術的行為等。
根據有關法律的規定,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
行政責任
對專利侵權行為,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有權責令侵權行為人停止侵權行為、責令改正、罰款等,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應當事人的請求,還可以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進行調解。
民事責任
1、停止侵權,是指專利侵權行為人應當根據管理專利工作的部門的處理決定或者人民法院的裁判,立即停止正在實施的專利侵權行為。
2、賠償損失。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專利權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確定;被侵權人所受到的損失或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可以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
3、消除影響。在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給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的商譽造成損害時,侵權行為人就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承擔消除影響的法律責任,承認自己的侵權行為,以達到消除對專利產品造成的不良影響。
刑事責任
依照專利法和刑法的規定,假冒他人專利,情節嚴重的,應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刑事責任。
❸ 侵權是什麼意思
侵權是指一種侵害他人權益的行為,因此侵權行為也可以稱為一種侵害行為。
侵權行為的分類:
(1)按構成要件分
一般侵權行為:指行為人基於過錯直接致人損害,因而適用民法上一般責任條款的行為。
特殊侵權行為:行為人雖無過錯 但依民法特別責任條款或民事特別法應承擔責任的行為 。
(2)按侵害對象分
侵害人身權行為:包括侵害他人身體和心理的行為。
(3)按致害人的人數分
單獨侵權行為:致害人僅為一人的侵權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致害人為二人以上的侵權行為 致害人應負連帶的損害賠償責任。
(4)按行為性質分
積極侵權行為:指致害人以積極作為的形式致人損害的行為。
消極侵權行為:指致害人以消極不作為的形式致人損害的行為。
(3)學術侵權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侵權民事責任的概念和特徵:
一、侵權民事責任的概念
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二、侵權民事責任的特徵
1、侵權民事責任是法律責任,不是道義責任;
2、侵權責任是民事法律責任,不是刑事、行政責任;
3、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是財產責任;
4、侵權責任以補償性為主。
❹ 侵權行為,包括什麼
侵權行為指的是侵犯民事權益的行為。
《侵權責任法》第二條回 侵害民事權益,應當依照答本法承擔侵權責任。
本法所稱民事權益,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姓名權、名譽權、榮譽權、肖像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監護權、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標專用權、發現權、股權、繼承權等人身、財產權益。
❺ 侵權是什麼意思
侵權行為是一種侵害他人權益的行為,因此侵權行為也可以稱為一種侵害行為,這可以從詞源學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證。在英語中,「侵權行為」一詞稱作「tort",來源於拉丁文「tortus ",原意是指扭曲和彎曲,它也用於將某人的手臂或腿砍掉的情形,此種含義現在仍然能從德語(jemanden einen Tort antum;Tortur)和法語(avior tort;faire tortous)中找到,以後該詞逐漸演化為錯誤(Wrong)的意思。在法語中,tortum和tort都是來源於拉丁語「delictum",其原意是「過錯」,「罪過」。拉丁語名詞delictum派生於動詞delinqere(偏離正確的道路),意思是一個違法、一個失誤或者一個錯誤。中文的「侵權行為」一詞「最早於清末編定《大清民律》草案時才開始應用。」但是在舊中國民法中對侵權行為的概念卻缺乏明確的界定。
侵權行為是一種侵害他人權益的行為,因此侵權行為也可以稱為一種侵害行為,這可以從詞源學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印證。在英語中,「侵權行為」一詞稱作「tort",來源於拉丁文「tortus ",原意是指扭曲和彎曲,它也用於將某人的手臂或腿砍掉的情形,此種含義現在仍然能從德語(jemanden einen Tort antum;Tortur)和法語(avior tort;faire tortous)中找到,以後該詞逐漸演化為錯誤(Wrong)的意思。在法語中,tortum和tort都是來源於拉丁語「delictum",其原意是「過錯」,「罪過」。拉丁語名詞delictum派生於動詞delinqere(偏離正確的道路),意思是一個違法、一個失誤或者一個錯誤。中文的「侵權行為」一詞「最早於清末編定《大清民律》草案時才開始應用。」但是在舊中國民法中對侵權行為的概念卻缺乏明確的界定。
❻ 什麼是侵權行為的認定
侵權行為的認來定,是指行源為人實施的行為造成受害人一定的損失,而共同侵權則是指實施侵權行為的人至少在兩個以上。
❼ 學術抄襲
學術評估體系與學術良知——從王銘銘事件說起
作者:王曉華
發表日期:2006-02-15
文章來源:劍虹評論網
王銘銘事件再一次暴露出中國人文學術的貧困:身為中國最高學府的知名學者,二十餘萬字的專著中竟然有十萬字抄自國外同行的書,不能不讓同為中國人文學者的我感到恥辱和荒謬。所謂的頂尖學者尚且如此,整個中國人文學術界的貧困程度可想而知。與這種貧困不相稱的是,中國人文學術界每年都有大批專著出版和數量可觀的名人涌現出來。有大量著作等身的學術名人而沒有自己原創性的人文學術,這就是中國人文學術界荒誕的現實。
大量抄襲國外同行的作品已經不僅僅是學術道德問題,還意味著法律意義上的侵權,所以,對於抄襲者必須按照法律和學術層面上的規則進行處罰,這本身是毫無商量餘地的。但只處理個別被發現的抄襲者是不足以遏制學術失范現象的,還應該對整個中國人文學術的評估體系進行評估,否則,一個抄襲者受到了懲罰,更多的隱性抄襲者還會依舊逍遙,依舊風光,依舊以實際行動嘲笑中國人文學術的體制性欠缺。在中國人文學術界每年出版的數量驚人的著作中,真正有原創性的雖然不至於少到沒有,但其真實數量足以讓所有不自我欺騙的中國知識分子為之汗顏,而這些著作大部分是通過了現有學術評估體系的評估的,有的甚至被判定為有突破性意義的作品,獲得了權威性的獎項,所以,我有充足的理由斷定當今的中國人文學術的評估體系出了問題。中國人文學術評估體系的問題何在呢?凡是對中國人文學術運作機制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國人文學術界有充分量化的學術評估體系,也有負責對人文學術成果進行評估的各級別的學術委員會。中國大多數高級別學術委員會的專家都很繁忙,有的甚至常年處於「在路上」的狀態,說他們個個失職,人人腐敗,顯然是不公道的,因為他們至少在表面上是按照已有的學術規范行事的。制度性的因素永遠比人性的因素更重要,所以,問題肯定首要地出現在現有學術評估體系本身:人文學術能按照充分量化的標准來評估嗎?一個人一年寫了十本「專著」但全是文化垃圾,另一個人十年磨一劍孕育出的卻是原創性的扛鼎之作,這兩個人哪一個更應該受到學術評估體系的肯定?答案恐怕無須我給出。如果完全以人文學術著作的量來判定學者的學術水平,決定他的學術地位和與此相應的待遇,那麼,現有的學術評估體系就是在鼓勵製造學術泡沫乃至學術垃圾。故,可以肯定地說,以完全量化的學術評估體系來評估人文學術成果是荒謬的。但是僅僅追問到這個層次,我們作為追問者也肯定會收到學術界資深人士的嘲笑:你們這些年輕人啊看問題就是簡單,如果沒有充分量化的標准,像你們這樣沒有背景的中青年學者還有出頭之日嗎?這個答案不是我杜撰出來的,而是某個學界資深人士親口對我說的,他說這句話時,臉上的表情是意味深長的。正是在聽到這句話以後,我才體會到採用充分量化的標准從某種意義上是中國人文學術的進步,因為它遏制了直接的學術腐敗,給沒有背景的中青年學者以大體上平等的競爭機會,使得大批中青年學者脫穎而出。現在中國的大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中有許多三十幾歲的教授和研究員,他們也的確給中國人文學術界帶來了些許新氣象,這不能不說是現有學術評估體系的功勞。在量化的指標面前人人平等正是其優越之處。它構成了中國人文學術的自由競爭機制和民主機制。因此,量化的人文學術評估體系是不能完全否定的。這樣我們就被拋進獨特的兩難境地中:人文學術評估體系絕對不適合完全量化,在當前中國文化背景中的人文學術評估體系又必須充分量化。難道我們註定無法走出這兩難境地而只能曖昧地生存嗎?是不是所有的中國人文知識分子都必須承擔悖論式的生存法則?抑或說,以中國人文知識分子的身份存在本身就是原罪?
在探討具體的解決辦法之前,我想強調的是:現有的評估體系雖然使大量的中青年學者從邊緣走向了中心,給中國人文學術帶來了新的氣象,但是由此產生的實質性進展是微乎其微的,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的中國人文學術在原創性上尚不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是明證。所以,量化的學術評估體系雖然不能拋棄,但必須適當地修正和補充:具體辦法就是引入質的評估體系,亦即,以學術專著的質量(尤其是原創性)為第一標准,對於那些「十年磨一劍」並且磨出了「金劍」(原創性成果)的學者要加倍鼓勵。將量化的評估標准納入以質為主的評估體系中是克服中國人文學術危機的根本方法,也是中國人文學術界遲早要做的事。然而這個方案在當今的中國人文學術界實行起來確實有較大難度:在大多數評估者建立起對人文學術的絕對忠誠之前,引入此體系有可能產生更顯明的學術腐敗,因為人文學術著作的質量並不像自然科學著作那樣容易判定,標準的相對模糊會為某些人的腐敗提供機會(借口)。既然不以量化的評估尺度為主,那麼,我就認為我這個學術派別中的人(我的學生、我的親信、我的行賄者)學術水平最高,你能把我怎麼樣?可以想見由此而產生的學術腐敗的腐敗程度。這樣我們又必須追問: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何在呢?我認為將以質的為主的評估尺度與必要的量化標准結合起來已是人文學術評估體系能夠達到的最佳狀態,想構思出更好的制度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尋找制度外的方法。制度不是萬能的,因為執行制度的是人,在制度無能為力處,我們只能訴諸於學者的學術良知:人文著作的評判標准雖然是模糊的,但對於有較高學術水準的專家來說,判定一本學術專著是否有基本的學術價值並非難事,關鍵的問題是他們是否具有學術良知和保守自己的學術良知。我在這里所說的學術良知不是完全的倫理學概念,它包括兩個層面:其一,倫理學層面——具有對於人文學術的忠誠、對於真理的無條件熱愛、對於善的絕對追求,即具有以求真之意志和向善之意志為核心的學術人格;其二,認識論層面——具有對於本專業學術成果的鑒賞力,尤其是對於原創性學術成果的敏感性,能在國際人文學術的背景中對人文學術成果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學術良知的人,才有資格承擔人文學術著作的評估工作。這些人必須只為中國人文學術本身負責而不能充當局部利益的代表。他們在每次評估工作開始之前都應該捫心自問:自己是否還有學術良知即是否還具有對中國人文學術負責的虔誠意識和能力?在每次學術評估工作結束之後更應該反思:自己是否堅守了學術良知?如果一個評估者沒有聽從學術良知的指引,那麼,他就對中國人文學術犯有罪責,便已經是罪人。但單純寄希望於人的善良意志同樣是不可靠的,所以,應該把這種反思和省察制度化,各級別的人文學術委員會都應該建立起完整的學術宣誓、學術省察、學術述職、學術監督制度。也就是說,要以是否具有學術良知為評估尺度對評估者進行評估,以起到正本清源之效。以王銘銘事件為例,那些在他的學術成果進行評估時未能盡職的人不僅應該真誠地自我反省,而且要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接受必要的懲罰。否則,即便王銘銘本人受到了處分,還會有更多的顯性抄襲者和隱性抄襲者涌現出來,因為客觀上鼓勵製造學術泡沫的機制猶存而必要的監督機制卻無。
許多中國人文學者都喜歡談論一個往事:梁漱溟和陳寅恪一個沒有考上大學,一個尚無學術專著,卻都被破格提拔為大學教授,並且二人均成為中國人文學術的大師級人物。然而我們在回憶這段佳話時不要忘記:梁漱溟和陳寅恪之所以如此幸運,是因為包括蔡元培在內的評估者具有真正的學術良知,否則,被提拔的恐怕就不是他們,而是評估者的親信。如果在當今學術界效仿當年的做法,那麼,所產生的肯定是比荒誕派戲劇還荒誕的局面(現在有的大學已經出現了伙食科科長當博導的笑話)。所以,欲振興中國之人文學術,必在建立完善的學術評估體系的同時,培育和強化人文學者的學術良知。舍此,別無正途。
❽ 什麼叫侵權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是指行為人實施的某一行為,違反了合同規范和侵權規范,同時具備了違約責任的要件和侵權責任的要件,導致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同時產生的一種法律現象。
打個簡單的比方:
某乘客乘坐計程車,途中發生交通事故,由計程車司機負全部責任.
這時就產生二種責任的競合.
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損害的,是一種民事侵權行為,該乘客可以向計程車司機及車輛所有人(一般為計程車公司)以侵權之訴提出賠償.
而該乘客同時與計程車公司之間又是一種運輸合同法律關系,那麼,計程車公司沒能將乘客安全運送到目的地,已構成違約,該乘客也可以以為約之訴提出賠償.
在發生競合時,權益受到侵害的一方可以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訴訟.
❾ 什麼是侵權
須要明白什麼叫隱私,民法上的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對自己個人秘密和個人私生活進行支配,而別人不得干涉的權利.公交車是一個公共場所,在公共場所的行為能不能構成隱私呢?我覺得很難.倒是可以以名譽權追究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