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按照美國法律,美國專利侵權判定是怎麼判的
美國專利法第271條涉及侵權問題,該條款只是開列了一串侵權行為,並且指出這些侵權行為指向的目標是「獲得專利權的發明」,但卻沒有進一步指出如何判斷一項專利是否遭到了侵權。美國法院在解釋專利權利要求時,使用了兩種證據以供使用。即美國專利侵權如何判定的證據。
一、內在證據。即由專利的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和專利審查檔案組成。法院要求將所有內在的證據記錄加以考慮來決定權利要求的含義。第二是外在證據,包括從字典的定義到專家證據。初審法院的法官有決定是否採納外在證據的自由裁量權,但是如果內在證據可以對權利要求進行合理解釋,則不需要對外在證據加以考慮。
二、字面侵權。字面侵權是指被控侵權的產品或方法與某一專利的權利要求相比,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具備了權利要求中的每一個技術特徵;或者說權利要求里的每一個限定或要素都可以在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中找到,則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構成對該專利的字面侵權。
三、等同侵權。在處理專利侵權糾紛時,長久以來問題最多、爭議性最強的當屬等同原則。等同理論起源於美國,用於調整日益多樣化的發明和專利說明書解釋程度之間的界限,通常作為強化專利權的理論根據被使用。等同侵權是相對於字面侵權而言,其含義是指:被被控侵權的產品或方法與某一專利的權利要求相比,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中的一個或幾個要素雖然與權利要求中的限定或要素不一樣,但兩者只有非實質性的區別;或者說,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中的一個或幾個要素等同於權利要求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限定或要素,則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構成對該專利的等同侵權。
㈡ 哪裡可以看到美國專利侵權訴訟的案件
知識產權裁判文書中國高院辦您直接載各種知識產權案件裁判文書專利、商標、著作權、植物新品種都 貼中國址您直接網路知識產權裁判文書中國找
㈢ 美國的著名商標侵權案有哪些
知識產權,廣義而言包括版權即著作權、專利即技術發明、商標、商業秘密和知名權等,其中前三類受到相當全面的保護。今天,我們介紹兩個有關商標專屬權的案例。
一個例子是,世界摔角協會為什麼會更名為世界摔角娛樂。
首先澄清一下:摔角不同於摔跤。摔跤是競技體育,是奧運比賽項目。而職業摔角則具有極大的娛樂性,拿薪水的選手以強烈刺激感官的方式,伴隨著挑逗性的言語,按照基本上預先設定的結果進行打鬥。這種摔角競技表演的代表,就是世界摔角娛樂(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WWE)。
WWE的前身是泰坦體育,其創始人之一是今天WWE主要持股人文斯·麥克馬洪的父親傑斯·麥克馬洪。在那個時代,美國的摔角競技可以說是處於「春秋戰國」的時代,三十來個摔角表演公司各有自己的地盤,在電視開始普及之後,它們也仍然依照舊規,在各自地區的地方電視台進行轉播。
文斯和其夫人琳達接手之後,打破地域傳統,將他們主持的摔角表演通過全國性的電視網進行直播,幾經波折,最終戰勝群雄,不但成為美國式摔角表演的霸主,而且走向了世界。它的總部仍然設在康涅狄格州的斯坦福德,但是在紐約、洛杉磯、倫敦、墨西哥城、孟買、上海、新加坡、迪拜、慕尼黑和東京均設有辦事處。
文斯和琳達執掌泰坦體育之後,在1982年收購了Capitol Wrestling Corporation及其控股的世界摔角聯盟(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並於1998年更名為世界摔角聯盟有限公司。1999年再改名為世界摔角聯盟娛樂有限公司,最終於2002年去掉「聯盟」一詞,成為今天的世界摔角娛樂(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而且從2011年起,公司用WWE作為自己的商標。
這一系列的名稱變化,都源於與歷史悠久的世界自然基金會在冠名權上的糾紛。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成立於1961年,開始時叫做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1986年改為現名。世界摔角聯盟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都用WWF作為自己的商標,於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就其商標權起訴世界摔角聯盟。1994年,雙方達成和解協議,泰坦同意停用WWF作為推廣摔角時的書面用詞,在電視廣播中特別是有字幕的時候,也盡量少用這一簡稱。自然基金會也就不反對世界摔角聯盟使用其英文的全名World Wrestling Federation。
但是在2000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再次提起訴訟,因為世界摔角聯盟仍然在許多場合使用了WWF這一商標,特別是用在它的紀念品和其他商業產品上面。
英國專利法庭裁決世界摔角聯盟敗訴,所以世界摔角聯盟才在2002年最終改名為世界摔角娛樂,簡稱為WWE,網站域名也隨之改變。除了歷史上的錄影,不能再使用WWF三個字母作為標識。
還有一個著名的商標侵權案件,就是阿迪達斯起訴瑋倫鞋業。
阿迪達斯是一家知名的鞋業公司,它的三條紋標識從1952年就開始使用,後來注冊成為馳名的商標。瑋倫鞋業也是一家老牌公司,成立於1956年,但是它模仿阿迪達斯,使用兩條或四條條紋作為自己產品的標記。兩家公司曾經達成協議,瑋倫放棄使用它的條紋標識。但是在2001年,瑋倫再次在它的產品上加上條紋,這次阿迪達斯把瑋倫告上法庭。
經過多年的纏訟,在2008年陪審團審視了268類瑋倫的條紋商標產品,一致裁定瑋倫仿冒了阿迪達斯的商標,判決瑋倫公司敗訴,罰款為其利潤1.37億美元,加上懲罰性賠償1.37億美元和其他費用,總計3.046億美元,也就是相當於一條阿迪達斯的條紋罰了它一億美元。
㈣ 是否屬於重復起訴
重復起訴的判斷標准--最高院司法觀點作者:陳萬林 律師 時間:2009年11月27日
裁判摘要:
當事人再提起民事訴訟獲得人民法院終審判決後,又基於同一標的和相同的被告,再次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應按不符合受理條件裁定駁回起訴。
美國EOS工程公司訴新絳發電公司等侵權糾紛。(最高人民法院公報)
裁判摘要:
判斷基於同一糾紛而提起的兩次起訴是否屬於重復起訴,應當結合當事人的具體訴訟請求及其依據,以及行使處分權的具體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如果兩次起訴的當事人不同,具體訴訟請求也不同,相互不能替代或者涵蓋,則人民法院不能簡單地因為兩次起訴基於同一糾紛而認定為重復起訴,並依照「一事不再理」的原則對後一起訴予以駁回。
威海鯤鵬投資有限公司與威海西港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山東省重點建設實業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權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公報)
城區聯合社訴十堰農行和金穗公司案結論(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請示):
原告起訴借款人償還借款並勝訴,但借款人無力履行,原告又基於借款人開辦單位未實際出資應承擔民事責任而提起訴訟的,兩案屬於不同的訴訟主體、不同的法律事實、不同的法律關系,不屬於一案兩訴,法院應予受理。此類案件也不屬於審判監督程序解決的問題。如果原告主張借款人無法人資格而要求其開辦單位承擔連帶責任,則該案也不屬於執行階段解決的問題,亦應通過訴訟解決。
根據《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80、82、83條規定,出資不實或者抽逃出資法院可以裁定變更執行主體(責任范圍限於不實或者抽逃部分),但是超出這個范圍就應當另行起訴。
見《立案工作指導》2006年第二輯。
交通銀行昆明分行和策裕集團公司案結論(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請示):
合同糾紛案件勝訴後判決無法執行,原告又向第三人提出侵權訴訟,不屬於重復起訴,亦不屬於請求權競合,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受理。
見《立案工作指導》2006年第二輯。
㈤ 美國EOS唇膏專利指的是什麼
利權(Patent Right),簡稱「專利」,是發明創造人或其權利受讓人對特定的發明創造在一定期限內依法享有的獨占實施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我國於1984年公布專利法,1985年公布該法的實施細則,對有關事項作了具體規定。
專利(patent)一詞來源於拉丁語Litterae patentes,意為公開的信件或公共文獻,是中世紀的君主用來頒布某種特權的證明,後來指英國國王親自簽署的獨占權利證書。專利是世界上最大的技術信息源,據實證統計分析,專利包含了世界科技信息的90%-95%。
也就是說,美國EOS唇膏申請了專利。
㈥ 利用美國專利來發表文章,算是侵權嗎
不屬於專利侵權。
企業為了更好的通過申請專利的方式來保護其無形資產,更為了市場專利布局,必須要清楚的了解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一、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為准」。這一規定表明,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體現該產品外觀設計的圖片或者照片為基本依據。外觀專利的申請在我國的佔比還是非常大的,外觀設計專利權所保護的「表示在圖片或者照片中的該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的范圍,應當是同類產品的范圍;不是同類產品,即使外觀設計相同,也不能認為是侵犯了專利權。
二、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專利法》第五十九條規定: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准,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於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盡管在申請的過程中,申請人總是希望將自己的專利權保護范圍劃得盡可能大,但是依然要保持其公平、公正的原則,因此,這項規定幾乎平衡了專利權人的要求與社會公眾的利益。
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三大界定原則
一、中心限定製原則
此項原則只要通過說明書及其附圖的內容全面揭示發明創造的整體構思,將保護范圍擴大到四周的一定范圍。只要滿足授予專利權的專利性條件即可,不必進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因此,中心限定原則相對於上面的周邊限定製原則可以進行進一步的擴展補充解釋,在專利糾紛中可以有效的防止有人利用專利撰寫的漏洞規避相應的法律追究,這對企業來說是百利而無一害的,但是由於其保護的范圍比較模糊,對社會公眾來說可能存在一定的不公平現象,很難與其區分。
二、周邊限定製原則
周邊限定原則在理解和解釋權利要求時,只能嚴格地按照權利要求書的字面含義來進行,任何其他的擴展解釋都是不被允許的。雖然這樣的方式能夠更清晰的呈現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但是也存在巨大的風險。因為「文字游戲」是非常容易被人發現紕漏,一旦出現漏洞,在專利糾紛中就會處於弱勢。因此其對專利申請人或專利代理人有極高的要求,專利撰寫更是要字字斟酌。
三、折衷原則
折衷原則就是介於以上兩者之間,該原則既不局限於「周邊限定」中完全機械地拘泥於文字游戲,又巧妙地避開了「中心限定」將專利權保護范圍擴大到無限制的不公與尷尬,它是在專利權人和社會公眾之間尋求利益平衡點的較好方法。目前,很多國家都採用折衷原則進行專利的撰寫,我國在界定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上基本也是採用了折衷原則。
㈦ 美國侵權法的特點是什麼 外國民商法
您好!
侵權法是美國法律制度的基礎,這種基礎性的地位源於美國法律中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其特點如下:
第一,憲法權利為基礎。美國人身權訴訟自不待言,憲法修正案第4條,第5條,第14條等。著名的侵權訴訟多為涉及憲法權利的訴訟。
第二,強烈的競爭性。法院案件審理中除了法律的分析外,常常會採用一些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例如漢德公式、風險與收益分析等,這些方式的採用,是為保證侵權法不會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競爭帶來不正當的束縛。
第三,在強調社會保障的同時,強調個人的自我保護和風險承擔義務。社會本身就是一個充滿風險的地方,侵權中一方對另一方的賠償對社會而方是損失,關鍵在於這種損失能否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有所促進。在美國法院的判決中,正當防衛、自助以及各種特免權無可構成有效的免遭。在早期的訴訟中,法院堅持的嚴格責任原則,即一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有損失應有賠償。十九世紀中,法院採用過錯責任原則,通過過錯的分析,平衡社會利益。二十世紀,嚴格責任又有抬頭,如產品責任中的瑕疵責任。無論任何年代,法院對於侵權中受損害一方是一味的支持。
第四,程序與實體並重。在侵權訴訟中,可以強烈地感覺到美國法院審理侵權案件中,對於程序的尊崇。法院在侵權法演進過程中,通過對舉證責任的分配,對訴訟雙方利益實施微調,如美國法中的prima facie和res ipsa loquitur等制度。
第五,高額的賠償數額。高賠償,對律師而言,就是高收益,美國做侵權訴訟的律師非常多,侵權案件的類型也非常多,數量也非常多。
如能提出更加具體的問題,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㈧ 美最高法院判谷歌未侵權,案件的由來是怎麼樣的
2021年4月5日,美國最高法院裁定谷歌沒有違反聯邦版權法,使用甲骨文的軟體代碼構建Android操作系統,結束了長達10多年的版權糾紛。在長達10年的法律訴訟中,谷歌曾兩次被上訴法院裁定出局。周一,美國最高法院以6比2裁定甲骨文公司(Oracle)侵犯安卓(Android) Java源代碼一案,BBB勝訴。美國最高法院周一裁定,谷歌並未侵犯甲骨文針對BBB針對Android軟體長達十年之久的訴訟的Java源代碼。
在長達十年的法律戰爭中,兩家公司的主張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谷歌在2010年作出回應,仍有7項專利和1項版權要求。到2012年,爭論的焦點已經減少到只有37個Java api,包含大約11,500行代碼。相比之下,Android版本總共有120到140億行代碼。api在軟體行業中廣泛使用,允許相互競爭的軟體產品進行互操作,幫助客戶降低切換成本,並降低軟體初創企業的進入門檻:如果新產品與客戶已經知道和使用的軟體產品兼容,就更容易銷售新產品。分析人士表示,如果甲骨文勝訴,它將給軟體業帶來巨大的沖擊。把Java API作為版權產品會給甲骨文巨大的控制和壟斷那樣計劃的發展,阻礙了新進入者的能力來培養。
㈨ 按照美國法律,美國專利侵權判定是怎麼判的
美國專利法第271條涉及侵權問題,該條款只是開列了一串侵權行為,並且指出這些侵權行為指向的目標是「獲得專利權的發明」,但卻沒有進一步指出如何判斷一項專利是否遭到了侵權。美國法院在解釋專利權利要求時,使用了兩種證據以供使用。即美國專利侵權如何判定的證據。
一、內在證據。即由專利的權利要求書、說明書和專利審查檔案組成。法院要求將所有內在的證據記錄加以考慮來決定權利要求的含義。第二是外在證據,包括從字典的定義到專家證據。初審法院的法官有決定是否採納外在證據的自由裁量權,但是如果內在證據可以對權利要求進行合理解釋,則不需要對外在證據加以考慮。
二、字面侵權。字面侵權是指被控侵權的產品或方法與某一專利的權利要求相比,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具備了權利要求中的每一個技術特徵;或者說權利要求里的每一個限定或要素都可以在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中找到,則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構成對該專利的字面侵權。
三、等同侵權。在處理專利侵權糾紛時,長久以來問題最多、爭議性最強的當屬等同原則。等同理論起源於美國,用於調整日益多樣化的發明和專利說明書解釋程度之間的界限,通常作為強化專利權的理論根據被使用。等同侵權是相對於字面侵權而言,其含義是指:被被控侵權的產品或方法與某一專利的權利要求相比,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中的一個或幾個要素雖然與權利要求中的限定或要素不一樣,但兩者只有非實質性的區別;或者說,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中的一個或幾個要素等同於權利要求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限定或要素,則被控侵權產品或方法構成對該專利的等同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