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崇邦集團糾紛

崇邦集團糾紛

發布時間:2021-06-27 17:05:08

① 崇邦集團怎麼樣的

觀崇禎其人的作為,並非如歷史上以往的亡國之君那麼昏庸荒淫,也沒有坐視國事日非而不顧及,「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一度被朝野譽為「明主」,面對危難時局,一心勵精圖治,「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既然崇禎是一個勤於政事的勤勉皇帝,為何會作出此等不智之舉呢? 這和崇禎的性格和心理有關。明朝的朱家皇帝,皆有近乎病態偏執性格,莫不多疑刻薄,剛愎自用,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按現代心理學,所謂偏執症狀是指帶有妄想性的信念,通常是被迫害性的。至於偏執性人格指對於事實上或想像出來的羞辱,常有過分的敏感和自我牽連,故常有為此給予反擊等想法。此種偏執性性格,人格相對完整,很少出現精神衰退現象。主要症狀是妄想,但這種妄想具有高度的系統性和邏輯性,歸納起來有兩個特點:一是這類妄想滲透到妄想者人格的整個結構及特徵中,二是妄想發展按部就班、逐漸進展、層次井然、前後協調、條理清楚,從而是自成體系。 偏執症狀從明前朝太祖的多疑刻薄,成祖的狠毒無情,憲宗的濫用私人,武宗的狂妄自大,神宗的偏激逆反中都可以找得到影子。崇禎即位之際,國家早已積重難返,國事日非,朝上「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 民間「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憂憤之中的崇禎,不免「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愈是如此,妄想性的偏狹愈強烈,到後來,崇禎發展到認為一切皆歸於「士大夫誤國家」。對身擔重責的大臣,崇禎通常是先寄予極大的,甚至是超出實際的期望,一旦令其失望之後,又一變而為為切齒憤恨,必殺之而後快。故崇禎在位17年,所戮大臣不計其數,其中總督有7人,巡撫有11人。內閣重臣更頻繁替換走馬燈,先後用了近五十人。崇禎以唯才是用為標准,有諷刺意味的是,居然滿朝無可撐局面之人。其真無人乎?其個性不容人也. 這樣再論袁崇煥的冤獄,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崇禎剛開始對袁崇煥也是寄予厚望的。「崇煥入都,先奏陳兵事,帝召見平台,慰勞甚至,咨以方略。對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帝曰:「復遼,朕不吝封侯賞。卿努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崇煥頓首謝。」 袁崇煥說了句不該說的大話,五年平遼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不過崇禎信以為真了,而對臣僚一些紙面上娓娓動聽,卻無實際收效的言論祟幀總是非常反感。這就種下了第一個禍根。 事後,深知崇禎性格的給事中許譽卿問及此事,袁崇煥回答:「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許譽卿提醒:「上英明,安可漫對。異日按期責效,奈何?」袁崇煥這才自知失言。所以後來,「崇煥又言:『以臣之力,制全遼有餘,調眾口不足。一出國門,便成萬里,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見亂臣謀。」帝起立傾聽,諭之曰:「卿無疑慮,朕自有主持。』大學士劉鴻訓等請收還之臣、桂尚方劍,以賜崇煥,假之便宜。帝悉從之,賜崇煥酒饌而出。」袁崇煥把話說得太滿,崇禎平邊心切,也不顧是否可行,一味下注,而後又感覺虧了本,以至認定袁崇煥辜負其信任,有被欺之感。這種下了第二個禍根。 「崇煥始受事,即欲誅毛文龍。」這是第三個禍根。毛文龍雖為地方軍閥,實力也一般,但天啟以來,明廷對其頗為倚重,「累加至左都督,掛將軍印,賜尚方劍,設軍鎮皮島如內地。」而且從戰略上考慮,毛文龍以海島為基地,以游擊戰術出擊,確實起到了牽制清兵的作用。此話題可詳細論述,這里略過。盡管毛文龍部有貪功,冒餉、不肯受節制,難以調遣等問題,但小疵不能亂大謀,袁崇煥殺毛文龍系冤殺、誤殺,這基本是定論。結果遼之東南戰場從鴨綠江到旅順的主要城鎮、海港、海島以及屬國朝鮮,都先後被後金佔領,明幾乎全部退出上述地區,毛文龍多年的慘淡經營化為泡影。何況,毛文龍死後,局面更加亂。其部下尚可喜,耿精忠先後作亂,而後降清,更證明了這一點。毛文龍被斬,「帝驟聞,意殊駭,念既死,且方倚崇煥,乃優旨褒答。俄傳諭暴文龍罪,以安崇煥心」。這僅僅是崇禎基於用人不疑的思路,他對此是相當不滿意的。這樣,袁崇煥有過在先,就更不能出一點岔子了。 當時,盡管明屢戰屢敗,但基於天朝尊嚴,「諸將罔敢議戰守。」而「議戰守,自崇煥始。」不過,袁崇煥的和議雖戰略上完全正確,但沒有顧及嬌縱自大,尚無危機意識的「國情」。「崇煥初議和,中朝不知。及奏報,優旨許之,後以為非計,頻旨戒諭。崇煥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後來袁崇煥迫於壓力,也不敢多言議和,他對崇禎曾經小心地建議:「恢復之計,不外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之說。」雖然得到認同,不過這種與皇太極關於和議的私下書信往來,是比較容易受人以柄,而且極易引發猜疑的事情。崇禎本人對議和的態度表面比較曖昧,但內心絕對反感。後來到崇禎十年,又有兵部尚書楊嗣昌提及此事,崇禎也曾私下允許楊見機行事,但又下令嚴禁邸報傳抄,主要是礙於面子,不願與後金平等對話,害怕外廷議論。而後來京都危機,袁崇煥議和之事被曝光張揚,為禍根四。 崇禎三年十月,皇太極率精騎十萬,避開袁祟煥把守的錦遠防線,繞道察哈爾入長城,攻佔遵化。袁祟煥急馳入授,並於後金之前趕到通州。後金軍改道西犯京師。「崇煥懼,急引兵入護京師,營廣渠門外。帝立召見,深加慰勞,咨以戰守策,賜御饌及貂裘。崇煥以士馬疲敝,請入休城中,不許。出與大軍鏖戰,互有殺傷。」皇太極只得退兵。本來,「時所入隘口乃薊遼總理劉策所轄,而崇煥甫聞變即千里赴救,自謂有功無罪。」不過,京都百姓和一些無知官員不懂這些國家政治軍事大事,只覺得既然是袁崇煥戍邊,敵大軍壓境,自是袁守疆有過,「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於是怨聲載道,皆指袁崇煥的不是。何況袁崇煥有與敵和議的事實,更使得「朝士因前通和議,誣其引敵脅和,將為城下之盟。」這是禍根五。 《明史》載:「會我大清設間,謂崇煥密有成約,令所獲宦官知之,陰縱使去。其人奔告於帝,帝信之不疑。」這就是說,殺袁崇煥是後金皇太極的反間計。反間或有之,但實際未必是袁崇煥的死因。袁崇煥下獄是崇禎二年十二月,處斬是三年八月,中間有近九個月的時間,如果要慎重審訊,反間不難破解。崇禎雖偏狹,但並不昏庸,對國事也不是不了解。京都危機無需仔細分析就可明白與遼東防線無關,這根本是基本事實。然而,崇禎痛恨的是袁崇煥戍邊以來,未曾為他分憂,盡管遼東穩固,但清軍依然可以大模大樣的繞過山海關騷擾邊境。五年平遼的諾言看來是不實之詞。這是對大臣要求苛刻的崇禎所不能容忍的。此外,後金居然兵臨京師,引發了朝野的騷動、驚恐和不安,所以這等奇恥大辱必需一個罪不可赦的替罪羊來平息,否則天朝面子何在?此事之後,袁崇煥因和議曝光而廣受非議,對遼東局勢,當時朝野雖有危機感,卻並未真正警醒,始終停留在戰事不利始於將帥無能的舊思維方式上,恰恰和議對如此的一個依舊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的王朝是最難以啟齒的羞恥,這是最後一個禍根。 有此六因,袁崇煥的悲劇就在所難免的發生了。應該說,崇禎也未嘗沒有過思想斗爭,但性格因素讓他更願意以妄想和猜疑了結。事後,崇禎為自己辯護說:「「朕御極之初,攝還內鎮,舉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營私圖,因協民艱,廉通者又遷疏無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驚,此士大夫負國家也。」 不過,盡管群情往往偏激一時,但事實不會因此被長久扭曲。袁崇煥死後,「天下冤之。」崇禎非昏君,也在不停地反省,只不知他對冤殺袁崇煥是否也有過一絲悔意。崇禎八年八月、十四年二月、十五年閏十一月、十七年二月,崇禎先後四次下詔罪己。後來更一度避正殿,居武英殿,減膳撤樂,如不遇典禮之事,平日著黑衣理政,與將士共甘苦,至「寇」平之日為止。可惜一來時局已不可挽回,二來個人心理偏激,既刻薄又猜疑,無法建立起同心同德的政治集團,始終覺得滿朝無人,群臣負我。就這樣在孤寂痛苦之中走到了277年的朱家大明王朝的終點。

閱讀全文

與崇邦集團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
農業銀行卡有效期怎麼看 瀏覽:194
中威客車侵權 瀏覽:831
佛山市聯信知識產權服務有限公司 瀏覽:368
相鄰權糾紛民事起訴狀 瀏覽:526
兵團心理咨詢師證書查詢 瀏覽:863
徐州金連春合同糾紛 瀏覽: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