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要進行解決糾紛方式的教育
國家介入民事糾紛的解決方式則是民事訴訟。作為一種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訴訟是指法院在民事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就民事案件進行審理和做出裁判的行為。與其他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相比,訴訟具有如下特點:
(1)糾紛的解決者是代表國家的法院。
(2)糾紛的解決過程有嚴格的程序。
(3)糾紛的解決以國家的強制力作為後盾。
㈡ 如果學校內發生了教育活動中的糾紛,該如何運用法律手段處理
你個問來題沒法回答,情況不明自
一般糾紛不用上升到法律層面來吧,都是同事,又都是工作中,學校應該出面
學校解決不了,有教育行政部門,反映給他們應該有迴音的
再不濟,再說法律手段解決,但也得看具體情況。我使勁猜會是什麼,猜不到,會是一個誹謗另一個的教學能力之類?不好猜呀,就不好給建議了
希望你或是你們事情發展順心無煩惱。
㈢ 解決教育糾紛主要採用的手段是
家校糾紛」中包含著多層教育元素,
一是愛的教育。孩子受到「傷害」,教師、家長及同學適時地噓寒問暖能孩子感受「愛」的溫暖;
二是誠信教育。當事學生為了逃避批評往往會說謊,家校雙方應教育孩子實事求是,讓孩子懂得誠信和勇於擔當的重要性;
三是公平教育。家校雙方客觀分析「糾紛」,公正公平化解「糾紛」,有利於孩子明辨是非,明白事理;
四是遵規守紀教育。學校和家長應當通過事件,讓孩子從中吸取教訓,從心底里敬畏法律法規和學校制度,不再重蹈覆轍。所以,如何正確對待「家校糾紛」意義重大,對孩子而言是一堂生動的教育課,學校和家長千萬別孤立看待「家校糾紛」,將「家校糾紛」與對孩子的教育隔離開來。
家長介入孩子的「傷害」事件,是為了讓孩子今後不再受到傷害,而不是讓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家長和學校若沒有正確對待「家校糾紛」事件,其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並讓孩子受到更大的傷害。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都切莫以為「家校糾紛」與對孩子的教育無關,忽視了「家校糾紛」中隱含的教育意義,應謹防「家校糾紛」背後對孩子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
㈣ 教育糾紛
」承諾的老師等原因種種不符「與」算什麼企業所得稅什麼損失「是兩會事,別讓他偷換概念...
一找工商315投訴...二問所謂教授,其所作所為就是他的傳道授業解惑嗎?還有那」學法律「的,其為虎作倀的行為完全與其所學相背離,他不配學法...法律的最終作用:就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群眾的人身安全與利益。
㈤ 教育培訓時遇到糾紛怎麼辦
一般民辦培訓機構以主要是商業為主,業務上以打擦邊球經營+瘋狂廣告為主的經營模式。一般連鎖經營。分店多是文化傳播公司+掛牌經營為主。和教育主管部門有經濟人情往來。一般不管。和下面監查市場部分也有經濟人情往來。查就走下過場,很不專業的。就看下有沒有執照,學員有沒有簽到表。對師資和課時事關教育本質的東西不查。直接球踢給教育局。看下執照是不是正規得就行了。
如果這個學校獲得了教育部門行政許可的話,如果你阻止他上課,構成擾亂正常的社會秩序,是違法行為。警察可能對你進行批評教育、罰款、甚至拘留;也有可能對你們之間的糾紛進行調解。
一、投訴渠道
投訴私立教育培訓機構可向當地的民政局和教育局投訴。
投訴官方的教育培訓機構可向當地的人社局或教育局相關部門投訴。
無論哪類教育機構有違法行為,都可以通過「315「消費者之聲」平台,進行舉報。
當糾紛或問題發生,自行協商無效而需投訴和維權時,應首先根據發票(收據)上的印章,或者培訓場所懸掛的證照(原件)確定培訓機構的准確名稱(而不是該機構對外宣傳的名稱,或者簡稱),然後根據其組織類型確定主管部門。
1. 如為「某某公司」等,則屬於企業,可先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咨詢或投訴,
2. 如為「某某協會、學會」,則屬於社團法人,可先向民政部門咨詢或投訴;
3. 如為事業單位,則歸屬其上級行政部門管理;
4. 如為「某某培訓學校(學院、中心)」,則一般屬於非企業法人,由教育或人社部門發給辦學許可證,多部門聯合管理(提示:需確定該學校在「南京有資質民辦培訓機構名單」中,注意:外地教育培訓機構不允許在南京設立所謂「分校」);
5. 如為「××聯盟」、「××基地」等其它類型,且無有效證照和固定場所,則很難找到管理部門,涉嫌詐騙的,必要時可向公安部門報案。
6. 個人無資質辦學,有字型大小、場所,有組織機構並成規模,構成「擅自舉辦民辦學校」的,可先行向辦學所在地的區縣教育部門(文化教育類)或人社部門(職業技能類)舉報。
針對南京市及各區縣教育系統所屬培訓機構的投訴和維權,根據問題類型分述如下:
1.教育教學管理問題。如教師無資質、超范圍辦學、私設教學點、出租出借辦學許可證、虛假宣傳或廣告未備案、偽造畢業證書等,應投訴至其審批機關(辦學許可證的發證機關)。
2.學歷教育問題。指在教育機構通過合作辦學從事中、高等職業教育(含技工學校)、成人高中、成人高等教育、遠程教育等學歷教育的情況下,學生如對學歷教育的助學金、獎學金、教學計劃、師資安排、課程安排、學生證、學雜費、文憑發放等方面存在疑問,應向發放文憑的合作院校或該院校的上級主管部門咨詢或投訴。
3.收退費問題。如物價未備案,或亂收費,或拒絕退費等,這類問題最為常見。發生糾紛且與校方無法達成一致時,應投訴至物價部門(辦學許可證的發證機關同級物價局),也可以先投訴到其審批機關,處理不滿意時再投訴至物價部門。
4.偷稅漏稅問題。表現為不開具正規發票,僅提供收據或聽課證(卡),甚至不提供任何憑據,應投訴至稅務部門(辦學許可證的發證機關同級稅務局)。
5.法人治理問題。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均在民政部門登記為非企業法人,且為獨立法人單位,如發現其有抽逃注冊資金、侵佔或轉移法人財產、法人治理結構混亂、擅自設立分支機構等情況,應投訴至民政部門(辦學許可證的發證機關同級民政局)。
6.勞動合同問題。如用工不規范、剋扣工資、隨意解聘以及其他勞動合同糾紛,如與校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應投訴至人社部門(辦學許可證的發證機關同級人社局),或通過勞動仲裁、訴訟解決。
7.民事糾紛。如工程、借款等經濟糾紛,如與校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應通過訴訟解決。
8.治安糾紛或刑事犯罪。師生意外傷害、打架斗毆、錢物被竊等,如與校方無法達成一致意見,應向當地公安部門報警。如有詐騙、嚴重虛假宣傳、偽造證件印章、捲款潛逃等情況,也應及時向當地公安部門報警。
9.消防隱患。如無消防證明、消防器械不達標、堵塞消防通道、鎖住逃生門等,應向當地消防大隊舉報。
10.其他。如不清楚所遇糾紛的主管部門,可先向審批機關(辦學許可證的發證機關)咨詢。
㈥ 與培訓機構糾紛可以運用什麼法律怎麼解決
1、適復用合同法來解決。
2、按你制和培訓機構的合同,你有義務提供正確的名字、培訓機構有義務為你辦理名字正確的證書 。
如果你提供的名字正確、是培訓機構失誤弄錯了,你有權要求培訓機構改,沒約定具體改正時間的,你可以再催一下,並書面通知他們應在XX天內辦理完畢,到期還不辦理,可以起訴到法院。
但起訴比較麻煩,建議多到培訓機構跑幾趟、多去講理,盡量爭取協商解決。也可以在協商不成時,到培訓機構所在地的發證部門(教育培訓機構到教育局,勞動就業培訓到勞動人事局)投訴。
㈦ 怎樣對待教育管理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
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伴隨著師生頻繁接觸的摩擦,各種矛盾沖突會接踵而 來並貫穿始終。那麼本文就師生交往中的矛盾沖突及解決辦法做一簡要探討分 析。 一、師生沖突產生的原因 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與起主導作用的教師進行人際交往互動時,不可避免 地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矛盾,比如教師的要求與學生的願望不一致時,教師的教育 態度與方式方法不得當時,學生對教師缺乏理解不能配合時,師生雙方在某一具 體事件中產生誤會時, 都可能產生沖突。 這些沖突的出現一般都有其特定的原因。 如有些學生上課不聽講,違反課堂紀律,不交作業,甚至做一些影響集體榮譽的 事,教師就要對其批評、指責,如果學生不能接受,就會引起師生沖突。或者教 師對學生的態度過於消極,缺乏應有的尊重和理解,動輒諷刺挖苦學生,或有體 罰、變相體罰的現象,這當然會引起學生的反感和反抗,由此也會引發師生之間 的矛盾與沖突。 總的說來師生沖突基本上源自特定時代、文化、社會背景下不斷發展的青 少年身體心理狀況,與教師既有的價值觀、教育觀、學生觀的不適應、不調和。 這些矛盾以不同的形勢和方式表現為一個個具體的沖突事件。 如知識技能掌握與 能力提高過程中的矛盾; 自我意識發展過程中的矛盾; 品德形成過程中的矛盾等。 二、師生沖突對師生雙方的影響 師生沖突從其效果看,可分為消極的和積極的兩種。消極的沖突主要是指那 些對師生雙方都沒有任何好處,既不利於學生的發展,又不利於教師威信的提高 和身心健康維護的沖突。比如,課堂上某學生說話又不接受老師的批評,激怒了 教師而發生了爭執。這樣的沖突會引起其他學生情緒的緊張和注意力的分散,對 課堂秩序會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使正常的教學無法進行,同時也會使教師的威 信降低。而且,由於師生經常處於情緒緊張、不安、激怒的狀態,不但影響了學 生的身心健康,同時,也影響了教師的身心健康。 三、師生沖突的解決辦法 解決師生沖突的關鍵是教師。這是因為在師生交往中,教師始終是處於主導 的一方。 能否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關鍵是教師, 解決師生沖突的關鍵仍然是教師。 教師能否用正確的態度對待學生,熱情、耐心地幫助學生,真誠、平等地與學生 溝通,使學生不斷加深對教師的了解,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同樣,教師 能否對師生間發生的沖突進行冷靜的分析,給予充分的理解,特別是能否站在學 生的立場上對學生的表現給予足夠的理解和諒解, 同時對自己的教育態度和方式 方法進行認真的反思並做出適當的調整,也是解決師生沖突的一個重要前提。如 果師生沖突不可避免時,教師要冷靜,泰然處之,防止師生沖突的加劇,以至於 不可收拾。在沖突中教師應當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反思,找出師生沖突的症結和自 己思想方法與工作上的不足。不能採取強制的做法。但是,教師不能為了解決師 生沖突而放棄原則,屈從於學生的壓力。教師應該在檢查自身問題的同時,取得 學生的理解和支持,幫助、引導學生客觀地分析師生沖突產生的原因,共同找出 解決問題的辦法。
㈧ 如何處理學生之間的小糾紛
一、教師不要著急和發火,要冷靜地讓學生先平靜情緒。
二、告訴學版生找老師不權是告狀,是來解決問題,所以無休止的指責對方錯誤沒有用。
三、讓學生明白小矛盾不要斤斤計較,相信人是善良的好的多,要學會寬容,要多將心比心。
四、站在學生角度說話,讓他們知道不是老師批評他們,而是教育他們怎樣做人處事,要仔細考慮老師的 話。
五、要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別人,不能在辦公室里吵鬧、耍潑。
六、要先反思自己的問題,想明白再說。處理完了認識清了以後關系要更好,不要什麼事總和家長說讓家長操心。
七,家長先在家問明白但一定不能只聽自己孩子的說辭,冷靜的和班主任聯系問明事實,了解真相,先有班主任處理。不能家長自己到學校直接找學生處理。
八、若學生出現安全問題,先明確責任人,第一時間和家長取得聯系,和領導請假去和學生看病,然後具體了解情況,和雙方家長協商處理方案。
㈨ 教育培訓時遇到糾紛如何解決
培訓機構的協議中往往會有些 「霸王條款」,常見的陷阱:如合同中規定「交款後5個工作日內可退費,否則不受理」;課時、學時概念不清,收費標准每學時100元,但上一次課為200元(一次課2學時);銷售人員的口頭承諾,在合同中卻並不約定,享受打折或優惠不給退費,還有些所謂的天價保過班,往往博弈的是通過的概率,在退費時還要收取食宿費用等。在法律上沒有明確的退課期的概念,雙方可以協商確定,如果雙方達成一致約定,過了退課期再要求退課就涉及要承擔違約責任的問題了。
二、通過消費分期繳納學費的,如果想退課怎麼辦?
參與培訓的學生與教育培訓機構簽訂的教育培訓合同系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應屬合法有效,雙方均應依約履行。如果學生單方申請退課,是要依據合同承擔一定的違約責任的。建議與教育培訓機構友好協商。如果實在不能達成一致,可以通過訴訟要求法院判決解除,服務合同一般具有較強的人身屬性且強調雙方的信任基礎,服務合同本身不適合強制履行,一方不願再繼續接受另一方提供的教育培訓服務,承擔違約責任後可以解除合同。
三、學生申請退課,教育機構不同意,學生不再還款,會不會影響學生個人信用?
金融機構代學生支付了培訓費用後即表示學生與金融機構的債權債務已經產生,即使學生與教育機構存在合同糾紛,應當與教育機構解決合同糾紛,如果學生因與教育機構的糾紛而拒絕履行對金融機構的債務,那最終導致學生違反了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借款合同約定,對學生在銀行金融機構的個人信用必然造成不利影響。消費者申請了貸款,自主決定選擇購買商品或服務的商戶,支付相應價款給商戶,無論是商戶的產品或服務有問題,還是商戶存在詐騙行為,因為消費行為是消費者自身的選擇,責任不在貸款機構。所以遇到糾紛時,應當向教育機構維權。協商無法解決時,可以向教育培訓部門的主管機構比如工商、教育部門投訴。
四、機構承諾就業的,要看請具體條款,如果推薦的就業不符合自己專業、不符合崗位需求怎麼辦?
培訓機構最終目的是招收學生,如果在具體招收學生時宣傳「95%的推薦成功率」、「100%推薦工作,直到滿意為主」,而培訓機構本身並沒有辦法安排崗位,以招工的名義來招收學生,那麼該培訓機構可能涉嫌虛假宣傳,工商部門表示,如果培訓機構宣傳與實際不符,涉嫌虛假宣傳,學生可保留具體證據,向工商部門投訴。建議選取培訓機構時認真閱讀合同條款,考察培訓機構的綜合實力,結合實際情況判斷是否能夠履行合同中約定的義務,協助學生完成就業,是否具備了培訓機構應當承擔違約責任的違約條款,如果因培訓機構原因未能履行協議約定,學生可以要求培訓機構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五、如果學生已經辦理了分期繳納學費,我又沒有上課,是否可以不用還款?
學生辦理分期繳納學費,金融機構已經為學生向培訓機構足額支付了學費,學生與金融機構的借款關系已經發生,因此,即使學生沒有上課,依然需要按期向金融機構還款,如未能按期還款,將會影響學生的個人信用。
㈩ 教育糾紛誰是當事人
屬於勞動爭議,勞動爭議和民事爭議有區別的。1.仲裁范圍上,前者解決的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爭議;後者解決的是作為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糾紛,不包括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糾紛以及非平等主體間的行政爭議糾紛。2.管轄范圍方面,前者實行屬地管轄原則,當發生勞動爭議的企業與職工不在同一個仲裁委員會管轄地區時,由職工當事人工資關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員會處理;後者不實行地域管轄制度,仲裁委員會由當事人協議選定。3.與訴訟的關繫上,前者是勞動爭議訴訟的前置程序,勞動爭議糾紛不經仲裁程序,不得向法院起訴,否則法院會裁定不予受理;後者則採取自願原則,實行或訴或裁的規則,在仲裁協議合法有效存在之前提下,法院不得受理。4.在仲裁的申請方面,前者的申請不以事先在合同中有仲裁的協議,或是爭議發生後達成仲裁的書面協議為條件;後者的申請必須存在合法有效的仲裁協議。5.仲裁裁決的效力方面,前者不是一裁終局,對於勞動爭議仲裁裁決,當事人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後者實行一裁終局的原則,故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即生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