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第二款如何理解!
剛代理過一個這樣的案子,我們代理的是房主。我們這邊的法院認為房主與包工隊之間是加工承攬關系,不負責任。僱工收到損傷應當追究僱主包工頭的責任。
B. 最高院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上一年度指的是要求賠償的上一年的標准賠償。
C. 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例
1、案情介紹
2011年7月9日,侯某駕駛的浙小型轎車(車主系候某某)從上塘路由南向西左轉彎進入永慶路口時與由北向南鄭某駕駛的電瓶車發生碰撞,造成鄭某人身傷害及車輛損壞的交通事故。鄭某受傷後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接受治療。
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拱墅大隊認定:侯某承擔此次事故的主要責任,鄭某承擔次要責任。
2、法律分析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之規定:
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一)機動車之間發生交通事故的,由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雙方都有過錯的,按照各自過錯的比例分擔責任。
(二)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沒有過錯的,由機動車一方承擔賠償責任;有證據證明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有過錯的,根據過錯程度適當減輕機動車一方的賠償責任;機動車一方沒有過錯的,承擔不超過百分之十的賠償責任。
交通事故的損失是由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故意碰撞機動車造成的,機動車一方不承擔賠償責任。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七條 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3、判決結果
2012杭拱初民半字第XX號判決:
一、被告保險公司應賠償原告鄭某護理費2,700元、誤工費10000元、交通費300元、醫葯費15000元、住院伙食補助費500元、營養費1000元,合計29500元,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鄭某;
二、被告侯某於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鄭某2500元;
三、駁回原告其他的訴訟請求。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於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4、律師建議
交通事故發生後,千萬不要著急,更不要盲目的調解與訴訟,在哪兒告?告誰?告什麼?一定要搞清楚,否則一旦啟動,進入司法程序,恐怕結果就不由您決定了。有時不同的程序會使訴訟結果大相近庭。 良好的訴訟開端是官司成功的一半。
D. 人身損害賠償案例
案例:
2004年4月王某即將結婚之即,王某應邀請到張某家赴宴。就餐時,張某安裝在房頂的音箱落下,砸在王某頭部,王某當場昏倒。後經診斷為一級傷殘,特級護理,系植物人狀態。住院一個月後,張某開始拒付醫葯費,王某回家治療。同年8月,王某之父母索要醫葯費未果,遂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張某賠償繼續治療的醫葯費9000元,誤工費5046元,護理費180877元,殘疾賠償金63000元,精神損害撫慰金10000元,被扶養人王某之父母的生活費38390元。
問題一:王某的父母可否到法院提出申請,要求宣告王某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問題二:王某父母到法院提出訴訟之時應當以誰的名義提起訴訟。
問題三:以上訴訟請求法院法院能准許多少?
問題四:如果王某的未婚夫要求和王某結婚,但王某的父母不同意,其未婚夫可否通過法律程序最終與王某結婚,什麼程序?
問題五:如果王某十年都維持植物人狀態,可否對其進行安樂死。
問題六:如果法院同意了當事人以上訴訟主張,之後不久王某死亡,張某提起訴訟請求,其理由為王某已經死亡,其提出的訴訟請求中的護理費已無事實依據,應通過再審確定賠償數額,同時王某的父母也提出了反訴要求,要求張某賠償死亡賠償金,法院應該怎麼處理。
分析:
問題一:可以。
問題二:王某。
問題三:繼續治療的醫葯費9000元,誤工費5046元,護理費180877元,殘疾賠償金63000元,精神損害撫慰金10000元。
問題四:不可以。
問題五:不可以。
問題六:支持王某的父母的反訴要求,要求張某賠償死亡賠償金;駁回張某提起通過再審確定賠償數額的訴訟請求。
E. 侵權行為法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陳志光夫婦到某餐廳吃飯,一對母女帶著一隻狗坐在陳志光夫婦的對面,點來了飯菜,讓狗在飯桌上吃,小狗則吃得津津有味。陳志光夫婦認為自己的人格尊嚴受到了損害,要求餐廳老闆解決,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遂向法院起訴,要求餐廳老闆賠償精神損害。
分析本案並回答以下問題
(1)本案被告是否構成侵權行為,為什麼?
(2)本案如何判決(請說明責任方式),為什麼?
參考答案要點:
(1)本案被告的行為構成了侵權行為。人格尊嚴是一般人格權的核心內容,法律對此作了明確規定,侵害人格尊嚴的,對侵權行為人應當追究精神損害賠償責任。餐廳准許人狗同餐,侵害的正是人格尊嚴的權利。一般人格權是一種最基本的人格權,包括的內容是人格平等、人格自由和人格尊嚴。這種權利的作用,是概括和指導所有的具體人格權,規定具體人格權的內容,解釋具體人格權的含義,創造新的人格權;補充具體人格權的立法不足。當某些人格利益應當保護,但是所有的具體人格權還不能將其包括的時候,就應當依據一般人格權即人格尊嚴,認定侵權行為,並予以制裁。人狗同餐,讓狗在人吃飯的餐廳中跟人一起進餐,並且使用的是人進餐的餐具,這正是對人的人格尊嚴的侵害。愛護自然,愛護動物,都是應該的,但是,在社會中,任何人都是權利的主體,任何狗都是權利的客體。如果為了愛護動物,就把人與狗的地位同等起來,這恐怕就是愛狗的人也是不願看到的;
(2)被告的行為是對原告人格尊嚴的褻瀆和漠視,其行為已經構成了侵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具體責任方式應當是賠禮道歉並應當承擔適當的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其他民事責任方式不宜適用於本案。
F. 〈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及相關法律案例評析〉唐德華上海哪裡有賣
上海書城
去當當網上看看
G. 對在人身損害賠償訴訟中只有部分權利人起訴應如何處理的探討
論文提要:人身損害賠償訴訟中,賠償項目比較多,對應的權利主體也比較多,當部分權利人起訴後,法院是追加其他權利人為必要共同訴訟人,還是依不告不理的思路徑行裁判,本文將試圖從賠償請求客體的性質入手進行分析,在分析傳統的觀點的基礎上,肯定法官應在行使釋明權的前提下,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就部分權利人的請求進行審理,而不必主動追加其他權利人為共同原告的做法,同時也對例外情況進行了論述。
[基本概念] 部分權利人共同原告 釋明權
-------------------------------------------------------
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是當前海事審判中常見的一類重要案件。盡管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頒布實施後,在賠償原則、賠償客體、賠償標准等重要問題上有了明確的依據,使法官對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審理更具可操作性,但實踐中還是有一些問題經常困擾我們,本文僅就該類案件涉及的有關主體的相關問題作簡要研究探討。希望有所裨益。
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賠償項目比較多,根據《解釋》第十七條的規定: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受害人因傷致殘的還會有殘疾賠償金、被扶養人生活費等相關賠償費用。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前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死亡賠償金)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可見賠償項目是相當多的,涉及的權利主體也比較多。如果只有部分權利主體起訴,以往的做法通常是由法院依職權追加或要求原告申請追加其他權利人為必要共同訴訟的原告進行審理。近年來,隨著審判方式改革,受「不告不理」原則的影響和隨著審判實踐中經驗教訓的積累,有觀點認為權利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有主張權利和放棄權利的自由,在主張權利時,有依法選擇保護途徑和依法選擇相對人的自由,法院依職權追加當事人實際上是對權利人上述自由的侵犯,有悖於處分原則。我認為這種觀點有其合理性,法官應當尊重當事人的選擇,在審理只有部分權利人起訴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時不應將未參加訴訟的權利人視為必要共同訴訟的主體。
首先,人身損害賠償是以賠償權利人和賠償義務人為主體、以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為內容的債的法律關系。根據現行法律規定,賠償權利人包括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其中,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為直接受害人;因直接受害人傷殘、死亡而蒙受生活來源損失的被扶養人以及直接受害人的近親屬,為間接受害人。近親屬以外的第三人支出有關費用的如喪葬費,按照無因管理的規定,第三人不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精神損害撫慰金請求權按《精神損害賠償司法解釋》的規定確定賠償請求權人。根據法律規定,賠償項目雖然比較多,但各個賠償項目根據其性質的不同分別對應著不同的主體。
其次,追加當事人的前提是這類案件是必要的共同訴訟。根據《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必要共同訴訟是指當事人的一方或者雙方為二人或二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訴訟。構成必要共同訴訟,有兩個不可缺少的條件:一是當事人一方或雙方為二人或二人以上;二是訴訟標的是共同的,當事人必須一同起訴或者一同應訴,人民法院必須合並審理,如果部分當事人起訴要追加其他權利人參加訴訟。現行法律對必要共同訴訟規定不夠詳細,《民訴意見》規定了幾種必要共同訴訟的情況,其中不包括人身損害賠償訴訟。並且,人身損害賠償訴訟中的各個賠償項目是獨立的,並非共同標的,不能簡單地認為所有的權利人是賠償總額的共同請求權人,而適用必要共同訴訟,那樣會產生對當事人訴訟自由的干涉,不是現代司法理念的價值取向。
所以,在審理部分權利人起訴的人身損害案件時不必依職權追加當事人,只需向權利人行使釋明權即可進行裁判。法官釋明權是指在訴訟過程中,法官在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請求或陳述意思不明確、不充分、不適當時,依法將相關的法律規定向當事人進行解釋和說明的許可權。這一制度,在我國目前公民法律知識不平衡的情況下,利用國家力量對弱勢群體進行司法救濟,使雙方當事人在訴訟能力上趨於對等,從而為促進司法公正起到積極的作用。法官在庭前准備階段要對人身傷害賠償范圍、權利人范圍、原告享有的權利范圍及未起訴的權利人的權利范圍、應當如何行使權利等內容向釋明原告。法官行使釋明權必須在保證中立的前提下行使,法官所解釋的內容不得影響案件的實質公正。做到同樣情況同樣對待,不厚此薄彼,否則會使承擔不利後果的當事人對法官行使釋明權的正當性和法院裁判的公正性產生懷疑,並可能使其對法官個人的職業品質產生不信任。
上述做法可以認為是一個基本處理原則,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有這樣一個案例:李某系原告董某之子,李某受雇於被告劉某,在海上作業時遇難。事故發生後,李某之妻何某與被告達成了賠償協議,獲得了死亡賠償金。不久,原告董某以其兒媳何某私自與本案被告簽訂協議對其無效為由,訴至法院,請求判令被告賠償屬於自己的部分死亡賠償金及扶養費。扶養費的問題比較容易解決,原告兒媳何某無權處分。但原告關於部分死亡賠償金的請求,在其兒媳何某不參加訴訟的情況下應如何處理,在實體上能不能分割,在程序上是否適用必要共同訴訟的規定,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實踐中的觀點就不盡相同。本人認為根據死亡賠償金的性質,該項賠償不宜分割,應當按必要共同訴訟對待,追加當事人。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根據法律規定,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要賠償權利人死亡賠償金、被扶養人生活費、喪葬費等多項費用,關於死亡賠償金的性質歷史上法律規定不盡一致。傳統上有「撫養喪失說」和「繼承喪失說」兩種理論。以前法律規定大多采「撫養喪失說」只補償生活補助費。 「繼承喪失說」認為,侵害他人生命致人死亡,不僅生命利益本身受侵害,而且造成受害人余命年歲內的收入「逸失」,也就是給與受害人共同生活的家庭共同體造成了應得財產的損失,目前學者也有類似觀點。《解釋》雖然明確了它的性質,但還是比較容易產生爭議。死亡賠償金,顧名思義,是對受害人作為一個民事權利主體生命權的喪失(死亡)作出的賠償。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而生命權則是一切權利的基礎和前提,任何生命權的喪失都是公民民事權利能力的喪失。因此,死亡賠償金實質是以受害人權利能力的喪失為給付條件。由此看來,對於死亡賠償金的性質,《解釋》突破了以往法律的傳統規定,參照《國家賠償法》的規定,將死亡賠償金確定為物質損失的范疇。
死亡賠償金的性質是物質性賠償,以「繼承喪失說」為計算依據,受害人死亡導致的財產損失,以家庭整體減少的收入為標准進行計算。其理由在於,生命是無價的,現行法律規定的死亡賠償金並非是對生命價值的賠償,而是對賠償權利人收入損失的賠償。受害人的個人收入並非全部用於個人消費,除其中個人消費部分以外,其他的收入用於家庭共同消費或者家庭積累。受害人因人身損害死亡,家庭可以預期的其未來余命年限的收入因此喪失,實際是家庭成員在財產上蒙受的消極損失。該項賠償不同於繼承,同一順序繼承人,原則上應按照共同生活的緊密程度決定受償份額,而不是像繼承遺產那樣適用同一順序均等的原則。即死亡賠償金原則上應涵蓋家庭生活所有成員,是家庭的共同取得,不應該只由關系最密切的夫妻一方取得,而應該認為是他們的共同財產的損失。所以,該項賠償的請求權人是死者近親屬中的共同生活家庭成員,該項權利主要由死者配偶享有。審理中在考查家庭共同生活緊密程度前提下,還應當同時考慮同一順序繼承人中可否單獨請求被扶養人生活費的情況,並予以適當平衡。
根據上述分析,上述案例中死者的妻子、母親與死者共同生活,對死亡賠償金具有共同的請求權,應依必要共同訴訟處理。在實體上兩人如請求分割,主要權利人應為死者的配偶何某,原告作為死者的母親,可根據具體情況,酌情確定份額。
綜上,在人身損害賠償訴訟中,當部分權利人起訴後,一般情況下不宜採用追加其他權利人為必要共同訴訟人的做法。應該尊重當事人的選擇,由法官充分行使釋明權,告知當事人賠償權利范圍及權利人的范圍,尊重當事人得到明示後的自主選擇,針對部分權利主體徑行裁判。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如對死亡賠償金的請求。這樣,既能夠及時保護已提起訴訟權利人的合法利益,又可維護義務主體的合法權益。
H.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一條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一條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
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屬於《工傷保險條例》 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