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民調解 行政調解 司法調解有什麼區別
一、概念不同:
1.人民調解:
人民調解是指在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主持下,依照法律、政策及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對糾紛當事人進行說服規勸,促其彼此互諒互讓,在自主自願情況下,達成協議,消除紛爭的活動。
2.行政調解:
是指由我國行政機關主持,通過說服教育的方式,民事糾紛或輕微刑事案件當事人自願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一種調解制度,通常稱為政府調解。
3.司法調解:
亦稱法院調解,是指對民事案件在人民法院審判組織主持下,訴訟雙方當事人平等協商,達成協議,經人民法院認可,以終結訴訟活動的一種結案方式。
二、機構:
1.人民調解:
人民調解由人民調解委員會發起。
2.行政調解:
行政調解由行政機關發起。
3.司法調解:
司法調解由法院發起。
(1)消費糾紛人民調解擴展閱讀
人民調解有自己獨特的組織形式,完整的工作原則、制度、程序,嚴格的工作紀律,方便靈活、形式多樣的工作方法。因此許多國家把人民調解譽為「東方經驗」。
人民調解工作與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直接影響社會的安定團結,認真開展人民調解工作,能夠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安定團結。
行政調解協議雖然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法律效力,但它的性質是合同,應當按照法律對合同的規定來處理相關問題,並按照法律對合同的有關規定對消費者進行進一步的保護。
❷ 投訴、協商、申請調解、仲裁、起訴各向哪些部門反映
投訴可以向本部門紀檢部門、監察部門或者上級部門投訴;協商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協商;調解有行政調解(行政機關調解),人民調解(村委會、居委會、司法所調解),司法調解(法院);仲裁有商業仲裁和勞動仲裁;起訴是向人民法院起訴。
❸ 民事糾紛怎麼處理
民事糾紛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法人或其她組織在民事交往中發生的各種糾紛或摩擦。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有:和解、調解、仲裁及訴訟。
和解是指發生民事糾紛的當事人通過協商、談判等方式,自願、互諒、友好地解決糾紛的一種方式。如甲公司與乙公司在履行合同過程中發生糾紛。甲乙兩公司在糾紛發生後,通過雙方的協商,達成和解協議,合同得予順利履行。
調解是指發生民事糾紛的當事人在糾紛發生後,通過第三人在糾紛當事人之間進行斡旋,主持糾紛解決的一種方式。調解根據主持調解的第三人身份的不同,可分為民間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等。
民間調解一般不要求主持調解的第三人具有特殊的身份。比如張三與李四兩夫妻因家庭瑣事發生糾紛,夫妻倆又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夫妻的一方或雙方請來本村的長輩張伯當和事佬,夫妻倆在張伯的勸說下,相互諒解,化干戈為玉帛就是一種民間調解。
人民調解對第三人的身份有一定的要求。第三人一般是根據《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在村民委員會或居民委員會中設立的人民調解組織。如:村民甲向村民乙借款五百元,約定一個月後償還。屆時,村民甲耍賴不還,村民乙向村委主任投訴,要求村委主持解決。村委主任指派村委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員張某對村民甲進行說理教育。在徵得村民甲的同意下,張某主持對村民甲與村民乙借款糾紛進行調解。經調解,村民甲償還了村民乙的借款項五百元。就是一種調解成功的人民調解。隨著人民調解的發展,有的地方已開始在企業設立人民調解組織。如廣東的東莞就開始了按企業所屬組建、實施鎮、村兩級管理的企業人民調解組織,調解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勞資糾紛等。
行政調解中主持調解的第三人必定是國家的行政機關。如甲毆打乙致傷,乙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對甲依法作出行政處罰。同時,在徵得甲乙同意後,一並對因甲乙之間因毆打而導致的民事賠償進行調解就是一種行政調解。又如甲村民張三與鄰村乙村民王二因灌溉用水發生糾紛。雙方無法達成用水協議。糾紛鬧至鎮政府,鎮政府指派司法所的司法助理員進行調處。經調處,達成調解協議。屬典型的行政調解。
此外,調解還有依其他法律規定成立的組織主持調解。如消費者協會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可以對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消費糾紛進行調解;用人單位內設立的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可以依《勞動法》的規定,對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糾紛進行調解。等等。
仲裁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發生合同糾紛或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時,依雙方達成的仲裁協議,將糾紛提交協議約定的仲裁委員會裁決,仲裁委員會對當事人提交仲裁的糾紛進行裁決解決。根據《仲裁法》的規定,下列糾紛不能仲裁解決:一 婚姻、收養、監護、扶養、繼承糾紛;二 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訴訟,這里是指民事訴訟。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發生民事糾紛後,向人民法院提出解決糾紛的請求,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判的司法解決方式。俗稱打官司。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民事糾紛都可以通過訴訟解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可以通過民事訴訟解決的糾紛主要是上述當事人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引起的民事糾紛。法律、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❹ 處理民事糾紛的依據是什麼
民事糾紛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法人或其她組織在民事交往中發生的各種糾紛或摩擦。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有:和解、調解、仲裁及訴訟。
和解是指發生民事糾紛的當事人通過協商、談判等方式,自願、互諒、友好地解決糾紛的一種方式。
調解是指發生民事糾紛的當事人在糾紛發生後,通過第三人在糾紛當事人之間進行斡旋,主持糾紛解決的一種方式。調解根據主持調解的第三人身份的不同,可分為民間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等。
此外,調解還有依其他法律規定成立的組織主持調解。如消費者協會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可以對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消費糾紛進行調解;用人單位內設立的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可以依《勞動法》的規定,對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糾紛進行調解。等等。
仲裁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在發生合同糾紛或其他財產權益糾紛時,依雙方達成的仲裁協議,將糾紛提交協議約定的仲裁委員會裁決,仲裁委員會對當事人提交仲裁的糾紛進行裁決解決。
❺ 消費者協會的調解是人民調解嗎
消費者協會,是廣大消費者的組織,是一個具有半官方性質的群眾性社會團體。各級消費協會,是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經過民政部門核准登記而設立的,因而具有社會團體法人資格。
因此,消費者協會的調解屬於人民調解。
❻ 刑法訴訟論消費者協會和人民調解的區別34
人民調解委員會和消費者協會存在有以下明顯區別:
工作機構的性質和地位不同
人民調解委員會不屬於社會團體法人,沒有獨立的財產和訴訟地位、調解完全中立。消費者協會則不同,屬於國家公共權力機關和消費者組織的結合體,雖然是社會團體、但系法律授權的公共權力機關,而其公共權力的性質就是國家對消費者權益的特殊保護,同樣是調解,同樣是公正適用法律,但消費者協會的調解則在訴訟權利,尤其是證據調查和補救公共權力行使等方面具有明確的方向性和權利的傾向性,並在自身程序終結後可以支持消費者起訴,這幾項權力是人民調解所沒有的。
調解行為的法律後果和效力不同
經人民調解當事人達成的調解協議具有民事合同的性質和效力。而經消費者協會調解當事人達成的協議不僅僅是相當於民事合同的效力,不僅限於合同的私權性質,因為調解協議僅僅是構成調解書的一部分實體內容。更重要的是調解書代表公共權力的其他對程序事實的調查、案件事實的認定,法律的適用等內容都不是完全被動和取決於當事人雙方意思自治的合同,調解書的法律後果和效力具有司法證據等公法意義,屬於非規范性的法律文件。根據《消法》第三十二條:「消費者協會履行下列職能:......(四)受理消費者的投訴,並對投訴事項進行調查、調解;......(六)就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支持受損害的消費者提起訴訟;」與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相比,消費者協會還具有行政監督權(不是行政執法權),調查權,另外更關鍵的是支持消費者起訴的權利,該項權利決定了在訴訟前消費者協會為消費者主動調查和補救證據,在審理調解案件過程中繼續為消費者的調查權而形成的案卷證據材料,該調查權具有兩項延伸功能,一是遵守行政案卷制度規則,形成行政案卷和證據(重大復雜案件的庭審或調解會筆錄,普通案件的調解書),對調解查明的法律、事實、證據作出判斷(不是判決),向社會和輿論披露,通過商譽評價、輿論和道德規范的強制力實現消費者的權利;二是遵守訴訟法律規則;在調解終結以後,未達成協議的,依據和接受消費者的委託,支持消費者起訴;如果是人民調解,除了同樣發生訴訟時效中斷外,調解結果僅限於民事合同的效力。
根據最高法院民事訴訟證據規則的司法解釋,在消費者訴訟中,法院可能必須調取消費者協會在消費爭議調查和調解過程中的案卷材料和調解會筆錄。這些證據因系國家機關和公共權力機構提供的公務證據,在證據證明力上具有優先效力,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採信。與此對應的經人民調解的消費爭議調解不成起訴到人民法院。法院不會直接採用調解委員會調查的證據。該類證據不屬於公務機關的證據。那麼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工作成果除了形成固化於一個民事合同(調解達成的協議)外,在訴訟過程中其價值和功能無以延續。
程序設置的必要性不同
普通民事糾紛,並不以人民調解為訴訟前置的必經程序;但普通民事訴訟又無需排除受理曾經人民調解和其他非法院調解的案件;人民調解制度是我國一項具有傳統歷史文化的特色的司法制度。而法定消費者組織對消費糾紛的專門調解制度,就如消費者組織的建立一樣是一項國際通行的准司法制度。雖然沒有一部消法或訴訟法明確規定消費者組織的調解是消費者訴訟的前置程序。但事實上設立消費者組織專門為消費者投訴的處理、調查和調解工作機構,從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看,這個機構正是從消費糾紛的特點和消法的特殊保護原則出發來銜接消費者權利的行政保護和司法保護的中間工作機構。因為從消費糾紛的頻繁和瑣碎、證據的實時消滅、個人權利和社會權利的反差、個案利益和社會效益在成本和價值方面的不協調等諸方面因素均決定了大多數消費爭議不適宜法院受理和訴訟渠道解決,而法院實行當事人主義不利於消費者訴訟舉證責任實現,消費者起訴的舉證義務需要公共權力救濟幫助來及時有效的完成,這就是具有特殊保護傾向性的消費者組織調查和行政執法部門糾問式的調查職能設置的必要性。無論如何,消費者組織的維權行為和行政執法部門的保護行為要為消費者調查取證來維護其訴訟權利。雖然調解不是裁決和判決,但調解也絕對不是完全被動,對事實和法律不敢主動作出演繹推理判斷的毫無意義的過程。因此說,基於消費者特殊保護問題和法律程序的特殊性而設置消費者協會專門調解的必要性,是不同於人民調解也不包容於人民調解范疇的法律制度的特殊性。
消費者組織和消費者的關系與人民調解委員會和當事人的關系不同
如上所述,法定消費者組織具有常設行使公共權力的職責。它本身代表消費者行使權利的內核就是它從「消費者權利」到「公共權力」形式合法化的本質。所以在消費者組織受理案件尤其是為消費者調查取證、主持調解直至調解不成應消費者申請支持起訴的全過程都是一個既包含著和代表著消費者利益的本質,又在形式上獨立行使國家公共權力的獨立於消費者准司法行為。在這個行為構成當中,首先是不同於人民調解委員會與當事人之間的從形式到實質的無關聯性;其次是不同於人民調解委員會無公權力性質,所以消費者協會的公權力運行,調解尤其調查案件等案件受理成本必須以法律適用工作性質和可持續發展原則出發,適當考慮設計訴權的對等性和形式公平、成本效率科學性而收取案件受理費用。並通過法律規定對消費者維權的成本、案件受理費、律師費等明確規定列入消費者權利范圍予以保護,則當經營者因敗訴而承擔以上費用後,必然加大了其侵權的成本,有利於防止侵權。而僅當消費者發動濫訴而浪費國家公務資源時,就自覺地格外地提高了發動消費者訴的注意義務。
程序先於權利,消費者協會調查的程序優越性
本文緣因筆者在網上發表的文章《豈曰無衣?……簡論法定消費者組織受理調解案件應當收費》一文答網友疑問。論及消費者權利行政保護錯位和偏廢、司法保護的高成本和低效率,而全社會各部門偏重於單純個案調解、疲於應付調解和怠於對侵權違法行為的執法制裁,由此構築了一個近似殘缺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機制。甚至消保工作部門感性的、缺乏法律技術和思考的調解工作、形象和民心工程的表演?因為筆者深恐現行工作機制缺乏科學性難以維系長效,最終會導致客觀無效或低效能高成本,浪費國家公務資源,怠誤和貽害於全社會的消費者保護事業。並以本文專門闡述人民調解和消費者協會調解的區別,尤其是消費者協會或行政執法部門的調解行為,雖然不具有對消費爭議的民事裁決權,僅限於調解權。但是其國家公共權力保護的性質絕不同於單純的人民調解行為。其調查和調解的工作價值在訴訟過程中會得到認可和延續。因此,要重視調解工作中調查和審理案件的程序價值,為消費者調取和補救可能滅失的證據。也許由於裁決權的限制大多數重大消費者投訴案件只能通過人民法院的審判權得到處理,但是行政執法部門和消費者組織在證據調查、主動保護方面的程序優越性則是在消費者起訴前不可或缺、至關重要的消費者訴訟權利保護資源。程序先於權利。沒有這個程序或者消費者組織在調查和調解中此項工作不扎實,將不能保障消費者的訴訟和舉證權利。
❼ 民事糾紛派出所是怎麼處理的
財產類民事糾襲紛公安一般不予受理,如出現因民事糾紛產生斗毆等情節,公安局應對糾紛中的肇事方或過錯方視情節給予相應的治安處罰:凡持械傷人或故意損壞財物者,應視情必須給予治安拘留或治安罰款的處罰;糾紛雙方均有錯且又均符合治安處罰條件的,必須視情分別給予處罰。治安處罰不影響對民事賠償的調解。民事糾紛案件的調解處理,應製作書面「調解協議書」,交由當事人雙方簽字生效。「調解協議書」應存檔備查。對不服公安派出所調解意見的,應勸導雙方到人民法院提請民事訴訟。民事糾紛的處理方式:1、協商。2、調解。由第三方介入促使爭議各方相互諒解和讓步,最終化解矛盾。3、仲裁。將糾紛提交仲裁機構,由其居中裁決的糾紛解決機制。仲裁一裁終局制,一方不履行仲裁裁決,對方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4、訴訟。一方向法院提出請求,由法院裁決糾紛的制度。訴訟是最終、最權威的糾紛解決機制,是當事人保護權利的最後屏障。
❽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消費者舉報有什麼規定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消費者投訴辦法》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務會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規范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消費者投訴程序,及時處理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發生的消費者權益爭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與經營者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投訴的,依照本辦法執行。
第三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受理的消費者投訴,應當根據事實,依照法律、法規和規章,公正合理地處理。
第四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其職權范圍內受理的消費者投訴屬於民事爭議的,實行調解制度。
第五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引導經營者加強自律,鼓勵經營者與消費者協商和解消費糾紛。
第二章 管 轄
第六條 消費者投訴由經營者所在地或者經營行為發生地的縣(市)、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管轄。
消費者因網路交易發生消費者權益爭議的,可以向經營者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投訴,也可以向第三方交易平台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投訴。
第七條 縣(市)、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處理本轄區內的消費者投訴。
有管轄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授權其派出機構,處理派出機構轄區內的消費者投訴。
第八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市(地、州)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及其設立的12315消費者投訴舉報中心,應當對收到的消費者投訴進行記錄,並及時將投訴分送有管轄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同時告知消費者分送情況。告知記錄應當留存備查。
有管轄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將處理結果及時反饋上級部門及其設立的12315消費者投訴舉報中心。
第九條 上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認為有必要的,可以處理下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管轄的消費者投訴。
下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管轄的消費者投訴,認為需要由上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的,可以報請上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決定。
兩地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因管轄權發生異議的,報請其共同的上一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管轄。
第十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及其派出機構發現消費者投訴不屬於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職責范圍內的,應當及時告知消費者向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投訴。
第三章 處理程序
第十一條 消費者投訴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有明確的被投訴人;
(二)有具體的投訴請求、事實和理由;
(三)屬於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職責范圍。
第十二條 消費者通過信函、傳真、簡訊、電子郵件和12315網站投訴平台等形式投訴的,應當載明:消費者的姓名以及住址、電話號碼等聯系方式;被投訴人的名稱、地址;投訴的要求、理由及相關的事實根據;投訴的日期等。
消費者採用電話、上門等形式投訴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應當記錄前款各項信息。
第十三條 消費者可以本人提出投訴,也可以委託他人代為提出。
消費者委託代理人進行投訴的,應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提交本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的投訴材料、授權委託書原件以及受託人的身份證明。授權委託書應當載明委託事項、許可權和期限,並應當由消費者本人簽名。
第十四條 消費者為二人以上,投訴共同標的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認為可以合並受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投訴 。
共同投訴可以由消費者書面推選並授權二名代表進行投訴。代表人的投訴行為對其所代表的消費者發生效力,但代表人變更、放棄投訴請求,或者進行和解,應當經被代表的消費者同意。
第十五條 有管轄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消費者投訴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予以處理並告知投訴人:
(一)符合規定的投訴予以受理,並告知投訴人;
(二)不符合規定的投訴不予受理,並告知投訴人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十六條 下列投訴不予受理或者終止受理:
(一)不屬於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職責范圍的;
(二)購買後商品超過保質期,被投訴人已不再負有違約責任的;
(三)已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組織調解的;
(四)消費者協會或者人民調解組織等其他組織已經調解或者正在處理的;
(五)法院、仲裁機構或者其他行政部門已經受理或者處理的;
(六)消費者知道或者應該知道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超過一年的,或者消費者無法證實自己權益受到侵害的;
(七)不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及規章規定的。
第十七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受理消費者投訴後,當事人同意調解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組織調解,並告知當事人調解的時間、地點、調解人員等事項。
第十八條 調解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主持。經當事人同意,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邀請有關社會組織以及專業人員參與調解。
第十九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調解人員是消費者權益爭議當事人的近親屬或者與當事人有其他利害關系,可能影響投訴公正處理的,應當迴避。
當事人對調解人員提出迴避申請的,應當及時中止調解活動,並由調解人員所屬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負責人作出是否迴避的決定。
第二十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實施調解,可以要求消費者權益爭議當事人提供證據,必要時可以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進行調查取證。
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消費者權益爭議當事人應當對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
第二十一條 調解過程中需要進行鑒定或者檢測的,經當事人協商一致,可以交由具備資格的鑒定人或者檢測人進行鑒定、檢測。
鑒定或者檢測的費用由主張權利一方當事人先行墊付,也可以由雙方當事人協商承擔。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二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調解過程中,需要委託異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協助調查、取證的,應當出具書面委託證明,受委託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及時予以協助。
第二十三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調解過程中,應當充分聽取消費者權益爭議當事人的陳述,查清事實,依據有關法律、法規,針對不同情況提出爭議解決意見。在當事人平等協商基礎上,引導當事人自願達成調解協議。
第二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終止調解:
(一)消費者撤回投訴的;
(二)當事人拒絕調解或者無正當理由不參加調解的;
(三)消費者在調解過程中就同一糾紛申請仲裁、提起訴訟的;
(四)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的;
(五)其他應當終止的。
第二十五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組織消費者權益爭議當事人進行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製作調解書。
調解書應當由當事人及調解人員簽名或者蓋章,加蓋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印章,由當事人各執一份,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留存一份歸檔。
第二十六條 消費者權益爭議當事人認為無需製作調解書的,經當事人同意,調解協議可以採取口頭形式,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調解人員應當予以記錄備查。
第二十七條 消費者權益爭議當事人同時到有管轄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請求處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可以當即處理,也可以另定日期處理。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派出機構可以在其轄區內巡迴受理消費者投訴,並就地處理消費者權益爭議。
第二十八條 經調解達成協議後,當事人認為有必要的,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請司法確認。
第二十九條 有管轄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受理消費者投訴之日起六十日內終結調解;調解不成的應當終止調解。
需要進行鑒定或者檢測的,鑒定或者檢測的時間不計算在六十日內。
第三十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在處理消費者投訴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四章 附 則
第三十一條 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的投訴,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三十二條 對其他部門轉來屬於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職責范圍內的消費者投訴,按照本辦法第七條或者第八條規定執行。
第三十三條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在處理消費者投訴中,發現經營者有違法行為的,或者消費者舉報經營者違法行為的,依照《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行政處罰程序規定》另案處理。
第三十四條 本辦法中有關文書式樣,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統一制定。
第三十五條 本辦法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負責解釋。
第三十六條 本辦法自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1996年3月15日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第51號令公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受理消費者申訴暫行辦法》和1997年3月15日原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第75號令公布的《工商行政管理所處理消費者申訴實施辦法》同時廢止。
❾ 民事糾紛怎麼處理
雖然我不是學法律的,但關於民事糾紛案件,還真有些經驗心得。2018年我父親出了車禍,全身多處骨折,跑他的案子,遊走在法院、鑒定中心、律師事務所、交警隊、肇事方、保險公司之間,也算是對民事糾紛有些了解。
所以,別以受害者自居,也別說哪種方法對自己有利,主要是看你因為糾紛而遭受了多少損失,對方給予的補償或賠償是否達到了你的心理預期。如果私下達成和解,對方給予的賠償自己很滿意,那就沒有必要鬧到法院去。如果對方給予自己的賠償不滿意,那就直接起訴法院就好了。此外,如果自己遭受的損失或傷害較為嚴重,可以申請相應的鑒定來確定損失程度,這是可以增加賠償金額的一種方式。
此外,如果是債務糾紛那就另當別論了,民事糾紛包含很多,具體事物具體分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