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責任法公務行為

侵權責任法公務行為

發布時間:2021-06-26 23:23:55

侵權行為的特別抗辯事由

侵權行為的特別抗辯事由: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回》
第二十六條被侵權答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第二十七條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第二十八條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二十九條因不可抗力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三十條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正當防衛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第三十一條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責任或者給予適當補償。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責任。

㈡ 楊立新 侵權責任法

《侵權責任法》規定: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㈢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工版作人員故意或過失權造成的損害,屬於職務行為的,用人單位就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四條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3)侵權責任法公務行為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 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按照被侵權人因此受到的損失賠償;被侵權人的損失難以確定,侵權人因此獲得利益的,按照其獲得的利益賠償;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被侵權人和侵權人就賠償數額協商不一致,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賠償數額。

第二十一條侵權行為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等侵權責任。

㈣ 侵權責任法的法律規定與國家賠償法的法律規定有沖突,人民法院該依從哪部法律規定,

應當適用《國家賠償法》,因為《國家賠償法》是一部特別法,《侵權責任法》是一部普通法,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適用。

㈤ 侵權法中過錯推定原則適用的情況包括哪些

原則簡介
過錯推定,也叫過失推定,在侵權行為法上,就是受害人在訴訟中,能證明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的情況下,如果加害人不能證明損害的發生自己無過錯,那麼就從損害事實的本身推定被告在致人損害的行為中有過錯,並為此承擔賠償責任。
被害人不必舉證對方的主觀過錯,而是直接從損害事實的客觀要件及它與違法行為的因果關系中,推定行為人主觀有過錯;如果行為人認為自己在主觀上無過錯,則須自己舉證。證明成立則推翻過錯推定,否認侵權責任。反之則應承擔侵權民事責任。
從另一角度說,過錯推定案件中的損害事實已經表明了行為人違反了法律對其特殊的注意要求或是對一般人的注意要求,因而無需再加以證明。
折疊適用規則
1、建築物及其他地上物致人損害責任。建築物及其地上物致人損害責任應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2、共同危險行為致人損害責任。在共同危險行為人致人損害的情形下,受害人不能判明誰是加害人,不能證明加害人的主觀過錯,為保護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必須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即從受害人的損害事實中推定共同危險行為人的共同過失。
3、雇員、國家公務人員職務行為致人損害責任。這種賠償責任應適用推定過錯責任原則,被告舉證責任倒置,由僱主或法人舉證證明自己無過錯,舉證不能或證明不足的,直接從損害事實推定僱主或法人主觀上有選任不當,疏於監督管理的過失,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4、醫療損害責任。醫療事故是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竟合,具有較強的技術性和專業性。在醫療損害賠償案件中,受害人往往對醫學知識缺乏基本了解,受害人是弱者,難以舉證證明致害人在醫療服務中有過錯,如果適用一般過錯責任原則,勢必使受害人一開始就處於十分不利地位。因此,醫療損害賠償責任也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只要受害人能證明損害事實的存在,損害事實與醫療單位的行為有因果關系,如果醫療單位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就應推定醫療單位有過錯而承擔民事責任。
折疊適用情況
1、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教育機構受侵害時,教育機構的過錯推定責任(38條)
2、下列情況下,醫療機構的過錯推定責任(58條)
(1)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
(2)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
(3)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3、非法佔有高度危險物中所有人、管理人的過錯推定責任(75條)
4、動物園的過錯推定責任(81條)
5、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過錯推定責任(85條)
6、堆放物侵權(88條)
7、林木折斷侵權(90條)
8、窨井管理人的過錯推定責任(91條)
折疊編輯本段適用范圍
過錯推定原則適用於部分特殊侵權行為案件的歸責。

㈥ 「男子高鐵霸座還嫌乘務員臟」被拘7日,他的行為在法律中如何定性

根據了解的這名男生被行政拘留了七天,從法律上來說,就是因為他霸佔了別人的座位,也是因為影響了公共秩序,所以得到了這個處罰。

很多人都覺得行政拘留七天可能不足懲罰到這個人,但是根據法律人家也最多就是一個行政拘留,畢竟沒有造成什麼別的傷害,所以我們只能從道德上譴責這個人的行為了。

這個人真的是囂張跋扈習慣了, 以為沒有人能夠治得了他了,後來民警來了之後就把他處理了。

在生活中其實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那遇到這樣的人應該如何處理呢?我覺得盡量不要發生口舌之爭,因為不管你怎麼說人家也不會給你讓座位的,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調節來處理,要不然後果可能會不堪設想的。現在這個人已經得到了自己應有的懲罰,相信那個乘客的心裡也應該平靜一些了吧?


㈦ 侵權的民事責任有哪些免責事由

侵權民事責任免責事由的種類一般為
緊急避險
自助行為
職務行為
受害人同意

㈧ 妨害公務案件被傷害民警可否接受嫌疑人賠償

一、基本案情
2013年2月,嫌疑人王某在其母親經營的服裝超市用手機上網,受網友語言刺激後,買刀行凶砍人。當地公安派出所接到報警後,即派幹警張興、於超等人趕到現場處置。在處置過程中,張興被王某突然持刀砍傷,其傷情經鑒定為重傷,構成八級傷殘。因涉嫌妨害公務罪,嫌疑人王某於當日被刑事拘留。同年3月,經湖南省芙蓉司法鑒定中心鑒定,嫌疑人王某被鑒定為「精神分裂症,作案時無刑事責任能力」。據此,公安局於同年4月作出了撤銷刑事案件的決定,並對王某採取了保護性約束措施。同年5月,檢察院以「王某持刀行凶傷害無辜,嚴重危害公民人身安全,但經法定程序鑒定其為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有繼續危害社會的可能」為由,向同級法院提出對王某強制醫療的申請。同年7月,法院依法作出了強制醫療決定書,決定對王某進行強制醫療。之後,王某一直在醫院接受強制醫療至今。
2014年6月,原告張興以身體健康權受到損害為由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被告王某及其父母共同賠償其醫葯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殘疾賠償金、護理費、被撫養人生活費、交通費、精神撫慰金等共計3萬元。
二、意見分歧
第一種意見認為: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原告張興以警察身份到現場依法處警,與被告王某所形成的關系是行政管理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管理法律關系,張興不能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向被告王某主張民事侵權責任,該權利主張不屬於人民法院民事案件的受案范圍,應不予受理。
第二種意見認為:健康權屬於民事權利體系范圍,並不因主體的身份隸屬於國家機關及具體職務而消滅;在權利保護方法上,存在請求權競合,應賦予當事人選擇權,這是擴大權利主體自由的趨勢決定的;如果阻礙了原告民事權利的救濟途徑,則將使侵權人逃脫民事責任,也不符合侵權責任法的懲罰、教育功能。故本案可以作為民事案件受理。
筆者同意第一種意見,認為公安幹警在執行公務過程中受傷,不能要求犯罪嫌疑人給予民事賠償。具體理由如下:
1、《民法通則》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本條規定為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照此規定,民法調整對象的特徵之一是主體的平等性。本案中,原告張興的身份是公安民警屬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代表國家機關依法履行職務,被告王某是行政管理相對人,原告與被告之間存在的是管理與被管理的行政法律關系,兩者不具有平等性。公安機關以被告王某涉嫌妨害公務罪為由對其刑事拘留、法院決定對其強制醫療也說明原、被告之間存在的是行政法律關系而非民事法律關系,故本案不受民法調整。《侵權責任法》是民法的特別法,當然適用民法基本原則,適用的必要前提之一是主體平等,故本案不受《侵權責任法》調整。因此,原告張興與被告王某之間的人身損害賠償問題不屬於人民法院民事案件的受案范圍。
2、《侵權責任法》第四條規定:「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本條規定了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民事責任競合時,民事責任優先承擔的原則。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刑事責任可以並存,但其前提是有兩種以上的責任競合,即一行為符合兩種以上責任的構成要件。本案中被告的刑事責任是清楚的,只是因屬於依法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而被採取強制醫療措施,但原告不是以公民個人身份與被告發生沖突,而是屬於以人民警察的身份履行其法定職責,其行為代表國家,並不具備民事主體資格,故其行為就不能成為產生民事法律關系的事實,沒有民事法律關系,被告的民事責任也就無從產生。本條規定的與刑事責任並存的民事責任是指犯罪嫌疑人的違法行為在違反刑法的規定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同時還侵害了第三人的民事權利所要承擔的責任,不包括履行職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最高人民法院編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條文理解與適用》和最高人民法院主辦的中國審判法律應用支持系統給出的4個相關案例,都是責任主體的行為在違反刑法、行政法律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或行政責任的同時侵害了刑事法律關系或行政法律關系第三人的民事主體的民事權益而要對刑事法律關系或行政法律關系第三人承擔的民事責任,無一包括履行職務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3、《公務員法》第七十七條規定:「國家建立公務員保險制度,保障公務員在退休、患病、工傷、生育、失業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公務員因公致殘的,享受國家規定的傷殘待遇。公務員因公犧牲、因公死亡或者病故的,其親屬享受國家規定的撫恤和優待。」第七十九條規定:「公務員工資、福利、保險、退休金以及錄用、培訓、獎勵、辭退等所需經費,應當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人民警察法》第四十一條規定:「人民警察因公致殘的,與因公致殘的現役軍人享受國家同樣的撫恤和優待。」上述條文清楚地規定公務員工傷經費應當由財政保障。原告因公負傷,其因工傷產生的所有的費用都應當由國家財政負擔,如果這一成本的支出因為超出了日常開支的范圍,就要通過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以主張民事權利的方式向行政相對人追償,那麼警察在抓捕犯罪嫌疑人過程中犧牲,其家屬也就可以通過民事訴訟的方式向犯罪嫌疑人主張生命權了。同樣,對貪污犯除科處自由刑、生命刑外,對犯罪所得應當追繳,還可以並處沒收財產,法律卻沒有規定被貪污行為侵害了財產權的單位可以通過附帶民事訴訟或單獨提起民事訴訟的方式要求犯罪分子返還財產。
由此可見,警察在執行公務過程中受傷,不能要求犯罪嫌疑人給予民事賠償。

㈨ 侵權責任的抗辯事由

您好,侵權責任法規定的責任抗辯事由主要包括:
(1)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
依法執行職務的行為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A、執行職務的許可權來自法律規定,或法律的授權。
B、執行職務的行為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
(2)正當防衛行為。
正當防衛的構成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A、防衛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或他人的合法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B、防衛的時間條件是侵害行為正在實施。
C、防衛的對象只能是加害人。
D、正當防衛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
(3)緊急避險行為。《民法通則》第129條緊急避險行為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A、必須有正在發生的危險,威脅到本人、他人的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
B、除了採取緊急避險的方式外,沒有其他可以排除危險的方式。
C、緊急避險行為不應超過必要的限度。所謂必要的限度,一般是指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利益應小於被保護的利益。
(4)受害人同意的行為。
這種行為的構成要件包括:
A、有同意承擔損害後果的意思表示。
B、意思表示應採取明示的方式。法律 敎育 網
C、受害人同意的損害後果,不應違背社會公共利益與法律。
D、受害人的同意應當在損害發生前作出。

外來原因,是指損害的發生不是被告的行為造成的,而是被告之外的其他原因造成的。根據外來原因的不同,又分為:
(1)不可抗力。
(2)受害人的過錯。
即受害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存在過錯。受害人的過錯,既包括受害人的故意,也包括受害人的重大過失或一般過失。
(3)第三人的過錯,即原被告之外的第三人,對造成原告的損害具有過錯。
第三人過錯的特徵是:第三人是原被告之外的第三人;第三人與被告之間不存在共同過錯,既無共同故意,也無共同過失;第三人的過錯可以免除或減輕被告的責任。第三人的過錯根據其構成,又可分為:
a第三人的完全過錯,即原告的損害完全是由第三人造成的,原告與被告均無過錯。被告因此可以免責。
b第三人與原告的共同過錯。
c第三人與被告共同造成損害。

閱讀全文

與侵權責任法公務行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油條機我愛發明 瀏覽:648
北京品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240
著作權共同所有 瀏覽:778
二手途達轉讓 瀏覽:518
馬鞍山市花湖 瀏覽:480
永樂票務投訴 瀏覽:951
龍游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186
興國工商局投訴電話 瀏覽:131
開封計程車投訴電話是多少 瀏覽:101
甘肅省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612
馬鞍山父子身份 瀏覽:192
觀通杭州知識產權 瀏覽:10
認繳資本期限 瀏覽:855
黑龍江企業培訓師證書查詢 瀏覽:16
投資被騙報案有期限嗎 瀏覽:199
江蘇哲力知識產權招聘 瀏覽:186
溫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 瀏覽:54
英樹創造101投票 瀏覽:596
農業銀行卡有效期怎麼看 瀏覽:194
中威客車侵權 瀏覽: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