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權利和權力,兩者的關系怎樣
權利一般是指法律賦予人實現其利益的一種力量。與義務相對應,法學的基本范疇之一,人權概念的核心詞,法律規范的關鍵詞。在家庭、社會、國家、國際關系中隱含或明示的最廣泛,最實際的一個內容。從通常的角度看,權利是法律賦予權利主體作為或不作為的許可、認定及保障。
權力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特殊影響力,是一些人對另一些人造成他所希望和預定影響的能力,或者是一個人或許多人的行為使另一個人或其他許多人的行為發生改變的一種關系。
政府權力和公民權利,是常被相提並論的概念。公民權利的減損,往往就是政府權力未能得到有效約束。立法法的修改,是要管法,當然也是要管權。管住政府權力,就是對公民權利的最好保障。
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所有行政行為都要於法有據,任何部門都不能法外設權。」過去面對現實的一些問題,地方政府想到的是給自己擴權,去「硬管」,結果往往問題沒解決,還進一步侵犯了公民的權利或利益。
(1)從侵權責任的角度權利和利益的關系擴展閱讀:
不能減損公民權利,不僅是「紅頭文件」應遵循的規則,也是社會治理應遵循的規則。兩會期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都會集中關注很多熱點的社會議題,提出各自的建議。
這些觀點有的應者雲集,有的爭議頗多。粗略觀察會發現,是否從「規范權力、保障權利」的視角出發,往往是觀點能否贏得民意認同的關鍵。
所以,對待權力和權利,要有不同的思維。面對任何問題開出「葯方」時,必須要檢視下,這「葯方」是如何對待權力和權利的,規范了權力又沒減損權利,這「葯方」就是靠譜的。
參考資料:人民網-兩會也是明辨權力和權利的場合
網路-權利
網路-權力
❷ 侵權行為的概念
從民法法系來講,獨立規定侵權法有其獨特的價值。首先從比較法來分析,大陸法系認為侵權是債發生的原因之一,通常寫入債法編。英美法系把侵權法獨立出來,與合同法相對應。比較起來,英美法系的模式更為優越。原因在於英美法系侵權法是開放的,有極強的包容性,所以嚴格責任理論產生於英美法系,這是大陸法系無法比擬的
侵權行為就是指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他人的人身和財產並造成損害,違反法定義務,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侵權行為是行為人侵害他人人身和財產的行為。侵權行為,它是侵害他人財產、人身以及知識產權等絕對權的行為。侵權顧名思義就是侵害權利,但是,侵害什麼樣的權利呢? 侵權行為是給他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行為,但並不是說造成他人損害的行為都是侵權行為。任何一種侵權行為在發生以後,受害人要主張侵權損害賠償,則必須要舉證證明行為人侵害了其某種權利或利益,而這種權利和利益應是受到侵權法保護的。侵權行為和違約行為的主要區別就在於侵權行為侵害的是一種絕對權,而違約行為侵害的是一種相對權。所謂絕對權,就是指權利人人他的權利主體,就是這個法律關系的權利主體,它是特定的,但是這個義務主體都是不特定的,而權利人的權利可以對抗一切不特定的人。但是相對權,它只是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發生,也就是不僅權利人是特定的,而且義務主體也是特定的,權利人的權利只能對抗特定的義務人。所以,侵權行為的對象主要是絕對權。
❸ 權力和利益的關系是什麼
權力是指特定主體(包括個人、組織和國家)在其職責范圍內擁有的對社會或他人的強制力量和支配力量。
利益,就是能夠使社會主體的需要獲得某種滿足的生活資源,而這種資源滿足的程度是以客觀規律、社會環境和社會制度所認可的范圍為限度的。
❹ 從法律的角度講,權利和權益和權力的區別
權利是法律賦予權利主體作為或不作為的許可、認定及保障。
權益指公民受法律保護的權利和利益。如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等所說權益。 2、會計學上指資產。屬於所有人的叫做所有者權益,屬於債權人的權益叫做債權人權益。兩者總稱為權益。
權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權力是指某種影響力和支配力,它分為社會權力和國家權力兩大類;狹義的權力指國家權力,即統治階級為了實現其階級利益和建立一定的統治秩序而具有的一種組織性支配力。
《憲法》規定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權利和自由,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與人格權,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
(5)監督權,包括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並依法取得賠償的權利;
(6)社會經濟權利,包括勞動權利,勞動者休息權利,退休人員生活保障權利,因年老、疾病、殘疾或喪失勞動能力時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社會保障與物質幫助的權利;
(7)社會文化權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權利,進行科研、文藝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8)婦女保護權,包括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權利;
(9)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保護;
(10)華僑、歸僑和僑眷的正當權利和利益受國家保護。
政治權利和自由
其中政治權利和自由可分為
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2.表現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權
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可分為
1.人身自由權
2.住宅不受侵犯權
3.人格尊嚴權
4.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權
社會經濟權利
社會經濟權利可分為
1.財產權
2.勞動權
3.勞動者休息權
4.退休人員生活保障權
5.獲得物質幫助權
6.受教育權
獲得救濟的權利
獲得救濟的權利可分為
1.申訴、控告
2.取得國家賠償權
3.取得國家補償權
社會生活權利
1.宗教信仰自由權利。
2.教育科學文化權利和自由。
3.婦女兒童權利等。
公民的平等權利
所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❺ 從法律角度看權利和義務的關系,正確的是
憲法明確規定,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還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可見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具有統一性,兩者是不可分離的。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
公民擁有某一項權利,相應的,其他人就有不得侵害公民這一權利的義務。可以說,權利與義務是共存的,任何一項權利都必然伴隨著一個或幾個保證其實現的義務,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2.權利和義務的平等性。
我國憲法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這一規定說明,任何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既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也必須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
在我們國家,絕不允許只享有權利而不履行義務的特殊公民存在,也不允許只能履行義務而不享有權利的現象存在。
3.權利和義務是可以相互結合的。
法律規定的一些權利同時也是一種義務,如公民的勞動權、受教育權等,它們既是公民的權利,同時又是公民的義務,不能隨意放棄。
第一,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不可分離。
所謂權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權益,它表現為享有權利的公民有權做出一定的行為和要求他人做出相應的行為。
所謂義務,是指公民依法應當履行的某種責任,它表現為負有義務的公民必須做出一定的行為或禁止做出一定的行為。
權利和義務,作為法律關系是同時產生而又相對應存在的。任何人在法律上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既平等地享有權利,又平等地履行義務。
只享有權利不履行義務,或只履行義務不享有權利,在法律上和事實上都是不存在的。權利的實現要求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要求權利的實現。
舉個例子來說,比如繼承權和贍養義務,公民依法享有繼承父母遺產的權利,但前提是必須完成對父母的贍養義務,只想繼承遺產而拒絕贍養父母是不合法的,也是有悖道德的。
第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的。
一方面,國家保障公民享有和行使的權利,使公民真正認識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就可以激發主人翁責任感,從而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公民更自覺地履行義務。
另一方面,公民自覺地履行義務,必然促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反過來又為公民享有和行使各種權利創造必要的條件。
因此,不能把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對立起來。比如受教育權利,公民有權利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同時也有依法不輟學的義務,二者不可對立。
❻ 從法律的角度講,「權利」、「權益」和「權力」的區別是什麼
權力,是指人們根據自己的意志影響和支配他人行為的能力和力量。
權利在廣義上是指國家法律和組織的規章賦予人們的一種權益和資格,表現為享有權利的人可以做某種行為或要求他人做或者不做某種行為。狹義的權利則專指法律賦予人們的一種權益和資格。
權力與權利的區別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否具有強制力不同。權力在很多情況下表現為一種強制力,即對違背權力主體意志的行為,權力主體可憑借自身的能力和力量對其實行懲罰。因此,「權力」在一定意義上就是「強力」。而權利則是權利主體決定自身行為的自主性或要求他人作出某種行為的可能性。權利對他人來說是一種請求資格,而非強制力。例如,債權人有請求債務人償還債務的權利,但債權人不能因債務人拒不償還債務而對其採取拘禁、毆打等強制手段,而只能請求國家行使權力予以保護或救濟。
第二,是否需要一定的相對人不同。權力都是在一定的主體之間形成的,發出意志的一方,只是在擁有一定的作用對象(個人或組織)時才能形成和實現權力,單獨的主體無法行使其權力。而權利則不然,它有時可以脫離相對人而獨立存在。如公民的人身自由權、勞動權、休息權、財產所有權、宗教信仰自由權等,都不是非有一定的相對人才能實現的。
第三,是否與義務相關聯不同。權力的實現以對方的服從為條件,不一定與特定的義務相關聯,也就是說,行使權力者與服從權力者之間是一種地位不平等的關系。而權利則與相應的義務密切相關,行使權利須以承擔義務為條件。在存在與之相對應的義務人的雙邊關系的條件下,雙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第四,從廣義上理解權力與權利,前者存在的范圍和領域比後者廣泛。由於權力體現的是一種能力和力量,因此無論在有無法制與規章的狀態下,權力都能存在。而權利只能由法制和規章予以規定才能存在,在沒有法制和規章的狀態下,也就無權利可言。
第五,從狹義上理解權力與權利,享有權利的人比擁有權力的人廣泛。因為法律權利是任何公民和法人都具有的,而公共權力則只有公共權力的執行者和管理者才具有。
第六,二者所代表的利益不同。從狹義上理解權力與權利,權力往往代表的是公共利益,而權利代表的往往是個人利益。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權力與權利可以說是公與私的區別。以權利謀私可以,以權力謀私則是非法的。
第七,二者在行使時是否具有選擇性不同。權利雖然是國家法律所賦予人們的一種權益,但並不意味著法律要求其享有者必須從事該行為,其權利有些可以放棄或轉讓,也就是說,權利的行使具有選擇性。而權力從一定意義上講,不僅是權力者在職責范圍內有從事一定行為的資格,而且意味著享有者必須從事該行為。既不能轉讓也不能放棄,否則就是瀆職或失職,也就是說權力的行使無選擇性。
從狹義上即從國家權力與法律權利的關系角度上看,權力與權利的聯系首先表現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二者的相互依存可以從本質與現象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從國家的階級本質角度理解,二者的相互依存關系主要表現為:一方面,權力通常是權利的基礎和前提。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沒有權力作基礎和保障,人們就很難享受真實而充分的實現自身利益的權利。另一方面,權利是權力的具體實現手段。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如果沒有一整套完整而豐富的權利制度,即使統治集團,也很難進行自身的組織並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統治和管理的功能。例如,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掌握了國家權力,但他在現實生活中的實現須依賴於一整套完善的人民行使民主權利的制度。人民沒有充分而有效的權利,就不能實現當家作主的權力。
從形式上看,也就是從現代法治國家的共性上看,二者的相互依存關系恰恰與前者相反:公民權利是目的,國家權力則是實現公民權利的手段。即公民權利產生國家權力而不是國家權力產生公民權利。
權力與權利的聯系還表現在二者的區分具有相對性。首先,從主體上看,同一主體在這里是權力者,在那裡則可能是權利者。例如,一個企業的經理對企業內部的職工而言,是權力者;但他作為該企業的法人代表,在民事行為上又是權利者。再如,國家政權相對於本國居民而言,它是權力者;但相對於它所參加的國際組織而言,則又是權利者。其次,從內容上看,同一內容針對這個主體是權力,針對那個主體則可能是權利。如全國人大舉行會議選舉國家領導人,就人大職權來說,這是它的一種權力;就全國人大代表來說,則又是一定數額的代表共同行使個人權利。
權力與權利的聯系還表現在二者可以相互轉化。一方面,權利可以轉化為權力。例如,封建時代王位繼承權是一種權利,繼承王位後就轉化為一種統治權力。另一方面,權力也可以轉化為權利。一定階級或個人掌握了國家權力或其他如經濟權力、社會性權力之後,就可以依靠手中的權力,確認體現本階級、集團或權力者個人利益的權利,使權利得以實現和不受侵犯。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俄羅斯總統普京上台不久就推動國家杜馬通過了一項旨在保障總統退休後所擁有的特殊權利的法案。他之所以這樣做,一是報答葉利欽的知遇之恩,二是為自己將來的離職鋪就後路,以防像戈爾巴喬夫那樣成為「無家可歸者」。
❼ 權利與權益有什麼區別
權利與權益的區別,概念不同。
權利,是指法律賦予人實現其利益的一種力量。與義務相對應,法學的基本范疇之一,人權概念的核心詞,法律規范的關鍵詞。在家庭、社會、國家、國際關系中隱含或明示的最廣泛、最實際的一個內容。從通常的角度看,權利是法律賦予權利主體作為或不作為的許可、認定及保障。權利通常包含權能和利益的兩個方面。
權益指公民受法律保護的權利和利益。會計學上指資產。屬於所有人的叫做所有者權益,屬於債權人的權益叫做債權人權益。兩者總稱為權益。
❽ 權利和權益的區別
1、定義不同
權利一般是指法律賦予人實現其利益的一種力量。
權益指公民受法律保護的權利和利益。如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婦女兒童權益保護法》等所說權益。
權益也指會計學上指資產。屬於所有人的叫做所有者權益,屬於債權人的權益叫做債權人權益。兩者總稱為權益。
2、應用場所不同
權利在家庭、社會、國家、國際關系中隱含或明示的最廣泛,最實際的一個內容。
權益在企業、社會中應用廣泛。
(8)從侵權責任的角度權利和利益的關系擴展閱讀:
指公民依法應享有的權力和利益,或者法律關系主體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為滿足其特定的利益而自主享有的權能和利益。權利是一個法律概念,一般指了賦予人們的權力和利益,即自身擁有的維護利益之權。
它表現為享有權利的公民有權作出一定的行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應的行為。
權利:是指法律賦予人實現其利益的一種力量。與義務相對應,法學的基本范疇之一,人權概念的核心詞,法律規范的關鍵詞。在家庭、社會、國家、國際關系中隱含或明示的最廣泛、最實際的一個內容。
從通常的角度看,權利是法律賦予權利主體作為或不作為的許可、認定及保障。
權利通常包含權能和利益的兩個方面。權能是指權利能夠得以實現的可能性,它並不要求權利的絕對實現,只是表明權利具有實現的現實可能;利益則是權利的另一主要表現形式,是權能現實化的結果。權能具有可能性,利益具有現實性。
也可以說權能是可以實現但未實現的利益;利益是被實現了的權能。因此,權利有著應然權利和實然權利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