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共同犯罪與共同侵權

共同犯罪與共同侵權

發布時間:2020-12-14 14:46:14

Ⅰ 民事共同侵權的主觀上可以是故意或過失,為什麼刑事中共同犯罪卻只能是故意,而不能是過失

共同犯罪是指行為人來雙方源針對同一目標有共同犯罪的故意 而且積極追求這種損害結果的發生的行為 主要是雙方有互相的故意意思聯絡
而過失犯罪是出於行為人的疏忽大意或過於自信的過失 他們對損害結果的發生是無法預料或應當預見而沒預見的
簡單的說 過失雙方可能會對同一目標有共同的過失行為 但是他們不可能有相互的過失意思聯絡

Ⅱ 刑法中共同犯罪與民法中共同侵權的區別

共同侵抄權與共同犯罪分別屬於襲侵權法與刑法中的兩項不同的制度。由於法律規定的模糊性、個案的復雜性、個人主觀認識的差異性以及共同侵權與共同犯罪各自領域內理論學說的紛爭,導致兩者間的界限模糊。應從立法目的、本質、構成要件、法律責任等方面界分共同侵權與共同犯罪。

Ⅲ 是否構成共同侵權

有些人居然復扯到共同犯罪上制去了!樓主問的是"共同侵權"問題,屬於民事爭議范疇,與"共同犯罪"何干?
我認為不構成共同侵權.
從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來看,《民法通則》在第130條對共同加害行為作出了規定,該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以下簡稱「《民法通則意見》」)對教唆人、幫助人的責任問題做出了規定。該意見第148條第1款規定:「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民事責任。」第3款規定:「教唆、幫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主要民事責任。」
由於照相館和廣告公司二者之間並不存在共同的意思聯絡,照相館丟失照片的行為和廣告公司將直用於廣告宣傳的行為二者之間也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系,因此,二者不構成共同侵權行為,而是兩個互相獨立的侵權行為.
照相館應當承擔由於保管不慎而丟失照片的侵權責任
廣告公司應當承擔未經他人允許使用其肖像用於營利性目的的侵犯肖像權的侵權責任.

Ⅳ 委託討債公司後,為什麼我可能成為共犯、共同侵權人

討債公司屬於違法,不建議考慮此種討債方式。
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關於禁止開辦「討債公司」的通知
公安部 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廳(局)、工商行政管理局: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經濟債務糾紛大量增加。一些大中城市和東南沿海開放地區相繼出現了多種形式的「討債公司」,有的是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經營討債業務;有的則是以經營其他業務名義在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或經有關部門批准,而實際經營討債業務;還有的未經登記注冊,也未經有關部門批准,私自開展討債業務。「討債公司」承辦委託收賬追債,參與訴訟或非訴訟代理,沒有法律依據,缺乏法律賦予的許可權和行政強制力,有些討債公司藉助威脅恐嚇、哄騙、敲詐等不正當的手段,強行向債務人收取債款,甚至綁架人質,進行暴力危害人身安全等違法犯罪活動,以收取高額報酬。「討債公司」的存在,不僅擾亂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正常的生產、工作和生活秩序,危害社會治安,而且助長了地下非法討債活動,在社會上造成不良影響。為了維護國家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保障債權人和債務人的合法權益,現通知如下:
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開辦任何形式的「討債公司」,從事討債業務。
二、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要在公安機關和有關部門配合下,對已登記注冊的經營討債業務的各種公司、企業進行一次全面、徹底的清理,並通知其按企業登記管理的有關規定申請辦理注銷或變更登記;不按本通知辦理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其營業執照。
三、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應立即停止辦理「討債公司」及類似企業登記注冊。嚴禁企業以更換名稱、變換方式等形式,繼續開展討債業務。
四、公安機關對採取威脅、恐嚇、詐騙、綁架人質等非法手段討債的違法犯罪活動,要堅決依法懲處。
請各地接此通知後,立即開展工作,並於年底以前,將貫徹情況分別報公安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

1995年11月28日

Ⅳ 什麼是共同侵權,同時犯是否為共同犯罪

一、什麼是共同侵權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回故答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連帶民事責任。
教唆、幫助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共同侵權人,應當承擔主要民事責任。
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侵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二、同時犯是否為共同犯罪
二人以上同時同地侵害同一對象,但彼此缺乏共同犯罪故意的意思聯絡的,為同時犯,並非為共犯。同,甲乙兩人不約而同在同一倉庫盜竊,各偷各的,不屬於共犯,因為缺乏意思聯絡。

閱讀全文

與共同犯罪與共同侵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韻花園糾紛 瀏覽:895
衛生服務站公共衛生考核方案 瀏覽:62
快遞時效投訴 瀏覽:782
世紀創造絕緣有限公司 瀏覽:600
聚投訴珍愛網 瀏覽:47
公共衛生服務協議書2017 瀏覽:805
改革工作成果匯報 瀏覽:49
醫療糾紛管理倫理的主要要求不包括 瀏覽:959
工業光魔創造不可能720p 瀏覽:243
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大革命的成果 瀏覽:13
王成果青島科技大學 瀏覽:519
護理品管圈成果匯報書 瀏覽:875
使用權獲取途徑 瀏覽:759
怎麼投訴奧迪4s店 瀏覽:31
美術教師校本研修成果 瀏覽:740
股權轉讓合同模板 瀏覽:638
知識產權部門重點的工作計劃範文 瀏覽:826
用地批准書能證明土地的使用權權嗎 瀏覽:829
拓荒者知識產權 瀏覽:774
商標侵權事宜處理委託書 瀏覽:168